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反向人格晚期形成小說TXT下載

反向人格晚期形成小說TXT下載

發布時間:2021-09-23 14:55:41

A. 請問根據精神分析學派的人格發展理論分析自己人格的形成

精神三種層次理論該理論是闡述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思維,幻想、慾望、判斷等會在不同的意識層次里發生。意識層次包括意識,下意識和潛意識三個層次。人格結構理論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心理防禦機制理論是自我的一種防衛功能,超我與原我之間,原我與現實之間,經常會有矛盾和沖突,這時人就會感到痛苦和焦慮,這時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覺之中,以某種方式,調整一個沖突雙方的關系,從而緩和焦慮,消除痛苦,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禦機制,它包括壓抑、否認、投射,退化、隔離、抵消轉化、合理化、補償、升華、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種形式。夢的解析理論弗洛伊德認為人類的心理活動有著嚴格的因果關系,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夢也絕不是偶然形成的聯想,而是慾望的滿足,在睡眠時,超我鬆懈,潛意識中的慾望繞過抵抗,並以偽裝的方式,乘機闖入意識而形成夢,夢是對清醒時被壓抑到潛意識中的慾望的一種表達。夢是通向潛意識的一條秘密通道。通過對夢的分析可以窺見人的內部心理,探究其潛意識中的慾望和沖突。性本能理論精神活動的能量來源於本能,本能是推動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有兩類:一類是生的本能,另一類是死亡本能或攻擊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慾本能與個體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種族的繁衍與個體的生存。性慾,是指人們一切追求快樂的慾望,性本能沖動是人一切心理活動的內在動力,當這種能量(力必多)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機體的緊張,機體就要尋求途徑釋放能量。弗洛伊德將人的性心理發展劃分為5個階段:①口欲期;②肛門期;③性蕾欲期;④潛伏期;⑤生殖期。 發展背景:精神分析心理學派產生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是西方頗有影響的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社會背景: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開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社會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壟斷資產階級殘酷掠奪;中小資產階級面臨著破產;整個社會爾虞我詐,互相傾軋;道德淪喪,惶惶不可終日。這種病態的社會現象,便自然地導致人們精神病和神經病發病率日益增高。精神分析就在這種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其實主要是因為社會化大生產造成的工作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精神過於緊張造成的。人們的物質生活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精神撫慰成為一種需要。)思想背景:布倫塔諾的意動心理學、萊布尼茲的單子論及其提出的無意識和意識的等差觀念、赫爾發展的意識閾概念以及叔本華和尼採的哲學思想對弗洛伊德都產生的不同程度的影響。評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是心理學百餘年史中唯一一個經久不衰的心理學派,它的許多理論至今仍在心理學研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毀譽參半。無意識和潛意識的研究領域。

B. 簡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的主要內容

從精神分析自身發展邏輯簡要來分

阿德勒和榮格兩人。狹義弗洛伊德主義涵蓋四個學派:

1.古典(或經典)弗洛伊德主義,即弗洛伊德本人的精神分析學說及其社會文化理論。這是弗洛伊德主義的母體、精髓和根本。

2.阿德勒(AlfredAdler)的個體心理學(亦譯「個別心理學」,indivialpsychology)和榮格(CarlGustavJung)的分析心理學(analyticalpsychology)。這是弗洛伊德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從古典弗洛伊德主義向新弗洛伊德主義發展的過渡、橋梁和中介。

3.新弗洛伊德主義,亦稱新精神分析,廣義是指凡基本接受弗洛伊德潛意識理論及其框架,但又有違背、修正、擴充和創新的精神分析理論。包括自我心理學、精神分析社會文化學派、弗洛伊德—馬克思主義、存在分析學、客體關系學派、自體心理學等等。甚至有人主張還包括早期曾與弗洛伊德合作而後明確脫離弗洛伊德另立門戶的則指堅持弗洛伊德的基本動力觀點,突出強調社會、文化和人際關系影響的美國精神分析社會文化學派。

