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是誰主要內容是什麼
俄國 列夫托爾斯泰
故事發生於十九世紀的聖彼得堡,女主角安娜原來是一名政府要員的貴夫人,卻在一次旅行中跟英俊的軍官維朗斯基墜入情網,返家後仍然偷情。此事後來被丈夫卡倫汀發現,安娜要求離婚被拒,卡倫汀威脅她將因此再也見不到她心愛的兒子。安娜投奔維朗斯基,過了一段短時間的幸福快樂生活,但不久維朗斯基便對這段情感到厭倦,渴望重新恢復在軍中無拘無束的日子。安娜則日益思念愛子,最後在絕望中撞火車自殺。
Ⅱ 《安娜·卡列尼娜》主要人物
安娜·卡列尼娜 亞歷山大·卡列寧
康斯坦丁·列文 吉提
渥倫斯基
Ⅲ 列夫。托爾斯的《安娜。卡列尼娜》的主要人物是誰
安娜·卡列尼娜、沃倫斯基、列文、吉提
Ⅳ <<安娜卡列尼娜>>書里的人物形象分析
安娜
安娜美麗端莊、高貴典雅、聰慧善良、自然真誠、又富有激情,有著令人無法抗拒的美貌和深刻豐富的精神世界,在思想、感情、才智、品德等方面都遠遠高於當時一般的貴族婦女。
安娜的覺醒和愛情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只局限在本能慾望的層面上。她的一見鍾情,帶有濃重的「本能原欲」色彩,而緊接著的,則是這種狂暴本能的宗教壓服。
換句話說,安娜性格的矛盾,正是托爾斯泰本人瘋狂的縱欲與激烈的宗教否定之間矛盾的體現,而作者的這種性格分裂和矛盾又是分裂性民族文化在小說中的反映。
渥倫斯基
文中的渥倫斯基同樣出身於一個貴族家庭,自小喪父,一方面具有聰明、富有同情心、樂善好施等優點,另一方面也具備愛慕虛榮、尋歡作樂、追求功名等縱垮習氣。
他對安娜的愛是真誠的,為了能經常同安娜在一起,甚至拒絕了一項關繫到他前程的重要任命;在他感到他們的愛有可能結束時,甚至不惜開槍自殺。
然而每個人的觀念都是不同的,當他們被上流社會拒之門外後,安娜甘守寂寞,而渥倫斯基心中空虛貧乏的生活與其不甘寂寞的心理發生了沖突,最後他妥協了,開始關心「自治委員會」「議會選舉」之類的上流社會活動,對安娜的愛也越來越冷淡了。
卡列寧
卡列寧在文中被塑造成了一名典型的封建官僚形象,在他的叔叔—一位先皇寵臣的撫養下長大,接受的是全套的封建貴族教育,因而「一個心思地追求功名」。長期的封建官場生涯己經腐蝕了他的心靈,使他思想僵化、感情麻木、虛偽庸俗、墨守成規。
(4)安娜卡列尼娜是哪個小說里的人物擴展閱讀:
在《安娜·卡列寧娜》中,托爾斯泰是通過兩條情節線索展開小說的,有人認為這兩條線索缺乏聯系,這部書是兩部小說的撮合。托爾斯泰本人批評了這種意見,指出這大概是由於「在瀏覽小說時,沒有看出它的內在內容」所致。
表面上看,安娜的愛情悲劇和列文的精神探索兩條主線平行獨立的發展,缺乏內在聯系,但事實上它們是巧妙地聯結在一起的,這也正是《安娜·卡列尼娜》的結構獨特之處,它表現出作者謀篇布局上的填密與嚴謹。
Ⅳ 《安娜·卡列尼娜》主人公
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最偉大的代表作家,他的創作歷程從19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初,跨越了俄國的貴族革命、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無產階級革命三個歷史時期,他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經驗,對世界文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處於社會變革的時代,托爾斯泰的精神世界也處於不斷地緊張探索之中,他的作品就是精神探索的產物。《戰爭與和平》中,他對於貴族的命運問題、人民的命運問題、俄羅斯人民在歷史進程中所起作用的程度問題都作了藝術性的回答,使之兼有史詩、歷史長篇小說和編年史的特色;《復活》是托爾斯泰幾十年來對政治、經濟、哲學、宗教、道德、美學的探索總結,借一個習見的題材—貴族公子引誘下層女性—對現存的一切制度進行猛烈的抨擊,寫得獨特而新穎;他還以一個不僅為自己而且為本階級的罪孽進行懺悔的貴族人物,表現了一種徹底根究群眾災難的真實原因的大無畏精神。人們稱托爾斯泰為人類良心的體現者是恰切的。
《安娜·卡列尼娜》創作於資本主義在俄國一切生活中橫沖直撞的七十年代,作者在此深刻地反映了這一時期俄國許多重要的社會生活面貌,特別是農奴制度改革後的社會現狀。小說有兩條線索,一條是安娜—渥淪斯基—卡列寧的情節線索,反映七十年代貴族社會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生活及其社會關系,一條是列文—吉提的情節線索,反映俄國庄園地主的社會政治經濟生活。小說開頭「奧布朗斯基家一切都混亂了」這句話是理解全書的鑰匙,一切都亂了的不僅是這一家,卡列寧家、列文家、薛傑巴斯基家無不混亂與緊張不安,這反映貴族社會面對資本主義侵入產生的危機,是動盪不安的時代的縮影,這惶亂不安既是小說的總的思想情緒,也決定了作家緊張的精神探索及對筆下人物的復雜而又矛盾的態度。
