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說中有哪些悲劇人物
她是小龍女的師姐,楊過的師伯,在小說中是個反派,為什麼說他是悲劇人物呢?是有原因的,比如她本性善良,傾心於陸展元,他為了陸展元不惜不顧男女之嫌為他療傷(你想想在古代一個女子如果肯為你不顧貞節的話,說明他很喜歡你)且遭師傅逐出山門,最後卻遭陸展元的劈腿。李莫愁因此性情大變,像變了一個人一樣,將自己變成了一個惡人,把陸展元一家滿門屠殺,但在絕情谷她被千萬情花刺中後,仍不忘陸展元,最後被活活燒死於大火之中。
⑵ 武俠小說中最悲劇的人物是誰
請問清楚些,你是說你要找結局是悲劇的武俠小說嗎。
古龍《多情環》,梁羽生《白發魔女傳》《雲海玉弓緣》,金庸的《天龍八部》似乎是,《連城訣》主人公的經歷相當悲慘該書是揭示人間丑惡的,王度廬《卧虎藏龍》
⑶ 汪曾祺作品中有哪些人物具有悲劇性
汪曾祺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壇獨具特色的作家。他一生致力於短篇小說的創作,著有《受戒》、《大淖記事》、《雞鴨名家》等多篇小說。我們綜觀汪曾祺的全部小說,對故鄉及社會底層的普通民眾生活的描繪,是其創作的主要部分也是其成就最大的部分。在這些作品中,有很多是通過對故鄉的小人物的描寫,來展現故鄉民俗風情的融洽和美麗的,但是也有很多小人物的命運是很悲哀的,充滿了悲劇色彩。汪曾祺自己也曾說過:「我自己覺得:我的一部分作品的情感是憂傷的,比如《職業》、《幽冥鍾》;一部分作品則有一種內在的快樂,比如《受戒》、《大淖記事》;一部分作品由於對命運的無可奈何化出一種帶有苦味的嘲謔,比如《雲致秋行狀》、《異秉》。在有些作品裡這三者是混合在一起的,比較復雜」[1]。如《歲寒三友》中的王瘦吾和陶虎臣,《徙》中的高北溟,《八千歲》中的米店老闆「八千歲」,以及《陳小手》中的婦科醫生陳小手等人。他們都是勤勞於本、無取於他人的小人物。他們的願望也十分平常、無一絲非分之想。王瘦吾雖然想發財,其動機只不過是想讓女兒穿上雨鞋、兒子穿上球鞋,以讓他們跟上學校里的大眾水準;高北溟只不過是想保住一個教職,以求積累點來實現自己的兩個願望;「八千歲」 似乎想拒絕各種人際關系,通過自己一家人勤勤儉儉、本本份份,來發家致富,但是當「八舅太爺」一出現,「八千歲」勤儉致富的的美夢也隨之破滅;陳小手是一位醫術精湛、救人於危險之中的男性婦科醫生,他救活了團長的妻兒,卻命喪觀念封建落後的團長槍下,讓人一陣痛心。
一
汪曾祺筆下的小人物善良、謹慎、與世無爭、自足自樂,但是他們也有悲哀,這些悲哀來自於理想與命運、現實的沖突,使理想在現實和命運中破損。但是這些悲哀和悲傷是我們作為讀者所感受到的,而那些小人物卻是很平靜坦然的接受了這一切。在這些小人物的一生中我們沒有看到轟轟烈烈的奮斗,也沒有看到悲壯的反抗和斗爭,有的只是沉默、平凡和與世無爭。這些小人物的遭遇,並沒有給讀者的心靈上以強烈的情感震動和深刻的思考,其悲慘的遭遇只是讓人感到很悲哀和傷感。為什麼汪曾祺小說中的小人物大多能從其筆下得到了「超脫」呢?文學博士胡河清通過分析高郵作為中國古代文化中心區域之一的地利形勢、歷史、人物,結合汪曾祺具體作品指出:汪曾祺是一個典型的漢文化中心地域中產生出來的知識分子,其作品折射出傳統文化對中國知識分子強大的心理規范力量[2]。因此我認為汪曾祺小說的悲劇內涵為什麼沒有「爆發」而是走向了「沉默」,是因為汪曾祺對其小說中的「小人物」的成功描寫而體現出來的。
汪曾祺筆下的小人物對生存的要求是很低的,但是他們往往卻處於矛盾的最前沿,深受著生存環境加給他們的種種限制和催迫,甚至是凌辱。作者有很多小說其實並不像其所說的那樣「除凈火氣,特別是除凈感傷主義」[3]。小說中很多小人物並沒有過著幸福美滿,和諧融洽的田園生活,而是處在一個到處充滿了欺壓、鄙視的生存環境,活得很凄苦和悲涼。下文主要以汪曾祺《自選集》中的小說來感受其小人物的悲哀。
《歲寒三友》中的王瘦吾和陶虎臣,都是身懷高超技藝的小市民,他們想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來實現發家致富。但是他們最終都失敗了,王瘦吾把自己苦心經營的草帽廠廉價的賣給了競爭對手,陶虎臣卻是把自己的女兒賣給了喪心的軍人。最後他們僅能靠朋友把惜之如命的田黃賣掉的錢來維持生活。《八千歲》中的「八千歲」是開米店的,他以兩塊七角錢起家,想靠自己的勤儉節約發家致富,但是當一方惡霸「八舅太爺」一出現在他的生活中,他以勤儉致富的美夢也就破滅了。《珠子燈》中的孫家大小姐孫淑芸是一個熟習中外文化的才女,但是卻逃不脫封建思想的枷鎖,她一個人默默的守節十年,最後憂悶而亡。《陳小手》故事中提及的李花臉是一個傳其父業的女醫生,由於地方封建觀念的籠罩,她一直沒有婚嫁,成了一個老姑娘。這些小人物的命運都很悲哀和凄涼的,其中我認為《陳小手》中陳小手的命運是最有代表性的。
陳小手是一位有名的婦產科醫生。他很出名並不是因為他的醫術精湛,而是因為他又是一名極少見的男性產科醫生。
