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茅盾<子夜>中的人物關系
子夜人物關系圖:http://i.cn.yahoo.com/minghuayuwen/blog/p_45/
子夜對於人物刻畫:見(四)http://www.zgywjy.com/dongli/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47
總體分析人物:http://www.chinese123.cn/wxsj/zgwx/xdwx/zjda/maon/01032.jsp
試論子夜人物關系:http://www.ilib.cn/A-xzsfdxxb-zxsh200501007.html
《子夜》作者:茅盾
1、「子夜」的含義。
「子夜」就是半夜12點鍾。這是夜的頂點,是最黑暗的時候。但也是黑暗到達了頂點,下落向白天轉化的轉折點。因此,「子夜」暗示著當時的時代特徵。
2、《子夜》的思想成就。
《子夜》是3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生活,主要是大都市生活的廣闊畫卷,思想內容十分豐富。它反映的是大都市生活的全貌、主流。思想成就主要有三個方面。
①表現民族工業的艱難處境和悲慘命運,說明實業救國道路是走不通的。
②表明當時中國社會的性質,還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而且更加殖民地化了。駁斥了托派的中國已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謬論。
③民族工業為要自保,拚命從加強剝削工人中尋找出路,引發工人的反抗斗爭。
3、分析吳蓀甫形象及其典型意義。
吳蓀甫形象是20世紀30年代初期中國民族資本家的藝術典型。
吳蓀甫是上海灘上的工業巨頭,財力雄厚,開辦有近萬人的裕華絲廠。他的主要性格及特徵是精明能幹,有雄心有魄力,富有冒險精神,是一個鐵碗人物。在他和其他民族資本家的關系中,表現出他的心狠手辣、無情兼並的性格特點。
吳蓀甫性格的另一面是軟弱空虛。
吳蓀甫的形象充分體現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重性。
吳蓀甫的性格是復雜豐富的,是一個血肉豐滿的藝術形象。他的形象的塑造,是《子夜》也是茅盾對現代中國文學的一個重要貢獻。(以上是主要特徵的分析,還應參考5,人物描寫特點的分析)。
吳蓀甫形象的意義:
①形象地概括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悲劇性歷史遭遇和命運。
②說明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實業救國道路在中國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是走不通的。
③說明中國當時社會的性質,不是已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了,而依舊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而且更加殖民地化。
④駁斥了托派中國社會已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謬論。
4、簡析趙伯韜形象。
趙伯韜是買辦資本家形象。他是美國某財團的中國買辦,和蔣介石政權有很深的關系。他的性格特徵是驕橫狂妄,陰狠狡詐。憑著他在政治、經濟上的特殊地位,在上海灘興風作浪,是公債市場上的魔王。小說還描寫了趙伯韜糜爛的生活,他扒進各式各樣的公債,也扒進各式各樣的女人,顯示了這個階級精神上的極端腐朽。
5、《子夜》的人物描寫特點。
① 把人物安置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上,通過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和矛盾沖突,多側面多層次地深刻刻畫人物性格。
② 把人物放在各種境遇中描寫,其中特別是逆境困境絕境中描寫,最能暴露人物性格的本質方面。
③ 心理描寫十分出色。
6、《子夜》的結構特點。
《子夜》的結構特點是宏大而嚴謹。最主要是,結構線索以吳蓀甫為中心,以吳蓀甫為一切矛盾的焦點,以吳蓀甫聯系著各種人物、事件。吳趙沖突是作品的結構主線,描寫重點。結構嚴謹還表現在,篇首吳老太爺葬禮,作品的主要人物都調集到吳公館,小說的主要事件也都作了交代,這是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是經濟而又集中的結構方法。
❷ 《子夜》有哪些人物介紹
