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問關於張愛玲的作品分析的書籍有哪些
張愛玲作品藝術風格概論
一.
沒落的黃昏、陰森的月夜、嘈雜的都市、封閉的公館,畸形的性愛、無愛的婚姻、扭曲的人性、頹敗的人生——這是20世紀40年代初中期上海的張愛玲的小說世界,這是上海、香港的傳奇,是遺少和洋場社會的傳奇。
張愛玲的小說世界是一幅幅蒼涼沒落的風俗畫,是一幅幅人慾橫流的百丑圖:這是一本中國清朝的遺老遺少們的生活大全,這是上海、香港洋場社會的形象記錄。
張愛玲各時期長短不一的作品的紐帶是愛情婚姻和兩性關系,這是她小說情節的中心點。
如果說魯迅的小說是對中國國民性的傳統文化之根的探索,那麼張愛玲的作品則表現了兩種文化「犯沖」的背景下國民性長出了什麼奇花異果。
二.
張愛玲的作品創造性地轉化中國古代小說的敘事手法,成功地借鑒借鑒西方現代派文學的描寫技巧,精細地刻畫了亂世男女的思想心理與變態人格,表現了中外文化在租界洋場這一特殊境地上濁流相匯、污泥攙雜的情形。
小說中人物的具體生活場景主要是公館,其次是舞廳、旅館,而夜往往成為小說中最突出的時間角色,因為對於描寫都市生活的作品來說,夜在駁雜耀眼的夜色中,更能現出城市人精神生活的各面。
張愛玲的作品:
1. 很注重首尾照應。《金鎖記》以蒼涼的月光開始,講述的是一個蒼涼的故事,並以蒼涼的月光結束。《封鎖》描寫的是從電車行進到封鎖到封鎖開放後電車繼續行進的過程。這種寫法,渲染了氣氛,表現了結構的完整性,有頭有尾。
2. 情節結構的故事性很強,傳奇味濃。
3. 小說結構中最重析特色:參差對照的人物結構。一種是斬釘截鐵的對照,一種是參差的對照。
㈡ 結合具體作品,談談張愛玲小說的敘述特點 謝謝謝謝!!
析張愛玲小說中的上海敘述
[摘 要 ] 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壇 ,張愛玲以對上海的熱愛在日常性的生活空間里 ,書寫十里洋
場浮華背後的別樣風情 ,並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都市小市民掙扎於中西雜糅文化形態中的可憐窘態以及他們的獨
異智慧。
[關鍵詞 ] 張愛玲; 日常性; 中西雜糅
張愛玲在那個時代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她於硝煙彌漫的抗戰歲月中兀自蝸居上海 ,編織著一則又一則的傳奇故事 ,以獨特的美學關照 ,寫出了都市蒼涼中的浮華與頹廢中的超拔。張愛玲意在「 在傳奇里尋找普通人 ,在普通人里尋找傳奇 」 ,所以她無意去遵從左翼革命敘事 ,而是自覺地繼承源自晚清的日常性傳統 ,表現了大歷史遮蔽下的瑣碎歷史 ,如她所言:「 時代是倉促的 ,已經在破壞中 ,還有更大的破壞
要來。 」 [ 1 ] ( P135)張愛玲一方面傳達出了這種世紀末式惘惘的威脅 ,另一方面也如她筆下的白流蘇一樣 ,聳聳肩 ,「並不覺得她在歷史上的地位有什麼微妙之點 」 。張愛玲對上海的熱愛是不言而喻的 ,她的小說也是寫給上海人的 ,「 我喜歡上海人 ,我希望上海人喜歡我的書 」 [ 2 ] ( P3)。在她的散文中 ,也總是以上海「 小市民 」 自許 ,她的小說主要以這些小市民的庸常生活為主 ,所以張愛玲筆下的上海才是最真實的上海。
一、 日常性的都市空間
