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短篇小說人物傳記

短篇小說人物傳記

發布時間:2021-06-26 07:28:33

① 誰能幫我寫一篇1500字的人物傳記啊 是名人就行

梁實秋

近來有許多年青的朋友們要我寫一點關於魯迅的文字。為什麼他們要我寫呢?我揣想他們的動機大概不外幾點:一、現在在台灣,魯迅的作品是被列為禁書,一般人看不到,越看不到越好奇,於是想知道一點這個人的事情。二、一大部分青年們在大陸時總聽說過魯迅這個人的名字,或讀過他的一些作品,無意中不免多多少少受到共產黨及其同路人關於他的宣傳,因此對於這個人多少也許懷有一點幻想。三、我從前曾和魯迅發生過一陣筆戰,於是有人願意我以當事人的身份再出來說幾句話。

其實,我是不願意談論他的。前幾天陳西瀅先生自海外歸來,有一次有人在席上問他:「你覺得魯迅如何?」他笑而不答。我從旁插嘴,「關於魯迅,最好不要問我們兩個。」西瀅先生和魯迅沖突於前(不是為了文藝理論),我和魯迅辯難於後,我們對魯迅都是處於相反的地位。我們說的話,可能不公道,再說,魯迅已經死了好久,我再批評他,他也不會回答我。他的作品在此已成禁書,何必再於此時此地「打落水狗」?所以從他死後,我很少談論到他,只有一次破例,抗戰時在中央周刊寫過一篇「魯迅和我」。也許現在的青年有些還沒有見過那篇文字,我如今被催逼不過,再破例一次,重復一遍我在那文里說過的話。

我首先聲明,我個人並不贊成把他的作品列為禁書。我生平最服膺伏爾德的一句話:「我不贊成你說的話,但我拚死命擁護你說你的話的自由。」我對魯迅亦復如是。我寫過不少批評魯迅的文字,好事者還曾經搜集雙方的言論編輯為一冊,我覺得那是個好辦法,讓大家看誰說的話有理。我曾經在一個大學里兼任過一個時期的圖書館長,書架上列有若干從前遺留下的低級的黃色書刊,我覺得這是有損大學的尊嚴,於是令人取去注銷,大約有數十冊的樣子,魯迅的若干作品並不在內。但是這件事立刻有人傳到上海,以訛傳訛,硬說是我把魯迅及其他左傾作品一律焚毀了,魯迅自己也很高興的利用這一虛偽情報,派作我的罪狀之一!其實完全沒有這樣的一回事。宣傳自宣傳,事實自事實。

魯迅本來不是共產黨徒,也不是同路人,而且最初頗為反對當時的左傾分子,因此與創造社的一班人齟齬。他原是一個典型的舊式公務員,在北洋軍閥政府中的教育部當一名僉事,在北洋軍閥政府多次人事遞換的潮流中沒有被淘汰,一來因為職位低,二來因為從不強出頭,頂多是寫一點小說資料的文章,或從日文間接翻譯一點歐洲作品。參加新青年雜志寫一點雜感或短篇小說之後,才漸為人所注意,終於捲入當時北京學界的風潮,而被章行嚴排斥出教育部。此後即廁身於學界,在北京,在廈門,在廣州,所至與人沖突,沒有一個地方能使他久於其位,最後停留在上海,鬻文為生,以至於死。