4.後弗洛伊德主義,亦稱後精神分析,包括後現代弗洛伊德主義如拉康(JacquesLacan)、神經精神分析學(neuropsychoanalysis)等。

(二)從精神分析內在邏輯及其與外部學科發展關系層面來分

弗洛伊德主義內部發展路徑是遵循五種模式展現的。

首先弗洛伊德所提倡的是驅力模式,經過阿德勒和榮格等人的過渡之後,進一步演化為自我模式、客體關系模式和自體模式,分別相應生成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學、客體關系學派和自體心理學等,它們從精神分析學內部推動著精神分析運動向前繼續發展。

弗洛伊德主義外部發展路徑是傳統精神分析學與其他學科相結合而生成的五種精神分析的理論和學派,如精神分析社會文化學派、弗洛伊德—馬克思主義、存在分析學、後現代精神分析學、神經精神分析等,屬於整合模式的范疇,它們推動了精神分析運動繼續向外發展。

心理學成為獨立學科以後,圍繞著心理學的對象、性質、方法展開了一系列爭論,出現了現代心理學10個主要學派(或思潮):內容心理學、意動心理學、構造主義、機能主義、精神分析、行為主義、格式塔學派、日內瓦學派(或稱皮亞傑學派)、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知心理學。

擴展閱讀:弗洛伊德學說的主要內容

弗洛伊德主義的社會背景、思想背景和科學背景

C. 舔狗的反向人格是什麼

高冷,傲嬌!

D. 人格分裂產生的原因

有舍才有得,捨得煩惱得自在。有掛念才有苦,歡樂就永遠消失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常八九. 心痛了,哭了.傷心了.放鬆了.我們就得重拾心情. 希望你天天快樂!
人的心變化不定,追求變化無常的事物。想把握他抓住他或是留住他,卻不知事物本身的不定本質。快樂有嗎,有,快樂短暫過去的很快,追求追逐短暫的快樂,他浪費我們人生大部分的時光,去享受短暫的美好,求到了這種美好留得住嗎?很快消逝留下什麼,空虛寂寞無限的迷茫,就產生漫長的痛苦。這樣說人有沒有意義活著,快樂不應該追求嗎?當然不是外在快樂短暫不實,哪裡擁有不變的快樂呢?從心裡求,享受當下每一分每一秒的自我滿足感,活的真真實實塌塌切切,不為外在無謂的事情憂慮,生歡喜厭惡。只為自己如實掌握自己的滿足存在。若你還不懂得做到。請求你學佛吧。最完美人生莫過於學佛的人,享受人生,無憂無慮。佛學從來沒有迷信,崇拜那些虛幻的神明,只是教你好好的活著,享受生活,不在煩惱痛苦。用智慧斷除煩惱與堅固的執著。讓人生沒有遺憾。人生如戲,對家扮演子女,對師扮演學生,上班扮演工人,出門扮演遊人。面具時刻帶著對人不敢交心,唯恐自己受傷。父母不讓知道唯恐說教,朋友不讓知道唯恐嘲笑,甚至自己都不讓自己知道唯恐悲傷難以自拔。對人對事對環境沒有真心過,甚至已經忘記了有真心。恭維開玩笑當作幸福的來源,生活離開了他找不到自我,卻不知這2個原本的假。以假做真一輩子。活的很辛苦現在人。人生如夢想抓住夢里事物,這段夢卻總是過去了。回頭望望夢里事物存在嗎?存在過卻那麼虛幻不實,自己的人生歷歷在目好像昨天,好像沒有存在真真假假難以分辨,一生追求現在在做的又是如何,還在夢中沒有醒來。夢里的事,夢里的物,夢里的人真實又虛幻,執著夢里人生虛幻不實的存在,想牢牢抓住卻如空氣了不可得,事物不會再來夢不會重演,執著過去東西不放手,不如活在當下,認清夢境就不會受影響,生煩惱...............

