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小說寵兒中的人物性格分析

小說寵兒中的人物性格分析

發布時間:2021-10-04 13:21:14

① 誰知道莫里森的<寵兒>的內容和評論

Plot summary

The book follows the story of blacks Sethe (pronounced "Seth-uh") and her daughter Denver as they try to rebuild their lives after having escaped from slavery. One day, a young lady shows up at their house, saying that her name is "Beloved." Sethe comes to believe that the girl is another of her daughters, whom Sethe murdered by slitting her throat with a handsaw when she was only two years old to save her from a life of slavery, and whose tombstone reads "Beloved." It was thought, at first, that Beloved's real name was Liz Granacher, but that is shown to be false later. Beloved's return consumes Sethe to the point where she ignores her other daughter and even her own needs, while Beloved becomes more and more demanding. Paul D. and Charlie McKnight know that Beloved is evil, but do nothing out of fear.

The novel follows in the tradition of slave narratives, but also confronts the more painful and taboo aspects of slavery, such as sexual abuse and violence. Morrison feels these issues were avoided in the traditional slave narratives. In the novel, she explores the effects on the characters, Paul D and Sethe, of trying to repress - and then come to terms with - the painful memories of their past.

Major themes

Beloved is a novel based on the impact of slavery and of the emancipation of slaves on indivial black people. There are several themes that remain central to the novel:

Motherhood

The concept of motherhood within Beloved is as an overarching and overwhelming love that can conquer all, strongly typified within the novel by the character Sethe, whose very name is the feminine of "Seth"- the Biblical 'father of the world'. This can also be seen within Morrison's other works and has led to her sometimes being cited as a feminist writer. The feminine capacity for love is maximal: "It hurt her when mosquitoes bit her baby". Further, Sethe's escape from the slave plantation (ironically named 'Sweet Home') stems from her desire to keep the "mother of her children alive" and not from any personal survival instinct. Sethe's maternal instincts almost lead to her own destruction. We can here assume the interpretation that Beloved is a wrathful character looking to wreak revenge on Sethe for killing her,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murder was, in Sethe's mind, an entirely loving act. Sethe's guilt at Beloved's death means that she is willing to "give up her life, every minute, hour and second of it, to take back just one of Beloved's tears". Further, toward the end of the novel, "Beloved didn't move, said, 'Do it', and Sethe complied". The strength of her love leads her almost to the point of death as she allows Beloved to take her revenge.---

History

Toni Morrison wrote Beloved on a foundation of historical events. The most significant event within the novel--the "Misery", or Sethe's murder of Beloved--is based on an actual historical event. In 1856, Margaret Garner murdered her children to prevent them from being recaptured and taken back into slavery with the passage of the Fugitive Slave Act of 1850. Morrison admits to "an obsession" with this account after she discovered it while helping edit a scrapbook on black history. The novel itself can be seen as the reworking of fact into something with a very emotional central message. History is woven throughout the novel. The Middle Passage is referenced along with the Underground Railway in many parts of the novel; the 'Sixty Million and More' to whom Morrison dedicates the novel may refer to the many who died ring the Middle Passage. The entire concept of the slavery described in the novel: Paul D's confinement in Georgia, ideas such as the "bit" and the legislature described are all based on history. This gives the novel a powerful impact.

Beloved's appearance reawakens memories of slavery among the other characters, and they are forced to deal with their past instead of trying to repress their memories. Reincarnation and rebirth are also themes in this novel.

Manhood

Again, the concept of manhood is important within Beloved. Paul D is the only developed example of a male character, and is "the kind of man who could walk into a house and make the women cry. Because with him, in his presence, they could cry and tell him things they only told each other". He is, however, emotionally crippled and is forced to keep his emotions locked inside a "tobacco tin"- a box "rusted shut." This is a metaphor for the way in which he must control his feelings to survive. During the chain-gang period, his hands uncontrollably shake until he can learn to trap his emotions and effectively lock them away. It takes Beloved to release him, shown by the uncontrolled repetition of "Red Heart. Red Heart..." Within the novel, the male is significantly weaker than the female, one reason being there is no other developed male character other than Paul D to test the strength of women in the novel against, all others being the past oppressors of Sethe and other former slaves. Paul D cannot cope with the extreme demonstration of love exemplified by Sethe's murder of Beloved and leaves. Still, the book ends with Paul D coming back "to put his story next to hers", a display of his courage and mature love, if crippled by his slavery ordeal. Leaving the readers without ultimate answers, Toni Morrison concludes on a hopeful note, with Paul D trying to explain troubled and past-obsessed Sethe that "[she is her] best thing."

The most strongly ambiguous character within the novel is Beloved. The first interpretation of her character is that she is a supernatural, incarnate form of Sethe's murdered daughter. The second is of her as, as Stamp Paid puts it, "a girl locked up by a white man over by Deer Creek. Found him dead last summer and the girl gone. Maybe that's her". Both are supportable by the text. The concept that Beloved is the re-incarnated child is supported by her knowledge of the song that "nobody knows but me and my children" and her knowledge of Sethe's earrings, but it is also true that the characters have a psychological need for Beloved- Sethe can assuage her guilt over the death of her child, and Denver gains a playmate, or even more. The reader is forced to be active rather than passive and is made to work to discover what is going on. The emphasis is on interpretation rather than on what the author says.

