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追風箏的人》主要人物
主要角色
1、阿米爾(Amir),故事的主人公和講述者。小說作者胡賽尼承認專這個角色在小說大部屬分的故事中「沒有為最好的朋友伸出援手」,「懦弱」、「並不討人喜歡」,這一角色的同情心並非與生俱來,而是最終在小說第三部分的環境中逐漸產生的。
阿米爾於1963年出生在一個普什圖富商家庭,他的母親在生他的時候難產去世。他在童年時期就喜歡寫故事,爸爸的摯友拉辛汗也因此鼓勵他成為一名作家。蘇聯入侵阿富汗之後,阿米爾在18歲那年和爸爸一同逃往美國,隨後在美國定居,追尋自己的作家夢想。
2、哈桑(Hassan),阿米爾童年時期最忠誠親密的朋友。小說中描述他的臉很像陶瓷娃娃,而且有兔唇。胡賽尼認為這個角色在故事發展中是一個「平面人物」,性格簡單缺少變化,是一個「可愛的孩子,讀者會支持他、愛上他,而他也並不復雜」
② 《追風箏的人》段落賞析
1、阿米爾少爺贏得巡迴賽,我替他追這只風箏。但在你為他獻身之前,你想過嗎?他會為你獻身嗎?難道你沒有覺得奇怪,為什麼他跟客人玩總不喊上你?為什麼他總是在沒有人的時候才理睬你?我告訴你為什麼,哈扎拉人。
因為對他來說,你什麼都不是,只是一隻醜陋的寵物。一隻他無聊的時候可以玩的東西,一種他發怒的時候可以踢開的東西。別欺騙自己了,別以為你意味著更多。
賞析:主僕關系,是哈桑心中認定的關系,他一直做好自己的本分為阿米爾服務為他追風箏,他安分守己做自己的事,當卡莫冷酷說出這些的時候,哈桑心裡會覺得對,但出於忠誠他無法承認,對於他來說希望成為阿米爾的朋友,但首先他更需要扮演一個忠實的奴僕。
這是他生來的命,盡管他和阿米爾是親兄弟,這層關系之道很久以後才被揭開謎底。
2、哈桑沒有反抗,甚至沒有呻吟。他稍稍轉過頭,我瞥見他的臉龐,那逆來順受的神情。之前我也見過這種神色,這種羔羊的神色。
賞析:阿瑟夫原本只想要哈桑手裡的風箏,想做一個追風箏的人,哈桑為了阿米爾沒有答應,阿瑟夫就在同夥的幫助下蹂躪哈桑。
3、從剛才那個屋角,傳來阿瑟夫倉促而有節奏的呻吟。我仍有最後的機會可以做決定,一個決定我將成為何等人物的最後機會。我可以沖進小巷,為哈桑挺身而出 就像他過去無數次為我挺身而出那樣 接受一切可能發生在我身上的後果。結果,我跑開了。
賞析:阿米爾沒有出手幫助哈桑,他給自己列出自己時懦夫,害怕阿瑟夫,但根本原因是他認為哈桑只是一個僕人,所以哈桑受苦無所謂,他在乎的是可以得到父親贊賞的風箏。最後他如願以償,父親很高興,他也很開心,再見哈桑時,哈桑沒有憤怒,仍然是逆來順受。
4、我看著哈桑被人強暴。我明白這是個下在我身上的咒語,終此一生,我將背負著這個謊言。自從那夜起,我得了失眠症。
賞析:因為沒有及時援手,哈桑被強暴,阿米爾裝作沒看見不知情,但是內心愧疚不安 ,所以才會在半個星期之後才開口和哈桑說話,在以後的生活里不願與哈桑一起玩,用刻意的討厭想要把哈桑從自己身邊趕走,但哈桑實在是個好僕人,他把這一切歸咎為自己失職。
對於哈桑的逆來順受,阿米爾只有採用不道德的手段逼走了哈桑。雖然逼走哈桑,但是內疚卻如影隨形。
5、哈桑端著銀盤,服侍阿瑟夫和瓦里喝酒。阿瑟夫獰笑著,用一根指節敲打著哈桑的胸膛。高興是因為這一切很快就要終結了,爸爸會趕走他們,也許會有些痛苦,但生活會繼續。那是我所想要的,要繼續生活,要遺忘,要將過去一筆勾銷,從頭來過。我想要能重新呼吸。
