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七劍下天山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七劍下天山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正文 第四回
在山西大同附近,桑乾河索回如帶,滔滔黃水不絕東流,河的兩岸山巒起伏,更雄奇的是,臨河是一片陡嶇絕壁,而絕壁上卻布滿了洞窟,這些洞窟都是古代佛教徒所開辟的。大同附近的這些洞窟,有一個總名叫做「雲崗石窟」,大大小小,數達百餘,裡面的佛像雕刻,世界聞名。
這一天正是暮春時節,天氣晴明,在山巒步,有兩男一女,默默前行,兩個男的是「天山神芒」凌未風和天地會副舵主韓志邦,女的是天地會的總舵主劉郁芳!
他們自五台山下與群雄分手以後,繞道西行入滇,走了三天,到了雲崗,峻嶺荒山,連居民都找不到,更不要說旅舍了。劉郁芳笑道:「看來今晚我們只好住石窟了!」凌未風道:「你不是最喜歡住開朗的地方嗎?石窟怎住得慣?」劉郁芳詫然問道:「你怎麼知道我的習慣?」原來劉郁芳小時,住在杭州,所住的地方,都是窗明幾凈。別的女孩兒家,都不大敢打開窗子,而她的房子,窗簾卻總是捲起的。因為她喜愛陽光,憎惡陰暗。
凌未風見她反……
Ⅱ .梁羽生的<七劍下天山>是哪一年發表的
七劍下天山 1956.2.15---1957.3.31 大公報 小說林
Ⅲ 16部經典武俠小說
1、金庸《天龍八部》人生萬象,盡歸於塵。
2、金庸《射鵰英雄傳》氣勢恢寵的英雄史詩。男女主人公都創了武俠世界的一種類型。
3、金庸《鹿鼎記》可愛的市井人物,對歷史的嘲諷,缺點是後半部略顯拖沓。 4、金庸《倚天屠龍記》平凡的更接近真實的英雄。叵惻的江湖。 5、金庸《笑傲江湖》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6、黃易《大唐雙龍傳》令人窒息的波瀾壯闊的隋末風雲畫卷,不足之處是缺乏古韻。
7、古龍《多情劍客無情劍》又叫《風雲第一刀》 情節雖然粗拙,但卻創造了小李神話。
8、金庸《連城訣》平凡人的悲劇,苦境的誕生。
9、金庸《神鵰俠侶》風陵夜話以後郭襄出場很有吸引力,但似乎有意地褒楊貶郭,感覺不太自然。所以我倒更喜歡武功不高時的楊過。
10、古龍《歡樂英雄》古龍有一類小說講英雄的境界,這是不錯的一部,原來武俠世界也可以這么和諧。
11、還珠樓主《蜀山劍俠傳》想像力驚人。 12、古龍《楚留香》盜帥傳奇。
13、古龍《陸小鳳》與楚留香可稱一時瑜亮。 14、黃易《覆雨翻雲》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15、古龍《絕代雙驕》古龍轉型的傑作。
16、梁羽生《七劍下天山》標志著梁氏天山派小說的誕生。我印象最深的是易蘭珠在牢中回憶生平的幾個男人。
Ⅳ 求一部小說
這部小說好像是,武煉巔峰這本
Ⅳ 電視劇《七劍下天山》是一部什麼題材的電視劇
我個人認為是一部武俠劇!《七劍下天山》是由北京慈文影視製作有限公司、中央電視台聯合出品的古裝武俠劇,由霍耀良、成志超聯合執導,趙文卓、呂良偉、王學兵、蔡少芬、李小冉、王麗坤領銜主演。
武俠劇大多追求唯美飄逸的風格,通過特效製作帶給觀眾視覺享受。然而電視劇《七劍下天山》卻追求質朴真實的風格,劇中大俠無論在服飾裝扮、成長經歷還是在日常生活上,都與常人沒有多大區別,大俠也要為生計奔波,也會為錢財所累。《七劍》裡面的角色都是普通人,心理變化也是普通人,感覺就像每個人自己一樣,而不是飛天入地的大俠。大俠和英雄是從我們普通人演變而成的。這是電視劇高明也值得稱道的地方。是一部很值得看的電視劇!
