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二葉亭四迷有哪些生平簡介
二葉亭四迷原名長谷川辰之助。他生於日本東京尾張藩邸的一所武士住宅中,在今東京名古屋一帶。有人說他生於1864年2月3日,也有人說他生於1864年2月28日,此事已不可考。其父長谷川吉數原為卑寒之士,後來憑其才華與容貌得到尾張藩主的寵愛,成為藩王德川慶勝的近身家臣,那時他才20歲,後一直留居江戶(今東京)。由於父母的才華,小長谷川辰之助受到很好的教育,他對文學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開始了,小長谷川辰之助同母親搬到外祖母家裡,開始讀書識字。
雖然當時日本開始教育改革,重點是學習西方近代文明知識。但由於長谷川辰之助家是士族,保持傳統,依然以漢學為主。1869年,小長谷川辰之助被送入漢學私塾,開始正式學習。由於他聰明伶俐,學習又刻苦,成績非常好。後來,由於父親不斷改任,小長谷川辰之助經常換學校,這讓他從小接觸了眾多的知識,見識過很多的地方,長谷川辰之助長期接受漢學的熏陶,很注重個人的修養。他把「俯仰天地,問心無愧」作為自己的人生准則。在先生講課時,小長谷川辰之助總是正襟危坐,恭恭敬敬地聽講。從來不像別的學生一樣,累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一會兒,小長谷川辰之助再累也是直直地坐著,連用兩肘支在課桌上稍微休息一下也不。他從小就注重在學習的同時培養自己的品德。他認為上課不好好聽講是對先生與知識的侮辱。因此,在如此的毅力信念支持下,小長谷川辰之助到哪裡都學習很好。此外,讀書之餘,他還研究「武道」,彈琴唱歌,學習劍術。青年時代的長谷川辰之助接受了西方近代的平等、民主思想。此後,他目睹耳聞世界列強對於日本的欺凌,這激起了他強烈的民族意識與愛國精神,總想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開始的時候,長谷川辰之助想當一名軍人。他從1878年至1880年先後三次投考陸軍士官學校。成績優秀,但終因眼睛近視而未被錄取,於是他又打算從政,做外交工作。1881年,長谷川辰之助考入東京外國語學校俄語系。
由於有偉大的抱負,長谷川辰之助學習非常刻苦認真,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而且各門功課均為滿分。但長谷川辰之助不死讀課本,他涉獵非常廣泛,尤其對政治、歷史、經濟、文學研究最為深刻,成為學校中引人注目的高材生。本來,他可以成為一名很好的外交官,但上天偏偏要讓他作文學家。
1885年5月,父親被罷官回家,家庭生活條件急劇變化。接著,1885年9月,東京外國語學校突然宣布解散,俄語系並入東京商業學校。這讓長谷川辰之助非常惱火,他憤然退學。當時,校長親自挽留這位品學兼優的學生。但他去意已定,無可挽回了。
長谷川辰之助想從事文學,用一隻筆來挑起養家的重擔。
當時,日本文壇仍然是一個被人輕視的群體。寫小說更被人不齒,但是長谷川辰之助卻不管這些,他有自己獨特的觀點,他完全不認為小說是逍遣、宣傳的玩藝。他認為小說是負載使命的神聖的東西,是用來表達嚴肅社會思想的東西。他自己研讀小說時也是抱著探索社會問題的目標。因此,年輕的長谷川辰之助一開始就是以現實主義的立場宋走進文學的。
當時,坪內逍遙已成為文壇著名的領袖,被稱為「新進的文學指導者」。剛剛退學的長谷川辰之助抱著坪內逍遙的文學理論著作《小說神髓》走進了坪內逍遙的家,他以批判與懷疑的言辭開始了對這位名人的拜訪,坪內逍遙非常欣賞這位才華橫溢的年輕人。兩人親切地交談,激烈地爭論,最終,兩人成為親密的朋友。回到家之後,長谷川辰之助很快完成了一篇文藝評論《小說總論》,提出了現實主義小說的真諦,指明了現實主義小說的方向。這篇《小說總論》,長谷川辰之助以「冷冷亭主人杏雨」為筆名,經過坪內逍遙的幫助,在《中央學術雜志》上發表,文學界為之震動,不僅僅是由於這篇文章是批判坪內逍遙的《小說神髓》的,也不僅僅是因為這樣一篇與著名的人物坪內逍遙對著乾的文章竟是經坪內逍遙自己的手發表的,更為重要的是,這篇文章所顯示出的文學造詣竟比領袖人物坪內逍遙還高,而且出於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後生之手,確實令人驚訝。
