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看過<<平凡的世界>>的進來
第一個問題:
這本書的流傳與很多「有名」的書不一樣。我們知道,很多書,尤其是當下新出版的很多書,大多是炒作成氣候的。比如王朔、郭敬明之輩的。沒辦法,現在是眼球經濟時代,只要能吸引眼球,芙蓉姐姐都能紅。
路遙是一個非常低調的作家,該書成書的時間為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當時也沒有炒作的氛圍。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評論界對這本書的冷遇是令人吃驚的。作為一部獲得矛盾文學獎第一名的著作,我們幾乎很難在國內主流當代文學教科書上看到這本書的評論。這些教科書言必稱賈平凹、余華,對所謂後現代、先鋒主義的書推崇備至。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早晨從中午開始》,這是路遙針對平凡的世界寫的一本創作隨筆,他詳細的描寫了這本書成書的全部過程,其中,有相當的篇幅對當時評論界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他堅定的採用了寫實的現實主義筆法,拋棄了被評論界吹捧的種種新潮的寫作方式,自然,得不到評論界的認可。但他堅定的認為:只要讀者承認,這本書就有價值。
可以告訴你一個細節:這本後來榮獲茅盾文學獎的作品,當初居然遭到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退稿。理由居然是一個年輕編輯認為這本書已經不合時宜。而當時路遙已經是全國著名的小說家,陝西文聯的副主席。出版社單憑一個年輕編輯的言論就作出了退稿的決定,看起來是那麼不可思議,但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評論界對此類作品是多麼傲慢無禮!
於是,《平凡的世界》只能躋身於小出版社,這對該作品的流行的確影響頗大。但好在群眾是識貨的,這本書基本上是靠著讀者的口碑相傳而越發有生命力。而且,該書的讀者層次十分復雜,從農民工到大學生,都有人在讀它,從它那裡汲取生活的力量。
請注意,當代信息社會,我們的選擇基本上是託付給「專家」的。具體到書,哪本書獲得評論界認可最多,得到專家首肯的越多,它就流傳廣泛。比如《白鹿原》。我雖然以為白鹿原也是本好書,但比起《平》還是遜色不少。
2、關於孫少平
孫少平——平凡世界的精神鬥士
路遙的小說通常有兩個主題:一個是苦難體驗,一個是道德善良,正是由於對苦難和道德的論述,使路遙的小說顯示出獨特的精神風貌和內在價值,《平凡的世界》也是如此,因此,主人公孫少平便擔負起實現小說這兩個主題的重任。
孫少平走過的路可謂布滿荊棘,中學時只能啃著「非洲」黑面饃支撐學業,畢業後外出闖盪只能做小工背石板,即便是招工入煤礦也是在惡劣環境中從事著高強度的體力活。當然,在本書中,承受苦難的並非孫少平一人,其兄孫少安所背負的苦難甚至要遠大於他——至少孫少平還能在父兄的支持下完成高中學業。但與孫少安及其他人截然不同的是,孫少平對苦難有著主動選擇和迎接挑戰的勇氣,他甚至能夠將對苦難的體驗升華到人生哲學的境界:「是的,他是在社會的最底層掙扎,為了幾個錢受盡折磨,但他不僅僅將此看做是謀生活命——職業的高低貴賤,不能說明一個人生活的價值,恰恰相反,他現在倒很『熱愛』自己的苦難」……他相信,自己歷經千心萬苦而釀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輕而易舉拿來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這種認識,叫做『關於苦難的學說』」。正是孫少平在巨大的苦難中表現出的人格尊嚴和道德激情,以及面對困難的從容淡定和自得其樂,才使得這個人物顯得熠熠生輝。
道德的善良是孫少平的另一個特點。在自身積極追求和田曉霞不斷引導下,他與生俱來的質朴與善良逐漸蛻變成為道德力量。在學校時他先後救過曾深深傷害過他的兩個女子侯玉英和郝紅梅。如果說救侯玉英還是良知的本能驅使,而救郝紅梅則已是十足的理性舉動。此時孫少平已形成自己完整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如他寫信婉拒侯玉英求愛,顯得成熟而仁厚,與入學初的偏激與自卑判若兩人。再到後來為救被包工頭胡永洲欺辱的小女孩小翠而不惜自毀飯碗、與黑惡勢力勢不兩立,已是純粹的「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大丈夫形象。