同是以十里洋場為描寫對象 ,張愛玲與新感覺派卻有著截然的不同。新感覺派把上海描繪成一個物質烏托邦 ,其筆下的事物具有一種非體驗的色彩。新感覺派通常不寫人物的性格 ,同時人物的身份也模糊到只分為男人和女人 ,有時甚至把女人化為與汽車、 體力競技同等的現代生活的符碼 ,他們之所以力圖消泯人物身上內在的歷史痕跡 ,避免對城市的深究 ,是為了追求現時性 ,以求得一種國際化的風格。這樣做勢必會留下「 非中國化 」 的詬病 ,即杜衡所說的「 描寫了都市而沒有採取適合這種描寫的手法 」 [ 3 ]。
張愛玲繼承的是晚清日常性敘事的傳統 ,由於這一傳統與「 五四 」 後社會解放的主潮不合拍 ,受到了新文學的壓抑和排斥從而只能隱性的存在於口岸通俗文學與舊小說中。鴛鴦蝴蝶派的作品也正是這種隱性的特徵 ,提供了關注個人私、性空間的可能性 ,從而提出了個人合理化的敘述模式 ,即不寫個人需求與社會的矛盾 ,而是寫個人愛情與社會的妥協 ,寫一妻一夫的小市民的倫理 ,把愛情和現代人的具體謀生聯系起來 ,承認日常生活的合理化。在張愛玲的小說世界裡 ,公共的和私人的空間都很小 — — — 通衢大街邊上的里弄和小道 ,陰暗的閣樓或陽台 ,充塞了舊傢具的老房子 ,在擁擠的樓房當廚房用的走廊。這個世界迥異於新感覺派筆下那個聲光電化的奇幻世界 ,是一個更加平常化的世界 ,更能讓人感受到它的地方性和互動性。在這個世界裡 ,生活的節奏似乎「 押著另一個時間的韻律 」 ,這種和時空的古怪脫節 ,引入了一種不同的都會感。
但是張愛玲是如何將她的市民小世界與上海這個現代大都會聯系起來呢 ? 對此 ,周蕾著眼於「細節 」 ,認為「相對那些如改良和革命等較宏大的『 見解 』 ,細節就是那些感性、繁瑣而冗長的章節 ,兩者的關系曖昧 ,前者企圖置後者於其鼓掌之下 ,卻又出其不意的給後者取代。 張愛玲的細節世界是從一個假設的『 整體 』 脫落下來的一部分。而張愛玲處理現代性之方法的特點 ,也就在於這個整體的概念。一方面 ,『 整體 』 本身已是被割離 ,是不完整和荒涼的 ,但在感官上它卻同時是迫切和局部的。張愛玲這個『 整體 』 的理念 ,跟那些
如『 人 』 、 『 自我 』 或『 中國 』 等整體的理念不一樣。 」 [ 4 ] ( P85)
李歐梵也認為這種細節的存在「 可以超越私人領域擴至作為整體的上海都會生活。張愛玲借著她的細節逼迫我們把注意力放在那些物質『 能指 』 上 ,這些『 能指 』 不過講述著上海都會生活的另一種故事 ,也依著她個人的想像力重新塑造了這個 城 市 的 空 間 — — — 公共 的 和 私 人 的 , 大 的 和 小的 」 [ 5 ] ( P288—289)。
在張愛玲的小說世界中 ,人物生活的場所通常有兩類:典型的上海弄堂里石庫門中的舊式房子 ,或是破敗的西式洋房和公寓。前者在張愛玲的筆下顯得親切和溫馨 ,後者似乎與作者有著某種感情上的疏離。里弄局促擁擠的生活空間更能體現出人際的復雜和人情的溫暖 ,也更適合於流言蜚語的產生和傳播 ,娘姨大姐們在公共自來水龍頭下洗衣服時的閑聊無疑要比洋房裡沙龍式的彬彬有禮更具真實的生活氣息。即使是在洋房裡 ,汽車、 冰箱、電話等僅僅是作為一種現代物質的象徵或符號而存在 ,張愛玲傾注更多筆墨描繪的是一些帶有傳統色彩的物件 ,如炭盆子、 屏風、 窗簾、舊相冊等 ,這些物件往往記錄了人物經歷過的變遷、 感受過的痛苦 ,人物也往往掙扎於過往的情感記憶中以不斷地面對新的現實。
二、 中西雜糅的文化形態
上海作為當時中國最繁華和最開放的城市 ,無疑給作家提供了一個認知西方文明的窗口 ,而東西方文化的交融混雜也形成了上海獨特的洋場文化。張愛玲在表現這種文化的時候摒棄了中心思維模式 ,強調文化的多元性 ,她沒有像新感覺派那樣單純追求現時性 ,將城市的深度抹平 ,以求得一種國際化的風格 ,而是把東方文明作為城市的內在邏輯融合進去 ,盡管更多的時候她表現的是西方生活方式與東方價值倫理交合中的不和諧狀況。
