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說古代夜宴熱鬧的場景描寫
- -什麼樣的夜宴,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場所舉辦的夜宴。 沒有身份無法描寫排場、
㈡ 古代宴會描寫
1、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小雅·鹿鳴》先秦:佚名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釋義:
一群鹿兒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艾蒿。我有一批好賓客,彈琴吹笙奏樂調。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獻禮禮周到。人們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樂遵照。
一群鹿兒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我有一批好賓客,品德高尚又顯耀。示人榜樣不輕浮,君子賢人紛紛來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請嘉賓嬉娛任逍遙。
一群鹿兒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我有一批好賓客,彈瑟彈琴奏樂調。彈瑟彈琴奏樂調,快活盡興同歡笑。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請嘉賓心中樂陶陶。
2、小令尊前見玉簫。銀燈一曲太妖嬈。
《鷓鴣天·小令尊前見玉簫》宋代:晏幾道
小令尊前見玉簫。銀燈一曲太妖嬈。歌中醉倒誰能恨,唱罷歸來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碧雲天共楚宮遙。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
釋義:
在酒席筵邊,唱的是小令,我見到了玉簫。銀燈把她映照,只一曲輕歌,便顯出嫵媚嬌嬈。在歌聲中醉倒,誰能認為遺憾產生悔恨懊惱,歌聲停歇了,帶著餘音歸來,酒意還不見微消。
春天如此靜悄,春夜如此漫長,遲遲不見破曉。仰望碧空的游雲,難道它跟楚國宮殿一樣地天遠路遙。做個夢吧,只有夢境才能打破束縛人的框框條條,這是夢,還是真,反正我踏著滿地楊花走過了謝家的小橋。
3、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樂。
《小雅·南有嘉魚》先秦:佚名
南有嘉魚,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樂。
南有嘉魚,烝然汕汕。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衎。
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賓式燕綏之。
翩翩者鵻,烝然來思。君子有酒,嘉賓式燕又思。
釋義:
南方出產鮮美魚,魚群游動把尾搖。君子宴會有美酒,嘉賓宴飲樂陶陶。南方出產鮮魚美,魚群游動隨水流。君子宴會有美酒,嘉賓宴飲樂悠悠。南方有樹枝條彎,葫蘆藤蔓緊相纏。君子宴會有美酒,嘉賓宴飲樂平安。鵓鳩翩翩空中翔,四面八方集樹上。君子宴會有美酒,嘉賓歡飲勸滿觴。

4、主稱千金壽,賓奉萬年酬。
《箜篌引 / 野田黃雀行》兩漢:曹植
置酒高殿上,親交從我游。中廚辦豐膳,烹羊宰肥牛。
秦箏何慷慨,齊瑟和且柔。陽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謳。
樂飲過三爵,緩帶傾庶羞。主稱千金壽,賓奉萬年酬。
久要不可忘,薄終義所尤。謙謙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驚風飄白日,光景馳西流。盛時不再來,百年忽我遒。
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先民誰不死,知命復何憂?
釋義:
好酒佳釀擺放在高殿之上,親近的友人跟隨我一同遊玩。內廚做好了豐盛的菜餚,烹制鮮美可口的牛羊肉。秦風的古箏聲是多麼慷慨激昂,齊地的琴瑟聲是那麼柔和婉轉。還有出自陽阿的奇妙舞蹈,來自京洛的著名歌曲。在歌舞中飲酒過了三杯,我們解開衣袋盡情享用了美味佳餚。
主人和賓客相互行禮,相互獻上最美好的祝福。要謹記舊時結交的朋友不能遺忘,厚始薄終也不與道義相符。那君子躬身而謙遜是因為他美好的品德,並不是有任何的企求。白天里疾風吹過,日光漸漸向西流走。青春年華不會再來一次,死亡之期已忽然向我迫近。
就像花葉雖然生長在華美的庭院之中,飄零之後也要重歸於荒蕪的山丘。然而從古到今,誰能沒有一死?既然知道了命運本該如此,我們還有什麼好憂愁?
5、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
《今日良宴會》兩漢:佚名
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識曲聽其真。齊心同所願,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
無為守窮賤,坎坷長苦辛。
釋義:
今天這么好的宴會真是美極了,這種歡樂的場面簡直說不完。這首箏曲的聲調是多麼地飄逸,這是最時髦的樂曲出神入化。有美德的人通過樂曲發表高論,知音者能體會出音樂的真意。音樂的真意是大家的共同心願,只是誰都不願意真誠說出來。
人生像寄旅一樣只有一世猶如塵土,剎那間便被那疾風吹散。為什麼不想辦法捷足先登,先高踞要位而安樂享富貴榮華呢?不要因貧賤而常憂愁失意,不要因不得志而辛苦地煎熬自己。
㈢ 古代小說中場景的描寫。
紅樓夢里的節日
拜月
賈母笑道:「此時月已上了,咱們且去上香。」說著, 便帶領眾人齊往園中來。嘉蔭堂前月台上,焚著斗香,秉著 風燭,陳獻著瓜餅及各色果品。真是月明燈彩,人氣香煙, 晶艷氤氳,不可形狀。地下鋪著拜毯錦褥。賈母盥手上香拜 畢,於是大家皆拜過。
桂花令
賈母便命折一枝桂花來,命一媳婦在屏後擊鼓傳花。若 花到誰手中,飲酒一杯,罰說笑話一個。於是先從賈母起, 次賈赦,一一接過。鼓聲兩轉,恰恰在賈政手中住了……
月下笛聲
……賈母因見月至中天,比先越發精彩可愛,因說: 「如此好月,不可不聞笛。」因命人將十番上女孩子傳來。 賈母道:「音樂多了,反失雅緻,只用吹笛的遠遠的吹起來 就夠了。」……這里賈母仍帶眾人賞了一回桂花,又入席換 暖酒來。正說著閑話,猛不防只聽那壁廂桂花樹下,嗚嗚咽 咽,悠悠揚揚,吹出笛聲來。趁著這明月清風,天空地凈, 真令人煩心頓解,萬慮齊除,都肅然危坐,默默相賞。聽約 兩盞茶時,方才止住,大家稱贊不已。
凹晶館聯詩
湘雲笑道:「這山上賞月雖好,終不及近水賞月更妙。 你知道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山坳里近水一個所在就是凹晶 館。」……二人遂在兩個湘妃竹墩上坐下。只見天上一輪皓 月,池中一輪水月,上下爭輝,如置身於晶宮鮫室之內。微 風一過,粼粼然池面皺碧鋪紋,真令人神清氣凈……黛玉因 念道:三五中秋夕……
㈣ 描寫小說舞會、宴會、派對場景的句子。不要人物描寫,不要百度的!在線等!
