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一個勵志感人有深刻的,內容矛盾有沖突的故事小說。謝謝🌹🌹
平凡的世界——路遙
⑵ 10部有名的外國文學名著
一,《戰爭與和平》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
故事以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包括奧斯特利茨大戰、波羅底諾會戰、莫斯科大火、拿破崙潰退。通過對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皮埃爾、娜塔莎在戰爭與和平環境中的思想和行動的描寫,展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風貌。
二,《巴黎聖母院》作者:維克多·雨果
故事的場景設定在1482年的巴黎聖母院,內容環繞一名吉卜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和由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羅養大的聖母院駝背敲鍾人卡西莫多而展開,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的故事。
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三,《呼嘯山莊》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小說描寫吉卜賽棄兒希斯克利夫被山莊老主人收養後,因受辱和戀愛不遂,外出致富,回來後對與其女友凱瑟琳結婚的地主林頓及其子女進行報復的故事。
全篇充滿強烈的反壓迫、爭幸福的斗爭精神,又始終籠罩著離奇、緊張的超現實氣氛,驚悚恐怖之中感人至深,帶有部分哥特文學的奇幻恐怖色彩。
四,《童年 》作者:馬克西姆·高爾基
《童年》是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兩部分別為《在人間》、《我的大學》)。
講述了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前蘇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寫出了高爾基對苦難的認識,對社會人生的獨特見解,字里行間涌動著一股生生不息的熱望與堅強。
五,《大衛·科波菲爾》作者:查爾斯·狄更斯
《大衛·科波菲爾》是狄更斯的帶有自傳性的扛鼎之作,正如狄更斯自己所言「在我心底深處有一個孩子最為我寵愛,他的名字叫大衛·科波菲爾」。這部長篇小說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部傑作,曾被列夫·托爾斯泰譽為「一切英國小說中最好的一部」。
六,《紅與黑》作者:司湯達
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的個人奮斗及兩次愛情經歷的描寫,揭示了復辟王朝時期的波瀾的階級大博斗,反映了政治黑暗、教會腐敗,貴族反動和資產階級利慾熏心的廣闊生活畫面。
七,《悲慘世界》作者:雨果
《悲慘世界》是由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其內容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
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土倫苦刑犯冉·阿讓(Jean Valjean)的個人經歷,融進了法國的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
八,《安娜·卡列尼娜》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品。
作品講述了貴族婦女安娜追求愛情幸福,卻在卡列寧的虛偽、渥倫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終落得卧軌自殺、陳屍車站的下場。
庄園主列文反對土地私有制,抵制資本主義制度,同情貧苦農民,卻又無法擺脫貴族習氣而陷入無法解脫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時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書在矛盾的漩渦中顛簸。這部小說是新舊交替時期緊張惶恐的俄國社會的寫照。
九,《約翰·克利斯朵夫》作者:羅曼·羅蘭
是一部通過主人公一生經歷去反映現實社會一系列矛盾沖突,宣揚人道主義和英雄主義的長篇小說。小說描寫了主人公奮斗的一生,從兒時音樂才能的覺醒、到青年時代對權貴的蔑視和反抗、再到成年後在事業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後達到精神寧靜的崇高境界。
十,《飄》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
小說中的故事發生在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前夕。生活在南方的少女郝思嘉從小深受南方文化傳統的熏陶,可在她的血液里卻流淌著野性的叛逆因素。
隨著戰火的蔓廷和生活環境的惡化,郝思嘉的叛逆個性越來越豐滿,越鮮明,在一系列的的挫折中她改造了自我,改變了個人甚至整個家族的命運,成為時代時勢造就的新女性的形象。
⑶ 寫網路小說已矛盾展開情節,以沖突塑造人物
什麼叫矛盾?我覺得從字面上就能理解吧?簡單吧?我不清楚樓主為什麼不懂?吵架是矛盾、打架是矛盾,兩人不和也是矛盾,只要是對立的人和事都是矛盾,舉個例子,超市排隊交錢,有個人把你擠出去,佔了你的位置,你是不是很不爽?會不會找插隊人理論?你跟這個插隊的人不和睦,這就是矛盾,你只要把這個矛盾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寫完整就是一個情節...在這個矛盾沖突中,通過說話、動作、心理自然能塑造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假如你要塑造你自己是個性格懦弱的人,跟插隊人頂多就是講道理,假如你塑造自己是脾氣硬氣的人,你有可能把對方打到在地,不同的人物性格特點,表現出的說話、動作、心理都是不同的....反之,通過說話、動作心理也能表現出不同的人物性格特點。
