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關於魯迅小說的人物描寫加賞析

關於魯迅小說的人物描寫加賞析

發布時間:2022-02-02 14:56:51

『壹』 魯迅故鄉人物賞析

閏土——面對苦難的現實,只是寄希望於求神拜佛,是在生活的重壓下艱難地掙扎著的中國廣大勞苦民眾的代表。
楊二嫂 ——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自私、尖刻、貪婪、勢利,愛搬弄是非愛嘮叨。
我——小說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絕不要等同於作者。「我」飄泊在外,對故鄉一直懷著美好的回憶,看到故鄉衰敗、冷漠的現實,深感悲哀、失望,但內心深處,還有著對故鄉美好未來的憧憬。「我」對閏土懷有深厚的感情,表現了「我」對勞苦人民的同情與愛,對等級觀念的否定。
「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懷希望的知識分子的形象

『貳』 魯迅小說中描寫人物的好段

http://www.lib.hstc.e.cn/resource/luxun/index.htm

自己去復制吧。

『叄』 魯迅描寫人物外貌的作品共五段

魯迅祝福
第一次,祥林嫂死了丈夫後,初到魯家時:
她不是魯鎮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裡要換女工,做中人的衛老婆子帶她進來了,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年紀大約二十六七,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

第二次,祥林嫂被婆婆家搶去賣給了賀家奧的賀老六,不幸,賀老六病死,兒子阿毛被狼吃掉,祥林嫂只得二進魯家當傭人:
她仍然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只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

第三次,善女人柳媽給祥林嫂說:「你將來到陰司去,那兩個死鬼的男人還要爭,你給了誰好呢?閻羅大王只好把你鋸開,分給他們。」聽了這話以後:
她臉上就顯出恐怖的神色來,這是在山村裡所未曾知道的。……第二天早上起來的時候,兩眼上便圍著大黑圈。

第四次,祥林嫂聽信柳媽」贖罪」的辦法,用一年有工錢「在土地廟捐了門檻」,但在」冬至的祭祖時節,四嬸仍然不準她動手拿祭品,於是: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燭台,只是失神的站著。直到四叔上香的時候,教她走開,她才走開。這一回她的變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連精神也更不濟了。而且很膽怯,不獨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見人,雖是自己的主人,也總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遊行的小鼠;否則呆坐著,直是一個木偶人。不半年,頭發也花白起來了,記性尤其壞,甚而至於常常忘卻了去淘米。

第五次:祥林嫂被魯四老爺家趕出門後,淪為乞丐:
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彿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

站起來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櫃台下對了門檻坐著。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見了我,又說道,「溫一碗酒。」掌櫃也伸出頭去,一面說,「孔乙己么?你還欠十九個錢呢!」孔乙己很頹唐的仰面答道,「這……下回還清罷。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掌櫃仍然同平常一樣,笑著對他說,「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但他這回卻不十分分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麼會打斷腿?」孔乙己低聲說道,「跌斷,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櫃,不要再提。此時已經聚集了幾個人,便和掌櫃都笑了。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他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裡,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故鄉》 閏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裡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在酒樓上》 呂緯甫「細看他相貌,也還是亂蓬蓬的須發;蒼白的長方臉,然而衰瘦了。精神跟沉靜,或者卻是頹唐,又濃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但當他緩緩的四顧的時候,卻對廢園忽地閃出我在學校時代常常看見的射人的光來。

『肆』 魯迅的作品摘抄加賞析怎麼寫

1、我們現在走的是一條狹窄險阻的小路,左面是一個廣漠無際的泥潭,右面也是一片廣漠無際的浮砂,前面是遙遙茫茫蔭在薄霧的裡面的目的地。

賞析:這是魯迅先生寫的鄉下人不可能做到的事。他對當時鄉下人的生活理念用深刻而美好的語言描繪得淋漓盡致。魯迅認為鄉下人不會寫出這種「熱昏似的妙語」,也寫出了當時鄉下人的素質低下,為後文寫活無常作鋪墊。