這天晚上星光璀璨,人聲鼎沸。星盟公共區鏡心湖邊的金色大禮堂被裝扮得光彩奪目,從清幽的沿湖小道一路走來,處處可見盛裝打扮的星盟學生,一洗繁重課業給自己帶來的疲憊之色,男生們個個英姿颯爽,女生們個個美麗動人,隔得遠遠的就能看到金色大禮堂那裡輝煌的燈火照亮了星塔上空整片天鵝絨般藍幽幽的夜空。
㈤ 本人要寫一部小說,女主要參加一個宴會,求宴會場景的描寫
形容:高朋滿座、杯觥交錯、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人物:賓客、官蓋雲集、上層社會、各界大佬、
交談:應酬、寒暄、客套、相言甚歡、談笑、
望採納。
㈥ 求一段描寫古代宮廷宴會的句子,急呀
宴會進行的熱鬧而流俗,絲竹之聲不絕於耳,席間觥籌交錯,言語歡暢,其樂融融。然而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人人都無聊得緊,彼此之間不過寒暄敷衍,歌舞昇平不假,卻是宮中數見不鮮的東西,讓人只煩不奇了。
㈦ 古代宴席是怎樣的場景呢
酒桌宴席是中國人重要的精神舞台。無論悲歡離合,無論喜怒哀樂,都能在一席觥籌交錯之間暢飲而盡,歡談而散。它將娛樂、文學、情感、技藝等相互嫁接、融合。融入到平民百姓的生活,滲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
《西遊記》曾描述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經歷的磨難不少,吃過的國宴也不少,幾乎每到一個國家,都會受到國王的款待。比如說在朱紫國吧,國王是這么招待他們的:
寶妝花彩艷,果品味香濃。斗糖龍纏列獅仙,餅錠拖爐擺鳳侶。葷有豬羊雞鵝魚鴨般般肉,素有蔬餚筍芽木耳並蘑菇。幾樣香湯餅,數次透酥糖。滑軟黃粱飯,清新菇米糊。色色粉湯香又辣,般般添換美還甜。君臣舉盞方安席,名分品級慢傳壺。
這段描寫很精彩,修辭很華麗,好像宴席上擺滿了山珍海味,我等土鱉一輩子也嘗不到似的。可是仔細一琢磨,「龍纏列獅仙」只是獸形的糖果,「拖爐擺鳳侶」只是成摞的燒餅,「湯餅」是片兒湯,「黃梁」是小米,葷菜只有豬肉、羊肉、雞肉、鵝肉、魚肉和鴨肉,素菜只有竹筍、豆芽、木耳和蘑菇。很尋常,很家常,根本不像皇家宴席。
後來看到《東京夢華錄》中描述北宋皇帝的壽宴,才知道原來皇家宴席有時候確實很寒酸:
皇親國戚、文武百官和外國使節全部到場,正殿和偏殿都坐滿了人,場面很宏大,儀式很庄嚴,教坊司的藝人在丹陛之下吹拉彈唱並表演雜技,既隆重又熱鬧,可是給大夥吃的那些飯菜卻並不給力。
容我把北宋皇帝壽宴上的所有飯菜全部列舉出來:索粉、水飯、干飯、肚羹、縷肉羹、爆肉、肉咸豉、群仙炙、炙金腸、炙子骨頭、天花餅、白肉胡餅、蓮花肉餅、排炊羊胡餅、獨下饅頭、雙下駝峰角子、太平畢羅。不到二十種食物。
麗酒香茗,美食佳饌永遠是宴會主角。但是古人並不滿足於單純地美食美酒口味享受。管弦鍾磬,輕歌曼舞則成為古代筵席主角之外不可或缺的最佳配角。「舞蹈」是人類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上古先民承襲部落群居的淳樸遺風,好歌悅舞。因此,席間樂舞的形式同樣由來已久。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我昔元和侍憲皇,曾陪內宴宴昭陽。千歌百舞不可數,就是最愛霓裳舞」的詩句,記述了自己參加昭陽殿酒宴及觀賞《霓裳羽衣舞》的難忘經歷。而在南唐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中,對當時夜宴場景進行了非常細致的描繪。賓客歡愉,余興未消,現場喚來歌姬進行歌舞表演,而韓熙載還在其中親自上陣,擊鼓奏樂,活絡氣氛
㈧ 想找些描寫宴會場景的文言文看,高手推薦下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李白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花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斗數。
蘭亭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通「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通「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