《子夜》-人物介紹 《子夜》 《子夜》是「五四」以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中最早出現的一部長篇小說。作者以馬列主義為指導思想,站在時代鐵高度,運用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歷史地、具體地、深刻地反應了20年代到30年代初期舊中國廣闊的社會生活成功地塑造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形象。《子夜》的問世,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在長篇創作方面的發展起了開辟道路的作用,同時也表明了作者的創作已進入了成熟時期。
小說以1930年5、6月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上海為背景,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為中心,描寫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和斗爭。
吳蓀甫是長篇小說《子夜》的主人公,是三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家的典型。作者用了許多筆墨,把他放到三十年代中國錯綜復雜的階級斗爭和社會關系中,放在典型環境中塑造了「這一個」民族資本家的典型。由於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資產階級,因此,一方面他們受到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封建主義的束縛,所以他們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有矛盾;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具有軟弱性,所以他們又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氣。民族資產階級的這種兩重性,決定了他們在大敵當前的時候,他們要聯合工農對敵,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在工農覺悟起來的時候,他們以要聯合敵人反對工農,具有作為反革命助手的反動。吳蓀甫就是這種既有榨取工人血汗仇視農民運動的一面,又有抵抗帝國主義、買辦階級、發展民族工業願望的一面,具有二重性的復雜人物形象。
吳蓀甫性格的二重性有他進步的一面也他反動的一面。
就其進步方面講,首先表現在他敢於反抗帝國主義的控制,敢於同買辦資產階級的代表、帝國主義的掮客趙伯韜相對壘。他在唐雲山的支持下,聯合太平洋公司經理孫吉人和大興煤礦公司經理王和甫組織了「益中信託公司」,經營銀行信託業務,決心與趙伯韜抗衡。在與趙伯韜的斗爭中,他發起過進攻,迎接過挑戰,遭受過挫折,進行過掙扎,最後傾家盪產,背水一戰。吳蓀甫的這些行動,說明了他同帝國主義、金融買辦資產階級是具有直接的矛盾的,對帝國主義企圖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的野心是有反抗精神的,他不僅「仇恨」帝國主義和買辦資產階級,同時吳蓀甫與反動政府之間的統治也是有矛盾的,他說:「只要國家像個國家,政府像個政府,中國工業一定有希望。」這就透露他對當時的連年軍閥混戰、政府黑暗的不滿情緒。其次,吳蓀甫是要竭盡全力發展和振興中國民族工業的。他不僅在農村興辦了企業,還在上海開辦了裕華絲廠,成立益中信託公司,隨著資本的增加,經營范圍的擴大,除了絲織工業外,他還有燈泡、熱水瓶、陽傘、肥皂、橡膠鞋等。他想振興中國民族工業的理想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雖然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是從當時的中國特殊的中情和特定的歷史環境來看,卻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再次,吳蓀甫與封建勢力的聯系較少,希望自己能建立起一個美妙的資產階級王國。他是一個游歷過歐美,具有資本主義企業管理知識的工業資本家。為了發展民族工業,他在家鄉雙橋鎮農村開設了電廠、米廠、油坊、錢庄、當鋪,這種舉動,在客觀上來說,是對當時農村封建主義進行資本主義改造的一種努力和嘗試,有著一定的進步意義。
