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巴金作品《家》中的覺新和覺慧的人物形象與意義
覺新是一個復雜性格的人物。他是一個清醒認識到自己悲劇命運的懦夫。
1、自願的犧牲自己。因為受到過五四新思潮和反封建的新空氣的影響,他切身認識到封建家庭制度必然崩潰的命運。但他受到的封建教育和封建家庭倫理觀念的影響太深,作為封建家庭的「孝子賢孫」,使他自願地挑起家庭的擔子。他自願為家庭犧牲自己,不敢反抗。
2、他是一個自覺的懦夫,對封建家長的專制意志處處退讓、順從甚至做幫凶。他犧牲了梅、瑞珏,還勸說覺民接受高老太爺定的馮家的親事。
為了維護封建家庭他付出了自己和親人的慘重代價。覺新的悲劇是封建末世的封建知識分子的悲劇。他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命運,由此產生了絕望、悲觀等心態。這一形象對現代中國的某些知識分子具有很大概括力。
覺慧是封建家庭大膽而幼稚的叛逆者。
大膽表現在:他受五四思想影響,以改造天下為己任,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在學校里參加了反對軍閥的學潮,和同學一起半反封建的刊物,在家裡中,和鳴鳳戀愛,支持覺民抗婚,怒斥「捉鬼」鬧劇。他極端憎恨這個家庭,第一個沖出封建家庭的牢籠,成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代表著青年人追求真理的道路。
幼稚表現在:他以個性解放為武器,對封建家庭的認識是個逐漸的過程。
覺慧是五四時期具有民主主義覺悟的知識青年形象,舊家庭禮教叛逆者的形象。
㈡ 巴金的《家》人物高老太爺形象分析500字
高老太爺:他是封建專制主義的象徵,主要性格特徵是專橫與殘忍,象徵著舊家庭和專制制度走向崩潰的歷史命運.小說中,他是高家的最高統治者,他的名言是"我說是對的,哪個敢說不對.我說要怎樣做,就要怎樣做!"他的話人人必須遵守.他把覺慧軟禁在家裡,不準他參加學生運動;他強迫覺民淑英接受他定下的親事;他把丫頭鳳鳴當作禮物送給馮樂山做小老婆,終於迫使鳴鳳投湖自殺.高老太爺的令一個特點是虛偽,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實際上,他和其他剝削者一樣精神空虛,靈魂丑惡.玩花旦,討小老婆,欺壓丫頭,什麼醜事都做得出來.他身邊那個濃妝艷抹,說話尖聲尖氣,走路扭扭捏捏的陳姨太,就是他道貌岸然的形象注腳.
㈢ 《家》中各個人物的性格分析
1.覺新:《家》中的長房長孫。他一表人材,"能文能武"。他尊敬長輩,真切地愛著弟妹們,維護著這個家的名聲,甚至不惜把種種過失攬到自己身上。覺新對生活有無限的眷戀,他愛妻子、愛孩子、愛家中的每個人。長子的責任、懦弱的性格、尷尬的處境,使他費盡心力,要努力討好每一個人,結果卻無法讓任何人滿意。 他有哈姆萊特式的猶豫,內心的矛盾和搏是"家"的人物中最豐富和最激烈的。
2.覺民:覺新的二弟。身體矯健,目光深邃,正直、聰明、冷靜、外表顯出一些內斂的氣質。他不像覺新那麼軟弱、中庸,也沒有覺慧那麼好鬥、沖動。他是個懷疑主義者。 覺民身上有著強烈的叛逆因子,但在行動上,他講究策略,更重行為結果。覺民與覺慧的憤怒不同,覺民更多的是輕蔑。沒有效果的反抗和斗爭,他是不會輕易乾的。覺民決不作無謂的犧牲,更不會作祭品。覺民有理性、有勇氣和頑強的生命力,覺新在"家"中漸漸"死"去,他卻在"家"中成活,並走向成熟。
3.覺慧:覺新的三弟。熱情、純潔、直率,可說是高公館中的一個"異數"。他對於世界充滿好奇,對自己所認定的道理,決不妥協,哪怕是他至親的人。年輕的覺慧既敏感又愛沖動、行事莽撞,他還不了解人生有多復雜,也不能完全理解大哥。覺慧的感情是外露的,火熱的。
