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魯迅小說中的女性形象特點
魯迅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一生始終以抨擊舊勢力、揭露社會中的黑暗現象為己任。他的筆端時時角及社會現實,貫穿著始終如一的革命的民主主義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對外在封建社會最底層,最易被傷害、被侮辱的中國婦女,魯迅給予極大的關注和同情。對千萬這些婦女悲劇命運的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魯迅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挖掘,表現出作家對婦女問題的深切關心和對中國社會問題的獨特見解。在魯迅的《祝福》、《離婚》和《傷逝》等一系列小說中,他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生動、深刻而富有典型意義的婦女形象。魯迅正是通過描寫眾多婦女形象的作品,將中國文學史上描寫婦女悲劇命運的主題,推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中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開辟了一個新歷史時代。
被「四權」繩索捆縛的祥林嫂
祥林嫂是魯迅根據生活的若干真實原型塑造出來的典型。其一是單媽媽,她是個寡婦,卻又有同居的男人;其二是烏石山上看墳的女人,兒子在門口剝豆被馬熊拖去吃了;其三是寶姐姐,山裡人來搶親,寶姐姐逃走,失足落水,被撈起帶走。祥林嫂的形象比原型更集中更概括,是舊中國貧苦農婦悲慘命運高度典型化的體現。
祥林嫂的悲劇顯示了「四權」繩索對農村勞動婦女的捆縛。
族權,不允許祥林嫂守節。祥林嫂的前夫祥林比祥林嫂小十歲,丈夫死後,祥林嫂不願再嫁,寧可辛勤勞動養活自己,所以她逃到魯鎮做工。她的全部希望和渴求,便是要用自己的勞動來換取生存的權利。所以當她來到魯家做工時是「食物不論,力氣不惜的……到年底,掃地、殺雞、宰鵝,徹夜的煮福禮,全是一人擔當,(魯家)竟沒有添短工」。然而她反而滿足,「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但是,好景不長。在魯家做工不到半年,她婆婆 恃憑著族權的威勢,不但把她像逃犯一樣抓回去,且逼她嫁到深山野坳里。因為要用賣她所得的錢,買一個女人給她叔子做老婆。祥林嫂始終沒有掙到一個「人的資格」,卻像一年賺錢的貨物一樣被賣掉了。
夫權,要祥林嫂守節。在舊社會,依照舊禮教,「女子一而」,不得再嫁;「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所以,祥林嫂在她前夫祥林(一個比她小十歲的男人)死後,不肯再嫁;被婆婆抓回去逼嫁賀家坳,「在花轎上,她一種只是嚎,罵,抬到賀家坳,喉嚨已經全啞了。拉出花轎,兩個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勁的捺住她也還拜不成天地。他們一不小心。一鬆手,她就一頭撞在香案角上,頭上碰了一個大窟窿,鮮血直流……」。這是夫權要祥林嫂守節造成的後果。再婚後,丈夫死於傷寒,她又要為後夫守節,只能跟兒子阿毛相依為命。