Ⅵ 梁羽生的武俠小說,稱得上經典,你知道他有哪些代表作嗎
《白發魔女傳》敘述的是明萬曆四十三年涼秋,雲貴總督卓仲廉卸任歸故鄉陝北,途經川陝邊境時被劫富濟貧的綠林女大盜「玉羅剎」練霓裳劫去大部分財產。
小說精心塑造了一個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不計世仇,甘願拋棄榮華富貴、奔波於塞北中原之間,屢建奇功的大俠張丹楓的生動形象。其間穿插了張丹楓與仇家後代女俠雲蕾的愛情波折,有機地與家國命運交織在一起,深沉蘊藉,凄怨動人,表達出作者「盈盈一笑,盡把恩仇了」的創作思想,交織成一個豪俠浪漫美好絕倫的傳奇。
《風雷震九州》小說講述了以泰山之巔一場俠士反抗清朝的惡戰為序幕,掀起了又一幕轟轟烈烈的抗清風雲。
Ⅶ 七劍下天山的作品鑒賞
梁羽生之別賦:《七劍下天山》(作者:花無語)
年前去探望親戚,親戚家的小朋友拿著一把塑料寶劍玩耍,口中還念念有詞:「游龍一出,萬劍臣服。」一邊的我不禁啞然失笑。雖然沒有機會見到小說《七劍》風靡的情景,看到小朋友的游龍劍舞也算是一個補償吧。你可以認為梁羽生不太擅長講故事,也可以覺得他的很多小說很枯燥,但應該承認梁氏經常會有一些很不錯的書名。比如《七劍》,據傳徐克當初也是看到書名而對該書感興趣的。《七劍》篇幅不算很長,卻是為群俠作傳。梁氏「群傳」小說不少,比較出名的自然是《七劍》和《江湖三女俠》。相比之下《七劍》的容量更大,名為《七劍下天山》,其實倒更像是七劍上天山,講述的是七劍成長的心路歷程,天山意味著他們成熟的一個標志。梁氏武俠作品佼佼者當屬《白發》,《萍蹤》,《雲海》,《七劍》。梁氏對武俠創作的看法是:「文學作品能夠感動讀者,主要的因素是人物性格塑造的生動和內心情感刻畫的深入,我個人寫小說並不很注重故事的情節,但有時為了迎合讀者的口味,也不得不兼重情節的發展,唯在敘述時盡可能避免情理不通之處。使故事合理化而不流於神怪奇詭。」其他三部偏重於個人心靈的刻畫,《七劍》更注重講述世間兒女的悲歡離合。提到《七劍》當然和《牛虻》脫離不開關系。作為《七劍》第一主人公的凌未風也是公認的武俠版牛虻。凌未風對牛虻借鑒到甚至是抄襲,耳熟能詳的一個耳光引起的生離死別的故事,諸多的細節梁氏也是照搬,比如劉郁芳小名也類似於瓊瑪的「瓊」,劉郁芳像瓊瑪一樣帶著穆郎的畫像,像瓊瑪一樣推算凌未風在天山的時間。凌未風外形上是如此類似牛虻,但凌未風只是披著牛虻的外衣而已。劉小楓的《沉重的肉身》中認為《牛虻》講的是倫理而不是革命。而劉小楓對神學的一向狂熱使得他的解讀,和以前的革命論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只不過把革命換成了上帝。《牛虻》不單是革命的故事,當然也不只是倫理,講述的是很復雜特殊乃至極端的情感。所以凌未風只可能模仿牛虻的故事外形,幸好梁氏也很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亞瑟與牛虻是牛虻靈魂的兩個極端,而牛虻的肉體承載著兩個靈魂極端的殘酷沖突。伏尼契的筆法充滿了宗教溫情與古典柔美,十六世紀肖像畫中的義大利少年,沒有利爪的馴服豹子比喻出了亞瑟的天使氣質,套用流行語就是典型的花樣男人。伏尼契的筆法又是極端的殘忍冷酷,她可以把唯美的人間天使亞瑟蹂躪成為畸形的地獄怪物牛虻。拋卻宗教信仰等眾多的復雜原因,牛虻之所以不肯回到亞瑟,恢復與瓊瑪的愛情,不是他不肯而是他不敢。當牛虻與瓊瑪看到路邊的小丑時,牛虻再也無法承受與他畸形肉體靈魂合為一體的恐懼痛苦。當牛虻與瓊瑪講述他在南美的地獄人生時,瓊瑪寧肯天使的亞瑟死於大海之中,而不願他是眼前被天下最骯臟恥辱的地獄蹂躪成傷痕累累的牛虻。旁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牛虻本身,他永遠不肯也不敢回溯到天使的亞瑟,因為他已經是墜落地獄的天使,永遠不肯不願回首墜落的極端殘酷。