2、但是,和無常開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為他爽直,愛發議論,有人情,要尋真實的朋友,倒還是他妥當。

賞析:這句話透露出魯迅先生對無常的敬佩之情,從對他的尊稱「無常先生」可以看出。既然連一個鬼都可以如此賦有人情味,那我們作為一個人又何嘗不可呢?所以魯迅先生也是要借無常的「重人情」來啟示我們。作為一個人,法理固然重要,但也要像無常先生一樣賦有濃烈的同情心。

3、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進步;能說話了,自然又是一大進步;能寫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進步。然而也就墮落,因為那時也開始了說空話。說空話尚無不可,甚至於連自己也不知道說著違心之論,則對於只能嗥叫的動物,是在免不得「顏厚有忸怩」。

賞析:人類總是在贊揚著自己的進步,以自己那些自己有禽獸沒有的能力而自豪驕傲,雖然人類的確值得為這些高興歡喜,但是卻不曾認真想過,正因為人類所擁有的這些能力使得人類社會變得如此的復雜。魯迅在此說明這些道理,也是讓人們反省一下,自己所擁有的這些能力,不是讓我們用來說空話昧良心的!

4、我總要上下四方尋求,得到一種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即使人死了真有靈魂,因這最惡的心,應該墮入地獄,也將絕不改悔,總要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

賞析:這段話雖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或者優美的語句,甚至相反的是一種似於罵人的話,可我從這段話中卻深深地感受到了魯迅先生的那種氣憤和對於那些頑固者的無奈,他發展白話文是為了下一代,也是為了文學的新篇章的開啟!

5、在百靜中,我似乎頭里要伸出許多鐵鉗,將什麼「生於太荒」之流夾住;也聽到自己急急誦讀的聲音發著抖,彷彿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鳴叫似的。

賞析:這是魯迅先生在即將去東關看五猖會是,卻被父親突然叫住,讓他背完一篇古文才准許一家人去的時候心裡的感慨。我很同情他,本來是一件很高興地事,卻要背古文,真的是很掃興,而且又沒有人幫助他。從「彷彿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鳴叫似的」這些語句中深深體會到了作者的無助無奈以及掃興。

6、天空一碧如洗,燦爛的陽光正從密密的松針的縫隙間射下來,形成一束束粗粗細細的光柱,把飄盪著輕紗般薄霧的林蔭照的通亮。

賞析:這是一段景物描寫,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陽光比作光柱讓我們知道陽光的形狀。語言非常優美,因此可以看出作者當時平靜愉悅的心情,很享受,愜意的樣子。

7、只要望見一頂白紙的高帽子和他手裡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緊張,而且高興起來了。人民之於鬼物,惟獨與他最為稔熟,也最為親密,平時也常常可以遇見他。死無常黑臉、黑衣,誰也不愛看。在」陰死間「里也有的,胸口靠著牆壁,陰森森地站著;那才真真是」碰壁「。

賞析:洋溢著作者對活無常的敬佩及贊美之情,先寫小時候對他的害怕,和現在對他的敬佩作對比,也拿閻羅王的昏庸和死無常的可怕與之作對比,突出活無常的善心。

8、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是四本小小的書,略略一翻,人面的獸,九頭的蛇,果然都在內。——出自<阿長與山海經>

賞析:說明」我「聽到以後很震驚,很感動,別人做不到的事,這樣一個不識字的普通人居然做到了,」我「也由此對她」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失了。

9、當我失掉了所愛的,心中有著空虛時,我要充填以報仇的惡念!

