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魯迅筆下的阿長是什麼人
魯迅筆下人物稱呼的錯位之美
阿長:你的名字是親切。在46歲的魯迅筆下,這位自己幼年的保姆親切可敬,似乎稱呼她阿長有點不敬。如果我們聯系文章前兩段的介紹不難讀出魯迅先生謔筆之下脈脈的溫情。其實不同的稱呼,標志著不同的身份、品位,只有作家真正的把握住了人物的身份才能深刻的揭示出人物的內涵:阿長二字寫出了她的保姆身份,口頭語的稱呼又暗示了她絕不是一個有學問的人,她不是少年魯迅口中的阿媽,而是成年魯迅審視過去時,發現的社會中的下層婦女;阿長二字讓成年魯迅回憶起來倍感親切那是有關了少年的許多的回憶,比如不耐煩的規矩、謀殺了我的隱鼠(這當然不能用客氣的長媽媽和阿媽)和意想不到的《山海經》;阿長二字讓作家回憶起來倍感親昵;而這樣一種抑筆的運用更讓我們對後來的敬對照鮮明,題目本身這一看似矛盾的聯系又無疑激起了我們的好奇。這種命名方法讓我們想到了同樣沒有名字的大堰河和幾代人口中的老哥哥,讓我們從一個側面讀出了那個社會。
三哼經:絕妙的神來之筆。每次讀到這里,總有學生要笑,於是總不免要問學生:三哼經這三個字讓你想到了什麼?學生老老實實的回答:阿長不識字。如果這樣追問下去:你如果是買書的,這樣一個人去買這樣一本書,你能想像出來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景了嗎?往往引來的是一片沉默。是的,我們且不論少年魯迅的震悚,單是這文字後面的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就足以讓我們震撼,僅僅是因為聽出了或者是看出了孩子的焦急與期待,沒有詢問,沒有炫耀,一遍遍在書店掌櫃的錯愕甚至斥責聲中,憑感覺不厭其煩的去買一本自己茫然無知的書,而她只是一個令人討厭的瑣屑保姆啊!
孔乙己:你的名字叫屈辱。孔乙己不是真姓名,而是一個外號。這個外號之所以得來,是因為他雖然讀過書,但大家都不必怕他敬他;是因為他雖然連個讀書人最低的功名或身份——秀才都沒撈到,卻整天之乎者也;是因為他既不屬於短衣幫,又不屬於穿長衫的,他是這個社會的另類。於是當他用破舊的長衫和滿嘴的之乎者也保護自己時,「上大人孔乙己」也如同長衫上的跳蚤緊緊的撕咬著他的心靈。
㈡ 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是小說嗎﹖
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不是【小說】,是【散文】。
《阿長與<山海經>》是魯迅的一篇回憶性敘事散文。
選自魯迅的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本文原載於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六期。
現已被編入北師大七年級上期教材(五四學年段)與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6課。
㈢ 阿長的人物形象
(一)
阿長是魯迅童年生活中一個頗有影響的人物,曾幾次被魯迅寫入作品中。在這些作品中,作者不但對她作了較為全面的介紹,而且通過幾件互不關聯的事情描繪了她的性格。在《狗·貓·鼠》里已先寫了她踏死「我」心愛的隱鼠。到《阿長與〈山海經〉》,又採用先抑後揚的手法來寫她。開頭寫她「喜歡切切察察」,低聲絮說什麼時「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對「我」管得很嚴,拔一株草都說是頑皮,動不動就要告訴家長。夏天睡覺又在床上寫「大」字,擠得「我」沒有翻身的餘地。這些真切生動的細節描寫,都帶著明顯的貶義。接著寫她元旦清早給「我」的磨難。這些「古怪的儀式」雖然是出於善良的動機,但因「煩瑣之至」「非常麻煩」,使「我」至今還記得很清楚。再來,寫她講「長毛」的故事,更進一層地寫她缺點。當「我」以為她長得很醜,倘若「長毛」來,一定最安全了,她卻反駁道:
「那裡的話?!」她嚴肅地說。「我們就沒有用么?我們也要被擄去。城外有兵來攻的時候,長毛就叫我們脫下褲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牆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
這些話表現了十足的愚昧和阿Q精神。「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雖然是寫「我」童年的感想,但更是尖銳的諷刺和批判。到這里,作者才掉轉筆鋒寫買《山海經》──也就是這篇散文要著重寫的一件事。「我」念念不忘,渴望得到繪圖的《山海經》。可是,誰都「不肯真實地回答我」。只有阿長,雖然她根本不知道《山海經》是什麼,「我」原也認為對她說也無益,所以向來沒有同她說過。但她卻自己主動來問,並且在她告假回來時,一見面就高興地說:「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這件事,充分表現了她對孩子的心思觀察得多麼細致,對孩子的願望是那麼體貼,為了滿足孩子的正當願望又是那樣認真、鄭重其事。