伏尼契的極端溫情與殘忍是梁氏不可能具有的,當然梁氏也不可能有伏尼契把天使蹂躪成為怪物又瘋狂熱愛的極端情感。所以凌未風套用了牛虻的故事,卻沒有牛虻的巨大精神痛苦,他與劉郁芳的故事其實是有別於後者的。情人誤會了他,他是經歷了痛苦的折磨,歷經劫難再相逢,相愛的雙方都是傷痕累累,卻不能一笑泯恩仇,徒然繼續著各自的痛苦。梁氏給出了兩個理由,也是凌未風性格與靈魂的寫照。《在草原上誰是最倔強的人》的草原牧歌應該是梁氏賦予凌未風的倔強靈魂。深愛著人傷害了他的尊嚴,他在愛情與倔強中徘徊,在愛情的執著中依然保持著靈魂的倔強與人格的獨立。人格的獨立與愛情的獻身就構成了永恆的沖突,沖突的頂峰則最終造成了人格與愛情對立融合的悲劇美。《七劍》最為梁氏真正的武俠開端,這首草原牧歌則為梁氏以後的愛情悲劇,定下了始終貫穿的基調。梁氏高明之處也在於此,不一味地美化愛情,把愛情說成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葯,而把人格與愛情對立融合的沖突寓於其中。《白發》可以說是這種思路的經典之作。但在凌未風身上又有不妥,首先誤會凌未風並不是劉郁芳的錯,凌未風可以被人欺騙而泄密,劉郁芳也可以誤會凌未風。其次《七劍》的革命色彩很重,作為大無畏的革命者如此計較未免有失風范。最重要的是凌未風並不真正是如練霓裳那樣倔強驕傲的人,否則的話也不會說什麼臨死之前再說出真相雲雲的了。 梁氏賦予凌未風的第二個理由才真正是凌未風性格所在。在平西王府的地牢里,劉郁芳向凌未風述說自己的痛苦,凌未風借孩時舊事來解釋。「我的母親很愛我,但有時她也很嚴厲。有一次有個大孩子欺侮我,我把他打了一頓。我的母親責備我,我覺得很委屈,我突然偷偷地離開了家,躺在附近的山頂,在那裡想:母親一定以為我死了,這時候她一定在哭泣了。這樣地想著想著,孩子的心好像是既感到快意,又感到凄涼」大概是做過青少年男女心理咨詢的電台主持人的緣故,梁氏對心理學頗有心得。梁氏這段話說的很精準,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驗證。凌未風的倔強其實是孩子的倔強,那種快意與凄涼是對關愛的渴望。當年還是個大孩子的凌未風身遭誤會,懷抱楊雲驄的遺孤不遠萬里上天山,十年間與晦明易蘭珠一老一小相依為命。歲月成就了天山神芒的威名,卻彌補不了凌未風關愛的缺失。也許劉郁芳對於凌未風並不僅是愛人,還是心理上的長姐慈母,如同冒浣蓮之於桂仲明。凌未風在書中除了晦明禪師與白發魔女之外,可算得上武林第一人。幾乎無所不能的凌未風有的還是顆孩子的心。彈指十八年,當年的穆郎成長為名震西北的天山神芒,那時的瓊姐也當上了天地會的總舵主,不過依然雲英未嫁。少年稚氣的倔強隱藏在人到中年的滄桑中,在愛與被愛的快意和凄涼中掙扎。回疆冰河大戰中,劉郁芳被大內衛士困在懸崖邊上,凌未風則被楚昭南等人圍攻,亂戰之中兩人已然相望卻又咫尺天涯。劉郁芳大聲叫道:「凌未風!咱們到底見著了!」似乎忘記了眼前生死大戰的險境,或許是預感到兩人愛情迷局破解的到來。劉郁芳跌下懸崖,人在半空猶自厲聲尖叫:「凌未風,你現在還不說實話嗎?」