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先生 閱讀答案
gdjlkgjlk
B. 【笑談大先生】閱讀短文的答案是什麼
18.結合你對魯迅生平及性格的了解,說說第②段中加橫線的「不買賬」是什麼意思?(2分)
答:示例:不妥協不屈服不迎奉
(說明:意近即可)
19.作者說魯迅先生「長得非常的『中國』,同時又非常的『五四』」,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什麼?(2分)
答: 就是說「魯迅先生的模樣既不老派,也非洋派」。
20.文章第⑤段在全文結構上起什麼作用?(2分)
答: 過渡或承上啟下
21.文章第⑥段中的「刁」,屬於貶詞褒用,根據你的理解,請用一個貼切的雙音節褒義詞來替換它。(2分)
答: 示例: 智慧聰明輕松 自如深刻精準
22.作者認為魯迅的文章非常「好玩」,其實只是一種「點到為止的說法」。如果深入剖析的話,魯迅文章的這種「好玩」,總是在對立中達成統一。請引用原文回答,這種對立統一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2分)
答: 激憤,同時放鬆;深刻,然而精通游戲;挑釁,卻隨時自嘲;批判,忽而話又說回來。(說明:答對一句得0.5分)
23.觀照全文,請在第⑧段橫線上分別填充一個恰當的二字詞。(2分)
答:好看 好玩
24.積累鏈接:在魯迅的《自嘲》中曾有兩句非常著名的詩,鮮明地表達了自己對敵人和對朋友的不同人生態度。請你默寫出這兩句詩。(2分
答: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說明:錯一字扣1分)
C. 在哪個網站可以免費看墨大先生的刺青小說
給力文學可以
D. 笑談大先生 陳丹青 原文閱讀
今天在魯迅紀念館講話,心裡緊張——老先生就住在隔壁,講到一半,他要是走進來怎麼辦?其實,我非常巴望老先生真的會走進來,因為我知道,我們根本別想見到魯迅先生了。
魯迅先生被過度談論了。其實在我們今天的社會尺度中,魯迅是最不該被談論的人。按照胡塞爾的定義:「一個好的懷疑主義者是個壞公民。」魯迅的性格、脾氣,不管哪個朝代,恐怕都是「壞公民」。好在今天對魯迅感興趣的年輕人,恐怕不多了吧? 然而全中國專門研究魯迅、吃魯迅飯的專家,據說仍有兩萬人。所以要想比較認真地談論魯迅,先得穿越兩萬多專家的幾萬萬文字,這段文字路線實在太長了,每次我讀到這類文章,總是弄得很茫然,好像走丟了一樣。可是翻出魯迅先生隨便哪本小冊子,一讀下去,就看見老先生坐在那裡抽煙,和我面對面! 我不是魯迅研究者,沒有專門談論魯迅的資格。今天晚上孫郁先生給我大面子,叫到這里來,怎麼辦呢,自己想個話題講講?想不出來,就算有什麼意思要來講,一到魯迅家,就嚇得不敢講;講魯迅先生?那麼多人已經說過他了,還有什麼可講? 所以你在魯迅紀念館不談魯迅、談魯迅,我覺得都不恭敬,都為難。 我知道自己是屬於在「魯迅」這兩個字上「落了枕」的人,我得找到一種十分私人的關系,才好開口談魯迅。可是我和老先生能有什麼私人關系呢?說是讀者,魯迅讀者太多了;說是喜歡他,喜歡魯迅的人也太多了;天底下多少好作者都有讀者,都有人喜歡,那都不是談論魯迅的理由。最後我只能說,魯迅是我幾十年來不斷想念的一個人。 注意,我指的不是「想到」(thinking),而是「想念」(miss),這是有區別的。譬如魯迅研究者可能每天想到魯迅,但我不確定他們是否想念他——我們會想念一位親人、戀人、老朋友,可是幾十年想念一位你根本不認識的人,是怎樣一回事?出於什麼理由? 在我私人的「想念名單」中,絕大部份都是老早老早就死掉的人,譬如偉大的畫家、音樂家、作家。