魯迅一生坎坷,到處「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氣,橫亘胸中,一吐為快。怨恨的對象是誰呢?禮教,制度,傳統,政府,全成了他泄忿的對象。他是紹興人,也許先天的有一點「刀筆吏」的素質,為文極尖酸刻薄之能事,他的國文的根底在當時一般白話文學作家裡當然是出類拔萃的,所以他的作品(尤其是所謂雜感)在當時的確是難能可貴。他的文字,簡練而刻毒,作為零星的諷刺來看,是有其價值的。他的主要作品,即是他的一本又一本的雜感集。但是要作為一個文學家,單有一腹牢騷,一腔怨氣是不夠的,他必須要有一套積極的思想,對人對事都要有一套積極的看法,縱然不必即構成什麼體系,至少也要有一個正面的主張。魯迅不足以語此。他有的只是一個消極的態度,勉強歸納起來,即是一個「不滿於現狀」的態度。這個態度並不算錯。北洋軍閥執政若干年,誰又能對現狀滿意?問題是在,光是不滿意又當如何?我們的國家民族,政治文化,真是百孔千瘡,怎麼辦呢?慢慢的尋求一點一滴的改良,不失為一個辦法。魯迅如果不贊成這個辦法,也可以,如果以為這辦法是消極的妥協的沒出息的,也可以,但是你總得提出一個辦法,不能單是謾罵,謾罵腐敗的對象,謾罵別人的改良的主張,謾罵一切,而自己不提出正面的主張。而魯迅的最嚴重的短處,即在於是。我曾經寫過一篇文字,逼他攤牌,那篇文章的標題即是「不滿於現狀」。我記得我說:「你罵倒一切人,你反對一切主張,你把一切主義都褒貶的一文不值,你到底打算怎樣呢?請你說出你的正面主張。」我這一逼,大概是搔著他的癢處了。他的回答很妙,首先是襲用他的老戰術,先節外生枝的奚落我一番,說我的文字不通,「褒」是「褒」,「貶」是「貶」,如果不作為貶用,貶字之上就不能加褒,(魯迅大概是忘記了紅樓夢里即曾把「褒貶」二字連用,作吹毛求疵解,北方土語至今仍是如此。)隨後他聲明,有一種主義他並沒有罵過。我再追問他,那一種主義是什麼主義?是不是共產主義?他不回答了。(當面對被揭出的人生黑暗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智者將以深思,回省自身,然後擇法改之;愚者不謀自贖,反指責對方不詳細告知自己哪裡是坦途。----宇慧按)

不要以為魯迅自始即是處心積慮的為共產黨鋪路。那不是事實,他和共產黨本來沒有關系,他是走投無路,最後逼上樑山。他從不批評共產主義,這也是不假的,他敞開著這樣一個後門。所以後來共產黨要利用他來領導左翼作家同盟時,一拍即合。事實上,魯迅對於左傾分子的批評是很嚴厲的,等到後來得到共產黨的青睞而成為左翼領導人的時候,才停止對他們的攻擊。大約就在這個時候,他以生硬粗陋的筆調來翻譯俄國共產黨的「文藝政策」。這一本「文藝政策」的翻譯,在魯迅是一件重要事情,這很明顯的表明他是傾向於共產黨了。可是我至今還有一點疑心,這一本書是否魯迅的親筆翻譯,因為實在譯得太壞,魯迅似不至此,很可能的這是共產黨的文件硬要他具名而他又無法推卸。這一文件的壽命並不長,因為不久俄國的文藝界遭受大整肅,像盧那卡爾斯基,普列漢諾夫,瑪耶卡夫斯基,全都遭受了最悲慘的命運,上海的「普羅文藝運動」亦即奉命偃旗息鼓,所謂「左翼作家同盟」亦即奉命匿跡銷聲,這一段戲劇式的轉變之經過詳見於伊斯特曼所著之「穿制服的藝術家」一書。經過這一段期間,魯迅便深入共產黨的陣營了。

在這個時候,我國東北發生了中東路抗俄事件。東北的軍閥割據,當然是誰也不贊成的。可是當我們中國的官兵和蘇俄帝國主義發生了沖突,而且我們的傷亡慘重,國人是不能不表關切的。這對於中國共產黨及其同情者是一個考驗。我很驚奇的在上海的馬路旁電線干及各處的牆壁上發現了他們的標語「反對進攻蘇聯!」我很天真的提出了詢問:是中國人進攻蘇聯,還是蘇聯侵入了中國?魯迅及其一夥的回答是:中國軍閥受帝國主義的唆使而進攻蘇聯。經過這一考驗,魯迅的立場是很明顯的了。