不知道這樣解釋你能明白嗎?這些基礎知識好像在小學語文課上就有教,我現在還記得小說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節、環境描寫,情節是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組成的,記敘文的六要素是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你小學都咋學的......你找本小學語文課本看看,估計這些都不需要問....都是些基礎知識。
⑷ 現在好多小說都把什麼國際之間的政治啊,金融啊,貿易啊,資源等方面的斗爭沖突描寫
明確告訴你,是這樣的。
「謊話說一百遍就是真理」納粹宣傳部長 戈培爾
人生的意義:把自己的思想灌輸給別人,再把別人的錢裝在自己的口袋裡。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怎麼回事?現今的世界首富是誰?西方世界為什麼要不遺餘力的推行「民主」?美國為什麼會打阿富汗和伊拉克?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從何而來?中國為什麼控制不了高房價?如果單憑看電視或者查一般網上的資料的話,很遺憾,你可能永遠不能了解真相。法律是文明社會發展的基本保障,如果沒有法律,我們就將生活在動物世界裡。不過梅耶-羅斯柴爾德說過:「只要我能控制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我不在乎誰制定法律」。不了解的請去網上查一下就知道這個家族了。讓我們把復雜的東西簡單化,透過現象看本質。只要了解這幾個關鍵的原理就行了,轉變一下觀念,試著去相信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實,你將會明白很多東西。
一、這個世界20%的人掌握80%的財富。80%的人為了這20%的利益為極少數的人服務。二、國與國之間忽悠叫外交;國家忽悠國民叫政策;國民忽悠國家叫犯罪;國民之間忽悠叫生意。三、政治為經濟服務,而戰爭是政治的延續。經濟-政治-戰爭。打個比喻:我想要你的錢,或者想要你為我服務(經濟),我就找你商量,坐下來好好說(政治),能談下來最好。如若不從,我力量比你強,那就打到你服從為止(戰爭)。四、改變世界歷史進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國際銀行家」發動的。你還在熱衷討論希特勒的日耳曼戰車和羅斯福他們的諾曼底登陸?那不過是表象而已。研究一下二戰時期美國發行的戰爭國債就明白了。五、你所看到的,聽到的絕大多數各國政治家、經濟學家、研究人員對未來世界發展走向的分析,都是經過精心篩選和過濾的。包括上學時候學習的教科書。一切都是為了讓大眾更好的服從。六、美國是「國際銀行家」的代言人。所以美元至上。美元就是黃金,就是石油,就是財富。擁有美金,就擁有一切。(前提是,我得讓你用,我不承認,那你手上的錢不過是廢紙一張)七、債券就是一張空頭支票,小數額的可以還你,至於大數額能不能兌現,要問發行人。(中國2萬億美元的國債能用嗎?敢用嗎?會讓你用嗎?)八、金融,就是把後面來的人的錢給先前來的人,以此保證不斷有人加入。社會保險基金就是這樣。那麼如果有一天後面的人沒錢給了或者沒有人加入了怎麼辦?前面的人的利益又如何保障?國家內部叫改革,國家之間就是戰爭。像不像龐氏騙局?不用懷疑,就是!(請再看第二條第二句話)九、以前打仗用槍炮,以後打仗用貨幣。(你應該已經領略到了貨幣升值帶來的影響了吧,這只是金融工具的一部分)十、決策制定者關心的基本上不是民生,只是自己的利益。所以,一些看似不可思議的政策的出台,都是這個原因。這一點非常重要,只有完全體會這句話的意思,才能更好的看到本質。(給你10萬美元,讓你馬上把自己反對的聲音收回去,說我想說的聲音。你不願意?那就給1億!或者,讓你「消失」。)十一、GDP這個東西沒那麼復雜,它只是那20%的人為我們「量身定做」的皇帝的新衣。它的本質是一個重量而不是質量!現在的中國強嗎?我們能拓展自己的利益嗎?一個150公斤的全身肥肉的胖子,能和一群只有80公斤但是肌肉發達的人較量嗎?事實是,胖子現在還在吃,因為他每天都在被灌輸一個思想,「胖」就是「壯」。而且,那群人是絕對不會讓他去鍛煉健身、增強體質的。十二、這個世界沒有同情,只有利益。大部分中國人還在想著我們就能改變世界,並驕傲的說:看,我們的地位變高了,他們現在對我們多好。即使因為操作失誤,「國際銀行家」受到了損失,那麼被轉嫁的,永遠是別人。(北京奧運會的舉辦是通過了美國人的首肯才辦了,原因是為了換取台海一段時期的「和平」,以使他們能繼續的安全的獲取利益。)十三、不要輕易相信你看到的、聽到的、甚至於經歷過的。中國有句古話:「大道無形」。大隱隱於市。沒有不可能,只有你想不到。
「國際銀行家」組成的精英階層,控制著一切。聯合國、民主國家的議會、各國的傳媒、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各大投資銀行、美聯儲、倫敦金屬交易所、四大(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德勤、安永、畢馬威)等等。也就是說,世界上的政治、經濟、戰爭、科學技術、新聞傳媒、自然資源、運輸通信、教育文化、學術研究、民眾的意識形態、生活方式...一切你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都由他們在決定。這就是真實的世界,一個建立在「金權」制度下的世界。他影響著我們的方方面面。
90年代末的亞洲金融危機讓中國人經歷了劇痛,千千萬萬下崗工人和那種切膚之痛我們都還記憶猶新。那時,還有好些國家一起分擔。但是接下來「剪羊毛」(吹大-捅破-抄底-得利。中國的房地產就是他們精心培育的羊毛,到差不多的時候就會下手),我們有沒有勇氣再去面對?敢不敢想像那種人人自危的境地?金融史學家尼爾·弗格森在《金錢聯系》中論證說,貨幣的主要功能並不在於使世界運轉起來,它自始至終都是使支撐現代經濟生活的各種制度得以形成、並與戰爭密切相關的政治事件。
也許你會說這些都與我無關,感覺很遙遠,或者知道了也沒有辦法改變。而只關心一套數十萬乃至數百萬的房子?一輛心愛的汽車?期盼著通過努力工作而得到更高的工資?為帶上家人出去旅遊休閑做好准備?