《人生》中的高加林與孫少平有些相像。他們都出身於貧苦家庭,都是高中畢業,都是當地農村的佼佼者,都曾在理想和現實巨大落差中痛苦煎熬,都將城市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目的地。但兩個人的區別也是顯而易見。高加林對現狀是被動接受的,如果不是靠叔父,他可能一輩子都會在農村,他接受巧珍的愛情就表示他當時已屈服於命運的安排,做好一輩子務農的准備。而孫少平則將人生道路把握在自己手裡,勇敢地挑戰現狀。高加林的性格是陰郁的,而孫少平是樂觀、積極的。面對困境孫少平始終表現出一種征服者的咄咄逼人的態度,凸顯出一種舍我其誰的精神鬥士的形象。
3、關於田曉霞
田曉霞——男性的精神導師
田曉霞出身於一個幹部家庭,殷實的家境使她不必像男主人公孫少平那樣為溫飽所困,更重要的是,在這樣一個家庭的熏陶下,她的思想境界和內在品質都遠勝於同齡人。
如果我們仔細研讀孫田兩人初次見面的片段,會得出這樣一個印象:此時的田曉霞自信、熱情、主動,而孫少平在這樣一個「又洋又俊、穿戴漂亮的女同學」面前,變得像「農民一樣笨拙」。孫少平此時的智力和眼界均未完全開發,而使這塊未經雕琢的璞玉綻放奪目光芒的,正是田曉霞。
田曉霞在高中時期已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看問題往往和社會一般的看法不一樣,甚至完全相反」,此時的孫少平「每次和她交談,都能使自己的頭腦多開一扇窗戶」,孫少平已開始自覺接受田曉霞的指教,而田曉霞則慧眼獨具地發現孫少平與眾不同的「氣質」,並有意識地加以引導。
畢業前孫、田二人一起吃飯,可以看到田曉霞對孫少平的指導成果。田曉霞擔心孫少平畢業後回到農村,變成一個「滿嘴說得都是吃,肩膀上搭著個褡褳,在石圪節街上瞅著買個便宜豬娃,為幾根柴禾或者一顆雞蛋,和鄰居打得頭破血流,牙也不刷,書都扯著糊了糧食囤」的人,話雖戲謔,但點出了孫少平將來的日子會多麼艱難,以致於會完全消磨掉一個人的鬥志。而孫少平的回答非常精彩:「……我現在特別想到一個更艱苦的地方去……我不是為了揚名天下或挖金子發財……我心裡和身上攢著一種勁,希望自己扛著很重的東西,在一個不為人知的地方,不斷頭地走啊走……幾年前,我沒有這么些怪想法,但是我就是這樣想的」。這段話,與其說是回答,不如說是宣言,他所謂的「怪想法」,正是即將噴薄而出的遠大志向。這時我們都很清楚,孫少平已化蛹成蝶,遲早都要飛向更廣闊的世界。
一個非常有趣的細節,身為攬工漢的孫少平正是因為保持著讀書人的「雅緻」,才會去電影院看電影,同田曉霞第二次相遇。而這次兩人因精神上的共鳴和志趣相投,迸放出絢麗的愛情之焰,一切都水到渠成。
在路遙的筆下,曾有兩個人物和田曉霞很相象,一個是《人生》中的黃亞萍,另一個是《在困難的日子裡》的吳亞玲。黃亞萍思想現代,個性開朗,這一點同田曉霞相象,但黃亞萍對高加林的愛專橫而主動,且黃高二人思想上雖有相通,但黃亞萍卻並不完全理解高加林,這同田孫兩人相知相印有很大的區別。吳亞玲曾在馬健強最困苦之時竭力幫助他,但僅限於生活上的資助,談不上精神層面上的相互輝映。
Ⅱ 《平凡的世界 路遙》 名家評論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給中國文學創造的神話,不僅是一個呈現在眼前的小說世界,以及他筆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地活在我們中間,而且還打開一扇精神世界的大門,人生格局就此改變:空闊、寬容、堅硬、柔軟、寫實,這是一部集大成的作品。(紀錄片《路遙》製片人吳建榮評價)[8]
《平凡的世界》是茅盾文學獎皇冠上的明珠,激勵千萬青年的不朽經典,最受老師和學生喜愛的新課標必讀書。路遙獲得了這個世界裡數以億計的普通人的尊敬和崇拜,他溝通了這個世界的人們和地球人類的情感。(陳忠實評價)[8]