他是《家》中最清新的因素,他對於未來充滿著希望,深信青春終歸屬於自己。在心靈經受過痛苦的歷練後,他的青春覺醒開來,激勵他離開家,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4.馮樂山腐朽守舊頑固殘忍。高老太爺專橫、冷酷的同時,也流露出長輩慈祥的一面,親情未泯。克明作風比較正派,克安、克定吃喝嫖賭、抽大煙、捧戲子,揮金如土;"坐吃山空的敗家子"典型。
5.梅封建禮教的犧牲品;在憂郁、苦悶、悲傷之中漸漸消瘦、憔悴,最後含冤死去。瑞珏典型的賢妻良母。鳴鳳痛心疾首而又無力反抗。琴是黑暗家庭中一線希望的火花。勇敢;蔑視封建禮教,爭取自由解放。
㈣ 巴金家覺新人物形象分析
覺新是一個新舊摻半的人物,他接受了封建主義的正統思想,但也對封建家庭的腐敗不滿,性格上具有較突出的兩重性:在舊家庭中是個暮氣沉沉的大少爺;在與覺慧、覺民等年輕人在一起時,又是一個渴望新生活的青年。由於他承受著太重的舊文化的因襲重擔,在封建意識的壓迫和自我思想矛盾的痛苦中,無力自拔。他在梅林里的憧憬,他在洞房外月下的獨嘆,他在面對梅前來避難時借酒抒懷,點點滴滴為我們呈現的是一個有血有肉,懂風情,有學養,會思考有靈氣的覺新形象。而正是這樣一個人物做出了許多令人難以理解的選擇。這選擇恰恰也是深思熟慮的結果。這種悲劇的意味更加耐人尋味,其實, 覺新的思索結果常常是源於長房長孫的所謂「責任」,處在那樣一個時代里,「責任」往往是封建制度的一種無形的工具,其不合理的部分讓覺新倍嘗心酸,屢受滄桑。而也是這種責任感的驅使,當弟弟要離開這個「家」,奔向光明時,他又掏出了與死去的瑞珏共同為三弟准備的盤纏。不要小看這一筆的處理,他使整個高覺新的思想軌跡清楚明白的呈現出來,使人物的層次變得豐富而,統一。難怪當三弟怒斥大哥無能的時候,瑞珏挺身而出說:「他不是這樣的」。理解他的人知他是顧全大局,頂天立地的男兒絕不是無能無用之輩,看過全劇,觀者當與瑞珏一樣理解了覺新吧?趙志剛在這部戲中的表演穩中推進,真實樸素,層次分明。再贊!還有一個塑造得相當成功的人物是鳴鳳,鳴鳳的純潔美好,歷來是《家》中頗受喜歡的人物。而青年演員陳是的表演沒有之前一些演員的輕浮和過分的卑微,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她的清純,不著點染的神情以及舒展自然的形體處理,也成為了該劇的一個亮點。
覺新是封建制度的繼承者,同時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
作為在「五四」之前成家立業的人,她接受了封建正統觀念,奉為行動的准則。被克明選為接替他挽救高家命運的人。同時,他又是封建制度最大的受害者,雙方父母的小小意見,毀滅了他和梅的婚姻,愚昧的封建迷信,又奪去了他愛妻的生命,雖然五四運動的新思潮對他有所觸動,但他難以擺拖封建思想的束縛。(他本來跟梅是青梅竹馬的一對,有一天梅的母親在牌桌子上跟現在的覺新的母親有了意見,自以為受了委屈,才拿拒婚的事來報復,他們也沒有反抗,痛苦的接受了,覺新娶了瑞珏,梅後來鬱郁而死;瑞珏生產的日子近了。這件事情引起了陳姨太、四太太、五太太、和幾個女傭的焦慮,起初她們還背著人暗暗地議論。後來有一天陳姨太就帶著嚴肅的表情對克明幾弟兄正式講起「血光之災」來:長輩的靈柩停在家裡,家裡有人生產,那麼產婦的血光就會沖犯到死者身上,死者的身上會冒出很多的血。唯一的免災方法就是把產婦遷出公館去。遷出公館還不行,產婦的血光還可以回到公館來,所以應該遷到城外。出了城還不行,城門也關不住產婦的血光,必須使產婦過橋。而且這樣辦也不見得就安全,同時還應該在家裡用磚築一個假墳來保護棺木,這樣才可以避免 「血光之災」。五太太沈氏第一個贊成這個辦法,四太太王氏和克定在旁邊附和。克安起初似乎不以為然,但是聽了王氏幾句解釋的話也就完全同意了。克明和大太太周氏也終於同意了。長一輩的人中間只有三太太張氏一句話也不說。總之大家決定照著陳姨太的意見去做。他們要覺新馬上照辦,他們說祖父的利益超過一切。這些話對覺新雖然是一個晴天霹靂,但是他和平地接受了。覺新回到房裡,把這件事情告訴了瑞珏,瑞珏也不說一句抱怨的話。她只是哭。後來瑞珏難產,她叫著覺新,要他進來,可是封建思想和兩扇大門卻把他關在了外面,瑞珏終於死了。) 他終於明白了,這兩扇小門並沒有力量,真正奪去了他的妻子的還是另一種東西,是整個制度,整個禮教,整個迷信。這一切全壓在他的肩上,把他壓了這許多年,給他奪去了青春,奪去了幸福,奪去了前途,奪去了他所最愛的兩個女人。