在這些人中間,不知為什麼,魯迅先生差不多是我頂頂熟悉的一位,並不完全因為他的文學,而是因為他這個人。我曾經假想自己跟這個人要好極了,所以我常會嫉妒那些真的和魯迅先生認識的人,同時又討厭他們,因為他們的回憶文字很少描述關於魯迅的細節,或者描述得一點都不好——除了極稀罕的幾篇,譬如蕭紅女士的回憶。 可是你看魯迅先生描述他那些死掉的朋友:范愛農、韋素園、柔石、劉半農等等,就比別人回憶魯迅的文字,不知道精彩多少。每次讀魯迅先生的回憶文字,我立刻變成魯迅本人,開始活生生回想那些死掉的老朋友。他那篇《范愛農》,我不曉得讀過多少遍,每次讀,都會討厭這個傢伙,然後漸漸愛他,然後讀到他死掉——屍體找到了,在河水中「直立著」——心裡難過起來。 我們這代人歡喜魯迅,其實是大有問題的。我小學畢業,文革開始,市面上能夠出售、准許閱讀的書,只有《毛澤東選集》和魯迅的書。從五十年代開始,魯迅在中國被弄成一尊神,一塊大牌坊。這是另一個大話題,今天不說。反正我後來讀到王朔同志批評魯迅的文章,讀到不少撩撥魯迅的文字,我猜,他們討厭的大概是那塊牌坊。其實,民國年間魯迅先生還沒變牌坊,住在弄堂里,「一聲不響,渾身痱子」,也有許多人討厭他。我就問自己:為什麼我這樣子喜歡魯迅呢?今天我來試著以一種私人的方式,談論魯迅先生。 第一,我喜歡看他的照片,他的樣子,我以為魯迅先生長得真好看。 文革中間我弄到一本日記本,裡面每隔幾頁就印著一位中國五四以來大作家的照片,當然是按照四九年後官方欽定的順序排列:「魯、郭、茅,巴、老、曹」之類,我記得最後還有趙樹理的照片——平心而論,郭沫若、茅盾、老舍、冰心的樣子,各有各的性情與份量。近二十多年,胡適之、梁實秋、沈從文、張愛玲的照片,也公開發布了,也都各有各的可圈可點,尤其胡適同志,真是相貌堂堂。反正現在男男女女作家群,恐怕是排不出這樣的臉譜了。 可是我看來看去,看來看去,還是魯迅先生樣子最好看。 五四那一兩代人,單是模樣擺在那裡,就使今天中國的文藝家不好比。前些日子,我在三聯買到兩冊抗戰照片集,發布了陳公博、林伯生、丁墨村、諸民誼押赴公堂,負罪臨刑的照片,即便在喪盡顏面的時刻,他們一個個都還是書生文人的本色。他們丟了民族的臉,照片上卻是沒有丟書生相貌的臉。我斗膽以畫家的立場對自己說:不論有罪無罪,一個人的相貌是無辜的。我們可能有資格看不起漢奸,卻不見得有資格看不起他們的樣子。其中還有一幅珍貴的照片,就是周作人被押赴法庭,他穿件干凈的長衫,瘦得一點點小,可是那樣的置之度外、斯文通脫。你會說那種神色態度是強作鎮定,裝出來的,好的,咱們請今天哪位被雙規被審判的大人物在鏡頭前面裝裝看,看能裝得出那樣的斯文從容么? 我這是第一次看見周作人這幅照片,一看之下,真是嘆他們周家人氣質非凡。 到了1979年,文革後第一次文代會召開,報紙上許多久違的老臉出現了:胡風、聶甘弩、丁玲、肖軍……一個個都是劫後餘生。我看見什麼呢?看見他們的模樣全都坍塌了,無一例外地被扭曲了。忍心說句不敬的話,那種模樣,還不如醜陋,還不如法庭刑場上的漢奸們,至少保留了相貌上一點最後的尊嚴。這批文代會代表索性不是文藝家,不是名人,倒也罷了,現在你看看,長期的侮辱已經和他們的模樣長在一起了——再忍心說句不敬的話:他們帶著自己受盡侮辱的面相,還居然願意去參加文代會,本身就是再次確認侮辱。我想,魯迅先生不會去參加那樣的會議的。 這時我就想到魯迅先生。老先生的相貌先就長得和他們不一樣,這張臉非常不賣帳,又非常無所謂,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臉的清苦、剛直、坦然,骨子裡卻透著風流與俏皮……可是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麼表情,就那麼對著鏡頭,意思是說:怎麼樣!