賞析:這是」我「在失去了心愛隱鼠之後,對被說是吃了隱鼠的貓的仇恨感情的抒發。在某種意義上也表達了作家關懷弱小,嫉惡如仇,反抗壓迫的精神特徵。

10、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雲,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賞析: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中「無非」理解為「不過」,表達出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和不屑與之為伍的情感。「這樣」指代留學生的丑態,為下文作鋪墊,體現了作者的失望、矛盾、痛苦、厭惡。「確」表示另一種更大的可能性;「但」表示補充說明,「但」字後面的話是作者真正想說的內容。

『伍』 魯迅小說里人的人物描寫精彩部分精彩片段

五年前的來花白的頭發,即今已自經全白,會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丕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彿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技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祝福》

『陸』 朝花夕拾人物描寫句子摘抄加賞析

1、但是,和無常開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為他爽直,愛發議論,有人情,要尋真實的朋友,倒還是他妥當。
賞析:這句話透露出魯迅先生對無常的敬佩之情,從對他的尊稱無常先生可以看出。既然連一個鬼都可以如此賦有人情味,那我們作為一個人又何嘗不可呢?所以魯迅先生也是要借無常的重人情來啟示我們。作為一個人,法理固然重要,但也要像無常先生一樣賦有濃烈的同情心。整篇文章都洋溢著作者對無常的敬佩及贊美之情,先寫小時候對他的害怕,和現在對他的敬佩作對比,也拿閻羅王的昏庸和死無常的可怕與之作對比,突出活無常的善心。作者也是想告訴我們,連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應該怎樣呢?
2、我們現在走的是一條狹窄險阻的小路,左面是一個廣漠無際的泥潭,右面也是一片廣漠無際的浮砂,前面是遙遙茫茫蔭在薄霧的裡面的目的地。
賞析:這是魯迅先生寫的鄉下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我很喜歡這句話,他對當時鄉下人的生活理念用深刻而美好的語言描繪得淋漓盡致。魯迅認為鄉下人不會寫出這種熱昏似的妙語,也寫出了當時鄉下人的素質低下,為後文寫活無常作鋪墊。
3、這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發,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象在渺視。
賞析:精彩的外貌描寫,寥寥幾筆,卻勾勒出了范愛農的形象,整個人躍然紙上,極其生動形象。
4、從此我總覺得這范愛農離奇,而且很可惡。天下可惡的人,當初以為是滿人,這時才知道還在其次;第一倒是范愛農。中國不革命則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須將范愛農除去。
賞析:有些孩子氣的話語,道出了自己最開始對范愛農極差的印象,但也為後文對范愛農的悼念起了反襯的作用。
5、不知怎地我們便都笑了起來,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
賞析:他鄉遇故人,不知道兩人是怎樣的心情,「嘲笑和悲哀」,簡練的文字,卻意味深長。

1、我疑心他是自殺。因為他是鳧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
賞析:很平實的話語,不知道為什麼讀起來卻覺得徹骨的悲涼。范愛農死了,沒什麼人待見他,倒是「我」,還想著他是不容易淹死的。
2、在衙門里的人物,穿布衣來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換上皮袍子了,天氣還並不冷。
賞析:這句話描寫了「光復紹興」後,衙門里人的著裝,非常華貴,開始讀這段話的時候,我以為只是簡簡單單的描寫,可是一句「天氣還並不冷」就讓我陷入了沉思:魯迅先生在這里又補充說一句,到底有何深意?我想是為了諷刺那些人吧,在未光復紹興時,畏畏縮縮,根本不敢站出來說話,連錢店掌櫃都是軍械司長,現在光復了,就知道穿大袍了,這句話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作者對死難者的同情與身肩的責任感。
3、衍太太卻決不如此。假如她看見我們吃冰,一定和藹地笑著說,「好,再吃一塊。我記著,看誰吃的多。」
賞析:平淡的幾句話,卻塑造出了一個背後經常慫恿孩子們干不好的事,事後又充當「老好人」的一個角色。語言、神態的描寫,讓這位太太的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4、衍太太卻決不埋怨,立刻給你用燒酒調了水粉,搽在疙瘩上,說這不但止痛,將來還沒有瘢痕。
賞析:對比的手法,和其他大人對比,衍太太的好人形象立馬凸顯了。這一句運用一系列的動作描寫,表現衍太太對我們的關心和我們孩子對她的喜愛。
5、大約此後不到一月,就聽到一種流言,說我已經偷了家裡的東西去變賣了,這實在使我覺得有如掉在冷水裡。
賞析: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容自己當時被人冤枉時的心境,生動形象,簡潔有力。

望採納,謝謝!

