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魯迅的小說《故鄉》中,「我」是一個什麼形象
作者對「故鄉」的感情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一般的感情,同時還是帶有個人色彩的特殊感情。在對「故鄉」沒有任何理性的思考之前,一個人就已經與它有了「剪不斷,理還亂」的精神聯系。童年、少年與「故鄉」建立起的這種精神聯系是一個人一生也不可能完全擺脫的。後來的印象不論多麼強烈都只是在這樣一個基礎上發生的,而不可能完全擺脫開這種感情的藤蔓。具體到《故鄉》這篇小說中來說,「我」對「故鄉」現實的所有感受都是在少年時已經產生的感情關系的基礎上發生的。「我」已經不可能忘掉少年閏土那可愛的形象,已經不可能完全忘掉少年時形成的那個美好故鄉的回憶。此後的感受和印象是同少年時形成的這種印象疊加膠合在一起的。這就形成了多種情感的匯合、混合和化合。這樣的感情不是單純的,而是復雜的;不是色彩鮮明的,而是渾濁不清的。這樣的感情是一種哭不出來也笑不出來的感情,不是通過抒情的語言就可以表達清楚的。它要從心靈中一絲一絲地往外抽,慌不得也急不得。它需要時間,需要長度,需要讓讀者會慢慢地咀嚼、慢慢地感受和體驗。這種沒有鮮明色彩而又復雜的情感,在我們的感受中就是憂郁。憂郁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和情緒,是一種不強烈們又輕易擺脫不掉的悠長而又悠長的情感和情緒的狀態。《故鄉》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憂郁的美,憂郁是悠長的,這種美也是悠長的。
② 孔乙己文章中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形象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參考答案:
《孔乙己》文章中的「我」是一名不諳世事的酒店小伙計。
文章通過「版我」不動聲色權地講述著孔乙己的凄慘遭遇,讓人體會到,連這樣一個小孩子都這樣冷漠,可見當時社會的世態炎涼。而且以第一人稱講述故事,比第三人稱顯得更為真實親切。
願對你有所幫助!
③ 誰能幫我綜合分析一下金庸小說中各個人物的性格
從金庸小說和《紅樓夢》論九種性格女人
金庸先生的小說多半是虛構的,其娛樂性較強,但內中人物未免失於單純,美好。而且人物的結局也大都是完美的。因此總結他小說中的人物性格,不免有局限性。紅樓夢是作者人生經歷,經過五刪五增,人物更加豐滿同時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因此本人將兩套書的人物性格進行了歸納總結,得出以下主要九種性格的女人。並且加以分析議論。希望大家補充指導。
1.聰明伶俐,才華橫溢,飽經世故,本身能自立自強,獨立於男人而生存。能以智勝勇,臨危受命,談吐卓識,不但可以幫助丈夫,更可增加家庭生活情趣。最得男人歡心,同時不可抗拒。上上人物。
金庸先生最佩服這類女性,他崇拜的也可能是這種女性。因此在他的小說中提到最多。如黃蓉,霍青桐,李沅芷,程靈素,袁紫衣,殷素素,趙敏。
