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啥意思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意思是道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版深遠,是宇宙權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出處 《老子》第一章。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事理非常奧妙。
(1)眾玄之門小說免費擴展閱讀: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賞析:
這段文字通過一種正面和肯定的方式對「道」作了界定和描述,道是宇宙的終極本體和萬物存在的總根源,超絕名相,難以規定。
「玄」訓詁義為「幽遠,黑而有赤色者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而幽又訓為「隱」。道在本質是有(現象,功用)和無(本體,本原)的統一。「玄之又玄」即用以遞進否定的方法形容「道」體的幽深神妙以及創生萬物過程的深奧難測。
國學大師湯一介先生曾指出:在中國哲學中把『否定』作為一種論證方法也許可以說是老子最早加以運用和運用得最為出色的。以後中國的許多哲學家都採用『否定』的方法作為他們建立哲學體系的重要方法。
2.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是什麼意思來著
句話要結合上下文。
故常無以觀其徼,常有以觀其妙,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然後才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何謂之「玄」呢?「玄」這一概念,最早見於《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後來關於「玄」的釋義就更多了。王弼《老子指略》中說:「玄,謂之深者也」。張衡說:「玄者,無形之類,自然之根;作於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構掩乾坤。」《說文》釋「玄」為「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宋代蘇轍註:「凡遠而無所至極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極也。
其實,「玄」字的本義是精微,老子是以「玄」作為抽象名詞概念,與「道」、「無」、「有」等概念具有同樣的意義。「同謂之玄」就是「同」叫做「玄」,「玄之又玄」就是同之又同。《老子?道經?一章》中「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的正確解釋應該是:(「有」和「無」)這兩者同出於「道」而名稱各異;同出之「同」就叫做「玄」;同而又同,是理解「道」的關鍵。而「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二句的意思就是:同之又同,是認識天地萬物的方法。「同」是特別受到強調的,所以也可以說:同之又同,是認識天地萬物的關鍵。
故可謂玄就是天地萬物的一般規律「道」,與「道」相同。「玄」是生成宇宙和萬物的本體,它體現了萬物無窮奧妙的變化作用。
3.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什麼意思
釋義: 原為道家語,形容道的微妙無形。後多形容非常奧妙,不易理解。
出處 《老子》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玄學本來是哲學上的一個用語,指的是魏晉時期出現的一種以《老子》為研究核心的哲學思潮。
在近代泛指一切研究不可知本體的學說。
眾妙之門,即「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眾妙之門,就是玄牝——即,各種觀念得以生發和傳遞的源頭所在。
「穀神」——谷,本意是山澗匯流的窪地,穀神就是指「神」匯集到一起。
而「神」乃是凝固的「元」,元是變動不拘充滿活力的,神實際上是元的固化形式,用海德格爾的思想來說,神是元的是完成之物(死物)。
而元,即無,即大一,即萬物本源處開始的整體性(用西哲的說法就是「一是一切」)。
穀神不死,意思是從元凝固出來的那些神重新匯聚起來,即固化的形式重新整體性的納入視野,然後在整體中重新看到那變動不拘的「元」,穀神不死就是返本歸元,重回到「元」就會發現「元」即玄牝——牝,母牛,取其「雌」之意,即「能生養延續」之意。
玄的意思下面有介紹,玄牝的意思就是:能生養能延續的那個奧妙所在。
玄學又稱新道家,是對《老子》、《莊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說,產生於魏晉。
玄學是中國魏晉時期到宋朝中葉之間出現的一種崇尚老莊的思潮。
也可以說是道家之學的一種新的表現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稱。
其思潮持續時間自漢末起至宋朝中葉結束。
玄學是魏晉時期取代兩漢經學思潮的思想主流。
玄學即「玄遠之學」,它以「祖述老莊」立論,把《老子》、《莊子》、《周易》稱作「三玄」。
道家玄學也是除了儒學外唯一被定為官學的學問。
學術要旨
玄學是對道家的表達。
可以說玄學是道家的一種分支或改進。
魏晉之際,玄學含義是指立言與行事兩個方面,並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遠為玄遠曠達。
「玄遠」,指遠離具體事物,專門討論「超言絕象」的本體論問題。
因此,浮虛、玄虛、玄遠之學可通稱之為玄學。
玄學家又大多是當時的名士。
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它是在漢代儒學(經學)衰落的基礎上;是由漢代道家思想、黃老之學演變發展而來的。
是漢末魏初的清談直接演化的產物。
魏晉玄學指魏晉時期以老莊(或三玄)思想為骨架,從兩漢繁瑣的經學解放出來,企圖調和「自然」與「名教」的一種特定的哲學思潮。