『柒』 魯迅的哪些作品是描寫人物形象

《范愛農》是魯迅先生的一篇懷念友人的文字,慶完全文,正直孤傲的范愛農躍然紙上,音容笑倪,宛然如生。他一生的遭遇,正表現了辛亥革命前後部分知識分子的苦悶、悲哀和不幸。
融敘事、抒情、議論於一爐,以深沉的感情記事懷人,以白描和畫眼睛的方法刻畫人物,在往事追敘中閃耀著社會批判的鋒芒。

魯迅筆下的知識分子形象,其精神特徵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類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犧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陳士成等。他們深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滿舊式文人的酸腐氣味,作者對他們既有批判,也有同情;

第二類是封建制度的維護者和追隨者,如《肥皂》中的四銘、《高老夫子》中的高爾礎等。他們的靈魂已經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實際上滿肚子男盜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衛道士、假道學,或是不學無術的文人垃圾、文人敗類。作者對他們只有批判,沒有同情;

第三類是封建制度的破壞者和反抗者,如《狂人日記》中的狂人、《在酒樓上》中的呂緯甫、《孤獨者》中的魏連殳、《傷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以及《葯》中的夏瑜、《長明燈》中的瘋子、《一件小事》中的"我"和《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學青年"等。他們具有現代的意識、進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過為自己理想而奮斗的輝煌歷史,但他們的反抗幾乎都以失敗而告終。這類形象不僅數量眾多,而且也是魯迅最為看重的現代知識分子形象。魯迅希望大家通過他們失敗的故事,看到他們的悲劇既是時代的悲劇、社會的悲劇,也是他們自己缺乏"韌性"精神和斗爭策略的結果。

魯迅創作《傷逝》的目的,不同於當時流行的同類題材小說,不是為了表現青年人為爭取戀愛自由和婚姻自主而對封建婚姻觀的反抗,也不是為了歌頌當時風行一時的"個性解放思想",而是為了指出"個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探討受"個性解放思想"影響的一代"五四"反叛青年在沖出家庭的牢籠後如何才能走上"新的生路"。

魯迅在寫作這篇小說的兩年前,即1923年12月,曾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作過一次題為《娜拉走後怎樣》的演講。《娜拉》是挪威戲劇家易卜生的一部社會問題劇,曾被譯作《傀儡家庭》在中國公演,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當時人們關注的重點是如何走出家庭,而魯迅則在演講中告誡大家:"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夢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後,有時卻也免不掉墮落或回來。否則,就得問:她除了覺醒的心以外,還帶了什麼去?倘只有一條像諸君一樣的紫紅的絨繩的圍巾,那可是無論寬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的。她還須更富有,提包里有準備,直白地說,就是要有錢。"兩年之後,魯迅舊話重提,是因為他認為"娜拉走後怎樣"的問題仍然沒有引起大家的重視,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因此,他在《傷逝》中不厭其煩地12次用了"新的生路"一詞。

《狂人日記 》中作品通過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觀察了他身邊的人:"他們--也有給知縣打過枷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給衙役佔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然而,他們不但沒有起來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著吃人。狂人為此而困惑,作者為此而憤怒:"是歷來如此慣了,不為以非呢?還是喪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來,這些人如果不改,最後終會被吃掉的,而未來的希望只能寄託在那些"或者還有"的"沒有吃過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作品不僅表現了徹底批判封建禮教的勇氣,還表現了作者"憂憤深廣"的人道主義情懷,表現了他以文藝創作來改造社會和人生的總體精神。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狂人日記》的意義遠遠超出了文學的范疇。