以至「我」驚喜、激動得「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於是,「我」對她有了新的看法:「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透過天真的兒童心理,對她身上美好的素質的贊揚是何等熱烈和真摯!作為一個連真正的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層勞動者,她善良、真誠、熱愛和關心孩子。她思想、性格上有很多消極、落後的東西,是封建思想毒害的結果,與其說是她的過錯,不如說是她的不幸。前面所說的作者的諷刺和批判,既是對她身上的消極、落後的東西,也是對著造成這些消極、落後東西的統治思想和社會制度。《阿長與〈山海經〉》等文這樣寫阿長,使我想起中國史傳文學中「不虛美」「不隱惡」的主張。我認為,這既是一種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也是與現實主義精神相通的。《朝花夕拾》不是史傳文學,但作為寫真人實事的散文,這樣來寫人物,無疑是應該肯定的。而且,對於文學創作中,描寫較為復雜的性格,避免將人物簡單化、絕對化,也是有益的經驗。
(節選自潘旭瀾《〈朝花夕拾〉的藝術》,《紀念魯迅誕生一百周年論文集》,復旦大學出版社1981年版)
(二)
在這篇回憶散文里,魯迅以飽含深情的筆觸集中記敘長媽媽給他留下的兒時印象,把長媽媽這個人物寫得栩栩如生。這一點,有目共睹,誰都承認。但是,作為回憶性的藝術形象,長媽媽並不是典型化的產物。魯迅寫她,既沒有採用「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的方法,也沒有專用自己的保姆做「模特兒」,去塑造一個勞動婦女的典型。阿長是生活中真實的阿長,所寫全部事實,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盡管「與實際內容或有些不同」(《朝花夕拾·小引》),但絕無虛構。無論稱呼的來歷、切切察察的毛病和「不見得很好」的睡相,還是「煩瑣之至」的各種規矩和講「長毛」,以至購買《山海經》,都是魯迅曾經親見親聞親歷過的,現在一一寫來,具有十分親切自然的情致。人們通過這種情致所得到的藝術感受,是充滿幽默的純真美,和《一件小事》所顯示的那種肅穆、嚴峻而深沉的格調迥然不同。這是因為,在魯迅心目中,人力車夫的那一件小事是和國家大事聯系在一起,使他增加勇氣和希望,而阿長的這些瑣事則和「人氣」相連,給他精神上以鼓勵和安慰。同「名人名教授」相比,阿長固然是可尊敬的好人,但就國家民族的前途來說,魯迅並不把希望寄託在阿長似的人物身上。因此,魯迅寫阿長,不僅局限在幼兒保姆這個范圍內表現她的性格美,而且把這種性格美同愚昧落後相摻雜,沙裡淘金似的讓她閃爍出性格美的光輝。這固然同所回憶的生活真實有關,但也恰恰證明魯迅並不是把阿長當作理想的人物來歌頌的。
魯迅雖然沒有把阿長當作寄託著希望的理想人物,但並不因此對她失去敬重和懷念,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從她身上看到了人類那種難能可貴的純朴和真率。就拿阿長那「大」字形的睡相來說吧,雖然使幼年魯迅吃了苦頭,母親也曾含蓄地暗示她能夠改變,表現了有所不滿,但是,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卻是對阿長「適性任情」的肯定。退一步說,就算和「切切察察」一樣,這也是一種缺點吧,然而,在魯迅筆下,阿長的缺點也是令人喜愛的,因為她不「嗦做作」,「對就對,錯就錯,不說一句分辯話」。誠然,阿長是愚昧無知的,她所懂得的那許多規矩,大都是可笑的,尤其關於「長毛」的講述,更令人捧腹,魯迅也確實給予了含笑的批評。但難道僅僅是為了批評,或者為了揭露封建統治者對勞動人民的毒害嗎?問題並不如此簡單。我們通過「元旦辟頭的磨難」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道「恭喜」、吃福橘的麻煩儀式中,阿長寄託了多麼真誠的善良願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頭,順順流流」。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福橘並不是她自己吃,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裡」,說明這儀式是為了孩子,表現了她對孩子的一片祝福之心!其他如「死」要說「老」,不進死人房和產房,不鑽曬褲子的竹竿底下等等,事情本身固然是可笑的,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阿長教給這些「道理」的用心,和現在的阿姨教孩子們講衛生、不橫過馬路並無差異,都是為孩子著想。阿長教各種規矩和講「長毛」如果不是出於這種善良的用心,她以後也就不會有為魯迅買《山海經》的舉動。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魯迅不僅嚴格地按照生活本來的面貌如實地記敘長媽媽,而且在記敘中始終著意表現她身上最本質的東西,即「名人名教授」所缺少的「人氣」。正是由於有這種「人氣」做內核,她的切切察察、「大」字形睡相、麻煩的規矩和講「長毛」所表現的愚妄,並不令人生厭,反而能夠同買《山海經》的舉動和諧一致,形成統一的風貌,使我們從她的愚魯中看到真率,從粗獷里看到細心,而這種真率和細心所體現的實質,是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事過三十多年之後,魯迅懷著深情回憶起來,仍然被這種關心和愛護所激動,寫來情真而意切。