魯迅沒有文藝理論,首先是以一團怨氣為內容,繼而是奉行蘇俄的文藝政策,終乃完全聽從蘇俄及共產黨的操縱。這種判斷句毫無力度。

魯迅死前不久,寫過一篇短文,題目好像就是「死」,他似乎感覺到不久於人世了,他在文里有一句話奉勸青年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我們也不必以人廢言,這句話便是:「切莫作空頭文學家。」何謂空頭文學家?他的意思是說,文學家要有文學作品,不是空嚷嚷的事。這句話說的很對。隨便寫過一點東西,便自以為躋身文壇,以文學家自居,這樣的人實在太多了,怪不得魯迅要諷刺他們。可是話說回來,魯迅也諷刺了他自己。魯迅死後,馬上有人替他印全集,因為他們原是有組織的、有人、有錢、有機構,一切方便。猩紅的封面的全集出版了,有多少冊我記不得了,大概有十幾冊到二十冊的光景。這不能算是空頭文學家了。然而呢,按其內容則所有的翻譯小說之類一齊包括在內,打破了古今中外的通例。魯迅生前是否有此主張,我當然不知道,不過把成本大套的翻譯作品也列入全集,除了顯著偉大之外,實在沒有任何意義。幸虧魯迅翻譯了戈果里的「死魂靈」而未及其他,否則戈果里的全集勢必也要附設在魯迅全集裡面了。

魯迅的作品,我已說過,比較精彩的是他的雜感。但是其中有多少篇能成為具有永久價值的諷刺文學,也還是有問題的。所謂諷刺的文學,也要具備一些條件。第一、用意要深刻,文筆要老辣,在這一點上魯迅是好的。第二、宅心要忠厚,作者雖然盡可憤世嫉俗,但是在心坎里還是一股愛,而不是恨,目的不是在逞一時之快,不在「滅此朝食」似的要打倒別人。在這一點上我很懷疑魯迅是否有此胸襟。第三、諷刺的對象最好是一般的現象,或共同的缺點,至少不是個人的攻訐,這樣才能維持一種客觀的態度,而不流為潑婦罵街。魯迅的雜感里,個人攻訐的成分太多,將來時移勢轉,人被潮流淘盡,這些雜感還有多少價值,頗是問題。第四、諷刺文雖然沒有固定體裁,也要講究章法,像其他的文章一樣,有適當的長度,有起有訖,成為一整體。魯迅的雜感多屬斷片性質,似乎是興到即寫,不拘章法,可充報紙雜志的篇幅,未必即能成為良好的文學作品。以上所講也許是過分的苛責,因為魯迅自己並未聲明他的雜感必是傳世之作,不過崇拜魯迅者頗有人在,似乎不可不提醒他們。

在小說方面,魯迅只寫過若干篇短篇小說,沒有長篇的作品,他的頂出名的「阿Q正傳」,也算是短篇的。據我看,他的短篇小說最好的是「阿Q正傳」,其餘的在結構上都不像是短篇小說,好像是一些斷片的零星速寫,有幾篇在文字上和情操上是優美的。單就一部作品而論,「阿Q正傳」是很有價值的,寫辛亥前後的紹興地方的一個典型的愚民,在心理的描繪上是很深刻而細膩。但是若說這篇小說是以我們中國的民族性為對象,若說阿Q即是典型的中國人的代表人物,我以為那是誇大其辭,魯迅自己也未必有此用意。阿Q這個人物,有其時代性,有其地方性。一部作品,在藝術上成功,並不等於是說這個作家即能成為偉大作家。一個偉大作家的作品,必須要有其嚴肅性,必須要有適當的分量,像「阿Q正傳」這樣的作品似乎尚嫌不夠把它的作者造成一個偉大作家。有一次肖伯納來到上海,上海的所謂作家們便擁出我們的「偉大作家」魯迅翁來和他會晤,還照了一張像在雜志上刊出來,一邊站著的是一個身材高大須發銀白的肖伯納,一邊站著的是身材弱小頭發蓬□的魯迅,兩相對照,實在不稱,身量不稱作品的數量分量也不稱。這種比較倒實在有胡攪蠻纏之嫌。