神權、政權要懲罰祥林嫂不守節。祥林嫂再嫁雖非自願,但畢竟是再嫁了,就是「不守節」。「不守節」就是大逆不道,罪孽深重;不是小罪,而是「大罪」,就要受到懲罰。柳媽因受了封建迷(神權)的影響和毒害,無意之中成了統治者的幫凶,她那有關「陰司」的話(「這種人活著要受苦,死後還要受刑:閻羅王將她鋸開,分給前後兩個男人」)使祥林嫂在精神上蒙受極大的壓力。而政權的逼害尢烈,「魯四老爺」是地主階級的代表,是政權的化身,他支持或利用其他三種權力逼上樑山害祥林嫂。祥林嫂第一次來魯鎮做工時,魯四老爺知道她是寡婦後就「皺了皺眉」,不願意留她。但祥林嫂憑著自己的刻苦耐勞、能幹,還能分配祭祀用的酒杯和筷子;當祥林嫂再奶再寡後,即第二次來魯鎮做工時,她的遭遇就大不一樣了:她不但不能再碰那「神聖」的酒杯和筷子,而且成為人們日常的笑料;更為甚者,當她到土地廟捐了門檻,神氣舒暢、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時,四嬸慌忙大聲喝道:「你放著罷,祥林嫂!」一句話徹底地對祥林嫂「判了刑」,令到「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也不去取燭台,只是失神地看著。直到四叔來上香,教她走開她才走開」。可見,此時的祥林嫂所受到的打擊是何等之巨大!這就樣,勤勞、善良的祥林嫂被魯四老爺代表的地主階級迫害得精神失常,喪失了勞動能力,又被一腳踢開,淪為乞丐,最後倒斃在漫天的大雪之中。封建「四權」的繩索有如千斤鐵鏈,緊緊地捆縛著祥林嫂戕害著祥林嫂:夫權要她守節,族權不允許她守節,政權和神權又懲罰她的「不守節」。這深入骨髓的苦楚,使祥林嫂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魯迅抨擊的予頭直指封建制度,具有鮮明的獨創性。
暈鮮明的獨創性,體現 在魯迅刻劃了祥林嫂的幾個「不甘於」:祥林嫂不匡於受婆家虐待,逃跑出來到魯鎮做工,靠自己的辛勤勞動來爭得做人的資格;祥林嫂不甘於被人強逼改嫁,用生命來抗婚。在逼嫁的路上,她不但又哭又鬧,拜堂時還用頭撞香案角企圖自殺。雖然沒有死,但也撞到頭破血流,結果在額頭上留下了一個「大家以為恥辱」的傷疤;祥林嫂不甘於百般受人歧視,捐門檻以「贖罪」。為了「捐門檻」,祥林嫂用了在魯家的全部勞動所得十二元鷹洋;祥林嫂不甘於死後受閻王懲處,臨死時懷疑靈魂的有無。她希望沒有鬼,死去不用鋸開身子來分給兩個丈夫,但她又希望有鬼,死去可以在陰間見到惟一親愛的兒子阿毛,可以一家人團聚。這五個「不甘於」是祥林嫂自發反抗精神獨特而鮮明的體現。祥林嫂反抗了族權、夫權,懷疑神權,惟獨對壓在頭上的掌握政權的地主階級沒有明確的反抗表現,這是祥林嫂反抗的局限性。
祥林嫂是魯迅塑造的「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指:這個形象具有概括性、普遍性,看起來似曾相識;「陌生的」是指:這個形象具有鮮明獨特的個性。
祥林嫂的一生是苦苦掙扎的一生,其結果,卻被地主階級誣蔑為「謬種「。魯四老爺說」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個謬種!「地主階級年終」祝福」,作為酬神祈福的盛舉,是要「吉利的」,他們嫌惡窮人在這時死去。魯迅在刻劃地主階級丑惡嘴臉的同時,也深刻地寫出了祥林嫂是被黑暗勢力吞沒的。魯迅不但寫祥林嫂在物質上、肉體上的被剝削、摧殘,而且寫她心靈深處的痛苦。通過祥林嫂的悲慘遭遇,作品深刻地揭露舊社會、舊制度的黑暗。祥林嫂的死,是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對黑暗的封建制度、殘酷的封建禮教血和淚的控訴,她的悲劇更代表著封建宗法社會里千千萬萬勞動婦女的命運。可以說,在中國文學史上,無論哪一個時期的作品,還沒有象魯迅這樣真正寫出一個中國農村婦女的靈魂。因而,魯迅在這方面的成就是前無古人的。
從敢於鬧事到妥協的愛姑