高覺新形象是巴金的獨特創造和發現。這一形象有極其深刻的典型意義。高覺新是巴金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樹立的一個痛苦的靈魂的典型形象,在他身上表現出新舊社會交替嬗變中的復雜性、曲折性和艱巨性。揭穿了封建制度、封建禮教、封建道德、封建文化的極端腐朽、殘酷和虛偽。高覺新是一個受害者,同時他又間接損害和毀滅自己所愛的人。他的悲劇命運說明,在反封建斗爭中,妥協、調和、屈從是絕無出路的,從而宣告了作揖主義、不抵抗主義的徹底破產。2002年全國文藝界為了在今年祝賀巴金老人100歲華誕,籌措拍攝20集電視劇《家·春·秋》,曾征詢巴老的意見,巴老說:「壞人別太壞,覺新要活著。」巴金理想中的高覺新是慈善的、性情的,他理想中的家庭是溫馨的、互愛的。我國古語雲:人之將老,其言也善。誠哉斯言。
㈤ 分析《家》中覺新的人物形象
覺新是高家的長房長孫,覺民、覺慧的大哥,是一個長期接受封建教育,深受封建禮教制度的迫害,但又渴望幸福生活,具有「二重人格的人」。他同情新思潮又自甘落伍,不滿舊禮教又奉行「作揖主義」,具有復雜而豐富的性格內涵。
《家》,中國作家巴金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該小說描寫了20世紀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及腐朽,控訴了封建制度對生命的摧殘,歌頌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爭以及民主主義的覺醒。
(5)淺析巴金小說人物形象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巴金自述,他所要寫的應該是一般的封建大家庭的歷史,他寫《家》的動機也就在這里。
《家》也是巴金在哥哥李堯枚的鼓勵下寫的,1929年7月,李堯枚自川來滬看望巴金,談了家庭里的種種事情,氣憤而又苦惱。巴金告訴他,要寫一部反映大家庭生活和家中男女青年不幸遭遇的小說。大哥即表支持,後又寫信來大加鼓勵:「你要寫我很贊成,我簡直喜歡得了不得,我現在向你鞠躬致敬。」
作品主題
在作者看來,覺慧與婢女鳴鳳的戀愛悲劇,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珏之間的婚姻悲劇,其根源都在於他們追求幸福愛情、婚姻的願望與封建禮教以及封建專制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是舊的家族所代表的專制制度,扼殺了他們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寫這部小說,目的在於他要以筆為武器,對這個「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訴」。
㈥ 巴金的《家》中覺慧的人物形象分析
《家》我來還沒看完,我看到鳴鳳死了源,然後覺慧做夢夢見她了,再後面一些,看了這里,書其實也差不多要看完了,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評價覺慧,但我覺得他是個有自己個性的人,敢於反抗,不甘於受封建禮教的管制,他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新學生們.不知道你看《春》和《秋》沒有,《家》的故事在後面兩部還在繼續著.
