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古代小說人物塑造的演變

古代小說人物塑造的演變

發布時間:2021-06-25 16:21:04

1. 明代四大奇書人物形象塑造的特點及演變

我大姐提問的,周宏鑫回答的,太雷人了。

2. 試論述中國古典小說寫人藝術手法的變化

找的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國古典小說注意寫人物細節的動態過程和動作特徵。這種動態的細節敘述使得中國古典小說能夠「極省儉」地畫出人物最有特徵的神韻。因為要從動態和動作中提煉寫人細節,中國古典小說中人物的心理描寫相對西方小說來說確實少了許多,但中國古典小說在描寫人物復雜、微妙的心理時,也是結合著動態性和動作化的寫人細節來進行。 人細節的動態過程和動作特徵上。這種動態的細節敘述使得中國古典小說能夠「極省儉」地畫出人物最有特徵的神韻。《水滸傳》在勾畫西門慶的**好色的性格特徵時是這樣寫的:
潘金蓮失手用簾子打了西門慶的頭,「那人立住了腳,正待要發作回過臉來看時,是個生的妖嬈的女人,先自酥了半邊,那怒氣直鑽過瓜窪國去了,變作笑吟吟的臉兒……那一雙眼卻只在這婦人身上,臨動身,也回了七八遍頭,自搖搖擺擺,踏著八字腳去了……」 這一段文字沒有對西門慶的外貌作靜止式的細節白描,而是抓住西門慶見色心盪的細節作了一個過程性和動作化的動態敘述——立腳變臉;回頭七八遍;搖搖擺擺踏著八字腳離去。這三個連貫的動作細節,把西門慶的惡少相、無賴相、色鬼相突出而又傳神地作了勾勒。這種用動態式的連貫細節刻劃人物從外貌到內心的性格個性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優秀傳統,它具備了敘述節奏快,外觀特徵強、藝術信息容量大的審美功能。
因為要從動態和動作中提煉寫人細節,中國古典小說中人物的心理描寫相對西方小說來說確實少了許多,但中國古典小說在描寫人物復雜、微妙的心理時,也是結合著動態性和動作化的寫人細節來進行。我們來欣賞《紅樓夢·泄機關顰兒迷本性》一回中對林黛玉的心理描寫。黛玉從傻大姐那裡獲悉寶玉即將同寶釵完婚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靂,她內心的悲傷和痛苦已到了極點。但作家在這個人物情感的高潮位置上並沒有用一大段心理描寫來傾訴她的悲痛和怨恨,而只寫了人物這樣的動作過程:
說著,自己移身要回瀟湘館去。那身子竟有千百斤重的,兩只腳卻像踩著棉花一般,早已軟了,只得一步一步慢慢的走過來。走了半天,還沒有到沁芳橋畔,原來腳下軟了。走的慢,且又迷迷痴痴,信著腳兒從那邊繞過來,更添了兩箭地的路。這時剛到沁芳橋畔,卻又不知不覺的順著堤往回里走起來。
這是一段通過動態性和動作化的細節刻劃人物心理的典範。作家沒有寫黛玉痛苦至極的內心感覺,只是細細地寫她有千斤般的「身」重的細節和踩著棉花般的「腳」軟的細節。作家沒有直寫黛玉神情迷亂的內心狀態,卻只細細寫了她身心離異、神情錯亂的動態過程(說要回瀟湘館,卻偏走沁芳橋,既走沁芳橋,卻又順堤折回)。透過這些動態性和動作化的細節描寫,我們彷彿聽到了黛玉胸中的狂濤,觸感到了她五臟俱焚的烈焰。從人物有形的外觀細節中勾畫人物的靈魂,從人物動態的連貫細節中透析人物的深層情感。這就是中國古典小說中提煉和運用寫人細節的傳統。這個傳統的形成與中國小說在發育生長期受「說書藝術」的深刻影響有關。唐宋以後隨著經濟的繁榮和城市的興起,人們用「說書」的形式來講歷史和講故事的娛樂活動逐漸成熟。說書藝人講故事的底本實際上是中國古典白話小說的雛形。「說 ——聽」便成了中國古典白話小說最早的傳媒手段。藝人要說得清楚,聽眾要聽得明白,話本便有了相應的規范和要求。話本對事件的敘述,主幹要突出,節奏要明快,故事人物的心理狀態和心理活動就不宜太詳細;話本為適應「說——聽」的傳媒方式,要求聽覺語言能迅速和順暢地在聽眾的腦海里轉化為鮮明的意象,那麼敘述材料多選人物的行為動態和動作個性的細節便成了必然。這就是中國古典小說描寫人物多從過程敘述中突出動態和動作細節的原因。這個小說傳統使中國古典小說敘述節奏快,人物描寫質感強,由此形成富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可聽性和可讀性。

