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小說《大江東去》中,程開顏與宋運輝離婚後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每個人,在自己的生命歷程中都有許多的輝煌,值得回味高歌;然而,在時代大背景下,每個人的命運又深深烙上時代的印記,最終隨著一個時代的消逝而成為一去不回的東逝水。——前記
作為一名上班族,太久沒干業余的正事啦!今日更一篇讀書感悟吧!
《大江東去》(共三部)之宋運輝與程開顏
其三,對婚姻、對愛人的不信任。程開顏對宋運輝出差歸來的不信任,加快了兩人離婚的節奏。宋運輝如此驕傲、心比天高的人,怎麼容忍妻子對於自己婚姻忠誠度的懷疑,這是對他人格的懷疑,對他自尊的踐踏,這是作為書生的宋運輝所不能接受的。即使是現實存在,這樣的婚姻也最終走向結束,只是早晚的時間問題。信任,或許不能挽救一段名存實亡的婚姻,但或許能保留兩人最起碼的尊重。
㈡ 介紹一下 三國里的主要人物和他們的主要經歷(經典故事)
曹 操
金弦玉翎射蒼穹,挾雛龍,懾群雄。與雁同征,鐵騎踏春紅。漢室江山如殘月,觀滄海,傲意濃。登上九五至尊的寶座君臨天下,是每一個有雄心的政治家一生的渴望,那種「談笑間人頭落地,揮袖間千萬人膜拜」的誘惑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抗拒的。
從「許游耕田」到「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功高震主的丞相最終也沒有實現父儀天下。擁兵自強,他完全有實力去廢天子而自立,但這個一直讓史學家們爭議的舉措也只是後人遺憾的推測,具體實施,也才到了其子曹丕的時候。究其原因,恐怕要從文化的角度來定論了。在中國歷史文學中,曹操也有相當的地位,其自身就是一個了不起的文學家,《蒿里行》、《龜雖壽》、《短歌行》等都有很大的價值。既然他對文學有如此深的造詣,那麼他就始終擺脫不了那種忌諱被史書記載的羈絆。雖無帝王之名,卻有帝王之實,這一舉措是否明智,我們很難用對錯來作簡單的評價,但是從這一點,我們卻可以看到曹操在政治上猶豫的一面,這也就註定了他曹氏天下的命運。一生的辛勞,一世的戎馬,換來的結果卻是駟(司)馬分槽(曹),為他人做嫁衣裳。
去過官渡之戰的遺址,一千八百多年後的今天,那裡已是荒煙蔓草,斜陽照在斷壁殘垣上的余輝早已映射不出當年的往事。風,在空氣中輕輕的滑過,是熱的,不知道千百年前,這風是否揚起過群雄逐鹿中原的錦旗;是否傳送了千軍萬馬震動天地的吶喊聲;也是否見證了一千多年的歷史。不肖說,這場歷史聞名的戰爭更讓他堅定了平定天下的信心。
然而赤壁之戰的慘敗又徹底粉碎了他實現一統的夢想,「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也只是他的一廂情願,那場噩夢般的大火燒掉的不僅僅是數十年積蓄的力量。他眼中的自信也變成了無奈的迷惘,試想,讓任何一個人窮畢生之精力積累的資本在剎那間灰飛湮滅,誰,可以承受?華容泥濘的道路上,一輛驚慌的馬車,一隊毫無秩序的敗兵,背負著那輪被金戈鐵馬映紅了的太陽,倉皇北去。
那一役之後,他便退居二線,弄子玩孫。也許他真的老了,曾經那個煮一壺老酒,把天下英雄都付笑談中的曹操已是明日黃花,即使再臨滄海,也是執杖而立,用蒼老的聲音吟唱「老驥伏瀝,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而那「江中斬蛟,雲間射鵰,席上揮毫」的壯志豪情也如東逝之水,一去不返了。
曹操也是凡人,位高權重的他丟不掉領導者和統治者普遍的特點——猜忌。世界上大海最大,比大海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如果他有海納百川的氣度,不殺孔融、不斬楊德祖、不誅華佗,是否他真的能如願以嘗?