惟有凌未風在懸崖上狂叫著劉郁芳無法聽到的答案。無限的悲傷痛苦絕望中迸發出超越生死的力量與美麗,梁氏的這種獨門絕技旁人是很難企及,即使是金庸與古龍。梁氏雖然沒有模仿進行到底,最後改用《雙城記》,韓志邦代凌未風而死,但凌劉終究沒有終成眷屬。相忘江湖的革命道德升華論恐怕只是掩飾,很難令讀者信服。「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潮水有信,塵世蒼茫,自古皆然。錢塘江頭上幾度斜暉的不單是蘇東坡,也不會只多添上凌未風與劉郁芳。聚散離合之中,悲歡交織著希望與執著。《七劍》中凌未風是第一主角,由於梁氏將牛虻的愛情與親情分別移植到了凌未風與易蘭珠身上。易蘭珠應該是第二主角,但梁氏對易蘭珠的刻畫是比較失敗的。凌未風雖然形式模仿了牛虻,卻有梁氏自己的東西,而易蘭珠的模仿太過露骨了。易蘭珠冒充老婦人行刺多鐸得手時。面對納蘭明慧束手就擒,照搬了牛虻面對蒙泰里尼時被捕以及牛虻扮作老人見蒙泰里尼的情節,甚至連說的話都一樣。比如易蘭珠低聲慘笑道:「尊貴的王妃,我,我冒犯你啦!」,只是把主教大人換成了王妃。而且易蘭珠在牢獄里與納蘭明慧相見,基本是照抄牛虻。牛虻與蒙泰里尼有著愛恨難辨的復雜感情,既有親情也有宗教,並且書中在前面做了充足的鋪墊。照搬到易蘭珠身上就顯得不倫不類。而且易蘭珠心頭上壓著楊雲聰的血書,幾乎成了復仇工具。楊雲驄在《七劍》中的形象是很失敗的,對比多鐸,實在讓人難以理解為何納蘭明慧會對楊念念不忘。多鐸的英雄氣概,多鐸對妻子的深情大度完全把楊比下去了。易蘭珠的愛情也有些拉郎配,張華昭除了有個有名氣的老爹之外,基本上沒有什麼閃光點,武功稀鬆,又無謀略。和易蘭珠打個照面,兩人就速配上了。可笑的是梁氏讓冒浣蓮成為納蘭容若的知己也就罷了,張華昭也成了納蘭的知音。還弄出個什麼三公主對張一見鍾情。張華昭為了救易蘭珠,托冒浣蓮帶張紙條請求三公主幫助救易蘭珠,冒浣蓮一通革命大道理,傻兮兮的三公主偷出朱果金符,卻送了卿卿性命。書中張華昭絲毫未提及三公主的死。易蘭珠的命珍貴,三公主的命就一文不值了。梁氏的這種雙重標准令人很反感。冒浣蓮是個很出色的人物,梁氏自個的版權,沒有借鑒別人的東西。除了偶爾會講一些革命大道理之外,冒浣蓮機智聰明,並有著古典女子的善解人意,溫柔多情。書中開頭魯王舊部刺殺多鐸時,冒浣蓮和傅青主上五台山是來尋找冒的生母董小婉的。冒浣蓮開始一直有著沉鬱憂傷,自幼失去父母,跟隨年長的世伯傅青主長大,心中自然會有身世之悲。如同程英,雖然跟隨東邪這位大宗師長大成人,溫文嫻靜中有著刻骨得憂傷。這也是冒浣蓮會喜歡上桂仲明的原因,看到那個身世茫然的黃衫兒,觸中冒浣蓮心靈最深處的憂傷與愛憐,所以才會情不自禁地去關心桂仲明,身世孤苦的同命鳥自然流露的同病相憐。而桂仲明在失憶迷茫無知中也會自然而然親近冒浣蓮。除了冒的溫柔善良,更多的是相同的身世憂傷使得雙方在心靈上找到真正的安慰,以及對生命欠缺的彌補。如同梁氏自己所說,他還是非常注重人物性格與內心的刻畫,書中冒浣蓮幫助桂仲明治療失憶症就運用了心理學的相關知識。而冒浣蓮以愛憐的耐心幫助桂仲明找回記憶的過程非常的真實細膩,不知道是否梁氏做主持的時候遇到過這樣的事例。冒浣蓮幫助桂仲明找回了自己,也幫助自己找回生命的缺憾。所以盡管旁人看來桂仲明只是不解風情的傻小子,但冒浣蓮與桂仲明在相互的牽手中擁有整個世界。冒浣蓮與納蘭是高山流水的知音,一生一世都會相互懷念祝福,但卻與愛情無關。