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半生緣是張愛玲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
……是,後來還有一部小團圓。
Ⅱ 世界上第一部長篇小說《源氏物語》出自哪個國家
《源氏物語》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學名著,對於日本文學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被譽為日本古典文學的高峰,在日本開啟了「物哀」的時代。作品的成書年代一般認為是在1001年至1008年間,因此可以說,《源氏物語》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小說,小說描寫了平安京時期日本的風貌,揭露人性,宮中的斗爭,反映了平安時期王朝宮廷的生活。
《源氏物語》成書於公元1001-1008年之間,「物語」是日本的文學體裁,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寫實小說,是三千萬日本家庭不朽的國民文學,是世界上公認的亞洲文學十大理想藏書,亦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不可或缺的一件珍品。
本書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時期為背景,通過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經歷和愛情故事,描寫了當時社會的腐敗政治和淫亂生活上層貴族之間的互相傾軋和權力斗爭是貫穿全書的一條主線,而源氏的愛情婚姻,則揭示了一夫多妻制下婦女的悲慘命運。在貴族社會里,男婚女嫁往往是同政治斗爭的手段,婦女成了政治交易的工具和貴族男人手中的玩物。
全書共五十四回,近百萬字。故事涉及四代天皇,歷70餘年,所涉人物四百多位,其中印象鮮明的也有二三十人。人物以上層貴族為主,也有下層者族、宮,己詩女及平民百姓。全書以源氏家族為中心,上半部寫了源氏公子與眾妃、侍女的種種或凄婉或美好的愛情生活;後半部以源氏公子之子熏君為主人公,鋪陳了復雜紛繁的男女愛情糾葛事件。從體裁看,該書頗似我國唐代的傳奇、宋代的話本,但行文典雅,很具散文的韻味,加上書中引用白居易的詩句90餘處,及《禮記》、《戰國策》、《史記》、《漢書》等中國古籍中的史實和典故,並巧妙地隱伏在迷人的故事情節之中,使該書具有濃郁的中國古典文學的氣氛,我國讀者讀來有讀本國小說那種強烈的親近感。而且該書與《紅樓夢》一樣,所涉人物都是皇族,雖然所展示的場景是日本的貴族階層,但對愛情生活的著墨點染卻與《紅樓夢》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卻比《紅樓夢》早了700多年,因此,被認為是日本的《紅樓夢》。
《源氏物語》的作者是日本平安時代(公元794-1192)的著名女作家紫式部(973-1015),紫式部本姓藤原,字不詳。按照日本古代婦女沒有名字的慣例,紫式部只是後人給她寫的作品上加題上的名字。因其長兄任式部丞,而當時宮中女官往往以其父兄的官銜為名,以顯其身份,所以稱為藤式部;後來因她所寫《源氏物語》中女主人公紫姬為世人傳誦,遂改稱紫式部。作者生卒年月不詳,普遍認為是生於978年,死於1015年。紫式部出身於充滿書香氣的中等貴族家庭,是一位極富才情的女子,其祖父等輩及兄長都是當時有名的歌人,父親更是長於漢詩和歌,對中國古典文學頗有研習。作者因此自幼得以隨父學習漢詩,並熟讀中國古代典籍,她不僅對白居易的詩有很深的造詣,而且還十分了解佛經和音樂。紫式部家道中落,曾給一個官吏做過繼室,丈夫去世後,依賴父兄生活,寡居十年。後進宮做了彰子皇後的侍讀女官,講解白居易的詩,在宮中供職期間,紫式部寫了《紫式部日記》、《紫式部集》等作品,《源氏物語》是她寫給皇後供天皇消遣的讀物(也有的說是其對其父的作品整理加工完善得到)。
因為有宮廷生活的直接體驗,對當時日本貴族階層的淫逸生活及男女間的情愛之事有全面的了解。加上作者內心細膩、敏感,所以《源氏物語》讀來令人感動,就彷彿一部古典靜雅而又美麗哀輓的「言情小說」.