歲月只是把這個問號的答案留給了一代又一代的後人去猜測,但一切的答案都是假設,一切的假設也都只是為這個梟雄唏噓長嘆的徒勞。歷史終究是歷史,江山多嬌,引再多的英雄為之折腰,也沒有人可以改變她,更不能左右她。
無數次站在魏遺址的曠野中,注視著那在天邊晚霞下盤旋的飛鳥,都想問一聲:是否你,也曾經知道那個人,那段歷史?
關 羽
提起他,就會想起溫酒斬華雄的故事;會想起許都護嫂、夜讀《春秋》的佳話;會想起霸陵橋挑袍的典故;會想起千里走單騎的豪邁;會想起三國第一猛將敗走麥城的辛酸和無奈,會想起…….
他並沒有顯貴的身世,處在階級下層的他深諳被壓迫的痛苦,而疾惡如仇的性格註定了他在那個時代要走的路,殺鄉豪落拓江湖,五六年的顛沛流離更讓他深感在群雄並起、紛爭割據的亂世混一把稻糧的艱辛。每一個有志之士都不會忘記自己是腳踏著漢室江山的土地,背負著蒼生的期望,也許是上蒼對他的垂憐,也許是歷史的必然,這個被後世尊為武聖的關雲長在他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從軍殺賊。
知識的有限性讓他無法成為一方霸主,但思維的簡單性又讓他對忠孝仁義的古訓不改初衷。讀書的時候曾去過離學校很近的春秋樓,也就是當年關公夜讀《春秋》的地方。古色古香的建築矗立在現代文明的都市裡,裡面武聖的塑像威嚴自不必言說。門口石碑上漫滅的碑文正是當年告辭曹操的留書:羽少事皇叔,誓同生死;皇天後土……站在碑前,一字字的默背下去,那忠孝仁義的穿透力可以帶著思緒飛馳到千年前。
身在曹營心在漢,獨對燈燼念金蘭。赤兔終攜風塵去,寶刀猶帶月光寒。面對曹孟德豐厚的條件讓其歸附,關羽報之的是「忠臣不侍二主」的回絕,忠心一片,蒼天可鑒!今日主客離別,明朝戰場廝殺,在名利和忠義之間,關羽的這一選擇又該是讓多少人汗顏呢?那些用「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來為自己追求功利找尋借口的屑小之徒,他們又怎麼會明白義之大者。塵土飛揚,駿馬急馳,赤兔寶馬在遠天揚蹄嘶鳴的姿態,定是一種昂然的風景,青龍偃月刀映出的光芒,一定是反射出的那冷冷的月華,也會刺得我們的眼睛流下懷念的眼淚。
記得有人說過「古人與我們現代人對生命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在朋友危難之時,壯士斷腕,性命相贈,可以沒有半點的疑慮!」,也許,自桃園結義的那天起,關羽就已把自己交給了大哥,那是對大哥的情份,及至以後隨之演化成對君主的忠義。被困麥城,這位凜然的漢子面對說客,說出了讓人熱血沸騰的辭令:「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義投敵國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大丈夫馬革裹屍的豪氣成了千古絕唱。不可否認關羽義舉的表現在歷史上是里程碑式的,現今許多神龕里供奉著他的神像便是超越時空最有力的證明。
