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智慧如妖的出自什麼
應是「多智近妖」的化用。
出自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里談《三國演義》的時候用來批評《三國演義》的描寫「……狀諸葛亮多智而近妖。」
魯迅先生認為其在表現人物時分寸把握不夠,所謂「誇過其理,則名實兩乖」。字面意思就是劉備厚道的有點假,諸葛亮足智多謀得像妖怪。 確實,羅貫中基於正統立場,在小說中極力張揚「擁劉反曹」主旨,從而把一切優秀品質都堆加在劉備身上,以致露出一些有悖人情道理的馬腳,比如當趙雲在長坂坡歷盡危難把阿斗救出交與劉備時,劉備居然可以將孩子往地下一扔,說道是為此孺子差點折了一員大將雲雲,藉此以顯劉備對部屬的厚道仁愛,確乎有些權謀行事者的特徵。此外,赤壁之戰的諸葛亮,不僅神機妙算,竟還能呼風喚雨,設壇祭東風火燒曹操八十萬大軍,獲得了此戰的最後勝利,這也不是凡人力所能及,而是神仙的法力。
Ⅱ 求主角多智近妖的小說,無限恐怖看過了
王牌進化,隨波逐流至一代軍師,陽神,篡清,1911新中華,宋時歸。
Ⅲ 《三國演義》里,為什麼是諸葛亮「多智而近妖
《三國演義》里,塑造了三個非一般的人,也就是所謂得的「三絕」,諸葛亮的「智絕」、關羽的「義絕」和曹操的「奸絕」;又或者稱之為「三奇」,即諸葛亮是「古今來賢相中第一奇人」,關羽是「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來奸雄中第一奇人」。
尤其是諸葛亮,被塑造得「多智而近妖」,上通天文、下曉地理,文韜武略、運籌帷幄,可謂無所不精、無所不能,甚至還可以向天借命,還可以「死諸葛能走活司馬」。不過,這也只是小說里的加工,現實當中,以後會不會有這樣的人,誰也難說;但古往今來卻真沒有一個。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諸葛亮在民間的形象,大大地得益於《三國演義》;但也因為這樣,而招來許多莫名的質疑和否定。比如說為政無道,致使蜀國後期人才青黃不接;為官無能,導致後主昏庸誤國;為帥平庸,以至於常年征戰而未得寸功。反正吧,就是一個徒有虛名、百無一用的庸才,只要說他行的,那就是「小說」,非正史也。
在這里提這些,並非有意辯證到底是天才還是庸才,反正史書就在那,誰都可以去考證是與不是。只是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多智而近妖的,是諸葛亮?
都知道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這個時候離三國時期已經過去了幾個朝代。時間會埋沒沙子,卻也會打磨出珍珠。一些浪得虛名的人,在他活著的時候能夠吃香於當時,卻不會留名於後世;而真材實料的,活著的時候為世人所推崇,死了更是大名貫徹四海九州。
諸葛亮,顯然就是後者。三國時期,有謀略的人可不是只有諸葛孔明一月當空,而是還有著群星璀璨,可在這么多大才之中,唯有諸葛亮隨著時間的打磨,越發地受到尊敬和憑吊,就好像杜甫詩所說的: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其實這一首詩,也說出了多智而近妖的,為什麼是諸葛亮的三個原因,
首先的,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也已經是婦孺皆知的事情了。不過,能做到這一點,在三國裡面,也不只是諸葛一個而已,為什麼他就能人盡皆知?
這就是由第二個原因所決定的――「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都說成王敗寇,可「王」可能令人歡呼,卻不一定令人敬佩;而「寇」很多時候卻能令人感傷和哀嘆,這就是所謂的「悲劇英雄」,像項羽就是極好的例子。
諸葛亮便也是這樣的一位「悲劇英雄」,;他本來可以獨坐草廬,吟風弄月、笑傲古今的,卻為了漢室的復興,殫精竭慮,搭上了性命,可卻終究未能得償所願,如此遭遇,能不引起共鳴?
而第三個原因,卻就回到了最根本的層面――「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沒有真材實料,又怎能引起杜甫的崇拜不已?要知道唐朝還沒有《三國演義》,了解諸葛亮,首不從史書記載入手,如何能夠?
