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上闕自述當下鬢滿霜塵,凄楚悲涼之情境,十年已逝,其情未減,愈加厚重。
下闋懸想,夜還鄉,逢故人,亡妻形貌依然,兩人卻相顧無言,淚眼千行的重見情景。
用懸想營造出重逢的場景,以想像的情景映襯現實的孤寂凄楚,以虛襯實,虛實相生,虛虛實實之間更使詩人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躍然紙上,感人至深。
⑵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不相識,塵滿面,鬢如霜。譯文
逝去的人已經十年,不用去思念,自然而然的就忘不了,。。。。。。
⑶ 十年生死兩茫茫;有誰知道這首《江南子》作者,以及全文跪謝
蘇東坡的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詞是蘇軾為懷念亡妻而作,寫於寧熙八年(1075),時距王去世恰好十年。
上片寫對亡妻的懷念之情。首句便直接傾訴了作者對亡妻十年來的深摯懷念和傷悼。陰陽兩世,生死相隔了茫茫十年,作者對亡妻的懷念始終沒有淡化。既使不去思量,過的的一切自會浮漾心頭,難以忘懷。雖時光易逝,但真情難忘。追念之情,不能自已。次一句寫作者當時的感受。佳人香消玉殞,斯人獨自憔悴。孤墳遠在千里。無處可訴衷腸。這里的"凄涼」一詞有兩種含意。一是指作者思念亡妻的凄苦。同時又指作者仕途坎坷的悲涼。一句"無處話凄涼"寫盡作者孤寂悲鬱的心境。令人為之心酸。
第三句話緊接第二句話的"悲涼",用一假設引出作者當時的境遇。"縱使相逢應不識"。是啊,因為當年尚還年輕的我,如今已是風塵滿面,鬃發如霜了,"塵滿面,鬃如霜"。短短六個字便將作者仕途潦倒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出來。表面是悼亡妻,實際卻是抒發作者的人生感慨。今人不覺心下憾憾了。
下片寫夢境。有所思,必有所夢,於是作者"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生動地寫出了十年前夫婦問那充滿歡樂的愛情生活。但乍然的相逢競使他們"相顧無言」。作者自妻子辭世後已經歷了十年的宦海沉浮。也飽嘗了十年的相思之苦。此時,他該有多少要講給自己心愛的妻子的話啊!"惟有淚千行」無聲勝有聲。通過寫夢見妻子的情境,真實地表現了夫妻間生死不渝的恩愛之情。同時正是夢里相見更加重了現實中的生死之隔的悲涼之感。令人不由心中憾然而至於淚下了。
夢里再美畢竟還是夢。夢醒了只會使人更難以接受這永不相見的現實,但現實中來,那個在小軒窗前梳妝的女子只能出現在夢中了,現實是明月夜下短松崗上的孤墳。而這正是作者每每想起都要肝腸寸斷的地方。最後一句作者傳達了生離死別的悲痛。"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凄涼之意,縈回不絕,令人不覺掩卷拭淚而長嘆。
1075年正值蘇軾與王安石政見不同自請外調,在密州為官時期,仕途失意。在這首詞中作者不僅表達了對亡妻的滌摯感情,同時借悼亡,出寫出了自己的人生感慨,擴大了詞的容量。 (我覺得這純粹是放屁,任意拔高)
全詞語言樸素自然,純用白描,不事雕。感情至純哀而無脂粉氣,纏綿意,真實自然。具有令人盪氣回腸的藝術魅力。因此流傳古。感人至深,堪稱悼詞之絕唱。
------
用詞寫悼亡,是蘇軾的首創。這首悼亡詞運用分合頓挫,虛實結合以及敘述白描等多種藝術的表達方法,來表達作者懷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對亡妻的哀思中又糅進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將夫妻之間的情感表達的深婉而摯著,使人讀後無不為之動情而感嘆哀惋。