E. 第五人格屠夫砍人技巧攻略 第五人格怎麼砍反向跑的人

一看你就是新手,追著打或者是追著追著靠近了求生者在打

F. 求書!反向形成晚期療法txt

鏈接:

密碼:6zaj《反向形成晚期療法》的作者是飛機會飛。Amon每天的習慣是晚起,穿褲子,點支煙,拿起狙擊/槍在他房子的陽台上射殺幾個偷懶的猶太人。

但是後來,他的習慣漸漸改成早起,穿褲子,點支煙,坐在陽台藤椅上,看著漸漸被陽光盛滿的房間里,床上那個將被子撐起輪廓的女人......

G. 什麼是反向人格 對這個概念不熟悉

「反社會」一語雖系政治社會用語,但也從這一側面突出反映了他們對社會的危害,這類人在監獄和勞教機構占相當大比率(40%-78%),不少是累犯或慣犯,往往因發生反應狀態而送精神病機構要求醫學鑒定。
反社會人格障礙雖然經常發生違紀行為,但與一般犯罪是有區別的,盡管二者對所犯罪行為均負有完全責任能力,司法精神科醫生和司法工作者應區分反社會人格犯罪和不法分子作案:①一般犯罪者往往有計劃和有預謀地達成犯罪,反社會人格多不能;②犯罪者違法目的明顯,反社會人格多受情感沖動支配,犯罪動機較模糊;③犯罪者在他人受害時作案手法隱蔽和狡詐,企圖逃避罪責,反社會人格害人害己,而對自己的危害尤大;④具有反社會人格的人較少造成兇殺或其他嚴重案件以致判處極刑;⑤一般犯罪的人格固然是有缺陷的,但未達到人格障礙程度,而反社會人格則在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面都有沉重的影響,反映在生活的各個側面出現持續和長期的行為障礙。
早期研究(Kallman,1938;Heston,1968)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統親屬中有17%-19%為反社會人格,但未得到後來研究(Kety等1968;Rosenthal等,Rimmer等,1980)的證實[1]。
疾病特點
①高度攻擊性
反社會人格患者具有高度的沖動性和攻擊性已眾所周知,然而卻有一些並無攻擊行為。Cleckley(1941)區分病態人格為兩類,一類為沖動-攻擊型,一類為社會退縮型。Buydeus-Branchey等(1989)發現15歲以前有暴力行為的人到成年較之那些15歲以前無此類行為者易於發生暴力。他們將反社會人格分為具有攻擊型行為和不具有者兩類,前一類具有終生發生身體暴力的傾向。
②無羞慚感
認為此類人無羞慚感,缺乏與焦慮相關的自主神經反應(包括皮膚直流電反應)。James等(1983)對反社會人格和非人格障礙者各524人進行焦慮和抑鬱的觀察,結果發現25%的反社會人格患者存在焦慮和抑鬱,其發生率與對照組並無顯著區別。James等稱謂那些伴有焦慮和抑鬱的反社會人格為「心緒惡劣性精神病態(dysphoric psychopathy)」,這類人與不伴焦慮的反社會人格患者比較,表現智力功能困難、存在自殺觀念、易於激惹、伴發其他神經症特點,住院時間長,對治療反應不良。他們認為伴發焦慮和抑鬱的精神病態可能代表一種特殊的綜合征。Blackburn建議將精神病態分為焦慮和非焦慮兩