狂人的形象具有"狂"與"不狂"的兩重性。狂人的"狂",一方面在於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特徵,一方面也在於他對傳統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則在於他"超前"的思想認識,說出了當時人們不敢說或根本還沒有想到的話。如同歷史上凡是反抗傳統、反抗社會現存秩序的人都無一例外地被視為"瘋子"一樣,狂人的思維和語言常常是離經叛道的,但他的觀察和結論卻是豐富和深刻的。因此,狂人實際上是一個敢於向傳統挑戰的已經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一個敢於向現實的世俗社會挑戰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義者的象徵形象。然而,魯迅對於狂人的命運和前途卻並不樂觀,因此,在作品的"文言小序"中預感到了他的結局:"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

二、魯迅筆下的農民形象

如果說魯迅的知識分子題材小說主要表現了他"哀其不幸"的態度,那麼,他的農民題材小說則更多地表現了他"怒其不爭"的思想,更集中地表現出魯迅作為一個啟蒙主義思想家的特點。

魯迅農民題材的小說不僅成功地塑造出了一批落後農民的藝術形象,而且還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中國農村黑暗的現實,深刻地揭示出了這些農民愚昧、麻木的精神上的創傷。魯迅曾在《燈下漫筆》一文中指出:"實際上,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在還如此,然而下於奴隸的時候,卻是數見不鮮的。"因此,他將中國人的生存狀況直接歸納為兩個時代:"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故鄉》中的閏土、《祝福》中的祥林嫂等,都屬於這兩個時代。然而,也有不甘於這兩個時代的人,如《阿Q正傳》中的阿Q、《離婚》中的愛姑等,他們雖然也與曾經反抗過的狂人、呂緯甫、魏連殳以及涓生子君們一樣,都以失敗而告終,但魯迅仍然將"創造這中國歷史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作為包括自己在內的"現在的青年的使命"。

具體地說,中國農民具有這種精神病態的原因還有三個:第一,由於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壓迫。中國農民從一次次造反的失敗中,錯誤地得出了造反沒有出路的結論,而不造反又無法忍受現實和痛苦生活,只好尋求精神上的安慰,或求佛拜神,或寄希望於來世;第二,由於自然經濟的閉塞環境。中國農民長期生活在小國寡民、自給自足的環境中,稍有滿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第三,由於封建家長制的家庭生活。中國農民雖然其社會地位低賤,但在家庭中卻具有至高無上的尊嚴,而且越是在外面受辱受壓,就越是在家庭中稱王稱霸。"精神勝利法"作為弱勢群體的一種精神特徵,不僅揭示出了中國國民性的病根,而且也揭示出了人類普遍的共同特徵,因此,阿Q形象是一個具有世界意義的藝術典型。他的"精神勝利法"作為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思想特徵,通常是那些需要勝利而又無法取得勝利的人,用以維持精神平衡的一種"騙術",常常表現在正走向沒落的統治階級的精神狀態中。阿Q作為一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農民,怎麼也會產生這種現象呢?從人類思想的普遍意義上來看,這正是被統治者接受統治階級思想影響的結果。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個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因此,那些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受著統治階級支配的。"由於當時在中國占統治地位的封建階級在現實中總是以這種精神上的勝利來掩蓋對於帝國主義列強的失敗,因此,當時的中國國民便普遍如此。

知識分子和農民作為魯迅作品中的兩類主要的人物形象,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國民性,魯迅正是通過這兩列人物形象,全景式的反映了當時舊中國的普遍社會氛圍,從一個國民審視者的視角入手,表現了魯迅對於中國社會的深刻認識與深切思考。