㈦ 巴金的《家》中覺新的人物形象分析
1、覺新的思想是進步的,他讀書很好,曾想過留學,但是他不敢面對威嚴的爺爺,不忍看繼母的境況,所以他只能接受包辦婚姻。不幸卻又接二連三地到來,奪走了他的妻子和的孩子,他深愛的女人也因為他離世。但覺新也在不斷地改變,他既聽從家中的長輩的話,也同時為三弟和二妹的出走籌集款項。
2、覺新有一種超乎尋常的忍耐力,能夠忍受命運的一切不公。他壓抑著自己的痛苦,強顏歡 笑,從不在行動上有反抗,一切悲苦一個人默默忍受。他一切聽從別人的指手畫腳,丟掉了自己做人的基本權利,似乎他的存在只是為著證明著封建勢力的強大。
3、釀成覺新悲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觀的因素,也有客觀的因素。他出生在高家這個大戶人家,是家族裡長房的長孫,長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個特殊的身份,他能獲得家族繼承權,又有確保家族平安發展的責任。
所以作者說,在他出世的時候,他的命運便決定了。他的成長歷程中無形地伴隨著這一種使命感,整個家族的擔子都落在他一個人的身上,同時也開始了他艱辛苦楚的人生。也是這個大家庭的成長環境中不斷地忍辱負重,造成了他的軟弱。
同時,他的骨子裡深受封建家族思想的影響。必須順從長輩的觀念已經深深刻在他的心中,所以他對每一個長輩的話都言聽計從,他都從來不曾想過反抗。
4、覺新與梅表姐青梅竹馬,可是,這最終只是一場夢。當他被告知婚事早已被安排好,讓他絕望地將自己關在房間痛哭,但是,他卻只是默默地忍受,絕不對長輩提出異議。在長輩們的安排下,他接受了,也獲得了短暫的安寧。
然而,在梅表姐又一次闖進他的生活時,他才發現,他還是始終忘不了她。然而,這時他們已經不可能了,他只能在假山面前獃獃地說:「梅,我對不起你。」而這也是她最後一次見到梅表姐。在梅去世後,他無比心痛,含淚向她問候。他們的愛情悲劇,落幕在他的低聲哭泣中。
5、覺新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犧牲品。封建專制和封建禮教奪去了他的青春;奪去了他的幸福;奪去了他的前程;奪去了他愛的兩個女人。覺新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是封建專制和封建禮教對人性摧殘的結果。
覺新順從、軟弱等性格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國漫長的封建專制統治和壓抑個性的封建文化。他受過「五四」新思潮的影響,清醒地認識到是舊家庭和舊禮教奪去了他的青春和幸福。
但封建主義倫理道德,長房長孫特殊地位的約束,家業興衰的重託,舊意識將他生命的活力和稜角消磨殆盡,造成了他委屈求全、逆來順受的性格。使他成為 「讀 過新書,過舊式生活 」的人,成為奉行「不抵抗主義 」、「作揖主義」的人。
(7)淺析巴金小說人物形象擴展閱讀:
覺新性格的形成原因:
1、長子玄孫的地位。
覺新是高家的長房長孫,在封建大家庭中,長房長孫也叫 "承重孫",也就是說,大家庭的未來責任應該由他來負,是大家庭的繼承人,這種家庭結構就要求覺新必須維護這個制度,並處處對這種家庭制度起保證作用,所以覺新的命運在他剛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
在過早地成親,父親又過早地死去之後,他秉承父親的遺願,為了保護自己這一房的利益,小心翼翼地在各種各樣的人事關系和卑瑣的事務中到處周旋,接受來自物質和精神的壓力,扮演著人生悲劇的角色,由此,現實和理想就出現了尖銳的沖突,並造成了覺新性格的兩重性。
2、 封建等級制度和封建倫理道德長期的毒害,這兩者結合起來就成為了強大的政治力量和思想統治的力量。
封建主義倫理道德特別是所謂"孝"的毒害,長房長孫特殊地位的約束,已經將覺新的生命活力和稜角消磨殆盡,造成了他委曲求全、懦弱順從的性格。