主人公安娜是個年輕美貌的貴婦,在幾乎是少女時代就嫁給了比她大二十歲的高官顯貴卡列寧,過了八年沒有愛情的夫妻生活。在貴族婦女中,她不只外貌上尤其在精神氣質上遠遠超出她的同伴。安娜是熱烈、真摯而豐富的,其性格是一團火,「有一股壓抑的生氣在她臉上流露」,但這是被死灰壓著的火,又是那刻板冷酷的官僚丈夫撲滅不了的生命之火,渥論斯基的不顧一切的追求,使之無比熱烈地燃燒起來了,她渴望擺脫精神奴役、過獨立平等的生活,然而那個時代那個環境中,婦女根本無法支配自己的命運,她勇敢地離開了卡列寧,卻既被剝奪愛子又無法離婚。安娜蔑視世俗成見和貴族道德,貴族社會就冷酷地棄絕了她,扼殺了她這一點點微小的幸福和自由。與渥淪斯基結合的有限快樂給她帶來了無限的痛苦,激情後的冷淡厭倦是她不幸命運的最後一擊,她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於是黑暗之中的大火終於永遠地熄滅了。
《安娜·卡列尼娜》的濃烈的藝術感染力,除了它感人的主題和生動的人物形象外,也由於它在藝術上非常完美,技巧上頗多獨創之處。在塑造安娜的形象上,作家溶入了自己的審美評價,始終注意顯示安娜的美,寫她的肖像美、動作美、服飾美、從容的風度、豐富的內心世界,既從正面刻劃也從側面描寫,把她與另一少女吉提對比襯托,更讓她與枯燥冷漠的卡列寧形成鮮明的對照;心理描寫的生動貼切達到了「辯證法」的程度,安娜的常態心理、變態心理通過人物的內心獨白和作家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剖析而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結構上也獨具匠心,兩條線索形成對照,在對比中對兩種生活方式和道德原則作了評價。
Ⅵ 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是誰他是哪個國家的
《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是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作家、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托爾斯泰之所以獲得不朽的聲譽,主要是由於他的兩部小說《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托爾斯泰內心充滿深刻的矛盾。他是一個個人主義貴族,而在他的晚年卻很不成功地試圖過一種窮苦農民的生活;他起初曾耽於聲色,而最終卻成為一個徹底的清教徒;他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卻幾乎時時害怕死亡。這種奇特的雙重性格使他在人生的中年舍棄他單純的小說作家的生涯而成為虔誠的基督教徒;在他源源不斷寫出的論文、小冊子和大部分是說教的短篇故事和劇本里,他宣揚了對愛和忠誠的人生的信仰和對財產及政府和教會之類人為的制度的鄙棄。
早年和婚事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伯爵1828年9月9日(舊歷8月28日)生於莫斯科以南約160千米的他家庭的庄園亞斯納亞波利亞納(屬圖拉省)。托爾斯泰自幼父母雙亡,由親戚撫養。早年受教於家庭教師,16歲時進喀山大學,但因對該校刻板的教學感到失望,於1847年返回亞斯納亞波利亞納經營他的庄園並自行安排學業。他在兩方面均無所成,遂又放棄田園生活,而投身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碌碌紛擾的社交圈中去。在他的日記里,他記述了自己道德上的越軌行為。在那充滿青春活力的日記中已經顯露出善於對自己行為的隱秘動機進行現實主義的探索,表現出不尋常的分析才能。
由於對這種平庸生活感到厭倦,托爾斯泰於1851年投奔他的在高加索當兵的兄長尼古拉。第二年,他也參加了軍隊並在與山地部落的幾次作戰中表現勇敢,他的閑暇時間大部分用於寫作,寫成了他第一部公開發表的作品《童年》,登載在《現代人》雜志上。
1854年,托爾斯泰被調到多瑙河戰線,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參加塞瓦斯托波爾的圍城之戰,他在《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里描寫了這些經歷,其中他對比了普通士兵的單純的英勇作戰和上層軍官們的裝腔作勢的勇敢。1856年戰爭結束後他離開軍隊到了聖彼得堡,在那裡他成為一些互相競爭的文學團體的崇拜對象,它們競相爭取他對它們的社會和美學觀點的支持。作為一個態度明朗的個人主義者,他斷然摒棄了這些文人小圈子而回到亞斯納亞波利亞納。