愛姑是魯迅塑造的又一個典型。這個典型,也是魯迅根據生活的真實人物塑造出來的,是舊中國中產階層婦女悲慘命運的高度典型化的集中體現。
愛姑是有點「身份」的人,但沒有過高的身份。說她有點「身份」,是因為她有「體面」的娘家和「高門大戶都走得進的,腳步開闊」的父親。但愛姑又沒有過高的身份,她父親庄木三到底還不能與慰老爺平起平坐,更不能跟七大人平起平做。庄木三父女到慰老爺家去,只能先進門房喝年糕湯,走進客廳里去也只能站著。愛姑看見七大人的頭頂是禿的,可是那臉和腦殼都紅潤,便以為那一定是擦著豬油。對於「屁塞」以及那上面的「水銀浸」,對於鼻煙,愛姑都一無所知。這些細節描寫都說明不能把愛姑的身份估計得過高。所以應該說愛姑是中農以上,地主以下的身份。
愛姑的被迫離婚,說明當時在農村處在中產階層的婦女,處境仍然是悲慘的。夫權、族權有絕對的權威,丈夫姘上小寡婦,不管原配夫人是三茶六禮寫來的、花轎抬來的,也不會受法律保護。只要公婆不喜歡,不管你是否低頭進、低頭出,是否一禮不缺,也只得走。政權是夫權、族權的基礎,夫權受到統治階級的支持,鬧了幾處的離婚事件,只經豪紳七大爺(在地主慰老爺家)兩句話就解決了。一句是:「公婆說『走!』就得走。」七大爺還振振有辭,嚇唬愛姑說:「莫說府里,就是上海北京,就是外洋,都這樣。」公婆為什麼不喜歡愛姑呢?那是因為「『老畜生』只知道幫兒子」,這說明,在當時衙門八字開,維護的只是夫權、族權的利益;另一句是:「來——兮!」七大爺這一高大搖曳的聲音,連愛姑也感覺到「大勢已去」,晴天霹靂。愛姑剛才的放肆,剛才的「鬧事」、想計回「公道」,已盪然無存。可見,由於七大爺的「威嚴」,愛姑只好妥協。接著,便是兩家互換了「紅綠帖」(訂婚時交換的帖子),取消了婚約。可見,「來——兮!」這兩個字裨就是離婚的判決書。這就告訴愛姑,即使拼出命來,施家也不會家破人亡,封建政權是絕對維護夫權、族權和地主階級利益的。
愛姑具有「母夜叉」的性格,撒野、潑辣。丈夫「小畜生」姘上「小寡婦」,「老畜生」又袒護兒子,愛姑要回娘家搬兵討伐,要出這口「惡氣」,要把施家搞得家破人亡。因為愛姑是地方上很有點權勢,「沿海居民都有幾分懼怕」的土鄉紳庄木三的寵女,有一個土鄉紳父親作為靠山,所以她受不得別人的鉗制,更不知天高地厚。愛姑能說會道,撒野、潑辣,從她鬧離婚「一鬧就是三年」即可見一斑。愛姑只知道壓在自己頭上的正是她所信奉的封建主義制度。所以她一開始在七大人面前力數「小畜生」的不是,在七大人面前據理力爭,滿以為七大人「知書識禮,頂明白的」。最後還是七大人的一席話使愛姑如夢初醒,「覺得自己是完全孤立了」,也使明白了封建主義的真實面目,可惜為時已晚。愛姑外強中干,對弱者逞強,對強者軟弱,從敢於鬧事到妥協,這就是愛姑的經歷。她為了與施家「賭氣」,又是吵,又是罵,又是砸,非把施家搞個「家破人人亡」而後快。但當她在地位比她更高貴的七大人面前,心「突突地亂跳,彷彿失足掉在水裡一般」,顯得那麼軟弱、無能。當七大人說出最後一句話:「來——兮!」後,她不由自己地說:「我本來是專聽七大人的吩咐……。」愛姑的態度一百八十轉彎,從敢於鬧到徹徹底底的妥協,最終變得恭恭敬敬,唯唯諾諾。
愛姑的悲劇,充分說明了處在中產階層的婦女,同樣逃脫不了遭人踐踏的悲慘命運。這種現象在舊中國是普遍存在的,是「熟悉的」;愛姑亦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因而又是「陌生的」,是與眾不同的這個。
從追求個性解入到走上絕路的子君
《傷逝》的女主人公子君是魯迅先生塑造的又一個成功的婦女形象。子君是現代文學作品中一個具有反抗精神、最終被舊制度吞噬的女青年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傷逝》寫的是知識婦女的悲劇。