賞析:為了趕走哈桑,阿米爾栽贓哈桑,但是爸爸選擇原諒哈桑,原因阿米爾不知道,只有他的爸爸知道。如他所願,哈桑離開,如他所害怕,內疚讓他一生救贖。
(2)追風箏的人小說人物賞析擴展閱讀: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譯者李繼宏,上海人民出版社於2003年出版,是美國2005年的排名第三的暢銷書。全書圍繞風箏與阿富汗的兩個少年之間展開,一個富家少年與家中僕人關於風箏的故事,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
這是一個悲劇,卻又十分美麗,纏繞著絲絲溫情,一個殘酷卻動人的悲劇。悲哀中帶著希望的顏色,就如同故事結尾阿米爾為索拉博追趕的那隻風箏一樣,不管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不管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們,還是如我這般生於和平年代卻仍需為生存奔忙的人,都要不停追趕屬於自己的風箏。
③ 追風箏的人體現了主人公怎樣的特點
主人公阿米爾具有復雜的人物形象。
(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來答)
小時候,阿米爾是一個調皮、渴望父愛但又自私、懦弱,存在等級觀念和民族宗教觀念。
後來,他自我贖罪、承擔錯誤,逐漸敢於擔當,變得勇敢正直。
追風箏的人
④ 追風箏的人主人公簡介
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阿米爾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隨父親逃往美國。
成年後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為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卻發現一個驚天謊言,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阿米爾該如何抉擇?
小說如此殘忍而又美麗,作者以溫暖細膩的筆法勾勒人性的本質與救贖,讀來令人盪氣回腸。
但裡面故事不是作者親身經歷
⑤ 《追風箏的人》賞析。
《追風箏的人》對我來說就是這樣,從最初在書店裡偶遇開始,我始終無法說服自己不把它買回家,而現在它擺在我的桌上已經有兩三天,我卻遲遲沒有勇氣將它從頭至尾一絲不苟地讀完。 雖然,如我先前所說,我並未將這本小說完整地閱讀下來,但這並不妨礙我對其內容的了解。這本書講的是一個曲折但並不十分復雜的故事:生於阿富汗的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的僕人,當地最會追風箏的哈桑情同手足,但在一次追風箏比賽後,哈桑為了庇護阿米爾而受到蹂躪和侮辱,阿米爾卻沒有出手相救,這讓他看到了自己的自私和懦弱。 一起度過的童年歲月,那些充滿了歡樂、幸福,同時也包含著悔恨、歉疚和苦澀的時光,關於這些時光的刻骨銘心的回憶伴隨著阿米爾離開故土前往美國,逐漸長大成人,卻始終無法卸下心頭對好友的愧疚。時隔二十餘年,成為美國公民的阿米爾再次踏上阿富汗的土地,記憶中的故鄉已經面目全非,到處橫行著令人生畏的塔利班。探訪哈桑下落的阿米爾只收到了一封由父親的故人拉辛汗轉交的信,那是哈桑寫給他的,卻遲到了半年之久,連同寫信人和妻子已經亡故於塔利班手下的消息。