毫無疑問,買《山海經》一事,是使魯迅最為感動、永誌不忘的。因此,關於這件事的敘說也最為激動人心,成為全文的中心。首先,從自己渴慕《山海經》寫起,用自己那種「太過於念念不忘」的心情來襯托出阿長的關心。她主動詢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而「我」則認為她「並非學者,說了也無益」,只淡淡地作了回答,但她卻默默地記在心裡,認真地當一件事去辦。這充分說明阿長的關心是出於真情實意,並非為了討好主子,也不是做給別人看的。其次,她果真辦成了,而且是不聲不響地辦成功的。當讀者讀到她「穿著新的藍布衫回來了,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高興地說道:『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的時候,怎能抑制住心頭的激動?在這里,作者爐火純青的白描手法確實取得了驚人的藝術效果。再次,魯迅又用極其凝練的文字表達了自己當時的心情:用「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寫出被感動之強烈;用「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是四本小小的書,略略一翻,人面的獸,九頭的蛇……果然都在內」,表達出無限歡悅之情。為了突現這種感激與歡悅,還用「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做陪襯,使莊重的感情仍然帶著詼諧的色彩,以便在風格上和前面的記敘保持一致。最後,寫出這部「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給自己留下的印象和影響,把對長媽媽的感激之情引向深化,變成永久的懷念。文章正是在這種永恆的感激和懷念的基礎上,以飽蘸濃情的筆墨,為長媽媽的在天之靈祝福!這個深情祝福的結尾,具有強大的感染力量,同時,也發人深思。它凝聚著魯迅對長媽媽的全部情思,寄託著魯迅對善良人的衷心祝願;從「不願意想到目前」而回憶過去的創作初衷來看,這種情思和祝願愈強烈、真誠,就愈能反襯出對「目前」的否定和憎恨。
阿長這一形象的表現出了舊社會的沒有地位的人,因為她叫什麼名字都需要別人定,別人用叫習慣了的名字叫她,竟然忘記了她的真名,這是證明她是個地位低下的形象的人物的證據
㈣ 魯迅小說中的阿長 全名叫什麼
阿長簡介阿長(?—1899),魯迅稱她為長媽媽,浙江紹興東浦大門人。她是魯迅兒時的保姆。長媽媽的夫家姓余,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叫五九,是做裁縫的,他有一個女兒,後來招進了一個女婿。「長媽媽只是許多舊式女人中的一個,做了一輩子的老媽子(鄉下叫做『做媽媽』),平時也不回家去,直到臨死。」長媽媽患有羊角風,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樹港看戲,鴻壽堂徽班,長媽媽發病,辰刻身故」。魯迅對長媽媽懷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幾篇文章回憶到與長媽媽有關的往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五猖會》中就有提到。其中《阿長與〈山海經〉》是專門回憶和紀念她的。其實,這個來自東浦的長媽媽身材矮小,周家原先的保姆個子高大,按周家工友王鶴照的說法:章福慶的妻子阮氏──「慶太娘」才是真正的長媽媽,只是叫慣了,也把東浦的那位叫做長媽媽。不過,有人曾特地為此函詢周建人夫婦,回答是否定的意見,周作人日記里的「章媽」也是東浦的那位長媽媽死後再雇請的。阿長的性格1、一到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我沒有餘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經烤得那麼熱。推她呢,不動;叫她呢,也不聞。這一句既是對阿長睡姿的描寫,又是寫我對阿長的態度,可謂筆墨省簡,一箭雙雕。對阿長睡姿的描寫主要是通過動詞「伸」「擺」「擠」,特寫「大」來完成的。寫我對阿長的厭煩是通過動態的句子來表現的,十一個字可謂句式整齊,上口;一字不可少,一個字不可加。尤其「也」字把阿長睡之沉、睡之酣表現得淋漓盡致。既照應首句「不大佩服」,又為下文「發生了新的敬意」做了鋪墊。2、「哥兒,你牢牢記住!』她極其鄭重地說。「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睜開眼睛,第一句話就得對我說:『阿媽,恭喜恭喜』記得么?你要記著,這是一年的運氣的事情。不許說別的話!