子君受過良好的教育,是為「五四」革命狂飆所喚醒的女知識青年。她常「談伊孛爾,談泰戈爾,談雪萊」,並以這些資產階級個性主義者的民主革命思想來激勵自己,子君和涓生終於結合了,也曾經有過安寧和幸福。但婚姻自主勝利後,子君卻步不前,變得淺薄、庸俗、怯弱,與涓生在人生態度上主生分歧,愛情終於出現了裂痕。成家後的子君,不但沒有像涓生一樣繼續學習和探索,爭取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發揮自己的才能,做一個自立於社會的女子;而是終日全力理家治內,甘心情願作一個舉案齊眉的賢妻良母,她變得淺薄、庸俗和怯弱。在家庭中所處的從屬地位,更滋生了她的自卑心理。她常常看涓生的恨色得事,連一顰一笑也受制於人。當她現現涓生開始冷淡她時,也不敢詢問,終日提心吊膽,生怕涓生拋棄她。她自覺但又不自覺地走上千百年來中國婦女走過的老路,最後連已經實現的婚姻自主也不能自主下去。涓生終於與子君分手,子君在絕望中,又回到了父親的封建家門,在無愛的人間鬱郁而死。
子君在追求個性解放、反對封建禮教與封建勢力的斗爭中,曾表現出無所畏懼、超人的勇氣,是個勇士。當她的行動受到家裡原極力反對和阻撓時,她堅定地說:」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何等勇敢!何等堅強!何等自信!這句話顯示了子君鮮明獨特的個性,這是「五四」新思潮對子君的影響。子君還從易卜生《玩偶之家》娜拉的形象中得到啟發和精神支持。熱戀時期的子君,對於路人的蔑視、老東西和小東西的侮辱,表現出出大無畏的井然和平靜,如入無人之境。但子君是在封建正統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小姐,她的思想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她的反抗雖然堅決,但不徹底。隨著時間的推移,子君的個性解放終於逐漸顯出它的舊面目來。當涓生拿出一張雪萊的半身裸體銅板像給她看時,婦君」只草草一看,便低了頭,似乎不好意思了「,這顯示出舊首先觀在她身上的作用。涓生失業了,子君立即顯出軟弱性,在經濟重壓之下,他們愛情的裂縫越來越大。涓生離開她後,她沒有爭辯,更沒有反抗,而是靜靜地讓她父親接回原來那個封建家庭里。她最終沒能走上與舊制度徹底決裂的革命道路上來。
子君的這些個性特點,是與她所外的時代和生活環境息息相關的。子君的愛情悲劇顯示了個性解放的巨大局限性。形象地說明只有進行社會革命,在社會解放的前提下,婦女才能獲得真正的個性解放和人格獨立。個性解放是人格獨立的必要前提,個人的經濟獨立是人格獨立的物質基礎,失去了這個基礎,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人格獨立。而人格獨立也只有在徹底的個性解放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子君的愛情悲劇說明,沒有經濟獨立,婦女解放就如同空中樓閣,遲早是要倒塌的。而以個性解放為武器,單槍匹馬同整個封建勢力進行斗爭,其結果只能是失敗。魯迅先生在《關於婦女解放》中進一步指出:「解放了社會,也就解放了自己」。婦女真正徹底的解放必須是在整個社會變革之後,必須把婦女解放同社會革命融為一體,必須把個性解放與社會解放緊密聯系在一起。
從祥林嫂、愛姑、子君三個代表不同階層的婦女形象中,魯迅深刻而鮮明地顯示了自己對婦女解放問題的思路:
婦女要獲得真正的解放,必須首先取得政治上的翻身,經濟上的獨立權;要達到解放的目的,必須推翻封建制度,必須進行深沉韌性的戰斗。
魯迅的作品,像匕首、像投槍,直指封建制度。魯迅的這些思路,也印證了恩格斯的精闢論述:「婦女解放的第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勞動中去。」