② 寵兒的主要人物

《寵兒》中主要刻畫了三個黑人婦女的形象經歷各種磨難的女主人公賽絲塞絲的婆婆,靠兒子贖身獲得自由的老黑奴貝比·薩格斯賽絲的小女兒,性格孤僻古怪的丹芙。三位女性代表了黑奴制度從興盛到瓦解的不同時代里,黑人婦女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貝比·薩格斯是麻木和屈服黑奴的代表,她做了近一生的奴隸,直到七十多歲才被兒子贖得了自由。她從沒想過逃跑,惟一的願望是不被主人當著她孩子們的面打倒在地。黑奴制度下的黑人婦女,除了要做和男黑奴同量的工作,還要承擔生殖孩子的義務,因為黑奴孩子對主人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收人。貝比自己都記不得一共生了多少個孩子,他們叫什麼名字,她也拒絕去記,因為每個孩子最終都是要被賣掉的。賽絲是抗爭的代表。她選擇了逃跑,因為她飽受了奴隸制的所有折磨,她必須讓她的孩子脫離那個地獄。她之所以狠心殺掉自己的女兒,是因為她知道作為一個女黑奴,生存是一件多麼痛苦的事。
主人之所以允許黑奴婚姻的存在,不是因為尊重他們的感情,而是因為這樣可以減少黑奴逃跑的現象有了妻子和孩子的黑奴逃跑時的顧慮更多和便於管理。並且黑奴家庭的存在可以保持黑人下一代的穩定生育和增長。但是一旦需要,主人就會毫不猶豫地把夫妻、母子拆開賣掉,任憑黑奴如何哀求都無濟於事。同時,女黑奴還會遭受各種慘絕人寰的酷刑,鞭撻、火烙等,塞絲後背像枯樹一樣的傷痕就是最好的證明。丹芙是新一代美國黑人希望的代表。她沒有當過奴隸,但奴隸制同樣在她身上套上了枷鎖。因為接受不了母親殺害姐姐的事實,她的耳朵失聰,心理上下意識地斷絕了與外界的一切聯系。丹芙康復之後也養成了孤僻的性格。但是當她發現寵兒無止境地索求母親的愛,把母親折磨得不成人形時,她毅然鼓起了勇氣走出門去尋求幫助。面對奴隸制的罪惡,她不再逃避,而是正視它並擊敗它。
一、塞絲還魂的女兒以及黑奴孩子的代表
小說中的女主人公塞絲無論怎樣努力,也擺脫不了奴隸生活的回憶,過往的種種如幽靈般始終縈繞在她的腦海中。18年前,為了讓尚在襁褓中的女兒能夠逃脫黑奴的悲慘命運,塞絲在逃跑過程中決然殺死了自己的親生骨肉。諸多的回憶細節都依附在她死去的女兒的魂靈身上,糾纏著讓她羞愧而難以自拔。在文本閱讀過程中,書中的人物,尤其是塞絲的觀點很容易介入讀者對寵兒身份的判定,從而造成敘述觀點和書中人物觀點的重疊。寵兒的身份與塞絲18年前親手殺死的女兒有著許多共同之處。小說開篇就寫到,「124號橫眉立目,充滿了一個嬰兒的怨恨。」124這個數字當中,惟獨沒3,無形之中強調了塞絲的第三個孩子已不在人世的事實。而緊接著,入住124號的這位姑娘打破了往日的寧靜。這個姑娘自稱叫寵兒,與那位早以不在人世的女兒的名字不謀而合,而年齡也與塞絲死去的女兒相仿,她下巴上的疤痕也和塞絲的記憶中一模一樣,她對過去的一無所知還有她光滑細嫩如嬰兒的皮膚,見到寵兒塞絲感覺自己的羊水破了等等,種種跡象都讓塞絲覺得是寵兒就是那個輪回轉世的孩子。潛意識里,塞絲一家人無一例外地都認為寵兒就是塞絲所殺女兒的鬼魂化身。隨著故事的發展,這些想法決定了塞絲、丹芙、保羅·D三人和寵兒之間的關系。雖然寵兒表面上是個女孩,但處處表現得象個嬰兒:她走路跌跌撞撞,吐字含混不清,還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身體,而且整天睡覺。寵兒還象個嬰兒一樣,一心一意只關注塞絲的舉動,而不能將自己的人格同媽媽分開,以幾近病態的依戀時刻想要獨占自己的媽媽,無休止地向塞絲索取多年欠下的母愛。寵兒的「歸來」為塞絲揭開封沉心底的殺嬰秘密和傾訴母愛提供了可能,也為一個18年前剛剛會爬的、沒有語言能力表達對母愛的渴求的孩子贏得了話語權。莫里森運用魔幻式的寫作手法描述了一個還魂人間的姑娘有其深刻的寓意。這里的寵兒已不單純是塞絲朝思慕想的女兒,她更是美國奴隸社會里千千萬萬個被剝奪了母愛的不幸的黑奴孩子的代表。現實層面看,「寵兒既是自小就被囚禁並虐待的小女孩兒,也是經歷了運奴船上非人折磨的非洲姑娘」。在小說的第二部分,有三大段對白,其中一段是寵兒的獨白。整個獨白沒有標點符號,語無倫次,傾訴了寵兒在地獄中所遭受的煎熬。有關地獄的情節其實就是描述他們被運往美洲時在船艙中的悲慘經歷。可見,寵兒也是無數被販賣到美洲的非洲女兒的化身,她們曾經有著在非洲時的生活艱苦但人身自由的快樂生活,失去自由的生活對她們來說如同走進了地獄。藉助塞絲一家的生活縮影,莫里森道出了美國黑人對地獄般奴隸生活的恐懼、寵兒失去母愛的痛苦、以及對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嚮往。
莫里森運用隱喻的寫作手法把缺失母愛的孩子的心理描述得淋漓盡致。作品表面文本之下隱含的文本終極意義已然不復存在,而是在寵兒形象自我構建的過程中,迂迴跌宕地指向意義的無限延伸。在美國奴隸制時代,這不僅僅是一個寵兒對母愛的訴求,更是成千上萬個寵兒對母愛的訴求,從而間接地批駁了蓄奴制給黑人母親帶來的精神摧殘以及給黑奴孩子帶來的身心傷害。
二、塞絲的另一面自我以及塞絲母親的重現
閱讀和釐清文本的策略是訴諸差異,這是解構主義的重要特徵。莫里森就是這樣使自己的創作思想游移於開放的文本中,使闡釋文本的差異獨立於「完全的他者」而存在,以符號、字元及話語有力地消解了文本自身超驗的所指。用她自己的話說,「我以為這是我寫的小說中人們最不愛讀的一本,因為小說的內容是小說中人物所不願回憶的東西,我本人不願回憶、黑人不願回憶、白人也不願回憶的東西」。在《寵兒》中,塞絲一直都在將自己的人格同女兒的人格進行合並。塞絲不經意地給寵兒起自己的名字。在她女兒的葬禮上,牧師向人們致辭時說:「我至愛的寵兒。」她堅信他說指的是她死去的女兒。她沒有在墓碑上刻女兒的真名,而是讓人刻了「寵兒」兩個字,這既是指她自己,又是指那個女嬰。塞絲感覺她作為一個奴隸的經歷使她的人性消失殆盡,自己已經處於卑微的境地,因而也就無法珍愛自己,所以她把應該用來愛自己的精力全部傾注在愛自己的孩子身上。
她將自己的孩子看做是自己「最好的部分」。寵兒是她身體的一部分,當塞絲把所有的母愛都轉移給自己的孩子的時候,寵兒無形中就充當了塞絲的另一個自我。從更廣義的角度來看,寵兒還代表了塞絲被壓抑的過去,代表了她那揮之不去的記憶,可謂是塞絲的另一個自我。寵兒是塞絲竭力想忘掉,想要拋棄的那個自我。塞絲竭盡全力使自己不受過去的侵擾,但寵兒的到來證明,一個人很難或根本不可能抑制對過去的回憶。面對寵兒,塞絲最終選擇了講述自己過去的經歷,這也就意味著塞絲開始真正面對並接納自己。直到塞絲最終懂得如何去直面自己慘淡的記憶時,她才與過去的自我合二為一,和平相處,走出內心的孤獨。小說中人物內心的波瀾起伏和話語的支離破碎無形之中演變成了一群能指的狂歡,兩者之間所形成的巨大反差恰好印證了話語解構的本質。和前面提到寵兒是塞絲的女兒的說法相反,小說中提供的細節在一定程度上又反映出寵兒是塞絲已經過世的母親的可能性。在塞絲第一次見到寵兒時,她急切地想要去後院小便,這種幾乎不能自控的情形從沒有出現在塞絲的記憶里。寵兒的出現使得塞絲憶起了自己離世多年的母親,而這似乎又應證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的戀母情結。在第22章中,寵兒敘述的故事和塞絲母親講述的從非洲被販至美洲的情形極其相似。寵兒說話的神態很奇怪,文中多次提到她的嘴角好像總掛著一絲微笑,特別是在首次出場和最後消失在人群中的這兩個場景,這恰恰象極了塞絲的母親。最後一章中,寵兒的舉手投足儼然一位母親,而塞絲的舉止卻象個孩子,兩人這樣的角色互換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清晰地彰顯了塞絲內心渴望但又缺失的母愛。或許通過這樣片段式的回憶,塞絲想讓自己相信,自己的母親當時並沒有拋下自己,而是象自己一樣,是一位標準的慈母。恍惚之中,隨著寵兒的到來,這種難以尋覓的溫暖情愫油然而生。這或許是這部小說隱藏文本里最晦澀難懂的釋意,但又剛好與文本的開放性相契合。
三、丹芙和保羅·D想像界中的他者
莫里森摒棄了傳統小說的創作手法,以敏銳的視角和豐富的想像力去洞察和串聯每個珍貴的片段,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思考空間。整部作品以寵兒的出現為中心,寵兒這一形象既區別於其他人物而獨立存在,又與這些人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莫里森看似凌亂的片段式敘述模式實質上向四周呈現出一種散射性的網狀結構,邀請讀者主觀能動地解讀敘述者背後隱匿的聲音。作品中描述的那些已經獲得自由的黑奴,依然無法擺脫過去苦難生活烙在心靈上的陰影。對他們來說,曾經的精神掠劫及肉體折磨,林林總總的回憶如鬼魅般籠罩在心頭,竭盡全力但又揮之不去。此外,莫里森敢於把情慾和感情、理性等因素並置,既顛覆了邏各斯中心主義下的理智和情慾的二元對立,另又淡化了作品中其他人物的邊緣地位。這是後現代主義大浪潮下作者對傳統小說寫作模式的大膽解構。和母親塞絲一樣,丹芙也在間接地逃避過去。在缺乏與外界交往和沒有他者注視的情況下,丹芙的自我意識極度脆弱,對外面的世界懷有極度的恐懼。寵兒出現後丹芙對她的照料給了丹芙被需要的感覺。丹芙不斷地談論著自己也參與的逃亡經歷,一方面滿足了寵兒自身內心的渴望,另一方面「丹芙藉助他者構建了自我歷史」。意識到寵兒變本加厲的肆意妄為和她母親的節節屈服,丹芙最終選擇走出124號的世界,到社區中求助,這標志著她社會獨立人格的形成和追求獨立和自足的開始。寵兒還促進了小說中保羅·D的成長。雖然保羅·D對寵兒的憎恨一天也沒有停止過,但他們之間所發生的夢魘般奇特的性關系,卻開啟了他那「煙盒」般的心扉。寵兒他者身份的存在使得保羅·D最終丟棄了原本殘缺、虛幻的自我,而找回了一個完整真實、背負沉重歷史的自我,這就促使保羅.D最終回到塞絲的身邊,得以和塞絲一起共同面對未來,去記憶,去感受,去愛。也就是說,寵兒在小說中表現出的破壞性,間接地推開了丹芙和保羅·D的孤獨封閉的心靈之門,從而以本真的狀態回歸到社會主體當中。文本的創作與特定的歷史語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莫里森試圖以寵兒飄忽不定的存在使得其開放性的身份意義及差異得以存在,藉此文本的最終意義得以不斷的延緩。小說沒有將「歷史」和「虛構」人為地劃分開,作者在情節把控上注重歷史語境的真實性,為內戰之前黑人奴隸的生活提供了廣闊的視角。從這個意義上講,寵兒作為他者的身份超越了先前的定義,是美國黑人自我構建的重要介質。
結語
《寵兒》是一部展現奴隸制的傑作,氣勢恢弘,振聾發聵,難以抗拒。寵兒是一個深具意義的文本形象。無論是作為塞絲還魂的女兒、黑奴孩子的代表、塞絲的另一面自我,還是塞絲母親的重現抑或是丹芙和保羅.D想像界中的他者形象,寵兒都是依然困擾黑人現代生活的往昔歲月的縮影。解構主義指導下的文本分析將注意力放在文本的細節上,閱讀和闡釋文本的策略是訴諸差異,為打開文本分析的思想提供了強大的支持,摒棄了單一的文本分析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文本的多樣化和開放式分析。寵兒是場噩夢,每個人都在努力地忘掉她。而基於解構主義的文本分析方法,加之文字意義的模糊性,寵兒的身份或許還不僅止於這些,也很難得出定論。正如莫里森本人所說:「當你將寵兒從頭讀到尾,你不知道她是誰。」為矛盾的辨證統一體,我們可以說寵兒詭異的形象畸形、陰冷但又令人同情,具有人鬼兩重性,在一定程度上又承載著作者的情感定力。盡管寵兒在小說的結尾處消失了,但她並沒有真正的離去。她所代表的毀滅性的、痛苦的過去依稀存在,而可能會得到的美好的、人性的未來也正逐漸得以彰顯。

