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太極螳螂拳的李飛林
有一次,李飛林先生來到素有「王家太極螳螂大本營」之稱的青島,一位螳螂門前輩聽聞李飛林先生是王元亮先生的衣缽傳人,想驗證一下李飛林先生的功夫是否達到了太極螳螂拳繼承人的水平,於是便提出與李飛林先生試手。李先生初生牛犢不畏虎,也不客氣,與前輩雙臂一搭,前輩身發囫圇勁,手臂有如千斤一般壓向李先生,其勢之猛,不亞於泰山壓頂,而李先生則見勢接勢,出單臂發囫圇勁相抗,猶如泰山一般穩定。就在這一瞬間,兩人雙臂誰也無法問動對方。說時遲那時快,李先生腰身微轉,手已打出,停在了前輩面前,勝負立分。老前輩也不禁為李先生這一動作叫好。
所謂即得藝必試藝。有太極螳螂同門,對李先生的功夫頗為不服,總想找機會一試。一天兩人相遇,李先生對他說:「我師爺王玉山以螳螂拳之『陰陽疊手掌』打法聞名,我就以這一招打你。」結果兩人一交手,被李飛林先生陰陽疊手掌前半勢放出一丈左右。另有螳螂名師,對李飛林先生講螳螂之纏封管用。而先生則講,拳打變化,無論任何手法均可以在變中破解。名師不信,兩人相試,名師以「纏封」封李先生前手,李先生則以分身八肘之黏肘迎之,身步略轉,一肘打出,名師隨之倒地。李飛林先生的一位朋友對先生的功夫頗為好奇,非要與先生動手試驗,李飛林先生笑著說:不能試,螳螂拳手法狠毒,一交手必然會腿斷臂折。苦求之下,李飛林先生沒法,只好說:這樣吧,我們磕一下胳膊,就磕三下,如果你能堅持住,我們就試試。兩人雙臂相磕,前兩下,李飛林先生並沒有發勁,所以對方也沒有覺出螳螂拳的臂功有什麼厲害之處。第三下,在磕的同時,李先生猛然發勁,只發到五成左右,猛然間,對方一個高跳出,伸著手臂驚呼:「手臂斷了。」李飛林先生說:「不可能!」結果掀開袖一看,一個大泡赫然出現在眼前。
2003年「鳳祥杯」全國傳統武術交流大賽在遼寧阜新舉行,一時間全國傳統武術高手雲集阜新。在比賽中,李先生將自己的太極螳螂拳發揮得淋漓盡致,表現出了該拳雄渾的氣勢、精妙的手法及深厚的武功根底。李先生的精彩表演,不但贏得了全場喝彩,裁判也打出了全場最高分,取得了此次比賽的第一名。
2004年2月李飛林先生受山東省煙台市體育局委派,參加在香港舉辦的「世界功夫群英會」。作為太極螳螂名師的李飛林先生與同去的梅花螳螂名師曲滋君、六合螳螂名師張道錦、七星螳螂名師鍾連寶先生一起大顯身手,展示了煙台一脈相傳的螳螂拳真髓,四位名師均榮獲金牌和表演獎,並與世界各地近二百名武林同仁進行了交流,為山東螳螂拳的發揚光大作出了應有的貢獻,被譽為「山東螳螂拳四大名師」。
2004年10月,受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征調,李飛林先生作為山東太極螳螂拳唯一代表人物進入了首界世界傳統武術節國家隊,並在首界世界傳統武術節中取得了數個第一的佳績,又為國家爭得了榮譽。 發勁剛而不僵,柔而不軟,短中寓長,快速敏捷,具有螳螂的形象。螳螂拳派別雖多,但都強調象形取意,重在取意,重意不重形。手法、步法、腿法、身法密連而巧妙,穩健而靈活,活中求快,快中求穩,穩中求精。螳螂拳氣勢要求緊快即眼快,手快,步快,身快,式快,一招變三招,長短兼用,氣勢逼人,變化莫測。發力時,快速突然,松緊結合,富於彈性,做到剛而不僵,柔而不軟,脆而不短,快而不毛。器械套路
⑵ 現在螳螂拳已經走出了國門響於世界,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螳螂拳第七代傳人-----楊志軍先生,淄博人,從事此拳研究三十八年,歐洲教學,傳播武術,載譽歸來。
⑶ 螳螂拳的歷史發展