H. 人格是怎樣形成的

人格是怎樣形成和發展的呢?當代新的精神分析學派注重強調文化和社會因素對人格的影響,其中較為突出的就是被稱為「現代弗洛伊德心理學最傑出的代表人」的艾里克森,他從生物、心理、社會環境三個方面考察人格的發展,提出了以自我為核心的人格發展漸成說。 艾里克森認為,人格是一種獨立的力量,是一種心理過程,是人的過去經驗和現在經驗的綜合體,能夠把個人的內部發展和社會發展綜合起來,引導心理向合理的方向發展,決定著個人的命運。 艾里克森認為,人格的發展包括機體成熟、自我成長和社會關系三個不可分割的過程,每個人在生長過程中都體驗著生物的、生理的、社會的事件發展順序,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階段地向前發展。他根據這三個過程的演化把人格分為八個階段,這些階段是以不變的序列逐漸展開的,將內心生活和社會任務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既分階段又有連續性的心理社會發展過程。 每一個階段都由一對沖突或兩極對立的性格特質所構成,並形成一種危機(或重要轉折點)即為個體每個階段性格發展的主要任務。如果危機得到積極解決,會增強自我的力量,人格就得到健全的發展,有利於個人對環境的適應;反之,危機得不到解決,就會削弱自我的力量,使人格不健全,阻礙個人對環境的適應。而且,前一階段危機的積極解決會擴大後一階段危機解決的可能性,反之會縮小後一階段危機解決的可能性。 艾里克森劃分人格發展的八個階段(其中前五個階段與弗洛伊德劃分的階段一致)為: 第一階段:嬰兒期(0-1歲)——基本信任對基本不信任階段相當於弗洛伊德的口唇期。這個階段個體人格的主要發展任務就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發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因為這個階段的嬰兒最為軟弱,非常需要成人的照顧,對成人依賴最大。如果父母等養育者(主要是母親)能夠愛撫嬰兒,並且有規律地照料嬰兒,以滿足他們的基本生理需要,就能使嬰兒對周圍的人產生一種基本信任感,感到周圍世界和人都是可靠的,嬰兒從生理需要的滿足中體驗著身體的康寧,感到了安全;相反,如果嬰兒的基本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或者得到的是不一貫、無規律的滿足,就會對周圍的人產生一種不信任感,嬰兒從生理需要混亂的滿足中體驗著身體的不適,產生最初的不安全感。 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形成「希望」的品質,成年後性格傾向於樂觀、信任、活躍、安祥等積極的人格特徵;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是消極解決,就會形成懼怕感,成年後性格傾向於悲觀、多疑、抑鬱、煩躁等消極的人格特徵。 嬰兒的這種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礎,是以後各個階段人格順利發展的起點。 這一階段要求父母等養育者(主要是母親)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應充分適當地滿足孩子的生理需要,不宜過分滿足和過分剝奪;同時,在滿足程度和方式上要盡可能保持一致性、一貫性,不能隨意轉變,即使變化也要漸進地、有規律性地進行,使嬰兒能很快適應。 第二階段:幼兒期(1-3歲)——自主對羞怯和疑慮階段相當於弗洛伊德的肛門期。這個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決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獲得自主感和自我控制,克服羞怯感和自我疑慮。 因為這個階段的兒童學會了走動、推拉、說話等,也學會了把握和放開,尤其是自身身體的控制和大小便排泄,因而使兒童介入自己意願與父母等養育者意願相互沖突的危機中。如果父母等養育者對兒童的行為限制適當,給予兒童一定自由,兒童就會建立起自主性和自我控制的意識;相反,如果父母等養育者對兒童限制、批評甚至懲罰過多,就會使兒童感到羞怯,並對自己的能力產生疑慮。 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形成「意志」的品質,成年後性格傾向於堅強、獨立、剋制、自律等人格特徵,;如果這一分階段的危機是消極解決,就會形成羞怯感,成年後性格傾向於意志薄弱、依附、隨意、敷衍等消極的人格特徵。太過縱容,成年易形成骯臟、浪費、無秩序等生活習慣;限制太嚴,則易形成清潔、吝嗇、忍耐等強迫性特點。 兒童的這種自主性和自控性的形成,使性格中自我意識、自我調控能力、適應社會化要求的能力增強,對於個人今後對社會組織和個人理想之間關系的態度及處理產生重要影響,對個體的社會化及未來的秩序和法制生活作好了准備。 這一階段要求父母等養育者對兒童的行為必須理智而耐心,適度控制同時給與一定的自由,並施以科學的訓練,及時矯正不良行為。 