③ 於連形象分析

小說《紅與黑》中的於連,是一個多重性格的人。分析過程如下:
小說中索黑爾父子相互敵視的緊張關系令人莫名其妙,比如書中開始便寫到老索黑爾和於連的沖突,由於老索黑爾叫了於連兩三聲沒有得到回答,他就撲上去給了於連一拳一巴掌,直打得於連暈頭轉向、鮮血直流。即使到後來於連被判死刑關在監獄里,老索黑爾不但不悲傷,而且還要向於連收取「預付給他的膳食費和教育費」。從這些可以看出,索黑爾父子之間的人倫之情已喪失殆盡。按照榮格的「阿尼瑪」理論,人類的心靈是雙重的,不過異性的心理特徵通常在人們身上不易被察覺到,它處在潛意識狀態,只表露在夢中或投射到周圍的某個人身上,(通常是男性身上的女性特徵投射到女性身上,女性身上的男性心理特徵投射到男人身上)但是從小就生長在只有男人的粗暴而沒有女人的溫柔的環境里的於連,他身上羞怯、靦腆、柔弱等特點,並隨著條件的變化和環境的改變,一旦遇到合適的理想中的女性,就會把內心中的女性心理形象投射出來,從而在他身上的男性心裡會迅速升居主要地位,因而那種勇敢、冷酷、殘暴等充滿征服欲和佔有欲的男性心理特徵就會突現出來。因此,極端的溫柔和極端的殘酷的兩極性格,就會統一在於連一人身上。

於連是小說《紅與黑》中的主人公。他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為了實現自己的巨大野心而孤身一人在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里辛苦地奮斗著,其間不乏種種不光彩的手段。正當他自以為踏上了飛黃騰達的坦途和得到了超越階級的愛情之時,社會卻無情地把他送上了斷頭台。

④ 試分析明清小說中的一個人物形象

內容提要: 賈寶玉是《紅樓夢》中的一個尷尬人: 在其成長歷程中,父親正面形象的缺位和扭曲,使其喪失了對男性角色世界的認同感,而其他男性親屬混亂的生活,更導致了賈寶玉對於男性角色的背離; 而作為身處女兒世界裡的唯一男性,他卻從未被女兒們視為同類而予以接納,反而時時處處被要求其回歸到男性的傳統價值評估體系中去。

關鍵詞: 賈寶玉 兩個世界 尷尬人

賈寶玉毋庸置疑是中國古典文學中一個最為特立獨行的人物形象,其性格的多樣性也給不同時代的讀者帶來了不同的審美體驗。他英俊瀟灑,貌美如花,他的外貌甚至連女子都要自愧弗如; 他任性狂放,不拘小節,他的「不成器」 和種種狂言悖行甚至促使其父要對他痛下殺手。賈寶玉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叛逆性言論,就是以「女兒論」為代表的種種尊崇女性貶抑男性的異端思想。竊以為,賈寶玉的這些言行,一則是其對自身的男性角色的不認同所導致的; 二則是其推崇女兒清凈世界以寄託其理想的外向表現。賈寶玉的身上有著較為明顯的雙性化人格的疊加,這一點已有諸多學者撰文論述過,此不贅述。本文擬探究身處兩個世界之中的賈寶玉真實的角色狀態,以及成因與發展。

一、男性世界的「棄兒」與「叛逆」

賈寶玉那麼喜歡女兒,喜歡在內帷廝混的真實原因,當源於傳統的男性世界不能給予其人格成長的正向動力,從而使其從幼年時期開始,就偏離了正常的男性角色的成長軌道,從而最終成為一個「於國於家無望」的不肖子,「天下無能第一」的「棄兒」與「叛逆」!

首先來看賈寶玉的特殊身世。在他降生之前,賈政和王夫人已經育有一子一女,而且他的長兄賈珠已經娶妻生子,功名在手,卻因病而死。在這一家庭悲劇發生後,唯一的嫡子賈寶玉,對於賈政夫婦來說,就是最大的安慰和依靠,而他「銜玉而生」的神奇出生方式,又給這對夫婦以更大的希望。「作為男人,又是國公後裔,賈寶玉從抓周那天起就面對著一張無法迴避的人生答卷: 如何回報列祖列宗的價值期待?」這是「占核心位置的儒家文化對男人人生使命的界說與要求。」 ① 經常行為 「失格」的賈寶玉與一門心思望子成龍的賈政矛盾不斷,「( 賈政) 因此對賈寶玉一直持疏淡、呵斥、嘲諷、謾罵之態,即使偶生憐愛之情,也總不忘『斷喝一聲』: 『作孽的畜牲! 』『叉出去! 』使得寶玉一見賈政,便如『避貓鼠兒一般』,聽到賈政叫喚,心中就『不覺打了個焦雷』,父子親情盪然無存。」 ② 況且,賈政對於賈寶玉的這種管教方式,還經常受到賈母和王夫人明裡暗裡的干涉與回護,不能不說,這種管教的效果自是要大打折扣的。賈政這個原本應該成為兒子男性社會化角色成長路上的領路人,無形中卻變成了一個阻礙,而傳統父權的權威與專斷,更是加劇了這種父子親情的疏離。這種父子關系下的賈寶玉,自然也缺乏向父親學習的正向動力,即由崇拜進而效仿父親從而完成自身的男性社會化人格的養成和完善。

父親的冷淡和專制,直接導致寶玉對於男性角色的反感,「無論是怕還是恨,都嚴重阻斷了父子間正常的情感交流,無法產生親近感。一個處於心理發育期的少年,他對男性社會的認知往往來自於自己的父親,而這種充滿距離的父子關系使得寶玉對男性社會產生很強的厭惡感,進而也對自我性別失去信心。」 ③ 從而厭棄男性角色所需要承擔的一切社會責任和義務,不愛應酬,不讀八股,對於「文死諫武死戰」人生模式的否定和抨擊,多源於此。

而祖母、母親給予他的女性的溫情和關愛,姐妹、丫鬟們給予他的溫柔和陪伴,又加劇了他對於男性角色認同的離心力,表現出來的就是他樂於在內帷中廝混,寧願沉醉在溫柔鄉中化灰化煙,而從不考慮自己及家族的未來。而從書中寶玉所結交的男性摯友來看,無論是秦鍾、柳湘蓮,還是蔣玉菡,這三人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雖為男子,但卻比女兒還要像女兒。