寫這首詞時,正是作者任密州知密州時所作。當時蘇軾宦海浮沉,南奔北走,心情十分蒼老,這時思念起自己甘苦與共的結發夫妻很自然的。當年作者十九歲就同郡的王弗結婚後離開蜀地出任仕途,夫妻恩愛、相敬如賓,誰料十年後王弗亡故,葬於家鄉四川的祖瑩。生者與死者幽明永隔,感情的紐帶卻結而不解,始終存在。有了這十年生死兩茫茫的無奈。
「不思量,自難忘」兩句,看來平常,卻出自肺腑,十分誠摯。生死相約陰陽隔絕,卻不能忘懷。這種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難以消除的。因為作者時至中年,他表達出人們進入中年後一起擔受著一生憂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樣,平淡無奇,然而淡而彌永,久而彌篤。更能顯示出生死不渝的愛情。後面的「千里孤墳, 無處話凄涼。」承接著前面的生死兩茫茫,更顯得凄苦哀涼與無奈。好象讓你感受到了在千里之外的哪個孤墳,和秋風瑟瑟烏啼滿天的凄涼景色。
作者又回到了現實,想這即便是再見到自己的先妻,象他這樣的老態龍鍾,落魄失意妻子也不會認出自己來的。話鋒轉到作者幽幽的夢中,在故鄉鄉的家中,夢中的王弗「小軒窗,正梳妝」,猶如結婚未久的少婦,形象很美,帶出蘇軾當年的閨房之樂。但是十年來的人世變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創傷在雙方都很顯然的。相互面對卻不知到要說什麼, 只有任憑淚水傾盈。
最後一段「料得年年斷腸處, 明月夜, 短松岡。」是對現實的一種感嘆,只有著明月夜和短松岡是真實存在的,是年年歲歲的哀思與憑吊。
⑷ 十年生死兩茫茫的全文是什麼
江 城 子
——蘇東坡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詞是宋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所作,蘇東坡做了一個遇見亡妻的夢,醒來感慨系之,寫這首詞,來表達對妻子的懷念。此詞開了悼亡詞之先河,被行家視作悼亡詞中絕唱。)
不思量,自難忘
——淺析蘇東坡婉約詞《江城子》及蘇子的創作心態
蘇軾是宋詞豪放派的開創人。王灼《碧雞漫志》卷二說:「東坡先生非心醉於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 詞自晚唐五代發展以來,詞的風格一直是比較婉弱的,蘇軾有意識的進行詞體的革新,從詞的內容、題材、格調方面改革,使詞的創作有了「自是一家」的審美觀點。也使詞從纖細婉約走向陽剛豪放。蘇軾的這些觀點以及他本身的詞作,雖引來時人認為蘇軾「以詩為詞」的評論,但無論如何,蘇軾開拓詞境之功不可沒。
南宋俞文豹曾記載一個故事: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卓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吹劍續錄》)這個故事生動地說明了蘇軾、柳永風格的不同,也說明兩派詞風的區別。蘇軾曾自負地說過他的詞「亦自是一家」。(《與鮮於子駿書》)他的確是以提高意境和風格而「自是一家」的。然而讀詞人為蘇子絕倒的,卻絕非僅只「大江東去」或者「老夫聊發少年狂」,其《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也是世代傳誦的佳作。
宋神宗駕崩後,宋哲宗繼位,任用司馬光為宰相,蘇東坡又被召回京城升任龍圖閣學士,兼任小皇帝的侍讀。這時的蘇東坡,十分受宣仁皇太後和年僅十二歲的小皇帝的賞識,政治上春風得意。蘇東坡不時懷念起死去的結發妻子王弗: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冷。縱使相逢應不識,坐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干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由此成就了一闕悼妻懷思的傳世之作。