世上能把愛人與知音分得清的智慧女子很少,我看過的武俠中也許只有冒浣蓮與燕七擁有這份智慧,相對來說冒的難度更大一些,畢竟她的知音是風華絕代的大眾情人納蘭,可貴的是冒浣蓮與納蘭是知音而非情人並非是革命道德的要求。其實桂仲明開始還是很不錯的,武功奇高的黃衫兒,儼然演義評書中萬人敵的英雄少年,甫一出場就幾乎可以與凌未風一決高下。書中在武林豪傑與官府的對抗中,沖鋒在前當者辟易必有桂仲明,對比那個一出場必被捉的張華昭,還是相當光彩照人的。只是後來隨著納蘭的出場,桂仲明就成了只是武功高強的傻小子了。提到《七劍》必然要說納蘭容若了,梁氏自認為是納蘭的粉絲,在書中不惜筆墨再現偶像的光輝形象。對於很多讀者來說《七劍》是因納蘭而出名的。但是《七劍》的革命氣息比較重,書中的納蘭因此也有些變了味。比如納蘭出場時,向納蘭明慧彈唱自己的新詞,而這首新詞雖然有名,卻是相當凄苦的悼亡詞。即使納蘭找姑姑述說心曲,也不會像是現今寫手發表作品那樣興沖沖。書中還交待納蘭當時已經喪偶,此時的納蘭應該已經沉醉在悼亡的精神世界中,書中的納蘭更像是天性真淳的書生。書中冒浣蓮還向納蘭灌輸革命理論,納蘭儼然成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同情者。包括納蘭與冒浣蓮相交,冒雖然聰明伶俐,充其量也只是個文學青年,與納蘭這位大師級詞人切磋交流成為知音,還是有些令人不可思議的。後來的納蘭要好一些,藏邊的帳幕之中納蘭與冒浣蓮秉燭夜談,相對如夢寐,冒浣蓮以詞相贈,婉拒了納蘭的一番情意,燭影搖紅之中納蘭握住冒浣蓮的雙手說道:「天快亮了,我送你出去。」此情此景直待成追憶了。冒桂新婚之夜,冒浣蓮還是不禁思念起遠在京華的納蘭,冒自嘆人生沒有十全十美,或許內心深處隱隱覺得錯過了納蘭。京華倦客,對月懷遠的納蘭則是興起詞人的離思。總覺得《七劍》中的納蘭更像是結婚前的納蘭,沒有對榮華的徹底厭倦,沒有悼亡的刻骨沉痛,有著清純少年的善良憂傷,以及離別的相思。《七劍》中人世間悲歡離合,生離死別隨處可見。桂仲明的父母義父恩怨情仇也是如此。桂天瀾,石天成,石大娘師兄妹三人的故事在武俠已經是很常見了。師兄弟同時愛上了唯一的師妹,師妹選擇了一個,另一個只有默默地承受並且衷心地祝福師弟師妹。遭逢兵荒馬亂的年代,石天成與妻兒失散,桂天瀾帶著師妹母子三人輾轉於戰火中。石大娘在日夜的思念中沒能等來丈夫,亂世之中與師兄桂天瀾相依為命,石大娘再婚之夜卻等來日夜期盼的丈夫。脾氣暴躁的石天成與師兄妻子反目成仇,一心要報多妻之恨。石天成向師兄尋仇,卻被自己的兒子用暗器打落懸崖,得知真相的桂仲明痛苦不已離家出走,以至失憶。最終石天成重傷了師兄,導致師兄死於敵人之手。冒浣蓮與桂仲明重回劍閣,十幾年間歷經戰亂仇恨,離別失散的一家人終於團圓,石屋內的人述說各自離別之痛,石屋外的凌未風想屋中人悲慘的遭遇,又聯想到自己的身世,不禁悲從中來,無可斷絕。以及還有一生承載苦痛的桂天瀾,少年情場失意,中年與師妹作了掛名夫妻,又遭師弟誤會仇恨,老年抗清兵敗,背負著李定國的遺願,在劍閣的茅屋中沉默地注視眼前的大山,內心深處是無盡的痛苦還是飽經痛苦的漠然。後來冒浣蓮與桂仲明遵照石天成的遺願,將他們一個兒子繼承了桂天瀾的香火,那就是異國娶得公主的桂華生,才有後來的冰川天女。這些算是梁氏對桂天瀾的補償吧。當梁氏後來修改《七劍》,寫到張華昭遵照卓一航的遺願,將兩朵憂曇送到白發魔女面前,不知道作者又是怎樣的心情。梁氏最負盛名的愛情傳奇,終於在苦苦等待六十年的憂曇華開中緩緩落幕。百歲高齡的練霓裳面對眼前代表海枯石爛的憂曇花,想起與卓一航幾十年的難辨愛恨,所有的情感都凝注到天山無邊的雲海之中。