我就是這樣! 所以魯迅先生的模樣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學,配他的脾氣,配他的命運,配他的地位與聲名。我們說起五四新文學,都承認他是頭一塊大牌子,可他要是長得不像我們見到的這付樣子,你能想像么? 魯迅的時代,中國的文藝差不多勉強銜接著西方十八、九世紀末。人家西方十八、九世紀文學史,法國人擺得出斯湯達、巴爾扎克的好樣子,英國人擺得出哈代、狄更斯的好樣子,德國人擺得出哥德、席勒的好樣子,俄國人擺得出托爾斯泰或者妥斯托也夫斯基的好樣子,印度還有個泰戈爾,也是好樣子— —現代中國呢,謝天謝地,總算五四運動鬧過後,留下魯迅先生這張臉擺在世界文豪群像中,不丟我們的臉——大家想想看,上面提到的中國文學家,除了魯迅先生,哪一張臉擺出去,要比他更有份量?更有泰斗相?更有民族性?更有象徵性?更有歷史性? 而且魯迅先生非得那麼矮小,那麼瘦弱,穿件長衫,一付無所謂的樣子站在那裡。他要是長得跟肖伯納一般高大,跟巴爾扎克那麼壯碩,便是一個致命的錯誤。可他要是也留著於右任那把長鬍子,或者象沈君儒那樣光腦袋,古風是有了,畢竟還是不像他。他長得非常像他自己,非常地「五四」;非常地「 中國」,又其實非常地摩登……我記得那年聯合國秘書長見周恩來,嘆其風貌,說是在你面前,我們西方人還是野蠻人。這話不管是真心還是辭令,確是說出一種真實。西洋人因為西洋的強大,固然在模樣上佔了便宜,可是真要遇見優異的中國人,那種骨子裡的儒雅凝煉,脫略虛空,那種被彼得·盧齊准確形容為「高貴的消極」的氣質,實在是西方人所不及。好比中國畫的墨色,可以將西洋的五彩繽紛比下去;你將魯迅先生的相貌去和西方文豪比比看,真是文氣逼人,然而一點不囂張。 有人會說,這是因為歷史已經給了魯迅偉大地位,他的模樣已經被印刷媒體塑造了七十多年,已經先入為主成為我們的視覺記憶。是的,很可能是的,但我以為模樣是一種宿命,宿命會刻印在模樣上——托爾斯泰那部大鬍子,是應該寫寫《戰爭與和平》;魯迅那筆小鬍子,是應該寫寫《阿Q正傳》。當托爾斯泰借耶穌的話對沙皇說,「你悔改吧」,這句話與托爾斯泰的模樣很配;當魯迅隨口給西洋文人看相,說是「妥斯托耶夫斯基一付苦相、尼采一付兇相、高爾基簡直像個流氓」……這些話,與魯迅的模樣也很配——大家要知道,托爾斯泰和魯迅這樣子說法,驕傲得很呢!他們都曉得自己偉大,也曉得自己長得有樣子。那年肖伯納在上海見魯迅,即稱贊他好樣子,據說老先生應聲答道:早年的樣子還要好。這不是魯迅會講話,而是他看得起肖伯納,也看得起他自己。 我這不是以貌取人么?是的,在最高意義上,一個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但以上說法只是我對老先生的一廂情願,單相思,並不能證得大家同意的。好在私人意見不必證得同意,不過是自己說說而已。 我喜歡魯迅的第二個理由,是老先生好玩,就文學論,就人物論,他是百年來中國第一好玩的人。 「好玩」這個詞,說來有點輕佻,這是現在小青年隨口說的話,形容魯迅先生,對不對呢?我想來想去,還是選了這個詞。這個詞用來指魯迅,什麼意思呢?我只好試著說下去,看看能不能說出意思來。 老先生去世,到明年整七十年了。七十年來,崇拜魯迅的人說他是位鬥士、勇士、先驅、導師、革命家,說他是憤怒激烈、疾惡如仇、「沒有半點媚骨的人」;厭惡魯迅的人,則說他心胸狹窄、不知寬容、睚眥必報、有失溫柔敦厚的人。總之,這些正反兩面的印象與評價,都彷彿魯迅是個很兇、很嚴厲、不通人情的人。 魯迅先生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 最近二十多年,「魯迅研究」總算比較地能夠將魯迅放回他生存的時代和 「語境」中去,不再像過去那樣,給他塗上厚厚的意識形態塗料,比較平實地看待他。