實際上,在蘇東坡一生中的三位女性中,最為蘇東坡青睞,也為世人傳為佳話的,並非王弗,而是叫做王朝雲的妾。在蘇東坡的妻妾中,王朝雲最善解蘇東坡心意。一次,蘇東坡退朝回家,指著自己的腹部問侍妾:「你們有誰知道我這裡面有些什麼?」一答:「文章。」一說:「見識。」蘇東坡搖搖頭,王朝雲笑道:「您肚子里都是不合時宜。」蘇東坡聞言贊道:「知我者,唯有朝雲也。」蘇東坡在杭州四年,之後又官遷密州、徐州、湖州,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副使,這期間,王朝雲始終緊緊相隨。朝雲死後,蘇東坡也曾提聯: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字里行間看到的也是深切地懷念和嘆惋。然而仔細地讀來,蘇東坡對王朝雲的感懷更多的是一種「知音難覓,和者寥寥」傷感,而對於王弗則是痛徹心肺的悲情。「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干行。」 陰陽相隔,重逢只能期於夢中,也只有夢是沒有時空限制的,可以超越一切的界限和有限。樸素真摯的深情,沉痛的生離死別,每讀一次就更為其中的深情所感動。
應該說,蘇東坡再次得寵多少有些幸運的成分。這么個大詞人,大文學家,被政治牽絆得頭暈目眩,蘇子的一生常常讓人有點啼笑皆非的意思,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這一段相對安穩適意的生活中,蘇東坡的精神狀態是輕松和愉悅的,但蘇東坡也斷斷不能忘記王弗曾經陪伴著自己度過的那些艱難的時光。王弗在蘇東坡的一生中作扮演的角色絕非一個主婦那麼簡單,在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中也曾有過這樣的落筆:……蘇東坡……由氣質和自然的愛好所促使,要變成一個隱士。社會,文化,學問,讀歷史的教訓,外在的本分責任,只能隱藏人的本來面目。若把一個人由時間和傳統所賦予他的那些虛飾剝除凈盡,此人的本相便呈現於你之前了。……他偶爾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這時他成了自然中偉大的頑童——也許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這副面貌吧。「頑童」,這里林語堂先生固然是在一種嘉許的語氣在點評蘇東坡的自由性靈,然而蘇東坡實際上又何嘗不是一個頑皮的孩子呢?不諳世事,興致所至,聰明有餘而內斂不足。
夫人穩健,而丈夫往往不能。丈夫往往急躁,灰心喪氣,喜怒無常。高興了把酒言歡,不高興了也要罵罵娘。麻煩的是丈夫有了曠世的才氣,就不是罵罵娘這么簡單了。蘇東坡常常會在自己的詩作里流露一些「不合時宜」的論調,自找禍端。由此可見在日常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物中,這等人物將是何等的低才。倘若沒有一個得體大度,端莊典雅的夫人為丈夫張羅這些「不入眼」俗事,怕蘇先生不會有幾天清閑。在密州,他們正過苦日子,蘇東坡對新所得稅至為憤怒,孩子揪著他的衣裳對他曉曉不休。他說:「孩子們真傻!」蘇夫人說:「你才傻。你一天悶坐,有什麼好處?好了。我給弄點兒酒喝吧。」在一首詩里記這件事時,蘇東坡覺得自己很丟臉,這時妻子洗杯子給他熱酒。這當然使他很歡喜,他說他妻子比詩人劉伶的妻子賢德。因為劉伶的妻子不許丈夫喝酒。蘇夫人也是用了好幾年的工夫才摸清楚丈夫性格,那是多方面的個性,既是樂天達觀隨遇而安,可是有時又激烈而固執。蘇夫人聰明解事,辦事圓通。 她是進士的女兒,能讀能寫,但是並非一個「士」。做妻子的也知道要管家事,要撫養孩子,要過日子。正因為如此,蘇東坡的生活中是不能沒有一個這樣的女人把握船舵的。只有在妻子的無微不至的照顧下,蘇東坡才有更多的閑情逸致去「沐於沂,浴乎舞雩」。也正因為如此蘇夫人也成為蘇東坡最為信任依賴的人,很多事情埋藏在蘇東坡的心靈深處,別人大都不知道,蘇東坡的妻子一定知道。同過患難,共過生死,日日的關心和愛護,充滿信任的等待和撫慰。王弗給與蘇東坡的是所謂「相濡以沫」的質朴而深厚的情感。