吳蓀甫性格的反動性又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表現在他對待工農群眾的態度上。吳蓀甫有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一面,又有殘酷地壓榨剝削工人、農民和仇視工農革命運動的一面。他在企業經營上所受到的損失,在公債投機中所遭的失敗,都要從工人農民身上尋求補償。當他拚命延長工時、壓縮工人、削減工資,引起工人為爭取自己的生存、生活的權利而進行罷工時,他的「臉色突然變了」,「臉上的紫皰一個一個都冒出熱氣來」,於是,他大罵工人,凶惡地聲言要給「那些窮得只剩下一張要吃飽的嘴」的工人們一點顏色看。為了鎮壓工人運動,他不僅收買「忠實而能乾的部下」和蔣汪兩派的黃色工會,在工人中安插工賊,拉攏、分化工人隊伍,而且還勾結反動勢力,動用大批軍警特務,進行血腥的鎮壓,甚至他還親自出馬,坐鎮指揮。當他乘坐的汽車被憤怒的群眾包圍時,他「鐵青著臉」,竟然置周圍女工的生命於不顧,兇相畢露地命令司機:「開車,開足了馬力沖!」當雙橋鎮農民起來暴動,割斷了他伸向農村的吸血管時,他一面惡毒誣蔑暴動農民是「農匪」,起義農民攻佔雙橋鎮是「匪禍」;一面打電報請求省政府火速調動保安隊去鎮壓。當雙橋鎮的國民黨守軍被農民革命軍擊敗時,他怨恨國民黨軍隊對革命人民鎮壓不力,便破口大罵:「我恨極了,那班混蛋東西!他們干什麼了?有一營人呢,兩架機關槍!他們都不開殺戒嗎?」直到徹底破產後,吳蓀甫的反動性也絲毫未改變。當他聽說自己要去避暑的地方有共產黨在那時活動時,竟咬牙切齒說:「我正想去看看那紅軍是怎樣的三頭六臂的了不起!光景也不過是匪!一向是大家不注意,縱容了出來的!」這些都揭示了吳蓀甫作為三十年代的民族工業資本家敵視工農革命的反動本性。其次,吳蓀甫還具有投機取巧、損人得己、唯利是圖的階級本性。他出於「個人利害的籌慮」,不僅吃掉了朱吟秋的絲廠和陳君宜的綢廠,還乘人之危,運用陰謀詭計,一口氣吞了八個日用品中小工廠。他的所謂發展民族工業,實際上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擴大自己的經濟實力。他反對金融投機,決心與買辦勢力較量一番,然而,為了謀取暴利,卻又與趙伯韜勾結,鑽進瘋狂的公債投機活動里。在公債市場上,他雖然手段多端,但終究不是由美國財團勢力支持的趙伯韜的對手,很快便慘敗在趙伯韜的手下,最後以破產告終。吳蓀甫的悲劇,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不可能走資本主義道路的歷史法則。
趙伯韜是一個驕橫奸詐、兇狠殘酷、荒淫腐朽的買辦資本家的典型形象。他憑借美國金融資本和蔣介石反動政權的力量,操縱了交易市場。他施展種種狡詐、毒辣的手段對民族工業進行排斥、打擊和控制,迫使民族資產階級投降帝國主義,走向買辦化,從而使中國的經濟變為殖民地經濟。他仗勢後台強硬,表現出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氣勢。富有膽略和財力的民族資本家吳蓀甫在他眼裡,不過是一個談笑部就可以打垮的對手。為了實現金融資本支配民族工業的陰謀,他處處給吳蓀甫過不去,常常施展小計,使吳蓀甫陷入困境後將其打敗。他在金融界興風作浪,為所欲為,在生活上也極端荒淫腐朽。他自己恬不知恥地說能「扒進各式各樣的女人」,不論是聰明無知、年僅十七的馮眉卿,也不論是風騷能乾的年輕寡劉玉英,還是輕佻放盪的交際花徐曼麗,都是他的玩物,都是他空虛的精神生活的寄託。他道德上的墮落和性格上的驕橫奸險構成了統一體,充分暴露了買辦資產階級政治上的反動性、經濟上的掠奪性和道德上的腐朽性。
屠維岳是吳蓀甫在工廠里的得力走狗。他精明能幹,一出場就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吳蓀甫面前他侃侃而談,毫無畏葸的態度。他很慣於使用軟的手段收買工人。他在工人群眾的罷工怒潮面前,用盡花言巧語,妄圖蒙蔽工人群眾,騙取信任。倔強、陰沉、膽子忒大是他性格的主要特點,但在強大的工人力量面前,他是不能不懾憚、畏懼。他採用開除走狗姚金鳳、提升薛寶珠為稽查的卑劣伎倆,來迷惑工人群眾的視線,抵制工人運動。當他的「平亂」願望未達到的時候,他的凶惡的面貌暴露無遺。在屠維岳的身上,有著吳蓀甫的影子,可以說屠維岳的形象,無論是他的剛強、機智、膽量這一方面,還是他的陰險、毒辣這一方面,都是對吳蓀甫形象起到一種補充和襯托作用。
作者對吳蓀甫形象刻劃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作者把他置於尖銳的矛盾沖突中,極力刻畫了他性格的復雜性和矛盾性。
吳蓀甫同趙伯韜的矛盾,是貫串全書的中心線索。吳蓀甫同趙伯韜的斗爭反映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及其主子帝國主義的矛盾。作者通過吳、趙斗爭過程的具體描寫,既刻畫了吳蓀甫剛愎而虛弱的個性特徵,又提示了中國民族資本家必然失敗的悲劇根源。在吳、趙斗爭中,吳雖然處在被動地位,但是他還是同趙斗爭到底,這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愛國心和民族感。