陳小手的得名是因為他的手特別小,比女人的手還小,比一般女人的手還更柔軟細膩。他專能治難產。橫生、倒生,都能接下來(他當然也要藉助於葯物和器械)。據說因為他的手小,動作細膩,可以減少產婦很多痛苦。大戶人家,非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請他的。中小戶人家,忌諱較少,遇到產婦胎位不正,老娘束手,老娘就會建議:「去請陳小手吧。」①
但是陳小手這樣一位優秀的婦產科醫生卻得不到同行的認可並且看不起他,看內科的,外科的,都認為他不是醫生,只是一個男性的老娘。陳小手去為團長夫人接生,團長在陳小手讓他的夫人「母子平安」後,卻認為他侵犯了自己的夫人,一槍把他打死於馬下。
陳小手這樣一位有責任心、醫術精湛的婦科醫生,卻被團長這樣輕易的殺掉了。難道團長可以這樣隨意的殺人嗎?而且陳小手是他的大恩人,救活了他的夫人和兒子。救人於危難之中是中華傳統思想中的大恩大德,況且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救人之子,這本是一種中國傳統思想中認可的大恩大德,涉及到了血緣的維系,涉及到了人性中的至深至愛的親情[4]。團長為什麼還要殺他呢?其實這里的真正元兇是中華傳統的封建思想,團長只不過是一個殺人的傀儡。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更深一層理解這個問題。
首先,江南水鄉是深受中華傳統思想和習俗影響的地區。陳小手從一開始就沒有擺脫這種傳統封建思想的籠罩。
我們那地方,過去很少有產科醫生。一般人家生孩子,都是請老娘,什麼人家請哪位老娘,差不多都有固定的。一家宅門的大少奶奶、二少奶奶、三少奶奶,生的少爺、小姐,差不多都是一個老娘接生的,老娘要穿房入戶,生人怎麼行?老娘也熟知各家的情況,哪個手長的女傭人可以當她的助手,當「抱腰的」,不須臨時現找。而且一般人家都迷信哪個老娘「吉祥」,接生順當。——老娘家都共著送子娘娘,天天燒香,誰家會請一個男性的醫生來接生呢?……男人學醫,誰會去學產科呢?……
……大戶人家,非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請他的,中小戶人家,忌諱少,遇到產婦胎位不正,老娘束手時,老娘就會建議「去請陳小手吧」。……②
其次,團長說的「我的女人,怎麼能讓他摸來摸去!她的身上,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許碰!這小子,太欺負人!日他奶奶!」這里已經指明了謀害陳小手的真正元兇是——我國傳統的封建思想。
最後,陳小手是一個徹底的處於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沒有任何的社會背景,在社會上沒有絲毫的威望。他留給人們的印象——就是一個騎著白馬到處去治病救人的男性「老娘」。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社會背景,團長才會沒有絲毫的顧慮就把他殺掉了。
高北溟、孫淑芸以及「八千歲」,他們在生存的道路上,都遇到了很多的挫折和困難,有的甚至還失去了生命,但是他們都是很平靜的對待這樣的結局。雖然這些小人物的失敗和死都沒有呈現出真正的悲劇色彩,但是他們的結局,卻提示我們應該去細細品讀汪曾祺的小說,去發現他小說中小人物的悲劇內涵及表現方式。
二
汪曾祺曾強調自己「對現實生活有很深的沉痛感」,有感於人們對他的片面理解,他申辯說:「一些寫我的文章每每愛寫我如何恬淡、瀟灑、飄逸,我簡直成了半仙!你們如果跟我接觸的較多,便知道我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人」[5]。汪曾祺的這個自我辯解,已經說明他其實對生活有很深的感觸和深刻的思考。他的這個辯解也指明我們應該換個角度去細讀他的小說。因為汪曾祺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他的小說都是「除凈火氣,特別是除凈感傷主義」。[6]他把自己對生活的感觸以及深刻的思考留給了自己,而不是把這些感觸和思考原原本本的傾瀉在小說中。汪曾祺在對待他小說中的小人物時,始終如一個旁觀者一樣,在旁邊默默地注視著小說中的一切,很少把自己的情感和感觸,傾瀉出來,就如《皮鳳三楦房子》中的「高大頭」一樣,在街邊不露聲色地機警地觀察著每一個過路人。
……但詳考高大頭的一生,似乎沒有和外賓干過一次杯。他只是整天坐在門前的馬扎子上,用一把木銼銼著一隻膠鞋的磨歪了的後跟,用毛筆飽蘸了白色的粘膠塗在上面,選一塊大小厚薄合適的膠皮貼上去,用他的厚厚實實的手掌按緊,連頭也不大抬。只當有什麼值得注意的人從他面前二三尺遠的地方走過,他才從眼鏡框上面看一眼。……一天就是這樣,動作從容不迫,神色安靜平和。他戴著一副黑框窄片的花鏡,有點像個教授,不像個修鞋的手藝人。但是這個小縣城裡來了什麼生人,他是立刻就會發現的,不會放過。而且只要那樣看一眼,大體上就能判斷這是省里來的,還是地區來的,是糧食部門的,還是水產部門的,是作家,還是來作專題報告的新聞記者。他那從眼鏡框上面流露出來的眼神是彬彬有禮的,含蓄的,不露聲色的,但又是機警的,而且相當的鋒利。③