關羽死後,赤兔馬也絕食殉主,執著得讓人感動,這匹可以追風的寶馬和一千多年後在黃海海面隨「致遠」號巡洋艦一起沉沒的「太陽」(鄧世昌的愛犬據說名為太陽)有著驚人的相似。自然,動物們那灰色的腦細胞中生存的法則的確簡單,但在我看來,有些人卻不如它們,真的。
知道自己是什麼,該做些什麼,是我們每個人在現今的社會里應該思考的問題,或許,從這個世人景仰的漢子身上我們應該看到些什麼、學到些什麼,那才是最重要的,否則只是一味的燒香叩拜也只是虛假的徒勞。
關羽走了,帶著情義走了,留下了一段故事,一段我們傳誦著,後人也一樣會去傳誦的故事。
諸 葛 亮
古希臘神話中,有個叫雅典娜的智慧女神,雖然她完美,但她畢竟只是古希臘人民一廂情願的幻想構思。而在中國歷史上,卻有著一個這樣的人物,他就是三國時代的諸葛亮。他也許沒有雅典娜那麼神奇,但在歷代人民的心中,他卻有著同樣讓人景仰的地位。
小時候在田野間放飛孔明燈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他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也曾不厭其煩地聽老人們重復著他一遍又一遍的故事。長大後,學了歷史,讀了《三國》,有了與他近距離的接觸,才發現,諸葛亮的一生是個悲劇。
西和諸戎,南撫彝、越,結孫權,修政理,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隆中對三分天下,諸葛亮登上舞台,《三國演義》便圍繞著他上演了一部盪氣回腸的歷史劇。盡管他的輝煌表現足以照亮青史,但這也加重了他的負載,為他的悲劇人生埋下了伏筆。
先主劉備駕鶴西去,蜀國千萬人唯武鄉侯諸葛亮馬首是瞻,以他的智慧,他不會不知道嗣子劉禪是扶不起的無能君主,他更不會不知道劉姓江山的氣數,但三綱五常讓作為臣子的他只能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如果他此時退去,只會加快蜀國滅亡的速度,他自身留下的將是千古罵名。明知無力回天,明知不可力挽狂瀾,但他還是做了。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之所以傾覆也。……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中,他希望用一個臣子的忠心喚起嗣子平天下的雄心,但扶不起的劉阿鬥眼中看到的,不是錦綉江山而是笙歌燕舞。他也只好把所有的責任背負在肩膀上,頂著艱難,踏上這條不歸的路。七年北伐,猶未踏入中原半步,飲馬黃河也只是南柯一夢,徒增後人一聲長嘆!
但是誰看得見他輕搖鵝毛扇背後的無奈,誰又聽得到他遙望蜀道寒雲那聲辛酸的嘆息呢?當五丈原的秋風吹落滿樹枯葉時,他帶著遺憾走了,帶著對先主知遇的愧疚走了,錦官城的片片降幡也宣告著他苦心經營的大蜀帝國瓦解了,如果先生泉下有知,又會作何感想呢?
寫到這里不禁想起在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上,中國男藍把所有保級的期望寄託在姚明的身上,過後姚明曾對媒體說過這樣一句話:「打球靠一個人,只會把人累死。」打一場球尚且如此,哪打一個江山呢?