吳蓀甫與工農的矛盾,表現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反動性。吳很有對付工人的手腕,這顯示了他的狡猾、陰險、兇殘。當工人挑起罷工高潮時,他施以種種誘騙、鎮壓工人的卑劣手段;但當他的汽車被工人包圍時,他卻嚇得「卜卜地心跳」,回到家後,他那顆心還「兀自搖擺不定」。這說明他的兇殘、陰險又常常和怯懦、恐懼結合在一起的。
吳蓀甫與一般的民族資本家的矛盾,突出表現了他剛愎自信,富有魄力,深謀遠慮的性格特點。但因吳後面有趙伯韜的鉗制,所以他再大的才能也無法施展出來。
第二,作者不僅寫了吳蓀甫在矛盾沖突中的性格的復雜性,而且寫了他性格的發展過程。吳蓀甫剛出場時,頤指氣十足。吳到戴生昌輪船碼頭的情景,活脫脫地烘托他處處受人尊敬。吳老太爺斷氣時,眾人慌亂不堪,唯吳蓀甫鎮定沉著。可到了後半部,處境危難的吳蓀甫回到家時,則表現出另一種精神狀態,不禁發出了「公館不象個公館」的哀嘆!作品的前半部,當吳蓀甫在事業上興旺時,他指揮一切,君臨一切,派頭十足。後半部,事業不景氣時,他舉旗不定,垂頭喪氣。這是從發展中刻畫吳蓀甫的形象,表現了吳蓀甫性格的基本特徵:外強中干,色厲內茬。
第三為了豐富吳蓀甫的性格,作者還通過他與周圍人物和種種關系,採用對比、襯托的手法,以突出吳蓀甫的性格特徵。
比如。吳蓀甫同朱吟秋等,是同行關系。作者通過吳的種種要挾手段的描寫,提示了他貪婪、心狠。
他與吳老太爺是父子關系。他倆的思想性格十分不同,但吳蓀甫對農民暴動咬牙切齒的仇恨,在家庭生活中報表現的專制、暴虐,說明他與封建勢力有著血緣關系和天然的聯系。
他和杜竹齋是「至親」關系。吳把杜看作可信賴的「知己」,對其推心置腹輕信不疑,但是杜卻多疑貪利,狡猾心毒。在吳碰到困難時,不惜落井下石。無疑,杜的行動對遭到徹底覆滅起了很重要的襯托作用。
他和屠維岳等是「附庸」關系。屠維岳是一隻陰險、狡猾的鷹犬,慣於使用軟手段,收買工人。屠既是性格鮮明的資本家走狗形象,又起著對吳形象的補充和豐富作用。吳很重用屠,說明吳一夥在鎮壓工人運動,剝削工人階級上的本性是一致的,從而表現吳的反動性。
另外,作者還通過吳蓀甫在家庭內部的諸關系中,比如夫妻關系、兄弟關系、兄妹關系,提示了他的專制、冷酷和無情等性格特徵。
吳蓀甫不光是一個普通的「在商言商」的民族資本家,他經常是用了「一隻眼望著政治的」民族資本家。這不僅他性格中混合著某些反動政客的奸詐,而且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特徵。
總的來說,吳蓀甫是一個既有自己的復雜性格,同時又概括了民族資產階級兩面性的特點,並打上了時代烙印的三十年代的民族資本家的典型。它形象化地說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時代,在帝國主義和蔣介石新軍閥的統治下,獨立自主振興民族工業只不過是一個夢想;字形象地回答了托派,中國並沒有走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子夜》還以逼真的筆法描寫了人物的生活細節,並且常常寓深刻的思想於平凡的生活細節描寫之中。這些細節描寫的特點既是實在的,又是具有象徵性的。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作品的生活細節描寫得不是實在的,便是象徵性的很少象茅盾這樣做到兼而有之。作者反復描寫吳老太爺虔誠信奉所謂勸善懲惡的《太上感應篇》的細節,這個細節是實在的,然而又象徵著他的老朽,頑固的地主階級的思想性格;又如雷參謀贈送林佩瑤《少年維特之煩惱》一書和一朵枯萎的白玫瑰,這是事實,然而也是象徵著他們秘戀和結局。
❸ 介紹一下<子夜>里的人物!!!
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是全書一切事件和人物的連接點和矛盾沖突的中心。全書展現的種種矛盾,都把焦點集中在吳蓀甫身上,作者是把他放在廣闊的社會背景和復雜的階級關系中來表現的。 吳蓀甫形象充滿了鮮明的個性矛盾:他精明強於,有魄力,有靈活的手腕,雄心勃勃地想振興中國民族工業,但這種願望的根本目的則又是個人利益;他對外來的帝國主義及官僚買辦資本家有憎恨的一面,但他又反過來鎮壓某某領導的農民運動,殘酷地剝削壓榨工人;他不僅同官僚買辦資本家矛盾重重,而且同中小民族資本家也結下了許多矛盾;在家裡,他和妻子貌合神離,他既有道貌岸然,專幹事業的一副面孔,同時又有姦汙女僕、玩弄交際花的卑劣醜行。小說在重重矛盾中塑造的這個典型,十分真實可信。 可見, 吳蓀甫是30年代初半封建半殖民地這一特定歷史環境中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一個失敗了的英雄形象。在他身上反映了軟弱的中國民族階級企圖擺脫帝國主義和買辦資產階級的壓迫,幻想走上獨立發展資本主義道路而最終破產的歷史悲劇。這一悲劇不是偶然的個人悲劇,而是階級的悲劇。它揭示了實業救國此路不通,中國現實社會不僅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而且更加殖民地化了。
麻煩採納,謝謝!