螳螂拳是中國著名的中國傳統武術流派之一,象形拳的一種。它是山東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列入系統研究整理的傳統武術九大流派之一。螳螂拳的形成發展,是凝聚了明末清初眾多武術流派之長而成,僅依拳譜所載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說,可以說螳螂拳是中國古代武術文化的載體,研究這種拳術對於了解明清之際的武術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螳螂拳是中國傳統武術中的一大瑰寶,是中華武術中的一支奇葩。在她有史記載的二百多年的傳承中,歷代傳人豪傑俊才倍涌,影響與日俱增。
李贊元,原名李立,清順治帝賜名贊元,字公弼,號望石。順治十二年(1655年)考中進士。翌年四月,任山東道御史。因其奏言剛直不諱,皇帝稱為「真御史」。康熙十三年(1674年)升為兵部督捕右侍郎(正二品)。李贊元官居要職,門庭顯赫,但家規甚嚴。曾題《四勿詩》:「手勿釋詩卷,身勿著華服,心勿思邪事,行勿恃蔭勢」,為教子格言,故其13子(贊元共有17子,其中6、7、8、9子夭折)皆無紈絝之習。代代恪守家訓,始有「三世八進士」之美談。
李炳霄,是李贊元17子一脈之玄孫,清乾隆年生人,他自幼聰穎好學,繼承家風,文武兼備,又精通醫理,未及弱冠就有附貢之名。某年參加鄉試不中,乾脆棄文從武。李炳霄本是豁達之人,他從此匿跡林泉,專一結交世外高人和江湖豪俠。適逢機緣巧合,他索性又出家為道,號「升霄道人」。李炳霄挾技游歷天下,遍訪武林高人,虛心學習,孜孜以求,探索中華武術之真諦,將天下十八家武藝融會貫通。他由武入道,以道闡武,終得大成。
螳螂拳產生於明末清初,相傳由明末清初王郎(山東棲霞人於七)所創。於七家道富有,酷好武術,曾投萬貫家資往少林習藝,一心報效國家。無奈清兵人關,報國無門,他憤然回到山東,組織義軍,與清廷作對。有一次因寡不敵眾,幾乎全軍復滅,於隻身走到嶗山腳下,匿在漁民家中,清兵追至,於七急上嶗山華嚴寺,找到以前同在少林學藝的師兄---華嚴寺的主持和尚,以求庇護,師兄出寺一看,連忙入來,令於七換上僧衣,削去頭發,扮成和尚,並且以開水燙到他臉又紅又腫,叫他睡在禪房、蓋上被子,不得出聲。俄頃清兵搜到,師兄說了這個是新來的僧人,患了天花病,清軍官怕被傳染,只望了於七一眼就退出來。根本認不出他,瞞過了清兵。師兄對於七說,外面風聲仍很緊,叫他索性在此當和尚,避過風頭火勢再算,於七應允,因他是義軍首領,時有舊部下秘密找他,於七深居簡出,不輕易見客,與舊部下定暗號,凡來找他的,必須寫一個「王」字,交給守門和尚,守門和尚才允許進內。(「王」字就是「於七」兩字的重疊)後來於七索性說自己姓王,人呼之為王郎,「郎」是男子漢的稱呼,以後音誤為王郎,「王郎」名字,一直流傳至今。
螂拳的手法,主要是:勾、樓、采、掛、黏、沾、貼、靠、刁、進、崩、打十二字訣。要求: 「不刁不打,一刁就打,一打幾下」的連環進攻。
螳螂拳的風格,總的來講,是快速勇猛、斬釘截鐵、勇往直前的氣勢。其特點是:正迎側擊、虛實相互、長短兼備、剛柔相濟、手腳並用,使人難以捉摸,防不勝防;用連環緊扣的手法直逼對方,使敵無喘息機會。手法很豐富,既有大開大合的長打手,又有短小快捷的偷漏手,既有肘靠擒拿,又有地趟摔打。在套路演練方面,講究快而不亂、剛而不僵、柔而不軟。套路結構嚴謹,動作之間銜接巧妙。外功是鐵砂掌,內功是羅漢功。常練螳螂拳,可以培養人們的堅強鬥志和敏捷應變能力。
傳統武術的核心,帶領現代人類學習健身之類的必防之術。
弘揚了中國文化以及武術的內涵。