紅樓夢中薛寶釵。
2.知書識禮,溫文爾雅,心地慈悲,能自我約束。
這一類女性德才謙備,雖然沒了上一類的小聰明,卻更重養性,有一種超脫塵世的清高逸致,令人景仰愛重。上上人物。
金庸:苗若蘭儀琳
紅樓夢:無。由於該類人物有些靈逸之氣,在紅樓夢這本較現實的書中就少了。
3.精明強干,世故勢力且有極強的權力欲。上中人物。
這一類人心懷大志,向男人統治地位發出挑戰,以求自己的智力得到充分發揮。是女權倡導者的急先鋒。精神可嘉,勇氣可佩,但由於太撥尖容易引起世俗不滿,比男人付出雙倍汗水,卻要承受雙倍心酸。
金庸:無。可見金庸小說中仍脫不了傳統的枷瑣。
紅樓夢:王熙鳳探春
4.潑辣開朗,心直口快,敢愛敢恨。上中人物。
這一類人心胸寬廣,沒什麼心計,不開心也能很快忘記,同時較少吃虧,也不大會惹人算計。活得痛快精采。也是女權主義者。
金庸:岳靈珊、陸無雙、周綺、鍾靈
紅樓夢:史湘雲
5.內心有遠志,但能修身養德,深明韜晦之道,能隱忍,甘心寂寞。不計較眼前得失。
這一種人的才氣比第三種人為高,志向則不低。雖沒有那麼快那麼多的風光,但是不容易招人嫉妒,沒那麼辛苦,下場是更圓滿更長久的。有大將之風。上上人物。
金庸:周芷若前半段。
紅樓夢:襲人。平人。
6.無才無德,只有些小聰明。得勢時優勢欺人,不可一世,惹人憎厭,又無才德為倚傍,因此往往極容易極快的被旁人欺負,又無能力自救,象個可憐蟲。這一類人是女子中最可憐也最不受人憐憫的,由於書讀得少,又無慈悲心,造成了悲劇。下下人物。
金庸:阿珂建寧郡主、木婉清、殷離、溫青青
紅樓夢:晴雯林黛玉妙玉
7.封建制度的受害者,衛道士。懦弱無能,安於現狀,奴性十足。依附於男人的羽翼下而生,命運完全交託在旁人手裡。一旦環境改變就將承受可悲的下場。下中人物。
這一類人容易得到男人的憐愛,卻難以得到男人的敬愛和喜愛。即使能把男人抓住,也是一個沒有獨立人格和完整生命的女人。可憐可嘆。
金庸:雙兒阿碧
紅樓夢:邢夫人、李紈、迎春
8.看穿世情,明哲保身,才德庸碌,不關心除了自己生計和結婚以外的任何人和事。
這一類人太過平庸,粗俗。在現實生活中是最多的。一生如一張白紙,等到去世那天的作為和出生那知差不多。但在小說中不宜出現。中中人物
金庸:小龍女王語嫣(諸位發現她二人若不是擁有驚世駭俗,笑傲群芳的美貌,就沒什麼可寫的了。)
紅樓夢:惜春。
9.無才無德,極自私,虛榮心嫉妒心極強,容不得旁人有一點超越自己之上,睚眥必報。
這一類人正因為無才無德,更容易嫉火中燒,不從修才修德來獲取他人敬愛,卻一味把時間精力用來害人。被仇恨和嫉妒煎熬,絞盡腦汁,勞累筋骨,卻永遠不能換取幸福生活。下場一般較慘。下下人物。
金庸:馬夫人、王語嫣的母親王夫人、阿紫、李莫愁、童姥、李秋水
紅樓夢:趙姨娘
④ 大風一文中我這個人物形象有什麼作用
助之手,國務院在第一時間下達命令,派出國內的搜救精英趕往災區,以「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為口號,「時間就是生命,災情就是命令」為主要目標,爭分奪秒的搶救災民,同時,各路的志願者自願趕往災區,為抗震救災作出巨大貢獻,每個人都在奉獻著愛,每個人都傳遞著愛,愛在這里匯聚成了無邊的海洋.