魯迅小說的肖像描寫藝術賞析

肖像描寫也叫外貌描寫,是對人物的外部特徵:容貌、姿態、舉止、風度、神情、衣飾等進行具體而生動的描摹和刻畫。這是把人物寫活的重要藝術手段之一。而作為一代文學宗師的魯迅先生,顯然深諳肖像描寫的奧秘,因而,揣摩先生筆下的肖像描寫藝術,是我們學習寫作、提高自己寫作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
一、刻畫人物外部形態,揭示人物性格特徵。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捋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不用介紹,大家也知道,這是《孔乙己》中魯迅先生對孔乙己的描寫。站著喝酒的都是短衣幫,穿長衫的都是踱進屋內坐著喝,孔乙己卻是介乎兩者之間。「唯一」二字,看似普通,然而正是這兩個字道出了孔乙己與眾不同的個性特徵。這是總寫一筆。人物的身份、地位已蘊含其中了。接下去是肖像描寫,身材高大,本可自食其力,但臉色的青白,正是不得溫飽的寫照。那「傷痕」又引起讀者對人物的多方猜測,後文已回應了他的偷竊和被打傷。花白鬍子,暗示了年齡,「亂蓬蓬」和「又臟又破」點明了他的懶惰、貧困、潦倒。這一精彩的肖像描寫,不僅形象地刻畫了孔乙己的外部形態,而且也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孔乙己迂腐的性格特徵。從而成為讀者理解孔乙己這一形象的一把鑰匙。

二、刻畫人物外貌,展現人物精神風貌。

人物肖像,是人物形象內心世界的外部表現,好的肖像描寫應該是形神合一的,而魯迅先生筆下的人物形象很好地展現了人物的精神風貌。

「阿Q『先前闊』,見識高,而且真能做,本來幾乎是一個『完人』了,但可惜他體質上還有一些缺點。最惱人的是他頭皮上,頗有幾處不知起於何時的癩瘡疤。」(《阿Q正傳》)

阿Q每每發怒時,這癩瘡疤便漲得通紅,未庄人拿他取笑,他卻說:「你還不配……」「彷彿在他頭上的是一種高尚的光榮的癩頭瘡,並非平常的癩頭瘡了。」作者寫他頭上的瘡,是在揭出他內心的瘡,精神上的瘡,「你還不配」四個字,不正是他「精神勝利法」的表露!另外《故鄉》中對楊二嫂、閏土,《祝福》中對祥林嫂的描寫,也是如此,作者在描寫人物肖像的同時,又通過肖像展現了人物的精神狀態、內心世界。

三、刻畫人物肖像,表現人物生活境遇。

社會生活中的人,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寫出一個人的生活境遇,肖像描寫就要符合人物在不同境遇下的特點。魯迅《祝福》中對祥林嫂的描寫就是典範。小說中,集中對祥林嫂的外貌描寫有三次:

第一次是寫她在祥林死後的肖像:「她不是魯鎮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裡要換女工,做中人的衛老婆子帶她進來了,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年紀大約二十六七,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在魯四老爺家幹了一段後,祥林嫂「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後來,當祥林嫂第二次失去了丈夫,又失去了兒子阿毛後,魯迅先生是這樣描寫她的:「……也仍然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只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不僅如此,額上還增添了一個「傷疤」。在祥林嫂最後淪為乞丐時,魯迅先生是這樣描寫的:「……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彿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一個乞丐了。」五年的時間,在正常狀態下生活的人,外貌是不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的。但祥林嫂在封建社會的政權、神權、族權、夫權四條繩索的勒逼下,已判若兩人。不看人物的身世,只從這外貌變化上來看,也可猜測出她苦難的人生經歷,第二次似乎只是由「兩頰卻還是紅的」變成「兩頰上已經消失了白色,眼角上增加了『淚痕』」,「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最後一次的出現,就全然改了模樣,「純乎是一個乞丐了。」作者從頭發、面容、膚色、神情、眼睛、手中的「道具」等方面逐一寫來,筆筆有致,形神皆備,真不愧為大手筆。

四、刻畫人物肖像,展示時代及地域特徵。

人物總是生活在一定的時代和一定的地域。時代不同,人物的服飾也會不同;地域不同,人物的打扮也不同,此外,民族不同,其區別就更大。孔乙己的長袍,阿Q的氈帽,祥林嫂的白頭繩無不與此息息相關。