在坪內逍遙的鼓勵與幫助下,長谷川辰之助開始踏進了文學殿堂。他翻譯了俄國各著名文學家的小說與文藝理論著作,並開始寫作長篇小說《浮雲》。經過艱苦的努力,《浮雲》於1887年6月出版。從此,日本文壇上出現了一位新人「二葉亭四迷」(「該死」)。文質儒雅的長谷川辰之助這么叫罵著開始了文學之路。
B. 二葉亭四迷的人物經歷
日本作家,俄羅斯文學翻譯家。本名長谷川辰之助,筆名二葉亭四迷。1864年4月4 日生於江戶(今東京),卒於1909年5月10日。
「二葉亭四迷」在古日語中的隱喻為:見鬼去吧!「くたばってしめ(ま)え」選擇這樣的筆名,據說是因為不懂文學的父親對自己搞文學不滿曾這樣罵過自己,另外也有自嘲的意思。他啟蒙於漢學,深諳儒家思想。
二葉亭四迷的父親是地方的下級武士,明治維新後擔任地方小官吏。二葉亭四迷的青少年時期是在明治維新的「開化革新」的氣氛中度過。他從小接受漢學教育,受到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把為人正直、「俯仰無愧於天地」當作座右銘。當時沙皇俄國向亞洲擴張,引起日本朝野的憤慨。他在愛國激情的支配下,曾多次報考陸軍士官學校,未被錄取。1881年就讀於東京外國語學校俄文科,受到俄國文學的熏陶和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洗禮,遂選擇了以改造社會為己任的現實主義文學道路。1886年發表第一篇文學評論《小說總論》。《小說總論》補正了作家坪內逍遙《小說神髓》的不周之處,針對當時日本文壇佔主導地位的娛樂文學和單純模寫現實的創作方法提出不同的看法,系統闡述了小說應通過現象反映本質,從而成為認識真理的工具等現實主義文學主張,批判了僅僅注重形式上的「深刻描寫」的所謂寫實論和流於膚淺低俗的游戲文學,發出了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理論的先聲。次年,一部實踐這一文學理論的長篇小說《浮雲》連續刊載。小說通過一個正直而有學問的青年,被政府機構排擠、被情人鄙棄的命運,披露了明治時代官場的腐敗和人情的淡薄,揭示出封建傳統與西方近代文明的矛盾,塑造了日本文學史上第一個不滿現實卻無力反抗的「多餘人」形象,被譽為日本近代現實主義文學的開山之作。但小說問世時反響不大,他認為「文學不是大丈夫的終身事業」,於是他停止了小說的創作。此後,他當過內閣官報局的翻譯、編輯,陸軍大學和東京外國語學校教師,還當過中國清朝的北京警務學堂的幹部。20年中,翻譯介紹了不少俄國文學作品。他的譯文忠實原作,言文一致,頗受好評。
1904~1905年前後,二葉亭四迷出任大阪《朝日新聞》駐東京特派記者。在報社同仁鼓動下,恢復了文學創作。1906年和1907年,連續發表了長篇小說《面影》和《平凡》。《面影》寫一個中年知識分子入贅某家為婿,和妻子感情不和,卻與守寡回家的妻妹產生了愛情。這種愛情為家庭和社會所不容,他拋下情人和家庭到中國流浪,最後變成窮愁潦倒的酒鬼。小說對封建勢力作了揭發控訴,並對社會作了廣泛的批判。《平凡》他故意模仿風行一時的自然主義小說,用第一人稱敘述一個平凡人的一生。這個人從小受到家庭的溺愛,青年時和一個富家的女兒相愛,經歷了人生難忘的初戀。以後寫了一兩部應時的作品,博得一點小名氣,和公寓的女傭人廝混。最後決心放棄過去的生活,老老實實娶妻、生子,奉母送終,了此平凡的一生。作品夾敘夾議,對當時的社會風氣和文學狀況進行冷嘲熱諷。這三部小說以現實主義手法,塑造了對現實不滿、遭到社會惡勢力的排擠和打擊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們軟弱無力,缺乏斗爭勇氣,最後對人生感到幻滅,是特定的日本半封建社會下的「多餘人」的典型。作品通過對這些「多餘人」的描寫,對明治社會作了廣泛的批判。另外,他在開創言文一致、清新流暢的文體上也有一定的功績。1908年,二葉亭四迷作為《朝日新聞》特派記者被派往俄國首都聖彼得堡,1909年5月10日,因肺病死於歸國途中,葬於新加坡。196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鞏長金 、石堅白等譯的《二葉亭四迷小說集》。