在這首小詞中,讀不到一句令人感覺「矯情」之語,詞語的運用簡練凝重。每一個音節的連接都有冷澀凝絕之感,猶如聲聲咽泣,壓抑沉重的氣氛就在這「幽咽泉流」中彌散開來,讓人艱與呼吸,又難以逃避。
蘇東坡用了十年都舍棄不下的,是那種相濡以沫的親情。他受不了的不是沒有了轟轟烈烈的愛情,而是失去了伴侶後孤單相吊的寂寞。「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在夢里能夠看見的,也全是逝去親人往日生活里的瑣碎片斷。因為在那些瑣碎里,凝結著化不去的親情。 在紅塵中愛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執子之手是一種境界,相濡以沫是一種境界,生死相許也是一種境界。在這世上有一種最為凝重、最為渾厚的愛叫相依為命。那是天長日久的滲透,是一種融入了彼此之間生命中的溫暖。
面對這樣的深情,解讀都似乎是一種傷害,那是需要在生命里反復吟唱,靜夜中不斷懷思的樂音。無數的人毫不吝惜地把「絕唱」這個詞贈與了這首詞,然而,時光流轉了千年,我們又聽到了一生相似的嘆息,那嘆息給予了我們有一篇值得反復玩味的美文,也讓我們更深切地領會了蘇子心中的創痛,兩個文人千年的唱和,訴說著人世間最值得感念的深情。這就是巴金先生所寫的《懷念肖珊》和《再憶肖珊》。不再過多的評說什麼,我摘錄了其中兩個段落,作為本文的結尾,這是《江城子》最深沉的詮釋,在這樣一個濫情的年代,我們慶幸還有這樣的情感值得我們永遠的祭奠:
她不僅分擔了我的痛苦,還給了我不少的安慰和鼓勵。……我進了門看到她的面容,滿腦子的烏雲都消散了。我有什麼委屈、牢騷都可以向她盡情傾吐。……她不斷地給我安慰,對我表示信任,替我感到不平。……今天回想當時的情景,她那張滿是淚痕的臉還歷歷在我眼前。我多麼願意讓她的淚痕消失,笑容在她那憔悴的臉上重現,即使減少我幾年的生命來換取我們家庭生活中一個寧靜的夜晚,我也心甘情願!
她離開我十二年了。十二年,多麼長的日日夜夜。每次我回到家門口,眼前就出現一張笑臉,一個親切的聲音向我迎來,可是走進院子,卻只見一些高高矮矮的、沒有花的綠樹。上了台階,我環顧四周,她最後一次離家的情景還歷歷在目……
我彷彿還站在台階上等待著車子的駛近,等待著一個人回來。這樣長的等待。十二年了。甚至在夢里我也聽不見她那清脆的笑聲。我記得的只是孩子們捧著她的骨灰盒回家的情景。這骨灰盒起初給放在樓下我的寢室內、床前五斗櫥上。
悲傷沒有用。我必須結束那一切夢景。我應當振作起來,哪怕是最後的一次。骨灰盒還放在我的家中,親愛的面容還印在我的心上,她不會離開我,也從未離開我。做了十年的「牛鬼」,我並不感到孤單。我還有勇氣邁步走向我的最終目標——死亡。我的遺物將獻給國家,我的骨灰將同她的骨灰攪拌在一起,撒在園中給花樹作肥料。
⑸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全文是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 【原文】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⑹ 十年生死兩茫茫 全文是什麼了
蘇東坡
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⑺ l陸游的詞,十年生死兩茫茫全文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作者】蘇軾 【朝代】宋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⑻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全文是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
【原文】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