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一部小說,裡面女主的名字好像叫蕭蕭,演技不錯,卻只當一個三流演員
與總裁同居的搞笑生活?
㈡ 武俠小說中蕭姓人物厲害有何史據
蕭十一郎
蕭峰
蕭遠山
蕭半和
蕭中慧
蕭王孫
蕭飛雨
蕭咪咪
蕭淚血
蕭西樓
蕭是個古老的姓氏,也勉強算個大姓。可這么密集地出現在一個小說門類里,還是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仔細想來,大概這跟文學史上的「蕭郎」有些關聯吧。唐朝有位叫崔郊的詩人,名氣不大,有一首《贈婢》的七絕卻相當有名,尤其後兩句膾炙人口:「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這里還有一個很唯美的愛情故事呢。崔郊姑母有一婢女,生得姿容秀麗,與崔郊互相愛戀,後被賣給顯貴於頔。崔郊念念不忘,思慕不已。一次寒食,婢女偶爾外出與崔郊邂逅,崔郊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贈婢》。後來於頔讀到此詩,便讓崔郊把婢女領去,傳為一時佳話。
唐詩宋詞里,「蕭郎」其實就是年輕男子的泛稱。為何有這么個稱謂呢?說法有二,其一,蕭郎指蕭史。《列仙傳》里說這位蕭史善於吹簫,娶了秦穆公的女兒弄玉,夫婦倆一起吹簫,引來鳳凰,兩人跨鳳升仙了。蕭史或蕭郎就此成為情郎或佳偶的代名詞。其二,蕭郎指的是南朝梁武帝蕭衍。蕭衍沒當皇帝前,名氣就很大,時人稱之為蕭郎。此蕭郎文武雙全,不單創立梁朝,而且文學造詣頗高,連帶他們一家子都出了不少才子文豪。只可惜後來蕭衍老糊塗了,一味好佛,把個錦綉一般的南朝葬送了。不管怎樣,這位蕭郎名氣非常大,再說蕭乃齊梁兩朝的國姓,吸引眼球度那也是相當高,自南朝到唐宋元明清,「蕭郎」就這樣一路「風光」了。
筆者覺得,「蕭郎」稱謂可能還有諧音的緣故。蕭有蕭瑟、蕭蕭之意,令人望之而生憐愛,而且蕭跟瀟、嘯、簫音形相近。瀟有瀟灑、瀟瀟之意。嘯是吹口哨,古人常說嘯歌、長嘯、呼嘯、嘯傲、嘯聚,透著一股灑脫。至於簫是一種類似笛子的樂器,單管的稱洞簫,多管的稱排簫。簫甚得文人墨客鍾愛,儼然成了其化身。一個蕭字惹出這么多聯想,說蕭郎也就成了十分自然的事了。
有句成語叫「劍氣簫心」,是舊小說里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的,用在武俠小說里其實也很熨帖。武俠小說畢竟也是文人寫的,劍氣簫心的情懷多多少少都有點。因此,也就無怪乎其中有這么多的「蕭郎」了。
㈢ 沈從文的《蕭蕭》人物分析
關於這個,網上資料很多,樓住可以去查閱參考,這里給你些獨家的……
「鄉下人吹嗩吶接媳婦,到了十二月是成天有的事情「,這是全文之首,及其平和的語調,看起來一個太正常的故事,一個關於湘西山水人情的故事。這便是沈從文的最大風格----朴質、平淡、抒情』並帶有濃郁湘西鄉土風情,平和敘說著關於生命,關於愛的故事。沈從文在文中執意要追尋的是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想要構在一個奉養「人性」的「希臘小廟」