3. 中國古代小說的歷史演變過程

中國古代小說(先秦-鴉片戰爭前)的發展道路是漫長而曲折的,從"醞釀--雛型--成熟--轉變--繁盛",體現了古代人民為創造民族的文學樣式,民族的文學精品,所付出的艱辛勞動。
中國古代小說孕育於先秦時期的遠古神話,經歷了漢魏六朝雜史、志怪志人的成長,唐傳奇的成熟,宋明話本、擬話本的發展壯大,最後在明清章回小說中展示出生命的輝煌。 從語體上說,中國古代小說又可分為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兩大系統。
從藝術的淵源上說,中國小說的萌芽狀態可以追溯到遠古神話,《山海經》被稱為「古今小說之祖」。先秦的史傳文對小說的影響也很明顯,《戰國策》因其敘事的成熟完備及其中多篇顯著的虛構色彩,更是被當作最初的小說體裁之一——雜史小說的開端。
漢代出現了第一篇初具規模的雜史小說《燕丹子》,它比《史記·刺客列傳》中的「荊軻傳」更富傳奇色彩。
中國小說初具規模是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其標志就是小說由寫事為主轉向寫人及其性格特徵為主,從而確定了人在小說中的主體地位。按內容可分為志怪和志人兩類,前者以寫神靈鬼怪及其妖異怪誕之事為主,代表是晉代干寶的《搜神記》;後者以記載人物的瑣聞逸事為主,代表是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這也是文言小說的第一個高峰。
中國古代小說真正成熟的標志是唐代傳奇的出現與繁榮。他們在內容的豐富性、題材的多樣性、人物的形象性、故事的藝術性和文筆的生動性等方面都是六朝小說所無可比擬的。涌現出一系列優秀傳奇小說,如陳鴻的《長恨歌傳》、沈既濟的《枕中記》、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李朝威的《柳毅傳》、白行簡的《李娃傳》、蔣防的《霍小玉傳》、元稹的《鶯鶯傳》、杜光庭的《虯髯客傳》等。內容以言情為主,搜奇記逸,文字婉轉華艷,代表著早期文言小說藝術的最高成就,是文言小說的第二個高峰。
宋代出現了話本小說,它是民間說書人講史或演說的底本,直接取材於現實生活,表達市民心聲。如《碾玉觀音》、《快嘴李翠蓮記》、《錯斬崔寧》等,都是膾炙人口之作,也是中國白話小說的濫觴之作。
明代掀起文人模仿話本風格而改編創作「擬話本」的高潮,「三言」、「二拍」、「一型」為其代表,也是古代白話小說的第一個高峰。「三言」即由馮夢龍選編加工而成的三部短篇小說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它對民間文學的繼承與革新,它的現實主義精神與白話短篇的形式,直接推動了擬話本的繁榮,《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是其優秀代表。「二拍」即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它比「三言」更注意求奇求巧和強調自身的創作主體意識。「一型」即陸人龍的《型世言》,創作精神由改編變為獨創,重視小說議論和教化作用。
中國古代小說的全面繁榮和輝煌是明清章回體白話長篇小說和文言短篇小說的全面豐收與總結。白話長篇主要包括:元末明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第一部白話長篇歷史小說,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施耐庵的《水滸傳》(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白話長篇小說,開小說英雄傳奇之先河);明代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開文人獨立創作白話小說的先河,力促世情小說的成熟與繁榮)、吳承恩的《西遊記》(第一部長篇神魔小說,浪漫主義白話長篇小說的傑出代表);清代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國諷刺文學的集大成者)、曹雪芹的《紅樓夢》(人情小說的集大成者,古代白話小說的高峰與總結,代表著白話小說的最高成就,是一部內涵極為豐厚的鴻篇巨制)。煌煌巨著,構築起古代白話小說的第二座高峰。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代表著文言小說的最高成就,是我國古代文言小說的第三個高峰。