在文學的研究方面,魯迅的唯一值得稱道的是他的那本「中國小說使略」,在中國的小說方面他是下過一點研究的功夫的,這一本書恐怕至今還不失為在這方面的好書。我以為,至少這一本書應該提前解禁,准其流通。此外,我看不出他有什麼別的貢獻。有人說,他譯過不少歐洲弱小民族的文學作品。我的知識太有限,我尚不敢批評那些所謂「弱小民族」的文學究竟如何。不過我想,魯迅的翻譯是從日文轉譯的,因此對於各民族的文學未必有適當的了解,並且魯迅之翻譯此類文學其動機可能是出於同情,對被壓迫民族的同情,至於其本身的文學價值,他未必十分注意。

五四以來,新文藝的作者很多,而真有成就的並不多,像魯迅這樣的也還不多見。他可以有更可觀的成就,可惜他一來死去太早,二來他沒有健全的思想基礎,以至於被共產黨的潮流捲去,失去了文藝的立場。一個文學家自然不能整天的吟風弄月,自然要睜開眼睛看看他的周圍,自然要發泄他的胸中的積憤與塊壘,但是,有一點頗為重要,他須要「沉靜的觀察人生,並觀察人生的整體。」(To see life steadilyand see it whole)。這一句話是英國批評家阿諾得Matthew Arnold批評英國人巢塞Chaucer時所說的話。他說巢塞沒有能做到這一點,他對人生的觀察是零星的局部的膚淺的。我如果要批評魯迅,我也要借用這一句名言。魯迅的態度不夠冷靜,他感情用事的時候多,所以他立腳不穩,反對他的以及有計劃的給他捧場的,都對他發生了不必要的影響。他有文學家應有的一支筆,但他沒有文學家所應有的胸襟與心理准備。他寫了不少的東西,態度只是一個偏激。

② 短篇的人物傳記

上官婉兒
陝州陝縣(今屬河南)人,唐高宗時宰相上官儀孫女。麟德元年(664),上官儀因替高宗起草將廢武則天的詔書,被武後所殺,剛剛出生的上官婉兒與母親鄭氏同被配沒掖廷。在掖廷為奴期間,在其母的精心培養下,上官婉兒熟讀詩書,不僅能吟詩著文,而且明達吏事,聰敏異常。儀鳳二年(677),上官婉兒曾被武則天召見宮中,當場命題,讓其依題著文。上官婉兒文不加點,須臾而成,且文意通暢,詞藻華麗,語言優美,真好像是夙構而成。武則天看後大悅,當即下令免其奴婢身分,讓其掌管宮中詔命。不久,上官婉兒又因違忤旨意,罪犯死刑,但武則天惜其文才而特予赦免,只是處以黥面而已。以後,上官婉兒遂精心伺奉,曲意迎合,更得武則天歡心。從聖歷元年(698)開始,又讓其處理百司奏表,參決政務,權勢日盛。
神龍元年(705),唐中宗復位以後,又令上官婉兒專掌起草詔令,深被信任,又拜為昭容,封其母鄭氏為沛國夫人。二年,武三思依靠韋後和安樂公主等人的支持,相繼設計貶殺了張柬之、桓彥范、敬暉、袁恕己和崔玄暐等五王,權傾人主,不可一世。上官婉兒又與其私通,並在所草詔令中,經常推崇武氏而排抑皇家,致使太子李重俊氣憤不已。景龍元年(707)七月,李重俊與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矯詔發羽林軍三百餘人,殺武三思、武崇訓於其府第,並誅其親黨十餘人,又引兵從肅章門斬關而入,叩擊閣門而搜捕上官婉兒。上官婉兒急忙逃至唐中宗和韋後處,並揚言說:「觀太子之意,是先殺上官婉兒,然後再依次捕弒皇後和陛下。」韋後和中宗一時大怒,遂帶著上官婉兒和安樂公主登上玄武門躲避兵鋒,令右羽林大將軍劉景仁率飛騎二千餘人,屯太極殿前,閉門自守。太子兵敗被殺.此後,上官婉兒又經常勸說中宗,大量設置昭文館學士,廣召當朝詞學之臣,多次賜宴遊樂,賦詩唱和。上官婉兒每次都同時代替中宗、韋後和安樂公主,數首並作,詩句優美,時人大多傳誦唱和。對大臣所作之詩,中宗又令上官婉兒進行評定,名列第一者,常賞賜金爵,貴重無比。因此,朝廷內外,吟詩作賦,靡然成風。中宗派人又在上官婉兒居地穿池築岩,窮極雕飾,常引大臣宴樂其中。當時,宮禁寬疏,允許宮內官員任意出入。上官婉兒遂與一些宮官在宮外購築宅第,經常同一些不三不四的紈