作為小說,《蕭蕭》和沈從文大部分小說一樣,是與眾不同的。它們的著重點不在於沖突、矛盾以及應之而來的高潮,而是在描寫人性上,態度寬和、筆致從容,情節是舒緩的,細節卻是豐富而微妙的。在《蕭蕭》中,種田的裝置里聞到草料的香,聽得到山歌在唱,農人們的生活是勤苦而狹隘的,但卻又有質朴的升級。沈從文「湘西」小說里常常出現山歌,因為那是那片土地上最為質朴的表達方式,也最為熱烈的宣洩。它用《蕭蕭》普出了一曲山歌,雖然調子中也有沉痛和疑問,但總體卻是明朗的、優美的,在湘西那方自然的土地上回響。
「美麗中是令人憂愁的」,無論是《邊城》里的翠翠,還是《蕭蕭》里的蕭蕭,沈從文筆下的它們都是美麗的,看起來是輕快的、優美的、恬淡的。只是這份美麗、輕快、柔美、恬淡中,夾雜著些許的憂愁,這些憂愁又很是增添了幾分人物的迷人之處,而對於她們或許並不自知。當蕭蕭抱著新生兒,看這自己的私生子取進大齡媳婦,又一個「蕭蕭」誕生時,她仍然懵懂不知。文章末,仍舊是輕描淡寫的一句「這一天,蕭蕭抱了自己新生的毛毛,卻在屋前榆臘樹籬笆看熱鬧,同十年前抱丈夫一個樣子」,而這清單的筆墨,卻點處令人心顫的故事,一個所不出滋味的十年春秋,一個周而復始的輪回。
除樓主外,謝絕復制引用!
㈣ 有一本小說有一個角色叫周蕭蕭的小說叫什麼
小說名字是《握不住的他》
㈤ 小說《贅婿》里有哪些主要角色
寧毅:字立恆,江寧人,父母雙亡,曾師從鄒夫子(景翰六年去世),因祖父寧子安與蘇府太公關系較鐵,訂下指腹為婚的約定,成為江寧富商蘇家長房的上門女婿,結婚當日(二月二十四)新娘子逃跑了,自己也被一位對新娘子有興趣的富家子弟拍了一板磚,昏迷了好幾天才醒過來,自此開始了他身為贅婿卻波瀾壯闊的一生。景翰七年20歲。
娟兒--
寧毅妻子之一,四歲賣入蘇府,蘇府長房獨女蘇檀兒的丫鬟,但被蘇檀兒當成管理人員培養。汴梁保衛戰前,蘇檀兒等南撤,娟兒在戰場邊緣策應、照顧寧毅。在小蒼河三年大戰後寧毅隱居期間,照顧寧毅起居,彼此關系依然心照。景翰七年,14歲。
㈥ 小說裡面人物的名字有蕭塵
男 石無忌 女 蘇幻兒 (這是我最喜歡的小說里男女主角的名字)男 南宮軒 上官回昊答 冷御風 歐陽璟軒 龍天運 韓霄 女 孫淑雅 莫雪兒 龍貝妮 長孫無垢 夜紫魅 藍雪 柳寄悠 雲凈出 女孩:景菡茗、蘇素、何墨羽、藍凌若、紫煙、獨孤薏若、男孩:夏凌漠、邵楓、宇文拓、蘇焱、葉無道(極品公子)、琅琊(一世梟雄)、歐陽逸、蕭影、景灝凕 男:穆翊軒 蕭勱(塵) 邵囅胤 張翌晨 龍御天 射星 冉傲 楚殤 凌天傲 風璟……女:冉聖恩(男女通用的感覺…) 怡玹 婉馨 蕭然(可以和蕭塵配成兄妹哦) 伊人 易星語 張琪函 吟月 雅紳……%D%A
㈦ 找一部小說,只記得一部分內容,不記得裡面人物的名字
二十六、 風吹沙吹成沙漠, 你等我,等成十年漫長的打坐。
㈧ 尤蕭蕭是那本小說中的人物
偷心契約,億萬總裁吻上癮
㈨ 沈從文蕭蕭的人物形象
沈從文小說人物蕭蕭形象小析
沈從文的小說多表現湘西下層民眾特異的生命形式;對故鄉的農民、兵士、水手、吊腳樓下的娼妓,以及童養媳、小店伙計等等,都一律懷有不可言說的同情與關注。正像作者在《甲辰閑話•一》中所說的「我的文章,是羨慕這些平凡,為人生百事所動搖,為小到這類職業(指刻字工,小銅匠)也非常傾心才寫出的。」因而作者在處理這類題材時,不把人的情感引向極度悲傷或極度喜悅,不大肆渲染,只讓讀者在尋常人事中琢磨人生的滋味。