Ⅲ 中國小說史上第一部長篇神魔是( )
中國小說史上第一部長篇神魔是《三遂平妖傳》,是明代羅貫中、馮夢龍根據民間傳說以及市井流傳的話本整理編成的長篇神魔小說。
創作背景
二十回本《平妖傳》的形成與宋元時代「說話」伎藝及宋元話本有著密切的聯系。據南宋末羅燁編《醉翁談錄·小說開辟》所列宋元話本種類與篇目,《平妖傳》主要是以妖術類的話本「貝州王則」為原型,又摻雜了其他類別的話本內容。
盡管從現存的宋元話本篇目中很難確定在內容方面羅本擷取宋元話本的分量,但從《平妖傳》的體制和素材來看,有很多沿襲宋代說話四家之「小說」一家的內容。
二十回本《平妖傳》,是以「神魔小說」形式而撰寫的。從內容上看,是吸取和繼承了宋、元以來有關記述王則起義的史料、民間傳說、小說故事以及見於某些筆記小說中的神異故事加以融合、整理而成的。
晚明通俗文學家馮夢龍增補改編又成為自明末以來通行的四十回本,成書於明代萬曆四十八年(1620)。
(3)她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的作者擴展閱讀:
思想主題
《平妖傳》雖然以描寫神魔怪異為對象,但與那些專為宣揚道家的煉丹成仙和佛家的輪回報應的作品迥然不同。
作品要達到的主要目的並不在於闡發什麼教義或散布封建迷信的毒素,而是通過對那些神佛仙道的描繪,進而揭露他們的虛妄性和欺騙性,並由此把一些人物利用怪異手段的「胡作非為」同統治階級的政治壓迫聯系起來,對他們進行辛辣的嘲諷。
小說雖視農民起義為「妖」,其深刻之點在於,揭示了「妖不自作,皆由人興」的哲理,由於朝廷昏庸,貪官橫行,才激起了王則的起義,從而肯定了人民反抗的正義性。同時,小說又強調妖法之不可恃,一旦背離「替天行道」的宗旨,蛻變為新的虐民者,就必然遭到失敗的命運。
Ⅳ 世界上第一部長篇小說是誰寫的
《源氏物語》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學名著,對於日本文學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被譽為日本文學的高峰。作品的成書年代至今未有確切的說法,一般認為是在一○○一年至一○○八年間,因此可以說,《源氏物語》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寫實小說,在世界文學史上也佔有一定的地位。它是日本的著名作家紫氏部的作品。
紫式部(978-1015),本姓藤原,名字不詳。因其兄任式部丞,故稱為藤式部;又因她所作《源氏物語》的女主人公紫姬為世人所傳頌,又稱作紫式部。她出生於書香門第,自幼隨父親學漢詩,熟悉中國古代文獻與作品,特別對白居易的詩,造詣頗深。家道中落後,嫁與地方官藤原宣孝,婚後不久即守寡後入宮當女官,給彰子皇後講解《日本書紀》與白居易詩作。她在宮中供職期間,還寫了《紫式部日記》,記敘了在宮中的見聞與感受,流露了對現實的不安憂愁與苦惱的心情及其反抗的精神。
另一種介紹:
紫式部出生年有九七八、九七○兩種說法,卒年也有一○一三與一○一四的分歧。曾祖父堤中納言兼輔,三十六歌仙之一;父親藤原為時,名和歌詩人,歷任越前、越後國守(地方官)。因為藤原為時曾做過式部丞,所以紫『式部』,後二字便是取自老爹的官名。在日本古代,女孩子大多沒有正式的名字,多以父親或是先生的官職名稱呼。像是有個倒楣的女作家就只叫做『藤原孝標女』,顧名思義是藤原孝標的女兒。至於紫式部當中的『紫』,根據推測,是從《源氏物語》中出現的紫之上的名字取來的。紫式部的生母早逝,少女時期與繼母度過。
九九九年(長保元年),紫式部二十七歲, 與藤原宣孝結婚。夫婿可能是再婚,除紫式部外,另有三位妻子。紫式部和孝宣之間生有一個女兒賢子,為後冷泉天皇乳母。根據後來流傳下來夫妻間往來的和歌判斷,兩個人的感情應該是很不錯,是紫式部一生當中最幸福的時刻。不過,結婚才三年,宣孝就因當時的流行疾病,一命嗚呼,紫式部頓成了寡婦,這件事情帶給她很大的打擊。一○○五年十二月出仕中宮彰子。
工作內容可能不離為中宮整發、洗臉、和歌、音樂等賞玩對手,訪客安排、接待等等,似乎相當忙碌。也曾應中宮之請講解白樂天的《樂府》,擔任類似家庭教師的工作,也因此就性質而言,屬於比較個人的、私密的工作,相對地時間上比較自由。
受藤原道長、中宮彰子、道長室倫子等的特別照顧,紫式部在後宮的日子應該是很自由,受重視才對,不過,日記中卻顯露出厭惡感,或許是出自作家內向的個性與洞悉人性、社會陰暗的結果吧!
Ⅳ 張愛玲一共寫了多少長篇小說第一部小說是什麼呀
半生緣是張愛玲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
Ⅵ 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統一的長篇小說是
其實第一部章回體小說是三國演義
Ⅶ 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統一的長篇小說
