❶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子女
尼古拉二世·亞歷山德羅維奇有四女一子

幼女阿納斯塔西婭·尼古拉耶芙娜·羅曼諾娃1901年6月18日出生。
1918年,沙俄滅亡。7月17日尼古拉二世·亞歷山德羅維奇夫婦及四女一子被布爾什維克軍隊處決,1998年,尼古拉二世夫婦同她們的兩個女兒葬在聖彼得堡的彼得保羅大教堂,阿列克謝和瑪利亞的遺體於2007年8月23日被於發現葉卡捷琳堡附近。
❷ 沙皇尼古拉二世是第幾世紀
19C末20C初
❸ 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的遭遇,為何堪稱歐洲最慘的滅門案
因為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有人覺得他們很慘,但是換個角度來看其實這很正常。

在外部,尼古拉二世出於個人抱負,一次又一次地發動對外戰爭,將俄羅斯拖入戰爭泥潭,殘酷地擠壓內部。即使面對人民,尼古拉斯二世也創造了數千個流血的星期天,數千人傷亡。至於壓制人民的其他活動,則更難以計數。因此,從蘇聯人,的角度來看,尼古拉二世被鎮壓了,他一點也不冤枉。實際上,由於最後一個皇帝的家人被殺,尼古拉斯二世並不是第一個,更不用說最慘的了。
❹ 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遇難後,小女兒逃生,她結局如何
當蘇維埃政府對一個家庭下手的時候,正好沒有任何公平性可言,這個政府名叫蘇維埃政府,這戶人家也就是著名的沙皇尼古拉二世這一家,也並非普通人家。

根據當時的檔案資料,是有明確關於阿納斯塔西婭死亡照片的,除非有人能在那麼有嚴密的部署之下,冒著生命危險偷梁換柱,但這一切也最終被塵封在歷史的塵埃中!
❺ 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弟弟為什麼不接受皇位
原因如下:
1、統治階級的專制。俄羅斯野蠻的對待自己的人民,結果卻是日俄戰爭戰敗,一戰中俄羅斯還是節節戰敗,導致沙皇立刻就成了眾矢之的。
2、流血星期日。1905年1月22日,喬治-加邦(東正教神職人員)帶著一千人和平示威,結果尼古拉二世腦子抽筋,向示威群眾開槍,有數千人傷亡,於是首都騷亂了。緊接著就是全國性質的騷亂,那種長期病態的高壓導致憤怒集中爆發了,矛頭全部針對沙皇。
3、十月宣言。尼古拉二世宣布了十月宣言,言簡意賅就是沙皇承認錯了,這個時候所謂的民主改革一點點政治價值都沒有,因為社會已經沸騰了,人民都走上了街頭,整個社會一點點理智都沒有了。
4、鉛封列車。當時的沙俄社會對於是不是革命還沒有準備好,資產階級想君主立憲,對革命持中立的態度,社會左翼還在混亂中,無法形成合力,這個時候列寧到了,開始演講。
5、布爾什維克。左翼立刻形成了兩種勢力,一種就是布爾什維克,俄語的意思是多數派。另一種是孟什維克,俄語的意思是少數派。
6、二月革命。1917年3月,首都市民發動反飢餓遊行,引發二月革命(俄歷)。尼古拉二世見大勢已去,被迫於1917年3月15日引退,讓位給其弟米哈依爾。第二天,米哈依爾也宣布退位。
7、沙皇命運。1917年3月8日,在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的要求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不得不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屬逮捕。
❻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父母
沙皇亞歷山大三世·亞歷山德羅維奇和丹麥公主瑪麗·蘇菲·弗雷德里卡·達格瑪(瑪麗亞·費奧多羅芙娜)
❼ 沙皇尼古拉二世曾在古拉二世曾在日記中寫道每個人都發來了回電
俄國二月革命
二月革命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結束了封建專制的統治,二月革命的勝利使俄國的政治制度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推動了俄國歷史的發展,「使落後的俄國的發展進程大大加速」,彷彿一下子「就趕上了義大利和英國,並且幾乎趕上了法國」。這就為俄國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爭取社會主義的斗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二月革命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次革命的勝利,促進了歐洲各國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反對本國反動政府,爭取民主權利和民族解放的革命運動的高漲。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制,建立了資產階級組成的臨時政府。
❽ 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遇難後,只有小女兒僥幸逃生,她最後的結局如何
尼古拉二世,羅曼諾夫王朝的最後一位沙皇,也是最後一個皇帝。尼古拉二世在位時期,當時的社會矛盾、階級矛盾極為尖銳,沙皇制度已經名存實亡。