螳螂拳為明末清初膠東人王朗(一說是王文成,另一說王朗與王文成同屬一人)所創,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相傳,王朗祖師察螳螂捕蟬之動靜,取其神態,賦其陰陽,剛柔虛實之理,施以上下、左右、前後、進退之法,演古傳十八家手法於一體而創螳螂拳法。
在螳螂門古老拳譜《可使有勇》(梁學香著於道光年間)中記載為「昔者王朗老師,作為分身八肘,亂接、秘手,但論虛實剛柔,其妙無敵」。在《螳螂拳譜十八家拳祖姓名》中提到「王朗的螳螂總敵」。也就是說在道光年間,所知道的螳螂門祖師,就為王朗。螳螂拳從萊陽傳出後,由姜化龍、宋子德、崔壽山、王玉山先生於清末民初先後到煙台、青島傳授嫡派螳螂拳,傳授螳螂拳的國術館遍布膠東,由於習練者眾多,逐漸形成了現今煙台螳螂門的三枝四派,分別是:萊陽三山一脈的太極螳螂,煙台郝家的太極梅花螳螂,煙台林景山一系的七星螳螂,龍口、招遠林世春一脈的六合螳螂等。1983年,在國家體委進行的「全國武術遺產搶救、挖掘、整理」工作中,萊陽民間拳師劉希雲先生把祖傳的「螳螂拳譜」獻給國家,並獲「雄獅獎」。同時,名震天下的「三山」之一王玉山先生之子王元亮先生被確定為嫡派螳螂拳傳人,並在萊陽收徒授拳。在此契機下,萊陽的武術運動,盛行一時。在萊陽習練螳螂拳的拳師大都是是王元亮先生的徒弟。另外,在全國各地乃至世界許多國家都有螳螂拳的拳法在流傳,據考證均與萊陽螳螂拳有極深的淵源。 螳螂拳是一種模仿螳螂動作演變而來的傳統拳術,在山東膠東地區廣為流傳,是中國武術優秀拳種之一,被列為全國武術表演比賽項目。以棲霞、海陽、萊陽為代表的膠東廣大地區為螳螂拳的主要傳承地,現已推廣至全國10多個省市及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
螳螂拳產生於明末清初,相傳由明末清初王郎(山東棲霞人於七)所創。十九世紀中期,棲霞的螳螂拳進入興盛期,出現了米卓福、米華彩、米華國、孫英、孫忠民、楊學海、楊學珍、楊學武、楊振寶、楊德常、鄒良等一批螳螂拳高手。由棲霞筐里人戰德所創的小架螳螂拳,傳人有張洪錫、衣壽春、單金生等。八步螳螂拳源於棲霞,並從棲霞傳入台灣及世界各地,衛笑堂、衛延義兄弟是重要傳承人。
到上世紀二十年代,棲霞螳螂拳已非常普及,傳播村莊達54個,拳房屋遍及城鄉,習練者達數千人之眾。解放後,螳螂拳的發展趨於低潮,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傳習活動又進入一個活躍期,進入九十年代,再次走入低谷。目前,已成立螳螂拳協會,習練者達到百人之多。
螳螂拳在它產生的數百年裡,經過歷代武術家的總結提煉、創新發展,逐漸形成了特色鮮明、長短兼備、剛柔相濟、勇猛快速、實用性強的獨特風格,主要有太極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小架螳螂等流派。其中太極螳螂拳、梅花螳螂、小架螳螂在棲霞比較流行。
螳螂拳是一種有著有鮮明的技擊特點,實戰威力強,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體育運動項目,對其進行保護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螳螂拳在王郎始創時期,只是一個雛形,也不分什麼流派,經過數百年的演變,直到清末民初,螳螂拳呈現出蓬勃繁榮的景象,習練者遍布膠東各地,聲名越來越響,從而衍生出膠東螳螂門十多個門派,其中,主要有六大流派:太極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小架螳螂拳、八步螳螂拳。而在棲霞一帶則以太極螳螂拳、梅花螳螂拳為主,小架螳螂拳和八步螳螂拳則是唯棲霞所獨有,實用性強、威懾力大的特殊拳種。 明末清初陝西省淳化縣王郎(即王文成)初練少林功夫,當看到螳螂斗蟬中得到啟發,回家後苦心鑽研,取蛙辮活動的特點,吸十八家拳法的精華,編創出「崩補」和「八肘」兩套學,並取名「螳螂十八湊」。