C. 二葉亭四迷的代表作有哪些這些作品透露了怎樣的社會現實
1887年二葉亭四迷發表的處女作長篇小說《浮雲》,描寫一個正直的青年卻處處受到排擠和打擊,揭露了明治時代官場的黑暗和世態炎涼。以後作過教師和記者等,1906年以後又發表了長篇小說《面影》和《平凡》,都以現實主義手法,塑造了對現實不滿,但又缺乏斗爭勇氣,遭到社會惡勢力排擠和打擊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們是半封建的日本社會的「多餘人」。
D. 二葉亭四迷創作的三部小說有何特點
這三部小說以現實主義手法,描寫了不與世俗社會同流合污,但又承受不了時代的重壓,缺乏沖破現狀的勇氣,為時代的壓力所挫傷,成為明治近代社會被排擠的「多餘人」。作品通過對這些「多餘人」的描寫,對明治社會作了廣泛的批判。另外,他的作品清新流暢言文一致,為近代日本文學語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E. 二葉亭四迷原名叫什麼
日本作家、翻譯家。原名長谷辰之助,二葉亭四迷是筆名,意為「你給我死掉算了」。出生於一個小官二葉亭四迷像吏家庭,從小接受漢學教育,受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較深。1881年考入東京外國語學校俄文科學習,接觸到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對他的人生觀和創作觀都有很大影響,在日本首先提倡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1887年發表的處女作長篇小說《浮雲》,描寫一個正直的青年卻處處受到排擠和打擊,揭露了明治時代官場的黑暗和世態炎涼。以後作過教師和記者等,1906年以後又發表了長篇小說《面影》和《平凡》,都以現實主義手法,塑造了對現實不滿,但又缺乏斗爭勇氣,遭到社會惡勢力排擠和打擊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們是半封建的日本社會的「多餘人」。二葉亭四迷開創了言文一致的新文體,被看作日本近代文學的先行者。
F. 二葉亭四迷的最後一部小說《平凡》描寫了什麼
1907年發表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平凡》,描寫了才華出眾的知識青年在艱難歲月中空虛而無聊地度過半生的凄涼景象,反映明治社會中「才秀入微」的不合理現象。作品夾敘夾議,對當時的社會風氣和文學狀況進行冷嘲熱諷。
G. 二葉亭四迷生平經歷和創作歷程是怎麼樣的
二葉亭四迷是日本作家、翻譯家。原名長谷辰之助,二葉亭四迷是筆名,意為「你給我死掉算了」。出生於一個小官吏家庭,從小接受漢學教育,受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較深。1881年考入東京外國語學校俄文科學習,接觸到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對他的人生觀和創作觀都有很大影響,在日本首先提倡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1887年發表的處女作長篇小說《浮雲》,描寫一個正直的青年卻處處受到排擠和打擊,揭露了明治時代官場的黑暗和世態炎涼。以後作過教師和記者等,1906年以後又發表了長篇小說《面影》和《平凡》,都以現實主義手法,塑造了對現實不滿,但又缺乏斗爭勇氣,遭到社會惡勢力排擠和打擊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們是半封建的日本社會的「多餘人」。二葉亭四迷開創了言文一致的新文體,被看作日本近代文學的先行者。
