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魯迅的小說《傷逝》主要講了什麼
《傷逝》主要講述了涓生和子君都是五四式新青年。子君認識涓生後,便不斷地拜訪他,聽他講新文化、新道德、新觀念,深受其影響,並與之相戀。之後,子君又堅決地對涓生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
接著,與涓生一起尋住所、籌款子,並不顧親朋的反對而同居,建立小家庭。但子君很快就陷入家務之中,他們的愛情也未能「時時更新,生長,創造」。不久,涓生為當局所辭,他們便生活無著,涓生對子君的愛情也隨之消減以至最後消失;但涓生又不便說出,只好外出躲避。
迫於生計,子君宰吃了所飼養的油雞,放掉了所喂養的狗。最後,涓生對子君坦露自己不再愛她的真實想法,她便被其父親領回了家,並在無愛的人間死了。當涓生得知實際上是自己說出的真實導致了子君的死時,他追悔莫及,於是,長歌當哭,凄惋地唱出了自己的悔恨和悲哀,寫下這篇手記,為子君送葬。
(1)小說傷逝中的主要人物擴展閱讀
《傷逝》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5年創作的一部以愛情為題材反映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短篇小說。小說通過涓生、子君始以爭取個性解放婚姻自主終卻落到悲劇結局的描寫,反映了個人和社會的沖突:離開整個社會的解放,個性的解放和婚姻自主是無法實現的。
小說語言優美凝煉,富有詩的情韻;開頭結尾部分有些語句的故意重復,不僅在結構上起著貫通前後的作用,而且有物是人非之感,加強了抒情氣氛,有助於主題的表達;有些句子寫得委婉含蓄,寓意深刻,發人深思,深化了主題。
主要人物介紹
1、子君
子君是一個接受了「五四」時期個性解放思想的新女性。她追求戀愛自由、婚姻自主,反對封建勢力對她戀愛、婚姻的干涉、束縛,和涓生自由戀愛並建立起小家庭。
她從走出封建舊家庭到走進新式小家庭,從本質上來說,是沖出一個牢籠又陷進了的另一個牢籠,並未取得真正的解放;這就註定了她最後在社會的壓迫下無奈地回到封建舊家庭抑鬱而死。
2、涓生
涓生是「五四」新思潮影響下具有某種民主主義思想的知識青年。他跟子君「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慣,談男女平等,談易卜生,談泰戈爾,談雪萊」,成了子君思想的啟蒙者。他大膽地向子君求愛,而且愛得熱烈純真。
然而隨著他們愛情裂痕的逐漸擴大,涓生決然地對子君說出「我已經不愛你了」的話,以致造成二人的愛情破裂和分離。
㈡ 魯迅《傷逝》里的人物有什麼特點
《傷逝》里的子君和涓生比較年輕,他們是「五四」時代的人物。子君爭取婚姻自由,不顧一切非議和譏笑,勇敢地沖出家庭,她說:「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子君要求個性解放的呼聲是堅決的,但是,個性解放卻不能離開社會解放而單獨解決。沒有遠大的理想,愛情也失去了附麗。子君在獲得幸福和安寧的生活之後,沉湎在日常瑣事里,不久便讓生命隨著希望一同幻滅。涓生對日常瑣事感到煩厭。當失業的打擊威脅著他們同居生活的時候,他覺悟到:「大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他沒有力量去粉碎社會的更大的壓力,只是歸咎於子君,歸咎於有了一個家庭,急急忙忙地想「救出自己」。涓生的個人奮斗思想到頭來還是暴露了它的脆弱性。小說採取「手記」的方式,用詩一樣的語言抒寫了涓生的心境,寓批判於事實的縷述。在描繪個人和社會沖突的題材中,魯迅的筆觸不光是停留在對個人——也即知識分子的同情上,而是對社會和個人分別進行了深刻的清醒的剖析。
㈢ 魯迅小說傷逝中男女主人公的悲劇命運的分析
《傷逝》寫的是涓生與子君對戀愛與婚姻自由的追求,這追求最初已經獲得成功,但終於還是失敗了,其根本原因是由於社會的迫害。但《傷逝》這篇作品著重的並不在於寫出社會是在怎樣地迫害涓生與子君,而是在於寫出涓生與子君怎樣去面對社會施加給他們的迫害。它是以涓生與子君作為分析和解剖的直接對象的。歸根結底他們愛情的破裂,原因只能從他們自身上尋找,因為社會的迫害頂多隻能剝奪他們的生存權利,卻無法剝奪他們的愛情。明眼人都看出涓生對子君的愛情只是緣於她的果敢、她的思想進步和與眾不同,並不甚實質,恐怕難以維系;而子君對涓生的愛雖然是那樣的專注深至,但其內容也十分空洞虛幻、不切實際,只是「盲目的愛」。那麼,最後必然是要歸於幻滅的。愛情和自由,到底哪個更重要?王子娶了公主是童話的結局,但不是最後的許諾。「他們從此以後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在現實中也遠沒那麼輕描淡寫的篤定。究竟這樣的認可形式是一種冗餘還是神聖。魯迅在《娜拉走後怎樣》的演講中已說過:「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後無路可走。」涓生與子君的確是從昏睡的夢境中清醒了,然而覺醒僅僅是斗爭的開始,他們醒後沒有明確的目標,甚至這個目標似乎對他們也並不重要。現實主義作品的偉大之處便在於此——關注現俗,指明並試圖解決其弊病。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這樣詮釋愛情:「人的本質是自己選擇的,選擇以自由為前提,人被判定為自由,必須獨自承擔選擇的後果。」或者柏拉圖式的愛情或者自由主義者的愛情,根本就沒有什麼朝夕相隨、生死與共。愛情為什麼會干擾自由,或許是因為簡單的情慾吧。很多人願意為了愛情而失去自由,小女人情懷其實無可厚非;好多大老爺們叫嚷著孤獨,那不正是驢子渴望馬軛的哀鳴嗎?