同時,他也得知了一個驚天的秘密,一個事關哈桑的身世現在卻只有他自己知曉的秘密。 如果說從小到大,有什麼能夠作為稍稍消解阿米爾心中對哈桑的愧疚的理由,那就是哈桑是個出身卑賤的哈扎拉人,是自己的僕人。然而拉辛汗道出的秘密讓阿米爾了解到,哈桑的體內流著阿米爾父親的血。是自己眼睜睜看著同一血脈的哈桑受到傷害,而因為自己不好過而設計逼哈桑離開,則徹底改變了哈桑及其家庭的命運。換言之,如果不是因為自己的自私膽小,哈桑可能會擁有同自己一樣美滿幸福的生活,而不是留在阿富汗忍受貧窮和種族清洗的威脅,最終和妻子雙雙慘死的結局。這樣的現實令阿米爾無法接受,他因此而發狂也不足為奇。 這便是《追風箏的人》的主線。有人說,風箏在這里是一個隱喻式的形象,它象徵了阿米爾與哈桑之間脆弱的友誼關系。我想,風箏的象徵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其內涵不應當只是這么單一,它同時也是阿米爾內心世界中對哈桑的歉疚和愛意以及對故土的眷戀和懷念的象徵。盡管阿米爾會此而痛苦悔恨並試圖排除,它們卻如同那隻風箏一樣,高高飛翔在天際卻始終飛不出阿米爾的視線。 與其單純討論風箏的象徵意義,倒不如說小說中許多元素都有象徵性,如阿米爾和哈桑兩個人物,阿米爾救回哈桑的遺孤索拉博的情節,篇末阿米爾和索拉博一起追風箏的場景等等。阿米爾和哈桑,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這兩個男孩「一個在感情和道德上不知何去何從,搖擺不定;另外一個單純、忠誠,生性純良正直」。盡管作者寫作的機緣是希望為他心中的這兩個孩子友誼的發展和各自的成長找到原因和線索而並不帶有影射的本意,這兩個男孩卻自然而然地代表了人性中不同的兩個方面,一面是馬斯洛所認為的,人類終極追求的「存在性世界」,一面則是人性中不可逃避的脆弱、疑慮和恐懼等弱點。 至於阿米爾和索拉博的交集,即使只是一廂情願,我也願意相信,這是作者給讀者倍受打擊的期待視野的一點彌補,也可算是一種心理安慰,原因就是,索拉博活脫脫就是少年時代的哈桑,而他也如哈桑一樣,有著從歡樂到痛苦的童年記憶。甚至就連將索拉博從孤兒院帶走並對他施以性虐待的塔利班分子,也與當年傷害哈桑的是同一個人。 出現在阿米爾面前的情景與二十六年前驚人地相似,相同的人以相同的方式傷害了哈桑的孩子——那是哈桑的一部分,甚至就是哈桑本人。是該他抉擇的時候了,他必須動手痛打這個施加傷害的人,二十六年前他就應該這么做了。阿米爾被打得遍體鱗傷,但卻笑著——直到現在,他才終於得以從多年的心靈枷鎖中走出來,坦誠地面對膽怯自私的自己,同時,也可以嘗試著接受被自己背叛的哈桑始終沒有怨恨自己的事實。阿米爾對哈桑的不斷找尋和追憶,正是不斷找回自己缺失的人格方面,不斷接近理想的過程。 阿米爾在索拉博的幫助下,與他一起逃離了塔利班基地。是哈桑的血脈幫了他,哈桑又一次拯救了他,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慰藉,而阿米爾也承諾要將孩子帶往美國。故事寫到這里,阿米爾和所有讀者的心中都得到了小小的平撫——如果就此收場的話。 然而,在收養索拉博的手續問題上卻出了意外,阿米爾不得不告知索拉博他必須要回孤兒院帶上一陣子才能完成收養程序,盡管索拉博哭喊著哀求不要把他送回那個折磨他的地方,阿米爾卻無計可施。