4. 新中國文學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經歷了一個怎樣的變化過程

沈從文小說創作的藝術特色(結合邊城): 《邊城》的藝術特色:
散文化、田園牧歌情調、天人合一、造境、散文化、詩化特點、結構上:行雲流水
《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小說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鄉村為背景,描寫一個撐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孫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與船總的兒子天保、儺送之間曲折的愛情故事,通過對男女之愛、親屬之情、鄰里之睦等世態人情的細膩刻畫,生動地展現了邊城人的健康、優美、質朴的民風和人情,表達了作者內心對理想人生的執著追求。 「邊城」是一個未受現代文明污染和驚擾的世外桃源。這里的自然和人性天真未鑿,古老淳樸。《邊城》里的湘西人民保持著淳樸自然、真摯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天保的大度,儺送的專情,老船工的古樸厚道,沈從文用詩一般的文字向我們展現了一幅湘西山區的風俗畫,表現了一種返璞歸真的價值取向。
「邊城」是沈從文理想人生的縮影,表現了他對「人性」美的嚮往與追求,營造現代精神的烏托邦。《邊城》蘊含著詩一般的意境和韻味,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詩化小說體式。《邊城》以翠翠的美麗而又凄涼的愛情作為線索,意在創造出一支理想化的田園牧歌。《邊城》中風俗描寫、景物描寫與人物描寫相結合,為襯託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服務。《邊城》語言質朴清麗、含蓄自然。《邊城》現實與夢幻相交織,缺少鮮明的時代感和現實性。《邊城》是一幅描繪人性的風俗畫,一首謳歌人性的贊美詩。
沈從文不注重情節與人物,強調敘述主體的感覺、情緒在創作中重要作用。他的許多小說從交代環境開始,衍生人物和故事,如《邊城》開場先描寫「茶峒」,自河、河街、吊腳樓的妓女寫出長長的幾節,為翠翠的出場作背景。
沈從文在構築的湘西世界中展示鄉情風俗、自然景緻與人事命運渾然一體的優美境界,但其中又隱伏著深沉的悲劇感,帶有作家對於這種牧歌情調的「湘西世界」的文化批判的意味。
總之,我們不難看出《邊城》所折射出來的沈從文小說創作的散文化、田園牧歌情調、天人合一、造境、詩化以及結構上:行雲流水的藝術特色。

5. 古代文學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略談林黛玉人物形象的藝術魅力

自《紅樓夢》問世以來,林黛玉的形象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這一藝術形象為何具有如此魅力?恐怕是許多人未曾深思過的,這也是我感興趣的問題之一。

要探討這個問題,還要從曹雪芹塑造這一藝術形象時所依傍的原形談起。

看過《紅樓夢》的人,大都承認林黛玉是書中的第一號女主角。曹雪芹在這一形象上傾注了大量心血。這一形象絕非憑空非而來。它融鑄了歷史上許多人物的優點。除了「四大美人」外,有趙飛燕、蔡文姬、綠珠、謝道蘊、李清照、朱淑真、葉小鸞、馮小青,此外,如神話傳說中的娥皇、女英、素娥、洛神。除女性外,其他如正直剛烈力絀遭危的鯀、心有七竅的比干、夢中化蝶的庄生、高標見妒的屈原、賈誼、採菊東籬的陶令、英年早逝的李賀……可以說是許多歷史人物優秀人格的集合體。她是美的化身,集外貌美、氣質美、才情美、精神美於一身。

在此,側重談談這一形象與「四大美女」原型的關系。

首先是她的外貌美。林黛玉在書中首次出場,是在「進賈府」一場。她給寶玉(其實是廣大讀者)的第一印象是「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一下子攫住了寶玉的心。賈府之人,一見之下,覺雖弱不勝衣,卻 「自有一段自然的的風流態度」。小廝們背地叫她「病西施」,無譏笑之意,有愛重之心。「顰眉」使人馬上聯想到古代越國美女西施。所謂眉目傳情,作者以此作為人物描寫的切入口,可見其匠心所在。聯繫到下文的「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令讀者對其產生強烈的認同感:這就是我所喜歡的「那一型」。古代的「四大美女」西施、王嬙、貂蟬、楊玉環,她們的美都較為抽象,無非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類的描寫,並未形諸較為具體的文字,可以讓人相見其人之美。而黛玉則是曹雪芹在《紅樓夢》中著力塑造的「活生生」的「這一個」,她的美自始自終都有著真實的生活令人可感可知。所以,她的美是具體的、生動的、傳神的,具有強烈感染力。這是林黛玉形象超越「四大美女」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氣質美。古代「四大美女」美則美矣,但總覺得美在軀殼。林黛玉之美美在氣質。這氣質是由文化修養所造成的。西施的文化程度沒有記載,大抵是農家文盲女(浣紗女);王嬙除了「不賄畫工」的記載,「自請出塞」和蕃,也只有一支琵琶馬上相伴;貂蟬原也不過是司徒王允的養女,其身份就是奴婢;楊玉環出身於官宦之家,除了愛好音樂、舞蹈外,其文化修養並未見記載,僅傳世的一首詩,經考證,也系他人偽托。而林黛玉則飽讀詩書,具有典型的熱情、敏感、深刻、倔強、孤傲的詩人氣質。文化修養造成的氣質美也遠邁「四大美女」之上。