王郎善於吸取別家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他把「太極拳」、「通背拳」、「狸拳」等的精華,融進「螳螂十八湊」。使它在技擊手法、功路和發勁上不斷改進。因此,他活動起來陰陽分叫,上、下肢時時轉動劃弧,還具太極拳的特點。上肢上下轉動,四面環繞,手的招式象朵朵「梅花」,發勁時「張如弓」,發勁結束和靜止時「縮如球」,兼有蛻簿活動之長,所以後來又改名為「太極梅花螳螂拳」,後人也稱為「太極梅花」,也有人簡稱為「梅花螳螂」,實際上都是指的同一種拳術。 明末,山東省萊陽縣趙家疃人士趙珠,從小攻文習武。文才橫溢,武技超人,文科會試得中進士,被放到陝西省溶化縣任縣令。其妹嫁王郎為妻。王郎見趙珠從小攻文習武,出類拔萃,便把螳螂拳傳授給他。當時,社會上武風敗壞,王郎不滿於世,決心不再傳人。無奈,趙珠就將拳術帶回了萊陽老家。從此螳蜘拳在陝西淳化縣一帶滅跡。後來,趙珠又吸取了「崩補」和「八肘」及其它拳種的精華加以變化,遵循著螳螂拳的勁路特點,編創了「亂截」。亂截之名就是從「截」取他拳之招而得(後人稱他為「亂接「或「攔接」是不正確的)。一年深秋,有一盜賊高成病危在山東萊陽縣小赤山一借野外。李秉霄把高成救到家中。李秉霄以從小習醫的高深醫術,親自配葯醫治。高成病癒後為了報恩,在李家住了一年,將自己的武技傳給了秉霄(高成學的哪家功夫,已無記載)。從此,李秉霄也踏入了武行之門。
明朝滅亡,趙珠回原籍。李秉宵也棄醫習武,拜趙珠為師。趙珠見他品德高尚,便苦心傳授,使秉霄成為一代螳螂拳大師。李秉霄晚年又摘取了「崩補」、「八肘」、「亂截」和高成授給他技藝中的要招,博採眾藝之長,編創了「摘要」。「摘要」成了螳螂的精華,過去歷代拳師是不輕易傳授給他人的。
外國人也學螳螂拳李秉霄家,有一放牛娃是萊陽梁家夼村人的梁學香。他長大以後給李家看樹林,成了李家的忠實長工。他從小聰明好學,李秉宵夜間練功,他就夜夜在身邊伺候,並暗暗偷學了技法;李睡了之後,他再偷偷去練,經常通宵達旦。李秉霄發現了很受感動,收他為徒,親授其藝。後來,梁學香也成一代螳螂拳宗師。這期間,山東萊陽縣黃金溝人姜化龍,使用地功拳,比武敗在他人手下,深感藝功不足.他得知梁學香武藝高超後,拜其為師,苦練螳螂拳,藝成後到煙台教拳。當時,同縣趙格庄的宋子德住在煙台,是煙台很有權勢的人物,因排行老二,人稱他宋二爺。宋二爺好武,慕名拜姜化龍門下學藝。萊陽縣由格庄還有一位羅漢拳和地功拳名師李丹伯(字仲祥),也在煙台教拳。這二個人同是武林名手,通過交往。拜為結義弟兄兄,李丹伯為長,姜化龍為次,宋子德為三,以後三人親如手足。姜化龍傳藝於宋子德,毫無保留;李丹伯和姜化龍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如姜化龍「摘要」中的「翻車」、「一肋遮半身」、「轆轤錘」等幾十個招法,都是吸取了李丹伯的要招,他又單獨創編了一套「地功拳「,後人稱為「第七段摘要」。這時,螳螂拳學的內容和招法也走上了最高階段。姜化龍在煙台共住了八年,他見宋子德功滿藝成,便辭別了李、宋二人,回到了原籍。姜化龍回鄉後便設場教學。李丹伯的侄兒李坤山拜姜化龍為師。宋子德回鄉後也設場教拳。萊陽縣崔疃的王玉山和諸陸村的崔壽山,先後也都拜在宋子德門下。以後,姜化龍和宋子德台場同教。李、王、崔在二位嚴師的指導下,完整地把螳螂繼承下來,苦練十餘年,功達爐火純青。三人為了取人之長,又到處訪友,都從未遇到過敵手。 