❹ 《子夜》中的人物介紹
兩大資產階級的團體: 吳蓀甫為主要人物之工業資本家團體;內包: a.買辦而兼火柴廠主的周仲偉。 b.航商某甲,又在籌辦長途汽車公司。 c.礦商某乙,中興煤礦公司。 d.同為絲廠但被壓迫之朱吟秋。 e.絲綢廠主某丙,後亦被吞並。 f.卷煙廠主某丁。 趙伯韜為主要人物之銀行資本家團體;內包: a.韓孟翔,交易所經紀人。 b.大地主某甲。 c.杜竹齋,錢業。後在工業資本團與銀行資本團 沖突尖銳化之時,他守了中立。 d.研究系之銀行家,某信託公司總經理。 介於此兩大團體間的資產階級分子: a.陸匡時,交易所經紀人,因為空戶所累而致破 產逃亡。 b.某甲,因內地匪多,挾資到上海來為游資的。 破產。 c.某乙,某丙,在革命後做官兩年,颳了十餘萬, 現亦在上海為公債投機事業。破產。 d.某丁,賦閑的某軍官,與雷參謀為密友,曾一 時為趙伯韜之同謀公債倒把者。 e.李玉亭,經濟學家,趙伯韜的軍師,然實為趙 之工具。 f.某庚,小錢庄老闆,即做空而累及陸匡時者, 然他本人並不虧本,他先逃走。 g.某辛,中等商人,在公債風潮中破產。 h.報館老闆,與李玉亭友善。 在此兩大資產階級團體之外獨立者: 買辦階級:軍火買辦,外國銀行之買辦。 工業資本家方面與帝國主義的關系: a.吳蓀甫後來也要和英國銀行家發生關系。 b.航商某甲自始即與日本資本有秘密關系。 c.周仲偉後來因受銀行團的壓迫而投降了日人 資本家。 銀行資本家方面與帝國主義的關系: a.趙伯韜的後台老闆是美國人。他是銀行買辦。 b.大地主某甲的地產事業亦與美國英國人合 辦。 他們的政治背景: 工業資本家傾向改組派。但亦有傾向蔣派者,例 如礦商某乙。 銀行資本家中,趙伯韜是蔣派;但研究系之某信 托公司則反蔣,反國民黨。 五月十七日 白里安發表"歐洲聯邦計劃"。 交易所中第 六月四日 李宗仁、張發奎佔領長沙。同時,彭 一次戰爭 德懷佔領岳州三天。 第二次罷工 六月中旬 桂軍又退出長沙,武漢復安。賀龍 及交易所中 在沙市、孝感、大冶進出。 第二次交戰 六月二十七日 山西軍佔領了濟 南。長江沿岸 交易所中第 一帶,自九江以上,紅旗到處 三次交戰及 隱約於山間。長江各輪屢遭槍 第三次罷工 擊。 七月上旬 朱毛圍攻吉安,南昌吃緊。 七月二十七日 彭德懷軍佔領長沙,同時朱毛 圍攻南昌,繞襲九江。 政客,失意軍人,流氓,工賊之群: a.改組派政客某甲,某乙,與吳蓀甫親熱。 b.失意軍人--改組派,北洋派。 c.流氓--破壞裕華絲廠罷工者。被朱吟秋及 劉玉英等所收買謀綁趙伯韜之流氓。被吳蓀 甫收買擬刺趙伯韜之流氓。趙伯韜所豢養以 自衛的流氓。 d.工賊--屬於黃色工會中之蔣系者。屬於黃 色工會中之改組派者。屬於改組派而不在黃 色工會中。屬於資本家方面所僱用者。屬於 取消派者。 e.惡霸--販賣私煙等等者。 叛逆者之群: 女工:(1)立三路線之基礎分子;(2)斗爭劇烈時之動 搖者;(3)漸漸走上了正確路線者。 指揮者:(1)奉行立三路線者;(2)思想右傾者;(3)作 兩條戰線之斗爭者;(4)蔡真之流。 青年學生:參加各紀念節,在學生中為反國活動者。 左翼作家:右傾與左傾的機會主義及不動主義。劇社 女演員。 其他各廠工人(例如朱桂英的一家,她本人為絲廠女 工,弟為火柴廠工人,又一弟則可為其它業之工 人)。 小資產階級之群: 一般市民--悲觀失望。醫生,陸匡時之弟。 知識分子--動搖。范博文,吳芝生,張素素,某記 者,某小書店老闆。 頹廢者--陸匡時之子。 跳舞場中之奇人--老人。其女為革命黨而被殺,老 人至今尋覓之。 總結構之發展: 《夕陽》 《燎原》《野火》or 一、工業資本家方面之有力者謀組織一銀團,一面抵 抗銀行資本家趙伯韜等之壓迫,另一方面則謀吞 並工業資本家之實力薄弱者。 二、此工業資本家之團體在吞並小工業資本家一點 上是將要成功了,但勞動者的攻勢卻又開始了。 當他們努力鎮壓下了勞動者的反抗以後,但本身 卻受銀行資本家團體之劫持而陷於苦鬥中。同 時他們又受勞動者之攻擊。 三、夾雜著政治上的與交易所中之種種陰謀,此兩大 資產階級團體之斗爭尖銳化到極點,且表面化, 因而發生了暗殺及假借政治力量(趙勾通政治勢 力將以勾通改組派之罪通緝吳蓀甫)等等丑劇。 