其次,在賈府之中,其他男性親屬們,也沒有給賈寶玉的人格成長提供一個比父親更好的範例。先從文字輩來說,賈敬早早地放棄了自己作為一家之主的責任和義務,轉而在虛無縹緲的煉丹求道的青煙繚繞之中尋求自身的快樂。賈赦則在求嗣的名義下盡情縱欲,尋歡作樂,他的人生目的無非就是在年輕女人們溫軟的懷抱中尋求肉慾的快樂而已。再說與寶玉同輩份的玉字輩的兄弟們,賈珍除了妻妾眾多,尤為喜好在不正常的充滿禁忌的情感關系中獲得快感,如他與秦可卿的不明不白的關系,與尤二姐的畸形關系等; 賈璉則在家有嚴妻的情況下,不放棄任何一次偷雞摸狗的機會,即如賈母所雲「臟的臭的,都拉了你屋裡去」; 賈環呢,在小說中完全是一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傢伙,對彩雲也是始亂而終棄……

無論是賈寶玉的長輩們,還是他的兄弟們,這些圍繞在他身邊的男性角色,給寶玉打開的不過是一個又一個潘多拉的魔盒: 亂倫、不忠、愚昧、貪婪……展現在他面前的男性世界是那樣的黑暗而令人窒息,充滿著腐臭不潔的味道,縱欲和狂歡彷彿就是他們活著的全部內容! 在如此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賈寶玉,要麼與之同流合污,重蹈父兄的覆轍,從此渾渾噩噩、卑污不堪地在男性的傳統世界的泥沼里滾打,要麼與之分道揚鑣,白眼看世界,與之決裂,從而走上不能為世所容的非主流的道路,成為家族「逆子」!

二、「女兒」世界的「寵兒」與「忠臣」

在卑污的男性世界與潔凈女性世界的爭奪與撕扯之中,賈寶玉最終選擇了內心對女性世界的皈依,從而使其在勉為其「男」的行為表象下,自覺不自覺地在心理行為和動機上,越來越偏向女性化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從而使其成為大觀園里的寵兒和護花使者。誠如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時,警幻仙子所言: 「汝今獨得此二字,在閨閣中,固可為良友,然於世道中未免迂闊怪詭,百口嘲謗,萬目睚眥。」

在小說中,賈寶玉很多奇怪的行為,如果從其女性化的心理結構上去分析,其實是非常順理成章的。例如,賈寶玉對於平兒和香菱的態度,為二人偶然得以體貼盡心的時候,他的所思所想,從男性將女性作為慾望的對象的角度上來講,其心理動機是不足的,因為這兩個人不太可能給予賈寶玉相應的情感回報。但如果從其女性心理結構進行分析,我們就會發現,互相照顧、彼此安慰、彼此支持、不求回報,在別人的眼淚里治癒自己的創痛,這種體貼和照顧不過是少女們在成長歷程中所經歷的最普通的一種情感的交流方式而已。再如,最為人所詬病的「金釧之死」,如果將賈寶玉的言行視為男性心理動機的驅使,則賈寶玉必然難逃 「輕浮儇薄」之罪; 但如果從其女性心理動機去分析,這不過是小「姐妹」之間的一種調侃而已,事件的兩個當事人都不是以情慾為目的調情,不過是幾句無 聊的玩笑而已。 「賈寶玉把大觀園中的女兒們看作真善美的化身,當作人生理想和理想人格加以追求。 ④

賈寶玉對於男性世界的一切規則與秩序都持一種非暴力不合作態度,如他對於八股取士的看法,對於為人臣子的價值觀的徹底否定,對於家族長幼尊卑有序的社會規則的破壞,都鮮明地表達了他對於自己自然的男性屬性的否定。而這種種對男性世界價值觀的否定和厭惡的行為,甚至在小廝興兒眼中看來,都充滿了荒誕不經的色彩。

對於男性世界對他的評判,賈寶玉是無所謂的; 他更在乎的是大觀園里的眾多女兒們對他的臧否。從小說中看,縱使受到父親「毒打」,也抵不上眾多姐妹們為其傷之、惜之的眼淚來得珍貴; 而時時處處使他煩惱使他憂心的,則往往是女兒們之間的齟齬和紛爭。「晴雯、襲人、麝月之間和黛玉、寶釵、湘雲之間的紛擾便也是寶玉自己的災害。他常在這些人的爭奪戰中被圍困,被割裂,不但不能依他的主觀獲得調解,而且往往把一切的刀鋒召集在自己的身上。他能與一般社會隔離,能戰勝自己的父親,但絕不能擺脫這一種無窮無盡的糾紛與煩惱。」 ⑤

三、兩個世界夾縫里的尷尬人

首先,賈寶玉的這種偏於陰柔偏於女性化的性格的形成,是有文化淵源的。 ⑥ 其次,滿族特殊的尊女習俗,也為賈寶玉崇女抑男的思想提供了現實的土壤。 ⑦

賈寶玉的悲劇在於,他嚮往的恰恰是此生都不可能實現的,身為男兒身,心是女兒心,無論男性世界還是女性世界,從他長大成人的那一天起,都不能再收容他那無處安頓的靈魂!

那麼,他傾心相許的女兒世界會是他靈魂的歸處嗎?

正如余英時先生所言: 「曹雪芹雖然創造了一片理想中的凈土,但他深刻地意識到這片凈土其實並不能真正和骯臟的現實世界脫離關系。不但不能脫離關系,這兩個世界並且是永遠密切地糾纏在一起的。」 ⑧ 大觀園不過是個暫時的避難所,園中的女兒們即使不遭受男性世界的侵害和毀滅,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談婚論嫁,風流雲散,正如林黛玉《葬花吟》里吟唱的那樣: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

另外,導致賈寶玉「愛博而心勞」的原因之一,恰恰也來自純潔的女兒們有意無意地要求其回歸男性世界的勸諫和諷喻! 雖然,他能夠參加女兒們的各種娛樂活動,起詩社、放風箏、開夜宴,雖然女兒們給予了他足夠的善意和接納,但他特殊的身份,卻只能使其成為女兒王國的一個旁觀者,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許還是女兒王國被毀滅和清算的肇因! 黛玉與寶釵的婚姻與愛情的抉擇,襲人與晴雯的奴隸與自由的斗爭,都指向他,但他卻並沒有一點自主選擇的權利!

寶釵稱其「無事忙」,分明地表達了對他不求上進的諷刺與否定; 襲人對其屢次三番的勸諫,也明確地提出了對其讀書應考繼業揚名的要求; 就連心直口快的湘雲,也當面勸他」也該常常的會會這些為官作宰的人們,談談講講些仕途經濟的學問」,對其「成年家只在我們隊里攪些什麼」的生活方式明確提出了批評! 在湘雲的眼中,賈寶玉從來就不是「我們隊里」的人,這無疑是作者通過湘雲之口,表達了女兒世界對賈寶玉是從未以同類視之的!

他愛的,是他此生無法選擇成為的; 他恨的,是他此生無法逃避的! 對於賈寶玉這樣一個處在兩個世界的夾縫里的尷尬人來說,天地之大,他卻只能是「無可雲證,是立足境」,他所選擇的也唯有棄世一途而已!

注釋

① 劉敬圻《賈寶玉生存價值的還原批評》,《紅樓夢學刊》 1997 年第 1 輯。

② 周曉波《男性偶像的缺席——— - 論賈府教育缺失對賈寶玉性格形成的影響》,《名作欣賞》2010 年第 7 期。

③ 呂靖波,張文德《試論賈寶玉叛逆性格的心理成因》,徐州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 年第 3 期。

④ 樓霏《論賈寶玉的女兒觀》,《紅樓夢學刊》1995 年第 3 輯。

⑤ 王昆侖《紅樓夢人物論》,北京出版社 2011 年 2 月第 3 版,第 272、273 頁。

⑥ 參見王富鵬《論傳統文化的陰柔性因素對賈寶玉氣質的影響》,《紅樓夢學刊》2006 年第四輯。

⑦ 參見王明霞《從滿族家庭禮俗看其民族的倫理道德觀》,吉林師范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3 年 第 3 期。

⑧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 年 8 月第 1 版,第 38 頁。

( 本文作者: 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 基礎 部,郵 編: 100029)