B. 魯迅關系女性命運的小說有哪些
故鄉中的楊二嫂,仔細分析,雖然所用筆墨不多,但是卻把她在年輕和中年時的對比寫出來了。可見她所受的苦,將她已經變為「細腳伶仃」的「圓規」
C. 布置:尋找魯迅小說里女子的人物和命運結局考:這些女性她們在人生目標上有哪些
魯迅小說中的女性如祥林嫂。
D. 求《魯迅作品中的婦女形象》文獻綜述!
婦女問題,是關系社會文明的重要問題。中國文化革命主將魯迅,對婦女問題始終給以極大的關注。故其在作品塑造了眾多封建社會的婦婦女形象,通過描寫她們一生悲慘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種種罪惡,憤怒地控訴了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作者在同情她們的命運,關注她們的生活有的同時,也為她們的解放道路作了深層次的探索
魯迅的思想行為一致的是,在他的小說創作中,同樣充滿著對封建宗法制度罪惡行徑的憤怒批判。正是封建統治階級意識形態對婦女的奴役和壓迫,導致中國女性幾千年來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承受著肉體到精神的無盡痛苦與磨難。魯迅以激進的民主主義與深厚的人道主義,對壓迫和()害婦婦的封建主義進行了無情的揭露與鞭撻。在他的現實主義小說《明天》、《祝福》、《離婚》、《傷逝》中,他以深沉的筆觸,塑造了單四嫂、祥林嫂、愛姑、子君等一系列的典型形象,她們悲慘的生活和結局,深刻地展現了婦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絞殺的過程,字里行間,熔鑄著作者的激憤與不平。
本著「為人生」的啟蒙主義精神,情著對受壓迫婦婦的痛惜之情,魯迅「自學地與撫驅者取同一步」,以悲憤的現實主義筆調,去揭露病態社會的魂靈,以期限引起療救。作者塑造了單四嫂、祥林嫂、愛姑、子君這幾個血肉豐滿的藝術典型,通過她們在封建社會及其道德禮教迫害下的悲苦人生命運,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暗和愚民政策所造成的罪惡。這是魯迅塑造這些婦女形象的目的之一。怎樣才能使婦女脫離被壓迫被奴役的地位,獲得真正的,爭得做人的權利,這也是魯迅深切關注和一直思考的問題。魯迅對封建社會及其制度歷來主張進行堅韌的戰斗。為此,在他的作品中,多處描寫了女主人公們的掙扎與反抗。為了使自己獲得起碼的生存權利,祥林嫂一生都在反抗與掙扎;而近姑,反抗更是強悍而出格;特別是子君,自學運用了時代的新武器——資產階級個性主義和個性解放來對抗婚俗,爭取愛情自由與婚姻自主。這些反抗,對強大的封建社會及其宗法制度來說雖然是微弱拭目以待,但卻是頑強的,是茫茫黑幕籠罩下閃耀出的曾耀眼一時的火花,使人從中看到了「中國女性……在不遠的將來,更要看見輝煌的曙色」。對這些女性們身上表現出的對封建惡習勢力的奮不顧身的反抗行為,魯迅顯然是無限贊同與極力支持的。魯迅的這一態度,與他指出的婦女要獲得解放,必須把婦女解放運動融入社會革命大潮之中,只有解放了社會,婦女才能最終解放自己的觀點是一致的。
半個世紀前魯迅塑造的婦女形象,她們的反抗與掙扎,雖然最終還是失敗了,但她們這種抗爭精神及不屈性格,卻啟示和鼓舞了無數的後來姐妹,最終還是取得了勝利。魯迅作品所塑造的這些婦婦形象,其意義是深遠的。
E. 論魯迅小說中的女性形象
愛——對每一個生命個體的關愛
《明天》是《吶喊》中的一篇,也是先生寫的第一篇描寫農村婦女的小說。情節為主人公單四嫂子是一個死了丈夫又貧困守寡的女人,平日里只靠自己的雙手去晝夜不停地紡出棉紗來養活她和三歲的兒子寶兒,對生活可以說毫無奢求,她唯一的希望大概只是養育寶兒,望子成龍吧!尤其是當寶兒瞪著一雙小黑眼睛想了一刻,便說:「媽!爹賣餛飩,我大了也賣餛飩,賣許多許多錢——我都給你」。孩子稚氣童真的願望以及對媽媽至真的愛戀是怎樣溫暖了這位可憐媽媽的心啊!這也給單四嫂子帶來多大的力量啊!「那時候,真是連紡出的棉紗,也彷彿寸寸都有意思,寸寸都活著」。正是有了這平常而微小的希望,才支持著這個守寡女人的悲苦的心,給她以掙扎著活下去的勇氣……通過單四嫂子的生活,先生以他深邃的藝術筆觸塑造了中國勞動婦女的苦難的形象。她喘息在殘酷無道的重壓下,卻還能為了人間的一點溫暖,而默默地忍受著生活的煎熬。卻不料這樣一點小小的安慰也落了空,病魔和庸醫奪去了寶兒的生命,也就等於奪去了這寡婦最後的希望。單四嫂子是那樣的純朴、善良、安分。寶兒是那麼可愛、朝氣、孝順。在她們母子的生活中,完全沒有一點「分外」的要求,她只是為了起碼的生活條件整日里不停地勞動著,她們被剝削得已經不知道真正的幸福是什麼,而只能通過母子之間的親情來互相「取暖」。