四、在此兩大資產階級團體之間壓碎了的實力較次 的資產階級分子則各謀報仇,或投入吳派,或投 入趙派。謀倒趙者以交易所為戰場;謀倒吳者以 工廠為戰場,謀利用勞動者。於此造成了勞動者 的第三次罷工。且此罷工雖因趙派之教唆而發, 然發動後則日益左傾。而此時因濟南失守,市場 動搖,在公債上做多頭的趙因吳派之拋空,且將 大失敗。於此時趙吳皆有同歸於盡之勢。 五、長沙陷落,促成了此兩派之團結,共謀抵抗無產 革命。然兩面都心情陰暗。此復歸妥協一致抗赤 的資本家在牯嶺御碑亭,遙望山下:夕陽反映,其 紅如血,原野盡赤。韓孟翔憮然有間,忽然高吟 曰:「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大家驟聞此語, 冷汗直淋。 總結構之下: 一、吳蓀甫與勞動者: 第一次罷工,只從資a.因吳蓀甫要減工資而引起第一次罷 本家方面對付中反映 工。 出來。 第二次是正面寫了,b.借了黨部、官廳、流氓、工賊之力量, 但罷工指導者的活動 算是把第一次罷工壓下去了;工人一 及意見不一致卻是從 無所得,只產生了幾個有希望的領的 工人口中反映。資方 破壞手段也是從與 袖。 工人發生關系這一點c.第二次罷工為吳要暫時停廠(此時吳 上正面寫出來。 第三次是一面從資方 正受銀行家之壓迫)而起的,也是繼 寫,一面從指導者(瑪 續第一次退守後的反攻。 金等)方面寫。 d.此次亦如前一樣被鎮壓;但因復雜的 關系(即有趙派在中鼓動),吳不得不 仍開廠,但工錢一律打個八折發給。在 此役中,罷工指導者之間發生了不同 的意見,工賊中間,亦在蔣派,改組,取 消,及資本家僱用工賊四者之間的暗 斗。工人中分裂。 第三次罷工時,吳是 e.第三次為趙派所鼓起,口號為回復從 不願的,因他剛剛拋 前工資額。 售出一批貨,是用了 f.此次因承兩次之教訓,一般工人AE腬f0 比較低廉的價格拋 左 出,然因工人工資已 傾,而且團體亦堅,第一次罷工所產 減,故尚有利。他出售 生之領袖至此時大有作用,而指導者 此定貨,為的要付銀 行的借款。 亦比較意見一致--李立三路線,工 人想打廠。 然指揮罷工者中仍有不贊成打廠,尤其 是工人中之領袖,故雖立三路線者想借 此造成所謂暴動,竟不成功。可是罷工 是很堅決。黃色工會企圖奪取群眾,則 欺騙,造謠,恐嚇,無所不至。 吳在既以武力解決占 h.結果,吳蓀甫用武力解決,暫時停廠 據廠內之工人後即赴 --這在他是損失,但他預算只停兩 避暑地。 星期;此兩星期中另招新工人。因為 絲廠停工者多,失業工人甚多,故招 新工是不成問題的。他乘此時到廬 山,因為他謀暗殺趙之事為趙所知, 且趙亦以通緝為報復也。 二、交易所中: a.資產階級之兩大派在交易所中,最初是 合作者。他們的聯合資本賄西北軍後退 三十里,因此獲利,此時他們是多頭。但 其後趙即單獨放空。因為西北軍既退了 三十里,又反攻了。 b.其後吳得雷參謀之密電,知隴海線上中 央軍形勢又利,轉做多頭(陸匡時即為 吳之經紀人),狠狠的擠了趙一下。因趙 至此時尚為空頭。 c.趙亦施神通,厚賄雷參謀之友,知前敵形 勢,乃亦做多頭(趙之經紀人為韓孟翔); 可是吳卻知桂軍發展甚快,將入長沙(六 月四日入長沙),乃又放空。一時市場幾 乎成為陸韓二人之市場。一空,一多。然 不久吳實已暗中補空,而陸之賣出乃為 零星戶頭之投機及脫手者。趙則堅做多 頭。 六月中旬,桂軍又退 d.中央軍勝報又來,債市漸高,趙又獲 出長沙,武漢復安。 利。濟南失陷的消息,吳先一日得 到,則又大放空。趙幾為所倒。 然趙更做多頭,力提市價,同時以公債維e 持會之名義散放空氣,請政府財政部干 涉,又以倒把勾串改組派之名陰謀擠吳。 此時陸匡時亦大放空頭,吳卻暗中補進。 交割期屆,陸為客人所累,不能不逃走。 三、戀愛關系: a.范博文與林佩珊之戀愛不成,及與吳四 小姐之戀愛。 b.吳少奶奶之秘密戀愛。雷參謀之臨別的 話忽然挑起了她"要戀"的情熱,則注目 於阿萱(小叔)。 趙收羅的女人和金剛 c.趙伯韜先與劉玉英有染,繼在交易所 鑽一樣的多。 第二次獲利後忽又與交際花徐曼麗 有染(是徐勾趙,因徐本與韓孟翔有 關系,從韓處知趙大獲利,故心動), 因此極觸劉玉英之怒。玉英乃謀以 激烈手段對付。 d吳蓀甫先與家中女僕有染,又在外與一 電影明星有染,後交易所最後勝利之時 (其實他並無多大錢賺進,因為虧空亦 甚大也),徐交際花忽又起趙而與吳戀。 二人同往牯嶺。 e.女工朱桂英之戀愛。 f.林佩珊:她的嫻嫻想把她嫁給雷參謀,而 她的姊夫吳蓀甫則賞識了杜學詩,因為 他是工程師之胚子。但她自己則有點愛 范博文,又有點愛阿萱。因為她還太小, 只有十五歲。