文中涓生與子君的結合導致了兩個結果:疏離的人際關系和自主性的喪失。閱讀者心中是否包含著這樣一種瞭然認定的觀點:婚戀就是自由的對立物。我不知道自由和自我的分別,也就不清楚愛情如何在平淡的婚姻中湮滅,自由如何在真摯的愛情中崩塌。這湮滅和崩塌是自然而然的嗎?孤獨者渴望伴侶,是否隨著伴侶的入侵,自由就煙消雲散?這些人們嘴裡的必然對立與現實中的偶然和諧,到底有怎樣的玄機?是我們想太多,還是生活原本如此。
㈣ 魯迅小說《傷逝》的男女主人公分別是﹖
書中的女主人公叫子君,她的丈夫叫涓生
㈤ 魯迅寫的傷逝的故事梗概是什麼
《傷逝》是魯迅唯一的愛情小說,她的思想內涵一方面在於探索婦女解放的道路,子君是受過「五四」新文化運動犀利的知識女性。她以個性解放的為思想武器,為自己的戀愛婚姻自由而奮斗,和涓生建立起小家庭。但是勝利的喜悅卻是悲劇的起點。悲劇的社會根源是封建勢力的壓迫。封建勢力視青年自由戀愛為傷風敗俗,涓生的失業加速了涓生和子君感情的分裂。但是子君所信奉的個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也是造成悲劇的思想根源。子君追求的知識戀愛婚姻自由,風斗目標的實現,就把狹窄的小天地當作整個世界,把小家庭生活當作整個人生意義。這樣,人的性格也就必然變得庸俗空虛,膽怯懦弱,愛情也因此褪色,這說明,離開了社會改革,婦女追求個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難實現的。另一方面也是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道路的套求。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涓生的性格悲劇說明首要的是要比較清醒地認識,去掉幻想,才能在嚴酷的現實中站穩腳跟,不失去「現在」,才可能有「未來」。
故事梗概:涓生受過"五四"運動的洗禮,對當時的統治階級懷有不滿,但又不能與社會決裂。他嘲諷自己:我在教育局裡做事,就像鳥販子手裡的小鳥……我很怕日子久了,翅子麻痹,將來忘卻了飛翔。他感到孤獨、空虛和寂寞。這時,子君闖進了他的生活。
子君是一個判逆的女性,她在追求個性解放,沖破封建家庭牢籠時表現出來的那種堅決態度和勇敢精神,贏得了涓生的愛慕。他倆無視社會的嘲諷和流言蜚語,毅然結合在一起。生活條件雖不優裕,但兩顆心卻沉浸在愛情中,還有過短暫的幸福生活。然而,他們畢竟閱歷不深,他們不理解在黑暗的封建社會下,是不可能有長久的幸福和安寧生活的。
無情的現實,使他們陷入了困境和矛盾,接踵而來的是:繁忙的家務勞動;愛情上因缺乏新的滋養,逐漸停滯、凝固;加之兩個人在性格、思想上的差異,發生了一些磨擦。更嚴重的打擊是,他們不能為社會封建勢力所容許的那種超越規范的結合,終於導致涓生被解除了在教育局的職務。
涓生曾一度寄希望於依靠自己的翻譯工作和著述生活,但很快就遭到現實的殘酷嘲弄。面對黑暗的社會和冷漠的家庭,涓生醒悟到,他們沉浸在盲目的愛情之中,而將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他決心趁自己的翅膀還沒有忘卻張動的時候,去尋求新的生活道路,可是他對這一道路也還並不確切地了解。
涓生的變化,引起了子君的疑懼;子君在愛情上所作出的試探,更激起了涓生的煩惱和痛苦,迫使他偏激地向子君剖析了他們大半年來共同生活的不幸,表明他們的盲目愛情生活應該結束了。曾為尋求愛情幸福而顯示過勇敢和迸發過性格火花的子君,終於因受時代的局限,在愛情的幻滅中,在旁人賽過冰霜的冷眼下死亡了。
子君死後,涓生陷入極度悲哀與終結恨之中,他譴責自己是一個卑怯者,痛斥自己不該讓子君負著重擔在絕望中走盡人生的旅程。涓生在哀傷子君去世後,堅定地表白:"我要向新的生活跨進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前導。"
《傷逝》作為魯迅的短篇名作,是熔知識分子問題和婦女問題於一爐的作品。影片忠實於原著的精神,揭示出涓生和子君在悲劇發展中不同的性格特徵,涓生從清醒、實際走向冷漠、寡情,子君則從平庸麻木變得格外脆弱。他們的悲劇表明,個人奮斗的道路是走不通的,知識分子問題和婦女問題歸根結底是一個社會解放問題。該片還力求體現原著的藝術風格和特色,以「涓生的手記」貫徹始終,用涓生富有感情的內心獨自來反映它,大量出現回憶、幻想、幻覺等主觀鏡頭,細膩地表現人物的感情波瀾,從而使之帶有強烈的抒情色彩,並使作品保持了原小說沉鬱、凝重的藝術風格。