③ 短篇人物傳記的範文

沒有固定模式的,而且不同作者寫作風格不一樣,看你喜歡什麼風格,代入感強不強的,我就是寫過散文,詩歌,小說的,目前也專門給人寫傳記,應該能滿足你的需要,啊啊

④ 林海音的人物傳記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女,1918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台灣苗栗縣頭份鎮人,祖籍廣東蕉嶺,著名作家。

1921年林海音隨父母返回台灣。1923年隨父母遷到北京,定居城南。1948年回到台灣,開始文學創作。曾擔任《世界日報》記者、編輯,主持《聯合報》副刊10年。一生創作了多部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集。

林海音於1994年榮獲「世界華文作家協會」及「亞華作家文藝基金會」頒贈的「向資深華文作家致敬獎」,於1998年獲「世界華文作家大會」頒「終身成就獎」。

其自傳體長篇小說《城南舊事》,於1999年獲第二屆五四獎「文學貢獻獎」,德文版獲瑞士頒贈「藍眼鏡蛇獎」。她所創立的純文學出版社(1968-1995)堪稱中國第一個文學專業出版社,曾出版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好書。

(4)短篇小說人物傳記擴展閱讀: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女,1918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台灣苗栗縣頭份鎮人,祖籍廣東蕉嶺。1921年林海音隨父母返回台灣,1923年隨父母遷到北京,定居城南。

1948年回到台灣,開始文學創,一生創作了多部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集,代表作有《曉雲》、《城南舊事》、《春風》、《孟珠的旅程》。其自傳體長篇小說《城南舊事》獲第二屆五四獎「文學貢獻獎」,德文版獲瑞士頒贈的「藍眼鏡蛇獎」。

1948年,林海音一家從南苑機場上機回台灣。飛機到了上空,在方方正正的古城繞了個圈,最後難忘的一瞥是協和醫院的綠色琉璃瓦。「人生百歲幾日春,休將黑發戀風塵,去年此地君曾至,想見鶯花待故人」。從此,林海音筆下的北平,便是鄉愁的味道。

如果說老舍描繪的四九城亦庄亦諧,從一個成年人的角度去感悟古城的氣質。那麼林海音的筆下,則是從一個孩童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蒸汽騰騰的生活熱度。

那縈繞不散的北平吃喝記憶,或許從單篇的作品裡難以深刻體會,但如果將林海音所有兒童文學作品集結為《林海音兒童文學全集》,則一目瞭然。不禁讓人羨慕,有一個住在味蕾上的童年,尤其在那個戰亂的年代,是多麼幸福。對於孩子來說,又會具有多麼大的誘惑力。

林海音沒有在文中回憶大飯店的金碧輝煌,也沒有描畫老北京的宮廷瓊漿,她在文中說:「北京做了八百年首都,有所謂五大名菜:烤鴨、烤肉、涮肉、譚家菜、宮廷菜。我不打算說,也不會說,我要從民間的家常菜說起」。