單四嫂子是個喪夫的女人,她沒有對社會有絲毫怨言,我想在所謂的東方文明地熏陶下,她應該已經麻木了,失去了「沒有愛的悲哀」。因為在中國的古訓里早已訂好了律條:死了丈夫,不能另行改嫁,只能守節。所以徽州地區至今還有那麼多牌坊。苦難的生活給予她的微茫的希望,只是為了養大孩子而掙扎著、奮斗著。而當這微茫的希望也幻滅了的時候,死了丈夫又死孩子的單四嫂子,只能把「無所可愛的悲哀」寄託在寶兒魂魄入夢上。魯迅先生在描寫單四嫂子所處的環境是這樣說的「門內是王九媽藍皮阿五之類,門外是咸亨的掌櫃和紅鼻子老拱之類」。他們都聚集在這可憐的寡婦周圍,但他們除去按照慣例燒紙錢、賒棺材,吞盡這寡婦僅有的一點積蓄外,誰又曾經真正給予她一點同情和溫暖呢?可以說單四嫂子所處的環境是令人窒息的。也正如先生在《吶喊》序言里所說的「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這也體現出魯迅小說的一種創作模式——看與被看的模式。為什麼封建的宗法制度可以延續那麼長,我想人們的不覺悟,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和互不關心,也就成了封建統治階級維護宗法統治的重要支柱吧。
單四嫂子的不幸遭遇,真實地概括了封建宗法統治和禮教壓迫下的勞動婦女的悲慘命運。先生借用一個這樣平凡的故事,即廣大舊中國勞動群眾平凡生活的小悲劇,正是為了向世人揭示那整個時代的悲苦的生活面貌。他的思想是具體地、深刻地:黑暗的宗法制度,封建的舊禮教,在奴役踐踏著千百萬勞動人民,連單四嫂子這樣一點起碼的合理的生活願望也殘酷地剝奪了。試想等待單四嫂子的將是怎樣一個「明天」呢?先生曾說「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葯》的瑜兒的墳上平添上了一個花環,在《明天》里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自己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如果敘述出靜夜中的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到自己兒子的夢,雖然增加了悲涼陰冷之感,但是會使小說更有深度。然而先生卻沒能這樣做,這是他聽了錢玄同的意見以後,用了「曲筆」的結果。因為那時的錢玄同是不主張消極的,所以魯迅先生在修改小說時便毫無顧忌地打破自己原來的構思,為的是使作品「比較的顯出若干亮色」。這也同時反映了先生的「愛」的哲學。因為在那樣的社會——濃重的黑暗。等待著這個可憐寡婦的,將只能是更沉重、更無窮無盡的苦痛和悲哀、更漫長、更黑暗的無情歲月。這平凡的悲劇,也正是災難深重的時代悲劇的縮影。所以,可以將《明天》中單四嫂子形象概括為體現了先生對女性「愛」的特點。即愛——對每一個生命個體的關愛。
F. 求關於魯迅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現狀。在線等,馬上給分,可有追加
傷逝
一九二五年創作的《傷逝》是魯迅先生惟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的小說。作者將一對青年的愛情故事放置到「五四」退潮後依然濃重的封建黑暗背景中,透過他們的悲劇命運寓示人們要將個性解放與社會解放結合起來,引領青年去尋求「新的生路」,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
G. 魯迅 小說中有哪些老年婦女
魯迅小說中婦女形象淺析
中國封建社會中的婦女,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她們必須恪守封建禮教及其道德標准,因而所受的苦難最深重。 .
魯迅在小說創作中,以激進的民主主義與深厚的人道主義,對壓迫和殘害婦女的封建主義進行了無情地揭露與鞭撻。在《明天》《祝福》《風波》《離婚》《傷逝》中,他以深沉的筆觸,塑造了單四嫂、祥林嫂、愛姑、九斤老太、子君等一系列在封建統治壓迫下掙扎哀鳴的典型形象,字里行間,熔鑄著作者的激憤與不平,對他筆下不覺悟、處境悲慘而精神麻木的人物,魯迅持「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