它討論的中心問題是「本末有無」問題,即用思辨的方法討論關於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據的問題,也就是說它一種遠離「事物」與「事務」的形式來討論事務存在根據的本體論形而上學的問題。
它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企圖使中國哲學在老莊思想基礎上建構把儒道兩大家結合起來極有意義的哲學嘗試。
在哲學上﹐主要以有無問題為中心﹐形成玄學上的貴無與崇有兩派。
基本特點
①以「三玄」為主要研究對象,並以《老子》、《莊子》註解《易經》。
②以辯證「有無」問題為中心。
以何晏、王弼為代表的玄學貴無派把「無」作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統一性的基礎;崇有論者裴頠、楊泉等則認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為體。
③以探究世界本體為其哲學的基本內容。
貴無派把「無」當作「有」的存在根據,提出了「以無為本」的本體論思想;郭象則主張獨化說,認為「有」是獨自存在的,不需要「無」作為自己的本體。
4. 《眾妙之門》txt全集下載
眾妙之門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內
內容預覽:
陳明澤從沒容有想到過自己會穿越。
其實,他連穿越這個詞都是不知道的,對他一個整天忙碌在辦公室和領導之間的普通公務員來說,偶爾回家吃頓飯都是極其稀少到足以讓妻子和女兒歡呼雀躍半天了,哪有時間看那些對他來說純粹浪費時間的小白文?
就連小白文這個詞還是屢屢從妻子那裡聽到的。
妻是個小說迷,自從看了穿越小書以後,天天夢想著穿越,有段時間他去買菜,妻子非讓他舍著臉去向賣豬肉的那裡買半斤豬油回家,並美滋滋地說要用最土的辦法造肥皂,先試驗一下,萬一哪天穿越了也不怕餓死在街頭——好歹能賣肥皂掙口飯吃。
更是每天在網上搜一些造酒法,造玻璃法,甚至於竟然還想學造瓷器。
對於可愛的小妻子,明澤向來是寵愛有加,再加上活潑可愛的小女兒,陳明澤雖然每天工作很累,可一想到家裡一大一小兩個天使,心裡就又充滿了生活的樂趣。連主任那張皺巴巴的老臉都顯得可愛起來。
他想,等女兒長大後結婚,就在自己家附近買棟房子,這樣女兒就可以經常回……
需要別的再問
5.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句話出自哪裡,是什麼意思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版:它不權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全文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簡介: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共81章。它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老子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老子》(又稱《道德經》),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6.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句話出自哪裡,是什麼意思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出自春秋時期老子《道德經》第一章。意思是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不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不是常「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
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
(6)眾玄之門小說免費擴展閱讀: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7. 「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是什麼意思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意思是道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版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權奧妙的總門。出處 《老子》第一章。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事理非常奧妙。
(7)眾玄之門小說免費擴展閱讀: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賞析:
這段文字通過一種正面和肯定的方式對「道」作了界定和描述,道是宇宙的終極本體和萬物存在的總根源,超絕名相,難以規定。
「玄」訓詁義為「幽遠,黑而有赤色者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而幽又訓為「隱」。道在本質是有(現象,功用)和無(本體,本原)的統一。「玄之又玄」即用以遞進否定的方法形容「道」體的幽深神妙以及創生萬物過程的深奧難測。
國學大師湯一介先生曾指出:在中國哲學中把『否定』作為一種論證方法也許可以說是老子最早加以運用和運用得最為出色的。以後中國的許多哲學家都採用『否定』的方法作為他們建立哲學體系的重要方法。
8. 眾妙之門的網路小說
筆名親吻指尖姓名董程 代表作品《人道紀元》《黃庭》《劍種》《眾妙之門》 民族漢出生年月1987年1月25 體重 70kg
《眾妙之門》正在『原創閱讀網』連載,屬於一本近代仙俠。這本書中我想構建一個細致的仙俠世界,普通人和修行人都處於同一個環境之中。大體的世界環境是清末,而阻礙著科技發展的是那些修行人……,如果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第一章 慾望是籠中虎
慾望是什麼顏色
當心香餌下的利鉤
金子吃人
是舉重還是包袱?