說過之後,還得吃一點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來在我的眼前搖了兩搖,「那麼,一年到頭,順順流流……」這是對阿長語言、神態、動作的描寫。「鄭重」,神態描寫,起強調作用,表現了阿長的倔強、嚴肅的性格特點。「就得」「要記著」「不許說」主要突現阿長煩瑣的特點、強硬的態度,為下文「空前的敬意」作反襯。在語言、神態、動作中也隱含著阿長的愛,只不過在當時少年的魯迅是體味不出,更多的是對她愚昧的展示。3、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此句是作者感情發生變化的議論句,充分肯定了阿長之長。這一「敬意」確乎真正是因愛而生,而絕非前面「敬意」因厭、因畏而存,是對長媽媽具有的樸素的勞動者的善良的謳歌。從句中的「確有偉大的神力」可見一二。4、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抒發情愫,使厭煩、埋怨、畏懼升華為愛戴、敬愛、祝福,表達了作者對長媽媽真摯的情感,這種敬意是深厚的。
㈤ 《阿長與山海經》里的主要人物是誰
《阿長與山海經》里的主要人物是「我」和阿長。文章圍繞「我」對長媽媽的感回情變化,採用答層層「剝繭」的方式,細致地描繪了「我」對長媽媽由「不大佩服」到「空前的敬意」到「特別的敬意」到「新的敬意」的認識過程,而長媽媽純潔朴實的靈魂也在這由表及裡、由淺而深的認識過程中得到了展現。
文章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朴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事,充滿了尊敬和感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惦念以及對年幼無知的時光的深切懷念。
全文語言平實形象、處處流露著真情,在絲毫不帶造作的敘述中,將讀者帶入到了兒時作者的世界中,令人覺得特別可親。
創作背景
此文是魯迅於1926年9月18日在廈門寫的一篇回憶性的散文。最早發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下面寫了一個副標題《舊事重提之六》。後來魯迅把它和《舊事重提》的其他九篇起編入《朝花夕拾》這個散文集子中。
1926年3月18日,北洋軍閥政府槍殺進步學生,魯迅受反動政府通緝,不得不到廈門大學任教。後又因受守舊勢力的排擠,作者不願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憶少年生活寫點文章聊以自慰。
於是寫出了回憶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散文)。此文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回憶自己童年時期與家裡女工阿長相處的一段生活。
㈥ 阿長的人物形象點評
《阿長與山海經》憶述兒時與保姆長媽媽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朴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情,充滿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
(6)阿長是小說人物嗎擴展閱讀:
魯迅善於在批判中尋找阿長的善良,在細微中彰顯人物的品格。我們通過「元旦劈頭的磨難」可以清楚的看到:在道「恭喜」、吃福橘的麻煩儀式中,阿長寄託了多麼真誠的善良願望,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年到頭,順順溜溜」。
特別是,福橘不是她自己吃,而是由她「塞到我的嘴裡」,她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教養和平安,表現她對孩子的一片祝福之心。其它如說「死」要說「老」,不進死人房和產房,不鑽曬褲子的竹竿底下,拔一株草,翻一塊石頭,就說我頑皮等,這些固然可笑,但在當時,阿長的用心是良苦的。
就像現在的媽媽祝福孩子,講衛生,不到不安全的地方去一樣,都是為了讓孩子干凈、安全著想。作者正是在那種率真,淳樸,毫無斧鑿的,毫無修飾的真真切切的述說中,把阿長塑造的形象豐滿,性格標新,精神偉大。對於阿長,無疑凝聚了最充沛的感情,最動人的感激,最真切的感謝。「仁厚黑暗的地母阿,願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
㈦ 《朝花夕拾》裡面的《阿長與山海經》主要人物都有誰
1、阿長
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睡相不好而且還踩踏死魯迅喜愛的隱鼠,這些都使魯迅對她感到厭煩。
但是當她真誠善良的一面表現出來時,如送給魯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經》,魯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激。阿長是封建社會下一個典型的農村勞動婦女,她粗壯耐勞,真誠善良。
2、父親