那麼,平心而論,在他先後、周圍,可以稱作鬥士、先驅、導師、革命家的人,實在很不少。譬如章太炎敢於斗袁世凱,魯迅就很欣賞;創建民國的辛亥烈士,更是不計其數;梁啟超鼓吹共和、孫中山訂立三民主義、陳獨秀創建共產黨,蔡元培首倡學術自由、胡適宣揚民主理念、梁漱溟親力鄉村建設 ……這些人物不論成功失敗,在中國近代史都稱得起先驅和導師,他們的事功,可以說均在魯迅之上。 當年中間偏左的一路,譬如七君子,譬如楊杏佛、李公僕和聞一多,更別說真正造反的大批左翼人士與共產黨人,則要論膽量,論行動力,論獻身的大勇,論犧牲的壯烈,更在魯迅之上。即便在右翼陣營,或者以今天的說法,在民國「體制」內敢於和最高當局持續斗爭、不假辭色的人,就有廖仲凱、傅斯年、雷震等等一長串名單。據說傅斯年單獨扳倒了民國年間兩任財政部長,他與蔣介石同桌吃飯,總裁打招呼,他也不相讓,居然以自己的腦袋來要挾,總裁也拿他無奈何——這種事,魯迅先生一件也沒干過,也不會去干,我們就從來沒聽說魯迅和哪位民國高幹吃過飯。 或者說,以上人物多是政治家,魯迅先生是文人、作家、思想家——這說法也對也不對。須知民國是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時代,書生問政,書生干政,多得是,譬如傅斯年本職就是教授。和民國許多文人一樣,魯迅一輩子叫喊國事天下事,可是你說他熱衷政治,他既不入國共兩黨,也不做官;你說他是個文人,他卻私下和當時的亂黨交接甚密,還入過左聯。就拿他常被通緝這件事來說,將魯迅和政治家比較,也不算怎樣地不恰當。 要說鬥士,我們先得假定魯迅斗爭的對象,並不一定就是錯的,而魯迅也並不全部是對的。這樣看來,當年和魯迅先生斗過較量過的大小「匹夫」,數也數不過來,他們也是「鬥士」,也凶得很呀。我看過一本魯迅研究專著叫做《魯迅:最被誣蔑的人》,全是報告人家怎樣對魯迅咒罵批判吐口水。然而這本書的觀點,仍設定魯迅「政治上正確」,仍然沒有將魯迅放在當時的語境中看待——長期以來,我們不是總在猜測魯迅先生要是活在今天會怎樣么?阿彌陀佛,還是將魯迅放回他的時代吧。在他的時代,他可以做胡塞爾所謂的「壞公民」——據說,白色恐怖時期,魯迅曾經認真地向革命者打聽嚴刑拷打究竟怎樣滋味,可見他是准備吃苦頭的。最著名的例子,是他出門不帶鑰匙,意思是橫豎死了算了。然而他到底從未挨過整,挨過打,沒蹲過一天班房。我們渲染他怎樣地避難、逃亡,其實那正是魯迅的奢侈與風流,魯迅屬蛇,蛇最會逃,而且逃到租界去。 總之,魯迅的時代,愛國志士與英雄豪傑,多了去了,只不過五十多年來,許多民國人被我們抹掉了、貶低了、歪曲了、遺忘了……在我們幾代人接受的教育中,萬惡的「舊社會」與「解放前」,除了偉大的共產黨人,好像只有魯迅一個人在那裡左右開弓跟黑暗勢力斗。魯迅一再說,他只有一枝筆,可是我們偏要給他弄得很兇,給他背後插許多軍旗,像個在舞台上唱獨角戲的老武生。 現在我這樣子單挑個所謂「好玩」的說法來說魯迅,大有「以偏蓋全」之嫌,但我不管它,因為我不可能因此貶低魯迅,不可能抹煞喜歡魯迅或討厭魯迅的人對他的種種評價。我不過是在眾人的話語縫隙中,撿我自己的心得,描一幅我以為「好玩」的魯迅圖像。 什麼叫做「好玩」?「好玩」有什麼好?「好玩」跟道德文章是什麼關系?為什麼我要強調魯迅先生的「好玩」?以我私人的心得,所謂「好玩」一詞,能夠超越意義、是非,超越各種大字眼,超越層層疊疊彷彿油垢一般的價值判斷與意識形態,直接感知那個人——當我在少年時代閱讀魯迅,我就會不斷不斷發笑。成年以後,我知道這發笑有無數秘密的理由,但我說不出來,而且幸虧說不出來——這樣一種閱讀的快樂,在現代中國的作家中,讀來讀去,讀來讀去,只有魯迅能夠給予我,我相信,他這樣寫,知道有人會發笑。 