一個人可以謀定天下,卻不可以成就天下。帝王之業也不是一個人可以確立的,他需要無數人的共謀、無數次的浴血紛爭,才能成就寸土江山,但遺憾的是劉氏一家把一統的希望全部寄託在了他的身上,這也就註定了他「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結局,而他骨子裡那種愚忠的思想也讓他把自己的一生縛在了劉氏天下的鑄造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站在蜀廟前,望著先生那凝重的的面容,默誦著那篇永垂不朽的《出師表》,眼淚會忍不住滑落臉龐。
周 瑜
問起三國中誰是最讓人惋惜的人物,幾乎每個人都會答出同一個人——周瑜。雖然他統帥三軍,卻沒有戰死沙場,倒是被人活活氣死,留下千古笑柄。
自古江南多才俊,身居「六郡八十一州大都督」的他更是人中龍鳳,有「王佐之才」,在江東的三分天下,羽扇綸巾的他領袖群倫,定格了儒將神化的形象。及至後來,那份談笑間灰飛煙滅的瀟灑神姿,不知成為多少女子「春閨夢里人」的思念形象。
千古尋常江色,一時間多少風流。赤壁一役,周公瑾一戰成名,達到了他人生光輝的終極點。娶得小喬,與東吳霸主孫權成為連襟,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地位、名利、美人,這些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他全部都擁有了,的確算得上是上帝的寵幸兒。但天妒英才,雖然上蒼給了他世人想要的一切,卻沒有給他寬大的容人氣量。也許在他眼中,所有的一切都是與生俱來的,冥冥中自有安排。於是一切的尊榮成了他驕傲的資本,看待別人的時候難免會養成「俯視」的習慣。火燒赤壁之後,把孫夫人許配給劉玄德,不與任何人商議便私自決定,便可足見一斑。雖然只是一個為其主謀定天下的計策,然而歷史這次卻給他開了一個不小的玩笑,最終搞出了「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鬧劇。
受過跨下之辱的韓信,想必他應該清楚,如果他自己及得上韓信的十之一二,又怎麼會英年早逝,可惜只是如果。出身顯貴的他是不會體會到貧賤的滋味,在他的頭腦中,將相之才應該是歷代相續的,就是這種愚蠢的思想意識讓他無法接受布衣出身卻又有雄才大略的諸葛亮。而他在東吳的地位和自身所具備的才能,又對諸葛孔明幫助劉備完成一統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對方必將除之而後快。
心胸狹窄是他人性最大的缺點,只為一句氣話,明明知道西川不可取卻又要一意孤行,白白送了性命,徒讓後人笑話。
在我們身邊的生活里有如周郎之才的人少之又少,但如周郎氣量的人卻是多之又多。君不見,一語不和拳腳相向者,有之;一事不和大動干戈者,亦有之。一個人的容人氣量大部分都依賴於後天的教育環境,它的大小直接關繫到自身的修身養性,而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也是一個人成材或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這個簡單的道理人人都懂,可是真正實施起來卻是異常的艱難,於是也便有了聖人與凡夫俗子的區別。如果用聖人的標准來苛求自己,反倒會失去生活的真義,只是在你生氣的時候,想想周郎,想想自己生氣的價值意義,這也就夠了!
江浪拍打著岸邊的岩石,捲走了歷史的歲月,那段勾心鬥角的往事也早已成為封塵的記憶,想一想,笑笑,也便罷了吧!
楊 修
一千多年前的立秋日,有一片無辜的樹葉被無情的秋風掃落;有一根急奏的琴弦被纖指彈斷;也有一個人望著蒼穹慘然的發出了「夫復無罪,懷璧其罪;欲加其罪,何患無詞」的憤慨,繼而他在「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吟唱里踏上了黃泉路。奈何橋上,又多了一個年輕的過客。
奏一曲哀惋的琴瑟為他送行,換來的卻是催淚滂沱;譜一篇悼念的詞章為他留世鳴冤,卻又寫不出只言片語。也只好由那南歸的大雁用玄色的羽翅劃痛我的眼睛。
他就是楊修,那個自持其才,敢把天下之士小覷的狂客;那個經常在眉宇間流露出孤傲氣勢,曹操麾下的謀士。
他與名滿天下的大才子曹植交好,文章往來,互抒己志。而曹植在父親眼中的地位,更是讓這個謀士以為自己認對了對象,以為曹操之後,曹植必為魏主,那麼他們所推行的以仁義治理天下的政治抱負便可一舉實現。然而他錯了,錯在他自己低估了曹操,錯在他把一切看得太簡單、太單純。