那些尋常的吃食藏在小胡同小巷子里,林海音卻如數家珍,燒餅油條夾泡菜、酸辣蘿卜條、玉泉山的汽水、糖炒栗子、四季鮮果等等,都是不可追回的記憶。

⑤ 求經典人物傳記的精彩片段及其賞析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是貴族出身,地位優越,衣食無憂;他身體健康,婚姻美滿,有深愛的妻子兒女;他有很高的文學天賦,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好評如潮,他是巍然聳立的文學高峰,他不僅為讀者展示了俄羅斯近代歷史的廣闊畫面,還精彩地譜寫了俄羅斯民族之魂,他塑造了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每一個都讓人們點點頭說:「是的,俄羅斯人就是這樣的。」總之,他是一個一般人看來什麼也不缺的人,然而他的痛苦恰恰由此而生。他天性善良,悲天憫人,他為城市貧民的凄慘處境感到鎮靜,為農民的生活貧困,精神麻木而痛苦,因自己物質富有,生活優裕而內疚,為自己不忍心擺脫家庭羈絆去過苦行生活而苦惱……總之,他的博愛精神使他不能忍受他人受苦受難,他渴望天下大同,人民昌盛,他希望所有人都能過上幸福安詳的生活。為了實現他的理想,他首先改變自己的生活條件,讓自己和農民生活勞動在一起,他在自己的庄園里實行改革,解放農奴,把土地分給佃戶,他推行「愛的宗教」,提倡「不以暴力抗惡」,甚至提出「敵人要打你的左臉,要把右臉也伸出去」,到了晚年,他的想法更加變本加厲,他甚至打算捐出自己的所有財產,想法遭到家人的拒絕之後,他以八十二歲高齡離家出走,最後孤獨地死於出走途中。

感受崇高——
羅曼羅蘭《名人傳》賞析

「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不說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裡,他們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裡,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恆。以後,他們再回到人生的荒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斗的勇氣」 ——羅曼羅蘭
就像有時候我們聽到一支過去唱過的歌會引起很多回憶一樣,有時看到一本過去讀過的書我們會莫名的感動。一想起《名人傳》中那些偉大而高貴的靈魂,我就不由感受到生命的激情在我身體中碰撞。雖然也許我並不能真正讀懂這本雖然單薄,分量卻很重的小書。然而我相信,每一個接觸到它的人,都會多多少少的體驗到書中那種迫人的激情,那種對於生命的豐滿和崇高的追求。
在生活海洋的波濤和風暴中,總有一本書在陪伴著你,心情沮喪的時候,面對挫折的時候,懷疑自己失去了生活的方向的時候,就找出來翻讀一下,它會安慰、鼓舞你,使你洗掉疲憊,抹去憂傷,重新上路。對於我,這本書就是《名人傳》!它我是精神和力量的源泉 。
《名人傳》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它們均創作於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是在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羅蘭沒有於對名人們的生平做任何誇耀的敘述,也沒有像大多數傳記家們一樣追溯名人們的創作歷程,而是緊緊把握住這三位偉大藝術家的共同之處,著力刻畫了他們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羅曼羅蘭稱他們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承受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可以說是為我們譜寫了一曲偉大的命運之歌。
「我的體能和智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有增無已……我的青春,是的,我感到我的青春才剛剛開始。我已經隱隱約約看到目標在前,雖然尚不清楚,但正在一天天地接近……啊!如果我能擺脫這種疾病,我一定能擁抱整個世界!……除了睡眠,我不知道有其他的休息。可惜我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睡覺。但願我能擺脫疾病,哪怕一半也好,那時侯!……不,我不能忍受下去。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永遠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啊,如果能活上千百次那就太好了!」——《貝多芬傳》