《平凡的世界》是用溫暖的現實主義的方式來謳歌普通勞動者的文學作品。與《人生》相比,《平凡的世界》更具有人性的高度,作家把苦難轉化為一種前行的精神動力。描寫苦難的新時期作家不乏其人,但真正把苦難轉化為一種精神動力的作家卻並不多,路遙當屬其中之一。這部小說在展示普通小人物艱難生存境遇的同時,極力書寫了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的美好心靈與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作品中的主人公孫少安、孫少平是掙扎在貧困線上的青年人,但他們自強不息,依靠自己的頑強毅力與命運抗爭,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其中,孫少安是立足於鄉土矢志改變命運的奮斗者;而孫少平是擁有現代文明知識、渴望融入城市的「出走者」。他們的故事構成了中國社會普通人人生奮斗的兩極經驗。
《平凡的世界》還傳達出一種溫暖的情懷。一是作者對作品中的人物寄予了同情心,對普通百姓的
《平凡的世界》手稿
生活方式做到了極大的尊重和認同。不要說作品的主人公,就是作品中的一些消極人物,如鄉土哲學家田福堂,游手好閑的王滿銀,善於見風使舵的孫玉亭,甚至傻子田二的身上,都直接或間接地折射出人性的光彩。二是作品處處展現溫暖的親情與友情,是一部溫暖人心的小說。小說中有大量關於人間親情的描寫,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孫玉厚一家了——孫玉厚勤勞樸素、忍辱負重;他的兒女孫少安、孫少平、孫蘭香等自強自立、善解人意、善於幫助別人。小說還書寫了美好的同學之情、朋友之情、同事之情、鄉鄰之情等人間美好的情感。三是作品中的愛情寫得很美,被賦予無比美好的內涵和想像空間。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無性不成書」的長篇小說創作風氣中是難能可貴的。如孫少平和田曉霞在杜梨樹下近乎柏拉圖式的戀愛,就寫得很純美,讓人為之感動。
這部小說所傳達出的精神內涵,正是對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傳統的自覺繼承。這樣的小說對底層奮斗者而言,無疑具有「燈塔效應」。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能產生如此廣泛而深刻的社會影響的原因。(延安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梁向陽評價)
Ⅲ 為什麼《平凡的世界》是用生命譜寫的一篇小說(就是創作經歷)
因為路遙在寫完此書之後就謝世了,而且這本深刻反映現實的書是他嘔心瀝血所成,就像題目一樣,雖然平凡,但是卻體現了很深的道理。雖然寫的農村生活,但其中的愛情,事業的曲折,生活的現實,真實的反應了人們的生活,真實細膩的筆觸感覺好像場景再現一樣,人物刻畫栩栩如生,心裡描寫細膩。 [作品概述 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間廣闊背景上,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刻畫了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的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特別是主人公面對困境艱苦奮斗的精神,對今天的人們仍有極大影響。 作者簡介 路遙(1949—1992)原名王衛國,1949年12月3日生於陝西榆林市清澗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7歲時因為家裡困難被過繼給延川縣農村的伯父。曾在延川縣立中學學習,1969年回鄉務農。這段時間里他做過許多臨時性的工作,並在農村一所小學中教過一年書。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其間開始文學創作。大學畢業後,任《陝西文藝》(今為《延河》)編輯。1980年發表《驚人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2年發表中篇小說《人生》,後被改編為電影,轟動全國。