再次是才情美。黛玉錦心綉口,靈心慧性,不止一般意義上的多才。這既是教養所得,更是天性所賦。她的言行舉止,無不透露出少女的敏感、多心、才智、機鋒。她的書房中不僅有滿架的儒家詩書,她也偷看《西廂記》、《牡丹亭》一類被封建禮教斥為「誨淫」的書。她在大觀園詩社素有「詠絮才」之稱,藝壓群芳;她自告奮勇當老師,教香菱學詩。這個少女的形像,深入人心,獲得了讀者的強烈好感。

最後是精神美。如果僅限於上述三條,中國歷史上的很多才女都可能具備。林黛玉的精神美,突出地體現在她強烈的反封建精神。固然,對自身而言,她擺脫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精神枷鎖;對男子,對她心儀的寶玉,她極力反對其走仕途經濟,追求功名,是寶玉反封建的志同道合的戰友。她敢於斗爭,不掩飾自己的好惡,勇於追求個人幸福,與封建禮教格格不入。在她的身上,閃耀著民主、叛逆的光輝。與賈寶玉一起,構成了《紅樓夢》中兩個耀眼的藝術形象。

林黛玉的結局是人所共知的。作者之所以這樣安排,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達到一種悲劇效果,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造成一種遺憾的美。試想,如果林黛玉不死,成了寶二奶奶,成了貴族家庭的主婦,得償所願,那麼,她的性格將如何發展?我想,曹雪芹把她處理成「質本潔來還潔去」的結局,是耐人尋味的,留給讀者以無限的感慨。

可見,林黛玉的藝術形象的塑造,乃是曹雪芹揉合了古往今來許多優秀人物(不局限於女性)的種種閃光點,塑造出的鮮明的「這一個」。在她身上,也有愛哭、慪氣、小性、猜疑的缺點,但這與其說是缺點,不如說是女性共有的特點,使得這一形象擺脫了「高大全」的模式,顯得更加真實可愛。

林黛玉的形象對當今現代女性的意義何在?

林黛玉形象是曹雪芹傾盡心血塑造出的一個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藝術形象,它的完美性是顯而易見的,其時代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對於現代女性而言,我們不需亦步亦趨地模仿林黛玉,而是要從精神實質的高度去學習她的優點,從時代的高度去發揚那個時代的婦女所不具備的新品質,努力提高自身思想與文化素質。具體來說,就是自尊、自愛、自重、自強。即尊重自己與男性平等的地位,珍視自己的人格,積極向上,奮發有為;愛惜自己的名譽,珍惜自己的年華,立志為婦女爭光;保持自己的尊嚴,重視自我教育,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勤學苦鑽,勇於開拓,自強不息,做一個創造新生活的強者,做一個全面發展的現代新女性。