他害怕別人說閑話,時時考慮光宗耀祖,擔心高家從他手中敗落,害怕承擔不肖的罪名等,因此盡管他能夠清楚地意識到自身命運的悲劇性,每次還總是自告奮勇地把頭往絞索中伸,造成一個又一個的悲劇,這是在封建專制主義重壓下我們民族普遍具有的國民性。
3、從五四文化思潮中汲取了托爾斯泰的不抵抗主義和劉半農的作揖主義。
覺新受到了五四新思潮的影響,清晰地認識到是舊家庭和舊禮教奪去了他的青春,但是與覺慧等人從五四文化思潮中汲取了人權、平等的觀念不同,他從中吸取的則是托爾斯泰的不抵抗主義和劉半農的作揖主義。
他之所以信奉這樣的主義,是因為這樣的主義能夠把《新青年》的理論和他們這個大家庭的現實毫不沖突地結合起來,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論,另一方面又能順應著舊的環境生活下去,而自己並不覺得矛盾。
4、覺新的悲劇既是性格的悲劇,更是社會的悲劇,概括了封建末世整整一代知識分子的生活命運,具有悲劇的深刻性和典型性。
㈧ 求巴金小說中關於瑞鈺人物分析
瑞珏的身上幾乎集中了中國傳統女性所具備的傳統美德,她具有江南女子的婉約,柔情似水,又具有不同於以往時代的新的氣息,她把丈夫當作她的天,可是又從覺慧那裡受到些許新思想的影響,她同情覺慧與鳴鳳的愛情,盡管在封建倫理看來這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她為鳴鳳的遭遇而傷心。她是那樣的善良、那樣的溫柔、那樣的善解人意,那麼的純潔與單純,但她同時又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她也有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也有自己的情感與處事的標准,她的言行也是符合她自己的思維邏輯。
瑞珏是堅韌的,在劇中她是一個始終保持自己堅忍品德的女性,但她並不是一層不變的,從第一場進入高家到第二場幾度春秋,她經歷了從一個女孩到一個女人的轉變。曹禺先生在改編小說《家》時談到「瑞珏嫁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不知道丈夫是什麼樣的人,這正是決定她一生命運的時刻。她一定也會想得很多」、「在這種時刻,人的感情一定是復雜的,思想活動想必是很多的。」作為女孩,她初入高家,新婚之夜,面對一個從未謀面的陌生男人,而這個男人現在已經成了她的丈夫,剛出家門離別父母的傷心、面對未知命運的恐慌、幻想美好生活的喜悅,她也曾憧憬過新婚之夜的美好,可是面對久久未有行動的新郎,她也曾不知所措,面對新房內紅彤彤的一片,本該充滿溫柔的夜晚卻冷冷清清,讓人感到無邊的壓抑與恐慌,她甚至會露出作為女孩的本能而感到害怕想要逃回家去,躲到父母的身邊,她內心不安,可是她告訴自己現在她已經是他的女人,眼前的這個男人是她今後唯一的依靠,雖然他不曾對她說過一句話,可她望著他挺拔的身軀,心中不由也產生出少女懷春的夢想,一首「卜運算元」與梅花拉近了她與覺新的距離,找到了兩人共同的語言,她被覺新的書香氣質所深深吸引,少女的心靈一下子被打開,她現在就像是一個初嘗戀愛滋味的女孩,卻不知他的丈夫此刻正在想著另一個女人。
瑞珏是喜愛孩子的,一個喜愛孩子的女性是善良的,她有著母性的博大與偉岸,孩子是她與覺新之間橋梁,她的身份從一個懵懂未知的少女成為一個少婦,她對他的丈夫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時間久了,她也明白他的丈夫為什麼總是鬱郁寡歡,她體貼他,希望他開心,快樂,她寧願失去他、寧願讓自己痛苦一輩子以自己的犧牲來換取丈夫的快樂,也不願意讓他為難,看到他沉於痛苦之中,看到他被人刁難,為此她可以把自己的丈夫讓給另一個女人,為此她可以不顧自己有孕在身而毅然搬出家中在大雪紛飛的郊外破房子里生產,等待自己生命最後一刻的來臨,而她所求的只不過是每月能有那麼一回能與丈夫「一起坐在這湖邊,說說心裡話。」