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五日完成百萬字的長篇巨著《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說以其恢宏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現了改革時代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遷,還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電台廣播。路遙因此而榮獲茅盾文學獎。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時20分,路遙因病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年僅42歲。 故事梗概 小說以陝北黃土高原雙水村孫、田、金三家的命運為中心,反映了從「文革」後期到改革初期廣闊的社會面貌。 第一部寫1975年初農民子弟孫少平到原西縣高中讀書,他貧困,自尊;學習和勞動都好,與地主家庭出身的郝紅梅互相愛憐,後來郝紅梅卻與家境優越的顧養民戀愛,少平高中畢業,回鄉生產。但他並沒有消沉, 與縣革委副主任田福軍女兒田曉霞建立了友情,在曉霞幫助下關注著外部世界。少平的哥哥少安一直在家勞動,與村支書田福堂女兒,縣城教師潤葉是青梅竹馬,卻遭到田福堂反對。經過痛苦的煎熬,少安到山西與勤勞善良的秀蓮相親並結了婚,潤葉也只得含淚與向前結婚。這時農村生活混亂,旱災又火上加油,田福堂為加強自己威信,組織偷挖河壩與上游搶水,不料出了人命,為了「學大寨」,他好大喜功炸山修田叫人搬家又弄得天怒人怨。生活的航道已到了非改變不可的地步。 第二部寫 1979年春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百廢待興又矛盾重重,田福堂連夜召開支部會抵制責任制,孫少安卻領導生產隊率先實行接著也就在全村推廣了責任制。頭腦靈活的少安又進城拉磚,用賺的錢建窯燒磚,成了公社的「冒尖戶」。少平青春的夢想和追求也激勵著他到外面去「闖盪世界」,他從漂泊的攬工漢成為正式的建築工人,最後又獲得 了當煤礦工人的好機遇,他的女友曉霞從師專畢業後到省報當了記者,他們相約兩年後再相會。潤葉遠離她不愛的丈夫到團地委工作,引起鍾情痴心的丈夫酒後開車致殘,潤葉受到內疚回到丈夫身邊,開始幸福生活。她的弟弟潤生也已長大成人,他在異鄉與命運坎坷的郝紅梅邂逅,終於兩人結為夫妻。往昔主宰全村命運的強人田福堂,不僅對新時期的變革抵觸,同時也為女兒、兒子的婚事窩火,加上病魔纏身,弄得焦頭爛額。 第三部寫1982年孫少平到了煤礦,盡心盡力幹活,成了一 名優秀工人。少安的磚窯也有了很大發展,他決定貸款擴建機器制磚,不料因技師根本不懂技術,磚窯蒙受很大損失,後來 在朋友和縣長的幫助下再度奮起。潤葉也生活幸福,生了個胖兒子,潤生和郝紅梅的婚事也終於得到了父母的承認,並添了可愛的女兒。但是禍不單行,少安的妻子秀蓮,在歡慶由他家出資兩萬元擴建的小學會上口吐鮮血,確診肺癌。曉霞在抗洪采訪中為搶救災民光榮獻身。少平在一次事故中為救護徒弟也受了重傷。但他們並沒有被不幸壓垮,少平從醫院出來,又充滿信心地回到了礦山,迎接他的又將是怎樣的生活呢?…… 人物譜 故事的中心雙水村,在行政區劃上屬於陝西省、黃原地區、原西縣、石圪節公社(鄉)、雙水村大隊(村)。哭咽河和東拉河兩條小河從村中穿過,故此得名。兩河相連,大體上把雙水村分隔成兩個部分,靠東拉河這邊,叫田家屹嶗,是雙水村大隊下的第一生產隊,生活在這里的主要是田姓人家以及解放後從外地遷來的少數雜姓。 孫玉厚一家:老祖母,多年卧病在床;孫玉厚夫妻;(長女孫蘭花嫁到臨村罐子村,女婿王滿銀不務農事,土地承包後,長年在外閑逛)長子孫少安,小學畢業,一隊隊長,妻賀秀蓮,山西人,(孫少安與父母分家後,遷至金家灣);次子孫少平,高中畢業;小女孫蘭香,1982年考入北方工業大學。 田福堂一家:田福堂,雙水村大隊黨支部書記;妻;女田潤葉,孫少安青梅竹馬之好友,高中畢業後在原西縣城教書,後調至黃原地區團委工作;子田潤生,高中畢業,與孫少平同學。 孫玉亭一家:孫玉亭,孫玉厚之弟,雙水村大隊黨支部委員、農田基建隊長、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委員會主任;妻賀鳳英,大隊婦女主任;三個女兒,長女孫衛紅。 田海民一家:田海民,大隊會計、黨支部委員;妻銀花。 靠近哭咽河另一面,是金家灣,除了少數幾家雜姓,大都住著金姓人家。 金俊武三兄弟:老大金俊文,妻張桂蘭,兒子金富、金強,老母親金老太;老二金俊武,大隊黨支部委員、二隊長,妻劉玉玲;老三金俊斌,妻王彩娥(後金俊斌「犧牲」後在母親撮合下改嫁)。 