無驚無懼,無喜無悲,無生無死。在無限的感慨中只有感動。別有深意的是在練霓裳與卓一航幾十年的愛情傳奇中還一直有一位看客,那就是岳鳴珂,後來的晦明禪師。練霓裳因卓一航一夜白頭,卓一航為練霓裳尋找憂曇花苦候至死。在這場盪氣回腸的愛情之外一直靜靜佇立著晦明這位看客。他們少年時的愛恨悲歡,姑且不提。想像一下練卓二人天山南北高峰星夜回首,守候憂曇花開。中間的晦明袖手天山雲海之中,見證兩位朋友在年華老去堅守著執著與痛苦,太上忘情長嘆一聲道出:「情孽」二字。心如止水的晦明旁觀練卓愛與痛時,心中是否也會泛起漣漪?當年的岳鳴珂,仗劍熊廷弼幕下,與鐵珊瑚許下白首約。故主熊廷弼慘遭閹黨陷害,傳首九邊;情人鐵珊瑚身遭不幸,死在岳鳴珂的懷中。從此有了天山獨居的晦明禪師,閑看天山的日落月出,見證旁人的悲歡離合。「憑欄一片風雲氣,來做神州袖手人。」,天山派開山祖師晦明禪師的太上忘情也許有太多的無奈。練霓裳卓一航苦候憂曇花開,生離畢竟還有希望;晦明禪師則是人鬼殊途的死別,所有的悲喜苦樂都已隨風而逝,只餘下見證一場傳奇愛情的平靜。數十載的天山傳奇中,練霓裳卓一航演繹盡了世間愛情的凄艷華美,晦明禪師一旁獨自靜靜見證。天山七劍之中多數都是帶著憂傷,武瓊瑤算是個例外,與七劍中其他人黯盡生離死別相比,武瓊瑤的生命與憂傷絕緣。作為白發魔女的關門弟子,武瓊瑤的爽朗陽光為師門的憂傷增光不少。陽光的武瓊瑤加上白發魔女劍走偏峰的狠辣劍法,成為七劍中一道明快俊爽的風景線。冰河之戰中,劉郁芳被打落懸崖,武瓊瑤當機立斷跳下懸崖救出劉郁芳,白發魔女的關門弟子確實不同凡響。面對含蓄內斂的李思永,武瓊瑤大膽直白,心上人手到擒來。本以為,武瓊瑤將會為充滿憂傷的天山派帶來更多的陽光歡樂,雖知後來李思永戰死,武瓊瑤帶著一雙兒女隱居天山。江郎一篇《別賦》,道盡世間離別的黯然銷魂,《七劍》也充滿了悲歡離合的喜悅憂傷。誠然《七劍》之中並無如厲勝男,練霓裳,張丹楓這樣出彩並且梁羽生喜愛的人物,但注入了梁羽生回首人生感嘆境遷的喜悅憂傷。黯然銷魂唯別而已,真正離別的滋味也只有經歷離別的人才能體味。如凌未風劉郁芳回疆江南的思念,納蘭冒浣蓮天各一方的祝福,桂天瀾石天成一家的亂世離歌,還有練霓裳卓一航天上南北的相望,天山雲海邊晦明禪師的平靜凝眸。晏幾道的《小山詞自序》寫道:「考其篇中所記悲歡合離之事,如幻如電、如昨夢前塵,但能掩卷忤然,感光陰之易遷,嘆境緣之無實也!」多情人痴情人如小山納蘭,像我輩凡夫俗子多半是姜夔的那句「人間別久不成悲。」,在微漠的希望中天涯海角相互思念,期待有生之年的相逢。
Ⅷ 《新七劍下天山》最新txt全集下載
新七劍下天山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新七劍下天山
作者:沉望
武俠遐想
更新時間2009-2-19 21:46:44 字數:3456
每個人心中都有對武俠的一個憧憬,正是這個憧憬,引導了他們走上武俠之路……
浩聰轉來轉去,佳林不爽的說,別老走來走去,煩死了!浩聰也回敬他,媽的,吃得都塊跟世界大胃王似的了還不起來走走,再不起來明天就可以去申請吉尼斯記錄了。佳林一邊比手勢一邊說:鄙視你...浩聰不屑一顧說:鄙視我的人這么說,你算老幾啊!麒淳說,好了好了,大家都是兄弟,吵什麼吵,最近郁悶死了。博能:是啊,考試考不及格,賺錢少得可憐,我爸一天到晚在家念我整的跟哭喪似的,要不是念在我還乜嘢交女朋友的份上我直接一頭撞死在牆上。圳彬聽著聽著也發話了:小能,你這種思想就是不對的,錢可以天天賺,妞可以天天泡,飯可以天天吃,不能死!