塞住那些惹事生非的窟窿
當心人造帥哥美女
人不是老死的,是氣死的
第二章 扔掉心頭的包袱
生死難題永無解
愁也一天,樂也一天
寫給倒霉者的賀信
該割肉時就割肉
十根金條換一壺水
丟了,就別去找
別吃得太多
一千文錢與一條命
喜從悲來
放下,放下,還是放下
一個乞丐與兩個自殺者
第三章 招風的樹與出頭的鳥
夾起你的尾巴吧
青蛙敢與公牛比高低
只能遠瞧不能近觀
別在自己的屁股上種炸彈
此門不通該怎辦?
權力是個燙手的山芋
喜歡賣弄的猴子
第四章 最難寫的字
面子有幾斤幾兩
別閃了舌頭
10元等於或大於100元
做個圓滑的老實人
王安石戴綠帽子的時候
沉默是金
無為而無不為
「留一手」的好處
玩笑開大了
善於當「千年老二」
自己秤自己
愛叫的狗不咬人
人生難得一知己
3加4與4加3
害人又不利己
圈內與圈外
第五章 學做人間不倒翁
善聽弦外之音
請留過街老鼠一條命
「咸豬手」逃過一劫
退一步與進兩步
「忽悠」的代價
為仇人跪地求情
舌尖上的大學問
戴帽子的哲學
幫人幫出的煩惱
9. 「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詳細翻譯和解說是什麼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句話出自於《道德經》,在《道德經》里的表達的是同之又同,是認識天地萬物的方法。道德經第一章中的這末尾一句里,玄的意思是「幽深,深遠」。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玄」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後來關於「玄」的釋義就更多了。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說:「玄,謂之深者也」。張衡說:「玄者,無形之類,自然之根;作於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構掩乾坤。」《說文》釋「玄」為「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宋代蘇轍註:「凡遠而無所至極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極也。
「玄」字的本義是精微,老子是以「玄」作為抽象的名詞概念,與「道」、「無」、「有」這些概念有同樣的意思。「同謂之玄」就是「同」叫做「玄」,「玄之又玄」就是同之又同。「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的正確解釋應該是:(「有」和「無」)這兩者同出於「道」而名稱各異;同出之「同」就叫做「玄」;同而又同,是理解「道」的關鍵。而「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兩句的意思就是:同之又同,是認識天地萬物的方法。
10. 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求詳細翻譯 解說
道德經第一章中的復這末尾一句制里,玄的意思是「幽深,深遠」。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徼:邊界。
譯文:能說出的,就不是「道」;能用名稱命名的,就不是永恆的「名」。天地之始被稱作「無」,萬物之本被稱作「有」。經常從「無」中去觀察「道」的奧妙;常從「有」中去認識「道」的端倪。「無」和「有」,來源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稱,可以說都很幽深。極遠極深的它們,是一切變化的總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