第三階段:學前期(4-6歲)——主動對內疚階段相當於弗洛伊德的性器期。這個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就是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 因為這個階段的兒童身體活動更為靈巧,語言更為精練,口語表達能力增強,更重要的是這個階段是兒童思維尤其是表象性思維發展最快的時期,想像力極為生動豐富,已開始了創造性的思維,開始了對未來事情的規劃。因此,這個階段的兒童富於幻想,喜歡童話故事、擬人化的游戲等事物及活動,並傾向於通過自己的想像去解釋周圍的世界。如果父母肯定和鼓勵兒童的主動行為和想像力,兒童就會獲得積極的自主性,使其想像力和創造性充分發揮;如果父母經常限制兒童的主動行為,譏笑兒童不切實際的幻想,兒童就會喪失主動性,變得無所適從,並且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和內疚。 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形成「方向和目的」的品質,成年後性格傾向於自動自發、計劃性、目的性、果斷等積極的人格特質;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是消極解決,成年後性格傾向於不思進取、無計劃性、優柔寡斷等消極的人格特質。 目的在此的含義就是「正視、追求價值目標的勇氣」。艾里克森認為個人未來在社會中所能取得的工作上、經濟上的成就,都與兒童在本階段主動性發展的程度有關。 這一階段要求父母等養育者要充分鼓勵和肯定兒童的主動性和想像力的充分發揮。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要積極組織並引導兒童開展多種多樣的游戲,因為: ?? 游戲是人的社會活動的初級模擬形式,它解決了兒童渴望參與成人活動又受到身心發展水平的限制的矛盾;?? 游戲是想像與現實生活的一種獨特結合,兒童在游戲中既能利用假想情境自由地從事自己嚮往的各種活動,又不受真實生活中許多條件的限制;既可以充分展開想像的翅膀,又能真實再現和體驗成人生活中的感受及人際關系,認識周圍的各種事物;?? 游戲是兒童主動參與的、伴有愉悅體驗的活動,沒有強制性或義務性,因而深受兒童喜愛;?? 因此,游戲是適合此時期兒童性格發展的最好形式,應該成為兒童的主導活動,所以此階段又稱「游戲期」;?? 兒童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成長,通過各種游戲活動,兒童不但運動器官得到發展,而且認知和社會交往能力也能有效增強;同時,游戲還幫助兒童學會表達和控制情緒,學會處理焦慮和內心沖突,對培養良好的性格品質有著重要的作用。 這個階段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特徵就是弗洛伊德認為是產生俄底普斯情結(戀母/戀父情結)的特殊時期。但艾里克森的理論更具積極的意義。 他也認為這是兒童認同性別角色、建立與異性交往的萌芽時期,男女兒童雖對異性父母產生了愛慕之情,但能從現實關系中逐漸認識到這種情緒的不現實性。 一方面,為解決這種沖突,男女兒童會開始以父親(母親)為榜樣,模仿並逐漸認同其行為方式,以此來獲得性沖動的間接滿足,從而促使男女兒童習得男女性別角色行為,形成男女子性格;另一方面,男女兒童可以從與異性同伴的交往中找到代替自己異性父母的對象,使俄底普斯情結在發展中獲得最終解決。 這一階段要求父母正確對待親子關系,母親要有意削弱自己在孩子生活中的重要性,父母要注意自己性別角色的正確扮演,給孩子樹立榜樣,同時要鼓勵和引導孩子與異性同伴交往,建立完整的性別概念。 第四階段:學齡期(7-12歲)——勤奮感對自卑感階段相當於弗洛伊德的潛伏期。這個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體驗著「能力」的實現。 因為這一階段的兒童大都上小學,兒童的主要社會生活環境由家庭轉移到了學校,活動范圍擴大了許多,學習成為兒童的主要活動,兒童在這一階段最重要的是「體驗從穩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奮來完成工作的樂趣」,可以從中產生勤奮感。如果不能發展這種勤奮,會使他們對自己能否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缺乏信心,從而產生自卑感。 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形成「能力」的品質;如果危機是消極解決,就會形成無能。 艾里克森認為兒童的這種勤奮感的形成,對其成年後的社會工作和生活影響很大,將來對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態度和習慣,都可源於本階段的勤奮感。 