李坤山從小喜愛大槍,曾練過「獅子個不離母」。此槍法沒有套路,只是些實戰的單槍法。後來,他把螳螂拳的特點融到了此槍之中,使此槍神出鬼沒,在搏鬥中能點得對方「指頭紅」。即朝對方前額正中一刺,讓他微微出血而不傷著;能招對方的扣子全部挑下而不被發覺。1933年全國舉行擂台賽,明令……「打死無淪,發靈樞歸返原籍」,藝弱者不敢登台。李坤山和王玉山都參加了比賽。李坤山使用了「鳳凰三點頭」、「紅娘子叫門」和「底漏槍」等槍法,奪得了大槍的冠軍,拿到金盾。南京和一些外地報紙登載:「……李坤山的大拾使人眼花繚亂,躲閃不及,真神槍也。」設擂台考贈他一塊金牌匾,為蔣介石所親書,上寫「一支幹戈震東洋,半世英雄傳大槍」。王玉山的鐵拳如暴風驟雨,他用「一肘遮半身」、「翻車」、「轆轤錘」等招法,打得對方無法招架、躲閃,幾局過後亦大獲全勝。從此,萊陽的李坤山、王玉山、崔壽山,「三山」成名全國,名揚天下。萊陽的螳螂拳也興盛一世。螳螂拳傳到李坤山、王玉山、崔壽山等人,已是第六代、第七代了。
⑷ 世界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七星螳螂拳》哪裡能買到
是不是這本?世界文化出版社《七星螳螂拳》,袁波著。孔網有。
世界文化出版社《七星螳螂拳》
⑸ 世界文化出版社《少林螳螂拳之前七後九》是誰寫的
世界文化出版社《少林螳螂拳之前七後九》是袁波寫的,可以看看書的封面。
世界文化出版社《少林螳螂拳之前七後九
⑹ 梅花螳螂拳的師承發展
李崑山 萊陽三山之一
王玉山 萊陽三山之一 趙珠是此拳的第二代繼承人。他是山東省萊陽縣趙家疃人,從小攻文習武,才華橫溢,武技超人。明末文科會試得中進士,被放到陝西省淳化縣任縣令。其妹嫁王郎為妻,因系至親,王郎把螳螂拳傳授給趙珠。當時,社會上武風敗壞,王郎不滿於世,決心不再傳人,趙珠把此拳帶回了萊陽,從此,螳螂拳在陝西淳化一帶滅跡。後來,趙珠又汲取了「崩補」、「八肘」和其他拳種的精華加以變化,遵循著螳螂拳的勁路特點,編創了「亂截」。亂截之名就是「截取」他拳之招的意思。後人稱它為「亂接」或「攔接」,是不準確的。
螳螂拳自趙珠後盛行於山東省萊陽縣。萊陽縣的李秉霄、梁學香、姜化龍,以及近代的李崑山、王玉山、崔壽山等,都是螳螂拳的傳繼人。尤其是後三位,功精藝純,名揚天下,是武壇上著名的萊陽「三山」。
1933年,萊陽縣續寫縣志,曾找當時的萊陽縣國術館館長李崑山了解螳螂拳的師承關系,不巧,李到青島去了,無奈,找到他的大徒弟李淑栽,李淑栽把趙珠和李秉霄說顛倒了,因此,現有的縣志記載李秉霄為趙珠的師傅,這給後人留下了一個錯誤的依據。縣志還把「梁學香」寫成了「梁夢香」,也是不對的。 第三代傳人李秉霄是山東省萊陽縣小赤山一帶人。他從小習醫,醫術高深,醫德高尚,給貧窮者看病分文不取。一年深秋,有一盜賊高成在野外病危,秉霄把他救到家中,親自配葯醫治。高成病癒後為了報恩,在他家住了一年,將自己的武技傳給了秉霄,從此,秉霄踏進了武行之門。至於高成所授屬哪家功夫,史無記載。
明朝滅亡,趙珠回到原籍,李秉霄棄醫習武,拜他為師。趙珠見李品德高尚,便苦心傳授,使秉霄成為一代螳螂拳大師。李秉霄晚年又擇取「崩補」、「八肘」、「亂截」和高成所授技藝中的要招,博採眾藝之長,編創了「摘要」。「摘要」成了螳螂拳的精華,過去歷代拳師不輕易傳授予人。 姜化龍是山東省萊陽縣黃金溝村人。他原先練過地功拳,比武敗在他人手下,深感武功不足,後來拜梁學香為師,苦練螳螂拳,藝成後,他到煙台教拳。當時,同縣趙格庄的宋子德住在煙台,是煙台有權勢的人物,因排行老二,人稱宋二爺。宋二爺好武,拜在姜化龍門下學藝,萊陽縣還有一位羅漢拳和地功拳名師李仲祥(字丹伯),也在煙台教拳。這三人同是武林名手,通過交往,拜為結義兄弟,李仲祥為長,姜化龍次之,宋子德為三。三人親如手足。姜化龍傳藝於宋子德,毫不保留;李仲祥和姜化龍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姜化龍把李種祥的「翻車」、「一肘遮半身」「轆轆錘」等幾十個要招,都融進了螳螂拳之中。他又遵循著螳螂拳的特點和勁路,創編了一套「地功拳」,這就是後人所說的螳螂門中的「地功」。這一時期螳螂拳的內容和招法已達到了最高價段。姜化龍在煙台住了八年,見宋子德功滿藝成,便辭別了李、宋二人,回到原籍。