地主成分的金光亮三兄弟:老大金光亮,妻,三子大錘、二錘、三錘;老二金光明,在原西縣供銷社工作,妻姚淑芬為雙水村小學教師;老三金光輝,妻馬來花。 金俊山一家:金俊山,大隊黨支部副書記,子金成,雙水村小學教師、負責人。 金俊海一家:金俊海,黃原地區運輸公司汽車司機;妻在家務農;子金波,孫少平之同學、好友;女金秀,孫蘭香之同學、好友。 藝術特色 把生活的苦難、殘酷和卑微描寫出來,不是路遙的特色,許多作家都能這樣做。而能夠把年輕人的貧窮和窘迫寫得如此無辜、純潔甚至可愛,這才是路遙的不同凡響之處。只有明白了作家對貧窮的這種詩意的態度,才理解路遙的作品。而路遙難能可貴的是,當他成名以後,他並沒有忘記過去的苦難,而是更加猛烈地要把過去思考的東西噴發出來,所以才有了《人生》到《平凡的世界》這樣的跳躍。他特別想超越活著的本身,特別想超越這種卑微和辛酸去挖掘人生的詩意。那麼這種詩意過去頑強支撐他生存,也是他創作的通靈寶玉。 路遙先生在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發言時說:「我們的責任不是為自己或少數人寫作,而是應該全心全意全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需要。我國各民族勞動人民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壯麗的生活,也用她的乳汁育了作家藝術家。人民是我們的母親,生活是藝術的源泉。人民生活的大樹萬古長青,我們棲息於它的枝頭就會情不自禁地為此而歌唱。只有不喪失普通勞動者的感覺,我們才有可能把握社會歷史進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創造出真正有價值的藝術品。」這些是路遙先生說過的話,他做到了。一直以來,他的作品都是深深的打動人心,並且贏得了各個階層,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的讀者的稱贊與敬佩。在貧困中成長起來的路遙,他最終表現出的知識面,思考能力和創作成就,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影響 路遙去世十餘年了,這十年中中國社會變化多麼大,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人們越來越講究實際, 應該說不會有什麼宣傳和炒作,願意為一個逝去的描寫過去生活的,似乎已經過去的這樣的作家去花費精力了。但是十多年了,有許多人,特別是很多年輕人他們仍然在默默地讀路遙的書。有一家青年報做了調查,結果發現很多青年人,仍然把《平凡的世界》列為對他們人生影響最大的文學作品。而且呢,這一切都是悄悄發生的。既沒有組織,也沒有炒作,它似乎又一次證明了一個道理,就是真正的敬意總是起自於默默的閱讀。奇怪的就是,為什麼路遙作品中那些穿著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衣服,說著那個時代特有語言的人物,卻能打動今天的年輕人。要知道社會變化如此之快,一代和另一代之間用不了十年。而且呢,現在青年人非常傾向於在自己同齡人中去尋找那種偶像和興奮點。 一個外國學者他提到過,他說實際上應當把作家作品的傑出性和持久性劃等號。路遙就是這樣的作家,和《平凡的世界》永垂不朽!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嘔心瀝血之作。小說完成後,作者有一段時間甚至不能從書中回到現實世界來、連過馬路也要弟弟攙扶。不久,他就去世了。但他的作品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波,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連播了《平凡的世界》,在許多城市,還出現了排隊購買這部作品的現象。人們對路遙也舉行了各種悼念活動,全國發來的唁函唁電有一尺多厚,像雪片一樣,陝西電視台還拍了路遙的專題片。 路遙和《平凡的世界》之所以會產生這么大的影響,關鍵在於他的作品貫注了昂揚的奮斗精神。「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奮斗!