在《五猖會》中,魯迅塑造的「父親」形象似乎不近人情,與現實有些出入,主要是為表達主題而設置。
父親利用孩子愛玩的天性強迫孩子背書,使孩子深受打擊,留下心理陰影,從而揭示了封建家長制對於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3、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魯迅留學日本期間極為尊敬的一位良師。他不修邊幅,但治學嚴謹。他正直熱忱,熱心地關注魯迅的學習,與當時日本學生對中國留學生的鄙視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些高尚的品質一直激勵著魯迅勇往直前。
4、范愛農
范愛農是當時社會充滿愛國情懷的一群小知識分子的形象代表,他們的命運起伏與時代的發展緊密相連,經歷了對黑暗的不滿、對革命的期待以及對革命的失望的心路歷程,社會的迫害、生活的窘迫又將他們逼入絕境。
5、無常
無常是個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時候,看到母親哭死去的兒子那麼悲傷,決定放兒子「還陽半刻」,結果被頂頭上司閻羅王打了四十大棒。
(7)阿長是小說人物嗎擴展閱讀:
此文記述了魯迅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朴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事,充滿了尊敬和感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惦念以及對年幼無知的時光的深切懷念。
全文語言平實形象、處處流露著真情,在絲毫不帶造作的敘述中,將讀者帶入到了兒時作者的世界中,令人覺得特別可親。
㈧ 《朝花夕拾》中的《阿長與山海經》的阿長的人物特點
長媽媽她是一個沒有名字,平凡普通,地位低下,饒舌多事,不拘小格,迷信無知,淳樸善良,關心愛護,真誠熱情,樂於助人,關心孩子的人,長媽媽是一位經歷蒼桑的人,這里不僅寫她迷信,有麻煩的禮節,而且突出了她的偉大,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卻成功了。
很好地概述了一個人物形象。而我對長媽媽的感情也是文章的關鍵,文章的主體把握及最後對她的緬懷、祝福,都能說明感情很深。語言上或敘或議,前後呼應,如三次寫「大字形」睡式及謀害隱鼠的怨恨,朴實中帶有點韻味,讓讀者細細體會其中。
(8)阿長是小說人物嗎擴展閱讀
文章藝術特色
此文最為獨特的藝術特色體現在處理肯定與否定這一對矛盾關系時。
首先,在整體構思上,長媽媽作為肯定和贊頌的人物,從「人氣」的角度被賦予了對比的意義。所謂暗夜裡的明珠,就是說,只有同那些「名人名教授」相比較,只有在「夜遊的惡鳥」面前,長媽媽性格的光澤才顯得格外耀目,讀者才感到魯迅對她的肯定和贊頌具有分量,產生共鳴。
其次,就對長媽媽這個人物的描敘本身來看,魯迅並不因為對她的尊敬而「為賢者諱」,阿長的確有的缺點和毛病,魯迅又恰如其分地表明了他的態度。
另一方面,也沒有因為寫了缺點毛病而影響阿長的根本素質。所謂「沙裡淘金,很能說明魯迅描敘阿長的特點,「金」在「沙」里經作者一番淘洗,逐漸露出了她的本色。該肯定的充分肯定了,該否定的恰如其分否定了,否定里包含著肯定,而整個肯定又與不著文字的否定互為表裡。這是此文最突出的一個藝術特色。
除此之外,在處理莊重與詼諧的關繫上,也顯示了獨具的特點。這里所說的庄諧屬於作品情調問題,不是指風格而言。此文的情調,整體說來,是詼諧而有風趣的,但詼諧風越中又不失莊重,特別自關於購買山海經的描敘以後逐趨於莊重嚴肅,使整篇文章由開始的外諧內庄極其自然地轉變成以莊重嚴肅作結。
這種情調,與「沙裡淘金」而終於揚「沙」見「金」的人物措敘過程是完全和諧一致的,同回憶體的親切自然和情真意切也互映生輝,相得益彰其它如結構剪裁上的巧妙照應,人物描寫上的生動形象,以及語言的凝煉、幽默,都是顯而易見的。
㈨ 阿長的性格特點和人物形象
阿長的性格特點:饒舌多事、粗俗、不拘小節、善良、真誠、無知、淳樸,熱愛關心孩子的人。阿長1860年出生於浙江紹興東浦大門,魯迅稱她為長媽媽,她是魯迅兒時的保姆。
魯迅對長媽媽懷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幾篇文章回憶到與長媽媽有關的往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五猖會》中就有提到。其中《阿長與〈山海經〉》是專門回憶和紀念她的。
(9)阿長是小說人物嗎擴展閱讀:
《阿長與〈山海經〉》記述了魯迅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朴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事,充滿了尊敬和感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惦念以及對年幼無知的時光的深切懷念。全文語言平實形象、處處流露著真情,在絲毫不帶造作的敘述中,將讀者帶入到了兒時作者的世界中,令人覺得特別可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