在抗震第一線,無時無刻的涌現著愛的故事.一位奮戰了幾天幾夜的醫生,搶救了無數個從生死線上拉下來的病人,而一談及他的家人,他便潸然淚下,他的妻子和女兒全部都壓在他面前的廢墟中.這是何等的割捨,何等的愛呀!一名十二歲的小男孩,在從廢墟中逃出來後,年幼的他失去摯愛的雙親,只有一個妹妹與他相依為命,為了不讓妹妹受到傷害,他竟然背著妹妹走了十二個小時
⑤ 鄧稼先中的我不能走這句話對塑造鄧稼先這一人物形象起到什麼作用
表現出他是一個執著追求,無錫風險,責任心強的人。
⑥ 文段中的「我」是怎樣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寫出這樣一個人物形象的
窘迫,不安什麼的,通過老師的神態和同學們的動作來寫出的
⑦ 在魯迅的《孤獨者》里,「我」是一個怎樣的人物文章中有那些依據可以體現出「我」在小說中的形象
[摘要]孤獨者是魯迅小說塑造中下層知識分子中最成功的文學形象。有孔乙己、陳士成、狂人、史涓生等等。探究孤獨者形象的原型,帶有魯迅的影子,孤獨者形象打上了進步知識分子的烙印,孤獨者形象是作者對舊時代文人的整合提煉。對孤獨者形象美學價值和社會意義的充分認識,可以形成對魯迅小說里中下層知識分子形象的深刻認識和理解,為我們探究現代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提供有價值的文本形象。
[關鍵詞]魯迅小說;中下層知識分子;孤獨者形象
20世紀是中國變革的世紀,知識分子自覺或不自覺地捲入了社會激變,他們苦悶、彷徨、覺醒、吶喊、追求、迷失、選擇、奮斗……在社會的動盪中,知識分子的思想也經歷了暴風雨的洗禮。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眾多鮮明、生動的知識分子形象構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他們有郁達夫小說中感傷、苦悶、孤寂的「零餘者」;瞿秋白筆下追求光明的「尋路者」;郭沫若詩中的叛逆者;丁玲文中精誠、執著,一腔熱情而又不免寂寞的獻身者;巴金筆下熱情奔涌、思考人生的反封建者……魯迅小說中的中下層知識分子形象,既有這類作品揭示社會黑暗的共性,也富有魯迅強烈的個性色彩,其中最熠熠生輝的就是「孤獨者」形象。
一、孤獨者形象的整體概述
孤獨者形象在魯迅小說中主要有《孔乙己》里的孔乙己,《白光》里的陳士成,《葯》里的夏瑜,《狂人日記》里的狂人,《在酒樓上》的呂緯甫,《孤獨者》里的魏連殳,《傷逝》里的史涓生等。孤獨是魯迅這類小說中主人公性格的主旋律,他們「大抵有幾分天才……也可說就是幾分狂氣。他們必定自己覺得思想見識高出庸眾之上,又為庸眾所不懂,所以憤世嫉俗,漸漸變成厭世家,或『國民之敵』。但一切新思想,多從他們出來,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從他們發端。」孤獨者反抗著不合理的社會舊秩序,但不被世俗所理解接受,他們從事業到情感都陷入了徹底的孤絕。他們起初有改良社會、抗爭黑暗的瀲情,但他們無法喚起普通民眾的覺醒,最終走向內心的孤獨、生命的寂寞和理想的湮滅。
在《我怎麼做起小說來》中,魯迅就說:「說到『為什麼』做小說吧,我仍抱著十多年前的『啟蒙主義』,以為必須是『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痛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孤獨者形象就是魯迅發掘、提煉、升華出來的病態社會中的代表群體,是那一時代知識分子共同的追求與彷徨、理想與失落的真實寫照,引發人們改良落後社會的思考。在他們身上體現了作者對自身的拷問,對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個體文化人格及其現實生存方式的批判與探索。
二、孤獨者形象的原型探究