(一)對封建節烈者形象的描繪
《明天》中的單四嫂和《祝福》中的祥林嫂一樣,都是死去丈夫的寡婦,在「夫為妻綱」的封建禮教下,爭不到做人的資格,她們都是丈夫的附屬品。她們在社會上只是一個被人嘲諷議論、看不起和被欺凌的弱勢女子。祥林嫂被婆婆抓回去賣給賀家墺的賀老六,她只不過是一個可以換成八十千錢的物品;藍皮阿五借故幫單四嫂抱寶兒,只是為了占她點便宜。她們的命運是悲慘的,丈夫早逝,只有寄情於兒子,而兒子又夭折,雪上加霜,命運把她們推向了更悲慘的境地。
作為不同小說中的兩個人物,她們又有著各自的特點:單四嫂喪夫之後,遵循著封建禮教「從一而終」的觀念不敢改嫁,她沒有什麼非分之想,靠紡紗養活自己和三歲的寶兒,她之所以還有忍受煎熬的勇氣,唯一的力量就是因為她有一個寶兒。可是,厄運向她襲來,疾病、庸醫奪走了寶兒的生命,唯一的精神支柱轟然倒塌,殘酷的現實把單四嫂的「明天」也給奪走了。 單四嫂的悲劇之所以令人窒息,無法克服的悲劇原因是:第一,神經的麻木。幾千年的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毒害了麻木了她的神經,她反而認為這樣的生活是天經地義的。社會不把她當人,她也不知道人的正常生活是什麼樣,更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總是這樣不幸。當然也就不可能去尋求避免悲劇的途徑,這就又使得悲劇沒有盡頭。第二,世間的陰冷。「還有些古風」的魯鎮,人們之間沒有誠和愛,愚昧、麻木、無知、冷漠、損人利己成為社會的通病。她不但失去了唯一的兒子,還耗盡了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一點可憐的錢物,她在精神和物質上都陷入絕境。
魯迅在《隨感錄·四十》中指出,婦女「是做了舊習慣的犧牲」。逆來順受、愚昧麻木、毫無抗爭意識的單四嫂子正是在神祗、庸醫、無賴、藍皮、鄰居以及眾
幫人,構成的令人不寒而慄的封建禮教的桎梏中被 吞噬:
而《祝福》中的祥林嫂,首先是族權和夫權統治 下的犧牲品。她的前夫祥林,比她小十歲,從她出嫁 之日起,就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註定了悲劇的命 運。丈夫死後,她想擺脫夫家的束縛,隻身逃到了魯 鎮,並在魯四老爺家生活。然而祥林嫂自食其力的理 想,在族權統治下只不過是一個夢0她被綁賣、夫亡 子喪後,「大伯來收屋,又趕她」,族權逼得她走投無 路,當她再次到魯四老爺家作工時,她已被封建禮教 判定為有罪。其次,祥林嫂是神權摧殘下的殉葬品。 寡婦再嫁,傷風敗俗;克夫克子,更是不祥之物。為贖 罪名,她將自己辛苦積存的十二千大錢到土地廟捐了 門檻,「給千人踏,萬人跨」;以求「贖了這一世」的罪 名,然而,不管她怎麼為自己的命運竭力掙扎,她的種 種努力始終得不到人們的認可,她仍然是一個不潔之 人。最終她的生命在人們喜氣洋洋的祝福聲中結束 了。再次,魯迅在揭示封建勢力對祥林嫂迫害的同 時,也挖掘出她身上的反抗因素。但她的反抗、掙扎 是朦朧的、局限的,其力量是微弱和蒼白的,仍然超不 出封建禮教的范疇。在被逼與賀老六拜堂的時候,人 們「一不小心……她就一頭撞在香案角上,頭上碰了 一個大窟窿,鮮血直流」。祥林嫂這一撞的拚命反抗 是對「從一而終」的恪守,是「節烈」思想驅使的結果, 是對封建節烈觀的愚忠。
H. 魯迅的小說有哪些包括人物
吶喊 彷徨 狂人日記 阿Q正傳 孔乙己
I. 魯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魯迅作為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他在小說《吶喊》、《彷徨》中對處在封建社會最底層的易被傷害、被侮辱的中國婦女,給予了極大的同情和關注,對女性的形象進行了審視。 中國封建社會形成的男主外、女主內的生活格局,用一道家庭的屏障隔絕了女性與社會的接觸,以男尊女卑、傳宗承嗣為特徵的一套封建禮教,葬送了女性的青春和生命。對此,魯迅剖析道:「奢侈和淫糜只是一種社會崩潰腐化現象,決不是原因。私有制的社會,本來把女人也當做私產,當做商品,一切國家,一切宗教都有許多稀奇古怪的規條,把女人看做是一種不吉利的動物,威嚇她,使她奴隸般的服從,同時又要做高等階級的玩具,正像現在的正人君子,他們罵女人奢侈,板起面孔維持風化,而同時正偷偷地欣賞著肉感的大腿文化。」