現在你應該明白的就是,這就是事實,這就是「真相」,不管你能改變與否。而下一個,就是你... ...
⑸ 小說里的沖突類型有哪些
家仇國恨沖突。爭寵沖突,搶奪沖突,言語沖突,肢體沖突,
⑹ 求一些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書
相關書目很多,簡介幾個供參考吧。
1、《美國人眼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作者彼得.博斯科,本書詳細地描述了由德國、奧匈帝國、土耳其和保加利亞等4國組成的同盟國集團與由法國、英國、美國、中國和(沙皇)俄國等24個國家組成的協約國集團之間的激烈對抗,並在此基礎上深刻地揭示了這場大規模戰爭對世界格局重組所帶來的深遠影響。本書對這段震撼世界的戰爭沖突作了精準也更具可讀性的描寫,還新增了女性和平主義者的斗爭和塹壕戰爭等等情況。
2、《靜靜的頓河》作者肖洛霍夫。小說共分四部八卷。第一部描寫1912~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重大事件,再現了頓河哥薩克民族的歷史狀況和生活方式。
3、《好兵帥克》是捷克著名作家雅·哈謝克的小說,描寫的是一位普通士兵帥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遭遇種種磨難並與其周圍各類人物錯綜交織的感人故事。
4、《永別了,武器》作者海明威,這本書所描寫的戰爭是真正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描寫的愛情也是真正的愛情——女主人公凱瑟琳打動了多少鐵骨硬漢。此書把男人的剛毅果決和柔情蜜意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又如此貼近現實,讓男人不能不讀。
5、《西線無戰事》作者(德)雷馬克,這本書在很大程度上是部自傳體小說。作者讓主人公「我」述說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親身經歷和目睹的事實。內容異乎尋常的真實,加之淋漓盡致的描寫,充分暴露了戰爭的恐怖與殘酷。
6、《第一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作者(英)溫斯頓·丘吉爾,溫斯頓·丘吉爾是英國著名的政治家,更是長期在英國政府中身居要職,其中許多事件他都直接參與。英國是這場戰爭中的主要國家,因此,本書詳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和親歷性,決定了本書作為表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好版本,無論是從歷史學、軍事學角度,還是從國際政治學的角度,都是不可或缺的珍寶。
⑺ 描寫朝鮮與韓國沖突的小說
《三千里江山》
⑻ 小說作品中如何描寫戰斗激烈的場景,比如兩個戰士之間的對決啊,之類的。
用第一人稱去描寫激烈的打鬥場面在於干凈、利落,順便交待角色的思維波動,眼前鮮血四濺,連刀鋒砍到骨頭的聲音都可以拿來細描一番。這是小巧功夫,寫得好自然讓讀者大呼過癮,寫得不好則味同嚼蠟,絲毫見不到煙火氣,所追求的刺激性就無從談起了。
第一人稱單挑的描寫,就我個人看來,要寫出氣勢來,需要注意兩個方面。
一個是人物性格的刻畫,要暴力要血腥,參加打鬥的雙方就至少要有一方是那種殺氣四溢、狠如林沖的硬茬。這種單對單的打鬥,也能反過來最好的襯托角色的性格特徵;