孤獨者多是中國人所謂的離經叛道者,人群共棄,特立獨行,艱於置身。他們既是魯迅的獨創,也雜合了那一時代眾多知識分子的共同特點;他們「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他們有各自的喜怒哀樂,但同時他們也是在眾多原型的基礎上綜合起來的典型形象。
1孤獨者形象帶有魯迅的影子。
作品是寫作家的心態史,孤獨者身上帶有魯迅的影子。魯迅有生之年歷經孤獨:寂寞的童年;家道中落陷入困頓;進新式學堂橫遭非議;在日本留學為祖國哀嘆的孤寂;青年時期在會館里冷清地抄古碑;與兄弟周作人的決裂失和;在文學領域與論敵激烈的論戰;為當局所忌憚,常有生命危險;與朱安的包辦婚姻,與許廣平自由結合的來之不易……魯迅生命中有著深刻的孤獨體驗,他曾有詩說這種感受「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魯迅本人就是一個典型的孤獨者,他在追求高昂的理想與面對痛苦的現實的矛盾中不斷奮斗、失落、思考,他推崇「無不剛健不撓,抱誠守真;不取媚於群,以隨順舊俗;發為雄聲,以起其國人之新生,而大其國於天下」的摩羅詩人精神,在孤獨中仍不忘為國家、為民族發自內心的吶喊。
評論 | 1 0
2013-10-15 20:21熱心網友
這是魯迅《彷徨》裡面的一部小說。我想很多同學自學魯迅小說肯定是從《吶喊》開始看的,但是我不想從《吶喊》開始講。我想從一篇難的,很不好理解的,但是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一篇作品——《孤獨者》開始講。
要理解中國的近代、現代、當代,要理解中國的歷史,有幾個人是繞不過去的,不讀他們的書或者不讀全了,你沒法了解中國歷史。李敖這么「厲害」,因為他沒有好好讀過魯迅,所以他才會口出輕狂之言,學問做得很不夠。畢竟,台灣這口井太小了,在裡面蹦躂蹦躂還算個英雄,剛一出來就口出狂言,書讀得還很不夠。要了解中國這一百多年的歷史,不把魯迅和***的書讀他幾遍,不要想隨便發言。
但這只是說的第一層,再往下說,你讀了幾遍就敢發言了嗎?你理解魯迅嗎?有的時候你覺得理解了,但是過兩天過兩年你發現自己理解的有偏差。
那麼魯迅到底是一個什麼人?我想可以通過讀《孤獨者》,也許不一定能解決問題,但我想可以給我們大家提一個醒——魯迅不是那麼好理解的。盡管大家都想理解他,都想利用他,每逢大事,各個方面都要「搶奪」紀念魯迅的權力,開魯迅的紀念大會讓誰去不讓誰去這都是很有講究的。圍繞著魯迅,說的尖銳一點,從來都是凝聚著最激烈的思想斗爭的。你要想理解魯迅,也不必去開那些會,只要好好去讀他的書,結合他的書理解你的人生,這樣可能更有益於接近他。
《孤獨者》這個形象,首先是個孤獨的人。「孤獨」這個詞並不罕見,甚至是個現代社會的常用詞。我們也有很多同學不由自主地說「我很孤獨」,或者在高校里,「孤獨」有時候成了一種時髦:「那個男生很酷啊,他很孤獨」。在加上王曉波推波助瀾,《特立獨行的豬》,這都顯得很有「品位」。那麼一個人,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獨的時候,你還是不是一個孤獨者?問題就在這里,真正的孤獨者,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獨嗎?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獨,說明大家都很理解你,說明你並不孤獨。從本質上講,如果一個人真的很孤獨的話,那麼大家並不理解他,甚至並不知道他是個孤獨的人,大家可能認為他很隨和、很幽默、真逗,那麼容易和人溝通,那麼善解人意……恰恰在這樣的人中,可能存在著真正的孤獨者,我們大家都認為理解他了,其實我們根本就不懂,或者說我們懂了一半,懂到某個層次,再往前就不懂了,這樣的人才是孤獨者。真正的孤獨者我們往往認為很理解他。比如金庸的小說,我們大家都認為能夠讀懂。你懂得金庸嗎?你知道他心裡想的到底是什麼嗎?當金庸在人們面前客客氣氣地回答問題時,他心裡想的是什麼誰知道。所以我們不能把「孤獨」這個詞看得太輕易了!