⑤ 寵兒的小說名稱

25年來美國最佳小說第一名
英文書名:Beloved
作者: (美)托妮·莫里森 Toni Morrison
字數:251000字 取材於一段真實的歷史,令人觸目驚心
女黑奴塞絲懷著身孕隻身從肯塔基的奴隸庄園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奴隸主追蹤而至。
為了不使兒女重復自己做奴隸的悲慘命運,她毅然殺死了自己剛剛會爬的幼女寵兒
十八年後,奴隸制早已廢除,而被她殺死的女嬰還魂歸來,和塞絲、塞絲的女兒丹芙以及塞絲的情人保羅生活在同一幢房子里。
她以自己的出現日夜懲罰母親當年的行為,不但加倍地向母親索取著愛,甚至糾纏和引誘包羅,不擇手段地擾亂和摧毀母親剛剛回暖的生活。
往事的夢魘一刻也不曾停止過對塞絲的糾纏……
全書充滿苦澀的詩意和緊張的懸念。 一部閃耀當代、不可思議的非凡傑作! ——紐約時報
一部驚世之作,難以想像沒有它的美國文學是什麼樣! ——洛杉礬時報
殘酷而有力!令人如痴如醉的故事,讀之使人戰栗! ——人物
真正有力量的作品,寫得真是精彩! ——華盛頓郵報
托妮·莫里森是當代重要的小說家,更是美國文壇的主角。——紐約時報書評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ISBN:7544234762 托妮·莫里森,美國當代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
1931年生於美國俄亥俄州,曾擔任藍登書屋編輯、資深編輯,1989年起任曾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主要代表作有《最藍的眼睛》、《秀拉》、《所羅門之歌》、《寵兒》、《爵士樂》、《天堂》等。
曾獲美國普利策小說獎,美國圖書評論協會獎等多項大獎。
199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是歷史上獲此殊榮的唯一黑人女作家。
《寵兒》是托妮·莫里森最震撼人心,最成熟的代表作,現已成為當代文學史上不朽的經典,也是美國文學史上最暢銷的作品之一。
小說完成於1987年,1988年獲美國普利策小說獎。2006年,《紐約時報》召集美國125位知名作家、評論家、編輯及文壇泰斗等選出自己心目中「25年來最佳美國小說」,《寵兒》以最高得票名列第一名。

⑥ 我現在巨~想要《寵兒》(《Beloved》)的中譯版吶!

托妮·莫里森《寵兒》(1987),中國文學出版社,潘岳、雷格譯

前言
雷格

1989年春天,出於對虛擲光陰的恐懼,而且為作品中敘述文字的敷張揚厲和對話描寫的簡約生動所吸引,潘岳和我開始嘗試合作翻譯美國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剛剛獲普利策獎的長篇小說《寵兒》。起初對出版也沒抱什麼希望,只是憑著青春的熱情一次次地進行修改、斟酌、打磨;而這種不期然的相遇竟導致我們沉迷於莫里森的精神世界數載之久,甚至思維方式、情感方式和審美方式也深受影響,卻是始料所不及的。1996年《寵兒》正式由中國文一學出版社出版後,某電視台曾為此書做專題節目,請我們介紹故事的梗概;談著談著,我們也會像小說中的主人公一樣從話題的一側偏出,糾纏於某個細節而不能自己,就好像我們曾經身臨其境,為那些驚心動魄的時刻作見證。1989年秋《寵兒》初稿譯畢後,我們曾在討論中認定,這是一部在藝術質量上堪與古今任何偉大小說相媲美的傑作,它的作者應當能夠在十年之內摘得諾貝爾文學獎桂冠;1993年10月托妮・莫里森獲獎消息傳出,遠在大洋彼岸的潘岳便馬上打來電話與我分享喜悅;當然,舉世稱譽和驚嘆的眾聲喧嘩中,不可能有人知曉和在意兩個中國年輕人的莫名激動。

我國讀者對托妮・莫里森應當不陌生。她的《秀拉》、《所羅門之歌》和《寵兒》已出版了中譯本,《所羅門之歌》和《寵兒》還有不止一個版本。作家本人也曾在80年代訪問過我國。在1999年9月揭曉的「20世紀百部文學經典」調查活動(由外研社與《中華讀書報》合辦的《國際文化》專刊主辦)中,《寵兒》名列第30位。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本名克婁・安東妮・沃福德(Chloe Anthony Wofford),1931年2月 18日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洛雷恩鎮一個造船工人家庭。父母皆自信而富藝術細胞,母親是教堂唱詩班的領唱,父親是個講述黑人民間傳說和鬼故事的高手,這都對她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她兒時的理想就是做一名芭蕾舞演員。1949年,莫里森以優等生從洛雷恩高中畢業,1953年,從華盛頓市的霍華德大學本科畢業,1955年在康奈爾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其畢業論文的題目是《論威廉・福克納和弗吉尼亞・伍爾芙作品中的自殺主題》。莫里森一生從事的職業無非兩種,不是教師就是編輯。她先是在德克薩斯南方大學和霍華德大學教英語,然後在蘭登書屋下屬的辛格出版公司做教科書編輯,1967年任蘭登書屋高級編輯。1971年起,她相繼在紐約州立大學、耶魯大學授課;到1984年,她辭去蘭登書屋的工作,任紐約州立大學教授;1987年起任普林斯頓大學羅伯特・戈辛教席教授,講授寫作至今。1958年,她與牙買加建築師哈羅德・莫里森結婚,育有二子。但這樁婚姻僅維持六年便告破裂。此後她一直獨身。1993年,托妮・莫里森被瑞典文學院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理由是她「以其富於洞察力和詩情畫意的小說把美國現實的一個重要方面寫活了」。

按照莫里森本人的說法,她「從來沒有準備成為一名作家」。當她的婚姻出現危機時,她積極參加一個寫作小組的活動,聊以暫時逃避不幸的婚姻生活。她的一篇匆匆寫就的短篇小說得到大家的稱許,該小說取材於她的童年生活,寫的是她相識的一個黑人小女孩祈求上帝給自己一雙藍眼睛的故事。離婚以後,莫里森獨自撫養兩個孩子,每天晚上安頓他們睡著後開始寫作,並且從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樂趣。她翻檢出那個短篇,藉助自己非凡的想像力把它敷演擴充成一個篇幅不大的長篇,名為《最藍的眼睛》(The Bluest Eye,1967)。在小說中,又黑又丑、無人理睬的佩可拉對生活也有非分之求――一雙美麗的藍眼睛,可到頭來這奢望只能在瘋狂的幻覺中得以實現;她的悲劇就在於她生長在一個名叫美國的國家,這個國家鍾愛的僅僅是她金色頭發、藍色眼睛的孩子。這部揭示白人文化和價值觀侵蝕和擠壓下黑人精神世界的畸變與扭曲的小說幾經周折,終於於1970年出版,並獲得評論界的好評,而此時莫里森已近40歲了。

《最藍的眼睛》為莫里森日後的小說創作定下了一個基準音調,也使她以一個尖銳思想者和種族代言人的姿態堂堂正正地介入美國黑人文學的傳統。盡管美國黑人文學隨著黑奴們被迫來到「新大陸」便已肇始,但它真正獲得自己的聲音還是在20年代的「哈萊姆文藝復興運動」之後。在四五十年代進入成熟期的黑人文學以三部長篇小說作為自己的里程碑:理查德・賴特的「抗議小說」《土生子》(1940),拉爾夫・埃里森以「尋找自我」為主題的《看不見的人》(1952),以及詹姆斯・鮑德溫探討黑白關系的《向蒼天呼籲》(1953)。作為後繼者,莫里森認真地考察了這些前輩作家的寫作並表示了極大的敬意,但她從中辨析出的某種辯解、傾訴和取悅於人的音調也令她深感失望。她後來在一次訪談中說,「他們只是把我們黑人的事講給你們聽,講給大家,講給白人,講給男人聽。」也正是在這樣的時刻,她清晰地意識到了自己肩上的責任:以現代藝術和人性的光芒實現對諸如黑人婦女這樣的雙重(多重)弱勢群體的觀照與關懷,為他(她)們和他(她)們的心靈作史。她堅持自稱「黑人女作家」,因為「身為黑人和女性,我能進入到那些非黑人、非女性者所不能進入的情感與感受的廣闊領域」。