澤博說:要是可以去行俠仗義就好了…偉均說,你說什麼,不是吧,你丫的腦袋讓門擠了吧,你以為你是機器貓還是魔幻手機啊,按我說,大家就學我,早上長睡不起,晚上視睡如歸。第二天,瑜虹在班裡發牢騷:日,不讀了,人生太無趣了,我要去跳樓!!!壁洲:我剛才在網上看到一個報道,說人死了可以去武俠世界喔。眾人:真的嗎?壁洲說,當然,我用人格和我的貞節保證!佳林走過,緩緩的說:你的人格一向信不過,你的貞節早沒了~~壁洲欲哭無淚,麒淳想了一會兒後說:要不試一試,大家覺得怎麼樣?圳彬一聽就怕了趕緊勸道:不是吧,這可不是試吃啊,叫我去試試某個M……
Ⅸ 武俠世界,金庸古龍梁羽生的各自作品
金庸作品有:
飛—《飛狐外傳》(1960—1961年)
雪—《雪山飛狐》(1959年)
連—《連城訣》(1963年) (又名《素心劍》)
天—《天龍八部》(1963—1966年)
射—《射鵰英雄傳》(1957—1959年)
白—《白馬嘯西風》(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鹿—《鹿鼎記》(1969—1972年)
笑—《笑傲江湖》(1967年)
書—《書劍恩仇錄》(1955年)
神—《神鵰俠侶》(1959—1961年)
俠—《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龍記》(1961年)
碧—《碧血劍》(1956年)
鴛—《鴛鴦刀》(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越女劍》(1970年)--附在《俠客行》之後的短篇小說
[編輯本段]【其他作品】
《袁崇煥評傳》(附於《碧血劍》之後)
《三十三劍客圖》(附於《俠客行》之後)
《成吉思汗家族》(附於《射鵰英雄傳》之後)
《關於「全真教」》(附於《射鵰英雄傳》之後)
《易經·陰陽與術數》(附於《神鵰俠侶》之後,新修版收)
另附有:
《陳世驤先生書函》(附於《天龍八部》之後)
《康熙朝的機密奏摺》(附於《鹿鼎記》之後)
除《金庸作品集》外,金庸散文另集為《金庸散文集》,金庸社論在大陸未結集出版。
《袁崇煥評傳》(附於《碧血劍》之後)
《三十三劍客圖》(附於《俠客行》之後)
《成吉思汗家族》(附於《射鵰英雄傳》之後)
《關於「全真教」》(附於《射鵰英雄傳》之後)
《易經·陰陽與術數》(附於《神鵰俠侶》之後,新修版收)
另附有:
《陳世驤先生書函》(附於《天龍八部》之後)
《康熙朝的機密奏摺》(附於《鹿鼎記》之後)
除《金庸作品集》外,金庸散文另集為《金庸散文集》,金庸社論在大陸未結集出版。
古龍作品:
蒼穹神劍
月異星邪
湘妃劍
劍毒梅香
孤星傳
失魂引(殘金缺玉)
護花鈴
彩環曲
飄香劍雨
劍玄錄
劍客行
浣花洗劍錄
情人箭
大旗英雄傳
武林外史
名劍風流
絕代雙驕
楚留香傳奇
風雲第一刀
歡樂英雄
大人物(絕不低頭)
蕭十一郎
流星·蝴蝶·劍
九月鷹飛
七種武器
天涯·明月·刀(飛刀,又見飛刀)
七殺手(七星龍王)
劍花·煙雨·江南(獵鷹·賭局)
三少爺的劍
陸小鳳傳奇
火並蕭十一郎
邊城浪子
血鸚鵡
白玉老虎
大地飛鷹
圓月彎刀
碧血洗銀槍
英雄無淚
風鈴中的刀聲
梁羽生作品:前期:《龍虎鬥京華》-《聯劍風雲錄》
中期:《雲海玉弓緣》-《龍鳳寶釵緣》
後期:《狂俠·天驕·魔女》-《武林天驕》
注三:名作:《龍虎鬥京華》《七劍下天山》《白發魔女傳》《萍蹤俠影錄》《女帝奇英傳》《雲海玉弓緣》《大唐游俠傳》《龍鳳寶釵緣》《狂俠·天驕·魔女》《風雷震九州》《鳴鏑風雲錄》《牧野流星》《廣陵劍》《武林三絕》《武林天驕》
鋒芒作:《龍虎鬥京華》
成名作:《白發魔女傳》
封筆作:《武林天驕》
筆法成熟作:《七劍下天山》
筆法代表作:《萍蹤俠影錄》(《雲海玉弓緣》筆法為特例)
藝術巔峰作:《大唐游俠傳》
綜合巔峰作:《雲海玉弓緣》
江湖總結性著作:《武林三絕》
思想總結性著作:《武林天驕》
Ⅹ 七劍下天山讀後感800字左右
《七劍下天山》讀後感:俠影已沓萍蹤去,江湖還余幾人歌?