㈥ 請問魯迅小說《傷逝》中除主人公外那些符號化人物有什麼作用
《傷逝》啊,沒什麼可說的,魯迅先生寫的愛情小說,冷冷的,讓人不開心。
㈦ 魯迅《傷逝》的藝術特色及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
《傷逝》的藝術特色:
小說採取「手記」的方式,用詩一樣的語言抒寫了涓生的心境,寓批判於事實的縷述。有追憶中的內心獨白與傾訴,也有回想里的細節點綴與刻畫,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與精湛的白描技法。
小說的敘事、議論、寫景都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小說大體上是按照會館]吉照胡同、會館這樣回顧式結構進行描述的,在具體事件回顧中,作者沒有按照事件的時間順序。而是根裾主人公的情感,有祥有略,跳越式的追述。
首先,在敘述中抒情
如:子君死後 ,涓生又回到會館,回憶一年前與子君相戀時的情景,是用敘述的語言抒發他們相戀的情感:「在一年前,在寂靜和空虛中並不是這樣,常常含著期待,期待子君的到來」、「一聽到皮鞋的高底尖觸著磚路的清響,是怎樣地使我驟然生動起來呵!」「然而現在呢,只有寂靜和空虛依舊,子君卻決不再來了,而且永遠,永遠地!......」
其次,也通過議論直抒胸臆
小說結尾段:「我願意真有所謂鬼魂,真有所謂地獄,那麼,即使在孽風怒吼中,我也將尋覓子君,當面說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饒恕;否則,地獄的毒焰將圍饒我,猛烈地燒盡我的悔恨和悲哀。」
這是表達了涓生追悔莫及的悔恨和悲哀的心情。
再次,作者也藉助景物描寫抒情
作者寫道:一年前兩人相戀時,子君就帶著窗外的半枯的槐樹的新葉來,使我看見,還有掛在鐵式的老幹上的一房一房紫白的藤花。一年後,依然是這樣的破屋,這樣的板床,這樣的半枯的槐樹和紫藤,但那時使我希望、歡欣、愛、生活的,卻全都逝去了。
作者寫出了人去樓空的空虛與寂莫。
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
子君和涓生都是在五四新思潮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具有資產階極民主主義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有個性解放,男女平等,戀愛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作者充分地肯定了子君英勇無畏的反抗精神。為了爭取戀愛和婚姻自由,敢於同舊勢力進行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禮教和封建專制家庭,高傲地宣稱: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力。這是子君反封建專制的戰斗宣言。她和涓生同居,表現了她對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的反抗。作者也批評了子君軟弱、妥協和思想的停滯不前,當他們建立起小家庭以後又沉浸在凝固的安寧與幸福里,忘記了人生的全盤要義,把精力頃注到家務里及恭順地侍奉丈夫,表現出舊式婦女賢妻良母式的,失去了奮飛的能力和勇氣,變得平庸短淺,由一個勇敢無畏的新時代的女性變成庸庸祿祿的家庭奴隸。由於她性格的軟弱,最後不得不回到她曾經背叛的舊家庭里去,走進了連墓碑也沒有的墳墓。作者也寫出了她純撲善良的性格,她為了愛情,不計較涓生是個門第卑微的窮青年,當離開涓生的時侯,沒有留下字條,卻默默地把僅有的生活用品留給涓生,這里有關心,有惋惜,有對愛情的最後留戀,表現出子君純撲和善良的品性。
--我的課堂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