作者的這種機警說明他是很會捕捉生活中的細節的,對社會生活有著很深的感觸和見解的,但是他不想把對生活的沉痛感傾瀉進自己的小說中。汪曾祺說:「我有一個樸素、古典的說法,就是寫一個作品要有益於世道人心的」[7]。所以作者很機警的,不露聲色的,就把自己對生活的沉痛感從自己的小說中過濾去了,呈現給我們的似乎只有生活的表面。因此他的小說常常給人以平淡恬靜、和諧溫馨的閱讀感覺。
《受戒》寫的是明海和小英子的純情愛情。小說中的和尚們是可以殺豬的,吃肉的,他們還打牌、搓麻將,給人呈現了仙境一般的生活。《大淖記事》了寫了巧雲與十一子的戀愛故事。巧雲被劉號長破了身子,但她「並沒淌眼淚,更沒想到跳到淖里淹死」,而是一心想和十一子好,並悉心照顧受傷的十一子。《八千歲》就像是作者坐在其米店對面的茶館對八千歲的生活進行觀察一樣。八千歲被八舅太爺敲了一杠子,打破了他想靠勤勞發家致富的美夢。但是他並沒有失去對生活的信心,而是給自己和兒子做了一身陰丹士林的長袍,長短與常人等,把老藍布二馬裾換下,在晚飯時候也大聲要了一碗自己從前從不問津的「三鮮面」。 《異秉》中的王二通過自己的勤勞和智慧,靠一個熏燒攤子而發家致富的。汪曾祺力圖給讀者塑造曠達超脫、適性隨意的小人物形象,也力圖通過描寫健康、自然的人性美,給人呈現出平淡恬靜、和諧溫馨的田園生活。但是作者在創作時,難免有激動的時候,沒有把文中的「感傷之氣」完全除凈。因此小說中也有很多小人物的命運是很凄涼的。
《徙》寫的是高、談兩家的敗落。高北溟是一代宗師談甓漁高徒,他一直想如北海之鵬展翅高飛。他發憤勤學,准備考取功名,但是突然間時代發生了巨變,已經廢科舉,興學校了。心存大志的他忽然一下沒了前進的方向,生活的壓力也壓的他踹不過氣來。正當他囊空咄咄,百無聊賴的時候,他的世家朋友沈石君給他指了條「明路」——讀師范,去教書。這看似一條平坦的路,實則是充滿了各種欺壓,排擠傾軋,勾心鬥角。面對這樣的環境,高北溟試圖以斷絕各種社會關系來逃避——不宴請客人,不參加同事的聚會,不和同事聊天,全身心的投入了教學工作中。當教學有成之時,他又以為自己可以展翅高飛了。這時他的靠山被排擠走了,理想的工作也隨之旁落。隨著女兒、女婿的死,高北溟終於承受不住打擊,郁悶的死去。當然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願望也無法實現了。一是,把老師談甓漁的詩文刻印出來;二是,送女兒高雪上大學。小說的結尾:「墓草萋萋,照落昏黃,歌聲猶在,斯人邈矣」,恰如一首輓歌來描述高北溟的一生,讓人感到悲哀不已。《關老爺》中的岑瑾因為在新婚之夜沒有驗證到那點女兒紅,跪在床前被丈夫沒頭沒臉地鞭打、怒罵。《鬱症》中的裴雲錦因為嫁過來三年沒有懷孕,「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封建思想和家庭的經濟重擔終於壓垮了她,她得了嚴重的憂鬱症,上弔死了。
這些小人物的命運很悲慘,但是他們並不是悲劇人物。悲劇人物往往都是為著他們的理想和目標去奮斗,去與阻礙他們實現理想的黑暗勢力去抗爭,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都會不可避免地遭受很多挫折和磨難,但是其合理的意願、動機、理想和激情卻預示著勝利和成功的到來。魯迅先生也曾說過,「有價值的東西的毀滅就是悲劇。」汪曾祺筆下的這些小人物的願望就是能夠好好的活下去,他們奮斗的目標就是生活, 因此他們身上有價值的東西就只是一種生命的本能。所以說這些小人物說不上是悲劇人物。而且當他們的生存道路受到黑暗勢力阻礙時,他們並沒有站起來與黑暗勢力進行抗爭,而是默默的忍受著黑暗勢力給他們的壓迫和阻礙,放棄他們的理想和願望。
三
汪曾祺本來對生活有很深的「沉痛感」,但是他在小說里卻很少流露出對社會的感觸和深刻的思考。他始終如一個旁觀者給讀者在講述一個個平淡的小故事,刻畫一個個小人物。汪曾祺一生都致力於短篇小說的創作,在長期的創作實踐的基礎上,他對小說的創作有了自己的思想。我認為正是汪曾祺的創作思想影響了他的小說人物描寫的重點和寫法。
其一、汪曾祺說:「我年輕時曾想打破小說、散文和詩的界限」。他認為好的小說應該像散文詩:「如《釣人的孩子》、《職業》、《求雨》,就還有點散文詩的味道。散文詩和小說的分界處只有一道籬笆,並無牆壁(阿左林和廢名的某些小說實際上是散文詩)。我一直以為短篇小說應該有點散文詩的成分」[8]。正是他對短篇小說 「散文化」的追求,使得他的小說淡化了情節,減少了對人物心理的描寫,過濾了小說中的嚴肅性,讓小說呈現出平靜清新的味道。這一點也正如他自己所說,「散文化的小說不大能容納過於嚴肅的、嚴峻的思考。這類作者大都是性情溫和的人,不想對這世界做拷問和懷疑。許多嚴酷的現實經過『散文化』的處理就會失去原來的硬度」[9]。這樣,他筆下的小人物就不是敘述的重點了,人物命運前因後果的追問就被文體創新所省略了。所以陳小手這樣的人生悲劇竟然也沒有了悲的感覺。