Ⅷ 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是什麼
《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
《金瓶梅》是中國第一部文人獨立創回作的白話長答篇小說
我國第一部白話長篇小說是元末明初施耐庵作的《水滸傳》
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具有現代意義的白話小說,以前通行教材上說是魯迅的《阿Q正傳》
Ⅸ 張愛玲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半生緣》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張愛玲之著名作品,也是她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1948年發表時原名《十八春》,其後內容經過修改,重新定名為《半生緣》。該作品曾被改編成舞台劇、電影及電視劇。
Ⅹ 我國小說歷史上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是
《儒林外史》是我國清代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大約在1750年前後,作者50歲時成書,先後用盡了吳敬梓的20年。主要描寫封建社會後期知識分子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 魯迅先生評為「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馮沅君、陸侃如合著的《中國文學史簡編》認為「大醇小疵」。 當然,由於時代的局限,作者在書中雖然批判了黑暗的現實,卻把理想寄託在「品學兼優」的士大夫身上,宣揚古禮古樂,看不到改變儒林和社會的真正出路,這是應該加以批判的。 根據程晉芳《懷人詩》,可以證明在吳敬梓49歲的時候已經脫稿(《春帆集》收《懷人詩》十幾首,中有一首註:「全椒吳敬梓字敏軒。」全詩最後四句說:「外史紀儒林,刻畫何工妍!吾為斯人悲,竟以稗說傳。」),但是直到作者死後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給他刊刻了出來。這個刻本,今已失傳。現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後人偽作。 全書故事情節雖沒有一個主幹,可是有一個中心貫穿其間,那就是反映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諷刺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習。這樣的思想內容,在當時無疑是有其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的。加上它那准確、生動、簡練的白話語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優美細膩的景物描寫,出色的諷刺手法,藝術上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儒林外史》全書56章,由許多個生動的故事聯起來,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為原型塑造的。全書的中心內容,就是抨擊僵化的考試制度和由此帶來的嚴重社會問題. 《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範,吳敬梓對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舉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對吃人的科舉、禮教和腐敗事態的生動描繪,使他成為我國文學史上批判現實主義的傑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僅直接影響了近代譴責小說,而且對現代諷刺文學也有深刻的啟發。現在,《儒林外史》已被譯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種文字,成為一部世界性的文學名著。有的外國學者認為:這是一部諷刺迂腐與賣弄的作品,然而卻可稱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經據典、最饒詩意的散文敘述體之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