千百年來被壓在社會最底層的婦女忍受著一切屈辱和迫害,卻還要為這種被蹂躪、被凌辱的本身承擔社會上的一切罪名,使她們成為統治階級馴服的奴隸。 《祝福》、《明天》、《離婚》是《吶喊》、《彷徨》中關於婦女命運的三部曲。《祝福》高度概括了「政權、族權、父權、夫權」四條繩索對中國勞動婦女的折磨,但魯迅的著眼點是夫權。正是這種「從一而終」的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無情地絞殺著祥林嫂的精神和肉體。祥林嫂是善良勤勞而堅毅的,人們誇她實在比勤快的男人還勤快。她只想用勞動來爭取獨立做人的權利,換取最低微的生活待遇,但是,封建宗法制度和禮教扼殺了她求生的慾望,她的一切抗爭和努力都是徒勞的。從封建禮教來看,再婚再寡的人最不吉利,最不幹凈,祥林嫂死了丈夫,失去孩子的悲痛不足憐惜,倒是她剋死了兩個丈夫和一個孩子「太可惡」。魯四老爺把她看成不祥之物,就是捐門檻贖罪,給千人踏、萬人跨,祭祖時仍不準她拿祭品,終於在祝福的爆竹聲中死去。祥林嫂因改嫁而難以立足於社會,忍受著「不節烈」之苦。《明天》中單四嫂子在失去兒子、丈夫後恪守婦道,忍受著長期的痛苦和煎熬,使她倍嘗婦女的節烈之苦。《離婚》中的愛姑寧願受公婆的欺凌,終不改嫁。封建禮教桎梏下的倫理道德殘蝕著下層婦女的心靈,壓制著女性的感情和個性。這幾篇小說對當時女子節烈的貶斥可謂一針見血,魯迅一下抓住中國女性失落自己的病根在於夫權文化帶來的男性中心、男性特權,並將利刃直接指向造成女性痛苦的最直接的原因:女性在家庭中的從屬地位,沒有愛情的兩性關系及在性面前人格的深層失落。 中國這個具有數千年的封建專制統治的國家,封建倫理思想始終占統治地位,加上長期處在封閉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狀態,女性從而不自覺地形成了種種自我殘害的劣根性:她們缺乏自尊自愛自強的獨立意識,忍辱負重,俯首低眉,逆來順受,把封建倫理思想作為生活的信條,不自覺地充當了封建禮教和道德的維護者。魯迅從社會思想的角度提示了國民劣根性,揭示了女性自身的弱點。寡居的痛苦本可以使單四嫂子知道寡婦改嫁的正義性,但她並不以自己的生活實感為前提建立自己的思想觀點,而是盲目地被封建禮教和道德觀念所鉗制,以忍耐和茫漠的期待堅守痛苦的寡居生活。祥林嫂一生都被寡婦改嫁的罪惡感所籠罩,她不以自主的改嫁反抗被出賣的命運,而是以出逃的形式逃避一婦嫁二夫的結果,她因被迫改嫁受到世人的歧視,卻不去尋找歧視本身的根源。祥林嫂、單四嫂子和愛姑這些下層勞動婦女,守節和被丈夫欺凌本是痛苦的,但她們無一不在堅持守節的立場,她們認為改嫁和被休將意味著更大的痛苦。魯迅通過對現實的反映,提示了女性自身弱點給其自身解放造成的危害,其目的也是「揭出痛苦,以引起療效的注意」。 婦女解放是衡量社會進步和開放的一個尺度。魯迅從啟蒙入手,著眼「改造中國人生」,他希望看到中國女性為改造社會,同時也為解放自己所表現的勇敢、剛毅和百折不撓的斗爭精神。魯迅用自己的筆勾勒了中國婦女的苦難歷程,喊出了救救婦女的心聲。
J. 魯迅小說里的女性形象,請列述
《傷逝》中的子君。她曾是一個一心追求愛情與婚姻自由的女子,但婚後她不自覺地還是回到了舊式婦女的模式,只曉得一心一意的依靠丈夫,根本沒有了自己。
《離婚》中的愛姑,大膽潑辣,敢於把公爹和丈夫喊作「老畜牲」和「小畜牲」的女性。魯迅先生在《離婚》中對愛姑毫不吝惜的賦予了自己熱烈的贊頌之情,但他也清醒地指出了愛姑失敗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封建禮教的根深蒂固和宗法勢力的強大。
《明天》里的單四嫂子,是謹守禮教為亡夫守節的女子,可守節帶給她的只是無依無靠,只是遭人欺負,只是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兒子死去!魯迅先生在這里對封建禮教給婦女造成的戕害進行了無情的揭露!
《祝福》中的祥林嫂也是一個寡婦,可是因為祥林嫂被逼「失節」,她的遭遇就更加悲慘。祥林嫂生活在一張禮教織成的無際無涯的大網之中,這張大網里沒有愛情,沒有同情,甚至連一點憐憫都沒有;有的只是人們「又尖又冷」的笑影,這就是一個善良的女性違反了封建禮教所遭到的必然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