在張愛玲的小說中 ,市民生活形式上的西方化 ,並未改變人們原有的傳統的價值觀 ,但是弱小民族的自卑心理又造成了對西方文明的盲目認同 ,人們總是標榜自己是新派 ,否則就會自覺低人一等。 《封鎖 》 中的英語助教吳翠遠就因不曾留學而受人輕視 ,所以中西文化的這種所謂結合 ,便給人一種生硬感。即使是那些具有積極因素的西方文化到了洋場人物身上 ,也會完全走樣:《茉莉花片 》 中的網球場被用來燒大煙;《留情》 中的楊宅雖有全套的西洋風格的傢具 ,卻依然搭著個煙鋪。小說中人物的婚姻形式雖然「 一切都按最新式的方法 」 ,但是新派的婚姻形式並不具備現代婚愛的價值觀念 ,它所注重的是傳統婚姻對男女從一而終的強化肯定 ,在新式的禮儀背後仍是一整套傳統文化 ,塗上一層洋化的色彩只是為了避免被譏落伍而已。張愛玲對中西混雜霉變文化的表現 ,在寫香港的題材中更為集中。她曾直言不諱地說:「 香港沒有上海有涵養。 」 [ 2 ] ( P57)所謂涵養 ,大概是指民族文化之根。香港作為西方的殖民地 ,中國的傳統文化只能為滿足西方人的獵奇心理而存在 ,生活其間的人物也只能按照西方人的東方想像進行滑稽而拙劣的表演。
張愛玲並沒有用外在沖突的方式來表現中西文化的交融 ,而是貼近市民平易的日常生活 ,從兩種文化的交匯中呈現出都市人的生存狀態。張愛玲說:「 這時代 ,舊的東西在崩塌 ,新的在滋長中。但在時代的高潮來到之前 ,斬釘截鐵的事物不過是例外。人們只是感覺日常的一切都有一點兒不對 ,不對到恐怖的程度。人是生活於一個時代里的 ,可是這時代卻在影子似的沉沒下去 , 人覺得自己是被拋棄了。 」 [ 2 ] ( P175)這在張愛玲筆下的男性人物身上表現得更為強烈。男性處於社會的中心 ,自然會承受更多的生活高壓然而在轉型期中西雜糅的都市文化面前 ,他們卻陷入了一種無所適從的尷尬境地 ,對人生產生了一種莫名的無力感。為了擺脫困境 ,他們選擇了一種雙重趨近的文化價值觀 ,但是他們對西方文明的學習只是迫於生活高壓的一種機械反應 ,其自身並沒有受過西方文明的長期培養 ,另一方面傳統文化倫理觀念又根深蒂固 ,難以割捨 ,所以他們的種種努力更多的表
現了都市人掙扎於多重文化的可憐窘相。從另一個角度看 ,他們的這種超強的適應能力也體現了張愛玲所謂的「 奇異的智慧 」 。
三、 結 語
解放後張愛玲離開大陸 ,不久即過上了自我放逐的生活 ,其作品也幾乎湮沒不聞。隨著六十年代夏志清將其作挖掘出土 ,其作品憑著華麗與蒼涼的情感色調迅即在台港兩地風行 ,並影響了一大批的「 張派 」 後學。九十年代初期 ,張愛玲的作品得以在大陸重新印行 ,並以其獨特的魅力逐漸成為了一種商業文化符號。時至今日 ,隨著張愛玲的去世及上海懷舊風的愈吹愈烈 ,張愛玲傳奇的人生與作品依然是一個時尚的話題。面對身後的囂塵 ,兀自端坐雲端的張愛玲只會在嘴角泛起一絲淺笑 ,世故而尖誚。
【參 考 文 獻 】
[ 1 ]張愛玲.《傳奇 》 再版序 [A ].張愛玲文集 (第四卷 ) [ C ].
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 1994 .
[ 2 ]張愛玲.流言 [C ]. 廣州:花城出版社 , 1997 .
[ 3 ]杜衡.關於穆時英的創作 [ J ]. 現代出版界. 1932, (9) .
[ 4 ]周蕾.婦女和中國現代型:東西方之間閱讀記 [M ].明尼
蘇達大學出版社 , 1991 .