只有選定目標並在奮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沒有虛擲,這樣的生活才是充實的,精神也會永遠年輕」,咀嚼著這些至理名言,使人們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和希望。從這個意義上看,路遙和他的《平凡的世界》將永遠不會被人們遺忘。 勞動著是幸福的,無論在哪個時代。《平凡的世界》正白紙黑字的告訴我們這樣的人生真諦。它響亮的提出,人,無論在什麼位置,無論多麼貧寒,只要一顆火熱的心在,只要能熱愛生活,上帝對他就是平等的。只有作一名勞動者,不把不幸當作負擔,才能去做生活的主人,用自己真誠的心去體驗,畢竟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 這是一部用生命來寫成的書。在亘古的大地與蒼涼的宇宙間,有一種平凡的聲音,盪氣回腸。 最先讓我感到沖擊的是一項在業內頗受稱道的讀書調查:「1978——1998大眾讀書生活變遷調查」,它是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國情研究室受中央電視台 「讀書時間」欄目委託,對1978年以來中國公眾的讀書生活及歷史變遷進行的調查研究。調查范圍雖然限於北京,但調查結果被認為對全國出版業有參考價值 。 該調查中有一項是關於「20年內對被訪者影響最大的書」的調查,調查方法是分幾個時間段,由被訪者 根據回憶列舉出在每個時間段內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書。這樣的調查方法難免產生一些記憶上的失誤,但卻最能見出經過歲月的淘洗,真正銘刻在讀者心中的書籍的影響力。 調查者根據被訪者所列舉書目進行綜合統計,統計結果是:在1985——1989年期間,對個人影響最大的書籍居前3位的依次是:《紅樓夢》、「金庸作品」、《水滸傳》,「新時期」小說中,入選的惟一作品是《平凡的世界》(第17位)。在1990——1992年期間,居前3位的依次是《讀者文摘》雜志、「金庸作品」、《紅樓夢》,共有5部「新時期」小說榜上有名,分別是《平凡的世界》(第13位)、「賈平凹作品」(第16位)、《穆斯林的葬禮》(第19位)、《白鹿原》(第24位)、《曼哈頓的中國女人》(第28位)。在1993——1998年期間,居前3位的依次是「經濟學書籍」、《中國可以說不》、《讀書》雜志,《平凡的世界》的位置明顯上升到第7位,其他被列舉的「新時期」小說有:《曾國藩》(第17位)、《白鹿原》(第29位)、《穆斯林的葬禮》(第30位)、「王朔作品」(第37位)、「賈平凹作品」(第39位)。 在此基礎上,評選出「到現在為止對被訪者影響最大的書」,前3位分別是《紅樓夢》、《三國演義》、《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平凡的世界》排在第6位,在調查公布的前28部作品中,沒有其他的「新時期」以來當代小說入選。 從以上調查結果來看,這個讀者群特別崇尚經典,經典的范圍包括古今中外,《平凡的世界》可以說是惟一入選的由「新時期」以來作家創作的「當代經典」。
Ⅳ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簡單評價。
我是以讀者的身份來評價這部作品的。這本書很耐人尋味,在那個時代,書中人物是純朴善良的。孫少安和田曉霞的愛情,從身份上來講,他們是懸殊的,但是從精神理想來講,他們是一對的。書中的人物在我們身邊都能夠找到,就是我們生活的縮影。有的被平凡埋沒,有的平凡而不平庸。總之,是一部很好的讀物。
Ⅳ 有人說《平凡的世界》是被過譽的名著,為什麼這樣說
小說描寫了改革開放初期,農村青年男子孫少安兄弟為了改變自身命運,從農村走向城市,經歷了種種喜怒哀樂,最終過上了別人羨慕的生活。小說於1991年獲得了第3屆茅盾文學獎,路遙從此也成為全國著名作家。
其二,此小說充滿理想化色彩,對人性本質挖掘深度不夠。小說是貼著大地飛行的藝術,跟現實生活若即若離。在寫作目的上,是通過人物命運的起伏,來表現一個時代的共性,記錄時代真相,而不是按照個人理想來抒發個人情緒,塑造烏托邦世界。在這一點上,路遙由於生活閱歷較淺,他寫作《平凡的世界》時才35歲左右,所以,把他筆下的主人公,如孫少安、孫少平兄弟,田曉霞等人物,都塑造成了道德楷模,幾乎沒什麼瑕疵,以至於他們太完美,成了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