其二、汪曾祺是一個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知識分子,對中國文化有著相當深厚的認同感,是一個主張弘揚民族性中的互尊互愛,相濡以沫傳統美德的人,是一個崇尚精神自由和美好人情人性的人。他說過,「我受影響較深的還是儒家……我覺得儒家是愛人的。因此我自詡為中國式的人道主義者」[10]。這種人道主義思想體現在汪曾祺對小人物的描寫中,悲劇不直接寫,不擴展寫,不加重悲劇的成份。
《虐貓》寫的是幾個小孩子在文革期間虐貓的故事。李小斌、顧小勤、張小涌、徐小進都是上小學三年級的小孩子。文革期間,大人們都忙於武鬥和遊街,沒有人來管他們,他們就只有一起虐貓。
他們捉住一隻貓,玩死了拉到。
李小斌起初不同意他們把貓弄死。他說:一隻貓,七條命,姥姥告訴他的。
「去你一邊去!什麼『一隻貓七條命』!一個人才一條命!」
後來李小斌也不反對了,跟他們一塊到處逮貓,一塊玩。
他們把貓的鬍子剪了。貓就不停地打噴嚏。
他們給貓尾巴上拴一掛鞭炮,點著了。貓就沒命地亂跑。
他們想出了一種很新鮮的玩法:找了四個葯瓶子的蓋,用乳膠把貓爪子粘在瓶蓋子里。貓一走,一滑;一走,一滑。貓難受,他們高興極了。
後來他們出了一種很簡單的玩法:把貓從六樓的陽台上扔下來。貓在空中慘叫。他們拍手,大笑。貓摔到地下,死了。
他們又抓住一隻大花貓,用繩子拴著往家裡拖。他們又要從六樓扔貓了。
出什麼事了?九樓七門前面圍了一圈人:李小斌的爸爸從六樓上跳下來了。
來了一輛救護車,把李小斌的爸爸拉走了。
李小斌、顧小勤、張小涌、徐小進沒有把大花貓從六樓上往下扔。他們把貓放了。④
文中一開始指明他們本來是一群活潑可愛,頑皮淘氣,尊重生命的小孩子。「李小斌的爸爸是走資派。顧小勤、張小涌、徐小進家裡大人都是造反派。顧小勤、張小涌、徐小進不管這些,還是跟李小斌一塊玩。沒有人管他們了,他們就瞎玩。撈蛤蟆骨朵,粘知了。砸學校的窗戶玻璃,用彈弓打老師的後腦勺。」他們為什麼會「虐貓」,去做這種殘酷的事呢?這與他們小小年紀是極其不相符的。 「看大辯論,看武鬥,看斗走資派,看走資派戴高帽子遊街。李小斌的爸爸遊街,他們也跟著看了好長一段街。」很明顯,他們是受了大人們的影響。大人們的行為給他們幼小純潔的心靈帶來了深深的傷害,因此他們小小年紀就做出了這樣殘酷的事情。
《虐貓》中蘊藏了幾條悲劇內線。一是李小斌失去了爸爸;二是李小斌的爸爸跳樓身亡;三是李小斌、顧小勤、張小涌、徐小進他們在文革中失去了美好的童年。但是這篇小說卻沒有給人以悲的感覺。因為作者並沒有去發掘這些悲劇內涵。他把悲劇內涵都隱藏在小孩虐貓的事件中, 只用幾句平淡的話提了出來。正是汪曾祺對悲劇的這種處理手段,沒有讓人物直接面對殘酷的悲劇結果。所以李小斌悲慘的命運就不能讓讀者直接體會出來。
其三、一個作家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他的創作思想會受到許多作家的影響。當然汪曾祺在創作生涯中也會吸收其他作家的創作方法以及創作思想。董瑾認為汪曾祺小說繼承了以沈從文為代表的京派對自然健康人性的謳歌和呼喚[11]。我們可以從《受戒》與《邊城》的對比看出,他受其老師沈從文的影響是很大的。
《邊城》沈先生最負盛名的代表作,寫的是湘西邊城小鎮茶峒一個古樸的愛情故事。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朴的邊遠小城茶峒,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朴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了船總順順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此時,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自知唱歌不是弟弟的對手,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因為哥哥的死悲痛不已,他無心留念兒女之情也駕船出走了。外公經受不住這樣的打擊,終於在一個風雨之夜去世了,留下了孤獨的翠翠。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痴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小說描繪了湘西山水圖畫和民情風俗,講述了一個古樸的愛情故事,表現了湘西的自然、民俗和人性美,給人呈現出一幅詩情濃郁的湘西風情畫。其實小說也隱藏了一個悲慘的愛情故事。