她是那麼愛覺新,哪怕在戰亂之時,她也要守在丈夫身邊,戰亂使得原本兩顆相異的心靠攏,使得愛情、親情更顯得彌足珍貴,她也有自己的渴望,她渴望能與覺新一起過著寧靜的生活,渴望「兒女孫輩兩邊站,我與你坐在當中樂逍遙」的家庭溫情,雖然已經成婚許久,可在這溫柔體貼的背後還不時流露出女孩子的天真頑皮,「我就喜歡看這類小孩子愛看的書」,她甚至幻想和覺新「再重新認識,戀愛一次」,這些都深深吸引住了覺新,讓覺新在充滿壓抑的大家庭中感受到了一汪清泉,沁入心脾,讓覺新心中久已毀滅的愛情重現生機。
瑞珏是敏感的,她能感到丈夫的心中有著另一個女人,對此,她是那麼的寬容,默默地以自己的愛來彌合丈夫心中的傷痛,甚至主動提出請梅表妹來家中居住,梅表妹的來臨使瑞珏與覺新剛剛恢復平靜的生活一下子被打破了,覺新的心中還是揮不去梅的影子。作為一個妻子,瑞珏不願意看到覺新沉浸在痛苦與兩難之中,她總以為是自己的介入使得覺新與梅分開,她總把所有的過錯都攬到自己身上,用自己稚嫩的雙肩去承擔一切。作為一個女人,她能感受到梅的內心,並給予深切的同情,甚至天真的以為只要自己離開,覺新就會開心起來,她對梅的說得話是真摯的,是誠懇的。
瑞珏是單純的,但並不愚笨,她知道老太爺一旦知道覺民的出走會加重病情,知道為覺慧掩飾報紙上的文章,明知道「陳姨太借故起紛爭」,「眼看覺新為難受痛苦」,「寧可面對險境,災難臨身,也要為他來擔承。」這時的她明知道這樣的惡劣天氣產下孩子九死一生,為此她已經做好犧牲自己的准備,而這一切都是出於對覺新生死不渝的愛!她就彷彿是為覺新而生,為愛而生,她是一切美的化身。
㈨ 巴金《家》里的主要人物分析!
長篇小說《家》,是文學大師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長篇巨制。在小說中作者以嫻熟的藝術手段,塑造了眾多的富有典型意義的文學形象。書中人物不下七十餘個,下面就是我對其中幾個重要人物塑造的剖析。
首先,我要談談高家的三個孫子——高覺新、高覺民、高覺慧。覺新,是高家的長房長孫,在小說中,作者著重描寫刻畫了他這個形象。作者把他塑造成一個深受封建禮教毒害的典型人物。覺新雖接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激盪,但又處在這樣一種特殊的位置,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道的熏染,於是,作者付與他委曲求全的怯懦順從性格。他在高家的事務上兢兢業業,辦得僅僅有條,但在自己的婚姻、願望上,總給讀者一種無奈的感覺。他喜歡遠房表妹梅,但又無法違抗老太爺的旨意,來放棄自己的妻子瑞珏,他只有把痛苦留給自己;他既同情支持弟弟們的反封建斗爭,但又無法放手掉高家的事業,他只能選擇「作揖主義」哲學。全篇小說他給我一種非常痛苦的感覺,簡直是一個悲劇形象。在我認為,作者之所以塑造覺新這個悲劇人物,不但是為了喚起讀者對這一時期這類人不幸的同情,而且主要是對這種人的嚴厲批判。由此可見,作者的用意是如何了。但我要補充的是高覺新在這個中國社會新舊交替和轉型時期,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