處女作發表後,莫里森進入穩定的寫作狀態,每問世一部作品便將思想和藝術的探索推進一步。她迄今問世的長篇小說除《最藍的眼睛》外共有六部:《秀拉》(Sula,1973),塑造了一個個性鮮明、充滿叛逆精神的黑人女性秀拉的悲劇形象,提出種族、性別和階級壓迫下黑人婦女的出路問題。《所羅門之歌》(Song of Solomon,1977,獲全國圖書評論界獎),寫一個內心矛盾、困惑的富裕黑人青年「奶人」無意中踏上尋根之路,結果在先輩們留下的傳說、神話和歌謠中,種族意識被喚醒。《柏油娃娃》(Tar Baby,1981),寫白人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下長大的黑人女模特佳丁與黑人逃犯「兒子」的戀情,在表現二人性格沖突的同時,深切關注黑人傳統價值觀在當代黑人生活中的位置。《寵兒》(Beloved,1987,獲普利策小說獎),通過一樁殺嬰案及其餘波揭示罪惡的奴隸制的無窮貽害,是她的代表作品。《爵士樂》(Jazz,1992),寫一對老夫婦以及一個姑娘間奇特的三角關系:53歲的喬愛上了年輕的朵爾卡絲,當後者移情別戀時他向她開了槍;喬的妻子懷奧萊特跑到姑娘的葬禮上,要用刀子去劃死者的臉,後來又多方走訪,盡力去理解她的內心世界;最後夫妻二人在對共同生活的回顧中達成了奇妙的和解。莫里森以這個故事為切入口,展現了20年代大批黑人為逃避種族迫害和尋找更好的生活從南方鄉村進入北方大都市的歷史畫卷,以爵士樂總領全書,透視一種發生在奴役與解放、靈魂與肉體、城市與鄉村、男性與女性間的巨大沖突。《天堂》(Paradise,1998),講述的是19世紀70年代,一群不為社會所容的自由黑奴李婦將雛結伴西進,在一個名叫魯比的小城定居下來,創建了一個天堂般的純粹由黑人構成的社區。到了一百年以後的1976年,外部世界對這個「天堂」的侵蝕和熏染已經使居民們難以忍受,他們把社區的純潔性受到的威脅歸罪於在城外一所修道院避難的一群無家可歸的女人,於是,一夥男人襲擊了這些「有傷風化」的女人。然而,對底層婦女命運的深切關注仍然是這本書的主題,因為大量的篇幅又被用來描述那不斷介入她們當下生活的過去。被襲擊的女人中間還有一個白人,但莫里森並沒有點明哪一個是,而是留給讀者自己去區分。《寵兒》、《爵士樂》和《天堂》構成了一個意在總結和梳理美國黑人百年歷史的三部曲,每部作品中都涉及最終訴諸暴力的愛。莫里森還在三部曲中逐步發展了她的抒情史詩藝術,例如,在經緯《爵士樂》的時候借用了黑人音樂布魯斯(blues)的表現手法,將多種音調相交織、混雜,使得整個文本宛如一部波瀾起伏、連綿不絕的爵士樂總譜,從而准確而充分地傳達人物內心的飢渴、痛苦和扭曲,並且引入評論家們所謂的「雙聲敘述」方式以增強層次感。在《天堂》中,莫里森將敘事文體中虛構、夢想和語言的抒情性發揮到近乎無節制的地步,據說這部新作是在一種半譫妄的狀態下寫成的。除長篇小說外,莫里森還著有劇本《做夢的埃梅特》(Dreaming Emmett,1986)、又論集《在黑暗中彈奏》(Playing in the Dark:Whiteness and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1993)、童話詩《大盒子》(The Big Box,1999)等。

1987年,莫里森發表了不朽傑作《寵兒》。該書的主要情節取材於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19世紀50年代,一個名叫瑪格麗特・迦納的女黑奴攜子女從肯塔基的奴隸庄園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奴隸主循蹤追至,為了使兒女不再重復自已做奴隸的悲慘命運,她抄起一把斧子,毅然決定為他們選擇死亡,但只是殺死了一個女兒。莫里森在為蘭登書屋編輯反映黑人長達三百年爭取平等自由的斗爭史的文獻匯編《黑人之書》(1974)時接觸到了這個故事,當時便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沖動,極想通過小說的藝術形式探究當事人的心理狀態,從而為深受罪惡的奴隸制精神殘害的黑奴們寫一部心靈史。足以證明此書在莫里森心目中的分量的是,經歷了十年的醞釀和三年的寫作,《寵兒》才終於問世,在小說中女主人公的名字叫塞絲,而那昭示絕望、瘋狂、極端的愛的凶器也變成了一把更危險的手鋸。小說發表後在美國文學界、文化界引起強烈震動,各大報刊紛紛刊文給予最高規格的贊語,認為它是美國黑人歷史的一座紀念碑。但是該書嗣後落選全國圖書獎,人們普遍認為是由於書中對種族主義的無情伐撻引得評委會中某些大人老爺心生不快,17名黑人作家、藝術家因此聯名發表公開信以示抗議。在這樣的背景下,1988年度的普利策獎被授予《寵兒》。進入 90年代以後,《寵兒》已經躋身現代文學經典之列,西方許多大學文學系的現代派文學、意識流小說、黑人文學、女性主義文學等課程均將其選入必讀書目;心理分析、結構主義、女性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敘述學等學派紛紛從中找到證明自己理論的材料。1998年,《寵兒》被搬上銀幕,著名電視主持人奧普拉・溫芙蕾飾演塞絲。

莫里森為《寵兒》一書所選取的場景是辛辛那提城郊的藍石路124號凶宅,現在時是1873年,蓄奴制已廢除10年。1855年,美麗而高傲的女黑奴塞絲隻身從肯塔基州的「甜蜜之家」農庄逃亡至此,投奔婆母貝比・薩格斯(她的二子一女已先期送來,路上又產下一女);28天之後,奴隸主「學校老師」帶人追來,塞絲鋸斷了年僅一歲左右的女兒的喉嚨,下葬時為她取名「寵兒」。盡管逃亡和殺女已是18年前的往事,但往事的夢魘一刻也不曾停止過對塞絲的糾纏,小說起首即開宗明義寫道,124號「充斥著一個嬰兒的怨毒」,但到了1873年,「塞絲和女兒丹芙成了它僅存的受害者」(《寵兒》,Plume版3頁,中文版3頁,下同)。「寵兒」的冤魂多年來一直在家中肆虐,導致她的兩個兒子離家出走,加速婆婆貝比・薩格斯的精神崩潰和死亡,使小女兒丹芙養成了孤僻、幽閉的性格。這一天,前「甜蜜之家」農庄最後一個男性黑奴保羅・D的來訪,打破了塞絲與世隔絕的生活表面上的平靜:他在房子里亂砸一氣,趕走了小鬼魂,取代了它的位置,與塞絲同居並向她許諾「一種生活」;隨後「寵兒」以20歲少女的肉身還魂,進入這個家庭討還愛債;為佔有塞絲全部的愛,寵兒甚至不惜誘奸保羅・D,以將他趕出家門。然而一個鬼魂對愛的追索是水難饜足的,塞絲終於走到了精神崩潰的邊緣……最後,是成長起來的丹芙和黑人民眾一起幫助她擺脫了寵兒,開始面對新生活。