Ⅵ 《平凡的世界》和《廢都》都是名著,誰的文學價值更高
有人說現當代文學著作中,白鹿原、廢都、活著、平凡的世界,這4部小說可以稱得上現代四大名著。可能很多讀者對於這次部小說是不陌生的,白鹿原作者陳忠實以恢弘的氣勢描寫了一個時代的故事,當然他的這部小說也被稱之為經典之作。
除了白鹿原之外,廢都和平凡的世界這兩部小說成就也非常的高,讀者甚廣。賈平凹因為廢都這部小說毀譽參半,而陸遙則憑借著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說贏得了無數讀者的認可,當然在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說中也讓我們看到了眾生百態。
路遙在寫作平凡的世界之初,對於紅樓夢的理解非常的深,當然他也翻遍了紅樓夢。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路遙是以紅樓夢為標榜去寫平凡的世界的。從讀者以及受眾這個角度去考量,前面的世界可以稱得上現當代名著之一。
除了陝西這三位作家之外,余華的活著也讓讀者看到了一個作家的才氣,我覺得這部小說講述了福貴老人一生的故事,很多讀者在這個故事中引發了自己對於人生的思考,活著究竟有什麼意義?
富貴老人在回憶自己的過往並沒有半點的喪氣,相反在他的故事中讓我們看到或者說讓我們煩自我的價值以及活著本身存在的意義。這4部現當代小說可以稱得上經典。
Ⅶ 平凡的世界書評
掩卷深思,心中浮浮沉沉,頗有感嘆世事蒼桑,人海茫茫之情,正象路遙在後記中寫道「希望將自己的心靈與人世間無數的心靈溝通。」 近幾年長篇小說中表現農民生活和農村題材的不少,確實也涌現出一些力作,如陳忠實的《白鹿原》、趙德發的《繾倦與絕決》,這些作品的背景確也波瀾壯闊,縱橫數十年。但我認為,若從對時代脈搏的把握和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小處著筆來看,《平凡的世界》顯得更加大氣。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也是小說化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濃縮了中國西北農村的歷史變遷過程,作品達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特別是主人公面對困境艱苦奮斗的精神,對今天的大學生朋友仍有啟迪。
茅盾文學獎皇冠上的明珠,激勵千萬青年的不朽經典,最受老師和學生喜愛的新課標必讀書 路遙獲得了這個世界裡數以億計的普通人的尊敬和崇拜,他溝通了這個世界的人們和地球人類的情感。 ——陳忠實 他是一個優秀的作家,他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個氣勢磅礴的人。但他是誇父,倒在乾渴的路上。他的文學就像火一樣燃出炙人的燦爛的光焰。 ——賈平凹
編輯本段內容簡介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也是小說化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濃縮了中國西北農村的歷史變遷過程,作品達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特別是主人公面對困境艱苦奮斗的精神,對今天的大學生朋友仍有啟迪。 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間廣闊背景上,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刻劃了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Ⅷ 急求《平凡的世界》評論 從人生的角度,要有哲理的