由於從八十年代以來,中國號稱提倡個人主義,號稱有個性,個性成了時尚。一個東西一旦成了時尚,他就會迅速地被污染,被搞笑,被解構。於是「孤獨」就走向了它的反面,於是就出現了一首歌《孤獨的人是可恥的》,變成了對孤獨的調侃了,孤獨就是裝大尾巴狼。
真正的孤獨是別人真的不知道你,你心裏面洶涌著一種波濤,這種波濤別人不知道,甚至你的愛人都不理解你,這才叫「孤獨」。
那麼說完了孤獨,我們回過頭來看魯迅。我們真的了解魯迅嗎?魯迅到底要干什麼?我們都知道他的話後面還有話,那麼到底是什麼?那麼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們去看看《孤獨者》這篇小說。
魯迅的小說從娛樂的角度來講是比較沒意思的,甚至是比較枯燥的,所以讀魯迅的小說有時是一場心靈的搏鬥,有點像讀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是一種心靈的拷問。你好像要拷問作者,有時又好像要拷問自己。
《孤獨者》這篇小說是收在魯迅的第二本小說集《彷徨》里的。魯迅的小說一共有三個集子:《吶喊》《彷徨》《故事新編》,三個小說集子的意義、分量、風格都是不一樣的。其實用它們的名字也可以概括了:《吶喊》是魯迅吶喊時代的作品,到我們講《吶喊》的時候再講他為什麼要吶喊,「沖啊殺啊」這樣一批小說。因為是「吶喊」嘛,所以當時影響很大;《彷徨》影響不如《吶喊》大,《彷徨》好像是革命失敗後,吶喊過去之後,剩了一片寂寞的戰場,戰場上沒有聲音,寂寞下來了,別人都走了,下海的下海掙錢的掙錢去了,剩下魯迅一個人在這里溜達。這個時候寫的作品,散文、詩結集為《野草》,小說結集為《彷徨》。彷徨這兩個字也很能表現魯迅此時的心境。所以他《彷徨》里的作品和《吶喊》里完全不同,是另一個調子。一般作家的小說是先在雜志上發表然後收到小說集中,這樣還可以多拿一次稿費嘛,本人也是如此做的,魯迅也難逃此例。不過魯迅也有些作品是沒有發表過的,就包括這個《孤獨者》,在收入《彷徨》之前沒有發表過,用余傑的話說這屬於「抽屜文學」,事先是放在抽屜了,也許是不好發表,也許是不願意發表。本人也有些作品是這樣的,本來是想發表,可哪兒也不給發給退回來。比如有一次《中國婦女》雜志跟我約稿,約了好久,我給他們寫了一篇,痛斥天下的悍婦們,他們迅速給我退回來了,說不宜在本刊發表。有些文章是不好發表的,那不要緊,編書的時候把它混進去就行了,混進書中直接出版。因為有些時候編輯腦子一糊塗,一放就過去了。魯迅的這篇《孤獨者》不知道為什麼之前沒有發表過,不管什麼原因,我覺得這是魯迅很珍視的作品。
評論 | 2 2
2013-10-15 20:20熱心網友
魯迅的小說從娛樂的角度來講是比較沒意思的,甚至是比較枯燥的,所以讀魯迅的小說有時是一場心靈的搏鬥,有點像讀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是一種心靈的拷問。你好像要拷問作者,有時又好像要拷問自己。 小說開頭第一句就很特別—— 「我和魏連殳相識一場,回想起來倒也別致,竟是以送殮始,以送殮終」。 這是一個暗示:「死亡的輪回」的沉重陰影將籠罩小說人物的命運,以及整篇小說。 小說的敘述也從「送殮」始:魏連殳一直跟他的祖母生活在一起,這個祖母其實不是他親祖母,是他的父親的繼母。