❺ 《子夜》中人物關系及小說主要事件概述
《子夜》的故事發生在1930年春夏,當時,各種矛盾都在迅速激化,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之間展開了大規模的軍閥混戰,蘇區紅軍也趁機不斷壯大,漸成燎原之勢。1929年席捲全球的世界經濟危機,也對中國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各帝國主義為了轉嫁危機,加緊了對殖民地國家的經濟侵略。在這種情況下,農村破產,工業也搖搖欲墜,勞資雙方的矛盾和斗爭也日益升級。當時的吳蓀甫就正處於民族資產階級與買辦資產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斗爭的中心。在作品中,吳蓀甫與趙伯韜的矛盾為主線,也就是民族資產階級與買辦資產階級的矛盾為主.他與裕華絲廠工人和雙橋鎮農民的斗爭是兩條副線。"三條火線"相互交織,構成全篇。軍閥混戰與紅軍發展也是兩條潛在線索,沒有得到正面展開,但一直以側寫和暗示的方式,與故事主體聯系在一起。
《子夜》的創作有著明確的目的,即希望通過吳蓀甫雄心勃勃地企圖發展民族工業,而又在現實中迅速地失敗,不得不把自己產業賣給帝國主義,走向買辦化的過程,來揭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當時不可避免的命運,說明當時的中國根本就沒有實現資本主義的可能性。吳蓀甫的悲劇,也就是他所代表的整個階級的悲劇。"這部小說的寫作意圖同當時頗為熱鬧的中國社會性質有關。當時參加論戰者,大致提出了這樣三個論點:一、中國社會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質。……這是革命派。二、認為中國已經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應由中國資產階級來擔任。這是托派。三、認為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可以在既反對Communist Party所領導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也反對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的夾縫中取得生存與發展,從而建立歐美式的資產階級政權。這是當時一些自稱為進步的資產階級學者的觀點。《子夜》通過吳蓀甫一夥的終於買辦化,強烈地駁斥了後二派的謬論。定名為子夜是借自然界的交替(子時為11時到第二天的1時正是兩天交替的時刻,是新的一天到來的時刻,子時 一過黎明也就不遠了)來預示中國的社會現實,也正如 子時一樣,即將迎來新的時刻中國的前景就在不遠處.因為當時的矛盾已經白熾化,也就離分出結果不遠了
❻ <<子夜>>中的部分人物性格及其相關情節
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是全書一切事件和人物的連接點和矛盾沖突的中心。全書展現的種種矛盾,都把焦點集中在吳蓀甫身上,作者是把吳蓀甫放在廣闊的社會背景和復雜的階級關系中來表現的。
吳蓀甫形象充滿了鮮明的個性矛盾:他精明強於,有魄力,有靈活的手腕,雄心勃勃地想振興中國民族工業,但這種願望的根本目的則又是個人利益;他對外來的帝國主義及官僚買辦資本家有憎恨的一面,但他又反過來鎮壓******領導的農民運動,殘酷地剝削壓榨工人;他不僅同官僚買辦資本家矛盾重重,而且同中小民族資本家也結下了許多矛盾;在家裡,他和妻子貌合神離,他既有道貌岸然,專幹事業的一副面孔,同時又有姦汙女僕、玩弄交際花的卑劣醜行。小說在重重矛盾中塑造的這個典型,十分真實可信。