翠翠、儺送、天保三人之間的愛情糾葛,導致天保外出闖灘身亡,儺送駕船出走而失蹤,翠翠爺爺經受不住打擊而歸天,順順家人及親戚整天憂心忡忡,翠翠獨自一人等待儺送的歸來。這個愛情故事讓兩個人喪身,一個人失蹤和兩個家庭破裂,這應該是一個很悲慘的結局了。但是沈從文無意去開掘這個愛情故事的悲劇內涵,刻畫悲劇性格,而是意在創造出一支理想的人性美的田園牧歌[12]。
為了繼承老師對自然健康人性美的追求,汪曾祺在《受戒》描寫了小和尚明海與村姑小英子的戀愛故事。小說除了寫了明海和小英子的愛情故事,還寫了和尚們殺豬、吃肉、打牌、搓麻將以及他們偷情世俗生活,描述了江南水鄉和諧溫馨、幸福美滿的田園生活。和尚們的生活可謂沖破了人與宗教之間的隔膜,真摯感人,充分地顯現了作者對於自然健康人性美的追求[13]。
在很多文稿中,汪曾祺也曾多次談到過契訶夫對他的影響。「外國作家中,我受影響較大的是契訶夫……」,「非常喜歡契訶夫……我喜歡他的鬆散自由、隨便、起止自在的文體;喜歡他對生活的痛苦的思索和一片溫情」[14]。對契訶夫的喜歡,讓汪曾祺喜歡寫說不上是悲劇形象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
結語
總之,在汪曾祺的作品中,雖然讀者常常看到很悲傷的結局,但是這些結局並不能給讀者以悲劇感。這是因為作者以獨特的藝術手段,對小說的審美內容進行了處理,過濾掉了沉重的悲劇色彩和成份。這樣小說中余留下來的悲傷結局,就不能讓讀者感到悲劇的氛圍。這就是汪曾祺小說悲劇不悲的原因了。
望採納
⑷ 外國傳統小說里的悲劇人物 比較經典的都有誰啊
希臘戲劇美狄亞、俄狄浦斯、普羅米修斯 莎翁戲劇麥克白、羅密歐與朱麗葉、李爾王、哈姆雷特、奧賽羅 其他卡西莫多《巴黎聖母院》、卡門《卡門》、於連《紅與黑》、瑪格麗特《茶花女》、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等等
⑸ 金庸小說中的悲劇人物有哪些在哪些書里
1、《天龍八部》:阿朱-喬峰-阿紫,我一直覺得如果阿朱不死,那喬峰最終也不會死,喬峰失去了阿朱,失去了生命的激情,最後在民族大義下,才會生無可戀,選擇了死亡。阿紫雖然刁鑽殘忍,但她對她姐夫的愛仍然讓我感動。
2、《神鵰俠侶》 《倚天屠龍記》:郭襄:郭襄對楊過的單戀最開始並沒讓人感覺怎麼,因為喜歡楊過的實在太多了,直到最後,郭襄看著楊過和小龍女遠去的背影,「其時明月在天,清風吹葉,郭襄再也忍不住,淚珠奪眶而出。正是: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我看書時對楊過和小龍女二人的苦戀雖然很感動,但真正讓我心底難受的卻是書的結尾的這一段話。尤其是在《倚天屠龍記》里,郭襄走遍大江南北只為尋找楊過的蹤跡,最終無緣一面,而在頓悟後創立了娥嵋派。郭襄的一生,其實是很悲哀的。
3、《白馬嘯西風》 李文秀:也是書中最後李文秀的話:那些都是極好的,可我偏偏不喜歡。
值得回味一生啊。
其他的還有很多啊,例如:東方不敗《笑傲江湖》、林朝英《神鵰俠侶》、九難師太《碧血劍》《鹿鼎記》、陳靈素《飛狐外傳》、香香公主、霍青桐《書劍恩仇錄》、小昭《倚天屠龍記》等等。
除了東方不敗(為練武功弄得不男不女)、香香公主(為了愛人犧牲自己)外,大都是愛情沒結果,弄的丟了命或遠走天涯。真是慘啊。我喜歡陳靈素和霍青桐。
還有《連城訣》,更慘,整本書都是很悲的。人物命運也是慘之又慘。其他的小說大多是戀愛不成,而連城訣里是雖然有刻骨銘心的愛,可是身體受的折磨又遠非常人能比。如狄雲、丁典、凌霜華等,所以連城訣是我認為的金庸小說中最慘的一部,人性的所有陰暗面在書中暴露無余。
其餘的悲劇人物還有很多,不一一贅述了。
⑹ 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外國文學作品中帶有悲劇色彩的人物,寫論文用,
我覺得曹文軒寫的純美小說中帶有悲劇色彩的人物比較多,如:《青銅葵花》中的青銅和葵花,最後天各一方、《細米》中的梅紋和杜細米,幾經波折最終分別,寫的是少年時的哀愁;
林海音的《城南舊事》每一章節最後總會有一個人離「我」而去,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的悲劇人物不少;
外國海明威《老人與海》中是失敗與成功的交集,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悲哀,抑或是巨大的收獲;
不知道樓主有沒有讀過魯迅的《故事新編》,那裡面的嫦娥、後羿、女媧等都帶有悲劇色彩。
⑺ 金庸小說的十大悲情人物
一、江南
白馬載著李文秀,緩緩地走向杏花春雨中的江南。身後,大漠風沙越來越遠。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無數風流少年,如花美眷,在二十四橋的明月里吹簫,在春江花月夜的韻律中繾綣。
那麼,李文秀呢?