之後,隨著革命運動的發展,統治俄國23年的尼古拉二世被逼著退位,當時的他已經年近五十,而被迫退位之時,臨時政府對他及他的一家還算“關愛”,只是對其進行了軟禁。
據說,在那之後的三十多年間,前後共有二三十多個人自稱是沙俄公主,或者是俄皇的後裔,其目的顯而易見,主要是想繼承沙皇的家族財產。
直至至今,人們還無法判斷尼古拉二世小女兒是否得以僥幸逃生,有人認為存在這個可能性,也有人認為不存在這樣的可能性。
❾ 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小女兒阿納斯塔西婭之迷團,誰知道
真假阿納斯塔西婭
1918年7月16日或17日凌晨,烏拉爾的蘇維埃執委會執行來自中央的命令,將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連同身邊的人員全部處死;並連夜把屍體埋葬,後又決定火化揚灰,以免復仇者以後有可能藉此舉行宗教儀式。但是等到去挖掘屍體時,據說發現少了兩具。這一傳說引出了許多有關這個羅曼諾夫家族後裔的傳奇故事。
為了獲得皇族後裔的榮譽,也為了錢——不但沙皇在西方銀行尚有巨額存款,而且只要提起是末代沙皇家族中的倖存者,自會有人給他們錢。於是,幾十年來,竟出現上百名自稱是末代沙皇後裔的人,俄國、德國、美國、奧地利,幾乎哪一個國家的人都有,而且每一個沙皇子女都曾被冒充過;其中冒充得最多的是大公爵尼古拉耶夫娜·阿納斯塔西婭公主(Princess Niko layevna Anastasia,1901-1918)。到1970年止,僅正式提出法律訴訟的「阿納斯塔西婭」就有30多人,而影響最大的,則要算是一個化名安娜·安德遜(Anna Anderson)的年輕女子。
是1920年2月17日的晚上,這名年輕女子在柏林的一座橋上企圖跳河自殺,被警察救起,送往一家醫院。她拒絕回答任何有關她身世的問題。因此,警方以為她是一個精神病人。送進精神病院後,有人辨認說她是阿納斯塔西婭的塔吉雅娜公主,但她對此也不表是否。給她看一張沙皇女兒的名單時,她把一個個名字都勾掉,只剩阿納斯塔西婭。最後她聲稱或說「承認」自己是羅曼諾夫家族的女兒阿納斯塔西婭,因為和兩位姐姐都暗將大量寶石縫釘在自己內衣上,子彈有幸未能擊中她致命部位;刺刀太鈍,也沒有將她刺死。在一片混亂之中,一位叫柴可夫斯基的士兵看到她還會動彈,便救了她;並幫助她乘上一輛馬車,越過俄國邊境到了羅馬尼亞。後來她嫁給了柴可夫斯基,在他於巷戰中犧牲後,她為他生下一個兒子,這兒子被送進了一家孤兒院。她原想從德國母親的親戚那裡尋求幫助,但是他們都不相信她的身份。她在柏林游盪時,曾走到她母親的表姐妹伊雷妮(Irene)公主的邸宅跟前,但又怕沒有人會認識她。最後心灰意懶,便想投河自殺。從精神病院出來後,她是靠一些同情者的施捨生活。
來了一位皇後的宮廷女侍,她躲在暗處仔細端詳過她之後,說了句「這女子是騙子」,便憤憤地走了。阿納斯塔西婭的家庭教師彼埃爾·吉利爾(Pierre Gilliard)第一次見到安德遜時,認為她可能是,但後來改變了看法,說她算得上是「第一個少見的女演員」。阿納斯塔西婭的親戚采齊莉厄女王儲(Crown Princess Cecilie)相信這個叫安娜·安德遜的女子就是他們離散了的公主,可她的兒子路易·費迪南德(Louis Ferdinand)和他妻子基拉(Kyra)都不相信。阿納斯塔西婭的姑媽奧爾迦大公爵(Grand Duchess Olga)見過安德遜多次,最後還是宣稱她不是阿納斯塔西婭。1928年10月,羅曼諾夫家族的幾位成員和亞歷山德拉的三位親戚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說「現在住在紐約的那名女子不是阿納斯塔西婭公主。」還有一位羅曼諾夫家族的旁系親戚,說是從某一個小小的生活細節,認定她是冒充阿納斯塔西婭的騙子。
但更多的人都堅定地認為安德遜就是阿納斯塔西婭確實無疑。
伊雷妮公主起初否認這個女子是阿納斯塔西婭,但過後又惋惜自己說錯了話,承認「她是很像,她是很像。」伊雷妮的兒子西吉斯蒙德親王(Prince Sigismund)是阿納斯塔西婭童年時的朋友,他向安德遜提了一連串問題,她的回答使他相信她確是阿納斯塔西婭。還有1920年流亡西方的芭蕾舞女演員瑪蒂爾德·克謝辛斯卡婭(Mathilde Kschessinska),婚前是尼古拉二世的情婦,與沙皇全家也都很熟。她說安德遜長的是一雙尼古拉的眼睛,見到她時就以「這位皇帝的眼神」看著她,定是阿納斯塔西婭。還有尼古拉二世的堂兄弟、亞歷山大大公爵(Grand Duke Alexander),在與安德遜共處了兩天之後竟大聲驚叫說:「我見到尼基的女兒了!我見到尼基的女兒了!」另外一些羅曼諾夫家族流亡在西方的親戚,包括克謝尼雅公主,塔吉雅娜·波特金和他哥哥格列勃(Glib)在內,都說這位體弱多病的年輕女子所講的事,的確都只有沙皇皇宮里的人才可能知道的,真的就是阿納斯塔西婭。格列勃小時畫過幾幅動物畫,畫上,他讓那些小東西穿上宮廷的服裝,阿納斯塔西婭看了非常喜歡。他第一次見安德遜時,就拿這件小事問她,安德遜的回答表明她似乎完全記得這一些。安德遜甚至還提到,說阿納斯塔西婭的叔叔、大公爵黑森的恩斯特曾於1916年訪問俄國。因為那年奧地利正與俄國交戰,恩斯特便憤怒地否認曾有此事。但是在等了差不多40年之後,奧皇的繼子於1966年證實,恩斯特那年的確有過這次秘密訪問。人們認為,要是安德遜不是阿納斯塔西婭,她怎麼會知道這么絕密的事呢?