隨便舉一個微不足道的例子吧,在《看蕭與看蕭的人們》中,記錄宋慶齡通知魯迅說,蕭伯納到了上海了,正在哪裡吃飯,問他願不願意去見見。魯迅於是寫道:有這樣的要去見一見,那就見一見吧。 什麼意思呢?沒有什麼意思,但這裡面有一層需要說卻又不好說、說不好就很不好玩的意思。什麼意思呢——蕭是大人物,魯迅知道自己也是大人物,不去見,或趕緊去見,看得很重,或存心看輕,都沒必要,都不恰當,都不大方。其實魯迅是想要見見的,又其實不見也無所謂。現在人家來了,邀請也來了,那麼:有這樣的要去見一見,那就見一見吧。 這意思很深,也很淺,很率性,也很得體,他當時那麼想了一想,事後這么寫了一筆,很輕,很隨便,用了心思,又看不出怎樣地用心思,然而有這么一筆在——
E. 《笑談大先生》txt全集下載
笑談大先生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今天在魯迅專博物館講屬話,心裡緊張——老先生就住在隔壁,講到一半,他要是走進來怎麼辦?其實,我非常巴望老先生真的會走進來,因為我們根本休想見到魯迅先生了。
魯迅先生被過度談論了。其實在今天的社會尺度中,魯迅是不該被談論的人。按照愛默生的定義:「一個好的懷疑主義者是個壞公民。」以魯迅的性格、主見,不管放到哪個朝代,恐怕都是「壞公民」。好在今天對魯迅感興趣的年輕人,恐怕不多了吧。
然而全中國專門研究魯迅、吃魯迅飯的專家,據說仍有兩萬人。所以要想比較認真地談論魯迅,先得穿越兩萬多專家的幾萬萬文字,這段文字路線實在太長了。每次我碰到這類文章,總是很茫然,好像走丟了一樣。可是翻開魯迅先生隨便哪本小冊子,一讀下去,就看見老先生坐在那裡抽煙,和我面對面!
我不是魯迅研究者,沒有專門談論的資格。今天孫館長孫郁先生給我大面子,叫到這里來,怎麼辦呢,自己想個話題講?想不出來,就算有什麼意思要來講,一到魯迅家,就嚇得……
F. 小說女主叫男主大先生
慾望都市 凱莉叫男主大先生。
G. 笑談大先生 閱讀答案
一:18.結合你對魯迅生平及性格的了解,說說第②段中加橫線的「不買賬」是什麼意思?(2分)
答:示例:不妥協不屈服不迎奉
(說明:意近即可)
19.作者說魯迅先生「長得非常的『中國』,同時又非常的『五四』」,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什麼?(2分)
答: 就是說「魯迅先生的模樣既不老派,也非洋派」。
20.文章第⑤段在全文結構上起什麼作用?(2分)
答: 過渡或承上啟下
21.文章第⑥段中的「刁」,屬於貶詞褒用,根據你的理解,請用一個貼切的雙音節褒義詞來替換它。(2分)
答: 示例: 智慧聰明輕松 自如深刻精準
22.作者認為魯迅的文章非常「好玩」,其實只是一種「點到為止的說法」。如果深入剖析的話,魯迅文章的這種「好玩」,總是在對立中達成統一。請引用原文回答,這種對立統一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2分)
答: 激憤,同時放鬆;深刻,然而精通游戲;挑釁,卻隨時自嘲;批判,忽而話又說回來。(說明:答對一句得0.5分)
23.觀照全文,請在第⑧段橫線上分別填充一個恰當的二字詞。(2分)
答:好看 好玩
24.積累鏈接:在魯迅的《自嘲》中曾有兩句非常著名的詩,鮮明地表達了自己對敵人和對朋友的不同人生態度。請你默寫出這兩句詩。(2分
答: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說明:錯一字扣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