看過這本書的人都知道,這本書是作家路遙的心血這作,可喜的是,他的心血沒有白費,此書不但喜獲茅盾文學獎,還在廣大讀者之間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巨大歷史性變遷的長篇小說,猶如一幅史詩般壯闊的歷史長卷,堪稱新時期小說的一座豐碑,作品達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全書共三部,100餘萬字。第三部尚未完稿,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就開始連續播出。作者在近十年間廣闊的背景上,把國家大事、政治形勢、家族矛盾、農民生活的艱辛、新一代的感情糾葛,以及黃土高原古樸的道德風尚、生活習俗等都真實而細膩地描繪了出來,構成了一幅中國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農村生活的全景式畫卷。
從對時代脈搏的把握和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小處著筆來看,《平凡的世界》顯得非常大氣。作者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刻劃了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物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強與自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復雜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揭示了「只有勞動才能使人尊嚴的活著」這一樸素的真理。既透露出作者對家鄉父老溫馨動人的情愫,又體現了作者對生活、對社會,對歷史、對人生富於哲理性的深刻思考與理解。讀來嚴峻悲壯、真切動人,讀後令人盪氣回腸。
當今文壇,喧囂浮躁,急功近利,商業炒作,泡沫遍地。作家空前的多,但是能守得清貧,耐得寂寞,能真正深入體驗生活,嚴肅認真寫作的人實在是沒有幾個了。相較之下,猶顯路遙先生作品之偉大、人格之高尚。
路遙先生凄生於清貧之中,置身於事俗之外,奮筆耕耘,從不為落寞而改變。先生的作品源於生活,質朴中飽蘸深情,平實中浸透哲理。不為市場而嘩眾取寵,不為迎合時尚品位而勉力。既不同於王朔、賈平凹之流行文玩世不恭、臟話滿篇的痞子文學,更有別於當今某些女作家標榜以身體寫作、堪稱垃圾的媚俗文學。
《平凡的世界》中對孫氏兄弟的成長歷程的描寫,正是反出作者對生活的深切體驗,如農村生活,煤場工地,學校求學,每一個場景,都刻畫地入木三分,讓讀者眼前浮現著一個真實的世界。文學穿插了孫氏兄弟和田氏姐妹的感情歷程,使整文都活了都來,成了不僅有血有肉還有感情的故事。並且,故事的背景時間的跨越和人物成長心理的變化結合可謂天衣無縫。更讓讀者感動的是,書中人物在作者的筆下所透露出來的那種真實而朴實的靈魂,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向望、追求,一種對愛情的渴盼,一種對社會的發展所帶來的種種心靈的觸動,都時時刻刻撥動著讀者的心弦。在我們現在看來,此書所描寫的世界好像離我們越來越遠了,但是,在我國,還有許多地方在上演著「平凡的世界」。
也許,此書之好正在於此吧!
Ⅸ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賈平凹的《秦腔》,哪個更真實
我覺得有路遙寫的平凡的世界更真實,也更貼近我們的生活,這本書在中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時也開創了中國文學的一個神話,不單單是將小說展現給我們,更是將故事中的人物每一個都鮮活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熱愛文學的大門,讓我們對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也從而做出改變,是一部非常偉大而真實的作品。
三、賈平凹所寫的秦腔,也是一本十分出名的小說,主要描寫的是他家鄉的故事,作者在寫這本作品的時候,用著極為樸素的語言,每一個字中都透著一種真實感,而且還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風俗文化,將陝西地區的風俗展現在大家眼前,將秦腔更是作為一種文化推到大家的面前,具有十分真實的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