當時,煙台還有一位著名武師紀春亭。他甚愛螳螂拳,棄本門之藝,拜宋子德為師。宋子德用六個月把螳螂拳傳給了他。後來,宋子德也回到了原籍。 螳螂拳為明末清初膠東人王朗所創,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相傳,王朗祖師察螳螂捕蟬之動靜,取其神態,賦其陰陽,剛柔虛實之理,施以上下、左右、前後、進退之法,演古傳十八家手法於一體而創螳螂拳法。
在螳螂門古老拳譜《可使有勇》(梁學香著於道光年間)中記載為「昔者王朗老師,作為分身八肘,亂接、秘手,但論虛實剛柔,其妙無敵」。在《螳螂拳譜十八家拳祖姓名》中提到「王朗的螳螂總敵」。也就是說在道光年間,所知道的螳螂門祖師,就為王朗。
螳螂拳從萊陽傳出後,由姜化龍、宋子德、崔壽山、王玉山先生於清末民初先後到煙台、青島傳授嫡派螳螂拳,傳授螳螂拳的國術館遍布膠東,由於習練者眾多,逐漸形成了現今煙台螳螂門的三枝四派,分別是:萊陽三山一脈的太極螳螂,煙台郝家的太極梅花螳螂,煙台林景山一系的七星螳螂,龍口、招遠林世春一脈的六合螳螂等。1983年,在國家體委進行的「全國武術遺產搶救、挖掘、整理」工作中,萊陽民間拳師劉希雲先生把祖傳的「螳螂拳譜」獻給國家,並獲「雄獅獎」。同時,名震天下的「三山」之一王玉山先生之子王元亮先生被確定為嫡派螳螂拳傳人,並在萊陽收徒授拳。在此契機下,萊陽的武術運動,盛行一時。現在在萊陽習練螳螂拳的拳師大都是是王元亮先生的徒弟。另外,在全國各地乃至世界許多國家都有螳螂拳的拳法在流傳,據考證均與萊陽螳螂拳有極深的淵源。 此拳據傳發源於明末清初年間(也有南北朝梁武帝時一說),一名叫王郎的武術家訪友比武失敗後,一次偶然機會看到螳螂捕蟬靈巧而又激烈的情形,有所啟發,然後他捕捉了許多螳螂,經常地戲斗,觀察研究螳螂的每一細小神態動作。在精神方面他吸取了螳螂的意念高度集中、剛毅機智的氣概;手法上吸取了它巧妙運用兩個前臂進行勾、摟、卦、劈等動作是所表現出的快速靈巧;身法上吸取了它腰身的仰、俯、擰、旋的靈活多變;步法上吸取了它的踏實、穩固以及前後左右閃展騰挪的突躍等。他編制了一些巧妙的拳術攻防組合進行苦練,再度訪友比武連連獲勝。王郎在訪友習武過程中又不斷的總結經驗,虛心學習,取長補短,豐富和改進已取得的成果,從而創立了初期的螳螂拳。
明末清初時,山東有王郎者(有稱王朗者)到少林寺學藝,藝成後與韓通斗,斗敗及於樹下休息,苦思破敵之法。見一螳螂緣樹而下,乃以劃草戲之。螳螂則以一刀勾一刀打,轉變有度,閃轉靈活,乃攜螳螂回寺,終日試之,而研究出勾摟刁采等螳螂手法。一日在樹下練習時,有一猿猴取其衣,乃追猿猴而不得近其身,追逐很久,猿猴才棄其衣而去,王郎思之良久,摹仿猿猴之足跡,變換之角度,而研究出猴之步法。至此王郎之螳螂拳初步形成了。不久,即有人寫出拳譜。第一篇為「十八羅漢短打序」,其中說:短打者,少林福居禪師所著也,注釋詳確,義理精通…。並有「短打要論」,「八打八不打」,「八剛十二條」、「長拳即短打,短打要長拳」等等。練螳螂拳者「以此為總譜,或稱為老譜」。可見當時螳螂拳只有一種。以後一傳再傳,逐漸演變,遂分為三大派了。 螳螂拳是一種模仿螳螂動作演變而來的漢族傳統拳術,在山東膠東地區廣為流傳,是漢族武術優秀拳種之一,被列為全國武術表演比賽項目。以棲霞、海陽、萊陽為代表的膠東廣大地區為螳螂拳的主要傳承地,現已推廣至全國10多個省市及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