20世紀20、30年代,作為舊時中國的一種婚姻陋俗,童養媳常常成為文學作品題材被作家所關注。中國鄉土作家對童養媳血跡斑斑的苦難史、對童養媳陋習的殘酷及其對人性、對生命的摧殘進行了揭露和批判。沈從文同樣關注此類題材,但作家所揭示的不僅只是童養媳境遇及其不幸自身,其筆觸更多的是對准這些卑微人物「卑微里放光的靈魂」。
蕭紅在《呼蘭河傳》里也描寫小團圓媳婦12歲時就開始的非人童養媳人生。小說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惟獨打這小團圓媳婦是一點毛病都沒有,她又不能跑掉,她又不能丟了。她又不會下蛋.反正也不是豬,打掉一些斤兩也不要緊,反正也不過秤」,說的是婆婆可以對小團圓媳婦任意地鞭打,揭示的是野蠻婚俗對個體生命的蔑視。可見,作者對這種扭曲人性的批判是明顯的。然而沈從文《蕭蕭》所表現的童養媳,卻是另一種人生樣式。
魯迅揭示病苦的目的是為了引起療救的注意,因而側重於揭露人性丑惡的一面,沈從文則側重於建構自己理想中的自然健康的人性。因此,作者《蕭蕭》中一方面同情主人公蕭蕭的生存境遇,否定她的愚昧無知,另一方面,則通過對主人公純真樸素的心靈的揭示,以及對主人公身處逆境然而生命力尤為旺盛這一情境的描述,肯定了主人公自然自在的生命意識,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及其「放光的靈魂」。
蕭蕭自然自在的生命意識,主要表現為她對自己的童養媳身份自然而然的認同。蕭蕭從小沒有母親,寄養在伯父家,缺少母親的教養,比起其他的女孩子,自然少了對母親、對家的眷戀,所以嫁到夫家時沒有哭,「那一天這小女人還只是笑」,「又不害羞,又不怕,她是什麼都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媳婦」。蕭蕭嫁了一個不到三歲的小丈夫,她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不快樂,她每天帶「弟弟」玩,對她來說嫁人只不過是從這家搬到了那家。蕭蕭的快樂是一種簡單的快樂,簡單到什麼都不想,按照生活的本來樣子過日月。蕭蕭嫁人做童養媳的全過程,作者一筆輕輕帶過,一方面表明這類事件的常見,不值得渲染(這是作者的態度);一方面表明主人公本人的態度。
蕭蕭的態度是對嫁人做童養媳自然地接受,對自己身份的轉變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關於這一點,從兩個方面可看得出來:一是她做了童養媳後依然能夠健康地成長,一是似乎沒有什麼憂心事,還做著充滿樂趣的夢。
總之,蕭蕭好像在蓬勃地生長著,對此,小說作這樣的描寫:
蕭蕭嫁過了門,做了拳頭大丈夫的小媳婦,一切並不比先前受苦,這只看她半年來身體發育就可明白。風里雨里過日子,像一株長在園角落不為人注意的蓖麻,大葉大枝,日增茂盛。這小女人簡直是全不為丈夫設想那麼似的.一天比一天長大起來。