1857年去法國、瑞士和德國游歷。
1862年托爾斯泰和出身於有教養的中產價級家庭的別爾斯結婚。他中斷了教育活動,並在以後的15年裡,把他的全部熱情獻給了婚後的生活。婚後的大部分時光過得熱烈而快樂,他們共生育13個子女。他把庄園管理得很好,並重新開始寫作,創作了他的兩部最偉大的傑作《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兩部傑作托爾斯泰用將近7年時間創作了他的史詩式的宏篇巨著《戰爭與和平》,這部作品通常被認為是世界文學中兩三部最偉大的小說之一。無論所涉及的范圍或寫作的筆法,這部傑作都遠遠超過他以往的作品。在這部小說里,所有的生活素材交織成宏偉的多彩的畫面,豐富的材料和眾多的人物都得到無比客觀的處理和描繪,大概沒有一部別的小說能如此通過對現實細節的准確把握和驚人的精細人微、形形色色的心理分析,成功地反映出完整的自然的生活的整體風貌。
雖然《安娜·卡列尼娜》至少在敘事方法和風格上同《戰爭與和平》近似,它在藝術上卻更加統一。在寫作這兩部書之間的時間里,托爾斯泰的人生哲學逐漸發生變化。《戰爭與和平》是一部熱愛生活的樂觀的小說,它的主要人物在道德上是健全的,他們能夠主宰自己的內心沖突;描寫19世紀60年代的俄國社會的《安娜·卡列尼娜》則是悲觀主義的,它的人物的內心沖突往往得不到解決,並且有時釀成人間災禍。
老年托爾斯泰因強烈地感到他的家庭的養尊處優生活和他所要過的生活(一種擺脫世俗物慾、獻身為他人服務的修道隱士的簡朴生活)之間的矛盾而痛苦。他意識到,他的狀況是對他所宣布的信仰的嘲笑,終於,日益惡化的家庭狀況迫使托爾斯泰在一個夜晚秘密離家出走;伴他同行的有他的醫生和小女兒亞歷山德拉,他希望找到一個能安靜地生活並和上帝更接近的藏身之所。幾天以後,11月20日(舊歷11月7日),他因肺炎在粱贊省偏僻的阿斯塔波沃火車站去世。
評價對於托爾斯泰作為一個文學家所取得的傑出成就,評論家們從來很少提出疑問;他是公認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托爾斯泰雖然從未因襲在他之前的俄國作家,卻可能受一些外國作家如盧梭、斯特恩、斯丹達爾及稍後薩克雷的影響,但對於他作為一位思想家的聲譽,人們卻從來沒有一致的看法,不過,托爾斯泰的道德和理智發展的兩重性已經被研究他的思想的現代學者們更加透徹地理解。當他孜孜不倦地探索真理時,他是竭力在一個知識不完備、人類不完美的世界上尋求絕對的真理。其結果是,他的不願妥協,他對於獲得徹底的理性解釋的強求,往往使他把理論推到荒謬的地步;許多人認為,他關於歷史、非暴力、教育和藝術的觀點,已經非常接近於這種荒謬的境地。但是只要系統地研究他的思想,就會發現它和19世紀自由主義的種種觀念的關系。他認為兩千年來的全部歷史,主要是由個人的道德進步和政府的道德敗壞構成的。托爾斯泰把他的信仰寄託在人們的道德進步上,認為它是對多數人普遍受少數人壓迫現象的決定性回答。他認為,與馬克思主義的經濟決定論和採用暴力的階級斗爭學說相反,促使人類達到無階級和無國家狀態的進步運動,有賴於每一個個人奉行至高無上的愛之法律,因而摒棄任何形式的暴力:通過這一切使自己在道德上日臻完善。盡管托爾斯泰把他的理性主義引向了極端,他在今日仍被公認為19世紀最有影響的道德主義者之一。
Ⅶ <<安娜.卡列尼娜>>中,主要人物是誰
1、主要人物
①安娜
安娜美麗端莊、高貴典雅、聰慧善良、自然真誠、又富有激情,有著令人無法抗拒的美貌和深刻豐富的精神世界,在思想、感情、才智、品德等方面都遠遠高於當時一般的貴族婦女。
②渥倫斯基
文中的渥倫斯基同樣出身於一個貴族家庭,自小喪父,一方面具有聰明、富有同情心、樂善好施等優點,另一方面也具備愛慕虛榮、尋歡作樂、追求功名等縱垮習氣。
③卡列寧
卡列寧在文中被塑造成了一名典型的封建官僚形象,在他的叔叔—一位先皇寵臣的撫養下長大,接受的是全套的封建貴族教育,因而「一個心思地追求功名」。長期的封建官場生涯己經腐蝕了他的心靈,使他思想僵化、感情麻木、虛偽庸俗、墨守成規。
④列文
文中的列文是屬於一種社會基層統治階級,他只是一名小地主,因而他必須從事勞動,而勞動的特性決定了他全部生活的性質。
2、原著簡介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品,在19世紀的世界文壇堪稱首屈一指的優秀作品。本書通過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愛情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網路全書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