「這來的便是閏土。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裡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他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他大約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時,便拿起煙管來默默地吸煙了。」後來,小說又寫道:「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這是點睛之筆,閏土之所以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完全是時代造成的。因此,所謂寫出時代特徵,就是要寫出時代對作品中人物的影響,換句話說,就是要寫出人物外貌的時代印記,而魯迅先生在此給我們做出了示範。

魯迅先生極為重視人物的肖像描寫,在他的筆下,每個人都像活在你的面前,而又無一不切合他們的性格、境遇,無一不折射出時代的、地域的特色,無一不展現著人物的精神風貌,這對於描寫人物習慣於公式化、臉譜化的習作者來說特別值得學習和借鑒。

『捌』 摘抄魯迅筆下的人物以及對人物的描寫

1、孔乙己
孔乙己,人物的綽號。魯迅為什麼要用綽號作人句呢?用這個叫人「半懂不懂」的綽號作為「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名字,正是對這個人物迂腐可笑的性格的嘲弄,同時也是對孔家店的蔑視和諷刺。魯迅用這個人物的綽號作為小說的題目,給作品定下了諷刺性的基調,具有鮮明的反孔色彩。
孔乙己穿長衫而又站著喝酒,這是他自身經濟地位與自身精神定位的矛盾 ;孔乙己健全的身體與病態的心理之間的矛盾可謂是對封建教育思想和教育體制的血淚控訴與無情鞭撻。
孔乙己一個人格分裂的矛盾統一體。
小說通過對孔乙己悲慘一生的描寫,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下層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害,有力地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另一方面也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一般群眾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使讀者從一個側面認識封建社會的腐朽與與黑暗。
2、祥林嫂
魯迅先生筆下的祥林嫂是一位勤勞、朴實、善良的婦女。但是在萬惡的封建勢力的殘酷迫害下,經不起接二連三的痛擊,最後發瘋,慘死。從醫學科學角度來看,祥林嫂所患的疾病為反應性精神病。
反應性精神病是直接由精神創傷所引起的精神病。病前有急劇或持久的精神創傷。其精神症狀與病前精神創傷的內容一致,而以相應的強烈情感表現出來。臨床發現,其表現與病程經過和精神刺激的體驗密切相關。反應性精神病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過度興奮,一是過度的抑制。前者可表現為言語增多,狂躁沖動、情緒激動,錯覺、幻覺叢生,吵鬧不安,哭喊高歌,狂笑奔跑,害怕,驚嚇,胡話連篇,甚至傷人毀物、自傷等。後者可表現為情緒低沉,不語不動,難以交談,憂郁,呆若木雞,對周圍事物毫無反應。軀體方面可有顫抖、面色潮紅或蒼白、心跳加快、出汗、瞳孔擴大等植物神經失調的表現。
人的一生中,難免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矛盾或挫折,如強烈攻擊、家庭中的復雜糾紛、親人亡故、工作矛盾、考試落榜、晉升未果、生活中的不幸等等。這些沉重的精神打擊猶如一個個「導火線」,使人「氣出精神病」。但這些並不是構成反應性精神病的唯一因素。臨床發現,只有那些性格脆弱、心胸狹小、孤僻寡言、抑鬱內向的人,常易患反應性精神病。