只是兩方面都不能對自己和對方的看法加以證實或否定,這使安德遜的故事變得更加有趣、更為誘人。故事被寫成小說,編成戲劇和電影。其中最著名的是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攝於1956年的影片《阿納斯塔西婭》(中國譯為《真假公主》)。以扮演《卡薩布蘭卡》等片而聞名的、漂亮的瑞典女演員英格麗·褒曼因扮演片中的阿納斯塔西婭,在沒有任何爭論的情況下第二次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安德遜一直都是一副公主派頭。她目中無人,時常非難人,甚至對他的支持者也表現得傲慢無理。後來,她又提出,說她父親,也就是尼古拉二世在美國和英國存有巨款,她要領回。可是她既沒有說存款賬號,又沒有一個法院能證實她的皇族身份,自然只好被擱置著。她向西德最高法庭提出有關身份的上訴,也同樣因為缺乏證據而被駁回。雖然如此,這個神秘女人仍然有她特殊的誘人之處。一位流亡國外的舊俄前騎兵團騎兵大尉一直支持她為取得那筆巨額存款進行法律程序達50年之久。她後來與美國弗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的一位富有的歷史學家約翰·馬納漢結婚,最後於1984年因肺炎去世之時都堅持說自己是阿納斯塔西婭。死後,她丈夫根據她生前的要求,將她的屍體火化,並看著她的骨灰在屬於羅曼諾夫家族在德國的直系親屬的墓地上飛得無影無蹤。
其實,事情的真實性是早就有點眉目的。
黑森的恩斯特一直對安德遜的陳述持懷疑態度。他深入進行調查,最後找到一個女人。她慎重聲稱與這個叫安娜·安德遜的人認識,1920年以前她們曾住在一起,她正好是在阿納斯塔西婭的事件之前失蹤的,實際上她是一家波蘭工廠里的工人,名字叫弗蘭齊斯卡·尚斯可夫斯卡。但是很多人認為這是為找證據而作的調查,動機不純,不可信。
事情也確實撲朔迷離。好多位人類學家研究她和阿納斯塔西婭的照片後,認為兩人的臉孔非常非常像。奧托·雷克博士是德國一位著名的人類學家,他1964年在法庭上作證說,安德遜和阿納斯塔西婭要不是同一個人,就是同卵雙胞胎。另外,安德遜和阿納斯塔西婭還有其他生理上的相似處,如腳上都有一處畸形。案件一直拖到1970年,法庭的最後裁決是,安德遜並非不是阿納斯塔西婭,但她也不能證明自己是阿納斯塔西婭。1977年,有崇高威望的法醫專家莫里茨·富特邁爾博士堅持認定安德遜是阿納斯塔西婭。
1989年羅曼諾夫家族成員屍骸的發現為破解這個傳奇故事提供了有力的科學證據。
伊麗莎白女王的丈夫菲利普親王是沙皇皇後亞歷山德拉的侄外孫,他同意提供自己的血液。1993年,將這血樣標本與皇家屍骨作對照,證明他98.5%的可能是屬於羅曼諾夫家族,後來的試驗顯示出更高的幾率。隨後,從安德遜曾在那裡住院的夏洛茨維爾醫院得到她作手術時保存下來的組織標本,將其組織細胞中的DNA與皇家骨骸中提取的DNA作對比,證明它們來自完全沒有血緣關系的兩個人。最後又將安德遜組織細胞中的DNA與從一位也叫弗蘭齊斯卡·尚斯可夫斯卡的波蘭農民的侄孫子身上提取的血樣相比較,化驗結果是100%的吻合,說明安娜·安德遜不是阿納斯塔西婭,而是女工弗蘭齊斯卡·尚斯可夫斯卡。
傳奇的面紗揭開了。但是她的支持者仍不服輸,他們堅信她是真正的阿納斯塔西婭,那所謂的DNA組織試驗是不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