「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偏偏不喜歡。」
這句話,讓我嘆息了很久。
二、採茶
喜歡岳靈珊這個人物。因為她愛得真。
從沒有覺得岳靈珊愛過令狐沖。對於女人來說,愛與不愛,就像夜與晝那樣清楚明白。令狐沖是很好很好的,可是,那個唱著福建山歌的小林子,才是刻在心裡的人。
「姊妹,上山採茶去……」
愛的美麗在於它的本身,不在於愛上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如果來過,愛過,是不是就少了很多寂寞?
岳靈珊死的時候,臉上是笑著的。
三、聽簫
同樣的,她本來也該嫁給她的師兄,那個武功不高卻會一輩子待她好的徐錚。
可是…………
那樣纏綿的簫聲啊,晳白如玉的手,氣定神閑的微笑。
很多事情,也許,都只是上天的安排。
哪怕這樣的故事以情挑開始,以毒葯終結。
愛的本身就是毒葯,明知、可是,仍要心甘情願地仰盡。
所以馬春花也是笑著的,在最後那一刻,她終於看到了那個負心人。
四、香冢
這墳中的女子,如果能在臨死前見我一面,該有多好。
然而,當那把匕首插進世上最美麗的胸膛時,那人在哪裡呢?
為此,我永遠永遠不能原諒陳家洛。
沒有人可以漠視別人的愛,更何況是利用。民族大義,難道,要全部壓到一個異族女子瘦小的雙肩上來,僅僅因為她愛你?
糊塗。懦弱。
這是我不喜歡的結局,我不喜歡的人。
五、燭滅
小妹子待情郎,恩呀么恩情深,你莫負了妹子一片情。你若見她時要待她好,你不見她時,要一天十七八遍掛在心。
金庸女子往往是絕色,而程靈素不是,她只是長著一對大眼睛的瘦弱女子。
然而燭光熄滅的那一刻,是驚心動魄的。
那麼多的聰慧和計謀,算好了一切,也安排好了那最後的命運。
用我的命,換他的命。只要他平安喜樂,我便安心。
「她活著的時候,我沒有待她好。我一天十七八遍掛在心上的,是另一個姑娘。」
悠揚的山歌飄來,誰又能看見唱歌的人臉上的淚?
六、塞外
因為阿朱,我愛上喬峰。
特別喜歡喬峰掩埋阿朱的那段文字,眼角眉梢,深情宛然。
有的時候很奇怪,為什麼要安排阿朱死去呢,為了一個顯然是破綻百出的理由。
也許是那樣的愛太快樂、太幸福、太美麗了。兩個相互吸引的真純的人,一段生死相許魂魄相依的感情。而那樣的願望又是多麼簡單啊!
情深不壽。
塞外牛羊空許約,金庸是殘忍的。
七、金針
三枚金針,三個諾言,三個心願。
錯過了十六年後的襄兒,是不是楊過最大的遺憾?
看神鵰的時候,最愛郭襄的出場,風陵夜話,金釵邀客,嫵媚英爽,卻又稚氣未脫。
絕品。
難怪如楊過,也會將自己的諾言送了她。
他是知道她愛他的吧?當她從絕情潭上躍入,用他自己的諾言,求他活下去的時候。三枚金針,求來的是他的幸福,不是她的。
可是,她的幸福在哪裡呢?
寂寞冰雪,橫絕峨嵋巔。
八、亂軍
看到郭芙,偶爾會想到阿紫。
都是姐妹倆愛上同一個人,不過,阿紫從頭至尾都明白自己的情感,而懵懂驕橫的郭大小姐,只是在蒙古大軍壓境的那一刻,亂軍陣中,突然之間明白了自己的心事。
你有沒有試過從頭至尾討厭一個人,而在最後的時刻改變自己的看法?