以仁義治理天下或許在和平的年代可以行得通,但在那個諸多霸主都想對中原分一杯羹的亂世,卻是最愚蠢的想法。曹操大限時對眾人遺言:「……孤平生所愛第三子植,為人虛華少誠實,嗜酒放縱,因此不立。……惟長子曹丕,篤厚恭謹,可繼我業。……」以此便可以看出曹孟德想成就的是千秋霸業,而如果要讓他把曹植立為嗣子,必是一萬個不願意,因為治天下不是做文章,而那樣做無疑是給蜀、吳兩國創造進軍中原的良機,必將導致曹操幾十年苦心經營的北方天下劃上飲恨的句號。至此,我們也只能用楊修生不逢時來給他個人做個牽強的定論。
自以為是的人格缺陷蒙蔽了他的雙眼,對花園門上的「活」字知曉其意,讓曹操面喜心忌;對「一盒酥」的張揚更讓曹操對他深惡痛絕;而用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比喻,說出曹操對關西的態度,那份狂妄自大便足以讓他死上十次了。
雖然在今天,「持才傲物」的態度還有待爭議,但回到那個政治局勢混亂、視人命如草芥的年代,任何一個政治統治者都不會允許自己的屬下如此放肆,即使他有再大的才能。行天下可以靠仁義,而立天下靠的卻是威嚴。
加上他小覷天下之士的狂妄,必然為同僚所不容,這無疑也確定了他不可避免的悲劇。國未報而身先死,業未立而命已亡,三十四歲的楊德祖,就像那片過早飄落的黃葉,就像那根被無奈而撥斷的琴弦,生命在莫須有的罪名下也終結了,一腔熱血因為不合時宜的政治,灑在了歷史的舞台上。
天邊一隻落單的歸鴻,在蒼穹下沿著祖先翅膀劃過的痕跡,飛過這片浸潤過他熱血的土地,那聲聲啼血的哀鳴似乎在講述著那個曾經無奈的故事。
論武力
無敵溫侯狂戟飛,
子龍槍神人更美;
古之惡來稱典韋,
關公武聖高地位。
西涼馬超沙場威,
蓋世猛將推張飛;
強悍孫策霸王氣,
許褚虎痴怕過誰?
太史力掀江東水,
甘寧原為錦帆賊;
黃忠老將出神箭,
張遼驚得敵膽碎。
大智神勇贊姜維,
龐德抬棺死不畏;
還有徐晃、夏侯、張合、周泰……
哎!累!
司馬懿
唐太宗李世民評曰:夫天地之大,黎元為本。邦國之貴,元首為先。治亂無常,興亡有運。是故五帝之上,居萬乘以為憂;三王已來,處其憂而為樂。競智力,爭利害,大小相吞,強弱相襲。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霧交飛。宣皇以天挺之姿,應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飾忠於已詐之心,延安於將危之命。觀其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及明帝將終,棟梁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託,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古人有雲:「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可不謂然乎!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亦猶竊鍾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故知貪於近者則遺遠,溺於利者則傷名;若不損己以益人,則當禍人而福己。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餘之魏祚?雖復道格區宇,德被蒼生,而天未啟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雖則慶流後昆,而身終於北面矣。
論魅力
當然是周瑜了。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此外 關羽 刮骨療傷,打了無數勝仗,他具有凡人無法比擬的人格魅力,與兄弟失散,他不故曹操所贈的一切珍寶,絕色美女,與嫂嫂過五關斬六將,知道與兄長相見,重義可以說已經到了極限,雖然他人很驕傲,但他知錯就改,一般人很難作到,不僅武力無敵與華夏,智謀也不凡,所以關老爺廟是現代保存最多的,他真是是人中只龍,是我們最值得學習的榜樣
諸葛亮了,幾千年來沒有比他更聰明的了,呵呵,更讓人感動的是諸葛亮娶了一個面黑體胖的醜女,他看中的是醜女的才和得,還有諸葛亮的對國家,君主的忠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不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弘揚的美德嗎?正是如此,我認為諸葛亮是最有魅力的人! 還有
趙雲!!
三國人才輩出,但優點和缺點都很明顯,只有趙雲懂得藏拙,本事只有在關鍵時刻顯露,既揚了名,又不會招人嫉妒,可謂了不得的人才!!!