那時候我大概也就只有七八歲,懷揣著「大人的書」,心跳得就好像初戀。夏天的傍晚,陽光正不是那麼熱烈的時候,我偷偷把那一本充斥著灰塵味道的小書往外套下面一塞,像匹漂亮的小鬃馬,踩著匆忙的碎步一口氣跑到天台上。
天邊的雲朵飄浮不定。有蒙面女子巧笑倩兮,一騎絕塵。
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的我,只有緊緊地望住那些詞彙,彷彿攥緊一個全然陌生與新奇的世界。
那個世界。
梁羽生的世界。
那是座充滿了詩詞歌賦的疆土,俠客們放歌縱馬,狂飲橫刀,卻依然風度翩翩。在這座充滿了虯髯客般血性漢子和紅拂般烈性少女的城池裡,依然有卓一航,有張丹楓,甚至還有納蘭性德。梁羽生的古典文學素養,是後來任何一個武俠小說作家都無法匹敵的。從當年的《龍虎鬥京華》,到彼時的《七劍下天山》,梁羽生的筆法已經逐漸成熟,書中的詩詞皆有著信手拈來的自如揮灑。可以說,在經歷了「南向北趙」和北派五大家的奠基之後,五十年代初期,武俠小說終於迎來了新生代的第一位掌門人。
一位文質彬彬卻氣宇非凡的掌門人。
梁羽生的武俠,是詩人的武俠,詞人的武俠,羽扇綸巾的武俠,也是「壯志未酬」的武俠。他的俠義,被後人用「以俠勝武」一言以蔽之。他的武俠,到底還是傳承了歷代文人墨客的熱血。他師從北派五大家之一的白羽(我一度猜想過羽生的名字是否出於其師),白羽本人便是個匕首投槍式的鬥士。他寫《黃花劫》,將白蓮教起義的悲壯與無奈寫的滿紙辛酸。而在梁羽生的作品裡,這樣的現實主義視角從來不曾缺席,驅除韃虜,光復中華,他總是試圖用自己的文字去還原一段歷史的真實,去號呼一種國人缺乏的聚力和精神,他從來不覺得只有武藝高強才可以拯救蒼生——「一個人可以完全不懂武功,卻不可以沒有俠氣」,少時讀梁羽生的文人意氣,恍恍中覺得與當年的岳飛、辛棄疾何等神似。(梁羽生筆下的檀羽沖甚至也是岳飛的後人)
梁羽生的世界,是一個理想的世界。
他是一個站在船頭的白衣劍客,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但那亦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
很難比較金庸和梁羽生。但不能不說金庸的出場適逢其時。在當時港台政治壓抑的背景下,梁羽生文人式的激昂自然比不上金庸的老少皆宜來得引人矚目。金庸的武俠,有著大開大闔的天然風度,他引入了西方文學小說的筆法,與梁羽生的舊式民國武俠小說的敘述手法相比,更顯得輕松易讀。相比之下,金庸的武俠宛如好萊塢大片,而梁羽生則更像是法國文藝片的製作——金庸是否讓梁羽生發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我們已無法考證,總之,寫出「舊夢塵封休再啟,此心如水只東流」這樣的句子之後,梁羽生悄然選擇了「金盆洗手」,退出這片他熱愛的江湖。
1984年,梁羽生宣告封筆歸隱。
「我從來不曾後悔寫武俠小說。」
1972年,金庸封筆。
1985年,古龍病逝。
2009年農歷新年伊始,梁羽生在悉尼病逝。
那些曾經在武俠小說歷史上留下輝煌篇章的前輩們,正悄然退出這個他們熟悉的舞台。
如果將民國時期認定為當代武俠小說的開端,那麼此時,離平江不肖生創作《江湖奇俠傳》已經過了87年。離另一開山祖師趙煥亭的代表作《奇俠精忠全傳》的問世也過了86年。當年「南向北趙」所開創下的這個武俠世界,正以極快的速度走向瓦解和重生。
而這個降生甚至還未滿一個世紀的「少年」,又將何去何從?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