惟其痛苦,才有歡樂!
——貝多芬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德國古典主義最偉大的音樂家,是這樣一個不幸而堅強的人:在青年時期就開始耳聾了。對於一個以音樂為生命的人,還有什麼比這更不幸的呢?誰又能想像他在漫長的酷刑中的心情和痛苦?上帝真是殘忍,把最美的音樂賦予了貝多芬卻剝奪了他欣賞音樂的權利,他聽不到自己的音樂,人們都在盡情享受他的音樂帶來的歡愉的同時,他卻必須獨自忍受無聲的折磨!而就是這個人,寫出了那樣大量的樂曲,而且往往是歡樂的樂曲——從天國發出的,傳播到人們內心的歡樂!他扼住了命運的喉嚨,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苦鬥的成果,是勝利的標志。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的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的:「惟其痛苦,才能歡樂!」

(1)
俄羅斯的偉大的心魂,百年前在大地上發著光焰的,對於我的一代,曾經是照耀我們青春時代的最精純的光彩.在十九世紀終了時陰霾重重的黃昏, 它是一顆撫慰人間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吸引並慰撫我們青年的心魂.在法蘭西,多少人認為托爾斯泰不止是一個受人愛戴的藝術家,而是一個朋友,最好的朋友, 在全部歐羅巴藝術中惟一的真正的友人.既然我亦是其中的一員,我願對於這神聖的回憶,表示我的感激與敬愛 .

(2)
貝多芬和歌德一起散步,回來的路上遇到了王公貴族。他們遠遠看見時,歌德就掙脫了貝多芬的手臂,站在大路的一旁,深深地彎著腰,把帽子拿在手裡,等候著皇室成員的經過。而貝多芬卻獨自向歌德說著他想說的話,看到歌德那個樣子,貝多芬按了按帽子,扣上外衣的紐扣,背著手徑直朝最密的人叢中撞去。親王與近臣密密層層的,太子魯道夫向貝多芬脫帽致敬,皇後向他打招呼。那些大臣們也都認識他。貝多芬故意看著這群人馬在歌德面前經過,事後,貝多芬還毫不客氣地把歌德教訓了一番。這讓當時任魏瑪大公樞密參贊的歌德永遠不能原諒他,而貝多芬卻不以為然。

(3)
貝多芬、彌蓋郎基羅、托爾斯泰,他們都是天才人物,但他們更是英雄——他們或由於疾病的折磨,或由於悲慘地的遭遇、或由於內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加於一身,這種深重的苦惱,幾乎窒息了他們的呼吸,毀滅了他們的理智,但是他們憑著對人類的愛,對人類的信心,他們堅持著艱苦的里程,貝多芬用痛苦換來歡樂化成了不朽的音樂,彌蓋郎基羅用他的生命的鮮血雕塑了後人須仰視才見的巨作,托爾斯泰相信「當一切人都實現了幸福的時候,塵世才有幸福的存在。」

(4)
我懂得認識托爾斯泰底日子,在我的精神上將永不會磨滅。這是1886年,在幽密中胚胎萌櫱了若干年之後,俄羅斯藝術底美妙的花朵突然於法蘭西土地上出現了。托爾斯泰與杜思退益夫斯基底譯本在一切書店中同時發刊,而且是爭先恐後般的速度與狂熱。1885至1887年間,在巴黎印行了《戰爭與和平》《安娜小傳》《童年與少年》《波里哥加》《伊凡·伊列區之死》,高加索短篇小說和通俗短篇小說。在幾個月中,幾星期中,我們眼前發見了含有整個的偉大的人生底作品,反映著一個民族,一個簇新的世界底作品。

(5)
我們的著名批評家曾有一種論見,說托爾斯泰思想中的精華都是汲取於我們溫暖的浪漫派作家:喬治·桑,維克多·囂俄。不必說喬治·桑對於托爾斯泰的影響說之不倫,托爾斯泰是決不能忍受喬治·桑底思想的,也不必否認盧梭與斯當達(Stendhal)對於托爾斯泰的實在的影響,總之不把他的偉大與魅力認為是由於他的思想而加以懷疑,是不應當的,藝術所賴以活躍的思想圈子是最狹隘的。他的力強並不在於思想本身,而是在於他所給予思想的表情,在於個人的調子,在於鼠疫家底特徵,在於他的生命底氣息。