可見, 吳蓀甫是30年代初半封建半殖民地這一特定歷史環境中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一個失敗了的英雄形象。在他身上反映了軟弱的中國民族階級企圖擺脫帝國主義和買辦資產階級的壓迫,幻想走上獨立發展資本主義道路而最終破產的歷史悲劇。這一悲劇不是偶然的個人悲劇,而是階級的悲劇。它揭示了實業救國此路不通,中國現實社會不僅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而且更加殖民地化了。
《子夜》中吳蓀莆:是30年代初期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里工業資本家的典型代表。在他身上充分體現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重性,即在帝國主義和官僚買辦主義壓迫前表現出一定的反抗性和進步性,又在壓迫工人農民壓迫同行業的弱者時唯利是圖,毫不手軟,表現出其保守和反動的一面。吳蓀莆由振興民族工業的勃勃雄心到破產失敗的遭遇不是偶然的,而是集中體現了軟弱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企圖擺脫帝國主義和官僚買辦的壓迫,幻想走上獨立發展的資本主義道路而終究化成泡影的歷史悲劇。吳形象的典型意義還便在他鮮明的個性矛盾:他精明強干,有眼光有魄力,有靈活的手腕,有歐美現代化的管理知識,有振興中國民族工業的雄心,但這一切都基於欺資產階級唯利是圖的個人利益,因此他的性格又表現出相當的盲目性,剛愎自用,色厲內荏,遇到挫折一籌莫展,軟弱無能。在家庭生活中,他也充滿了矛盾和虛偽:一面是封建倫理道德的尊者,一面卻玩弄交際花,姦汙女僕,與妻子貌合神離。
吳蓀甫,這個工業資本家,裕華絲廠的老闆,是一個有著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性格的人。他有手腕有魄力,善用人;有雄厚的資金;去過歐美,有一套較先進的企業管理方法;更富有冒險精神和發展民族工業的宏大志願。對於自己,他從來不妄自菲薄;對那些沒見識、沒膽量、沒手段,把企業弄得半死不活的庸才,他會毫不憐憫地將他們打倒,把他們手裡的企業拿到自己的「鐵腕」里來。事實也正是這樣,當他的同業有困難的時候,他就用非常狠毒的手段去並吞他們。他又和太平洋輪船公司總經理孫吉人、大興煤礦公司總經理王和甫、金融界巨頭杜竹齋等組織益中信託公司,以五、六萬元的廉價收購了價值三十萬元的八個小廠,要使他們的產品走向中國的窮鄉僻壤,並且使從日本遷移到上海來的同部門的小廠都受到致命的打擊。不僅這樣,他還想得更遠:「高大的煙囪如林,在吐著黑煙,輪船在乘風破浪,汽車在駛過原野。」
作為一個民族資本家,他不滿國民黨新軍閥的統治,反對內戰,希望「國家像個國家,政府像個政府」。這樣他的企業才有出路,才能順利發展。可是他又不願放棄當時特殊的社會環境,他在准備實現一個規模巨大的計劃時,又插足於公債投機市場,他希望通過公債市場的投機活動為企業增加資本。因而他又希望內戰能拖延下去,在內戰的炮火聲中混水摸魚。所以他一方面參與趙伯韜以巨款賄買西北軍「打敗仗」,以便製造謠言,在公債市場興風作浪,牟取暴利,另一方面又勾結汪派政客唐雲山,販賣軍火以支持西北軍延長內戰。
但吳蓀甫終於失敗了。這個富於冒險精神而且從不「妄自菲薄」的人,在工人、農民的革命力量面前,在買辦資產階級人物趙伯韜的侵襲下,愈來愈感到夾在「三條火線」中,「簡直是打仗的生活!腳底下全是地雷,隨時會爆發起來,把你炸得粉碎」。最後,他的一切希望和努力都宣告破產。在眾叛親離,百感交集時,他「拉開抽屜,抓住一支手槍來,對准自己的胸口……」。
「《子夜》里的吳蓀甫是一個具有剛毅果敢性格的人物,這個人在那以軟弱、無能、屈服為共同特色的民族資產階級者群里,不能不說是特殊的。但在他的性格的發展、矛盾和最後的悲劇里,我們卻讀出了民族資產者的共同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