後來祖母死了,他從城裡趕來奔喪。他是有名的洋學堂里出來的異端人物,所以村裡的人都很緊張:他來了,能否按照我們的傳統規矩辦事呢?於是提出三個條件:必須穿孝服,必須跪拜,必須請和尚道士。魏連殳來了,大家沒想到,他毫不猶豫地很爽氣地答應了,而且他裝殮祖母的時候,非常地耐心,這些都出乎人們意料之外。但更奇怪的是,當一切都正常進行,許多女人又哭又拜,他作為孝子卻一聲沒響,大家都在哭,他不哭,這就引起了「驚異和不滿」,等到大家哭完了,要走散了—— 「連殳卻還坐在草薦上沉思。忽然,他流下淚來了,接著就失聲,立刻又變成長嚎,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 根據王瑤先生的提示,很自然地使我們想起了當年的阮籍。據《晉書》記載,阮籍的母親死的時候,阮籍正在和別人下圍棋,他的對手說,你的母親死了,別下了,趕緊去奔喪吧。但是阮籍說,不行,我們飲酒。既而飲酒二斗,飲完酒後,舉聲一號,大哭一聲,吐血數升,然後說,那些人都是禮俗之士,我要施之以白眼。這個細節跟小說里的魏連殳的表現非常接近,而且更主要的是,魯迅曾經說過,嵇康、阮籍表面看上去是反禮教的,其實他們是最守禮的。 同樣的在魏連殳那裡,他為什麼那麼耐心地為祖母去裝殮呢?他那樣放聲一哭,說明魏連殳是真正講禮教的,是孝子,他是真孝,他反對的是禮俗。從這里可以看出,魏連殳和阮籍不僅在行為方式上很接近,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接近。進一步我們在魏連殳身上看到的,正是魯迅本人和魏晉文人的相通。魏連殳這個人既體現魏晉文人的精神,同時也體現了魯迅本人的一些精神本質的東西。這里正好找到了一個契合點。 於是,我們發現,魯迅在《孤獨者》這篇小說里,始終突出的是兩個感受,而且都是趨於極端的,一個是極端的異類感,一個是極端的絕望感。可以說,魯迅是把歷史上的魏晉時代的文人和現實生活中他自己的異類感和絕望感在《孤獨者》這里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⑧ 竹心 陳敏 閱讀理解 分析小說中「我」這一人物形象
陳敏《竹心》
大學畢業那年,我忽然心血來潮就和竹心一起報名參加了赴西北貧困山區支教的志願團。就在我們即將赴任的前一天晚上,竹心卻接到了母親病重的長途電話。我是第一次知道竹心的寡母多年來一直患有半身不遂,常年靠舅父照顧日常生活的情形的。其實平日在校園里我們時常擦肩而過,彼此打招呼的次數卻很少。這次只是因為共同的熱情我們才要走到一起,所以便開始留意起了竹心。我發現竹心是一個不拘言笑的人,她說話的聲音很輕,白皙而冷靜的面龐架著一副眼鏡,鏡片後面的眼睛有股深邃的光芒透出。竹心支援山區教育事業的序幕還沒有拉開就要劃上一個休止符,我不禁替她惋惜起來。
我背起行囊獨自踏上了征程。
長途汽車在寬闊的馬路上呼嘯了幾個小時以後便開始在崎嶇的山路上艱難地盤桓起來,它顛簸著,搖晃著,喘著粗氣,像一個患哮喘病的老人。一路上完全看不見我想像中的山水田園和參天大樹;甚至看不到野草野花和牛羊的影跡。我只看見光禿禿的、饅頭一樣的黃土包一個挨著一個,身後捲起大團大團的黃色塵霧。天是黃的,地是黃的,甚至每個人的臉也變成了土黃色。我感覺要暈車了,並很快昏天黑地地發作起來。我發現我的鄰坐們紛紛逃離而去。