⑥ 我要一篇歷史或人物傳記.很短的,哪裡都可以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歷史方面:強烈建議《二十四史》 中文名稱:中國歷史·二十五史 版本:EXE格式 發行時間:2004年 地區:大陸 語言:普通話 內容簡介: 明朝時,《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年間,《明史》行世,與「二十一史」合稱「二十二史。」此後把《舊唐書》並入其中,合稱「二十三史」。又把已經散佚的《舊五代史》主要依據《永樂大典》輯錄整理成書,經乾隆皇帝欽定,與「二十三史」合稱「二十四史「,成為過去傳統史學領域中的「正史」。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柯劭忞撰修了《新元史》。1921年,當時的大總統徐世昌下令把它納入「正史」,這就形成了人們通常所說的「二十五史」。本「二十五史」有別於此,它不包括《新元史》,而把《清史稿》容納其中。 古人編寫史書有多種體裁,「二十五史」是採用紀傳體。這種史學體裁創始於司馬遷的《史記》。 紀傳體以「本紀」和「列傳」為主體。「本紀」的內容是圍繞帝王,按時間順序記載重大事件,排列在全書最前面。 「列傳」主要是人物傳記。不論是《史記》,還是其他紀傳體史書,「列傳」在全書中的篇幅最多。在「二十五史」中,一般把列傳放在最後面。在「本紀」、「列傳」之外《史記》還有「表」、「書」、「世家」。「表」採用表格的形式,按一定的順序,譜寫人物和事件。 「書」專門記載典章制度,每一篇「書」,猶如一部專史。 「世家」主要用來記載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歷史。 人物傳記嘛 網上很多可以去這里找http://www.ourtw.com/txt13/ 這個網站更大更全一點http://www.52eshu.com/Sorting/Catalog54/Sorting_Indate_Desc_1.html 還有http://book.httpcn.com/Sclass.html?SmallId=47 《達芬奇傳》http://www.52eshu.com/Software/Catalog54/9341.html <<達爾文傳>>http://www.5ixue.com/Soft/200510/Soft_20051018142222.html 希望能讓你滿意!!!
求採納

⑦ 文學人物傳記(短}

姜太公-第一部姜太公全傳 作者:焦安南,李建義
揭去神秘,還歷史巨人的本來面貌 馬連禮 姜太公是世界級的歷史文化名人。他是古代日照人。
我少年時愛讀許仲琳的《封神演義》,深為姜太公懷抱打神鞭、身騎四不象、破關斬將、登台封神所吸引,認為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神仙。在司馬遷的《史記》中見到《齊太公世家》一文,才知姜尚確有其人。他是大周的三朝元老、兩代輔臣,功勛卓著,治齊有方,堪稱千古一相,兵家鼻祖,於是一直希望有人能夠以《齊太公世家》為素材,創作一部新編長篇人物傳記。

閱讀全文

與短篇小說人物傳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說中叫灼華的女主 瀏覽:896
獄警女攻小說全文 瀏覽:779
肉腳小說閱讀 瀏覽:743
主角創建網游世界類型的小說 瀏覽:545
非天夜翔寫的小說2013 瀏覽:491
古風小說女主名字2 瀏覽:715
系統成女主的孩子小說 瀏覽:81
神封王座小說全集 瀏覽:895
看過最經典的網路小說 瀏覽:825
穿越小說溫曖 瀏覽:781
女干男小說全集 瀏覽:587
男主穿越重生到紅樓夢的小說 瀏覽:521
有一個重生的小說裡面男主叫季什麼 瀏覽:524
小說重生豪門妖女 瀏覽:100
如小果的完結小說 瀏覽:901
校園小說男生姓安 瀏覽:44
籃球主角在熱火的小說 瀏覽:89
除了鬼吹燈還有什麼好看小說 瀏覽:692
婆媳爭斗小說全本免費下載 瀏覽:834
考古小說推薦 瀏覽: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