表面上看,《寵兒》佔有了一個成功故事的大部分要素:苦難,愛,神秘,性,暴力;但它在莫里森筆下卻呈現出另一派氣象,繁復繽紛有如鑲嵌藝術,纏綿熱烈有如爵士音樂,玄深晦澀有如現代詩;它所具有的力量更是一部討巧的暢銷書所水難企及的。在我看來,確保了這部作品的偉大性的,與其說是作者高超的敘事技巧,毋寧說是她傲視同儕的思想水準。莫里森的思想所觸及的黑人歷史,往往由這樣的司空見慣的場景構成:某一天,吃過晚飯,由於無事可做,一個白人農家少婦會把娃娃馱在肩上,無動於衷地出門去看私刑處死黑人;施刑的男人們對這個被虐殺的黑人絕說不上有什麼深化大恨,他們這樣做也許僅僅是因為一時興起,戲謔和展示權力的動機兼而有之。在莫里森看來,此類獸行的隨意性所蘊涵的對人類生命和尊嚴的蔑視比奴隸制本身的殘酷更令人心驚膽寒。所以,她的筆觸超越了憤怒,也不再「控訴」,而是以一種斬釘截鐵的痛切陳述一個黑奴(或解放了的黑奴)在世界上的根本處境:「任何一個白人,都能因為他腦子里突然閃過的一個什麼念頭,而奪走你的整個自我。不止是奴役、殺戮或者殘害你,還要玷污你。玷污得如此徹底,讓你都不可能再喜歡你自己。玷污得如此徹底,能讓你忘了自己是誰,而且再也不能回想起來。」(251,299)「白人認為,不管有沒有教養,每一張黑皮膚下都是熱帶叢林。不能行船的急流,盪來盪去的尖叫的排狒,沉睡的蛇,覬覦著他們甜蜜的白人血液的紅牙床。……黑人越是花力氣說服他們,自己有多麼溫柔,多麼聰明、仁愛,多麼有人性,越是耗盡自已向白人證明黑人的某種不容置疑的信念,他們體內的叢林就越是深密、紛亂。……它是白人在他們體內栽下的叢林。……它生長著。它蔓延著。……直到它最終侵犯了栽下它的白人。……讓他們變得殘忍、愚蠢,讓他們甚至比他們願意變成的樣子更壞,讓他們對自己創造的叢林驚恐萬狀。尖叫的狒排生活在他們自己的白皮膚下;紅牙床是他們自己的。」(198,237)在小說中,「學校老師」就是這種典型的白人,他處處擺出一副鐵面無私、科學客觀的姿態,但他和他的兩個侄子的所作所為卻是十足的獸行:他為了搞所謂研究,成天拿著尺子在黑奴們身上量來量去,像對待牲口一樣;兩個侄子更無聊到強行把塞絲按倒,吸走她哺養嬰兒的奶水,對一個女人最神聖的母性進行瘋狂踐踏。塞絲曾經將白人分成邪惡的「學校老師」、侄子等和善良的愛彌、迦納、鮑德溫、警官等,但最終還是認識到這種劃分本身的無意義,因為白人的行善或行惡完全是單向的。偶然的,甚至情緒化的,黑人對自己的生死寵辱卻惟有聽天由命,毫無選擇的餘地。進入現代文明的人類歷史,把科學和民主的光環給了新興的美利堅,卻將其最黑暗、最卑劣的部分加諸非洲裔美國人之身,「六千萬甚至更多」(《寵兒》扉頁題詞)的黑奴亡魂就是鐵證;奴隸制及其餘韻對黑人心理的影響甚至超過了苦難本身,即便是20世紀末的現在,它的巨大陰影仍無法從廣大黑人民眾的心頭祛除,黑人面臨的各種社會問題也都能從屈辱歷史中找到源頭。將人們甚至不願回顧的歷史以及黑人心靈在其中的境遇――首先就是無盡的煎熬和永恆的孤獨――展現出來,是莫里森的當然職責,所以,她鄙棄當下黑人文學、藝術中那種得到白人鼓勵的「自我鞭笞」,宣稱她的作品是寫出來「給黑人自己看的」。《寵兒》有著比常人緩慢的脈搏,因為它的角色們的心靈更為沉重;但這脈搏卻是歷盡磨難的人們從民族悲劇的灰燼中崛起,試圖尋找永存希望的意義和理由的證據。在黑人精神自救這一關鍵問題上,她借書中角色之口給出了一種選擇的可能性。塞絲的婆母貝比・薩格斯踏上自由土地的那一刻突然聽見了「自己的心跳」,強烈感受到「自由在世界上無可比擬」(141,168),便做了一名「不入會的牧師」,將她對自由的熱愛奉獻給黑人群眾。她在「林間空地」佈道時號召他們熱愛自己的肉體――眼睛,皮膚,手,臉,嘴,腳,後背,肩膀,臂膊,脖子,內臟――因為「在那邊,他們(白人)不愛你的肉體。他們蔑視它」。她進一步要求大家愛自已的心:「比眼睛比腳更熱愛。比呼吸自由空氣的肺更熱愛。比你保存生命的子宮和你創造生命的私處更熱愛,現在聽我說,愛你的心。因為這才是價值所在。」在激動人心的演說過後,「她不再多說一句,站起身,用扭動的臀部舞出她的。C44L的其他部位」。(88,105)熱愛,這樸素的思想(還有它的表達方式)盡管包含了太多的無奈,但卻是切實的和強有力的。《寵兒》出版後有評論認為,「莫里森業已成為黑人靈魂的D・H・勞倫斯。」在我看來,這樣的恭維倒很有些低看了莫里森。

莫里森激烈的種族立場一直為某些人所詬病,被認為削弱了對人性深度的挖掘。其實這種似是而非的看法是極為有害的,對種族矛盾的本質的深刻洞見乃是莫里森文學殿堂最堅固的基石,因為惟有解開這個死結才能使黑人族群獲得起碼的自我身份認定,從而進一步探詢與展現人性之奧秘;迴避和抹殺它侈談人性則無異隔靴搔癢。作為小說核心情節的殺嬰事件就是作為這樣一種思想的載體逐漸在讀者們的視野中清晰起來的。事件的起因是塞絲從「甜蜜之家」庄園的逃亡,而逃亡本身又是對《聖經》中失樂園神話的成仿與改寫。「甜蜜之家」的名稱很明顯地喻指伊甸園。庄園主迦納夫婦實行著「一種特殊的奴隸制」,待黑奴們很和善,從不打罵他們,教他們寫寫算算,讓他們拿槍,還允許黑爾在周末外出打工掙錢贖買母親的自由。一直到迦納先生死去、「學校老師」接管庄園,庄園里的黑奴們都好像伊甸園里的亞當夏娃一樣,懵懂無知地生活在一個田園牧歌式的夢境里。與夏娃的偷食禁果相對應,塞絲人性的最初覺醒產生於一次偶然的偷聽:她無意間撞見「學校老師」給兩個侄子上課,他正指導他們對黑奴進行研究,要求他們在紙上把塞絲的「人的屬性放在左邊」,「動物屬性放在右邊」(193,231)。她深受震動,並暗暗發誓,決不允許自己的孩子的屬性再被放到動物一邊。因此,當塞絲的丈夫黑爾和西克索策劃的集體逃亡失敗後,她毅然決定隻身出逃並一舉獲得成功,而她當時懷著六個月的身孕,還剛剛遭到兩個侄子毒打,後背被劃開,傷勢嚴重。亞當夏娃吃了識善惡的果子被耶和華逐出樂園,還屬於被動行為;而塞絲的逃亡則是不折不扣的主動出擊,它以對所謂樂園的否定和拒斥宣示了人的自覺。到殺女事件發生,塞絲暴烈的母愛將這種行為中的否定傾向發揮到極致,其實是順理成章的結果,其意義在於,一個奴隸第一次真正成為自已生命的主宰,她身上人性的高貴、豐盈和美麗全系於那挑戰歷史必然的非理性方式。1995年我們曾在美國的廣播中聽到一個直播節目,內容是關於《寵兒》的討論;有許多白人聽眾打電話質問,莫里森為什麼不對「殺人犯塞絲」進行道義上的譴責;說實話,我們相當震驚於這些人的傲慢、愚蠢,不過也進一步理解了莫里森所堅持的寫作立場。當保羅・D得知塞絲殺女真相後指責她,說「你的愛太濃了」時,她的答復是:「要麼是愛,要麼不是。淡的愛根本就不是愛。」(164,196)在此,一個長期「失語」的民族從一個似乎失去理智的弱女子身上獲得了自己的聲音和性格,對失樂園神話的仿寫也就此轉為民族精神和文化從陣痛中新生的神話的構建。莫里森選擇種族和性別雙重壓迫下的女性做自己的民族英雄史詩的主角,承擔為民族尋找自我、塑造形象的重任,既不違背民族歷史和現狀的真實性,也體現了她一貫的女權主義思想。

相對於貝比・薩格斯的佈道(發散型的愛),塞絲選擇的愛更具內斂特徵:在最低限度上以最大強度捍衛人的尊嚴。二者都遭到了慘痛的失敗:貝比心力交瘁,只能躺在床上琢磨顏色等死;塞絲則在與返回陽間索債的寵兒的愛恨糾葛中精神失常。莫里森為這兩次失敗安排了一個不同尋常的背景:黑人同胞的離棄。兒媳逃亡成功後,在辛辛那提黑人群眾中享有崇高威望的貝比・薩格斯舉辦了一個盛大的宴會招待朋友們,但大家酒足飯飽後卻對她心生嫉妒,認為她把所有的福分和榮譽都佔全了,「濃重的非難氣味在空中凝滯」(137,164);因此,第二天「學校老師」帶人來獵奴時,沒有人前來通風報信,這間接導致了殺嬰慘劇的發生;塞絲出獄後,又因為驕傲遭到他們十幾年的疏遠和孤立。莫里森在此刻擺脫了種族題材的限制,從哲學的高度關注人類在一個充斥二元對立沖突(比如善與惡、愛與恨、驕傲與妒忌)的世界中的兩難處境以及他們對抗孤獨、追尋意義的不懈努力,請黑人民眾和所有的人來思索和回答,到底什麼將獲勝。――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她在全書的結尾部分又意味深長地讓這種非理性進行了一次充分的表演:譫妄狀態中的塞絲看見來接丹芙上班的僱主鮑德溫先生的扎帽,誤以為白人又來劫奪「她最寶貴的部分』了,便在內心高喊,「不。不不。不不不」(262,312),沖出門去殺他。