限於篇幅,只能摘這么多了,呵呵
㈢ 大江大河小說結局是什麼
根據現實的社會來說東寶可能會成為掃黑除惡的對象,可能會進大牢,出來後找到自己真愛,小輝當上企業老總受不了金錢的誘惑可能也進大牢,可能最好會是小楊越做越大。當了大老闆,找到自己心愛的人。
㈣ 王安石,蘇軾,司馬光,三人,之間,的關系
1、王安石和司馬光在發生變法之前為朋友,後來因為一件不合便反目,蘇軾和王安石為政敵。
2、三人生於同一時代(北宋),曾經互為朋友,而在王安石推行新法之後,王安石和司馬光反目。司馬光,一反常態,變成激烈的反對派和保守派。
王安石與蘇東坡是一對「政敵」,王安石出於政治需要貶謫過蘇東坡,也出於道義責任援救過蘇東坡。蘇東坡從生命的谷底黃州屹立成偉大文學家後,到南京拜訪早已「裸退」的宰相王安石。偉人相會,飄逸瀟灑,友誼超邁,人品風流,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光輝的節點。
3、1071年,王安石變法,司馬光和蘇軾是好友,兩人竭力反對。最讓人詬病的倒不是王安石強力推行的新法有多惡劣,而是他獨斷專行的處事風格,任人唯親的用人原則。
王安石趕走司馬光等一班重臣後,給朝廷里補充了一批新鮮血液。他考核幹部的標准只有一條:絕對支持變法。除了這一條,什麼人品啊、能力啊等標准都可以適當放寬。
5、「烏台詩案」爆發後,蘇軾被逮捕,與他關系密切的朋友,如司馬光、范鎮、張方平、王詵、蘇轍、黃庭堅,甚至已經去世的歐陽修等29位大臣名士都受到牽連。當時賦閑在家的王安石聽說此事後,也連夜派人進京上書勸說宋神宗:「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
6、蘇軾流放期間曾探訪王安石,兩個人攜手同游鍾山時,儼然一對相交多年的老朋友。他們詩酒唱和,談禪說佛,人生至樂,也不過如此罷。
7、接下來王安石被罷相就是順理成章了。1076年,55歲的王安石最終徹底退出了政治舞台,而另外一個人正在後台躍躍欲試;為了這一天,他已經等待得太久了。如你所知,他就是司馬光。
司馬光甫一上台,就宣布所有新法盡數廢除。當得知新法盡數廢除的消息,王安石悲憤不已,引發了背上的瘡毒,與世長辭。
8、司馬光未曾料到的是,曾經忠實的同盟者,文學家蘇軾此刻卻站出來反對他的舉動。
原來,蘇軾在顛沛流離的外放期間,親眼看到了新法的便民之處,從而發覺到了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的偏執與保守。
他在給友人滕達道信中說:「吾儕新法之初,輒守偏見,至有異同之論……迴向之所執,益覺疏矣。」由此,蘇軾改變了對新法的偏頗認識。
9、王安石逝世後沒多久,司馬光也去世了,在這之後,蘇軾在新舊兩黨的夾擊之下,依然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4)大江東去小說人物關系擴展閱讀:
一、王安石和司馬光是至交好友,兩個人都是作風良好的謙謙君子,他們同是大宋的相公,都想讓大宋變得強大。不過方法不同。
王安石講究開源,司馬光用的是節流!在變法上,二人的政見不同,最後導致關系破裂,勢同水火!蘇軾開始的時候也是變法的支持者。
到了他回家丁憂的時候,看見變法給老百姓帶來的災難,就開始法對編發了。
二、如果蘇軾沒有那段貶來貶去的經歷,今天就會少了很多絕妙的詩詞文章。
所以說對他個人而言,自然是痛苦不堪,可是對愛好詩詞的後人來說是一筆多大地財富啊!