[ 5 ]李歐梵. 上海摩登 — — — 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 1930—
1945 [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2001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32862b0100ob2g.html
㈢ 怎麼看張愛玲的小說
張愛玲小說的悲劇意識
張愛玲的小說世界是個沒有陽光的世界。幾乎所有的日子都是陰冷潮濕的,不是在下雨,便也是寒氣襲人。雨也不是滂沱大雨,「一點點小雨,就象是天氣的寒絲絲全然不覺得是雨。」(小說《留情》)就連結婚的大喜日子也少不了下雨(小說《鴻鸞禧》),雨下起來就沒完,「一連下了一個月的雨氣」(小說《紅玫瑰白玫瑰》)。「整個世界象是潮抹布擦過似的。」(小說《等》)即便有好的景緻,也與環境犯沖。「這一帶都是淡黃的粉牆,因為潮濕的緣故,發了黑。沿街種著小洋梧桐,一樹的黃葉子,就象迎春花,正開得爛漫;一棵棵小黃樹映著墨黑的牆,格外的鮮艷。葉子在樹梢,眼看它招呀招的,一飛一個大弧線,搶在人前頭,落地還飄得多遠。」(小說《留情》)「天氣驟冷,灰色的天街道兩旁,陰翠的樹,靜靜的一棵一棵,電線桿一樣,沒有一點胡思亂想。每一棵樹下團團圍著一小攤綠色的落葉,乍一看如同倒影(小說《桂花落·阿小悲秋》)
張愛玲的小說寫的多是男女情愛,但卻沒有一樁健康的愛情。女兒愛上了父親,離間了父母便以為牢固地佔有了父親,不料這個男人卻愛上她的女友(小說《心經》)。一心想攀高枝的爹娘,不成想女兒們的婚姻全部成為鬧劇(小說《琉璃瓦》)。愛小叔子,卻怕他想她的錢,愛兒子,卻又抵不上半個男人,在極度壓抑的情慾與極度膨脹的金錢欲之間熬煎,七巧度過了慘淡的一生(小說《金鎖記》)。也有看上去單純的情愛,沮柔美麗的姑娘憧憬著「十年的美,十年的風韻,二十年的榮華富貴,」卻被一場肺癆和爹娘的虛情假意葬送(小說《花凋》)。洋人娶了中國姑娘,便不由他不倒霉,終於被貞潔得可恥的丈母娘及新婚的太太逼迫而自戕(小說《沉香屑·第二爐香》)。也有洋人嫁洋人的,可惜舉行婚禮的教堂陰暗而有氣味,神父是酒徒,而且被女人寵壞,瞌睡得睜不開眼,無精打采,香伙出奇地骯臟,新郎草草穿了一件家常半舊西裝,很不耐煩,只有新娘「為自己製造了新嫁娘應有的神秘與尊嚴的空氣。」(小說《年輕的時候》)也有明媒正娶的,斷不了男的在外嫖娼,女的在家與裁縫調情(小說《紅·白玫瑰》)。《鴻鸞禧》專寫結婚,闔家大小爭風吃醋,明爭暗鬥。小姑子們覺得婚禮中自己是最吃重的角色,好比銀幕上精彩的下期佳片預告,而新娘子只是一個雪白耀眼的「完」字;新娘則認為一個女人一生就只有這一個任性的時候,不能不盡量使用她的權利,「看見什麼買什麼,來不及地買,心裡有一種決撒的、悲涼的感覺。」看上去成功的戀愛總是短命,而最短的是發生在電車上的(小說《封鎖》)。
㈣ 張愛玲的什麼小說最好看
《金鎖記》《半生緣》
《色戒》
張愛玲的電影不如小說,長篇不如中短篇。《金鎖記》和《沉香屑:第一爐香》是張愛玲寫得最好的作品,而《金鎖記》和《傾城之戀》則是張愛玲小說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因此,我們讀張愛玲的小說最起碼要讀三篇:《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和《金鎖記》。
1."香港傳奇":《沉香屑:第一爐香》
她最初的幾篇小說都是以她在香港的生活為題材的。《第一爐香》是張愛玲開始作家生涯的第一篇小說。
這是一個關於寡婦的故事,寫了梁太太和葛薇龍兩代寡婦。從此,張愛玲在創作中形成了一個"寡婦情結",她最好的小說寫的大多都是寡婦,除作品中的梁太太和葛薇龍外,還有《金鎖記》中的曹七巧等。做寡婦,常常會被看作是女人的悲哀,但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卻對做寡婦情有獨鍾,而且都是目的明確地為了錢而甘願當寡婦。