6. 舉例論述中國古代長篇小說在人物性格刻畫上的發展

從小說的發展繁榮來看,人物形象的塑造類型化和個性化之間不對立,互相包容補充,雖然提法不同,本質無不同。人物的塑造必須經歷一個類型化到性格化,再到心理化的共同演變,這是小說發展的必然規律。體現了中國古代長篇小說在塑造上注重類型化(特徵化)到走向個性化買進堅實一步。
《三國志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所謂「歷史演義」,就是用通俗的語言,將戰爭興廢、朝代更替等位基乾的歷史題材,組織、敷演成完整的故事,並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理想。1963年李厚澤在其《典型初探》指出「張飛、李逵、諸葛亮都是類型化的典型」。而對其類型化這一觀點作出了全面深入探索則是1983年發表的題為《三國人物是類型化的典型》,文章認為《三國演義》的人物是「類型化的典型」,其主要特徵是《三國演義》重要人物形象都有一個主要的特徵,這一主要特徵表現的非常突出。文章還認為小說人物性格缺少變化,基本上穩定不變。1996年出版的復旦大學出版社的《中國文學史》認為:三國小說寫人物有一種內心化的傾向,他們的品格性情大都可以用簡單的語言概括出來。
明代後期,在通俗小說領域中興起了編著神怪小說的熱潮。主要特徵是尚「奇」貴「幻」,以神魔怪異為主要題材,參照現實生活中政治、倫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爭,比附性地編織了神怪形象系列,並將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統化、完整化。《西遊記》用浪漫主義塑造了人物形象,在各色神魔身上,既有社會化的個性,又有超然的神性,甚至被賦予了某些動物的特徵,這也就是說《西遊記》的人物是三性的傳說,這種說法幾乎成了定論,因為概括的准確而精煉。《西遊記》在人物形象描寫上有一點非常值得注意,這就是《西遊記》非常注意把人物至於平民生活中,多色調的復雜性。
在明清小說中。最為後人撐到的莫過於《紅樓夢》。魯迅說:「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後,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紅樓夢》文學創作上的新境界和巨大成功,突出地表現在塑造出來成群的性鮮明而又富有社會內蘊的人物形象。小說中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僅僅只有是幾位主角乃至偶爾一現其相的人物,令讀者掩卷不忘,耐人尋味,成為近世眾人評說的對象。也就是說《紅樓夢》些人物打破了原來的窠臼,而是作者根據自己對現實的感受體驗而塑造出來的真實人物。《紅樓夢》在現在的論者認為《紅樓夢》寫人物改變了類型化的寫法,一些主要人物性格有著多少側面,乃至美醜互滲的表現,最突出的是王熙鳳。《紅樓夢》要點在干預如實描寫,並且沒諱飾和從前的小說噓好人完全是好,壞人完全是壞大為不同,所以其中描述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是對現實世界某些人物的真實寫照。