金庸小說中,這是神來之筆。
只是當時已惘然。
九、綉鞋
早已明知對他的愛,開始就不應該。我卻寧願改我生命,痴心也不願改。
這是電視劇射鵰中專門為穆念慈這個角色的歌詞,我很喜歡,甚至超過那首問世間。
應該還是不應該?誰能說得清那一場風花雪月。
就當,是一場孽緣。
並不覺得穆念慈錯了,愛的本身,從來都不會錯。甚至那個驕傲負義的小王爺,他的愛也沒有錯。
只是,我們習慣背負得太多。
十、如菊
人淡如菊。凌霜華這個名字,該是這個意思吧。
竹簾後少女的臉,掩映在菊瓣下。這樣清麗典雅的開頭,誰又能知道最終的結局?
來生來世,再做夫妻。看見這八個字的那一瞬間,驚心動魄。
連城訣第一次讀的時候,未能終篇。因為覺得很壓抑。
為了連城的寶物,那些人,從戚長發到凌大人,開始就瘋了,而不是最後。這樣的故事,不像是發生在人間。
只有那菊花依然,清香如故。即使黑牢與墳墓,也不能讓它枯萎。
⑻ 金庸小說中的十大悲劇人物有那些
最悲情的還是要數天龍八部的慕容復 他貴為大燕後裔 本享盡天下美名 可為光復大燕不折手段 屢戰屢敗 賠上了王語嫣 也賠上了整個家族的榮耀 李莫愁的卻很悲情 周芷若為愛為師情義兩難
⑼ 文學中喜劇人物悲劇人物
《平凡的世界》悲劇人物田潤葉
潤葉,一個溫潤而美麗的名字,一個善良賢淑的女子。她執著於自己的愛情追求,但在現實面前卻一直未能如願,命運好像註定了她要不斷地做出犧牲。
潤葉與少安青梅竹馬,彼此真誠相愛,但是遭到父親田福堂的堅決反對:「他們兩人,一個在農村受苦,一個在城裡工作,等於說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她有文化的女兒怎麼可能嫁給他們孫家的大小子呢?這不是中國的一件怪事嗎?」「不行,她就是尋死上吊,也不會同意他女兒進了孫玉厚的家門。」②雖然田潤葉從生活上走進了城市,但在感情上卻割捨不了那一份鄉土情緣,本質上可以說仍然是一個農村姑娘,在面對愛情、面對自己所愛的人時,她一直表現出鄉村姑娘的純朴,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身份在少安及其他眾人看來已經發生了變化。她在情感上也認為自己和少安一樣一直是一個鄉下人。在田潤葉看來,優秀的男人就應該是孫少安那種類型的——風吹日曬下黝黑的皮膚,辛勤勞作下結實的體魄,強悍中透著精明和憨厚。
田潤葉表面上是一個接受了現代教育的女性,但是其內心傳統的道德觀念仍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對待愛情和婚姻的的態度上、田潤葉堅持著愛情的至高無上。這賦予了她性格中強烈的現代色彩,特別是在愛情和責任的選擇上,她最終選擇承擔婚姻的責任又再次顯示了中國女性的傳統美德。
孫少安是個善良的人,他拒絕潤葉是因為他沒有信心照顧好這么一個優秀的姑娘,認為如果自己不能讓潤葉擁有幸福的生活還不如讓她走,而李向前也是一個善良的人,他瘋狂地追求潤葉,是因為他想照顧這個在他心裡完美無缺的姑娘,盡心盡力地給她幸福。同樣是愛她的兩個人,不同的行為卻給了潤葉一樣的傷害。在鄉村和城市裡,都沒有了能夠存放愛情的空間,她得不在感情的夾縫中苦苦地掙扎,這是田潤葉最大的悲哀,同時也導致了她愛情悲劇的結局。
孫少安與田潤葉的愛情悲劇,是這部小說中的一個經典之處。他愛潤葉,但當他面臨勇敢的潤葉向他表白時,他猶豫不決了,他無法跨越與潤葉家的那條巨大的鴻溝,他沒有過多的浪漫主義的精神,沒有非分之想,以男子漢的果斷做出了「宿命」的決定,他不抱怨命運,不悔恨自己的人生,把自己對潤葉深深的留戀與懷念埋藏在心底了,採取了「逃避」的方法,潤葉只有默默地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她保留了對孫少安執著的愛情,以女性特有的堅持與固執把這份愛情帶到了與李向前「門當戶對」的婚姻中。我們在感慨命運如此不公時,也深切的體味到悲劇主人公人格中最有價值的東西。
潤葉與李向前的婚姻,在社會習俗和社會傳統那裡,是正常的,合情合理的,促成這樁婚姻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一是李向前非常喜歡潤葉,他的父母也非常喜歡她,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依據,第二個更深層的原因就是徐國強老人勸潤葉的話「你二爸在這縣上工作很困難,人家很多人合在一起整他呢!其中最關鍵的是李向前他爸。因此上說,你如果和向前成了親,那你二爸的日子會好過一些……可是現在,登雲一家人都對你這么熱心,你要是拒絕了這門親事,那後果我不說你也知道……」「她心疼二爸,她願意為他分擔憂患」③潤葉為此,依然地犧牲了自我的獨立和選擇愛情的權力。她執著地追求愛情,但卻始終被一種力量裹挾著,她選擇的男人在現實的壓力面前拒絕了她;而選擇了她的男人,卻憑借現實的壓力使她就範,這種現實的壓力太強大,無處不在,是門閥觀念,等級制度以及更深層次的政治的需要,潤葉做了犧牲品,在潤葉身上充分顯示了作家現實主義創作的力度。作品異常真實,可信的揭示了她必然的命運及從屬的地位。愛情是人類生活中最美好的情感,但是平凡的世界裡的愛情,總是充滿了磕磕絆絆,還要經受種種磨難,於是愛情幾乎成了一種理想。短暫的美好和永恆的悲劇相比,甜則顯得那麼奢侈,正如沈從文先生說的,美麗的總留下憂傷。從古到今,中國民眾始終處於底層,生存的壓力更顯得愛情力量的單薄,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千百年來,悲劇性人物的命運一直是中國底層民眾揮之不去的宿命。