同時,這也是一個關於"由良而娼"的故事,一個關於"沉淪"的故事。葛薇龍當初投奔姑媽梁太太是為了更好地讀書,可當她的愛情在這里失敗後,梁太太已經成為了她的人生榜樣,她已經無法回到上海的家中,無法離開梁太太了。在作品最後,饒有趣味的是,當一群水兵喝得爛醉,不約而同地把薇龍當做了妓女,嚇得她撒腿便跑後,喬琪笑道:"那些醉泥鰍,把你當做什麼人了?"薇龍卻說:"本來嗎,我跟她們有什麼分別?"喬琪不讓她亂說,她卻坦然地承認自己說錯了話,錯只錯在:"她們是不得已,我是自願的!" 寫盡了葛薇龍沉淪墮落的自覺和無奈。
小說繪制精細,意象迷朦,似古實雅,美艷如初放的蓓蕾,出手不凡,一登文壇便立即引起了轟動和驚嘆。
2."雙城故事":《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最富傳奇色彩的小說。
這是一個關於"調情"的故事,重點描寫的是范柳原與白流蘇的調情表演。傅雷本來是張愛玲小說最早的肯定者,但他惟獨對這部作品評價不高。他認為:"一個'破落戶'家的一個離婚女兒,被窮酸兄嫂的冷嘲熱諷攆出母家,跟一個飽經世故,狡猾精刮的老留學生談戀愛。正要陷在泥沼里時,一件突然震動世界的變故把她救了出來,得到一個平凡的歸宿--整篇故事可以用這一兩行包括。因為是傳奇(正如作者所說),沒有悲劇的嚴肅、崇高,和宿命性;光暗的對照也不強烈。因為是傳奇,情慾沒有驚心動魄的表現。幾乎佔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調情,盡是些玩世不恭的享樂主義者的精神遊戲;盡管那麼機巧,文雅,風趣,終究是精練到近乎病態的社會的產物。好似六朝的駢體,雖然珠光寶氣,內里卻空空洞洞,既沒有真正的歡暢,也沒有刻骨的悲哀。《傾城之戀》給人的印象,彷彿是一座雕刻精工的翡翠寶塔,而非莪特式大寺的一角。美麗的對話,真真假假的捉迷藏,都在心的浮面飄滑;吸引,挑逗,無傷大體的攻守戰,遮飾著虛偽。……勾勒的不夠深刻,是因為對人物思索得不夠深刻,生活得不夠深刻;並且作品的重心過於偏向頑皮而風雅的調情,倘再從小節上檢視一下的話,那末,流蘇'沒念過兩句書'而居然夠得上和柳原針鋒相對,未免是個大漏洞。離婚以前的生活經驗毫無追敘,使她離家以前和以後的思想引動顯得不可解。這些都減少了人物的現實性。總之,《傾城之戀》的華彩勝過了骨幹;兩個主角的缺陷,也就是作品本身的缺陷"。
但也有人認為,"柳原意在求歡,流蘇意在求生,這是女性根本的悲哀,也是張愛玲的洞見所在"。也許,傅雷的意見僅僅代表著男性讀者的意見,這個意見對於范柳原是合適的,對於白流蘇則有些冤屈。站在女性的立場看,白流蘇的調情的背後,是生存的焦灼和無奈。因此,張愛玲對此批評並不服氣,她為此寫了《自己的文章》反駁說:"我喜歡參差的對照的寫法,因為它是較近事實的。《傾城之戀》里,從腐舊的家庭里走出來的流蘇,香港之戰的洗禮並不曾將她感化成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影響范柳原,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終於結婚了,但結婚並不使他變為聖人,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因之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舊是庸俗;就事論事,他們也只能如此"。
同時,這也是一個關於"棄婦"的故事,是一個棄婦在進行垂死掙扎和自我拯救之後終於修成正果的故事。因此,也可以說,這是一個張愛玲版的"娜拉走後怎樣"的故事,一個關於"逃離"的故事。白流蘇雖然幾經努力得到了眾人虎視眈眈的獵物范柳原,成功地逃出了家庭,但是,作者並沒有因此而削弱自己作品中常有的荒涼感。白流蘇逃出了狼窩,又落入了虎口,而且,她得到的婚姻只是一座沒有愛情的空城,而這座空城的獲得也僅僅是因為戰爭的成全,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雖然戰爭加快和簡化了許多人正式成婚的速度,但作者心裡最明白,這種婚姻肯定是靠不住的。
㈤ 張愛玲的小說哪一本最好看