在性格的發展上這是一個相對平靜的時期,作為父母和老師應教育兒童勤奮讀書,參加社會活動,在各個感興趣的領域嘗試發現、培養和發展自己的才能,同時培養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活動,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第五階段:青年期(13-18歲)——-同一性對角色混亂階段相當於弗洛伊德的青春期。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建立同一感,克服同一感(角色)混亂。 因為這一階段的兒童必須思考他已掌握的自己和社會信息,為自己確定生活的基本原則和策略,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獲得了自我同一性(心理社會同一感),否則就會產生角色混亂即個體不能正確地選擇適應社會環境的角色,產生消極同一性即個體形成與社會要求相背離的同一性。 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形成「忠誠」即「不顧價值系統的矛盾堅持自己的信念」的品質;如果危機是消極解決,就會形成不確定性。 同一性的形成標志著兒童期的結束和成年期的開始,標志著個體人格的成熟,只有建立了積極的同一性,才能順利地度過青春期,也才能順利地解決成年後三個階段(結婚、立業、晚年)的性格發展任務。 第六階段:成年早期(19-25歲)------親密對孤獨的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克服孤獨感,體驗著愛情的實現。 因為這一階段的個體受生理發展的影響,開始和異性發生戀情,而個體只有在自我同一性鞏固的基礎上獲得共享的同一性,才能導致美滿的婚姻而獲得親密感,如果沒有建立自我同一性,則會擔心同他人建立親密關系而失去自我,從而有了孤獨感。 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形成「愛」即相互奉獻的品質;如果危機消極解決,就會形成混亂的兩性關系。 艾里克森認為,發展親密感對個體是否能滿意地進入社會有著重要作用。 第七階段:成年中期(26-65歲)——繁殖對停滯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繁殖感,克服停滯感,體驗著關懷的實現。 這時的男女擁有自己的事業,開始成家立業,會努力創造能提高下一代精神和物質生活水平的財富,關心和指導下一代成長,如果這一需求得到滿足,就會產生繁殖感(即成就感),缺乏這種體驗的人就會因過度專注自己而產生停滯之感。 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形成「關心」的品質,如果危機消極解決,就會導致自私自利。 第八階段:成年晚期(65歲以後)——自我整合對失望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厭倦感,體驗著智慧的實現。 這時人生進入了最後階段,前面七個階段順利度過的人,具有充實、幸福的生活,對社會有所貢獻,才會擁有充實感和完善感,否則會因為生活的主要目標尚未達到而體驗到失望。 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形成「智慧」的品質,如果危機消極解決,就會有失望和毫無意義之感。 綜上所述,個體的人格就是在這樣一種性格對立面斗爭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得到增強的。 可以看出,盡管性格發展是個體一生的事情,但性格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特質卻是在生命早期的前三個階段即0~6歲形成的,已基本上奠定了個體性格的基調。因此,嬰幼兒早期性格的培養顯得極為重要,父母及早教機構應根據人格發展的規律把握各個時期的培育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性格教育和訓練,才能幫助孩子順利地度過每一關鍵時期,更好地塑造孩子健康、成功的性格

希望能幫到您

閱讀全文

與反向人格晚期形成小說TXT下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嘗諭小說市長大人TXT 瀏覽:962
變身蘿莉斗破同人小說 瀏覽:56
人到四十小說在線閱讀 瀏覽:899
88小說都市終極神醫 瀏覽:386
火花小說作者蘆田愛菜 瀏覽:324
著名現代小說玄幻 瀏覽:771
鄉村野寡全文閱讀小說 瀏覽:291
寫小說訂閱很低怎麼辦 瀏覽:335
都市主角用劍小說 瀏覽:615
武俠小說男主各種艷遇 瀏覽:888
古代小說對我們的啟示 瀏覽:986
席絹的有聲小說全集 瀏覽:73
保鏢女總裁類小說 瀏覽:688
起點沒有的好看小說 瀏覽:448
穿越召喚系統主角姓秦小說排行 瀏覽:375
特種兵之萬界武學系統小說 瀏覽:745
貪歡師生小說全文閱讀 瀏覽:120
男主穿越有抑鬱症寫小說 瀏覽:713
一女兩男江湖小說全文閱讀 瀏覽:394
主角名字姓洛的都市小說 瀏覽: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