不僅蘇軾如此,史上多少文豪都是因為其政治不得意而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三、蘇軾被貶黃州,黃州團練副使一職相當低微,並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一役已變得心灰意冷。
蘇軾到任後,心情郁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作,以此來寄託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
公務之餘,他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蘇軾在這時起的。
㈤ 千古風流人物有哪些 人物介紹啊
諸葛亮
三國時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千古良相」的典範。父母早亡,由叔父玄撫養長大,後因徐州之亂,避亂荊州,潛心向學,淡泊明志。後受劉備三顧之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動孫、劉聯盟,於赤壁之戰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蜀漢建立,拜為丞相。劉備伐吳失敗,受託孤於永安,輔佐幼主,外聯東吳,內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強魏。為完成統一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先後五次進攻魏國,在治國、治軍等方面發揮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造損益連弩、木牛流馬,與名將司馬懿、張郃等交鋒,屢操勝算,最後一次北伐時採取分兵屯田之策,與司馬懿大軍相持百餘日,但不幸因積勞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歲,謚曰忠武侯。其「鞠躬盡力,死而後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敬仰和懷念。
岳飛
契丹人有句老話,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戰。此話印證了女真人戰鬥力的強大。但如此的神話卻被一個叫岳飛的中國人打破了。誰說女真滿萬不可戰,十萬金軍照樣在岳家軍面前碰得頭破血流,而且還是女真人最擅長的野戰,而且岳家軍每次的參戰兵力還遠遠少於女真人。今天的人很難想像,當時的岳飛是在一種怎樣的情況下抗戰的,今天的人更難想像,堰城大戰兩萬岳家軍擊敗女真人精銳的輝煌是怎樣書寫出來的。那是中國人勇敢反抗外來侵略的錚錚鐵骨,那是中國人在忍受了近百年異族欺壓後發出的強國之音!金朝大將金兀術感嘆「從軍二十年,未遇如此之勁旅也。」女真人更是在民歌里悲哀的唱道「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岳飛,南宋軍事家,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抗金名將。
屈原
我國人民為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都要過端午節,這個風俗後來傳到了朝鮮、日本、緬甸、越南、馬來西亞等國。
屈原,生活在兩千三百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年輕時就胸懷遠大抱負,表現出驚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懷王信任,官至「左徒」,據司馬遷《史記》記載,他內「與王圖議國事」,外「接遇賓客,應付諸侯」,是掌管內政、外交的大臣。
戰國本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爭霸的混亂時期,秦國任用商鞅變法後日益強大,常對六國發動進攻。當時只有楚國和齊國能與之抗衡。鑒於當時形勢,屈原主張改良內政,對外主張聯齊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層統治階級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國賄賂的楚懷王的寵姬鄭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擠和陷害。
兩千多年的歲月,這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盡管大江東去,暮往朝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如今,每到端午節那天,人們仍要在江河裡劃龍舟,把粽子繫上五彩絲線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可見詩人的作品和精神是永存的了!
㈥ 《大江東去》的結局中雷東寶為什麼會黑化
提到當代題材電視劇《大江東去》,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其中飾演雷東寶的楊爍,以及飾演他小舅子宋運輝的王凱。雖然,雷東寶是軍人出身,而且還是作為農殘改革者的典型,但是他依舊改不了他的「大老粗」習氣,還有他那狹隘的眼界和知識面兒。與此不同則是他的小舅子宋運輝,雖然家庭出身不好,但是人家在1978年恢復高考之後,一下子從備受歧視的小人物成為了國企的技術人員,而後又憑借著自己的努力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由此可見,《大江東去》的結尾中雷東寶的徹底黑化,從大方面說是因為電視劇需要的戲劇性效果,從小方面說是因為他的不幸遭遇,以至於他的自我保護。
㈦ 大江東去中含的歷史人物
孔明,公瑾。等三國英雄。
㈧ 歷史人物篇 (6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華夏文明5000年歷史,涌現出了眾多風雲人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