7. 古代小說人物形象分析1500字論文

內容摘要:王熙鳳被稱作是中國古代小說《紅樓夢》塑造成功形象之一。王熙鳳不但有著美麗的容貌,還有著超凡的管理才能,且心機深重、陰險歹毒,成為女性世界中一隻傑出的「鳳凰」。本文從王熙鳳的側面描寫反映出封建貴族的罪惡本質,以及封建家族走向滅亡必然趨勢的命運。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9/view-7076084.htm
關鍵詞:王熙鳳 能力才幹 陰險歹毒
隨著社會的變化,不同時代對王熙鳳的理解與評價各有差異。王熙鳳的人物形象描述代表著時代性,基於經濟市場下背景分析王熙鳳的處事風格及人物性格。對王熙鳳為人處世的分析,可以看出王熙鳳這一人物形象的復雜性和豐富性。因此必須以正確的態度認識,分析人物真實的性格特徵,為《紅樓夢》的研究提供參考。
一、容貌風華,恍若神妃
王熙鳳人物出場就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採用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方式向讀者展現,「一語未了,只聽到後院中有人笑聲,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其裝扮彩綉輝煌,恍若神妃仙子。作者通過直接描寫人物外表,把王熙鳳塑造成雍容華貴的美人,賦予了她迷人的風采,使她在眾多美女的賈府突顯而出。
筆者除了直接描述外,還從側面襯托鳳姐的美貌。在「見熙鳳賈瑞起淫心」和「王熙鳳毒設相思局」兩回中,筆者一方面突出了王熙鳳的心機和手段,另一方面顯現出王熙鳳的光彩照人。
二、伶牙俐齒,巧言善辯
王熙鳳伶牙俐齒的口才也讓讀者印象深刻。從她開口的與眾不同,「這熙鳳攜著黛玉的手,上下細細的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賈母身邊坐下,笑道:「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時時不忘。」從王熙鳳話中,既有對林黛玉的恭維,又有對賈府眾姐妹的關照,同時不忘討好「老祖宗」,這一席話可謂「一石三鳥」。應了周瑞家那句話「十個會說的男人也說不過她呢。」
「劉姥姥進榮國府」這回,王熙鳳超常的巧言善辯才能及處事的應變能力表現得淋漓盡致。王熙鳳對劉姥姥的來意心知肚明,劉姥姥在訴說家道艱難的時候,也不失時機地告訴劉姥姥:「不過借賴著祖父的虛名,作個窮官罷了……不過是個舊日的空架子。」王熙鳳盡量的貶低自己,目的是在自身利益不損失的同時,又不至於得罪劉姥姥。簡短的幾句話王熙鳳的表現既讓劉姥姥不失顏面,又維護了自身的利益,充分展現了她異於常人的語言才能。
三、心思細膩,善於心計
在人際關系繁中復雜的家族中,處處都需要防備外人的算計,捍衛自己的地位,王熙鳳可謂機關算盡。一邊對「老祖宗」奉承巴結、極力討好,一邊對王夫人甜言蜜語,對周圍平輩也極力拉攏關系,對待下人打壓收買,對觸及自身利益的人置之死地而後快。
在小月不能管家的時候,王夫人委託賈探春代為管理。當王熙鳳得知探春能力後,對賈府平輩贊美了一番。從中看出她縝密的心思,平時留心觀察身邊每一個人,在熟知每個人弱點後,就可以輕而易舉對付他們。在賈璉偷娶尤二姐事上,王熙鳳在得知此事後,馬上訊問家童打聽尤二姐住處。巧言令色的將尤二姐騙入賈府,指使家奴到官府去告狀,借機大鬧寧國府。在賈母面前假裝好人,瞞騙賈璉,將尤二姐逼死。整個過程,將她善於心計表現的淋漓盡致。
四、做事干練,爭強好勝
王熙鳳自幼充當男孩子教養,行事風格與那些閨閣女子自然不同。在劉姥姥進榮國府時,聽說熙鳳管理賈家,就對她稱贊有加。在寧國府,無人敢惹焦大,王熙鳳卻敢說:「還不早打發了沒這王法的東西!」協助管理寧國府時,對下人說:「我可比不得你們奶奶好性兒,由著你們去,再不要說你們這府里『原是這樣的』,這如今可要依著我行,錯我半點,管不得誰是有臉的,誰是沒臉的,一例現清白處置!」不難看出她雷厲風行的作風。
筆者在表現雷厲風行時,也體現出她爭強好勝的性格。寧國府辦喪事她本可以不出面,但她極力主動請纓去寧國府幫忙。在鐵檻寺,老尼求王熙鳳幫退守備家的定禮,熙鳳本不想管,可被老尼的話相激,便發起了興致。從中不難感受到她喜歡賣弄的性格。
五、兩面三刀,陰險歹毒
賈瑞起色心時,熙鳳本就十分痛恨,卻滿臉微笑,還以語言相挑逗。對尤二姐的巧言令色,博取尤二姐的同情,讓尤二姐「認她作是個極好的人」,跟隨她進入大觀園。另外,熙鳳指使家奴到官府告狀,大鬧寧國府後,說此事只用五百兩銀子平復。在尤二姐面前,又以姐妹相稱,背地裡卻叫丫鬟欺侮尤二姐,並不斷咒罵二姐,使二姐最後被逼死。
為了得到三千兩銀子,熙鳳與官府勾結使得張家女兒、守備兒子同時自盡;為了除掉情敵,又用借刀殺人將尤二姐活活逼死;因為賈瑞的「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她便說賈瑞「起這個念頭叫他不得好死」……如此對待別人的生命,讓人不寒而慄。
作品中,作者一面通過對人物形象美麗、潑辣、伶俐、歹毒的描寫,贊揚女性的聰明才智,呼籲提高女性地位;另一面又表現對她善於算計,心狠手辣的厭惡之極,揭露並鞭撻了封建時期的主子的罪惡本質。單從作者給王熙鳳判詞中,不難看出筆者對這個人物命運的深切同情。

8. 簡述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幾個主要階段,並舉出各階段的代表人物作品

1、起源階段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志人」「志怪」小說,合稱筆記小說。這一時期,我國小說初具規模,這些小說在藝術上還不夠成熟,只是「粗陳梗概」。