螳螂拳產生於明末清初,相傳由明末清初王郎(山東棲霞人於七)所創。十九世紀中期,棲霞的螳螂拳進入興盛期,出現了米卓福、米華彩、米華國、孫英、孫忠民、楊學海、楊學珍、楊學武、楊振寶、楊德常、鄒良等一批螳螂拳高手。由棲霞筐里人戰德所創的小架螳螂拳,傳人有張洪錫、衣壽春、單金生等。八步螳螂拳源於棲霞,並從棲霞傳入台灣及世界各地,衛笑堂、衛延義兄弟是重要傳承人。
到上世紀二十年代,棲霞螳螂拳已非常普及,傳播村莊達54個,拳房屋遍及城鄉,習練者達數千人之眾。解放後,螳螂拳的發展趨於低潮,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傳習活動又進入一個活躍期,進入九十年代,再次走入低谷。目前,已成立螳螂拳協會,習練者達到百人之多。
螳螂拳在它產生的數百年裡,經過歷代武術家的總結提煉、創新發展,逐漸形成了特色鮮明、長短兼備、剛柔相濟、勇猛快速、實用性強的獨特風格,主要有太極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小架螳螂等流派。其中太極螳螂拳、梅花螳螂、小架螳螂在棲霞比較流行。
螳螂拳是一種有著有鮮明的技擊特點,實戰威力強,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體育運動項目,對其進行保護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螳螂拳在王郎始創時期,只是一個雛形,也不分什麼流派,經過數百年的演變,直到清末民初,螳螂拳呈現出蓬勃繁榮的景象,習練者遍布膠東各地,聲名越來越響,從而衍生出膠東螳螂門十多個門派,其中,主要有六大流派:太極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小架螳螂拳、八步螳螂拳。而在棲霞一帶則以太極螳螂拳、梅花螳螂拳為主,小架螳螂拳和八步螳螂拳則是唯棲霞所獨有,實用性強、威懾力大的特殊拳種。 明末清初陝西省淳化縣王郎(即王文成)初練少林功夫,當看到螳螂斗蟬中得到啟發,回家後苦心鑽研,取蛙辮活動的特點,吸十八家拳法的精華,編創出「崩補」和「八肘」兩套學,並取名「螳螂十八湊」。
王郎善於吸取別家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他把「太極拳」、「通背拳」、「狸拳」等的精華,融進「螳螂十八湊」。使它在技擊手法、功路和發勁上不斷改進。因此,他活動起來陰陽分叫,上、下肢時時轉動劃弧,還具太極拳的特點。上肢上下轉動,四面環繞,手的招式象朵朵「梅花」,發勁時「張如弓」,發勁結束和靜止時「縮如球」,兼有蛻簿活動之長,所以後來又改名為「太極梅花螳螂拳」,後人也稱為「太極梅花」,也有人簡稱為「梅花螳螂」,實際上都是指的同一種拳術。 明末,山東省萊陽縣趙家瞳人士趙珠,從小攻文習武。文才橫溢,武技超人,文科會試得中進士,被放到陝西省溶化縣任縣令。其妹嫁王郎為妻。王郎見趙珠從小攻文習武,出類拔萃,便把螳螂拳傳授給他。當時,社會上武風敗壞,王郎不滿於世,決心不再傳人。無奈,趙珠就將拳術帶回了萊陽老家。從此螳蜘拳在陝西淳化縣一帶滅跡。後來,趙珠又吸取了「崩補」和「八肘」及其它拳種的精華加以變化,遵循著螳螂拳的勁路特點,編創了「亂截」。亂截之名就是從「截」取他拳之招而得(後人稱他為「亂接「或「攔接」是不正確的)。