接近黃昏時,顛簸的車輛終於停了下來。我將要發光發熱的地方——東卧牛鄉到了。我下車和前來迎接我的鄉長同志握手寒暄。鄉長扛著我的行李帶我走了很長一段的路,還向我介紹了學校里的一些情況。他說:學校三個年級總共有九十來個學生,可教師只有三個,且都是當地人,水平不怎麼高,湊合著能把學生管住就行。鄉長還說教育組下達所開設的科目都開不開,還說像我這么高水平的人應該盡量多代幾門課。鄉長指著前面說:「看,那就是學校。」
學校不大,也很舊,倒是被打掃過了。夜幕降臨了,學生都打出了自製的紅燈籠來歡迎我,燈籠在黃土包上忽明忽暗,像空曠的天空上寂寞的星星。
一個上了年紀的男人把我領進一間很小的土屋說:「這是你住的地方,我躥了好幾家才搜集到了一點白面,給你蒸了這籃子饅頭,夠你吃一個星期了。」他又指著蹲在牆角的一口大瓮說:「我還讓娃娃們給你攢了些水,這里吃水不方便,要走好幾里地才有水井呢,你就省著點用。你早點歇,明天還要上課呢。」說完後兩個人都走了。
我回過頭來為自己鋪床,兩只搖晃的凳子上架著四塊歪歪斜斜的木板,一坐上去就發出刺耳的嘎吱聲。 彷彿要拒我於千里之外。一顆滾燙的心頓時象像掉進了一盆冰涼的水中,兩滴眼淚禁不住地滑到腮邊。我正琢磨著怎麼來鋪這個床時,門外響起了敲門聲。「老師,是我。」我開了門,一個小女孩走了進來,手裡提著一個小木盆。她說:「我叫劉妞妞,王主任讓我給你送個木盆,讓您晚上起夜時用。」我問王主任是誰,劉妞妞說就是剛才給您送饅頭的那個人,他是鄉教育組的領導。劉妞妞還說「王主任說前幾個從省城來的大學生老師都是被餓跑的,他怕您也被餓跑了,所以就找來白面給您蒸了饅頭。」劉妞妞看著我問:「老師,有了這籃饅頭您不會被餓跑吧?」劉妞妞臨走時再三叮嚀我:「老師,黑來起夜千萬不能出門,外面害怕怕。」我的眼淚又一次掉了下來。我翻看那籃子白饅頭,這是怎樣的一籃饅頭啊,又黃又硬,和這里的黃土包不差兩樣。如豆的燈光下我做出了果斷的決定:趕快離開,這里簡直不是人呆的地方。
第二天,天剛麻麻亮,我就收拾回城,我用學生為我准備的混黃的瓮水洗了把臉,就匆匆地出發了。我急忙趕到車站,我發現鄉長和那個王主任早已來到車站了。鄉長看了我一眼乾吧吧地說:「我知道你會走的。」我似乎是拿鼻子笑了一下後就頭也沒回地登上了開往省城的長途客車。
我又回到了校園。通過半年的努力,考取了我一直崇拜的尤教授的研究生。三年後又以優
異的成績畢業並留校任教。
在匆匆流逝的時光中,我忙於學習,忙於工作,忙於職稱,忙於愛情,忙於房子,忙於孩子。像一條穿梭於城市海洋中的魚。
又一個新學期開始了。我接了一個新生班級的課。這天,我庄嚴地走上講台。我興致勃勃地做了自我介紹,然後再讓學生做,我要熟悉這些來自天南地北的學生。輪到最後一排的最後一位女學生了。她笑吟吟地站起來說:「白老師,事實上我們在六年前就已相識了。您還給我當過一夜老師呢!我叫劉妞妞,來自甘肅陰山縣的東卧牛鄉。我們家鄉的變化可大了。現在已經通了電,接了自來水,還辦了一個希望中學……
我的腦子有些混亂,脫口問了句:「你的老師是誰?」
「竹心,她說她認識您;她現在是我們那個中學的校長。」
「竹心!」我無意識地重復了一句。我覺得有一團火開始從我的耳根燃燒,一直燃燒到面部又燃燒到了每一根發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