就如同曹操被塑造成奸雄,是出於維護正統、封建法制的需要一樣,將諸葛亮塑造得「多智而近妖」,也不是毫無理由的。
Ⅳ 簡述一個表現諸葛亮「多智近妖」的故事
借東風:
曹操打敗袁紹,統一北方以後,於公元208年,曹操率領80萬大軍駐扎在長江中游的,准備進攻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統一天下。劉表之子劉琮懦弱無能,不戰而降。
公元208年,曹操收編了劉表部眾,號稱80萬大軍向長江推進,駐扎在長江中游的赤壁,企圖打敗劉備以後,再攻打孫權。
這時候,劉備在樊城駐守。他聽到曹操大軍南下,決定把人馬撤退到江陵。曹操趕到襄陽,聽說劉備向江陵撤退,又打聽到劉表在江陵積了大批軍糧,怕被劉備佔去,於是親自率領五千輕騎兵追趕劉備。劉備的人馬,被追來得曹操的騎兵沖殺得七零八亂。
被曹軍大敗後,在退軍途中劉備派諸葛亮赴柴桑會見孫權,想說服孫權一起抵抗曹操。正好孫權怕荊州被曹操佔領,也想和劉備一起抗曹。
諸葛亮對孫權說:「劉將軍雖然敗了一陣,但是還有水軍二萬。曹操兵馬雖然多,遠道追來,兵士也已經筋疲力盡。再說,北方人不習慣水戰,荊州的人對他們不服。
只要我們協力同心,一定能夠打敗曹軍。」孫權聽了大喜,於是命周瑜為主將,程普為副將,率3萬精銳水軍,聯合屯駐樊口的劉備軍,共約5萬人沿著長江西進,迎擊曹軍。
當時,孫權和劉備兵力都很少,而曹操兵多將廣,處於壓倒性優勢。劉備的軍師諸葛亮和孫權的大將周瑜,商討破敵良策,兩人不謀而合,都主張只有火攻,才能打敗曹操。
周瑜用反間計,讓曹操殺死曹軍中熟悉水戰、可以抵擋他們的將領蔡瑁、張允。周瑜又叫龐統假作獻計,騙曹軍把戰船連在一起。周瑜又打黃蓋,讓這老將用「苦肉計」去詐降曹操。
可等一切都准備好後,周瑜卻發現曹操的船隻都停在大江的西北,而自己的船隻靠南岸。這時正是冬季,只有西北風,如果用火攻,不但燒不著曹操,反而會燒到自己的頭上,只有刮東南風才能對曹軍發起火攻。
周瑜憂急成病,卧床不起。只有軍師諸葛亮心中有數。他自稱有個秘方可以治好周瑜的病。諸葛亮拜訪周瑜,把葯方寫了出來: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周瑜一看,大吃一驚,心想:諸葛亮真是神人啊:他的心思既然已被諸葛亮猜中,便請教破敵之策。
諸葛亮有豐富的天文氣象知識,他預測到近期肯定會刮幾天東南風,就對周瑜說:我有呼風喚雨的法術,借給你三天三夜的東南大風,你看怎樣?
周瑜高興地說:「不要說三天三夜,只一夜東南大風,大事便成功了」。
周瑜命令部下做好一切火攻的准備,等候諸葛亮借來東風,馬上進兵。諸葛亮讓周瑜在南屏山修築七星壇,然後登壇燒香,口中念念有詞,裝作呼風喚雨的樣子。
半夜三更,忽聽風響旗動,周瑜急忙走出軍帳觀看,真的颳起了東南大風,他連忙下令發起火攻。黃蓋借著風勢帶船猛沖進曹軍水寨放火。
曹軍的船陣很快地都燒了起來。一眨眼工夫,已經燒成一片火海。水寨燒了不算,岸上的營寨也著了火,孫劉聯軍乘勢出擊,曹軍死傷大半。
赤壁一戰,曹操損失慘重。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4)多智而近妖的傳統小說人物是擴展閱讀:
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隱居在襄陽隆中,由徐庶向劉備指引,後經劉備三顧茅廬而出山,一開始並不被關羽張飛所看好,火燒博望坡後關張對諸葛亮的智謀心悅誠服。
曹操大軍南下,劉備軍退走江夏,臨走時諸葛亮設下伏兵水淹、火燒曹操軍。而後作為使者去往江東舌戰群儒並說服孫權與劉備聯盟共同對抗曹操。
與周瑜合作但鬥智斗勇火燒赤壁,並料到周瑜想要加害自己而預先讓趙雲駕小船來接應,回劉備營中後調遣關羽張飛趙雲對曹操進行追擊,策劃出關羽華容道的典故。
曹操敗走後,諸葛亮用計襲取了周瑜馬上就攻下的江陵,反攻荊州後識破了周瑜的假道滅虢計策,將周瑜活活氣死,致使周瑜臨死說「既生瑜何生亮」。
劉備入川時折了龐統,駐守荊州的諸葛亮給叮囑關羽「東聯孫吳,北抗曹操」,帶張飛、趙雲等將入川支援,順勢拿下成都,而後參與了漢中爭奪戰,與群臣勸劉備稱王。
關羽失荊州後,假裝生病來勸劉備稱帝。劉備伐吳失敗後託孤諸葛亮,並讓劉禪及其兩個弟弟劉永、劉理認諸葛亮為相父。
劉禪剛即皇帝位不久,曹魏司馬懿用計安排五路大軍進攻蜀漢,諸葛亮不出丞相府就將五路大軍悉數平定。而後調兵遣將七擒孟獲平定南中,但在火燒兀突骨時自覺殺傷太過有損壽命。
積蓄到足夠的力量後,諸葛亮率軍北伐,六齣祁山,雖然頗有戰果,但未能完成克定中原、興復漢室的目標,壽命臨盡之前布七星燈陣續命,但被魏延無意中弄滅燈火,將平生所學傳與姜維並定下計策後去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諸葛亮
Ⅳ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曾評論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多智而近妖你有什麼看法說說
贊同,魯迅的說法,諸葛亮是一位非常聰明的人。
Ⅵ 世界歷史上有哪些人能被稱為多智而近妖的人物
我覺得張良算一個,文能安邦,有雄才大略,經視治國之才,還能保全自己。典型是諸葛亮,空城計退敵,得之可得天下,幫助劉備建立了蜀國。
Ⅶ 推薦一些主角冷酷無情多智近妖的小說
《無限恐怖》 楚軒 不是你砍我。(雖然不是主角,但存在感覺B不比主角低)
Ⅷ 魯迅曾寫道: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狀」字是什麼意思
描繪!
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這里的「狀」作動詞用,是描繪的意思。
參見:
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文心雕龍》
這里說的是描繪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已經過於誇張近乎妖魔化了。
Ⅸ 魯迅說:「與顯劉備之長厚近似偽,狀諸葛亮多智而近妖」什麼意思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毀了歷史人物的形象寫劉備,想寫他的長厚,但看起來寫的好像偽裝長厚。
想寫諸葛亮的智謀多,但看起來寫的近似於妖怪一樣。
(9)多智而近妖的傳統小說人物是擴展閱讀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