高覺民與高覺慧,他們很幸運,沒有他們大哥那樣活得那麼累,還能在高等學府成就大業。那麼作者為何要把他們放在人物塑造的首要地位呢?因為,在當時,他們又是典型的一類人,但他們兩兄弟又有著不同。首先來看覺民,雖然他在外和弟弟覺慧大搞一些反封建的活動,來開導當時內地有著迂腐思想的人們,但在自己家裡卻又無法抗拒來自高老太爺的封建禮教的束縛。在他對遠房親戚張太太女兒琴的愛情上表現出一種想愛又不敢愛的情緒,只是再默默地煎熬罷了,最後作為家中反封建的一員,卻還是沒走出這個家,還是深陷在這個泥潭中;覺慧,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可以說他是小說中的一個亮點,也可以說他是覺新的另一個極端。在小說中,高家經歷了由盛到衰的大起大落,但他唯一的意願就是能走出這個家,走出這個滿是封建禮教的世界。家中,老太爺是至高無上的,惟有他會在老太爺面前因感到不滿而沖撞他,也正是這次他被禁閉了很長一段時間,從而堅定了他走出這個家的信念。他愛丫鬟鳴鳳,他恨老太爺,與覺民相比他敢愛敢恨,毫不掩飾。最後,他勇敢地走出了高家。
作者塑造這兩兄弟,可以看出也花了很多心思。我以為,覺慧的氣質、願望、行為等,幾乎都是作者年輕時的真實寫照,從覺慧身上,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我猜測,作者是因為自己在反封建運動當中不希望看到一代青年沉淪下去,便在對封建禮教的憎恨中塑造了這幾個人物,表現出作者對年青一代充滿了信心和希望。這兩個人物的塑造應該說是相當成功的。
下面讓我來說說小說中的幾位女性。
瑞珏,覺新的妻子,她善良、厚道、柔情,作為高家的長孫媳,又為了照顧自己的兒子和丈夫,只能在這個家中和覺新一起維護著封建禮教的權威,但在某些事情上,還是可以看到她對新生活的嚮往;梅芬,高家的親戚,在對覺新的愛情上失利後,就變得沉淪乏志,沒有了反抗精神,溫順馴良地吞咽著舊禮教的無情惡果。鳴鳳,高家的一個小丫鬟性情剛烈,但心靈純潔,在對覺慧的愛意下她並沒有因主僕差異而感到不可能,最後,她為了這段感情,以死向封建專制發出了強烈的抗議。
這三位女性在作者筆下竟是如此悲慘,都成了封建禮教的犧牲品,實屬無奈,但我以為,作者這樣塑造是為了讓人們知道不反抗的結果是悲慘的。這一類人在當時婦女中是占絕大多數的,具有歷史意義。而小說中另一位重要女性——琴,卻和以上幾位截然不同。她主張男女應同校,男女應平等,她還自己主動要求到覺慧的學校去學習。雖然遭到母親等的反對,但她還是成功了。作者把她塑造成了一位接受新思想、嚮往自由平等、大膽爭取個性解放、敢於向封建禮教反抗的形象。在當時看來,她是時代的叛逆者,但她的所作所為是當時女性中的先驅者。封建社會中婦女的地位是低下的,是沒有言論自由的,這一切的一切,都束縛了女性的發展,大大減弱了婦女對整個社會前進的推動作用。作者之所以塑造琴這個形象,無疑是為了喚醒這社會的另一半——女性的崛起。作者這一人物塑造也是相當成功的。《家》這部小說正因為有如此精彩的人物塑造和感人的故事情節,使我感受頗深。
㈩ 巴金家高老太爺的人物形象分析
高老太爺是巴金筆下個性鮮明,內涵豐富復雜而又富於立體感的封建家庭統治者形象回。他是封建勢力的代表和封答建道德的化身。
他的身上同時具有兩種特權:一是利用禮教隨意給人定罪的權利;一是自己可以不受道德的約束胡作非為的權利。其性格特徵是感情乖戾,對人專橫和思想僵化。
(10)淺析巴金小說人物形象擴展閱讀:
《家》是中國作家巴金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第8位)。其他兩部為《春》、《秋》,《家》被認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最早於1931年在《時報》開始連載,原篇名為《激流》。開明書局於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單行本。
它描寫了20世紀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及腐朽,控訴了封建制度對生命的摧殘,歌頌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爭以及民主主義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