另外我想強調的是,莫里森在《寵兒》的敘事過程中所作的各種藝術處理――象徵、隱喻、誇張、通感、意識流、時空變換、超自然現象描寫、多角度敘述等等,一方面服務於小說的主題(明晰堅定的部分所構成的堅硬內核),一方面也與她思想大中量含義豐富隱晦、需要辨明的成分相匹配,或者說順應著靈魂的需求和血液的節奏。譬如,小說被寫成了一個鬼故事。凶宅鬧鬼是18世紀末盛行的哥特式小說的慣用伎倆,但在莫里森筆端,它完全喪失了製造懸念和渲染恐怖氣氛的作用,而與全書激越明亮的音色保持一致。寵兒的鬼魂多年來一直在124號徘徊不去,並且隨時間推移漸漸長大,直至以妙齡少女的真身登場為止,它的基調是怨毒、悲傷、孤獨、冤屈和憤怒。以肉身還魂的寵兒被設計成既有人的基本特徵,又帶有鬼的恍惚虛浮,較之一個危險的信號更像是聯結陰陽兩界的一條紐帶。在一次訪談中,當被問及是否相信鬼魂存在時,莫里森答道:「是的。你相信細菌嗎?……(要是沒有鬼魂)我將不得不依靠所謂科學數據來解釋毫無科學根據的事物。」顯然,寵兒的形象帶有非洲傳統宗教思想和生死觀念的印記;我們也可以將其視做莫里森所倡導的黑人民族傳統對現代文明既定秩序的有力反撥。

作為一部旨在揭示奴隸制精神貽害的小說,《寵兒》著重表現了過去時間對現實世界、尤其是已獲自由之身的黑人心理的嚴重干擾。從現代精神分析學的角度看,女主人公塞絲與保羅・D即將重逢、情節正式展開前一刻塞絲的思維狀態,就是一種典型的精神病症狀,塞絲雖然「不能原諒自己的記憶」(6,7),卻無法控制它不滑向過去的深淵。事實上,小說中幾乎所有人物都生活在一種極其危險的狀況下,面臨著這樣一種隨時都會失足跌入的心理深淵(在後來的《爵士樂》中,又被形象地描述為crack〈裂縫〉)。比如,貝比・薩格斯有過六個丈夫、八個兒女,卻全部不知所終;保羅・D自認的男子氣概在一隻公雞面前分崩離析;樂觀剛強的老黑人斯坦普・沛德年輕時妻子被小主人長期霸佔卻無能為力;潑辣能乾的艾拉的青春期被一對白人父子分享,她稱他們為「迄今最下賤的人」。莫里森把塞絲每天的生活描述成「擊退過去的嚴肅工作」(73,86),當保羅・D介入其中時,對「甜蜜之家」的共同記憶使得這工作變得難上加難;寵兒的歸來更是徹底摧毀了它。奇妙的是,所有這一切都被莫里森用一個表面上雜亂無章、支離破碎的龐大結構嚴謹地組織起來,並動用現代小說幾乎所有的文學手段將每一個碎片安放妥貼,焊接牢固,前節所羅列的一些手法僅是其中的一部分;這部篇幅並不長的作品就好像一次現代小說技巧大展或一本小說寫作教科書,讀者被其魔力吸引著,從任何一處(小說的每一頁)都可以進入它所虛構的現實,但總會發現,在迷官的中。心坐著莫里森,像她一再說起的老婦人那樣手中握著這個虛構世界的全部秘密。關於本書的結構,有論者認為,「彷彿將一幅畫畫在玻璃板上,將玻璃打碎,再把碎片按照令人眩目的現代形式重新拼接。」還有論者把莫里森的匠心獨運描繪成「又一次晃了晃她那璀璨奪目的萬花筒」。我們還可以將小說的結構看做一條有著許多暗流和旋渦的緩慢前行的河流,流程起訖為1973年春和1874年夏(敘述現在時),暗流和旋渦就是對過去時間的追憶、反省和重構;在人物不斷的遐思、走神和淚號之中,過去和現在交錯共生,情節隨著漣漪擴大而趨於清晰完整,難以規避的真實浮出。小說開始就交代了小女嬰被割斷喉嚨而死的事實,其後又多次對殺嬰真相進行暗示,但到完整再現殺嬰現場時行文已經過半了,而殺嬰動機還要在以後的篇幅里一而再、再而三地討論才會水落石出。塞絲在逃亡途中生下女兒丹芙,主要得益於一個善良的窮苦白人女孩愛彌的無私幫助,這個歌頌超越種族界限的普遍人性的動人故事是相對獨立於全書的,但莫里森仍讓它分三次從不同的視角完成,層次分明:第一次由丹芙的思緒引出,第二次是丹芙講給寵兒聽的,第三次才由塞絲親自補充周詳。另外,各種音質的多聲部的合唱與交響(小說第二部分以「你是我的」為主旋律的塞絲、寵兒、丹芙三人思緒錯綜交纏的一章,最具典型性),也使《寵兒》具備了一部偉大的復調小說作品的基本特徵。

⑦ 關於托妮

托妮·莫里森於1987年創作的《寵兒》是一部描寫生活在美國19世紀70年代的「前黑奴」的小說。這部小說運用多重敘述聲音和倒敘等手法,把過去與現在、夢幻與現實交織在一起,不僅真實地再現了黑奴們在奴隸制下所遭受的種種非人的待遇,而且深刻地揭露了這些黑奴們在精神上所遭受的摧殘與傷害,這些傷害阻礙了他們尋求個人價值和個人身份確認。 《寵兒》中充滿了主人公尋求黑人自我身份的聲音,這些聲音用不同的方式歌唱著重建曾被奴隸制剝奪的身份這一主題,形成同意或反對、肯定和補充、問和答的對話關系。因此,本論文選用俄國文藝理論家巴赫金的復調理論,分析美國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說《寵兒》。 復調理論有助於讀者關注《寵兒》中每個獨立的、具有充分價值的聲音,尤其是白人占統治地位的社會中弱勢群體的聲音,從而分析和揭示一直阻礙主人公塞絲以及那些和她有同樣遭遇的黑人們尋求個人價值和個人身份確認的心理及文化上的原因。 復調理論為《寵兒》中主人公的身份確認提供了一條出路,那就是主人公之間、黑人內部之間、黑人與白人之間展開平等的對話。對話的過程是一個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的雙向運動過程。 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梳理了巴赫金復調理論的內涵。指出巴赫金的復調理論(亦稱對話理論)充滿著人文精神。它關注每一個獨立的、具有充分價值的聲音。這些聲音用不同的方式歌唱著同一主題,展現多聲部性、人物性格和作品結構的開放性、未完成性等特點。對話在文本分析中具體分為微型對話和大型對話。第二部分,簡要介紹了托妮·莫里森的生平及其作品,以及《寵兒》的主要人物和情節,並回顧了《寵兒》的國內外研究情況。第三部分,作者用巴赫金的復調理論對《寵兒》進行了具體分析。首先,托妮·莫里森將非洲的傳統文化與主流文化相融合,創造了一種具有多重聲音的文本結構。托妮·莫里森利用非洲文化和西方白人文化之間的對話性來尋求解決非洲黑人文化的認同與獲取黑人身份的辦法。其次,展現了小說主要人物尋求自我身份的聲音。 《寵兒》體現了托妮·莫里森對保持其民族文化的主體性所做的嘗試與努力,這對我們在全球化時代如何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也是有啟示意義的。

⑧ 《幸運女神的寵兒》 有哪些主要人物

幸運女神寵兒有哪些主要人物?他裡面的人物很多,具體的我也記不得哪一個哪一些人物了,因為我沒有看過這部電視

閱讀全文

與小說寵兒中的人物性格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迷漫畫和小說全集百度雲 瀏覽:197
人物傳小說推薦 瀏覽:970
梅麗珊卓小說結局 瀏覽:523
流木小說結局 瀏覽:991
好看的懸疑探案小說 瀏覽:601
玄幻小說字數排行榜500萬以上 瀏覽:908
一部寫道士的小說在線閱讀 瀏覽:182
重生之火影世界小說你的是什麼意思 瀏覽:902
小說攻略全文免費閱讀 瀏覽:104
重生完結女主小說推薦 瀏覽:82
重生紈絝千金小說 瀏覽:681
頭號新妻的免費小說 瀏覽:756
古代肉描寫得很清楚的小說 瀏覽:721
結局女主角死了的小說 瀏覽:378
在線有聲小說都市極品風水師 瀏覽:531
現代人穿越到恐龍時代生活的小說 瀏覽:739
劍神死後重生的小說 瀏覽:756
校草總裁攻小說 瀏覽:939
在座寫輕小說全都有病txt 瀏覽:579
幻城蓮姬重生小說 瀏覽: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