改革給人帶來的沖擊是巨大的,給作者路遙帶來的思考也是深刻的。作者在小說中塑造了幾個典型的人物形象:頗具魅力而略有保守的農民企業家孫少安,有理想追求大膽走向城市的孫少平,個性獨立、視野開闊、勇於追求愛情的田潤葉等,他們都是那個時代優秀青年的傑出代表,盡管他們的命運大都帶有各不相同的悲劇色彩,作家就是通過這些人物形象以及他們的悲劇性來展示出一幅「平凡的世界」的風情畫,好也罷,壞也罷,或悲傷或欣喜,都不過是這幅風情畫上不可或缺的濃烈的色彩。《平凡的世界》充滿著悲劇中的崇高美,構成了一種悲劇意味更濃的佳作。
《平凡的世界》中作者用最真實的情感描寫了普通人的悲劇美,這些普通的勞動者形象是人類普遍人性美的表現,雖然極易被人們忽視,但他們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歷史前進的推動者,一個完整的社會,就是由一個個這樣的矛盾的生存個體組成,人是有限的存在物,而從精神層面上看,人又具有自由個性,指向無限的存在,因此,以有限的存在去追求無限的歸宿,往往會生成存在的悲劇性。「隱藏在悲哀後面的是悲劇人格對人性美的感悟;伴隨選擇而來的困惑是對理想價值的希冀。」小說中的主要人物的個性價值和悲劇美都是在經歷了無數次生命的磨難與挫折中慢慢體現出來,不論是在逆境中的孫少安,還是在心靈上超越苦難的孫少平,還是經受愛情挫折的田潤葉,他們都突破了現實生活的苦難,為自己構建了一種理想的心靈模式、積極進取的人格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平凡的世界》具有一種深沉的、有意義的悲劇價值。
⑽ 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典型的悲劇人物有哪些
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典型的悲劇人物有很多,例如:
魯迅《阿Q正傳》、《祝福》中的阿Q、祥林嫂
張恨水《金粉世家》、《啼笑姻緣》中的金燕西、沈鳳喜
巴金《家》中的鳴鳳、梅、瑞珏
曹禺《雷雨》、《日出》中的周萍、周沖、四鳳、陳白露
老舍《駱駝祥子》中的祥子
葉聖陶《倪煥之》中的倪煥之
蕭紅《呼蘭河傳》中的小團圓媳婦
郭沫若《屈原》、《南冠草》中的嬋娟、夏元敦
張愛玲《金鎖記》中的曹七巧
茅盾《子夜》、《春蠶》中的吳蓀甫、老通寶
王統照《山雨》中的奚二叔
葉紫《豐收》、《楊七公公過年》中的雲普叔,楊七公公
吳祖緗《官官的補品》中的奶婆
端木蕻良《科爾沁旗草原》中的丁寧
路翎《王家老太婆和她底小豬》、《財主底兒女們》中的王家老太婆、蔣捷三、蔣慰祖、蔣少祖、蔣純祖
丘東平《友軍的連長》中的友軍連長
夏衍《包身工》中的包身工蘆柴棒
郁達夫《沉淪》中的留學生
以上是現代文學部分的。
陸文夫《小巷深處》中的改造後卻受到要挾的窯女
諶容《人到中年》中的陸文婷
劉心武《如意》中的金綺紋、葛大爺
禮平《晚霞消失的時候》中的南珊
戴厚英《人啊,人》中的孫悅、許恆忠、孫憾
梁曉聲《今夜有暴風雪》中的獻身知青
從維熙《大牆下的紅玉蘭》中的葛翎、高欣
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中的許秀雲
姚雪垠《李自成》中的崇禎皇帝
凌力《傾城傾國》、《少年天子》中的孫元化、順治皇帝、董鄂妃
路遙《平凡的世界》中的郝紅梅、賀鳳蓮
霍達《穆斯林的葬禮》中的韓子奇、新月
劉白羽《第二個太陽》中的白潔
巴金《懷念蕭珊》中的蕭珊
方之《內奸》中的嚴赤
陳忠實《白鹿原》中的鹿子霖
徐興業《金甌缺》中的馬擴、高世宣、耶律大石
劉斯奮《白門柳》中的柳如是、董小宛
王安憶《長恨歌》中的王綺瑤
熊召政《張居正》中的張居正
以上是當代文學部分的。
這是我20年文學閱讀積累的一種總結吧。當然,這些人的結局不一定是100%明示為死亡或毀滅,但更多的人結局恐怕是「生不如死」,如果要列出所有作品及相關人名並且寫成文學評論的話,恐怕就是過萬言的論文,成了一本《現當代文學作品悲劇人物大詞典》,不是本問要求解決的范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