個人認為最好看的是《半生緣》。這部小說可以說是張愛玲集大成的一部小說,她的所有才華都在這部小說里得到了最好的展示。
這部小說還有一個特別之外,那就是它文筆非常的流暢,讀起來非常的舒服,無論怎麼去讀,那種流暢感都不會斷,這也正是一個作家有著深厚的文字功底,如果沒有這樣的功底,那麼也是寫不出這樣的小說來。
張愛玲的其他值得看的小說
1、《傾城之戀》
講述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在裡面張愛玲探討了這個人世間的愛情、婚姻以及人生,而且還有著對於戰前和戰後的反思,可以說是一部非常飽滿的小說。
2、《金鎖記》
主要描寫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七巧做過殘疾人的妻子,欲愛而不能愛,幾乎像瘋子一樣在姜家過了30年。在財欲與情慾的壓迫下,她的性格終於被扭曲,行為變得乖戾,親手毀掉自己兒女的幸福。
㈥ 張愛玲小說
是《半生緣》里顧曼楨說的。
閱讀網站:http://book.sina.com.cn/nzt/1071479219_banshengyuan/
㈦ 張愛玲小說藝術特色與同時期女作家相比較
張愛玲風華絕代,她所處的社會背景及她本身背景,同時代的女作家沒有能與她相比較的。蕭紅若不是英年早逝,或許可能。
㈧ 求問張愛玲的著作。
張愛玲的電影不如小說,長篇不如中短篇。《金鎖記》和《沉香屑:第一爐香》是張愛玲寫得最好的作品,而《金鎖記》和《傾城之戀》則是張愛玲小說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因此,我們讀張愛玲的小說最起碼要讀三篇:《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和《金鎖記》。
1."香港傳奇":《沉香屑:第一爐香》
她最初的幾篇小說都是以她在香港的生活為題材的。《第一爐香》是張愛玲開始作家生涯的第一篇小說。
這是一個關於寡婦的故事,寫了梁太太和葛薇龍兩代寡婦。從此,張愛玲在創作中形成了一個"寡婦情結",她最好的小說寫的大多都是寡婦,除作品中的梁太太和葛薇龍外,還有《金鎖記》中的曹七巧等。做寡婦,常常會被看作是女人的悲哀,但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卻對做寡婦情有獨鍾,而且都是目的明確地為了錢而甘願當寡婦。
同時,這也是一個關於"由良而娼"的故事,一個關於"沉淪"的故事。葛薇龍當初投奔姑媽梁太太是為了更好地讀書,可當她的愛情在這里失敗後,梁太太已經成為了她的人生榜樣,她已經無法回到上海的家中,無法離開梁太太了。在作品最後,饒有趣味的是,當一群水兵喝得爛醉,不約而同地把薇龍當做了妓女,嚇得她撒腿便跑後,喬琪笑道:"那些醉泥鰍,把你當做什麼人了?"薇龍卻說:"本來嗎,我跟她們有什麼分別?"喬琪不讓她亂說,她卻坦然地承認自己說錯了話,錯只錯在:"她們是不得已,我是自願的!" 寫盡了葛薇龍沉淪墮落的自覺和無奈。
小說繪制精細,意象迷朦,似古實雅,美艷如初放的蓓蕾,出手不凡,一登文壇便立即引起了轟動和驚嘆。
2."雙城故事":《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最富傳奇色彩的小說。
這是一個關於"調情"的故事,重點描寫的是范柳原與白流蘇的調情表演。傅雷本來是張愛玲小說最早的肯定者,但他惟獨對這部作品評價不高。他認為:"一個'破落戶'家的一個離婚女兒,被窮酸兄嫂的冷嘲熱諷攆出母家,跟一個飽經世故,狡猾精刮的老留學生談戀愛。正要陷在泥沼里時,一件突然震動世界的變故把她救了出來,得到一個平凡的歸宿--整篇故事可以用這一兩行包括。因為是傳奇(正如作者所說),沒有悲劇的嚴肅、崇高,和宿命性;光暗的對照也不強烈。因為是傳奇,情慾沒有驚心動魄的表現。幾乎佔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調情,盡是些玩世不恭的享樂主義者的精神遊戲;盡管那麼機巧,文雅,風趣,終究是精練到近乎病態的社會的產物。