H. 二葉亭四迷塑造的內海文三是怎樣的一類人物代表
二葉亭四迷著力塑造了這種在明治專制政權<被壓制、打擊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形象。他們不滿現實,寧折不彎,但又沒有力量,找不到反抗的方向,結果郁悶彷徨,無事一生。內海文三就是這一類人的典型代表。
I. 二葉亭四迷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浮雲》揭露了什麼
1887年,發表反來映他文藝觀點的第自一部長篇小說《浮雲》,寫在明治20年代,一個正直的青年被錄用為政府的下級官吏,只希望和自己相愛的堂妹阿勢結婚,把在家鄉過著孤苦生活的老母親接來同往,共享天倫之樂,但他不諳世俗,也不會違背自己的良心去迎合上司的需求,終於被政府機構革職。小說揭露了明治時代官場的黑暗和世態的炎涼,也觸及明治社會單純模仿西方的種種浮淺的所謂「文明開化」的現象。
J. 二葉亭四迷的代表作品
浮雲(浮雲ぅきぐも)
作品梗概
主人公內海文叄出身在靜岡縣的舊武士家庭,他告別了鄉下的老母,獨自一人來到東京,寄宿在叔父園田孫兵衛家。完成學業之後,在機關里當上了一名小官吏。文三的叔父經常外出經商,家裡只有嬸母阿政和兩個孩子(一個寄宿學校)。阿政是孫兵衛的後妻,一個典型的功利主義者、勢利小人,開始她覺得文三頗有出息,意將比文三小5歲的女兒阿勢許給文三。阿勢長得很俊俏,自幼是母親的掌上明珠,長大後成了一個嬌縱任性的姑娘,她受到當時所謂的「文明開化」的社會風氣的影響,接受了明治初期的資本主義新時代的教育,洋氣十足。她靠著天生的小聰明,看上去學、藝兼優,實際上卻很淺薄,並不很看重為人正直的文三。文三愛上了阿勢,但始終沒有勇氣向她表明自己的愛慕之心,心情很抑鬱。
兩年後,機關進行行政改革時,生來不擅溜須拍馬、巴結上司的文三被免職了。阿政對文三的態度頓時一落千丈。文三被免職的第二天,她口出污言,罵了文三,以後經常指桑罵槐。阿勢當時雖然為文三辯護了幾句,但很快和文三的同僚本田升親熱起來。本田升是老於世故、擅於蠅營狗苟的人,行政改革中非但沒被免職,反倒官升一級,當上了科長。11月2日那天,本田邀請阿政一家去團子坂觀菊,阿勢居然欣然前往,這使文三苦惱萬分。
這以後,本田與阿政母女得來往日益親密,對文三則竭盡嘲弄之能事。阿勢勸文三去求本田為其復職出一臂之力,然而,文三根本不願與只知對上級獻媚求寵的庸俗之輩本田一談。為此,文三和阿勢發生了爭吵,他覺得自己在園田家已經無法住下去,便決定對阿勢進行一次忠告,然後堅決離開她家。
作品鑒賞
《浮雲》發表於1887年,是日本近代文學史上的第一部傑出的長篇小說,共由三編組成。因為當時作者還是無名文學青年,所以第一、第二編是以坪內逍遙的名義發表的。
作品成功的塑造了四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如果我們把阿政的功利主義看做是封建時代的舊思想的代表,那麼,本田就是一個貌似具有新思想、實為地道的舊思想的衛道士,而阿勢正是游弋在這幾者之間的一朵浮雲。作品通過明治初期的一個小人物文三丟了工作、失去戀人,小小的願望被無情粉碎後成為社會上多餘的人的遭遇,反映了明治初期日本知識分子的苦惱,揭露了明治時代的官場的黑暗和世態的炎涼,批判了當時社會中單純模仿西方社會的種種淺薄的所謂「文明開化」的現象。日本文學界高度評價這部名垂於文學史的現實主義傑作。中村光夫等人編寫的《近代日本文學史》中說:「文體採用日本最早出現的清新的言文一致題,並熟練地運用從俄國小說里學來的現實主義手法,准確地、寫實性地描寫了近代社會及其人物。」這部小說給以後的日本的創作和近代文學的發展以極大的影響,從而使作者成為日本近代文學的先驅者之一。
注:以上摘自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日本近代文學名作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