終於,索拉博絕望了,對於這個孩子來說,剛剛燃起的對於新生活的希望驟然熄滅了,一切又將回到原點,等待他的仍然是無盡的黑暗—— 身為讀者的我和阿米爾一同見證了一個受盡痛苦而絕望的孩子自殺的場面。雖然後來被救活並順利來到美國,索拉博也失去了生氣,他想念有他的父母和友人存在的童年,他不再對未來抱有期望,他說他很累。 我想說,這是懲罰,對阿米爾的懲罰,懲罰他對哈桑的背叛,懲罰他無法克服人性的弱點,哈桑拯救過他,他也必須拯救哈桑的孩子,來贖他犯下的罪過。 我不在乎作者連同身為讀者的我也一起懲罰,盡管我對這個懲罰以一個孩子受到折磨為代價感到心痛,但我知道,這是無可奈何的。身為一個美籍阿富汗人,作者認為,他有義務將真實的阿富汗,那破碎的山河,那凄涼的風貌,那在重重嚴酷的重壓下維持著苦難生活的人民,這一切都完完本本地展現出來。在人們還不明白那是怎樣的國家、人們過著怎樣的生活的時候,在那塊土地從不引人注目瞬加變成世界焦點的時候,在世人都以阿富汗人為恐怖和血腥的妖魔鬼怪的時候。 這也許,是作者為自己的國家盡一份力的最佳方式。 至此,我想我已經把不敢看這個故事卻又無法不被它吸引的原因說清楚了。 這是一個悲劇,卻又十分美麗,纏繞著絲絲溫情,一個殘酷卻動人的悲劇。悲哀中帶著希望的顏色,就如同故事結尾阿米爾為索拉博追趕的那隻風箏一樣,不管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不管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們,還是如我這般生於和平年代卻仍需為生存奔忙的人,都要不停追趕屬於自己的風箏,即使遙不可及,也不要停下腳步,也許會筋疲力盡,也許會留下傷痕,但只要不停步,就一直會有追上的可能性存在
⑥ 追風箏的人人物形象特徵 事例 分析
拉米爾:不喜歡踢足球,暈車,這些懦弱的表現使他得不到父親的垂愛。但他一直深深的渴望那份父子之間的親情。追風箏比賽上,在哈桑的協助下,他放飛自己的風箏,割斷了所有對手的風箏線,成了英雄。哈桑幫助他撿回最後一隻掉落的風箏的途中,被三個普什圖兒童擋住去路,其中一個還對哈桑性侵。然而,他就躲在一個角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親如兄弟的僕人被人羞辱,只是為了免遭阿塞爾的傷害,只是為了順利的拿回那隻風箏,贏回爸爸。這次懦弱的選擇讓他心裡陷入背叛朋友的不安與焦躁中。後來,他陷害哈桑偷了自己的手錶逼走了哈桑和阿里。不久,阿富汗被俄國佬侵佔,他隨父親到了美國。在跳蚤市場賣東西的時候認識了索拉雅並決定娶她為妻。索拉雅在婚前告訴他自己18歲時曾經和一個阿富汗男人私奔並且和這個男人同居了一個月時,他在一絲為難後接受了索拉雅的過去,兩人順利結婚。一段時間後,他的父親因病去世。不久,接到拉辛汗的電話,回到了阿富汗。從拉辛汗口中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是自己的父親睡了阿里的妻子莎娜芭生下的兒子。哈桑、哈桑的老婆都死在塔利班的搶下;阿里則是被地雷炸死的。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被寄養在孤恤院,那裡的環境只是比露宿街頭好一點。為了踏上再次成為好人的路,他開始了尋找索拉博。不知是上天的捉弄還是冤家路窄,索拉博竟然被塔利班的阿塞爾帶走了。他與阿塞爾見面後,阿塞爾對他拳腳相加,斷了幾條肋骨,磕破了頭。站在一旁的索拉博在痛哭中用彈弓將彈珠打進了阿塞爾的左眼。他和索拉博得以逃脫。在索拉雅舅舅的幫助下,索拉博獲得了人道主義簽證,和他一起回到了美國。