好似六朝的駢體,雖然珠光寶氣,內里卻空空洞洞,既沒有真正的歡暢,也沒有刻骨的悲哀。《傾城之戀》給人的印象,彷彿是一座雕刻精工的翡翠寶塔,而非莪特式大寺的一角。美麗的對話,真真假假的捉迷藏,都在心的浮面飄滑;吸引,挑逗,無傷大體的攻守戰,遮飾著虛偽。……勾勒的不夠深刻,是因為對人物思索得不夠深刻,生活得不夠深刻;並且作品的重心過於偏向頑皮而風雅的調情,倘再從小節上檢視一下的話,那末,流蘇'沒念過兩句書'而居然夠得上和柳原針鋒相對,未免是個大漏洞。離婚以前的生活經驗毫無追敘,使她離家以前和以後的思想引動顯得不可解。這些都減少了人物的現實性。總之,《傾城之戀》的華彩勝過了骨幹;兩個主角的缺陷,也就是作品本身的缺陷"。
但也有人認為,"柳原意在求歡,流蘇意在求生,這是女性根本的悲哀,也是張愛玲的洞見所在"。也許,傅雷的意見僅僅代表著男性讀者的意見,這個意見對於范柳原是合適的,對於白流蘇則有些冤屈。站在女性的立場看,白流蘇的調情的背後,是生存的焦灼和無奈。因此,張愛玲對此批評並不服氣,她為此寫了《自己的文章》反駁說:"我喜歡參差的對照的寫法,因為它是較近事實的。《傾城之戀》里,從腐舊的家庭里走出來的流蘇,香港之戰的洗禮並不曾將她感化成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影響范柳原,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終於結婚了,但結婚並不使他變為聖人,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因之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舊是庸俗;就事論事,他們也只能如此"。
同時,這也是一個關於"棄婦"的故事,是一個棄婦在進行垂死掙扎和自我拯救之後終於修成正果的故事。因此,也可以說,這是一個張愛玲版的"娜拉走後怎樣"的故事,一個關於"逃離"的故事。白流蘇雖然幾經努力得到了眾人虎視眈眈的獵物范柳原,成功地逃出了家庭,但是,作者並沒有因此而削弱自己作品中常有的荒涼感。白流蘇逃出了狼窩,又落入了虎口,而且,她得到的婚姻只是一座沒有愛情的空城,而這座空城的獲得也僅僅是因為戰爭的成全,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雖然戰爭加快和簡化了許多人正式成婚的速度,但作者心裡最明白,這種婚姻肯定是靠不住的。
㈨ 《張愛玲的文學世界》這本書講的是什麼
基本信息
書名:張愛玲的文學世界
作者:陳子善 蘇偉貞 止庵 宋以朗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定價:26.00元
分類:文學,文學評論與鑒賞
內容簡介
張愛玲(1920-1995)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一系列作品震動文壇,代表作有小說《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和散文集《流言》等。一九五六年移居美國,創作英文小說《雷峰塔》、《易經》。晚年著有長篇小說《小團圓》、紅學論著《紅樓夢魘》,國語版《海上花列傳》。一九九五年在洛杉磯逝世。
二〇一〇年,為紀念張愛玲冥誕九十周年、逝世十五周年,海內外「張學」研究專家齊聚北京大學百年講堂,舉辦了內地首次張愛玲紀念研討會。講題分為「張愛玲的文學視野」、「張愛玲的雙語創作」、「張愛玲與視覺藝術」、「張愛玲的晚期風格」四部分,與會專家從不同角度,為讀者做深入淺出的講解與導讀,全方位地解析真實的張愛玲。
詳情請參考:
http://wapke..com/view/10078662.htm?ssid=0&from=844b&uid=&pu=sz%401320_2001%2Cta%40iphone_1_6.1_3_536%2Cusm%401&bd_page_type=1&tj=Xk_3_0_10_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