『玖』 魯迅《故鄉》中描寫的段落 並加以賞析

「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是豐富多樣的,有概括介紹,也有形象描繪;有外貌和內心描寫,也有行動和對話描寫;有正面描寫,也有側面描寫。」(《談談小說》)在閱讀課文時,掌握這些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寫好人物小傳的重要方面;而寫人物的小傳,又是對作品進行再創作的一種重要途徑,它為更好地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提供了可能。同時,也為分析人物性格特點奠定了基礎。在寫本文中的人物小傳的過程中,可以看出「變」是這些人物的一個重要特徵,在分析人物性格時,要抓住一個「變」字。如對閏土,就可作這樣的分析:閏土是一個代表了中國封建農村因貧窮、落後的生活重壓而變得麻木、愚昧的農民的形象。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閱讀《故鄉》,對文中的人物的理解也應該是不同的;評價人物,發表對文中人物的看法,就是個性化閱讀的一種實踐,是一種創新能力的展示。讀這篇小說,評價其中的人物,也是在前三個單元學過了議論文之後,運用議論這一表達方法的一種實踐。用一兩句生動的話評價人物,還是一種對語言運用能力的訓練。在學生交流過程中,有可能會出現許多閃耀著創新光芒的見解,要不失時機地予以鼓勵。下面的示例供參考:
閏土(1):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時間這塊勵石上,活生生地把一個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個木偶人。
閏土(2):一聲「老爺!」就把自己與兒時的好友隔在了無形的厚障壁的兩邊;帶回家去的香爐、燭台何嘗不是在增加這厚障壁的高度呢!
楊二嫂:一個被社會扭曲了的變形人,不僅表現在從當年的「豆腐西施」變成了今天的「圓規」,而且還表現在自己被侮辱、被損害的同時,又在侮辱和損害著別人。
「我」:曾使自己魂牽夢縈的故鄉,一下子就顯露出了它的醜陋;為使它美麗,只有在本來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新路來。
「我」母親:慈祥、寬容、厚道地對待所有的人,對待這個世界;世界卻沒有給她以公平:變賣家產,告別家園,跟兒子去外地謀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水生:一個20年前的閏土,20年後,他或許不會再成為今天的閏土;對他來說,與生俱來的苦難其實也是一種改變命運的財富!
宏兒:從「飛」出家門的那一刻起,他就開始「飛」向這個既陌生又新鮮的世界了。
5.研究性學習:關於本文主題的探討。文學作品的理解,不強求一致,對人物的理解是這樣,對主題的理解也是這樣。除了課後練習中列舉的四種以外,還有:①茅盾先生認為這篇小說的主題是「悲哀那人與人之間的不了解,隔膜」(見茅盾以郎損為筆名發表於1921年《小說月報》的《評四五六月的創作》一文)。②反映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揭示產生這種現實的根源。③表達對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願望與信心。對這些認識,可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學生還可能另有自己的見解,應給予鼓勵。
6.閱讀經驗積累:欣賞小說,要學會分析人物,因為人物是小說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時,不妨寫一寫人物小傳,這是一個從整體感知到局部分解,再從局部分解到整體理解的過程,也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有了這個過程,才有助於進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小說中的人物才會成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閱讀小說才有可能成為個性化的閱讀。
7.教學效果鞏固:
①課下收集有關研究本文的資料,與自己的閱讀體驗進行參照,加深理解課文的效果。
②課文中的水生和宏兒以後會有怎樣的命運?發揮想像,為他們寫一個故事。

閱讀全文

與關於魯迅小說的人物描寫加賞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極品公子有聲小說在線試聽 瀏覽:173
小說探案名字 瀏覽:736
日本有聲小說網 瀏覽:480
好看的小說女主溫柔善良 瀏覽:386
網路小說寫作學習 瀏覽:107
小說主人公爺爺葉無道 瀏覽:356
吃雞完結小說排行榜 瀏覽:787
近現代長篇小說有哪些 瀏覽:504
璧水小說續寫 瀏覽:274
有聲小說賊江湖 瀏覽:890
女主重生現代玄幻異能小說排行榜 瀏覽:551
青春校園女生的小說名字 瀏覽:241
潘明月陸照影小說全文閱讀 瀏覽:216
主角父母都是明星的小說全集 瀏覽:688
疼愛肉小說推薦 瀏覽:460
有聲小說初戀愛 瀏覽:495
重生為惡魔的小說 瀏覽:698
重生末日系統類小說完本小說排行榜 瀏覽:966
哪3位人稱世界三大小說之王 瀏覽:857
平凡的榮耀是誰寫的小說 瀏覽: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