哈桑(僕人):忠心,勇敢,善良,寬容。他曾經對阿米爾少爺說:「為你,千千萬萬遍。」面對阿塞爾等三人對少爺的挑釁,他用自己的彈弓嚇走了那三人,保護了少爺;面對少爺的背叛,他沒有耿耿於懷並且試圖挽回彼此的關系;面對少爺的陷害,他只是默默承受,即使只要他反駁就能獲得老爺的信任。他告訴自己的兒子和妻子,他和阿米爾少爺在一起長大、玩游戲、在街上追風箏的事情。他曾對自己的兒子說:「甚至連傷害壞人也是不對的,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好的,還因為壞人有時也會變好。」最後他是因為保護老爺的房子死於塔利班的槍下。
老爺(阿米爾的父親):走在一條將負疚變成善行的路上。他出資建立恤孤院;在逃亡的路上,面對俄國佬要侮辱一個女子的清白,他冒著吃槍子的危險救了她;他從不吝嗇幫助別人,在喀布爾,他受到所有人的尊敬包括乞丐。
⑦ 《追風箏的人》概括主要人物形象
人物介紹
阿米爾
主人公阿米爾是一個有著復雜形象的人物,在與哈桑玩耍時慫恿哈桑用彈弓將胡桃射向鄰居家的狗、朝山羊擲石頭等惡作劇被發現後,從來都由哈桑來背負,並且認為理所當然。盡管他是一個孩子,但阿米爾也存在等級觀念和宗教民族觀念,「我從來沒有認為我與哈桑是朋友」,「我是普什圖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遜尼派,他是什葉派」,因此在開哈桑玩笑或捉弄他之後,盡管心懷愧疚,但仍然得到自我辯解和自我原諒。
乃至斗風箏比賽結束後,阿米爾看到哈桑為保護追到了的風箏被阿塞夫強暴的場景,懦弱地跑開了。而阿米爾的心裡活動是:他只是個哈拉扎人,不是嗎?可是,對父愛的渴求、對優越感的渴望以及面對惡勢力時的自保並不能籠統地說是人性的惡,阿米爾只是表現出了人性中本來面目。何況自此以後半生,他都被愧疚自責的陰影所纏繞。
面對曾經的錯誤的時候,心靈上的愧疚和折磨已經使他在贖罪道路上跨出了一大半,而實質性的贖罪行為(回國救出哈桑的兒子索拉博)更是作出了極大的彌補。所以阿米爾已從自私懦弱的小孩子蛻變成正直勇敢的能夠擔當的男人。文章中阿米爾設計使哈桑父子離開的片段體現了人性當中的劣性戰勝人性中的善性,但最終阿米爾踏上為自己也為父親的贖罪道路也展示了人性中的善最終戰勝劣,小說的主題得到升華。
哈桑
「為你,千千萬萬遍。」哈桑的一句話令多少人感動,這是一個孩子對另一個孩子忠誠表白,為了阿米爾,哈桑願意做千千萬萬的事情。哈桑出生以後叫的第一個人名是「阿米爾」,意味著他將阿米爾當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心甘情願地為阿米爾做任何事情,哈桑一生都在為阿米爾犧牲,體現了一個孩子到一個男人不變的忠誠與正直,可以說是一個人物形象。
在他身上,體現了人性中的善良,卻與民族、宗教和等級等全部無關,他是哈扎拉人,是什葉派,是富家奴僕,沒有金錢地位,沒有接受文化的機會,可是他勤勞勇敢、忠誠正直,擁有赤裸裸的原始個體所具備的一切特質。
阿米爾的父親
同樣也是哈桑的父親,他身上可以說結合了阿米爾與哈桑的個性。他說盜竊是一切罪的宗源,可是他與阿里的妻子生下了哈桑,偷走了對阿里的忠誠,他向阿米爾隱瞞了事情的真相,他隱藏哈桑,偷走了哈桑本應得到的父愛與社會認同感。拉辛汗說過:「當惡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贖。」所以阿米爾的父親一生都在行善事,修建恤孤院,幫助別人,祈求為自己贖罪,與此同時也得到了別人的崇敬和愛戴。