第二個, 用第一人稱去描寫激烈的打鬥場面是武器的選擇。現在比較常見的單挑,也有那麼幾種情況。分開來說:戰陣之上的廝殺,以長槍、長刀見氣勢,再不然加上嫻熟的馬背弓箭術;街頭相拼,以砍刀,尤以唐刀、倭刀、朴刀(估計現在不見了)為佳,講究的就是刀刀見骨,血肉橫飛。蓋因「刀為百兵之王」,砍、劈,比挑、刺、撩更狠更辣;武俠類書中則以招式為美,劍為王者。只不過一方必定是劍走輕靈、正大混圓,另一方劍走偏鋒,辛辣有餘端正不足;還有比較常見的是魔幻類作品中的單挑,斗魔鬥法。但明顯這類廝殺的勇猛味缺點火侯。但是,不管是槍或刀,抑或其他更冷峻逼人的利刃,在打鬥描寫中,千萬別學古龍。即便真要角色一刀制敵,一招致命,也要捨得筆墨寫出來。比如說一刀斜劈,就要角色「臂上青筋凸起,眼中閃過冷光,斜劈而下」,對手也得「烈血噴濺,從肩到腹分為兩片,直濺得對方滿身血污」。這才叫狠。
此外,像砸成肉餅啊,搗成血泥啊之類的,不妨多想想能有多麼殘忍。總之,一切場景或動作的刻畫,都要突出一個暴力——前提是:你要寫的角色一定要是那種狠辣的主兒,可別弄個文弱書生,如段譽之類的也來這一套,那會把小姑娘給嚇壞的。就算嚇不壞,嚇著花花草草也不好嘛~
用第一人稱去描寫激烈的打鬥場面的玄幻,構思中的單挑場面,基本上都是刀的天下。主角選擇用唐刀,窄鋒、直刃,極具殺傷力。唐刀本身就給人陰冷、狠辣、烈性十足的味道,再配上主角不擇手段的處事方式,應該算是比較殘酷的一類。
用第一人稱去描寫參與激烈的打鬥場面的群毆:不管是街頭的還是戰場上的,能把群戰的場面寫好是一種值得寫手自傲的本事。別小看了這點,以為強弓硬箭射住陣腳,或者忽隆隆推著戰樓攻城就是大場面。只及一點不及其餘的寫法可能很討巧,但要完美地把握它不是一般人能辦到的。群毆的狠要怎麼體現,很難說。如果實在沒辦法面面俱到地描寫出那種慘狀來,就從側面迂迴好了。比如學學萬人坑,學學白起40萬趙兵活埋的先例,應該也是一種辦法。
並不是說要寫暴力追求血腥就通篇全是「血」啊「紅」啊的,這樣的東西違禁。在我看來,打殺只是為了推動情節服務的,是為了下一步能更好走。說白了,這種激烈的、有刺激性的場面,就屬於「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中的「張」。有了張,就得有弛。如果覺得不好把握,也就是說不知道怎麼把握這類文章的節奏,不妨直接用這樣的方法:每一章,一萬字的篇幅中,設置一張一弛,烈血之後接上柔情,蜜意之後跟著刀兵。這樣寫起來,不但寫手輕松許多,讀者讀起來也不至於麻木或是不耐煩。
那麼,暴力和血腥的場面在整部書稿中應該佔到什麼樣的比例呢?對應著發展,但張的部分還是不能跟弛平分秋色。因為在寫書之前,我們都會有一個大的提綱,或者說線索也成,主角或配角都是要一步步完成你分配的歷史使命的。因而,雙方的沖突砍殺,都是把情節沿著這條線向前發展的推動力,而絕不是目的。
總之,用第一人稱去描寫激烈的打鬥場面,一定不要忘了為什麼打為什麼殺。打完殺完之後該干什麼還得接著干什麼,別把自己的線索給斷掉跑別的路上去就行。
用第一人稱去描寫激烈的打鬥場面時,怎麼樣引出刀刀見血的對手,這個問題可能比較讓人費解,換種說法:在書評區經常看到有讀者批評某本書,說主角一步步升級深造,夠厲害了,前面厲害的都被他殺了。怎麼突然又冒出一個來,比原來最厲害的還厲害,殺起來挺費勁兒。越到後來越發現,這些厲害的跟再出來的那些相比,簡直就是小兒科,這就是問題的關鍵:不管是網游技能升級類的體系,還是異世界的法力體系,都得有一個度,不能想到哪寫到哪。的確,我們寫文的功力不夠,不能在一下筆之前就把整體的框架給設計好。所以說,主角一開始的對手可能是小嘍羅,也可能是厲害角色,但不能殺完這些厲害角色之後突然又冒出絕不同屬一個數量級的對手。前面的一刀你可以劈成兩半,後面的說什麼也不應該殺了三天沒掉一滴血吧?其實我覺得真要這么寫,也可以採用另外的方式:在前面的文中,暗示後面的艱難。比如:一開始的是明面上的,背後還有暗流,清完了明面,暗流出現。暗流的手段、方式、殘忍程度可以上一個檔次。或者集團的規模一個比一個大,如此而已。
以上是我對第一人稱的小說怎麼去描寫激烈的打鬥場面啊的一點拙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