一年深秋,有一盜賊高成病危在山東萊陽縣小赤山一借野外。李秉霄把高成救到家中。李秉霄以從小習醫的高深醫術,親自配葯醫治。高成病癒後為了報恩,在李家住了一年,將自己的武技傳給了秉霄(高成學的哪家功夫,已無記載)。從此,李秉霄也踏入了武行之門。
明朝滅亡,趙珠回原籍。李秉宵也棄醫習武,拜趙珠為師。趙珠見他品德高尚,便苦心傳授,使秉霄成為一代螳螂拳大師。李秉霄晚年又摘取了「崩補」、「八肘」、「亂截」和高成授給他技藝中的要招,博採眾藝之長,編創了「摘要」。「摘要」成了螳螂的精華,過去歷代拳師是不輕易傳授給他人的。
外國人也學螳螂拳李秉霄家,有一放牛娃是海陽縣榆山夼村人的梁學香。他長大以後給李家看樹林,成了李家的忠實長工。他從小聰明好學,李秉宵夜間練功,他就夜夜在身邊伺候,並暗暗偷學了技法;李睡了之後,他再偷偷去練,經常通宵達旦。李秉霄發現了很受感動,收他為徒,親授其藝。後來,梁學香也成一代螳螂拳宗師。這期間,山東萊陽縣黃金溝人姜化龍,使用地功拳,比武敗在他人手下,深感藝功不足.他得知梁學香武藝高超後,拜其為師,苦練螳螂拳,藝成後到煙台教拳。當時,同縣趙格庄的宋子德住在煙台,是煙台很有權勢的人物,因排行老二,人稱他宋二爺。宋二爺好武,慕名拜姜化龍門下學藝。萊陽縣由格庄還有一位羅漢拳和地功拳名師李丹伯(字仲祥),也在煙台教拳。這二個人同是武林名手,通過交往。拜為結義弟兄兄,李丹伯為長,姜化龍為次,宋子德為三,以後三人親如手足。姜化龍傳藝於宋子德,毫無保留;李丹伯和姜化龍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如姜化龍「摘要」中的「翻車」、「一肋遮半身」、「轆轤錘」等幾十個招法,都是吸取了李丹伯的要招,他又單獨創編了一套「地功拳「,後人稱為「第七段摘要」。這時,螳螂拳學的內容和招法也走上了最高階段。姜化龍在煙台共住了八年,他見宋子德功滿藝成,便辭別了李、宋二人,回到了原籍。姜化龍回鄉後便設場教學。李丹伯的侄兒李坤山拜姜化龍為師。宋子德回鄉後也設場教拳。萊陽縣崔疃的王玉山和諸陸村的崔壽山,先後也都拜在宋子德門下。以後,姜化龍和宋子德台場同教。李、王、崔在二位嚴師的指導下,完整地把螳螂繼承下來,苦
練十餘年,功達爐火純青。三人為了取人之長,又到處訪友,都從未遇到過敵手。李坤山從小喜愛大槍,曾練過「獅子個不離母」。此槍法沒有套路,只是些實戰的單槍法。後來,他把螳螂拳的特點融到了此槍之中,使此槍神出鬼沒,在搏鬥中能點得對方「指頭紅」。即朝對方前額正中一刺,讓他微微出血而不傷著;能招對方的扣子全部挑下而不被發覺。1933年全國舉行擂台賽,明令……「打死無淪,發靈樞歸返原籍」,藝弱者不敢登台。李坤山和王玉山都參加了比賽。李坤山使用了「鳳凰三點頭」、「紅娘子叫門」和「底漏槍」等槍法,奪得了大槍的冠軍,拿到金盾。南京和一些外地報紙登載:「……李坤山的大拾使人眼花繚亂,躲閃不及,真神槍也。」設擂台考贈他一塊金牌匾,為蔣介石所親書,上寫「一支幹戈震東洋,半世英雄傳大槍」。王玉山的鐵拳如暴風驟雨,他用「一肘遮半身」、「翻車」、「轆轤錘」等招法,打得對方無法招架、躲閃,幾局過後亦大獲全勝。從此,萊陽的李坤山、王玉山、崔壽山,「三山」成名全國,名揚天下。萊陽的螳螂拳也興盛一世。螳螂拳傳到李坤山、王玉山、崔壽山等人,已是第六代、第七代了。他們和他們的徒弟都出了不少高手。
⑺ 世界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少林螳螂拳之前七後九》哪裡能買到
世界文化出版社《少林螳螂拳之前七後九》,我也是在孔網買的,以前某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