描寫人物不能寫出一個完整的形象,所寫故事,大多是實錄性質,缺乏藝術上的虛構,作者們只是搜奇記軼,而不是有意識地進行小說創作,但它對後世小說戲劇的影響是巨大的。

代表人物作品:劉義慶的志人小說集《世說新語》,干寶的志怪小說集《搜神記》。

2、發展階段

唐代出現了唐傳奇。唐人小說有長足的進步,有意識地做小說,從鬼神靈異、奇聞逸事走向現實生活,在藝術上有了很大的創造和提高。

代表人物作品:蔣防的《霍小玉傳》、元稹的《鶯鶯傳》、李朝威的《柳毅傳》、白行簡的《李娃傳》等。

3、轉化階段

宋代出現了白話小說——話本,也稱「話本小說」。從此以文言短篇小說為主流的小說史,逐漸轉為以白話小說為主流的小說史。同時,文言小說依然存在,至此,才以小說作為故事性文體的專稱。

話本的出現是「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從文言到白話,既增強了小說的表現力,又擴大了讀者面,提高了小說的社會功能;作品描寫的對象由封建士子轉向平民,作品的思想觀點、美學情趣發生了變化;奠定了白話短篇和長篇的基礎。

代表作品:《錯斬崔寧》、《三國志平話》等。

4、成熟階段

明代出現了「擬話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話本體制、形式創作的小說。明代是白話小說蓬勃發展的時代,清代把長篇小說的創作再一次推向高潮。之後由於時代的原因,小說創作成低谷狀態,至晚清才又繁榮起來,晚清長篇小說有一千種以上。

代表人物作品: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紅樓夢》、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等。

(8)古代小說人物塑造的演變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小說的「四大名著」

1、《西遊記》: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既讓佛、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裡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還有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顯得亦庄亦諧,妙趣橫生。

《西遊記》的出現,開辟了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門類。書中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和嚴肅的批判巧妙地結合的特點直接影響著諷刺小說的發展。《西遊記》是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

2、《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宏偉,手法多樣,使我們對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盪氣回腸、感人肺腑。

《三國演義》開創了歷史小說的先河,代表了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後,文人紛紛效仿。在中國文學史上,歷史小說便蔚然成為一大潮流。直到現在,三國都是一部在文學界上享有盛名的歷史小說,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已寫成了各種歷史小說,無不是羅貫中歷史演義的繼承和發展。

3、《水滸傳》:它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綜合」,以它傑出的藝 術描寫手段,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 發展和失敗過程的一些本質方面。

《水滸傳》的社會意 義首先在於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及統治 階級的罪惡,說明造成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 反」。另外一個就是在當時的封建社會時代敢於「現實」和文學相結合的寫作是「作家」人格的一種突破。

4、《紅樓夢》:是集諷刺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古代罕見名著。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具網路全書風范的長篇小說。

它以榮國府的日常生活為中心,以寶玉、黛玉、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及大觀園中點滴瑣事為主線,以金陵貴族名門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歷史為暗線,展現了窮途末路的封建社會終將走向滅亡的必然趨勢。

並以其曲折隱晦的表現手法、凄涼深切的情感格調、強烈高遠的思想底蘊,在我國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會圖景、建築金石等各領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價值,達到我國古典小說的高峰,被譽為「我國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

四大名著是中國文學史中的經典作品,是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此四部巨著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難分高低的,都有著極高的文學水平和藝術成就,細致的刻畫和所蘊含的深刻思想都為歷代讀者所稱道,其中的故事、場景、人物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可謂中國文學史上的四座偉大豐碑。

閱讀全文

與古代小說人物塑造的演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蘇婷小說全文免費 瀏覽:398
女主叫姜安寧的重生小說 瀏覽:672
言情小說有很多啪啪啪很真實的 瀏覽:802
小說中叫灼華的女主 瀏覽:896
獄警女攻小說全文 瀏覽:779
肉腳小說閱讀 瀏覽:743
主角創建網游世界類型的小說 瀏覽:545
非天夜翔寫的小說2013 瀏覽:491
古風小說女主名字2 瀏覽:715
系統成女主的孩子小說 瀏覽:81
神封王座小說全集 瀏覽:895
看過最經典的網路小說 瀏覽:825
穿越小說溫曖 瀏覽:781
女干男小說全集 瀏覽:587
男主穿越重生到紅樓夢的小說 瀏覽:521
有一個重生的小說裡面男主叫季什麼 瀏覽:524
小說重生豪門妖女 瀏覽:100
如小果的完結小說 瀏覽:901
校園小說男生姓安 瀏覽:44
籃球主角在熱火的小說 瀏覽: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