幾次降霜落雷.幾次清明穀雨,一家人都說蕭蕭是大人了。天保佑,喝冷水,吃粗礪飯,四季無疾病,倒發育得這樣快。婆婆雖生來像—把剪子,把凡是給蕭蕭暴長的機會都剪去了,但鄉下的日頭同空氣都幫助人長大.卻不是折磨可以阻攔得住。
由蕭蕭的健康成長,可看出她生命意識里自然自在的本性與隨遇而安的心境,亦證實她對自己生活環境與身份的轉變,沒有清晰和明確的認識。
其實,蕭蕭每日里的生活並不太平,也避免不了受苦,除了哄「弟弟」,還有繁重的家務勞動,甚至皮肉之苦也未可知,她的遭遇或許並不比小團圓媳婦的少,然而她的成長卻不是那種「風里雨里」的環境和人為的「折磨可以阻攔得住」的。應該說蕭蕭和小團圓媳婦的處境是相似的,兩人起初的個性也是相似的,小團圓媳婦剛嫁人時也愛笑,「她的臉長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也大方,不害羞。然而兩人的不同也是明顯的,小團圓媳婦在折磨中日益的消瘦,直到最後的慘死;蕭蕭卻頑強的生活著,還保持孩童的快樂心情,和對美好事物的本能嚮往。探究其中的原因不難發現,蕭紅的《呼蘭河傳》側重寫的是外在環境對主人公的窒息,所以小團圓媳婦的悲劇主要是外部環境造成的;沈從文的《蕭蕭》主要表現人性,表現自然人性的強大生命力,表現人的自然本性即使在惡劣環境中也會放出生命的光彩。
沈從文的小說還常常寫到夢。作者認為,寫小說「必須把『現實』和『夢』兩種成分相混合」,通過記夢更能表現理想的人生形式,夢中的景象更符合人的自然本性。蕭蕭夢到自己得「大把大把銅錢,吃好東西」、「爬樹」夢到「自己變成魚在水中個處溜」、夢到自己「飛到天上眾星中」,這些充滿孩子氣的自由夢想,是蕭蕭白日里快樂游戲的繼續。作者如此落筆,目的在於對主人公自然本性和「光彩」人生進行隱喻性描述。
蕭蕭由於對「女學生」充滿好奇與嚮往,還做了關於「女學生」的夢:
蕭蕭從此以後心中有個「女學生」。做夢也便常常夢到女學生,且夢到同這些人並排走路。彷彿也坐過那種自己會走路的匣子,她又覺得這匣子並不比自己跑路更快。在夢中那匣子的形體同谷倉差不多,裡面有小小灰色老鼠,眼珠子紅紅的,各處亂跑,有時鑽到門縫里去,把個小尾巴露在外邊。
這種充滿情趣、活潑的描寫,使一個天真爛漫的鄉下小姑娘的情態躍然紙上;這段文字全然淡化了蕭蕭的童養媳身份,且從一個側面突出蕭蕭完全是一個自然自在的生命個體,復調式地表明生活的殘酷並不影響蕭蕭健康地成長和快樂天然的本性。
這里,試著把快樂的蕭蕭與《邊城》中的翠翠作比較。翠翠有著淡淡的憂愁,憂愁來自她意識到的少女心事,對愛情的明確選擇。蕭蕭有著簡單的快樂,快樂來自她對自身生存狀態的無意識。從而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這種無意識的生命狀態,正是人的自然本性在異樣環境中的表現形式。
這種無意識的生命情態,還表現在蕭蕭失身這件事上。在蕭蕭的經歷中,做童養媳本已不幸,失身於別的男子更是不幸中的不幸。若說做童養媳,在蕭蕭看來,只不過是從一家搬到另一家,生活並沒有改變多少,她依然是一個不乏小兒女情態的活潑的生命個體,因此她自然而然接受了童養媳身份。那麼,她對失身事件又是如何應對呢?