阿米爾的父親表現出來的對阿米爾的冷漠和厭棄,是因為他從阿米爾身上看到了自身懦弱欺騙的一面,某種程度上表現的是對自身性格里的劣性的厭惡與懊悔。而哈桑身上所具有的勇敢忠誠、正直無私是他所推崇並且引以為自豪的自身優點。所以可以說阿米爾和哈桑這兩個兒子各自代表了他性格的兩面。總的來說,他的救贖是成功的。
(7)追風箏的人小說人物賞析擴展閱讀:
作品影響
《追風箏的人》在美國亞馬遜3月底文學暢銷書排行榜上排名第二,超過《達·芬奇密碼》,並成為英國《觀察家報》2005年度最佳圖書、台灣誠品書店、金石堂、博客來書店銷售冠軍。
法國讀書會2006年度首選書,法國《ELLE》雜志讀者票選年度最佳小說獎,美國圖書館協會選書。
2007年被導演馬克·福斯特拍成同名電影,影片獲獲得80屆奧斯卡最佳配樂提名。
作品評價
該書偏重個人的情節,從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的親密友誼開始,這段感情成為貫穿全書的脈絡。這兩個男孩所放的風箏,象徵了他們之間關系的脆弱,在往日生活消逝之際,備受考驗。作者筆下的阿富汗溫馨閑適,卻因為不同種族之間的摩擦而現緊張。
書中充滿令人回縈難忘的景象:一個為了喂飽孩子的男人在市場上出售他的義腿;足球賽中場休息時間,一對通姦的情侶在體育場上活活被石頭砸死;一個塗脂抹粉的男孩被迫出賣身體,跳著以前街頭手風琴藝人的猴子表演的舞步。(《紐約時報》評)
極為動人的作品……沒有虛矯贅文,沒有無病呻吟,只有精煉的篇章……細膩勾勒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無須圖表與詮釋就能打動並啟發吾人。作者對祖國的愛顯然與對造成它滄桑的恨一樣深……故事娓娓道來,輕筆淡描,近似川端康成的《千隻鶴》,而非馬哈福茲的《開羅三部曲》。作者描寫緩慢沉靜的痛苦尤其出色。(《華盛頓郵報》評)
《追風箏的人》最偉大的力量之一是對阿富汗斯坦人與阿富汗斯坦文化的悲憫描繪。作者以溫暖、令人欣羨的親密筆觸描寫阿富汗斯坦和人民,一部生動且易讀的作品。(《芝加哥論壇報》評)
巧妙、驚人的情節交錯,讓這部小說值得矚目,這不僅是一部政治史詩,也是一個關於童年選擇如何影響成年生活的極度貼近人性的故事。單就書中的角色刻畫來看,這部初試啼聲之作就已值得一讀。從敏感、缺乏安全感的阿米爾到他具有多層次性格的父親,直到阿米爾回到阿富汗斯坦之後才逐步揭露父親的犧牲與丑聞,也才了解歷史在美國和伊斯蘭世界的分岔……
這些內容締造了一部完整的文學作品,將這個過去不引人注意、在新千年卻成為全球政治焦點的國家的文化呈現世人面前。同時兼具時代感與高度文學質感,極為難能可貴。(《出版商周刊》評)
作者以極其敏銳的筆觸讓他的祖國栩栩如生。他深入描繪阿富汗斯坦移民在哀悼失去祖國、努力融入美國生活之際,仍然根深蒂固的傳統與風俗。此書是一部睿智並發人深思的小說:贖罪並不必然等同幸福。(《休斯敦紀事報》評)
纏繞著背叛與贖罪的小說以阿富汗斯坦近代的悲劇為骨架,不僅僅是一個關於成長或移民的辛酸故事,作者把這兩個元素都融人到得之不易的個人救贖宏景之中。所有的這些,加上豐富的阿富汗斯坦文化風情:魅力難擋。(《科克斯書評》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