「蕭蕭十五歲時高如成人,心卻還是一顆糊糊塗塗的心。」身體上的暴長,與心理上的不協調發展,使蕭蕭對愛情懵懂無知,更不會有明確的選擇。因此,對愛情的需求只能深藏於心,要等外界的激發才能顯露出來。花狗的歌就是一個外界的刺激,喚起了蕭蕭對男女情事的朦朧意識,再加上情感上本能的需求,可以說這是蕭蕭自然本性的一次釋放。然而,蕭蕭並沒有意識到這件事對她意味著什麼,等待她的將會是什麼,只是朦朧的感覺到她做了一件「糊塗的錯事」。小說中寫蕭蕭讓花狗賭咒,「賭了咒,一切好像有了保障,她就一切盡他了。」蕭蕭出於本能的自我保護,把一個無關痛癢的賭咒作為一個自己也不清楚的保障。當一個人不知道要把握什麼,也無可把握什麼時,寄希望於佛、神、上帝,這些好像遠在蕭蕭的思想意識之外,所以她只有寄希望於一個賭咒。這說明蕭蕭感受到了命運的無可把握。
對未來的命運不能把握時,在等待未知厄運的過程中,「懸梁,投水,喝毒葯,被囚禁的蕭蕭,諸事漫無邊際的全想到了,究竟年紀太小,捨不得死,卻不曾做。」 在這過程中除了感到恐懼,蕭蕭也想到解決的辦法:逃去城裡。這是她主動為自己的未來打算,然而也僅是想到而已,並沒有付諸行動。
但蕭蕭終於沒有被沉潭或被發賣,一切都不過是短暫的插曲而已。蕭蕭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活,與「弟弟」又能有說有笑了,生下個兒子,受到夫家老小的喜歡與精心的照顧。就蕭蕭而言,這個偶然的結局,是她所期望的,但並不是蕭蕭所能奮力求得的。這樣最終的皆大歡喜便包含了無奈的成分,只不過蕭蕭沒有意識到罷了。命運在蕭蕭的頭頂上風雲變幻,一會兒陰雲堆積,一會兒陽光燦爛,可怕而不可把握,蕭蕭沒有行動的行動,蕭蕭的無助,卻都沒有導致出什麼悲劇。這種頗具僥幸色彩的結局,極具反差效果,從一個側面彰顯了主人公無意識的生命狀態。
最後,小說結尾預示了蕭蕭的未來,甚至是未來的未來。蕭蕭抱著小兒子,看著為十二歲的大兒子新娶的一個年長六歲的新娘,此時的情景是這樣的:蕭蕭抱了自己新生的月毛毛,卻在屋前榆蠟樹籬笆看熱鬧,同十年前抱丈夫一個樣子。
蕭蕭真正恢復了以前的生活,可以想像蕭蕭十來年中,也應該是快樂的。生活似乎還很長,也似乎還不錯,蕭蕭的思想裡面,生活就是這樣子的,自然而然的無限延長下去,在這種簡單的快樂中無限延長下去。而蕭蕭的未來,也在她的兒媳婦身上延續下去,這又是一個「蕭蕭」,又是一篇故事。
蕭蕭的人生的確是個悲劇,她的悲劇在於她對自己的註定了的悲劇命運沒有清醒的認識。換句話說,她幾乎是個自然自在的生命存在。對童養媳身份自然而然的認同,沒有覺悟到自己所處環境的不合理,更想不到要改變這種環境;對自己失身後受罰命運的不覺悟,也並不知道自己躲過的厄運僅僅是一個偶然,命運遠在自己的掌握之外。但就蕭蕭而言,既然意識不到自己的悲劇,那她的人生就不算是悲劇的。然而,蕭蕭這種無意識的、自然自在的生命形式,並不是作家筆下批評的對象;沈從文也並沒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我們不能因此說沈從文在「規避」什麼;應該說,這是一種美學意義上(不是意識形態意義上)的「真實」。由此,我們在《蕭蕭》中看到了人的一種本真、淳樸而又略顯美麗的人性。這是沈從文給我們的最重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