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翠翠是沈從文哪個作品裡的人物
翠翠是沈從文作品《邊城》中的人物。
翠翠是沈從文所著中篇小說《邊城》中的女主人公,是作者理想中人生形式與愛情形式的寄託。
⑵ 分析小說《邊城》中,翠翠,老船夫,天保,儺送四個人的人物形象。
一、翠翠
翠翠是個天真善良、溫柔清純的小女孩,是作者傾注「愛」與「美」的理想的藝術形象。翠翠來到人間,便是愛的天使與愛的精靈。她爺爺把她領大,一老一少相依為命。她既是愛情的女兒,又是大自然的女兒。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靈與化身。
翠翠身上的「美」,是通過她的愛情故事逐步表現出來的:第一階段:翠翠愛情萌生階段。她在小鎮看龍舟初遇儺送,愛情的種子就萌芽了。第二階段:翠翠愛情的覺悟階段。兩年後又進城看龍舟,她的愛情意識已完全覺醒。 第三階段:翠翠對愛情執著的階段。
她在愛上儺送後,沒想到儺送的哥哥也愛上了她。出於對愛情的忠貞,她明確向爺爺表示拒絕。然而,她與儺送的愛情卻忽然受到嚴重挫折,儺送遠走他鄉、爺爺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間「長成大人」。最後,她像爺爺那樣守住擺渡的崗位,苦戀並等待著儺送的歸來,這些充分表現了翠翠性格堅強的一面。
二、天保
天保個性豪爽、慷慨。他是船總的大兒子,卻愛上了貧苦擺渡人的孫女。他知道弟弟也愛翠翠,兩人唱歌「決斗」,他卻因為自己先提了親,「作哥哥的走車路佔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開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敵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現了他的手足之情。
後來他外出闖灘,既是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難過,「好忘卻了上面的一切」。最後意外遇難,可以說他是為了親情和愛情而死。
三、儺送
儺送有著他母親的美好品格,細膩。儺送孤獨地追求著愛情,和哥哥的「決斗」,夜半唱情歌,卻並不為心上人所知。最後也孤獨地出走,不知飄泊到什麼地方。
四、老船夫(爺爺)
爺爺保有著中國傳統的美德,他對孫女翠翠親情無限。為翠翠的親事操心擔憂,盡力促成翠翠愛情的實現。在生活上,對翠翠也是無比關懷,不讓翠翠坐熱石頭,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盡力體諒翠翠的心思,翠翠憂傷寂寞時為她講故事、說笑話、唱歌。
他也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凄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
(2)翠翠小說中的中心人物是誰擴展閱讀:
作品鑒賞:
《邊城》寄託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小說。《邊城》極力謳歌的傳統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對於現代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著物慾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
《邊城》描寫的湘西,自然風光秀麗、民風純朴,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天保兄弟對翠翠真摯的愛以及兄弟間誠摯的手足之愛,這些都代表著未受污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作者極力狀寫湘西自然之明凈,也是為了狀寫湘西人的心靈之明凈。
《邊城》寫以歌求婚、兄弟讓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態和人生的方式,都隱含著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失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慾泛濫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⑶ 試分析沈從文小說《邊城》中翠翠的人物形象
小說的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的三十年代。三十年代的中國,大部分地區因為戰亂變得千瘡百孔,民不聊生。但在作者的筆下,處在「湘西邊境」的「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依然是那麼安詳、和諧。青翠的山、碧綠的水,悠悠來往的船隻,還有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人們,一起構成了一塊充溢著自然之美的「桃花源」。
在小說中,作者就創造了一個非常優美的、情景交融如詩的意境,訴說了一個美麗而又凄婉的愛情故事。小說開篇就把邊城茶峒的秀美圖畫和邊城人的淳樸善良相融合:湘西有一個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有一條小溪,溪邊有座白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小溪流下去,繞山阻流,……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蒿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清澈見底的溪水繞著山石,繞著茶峒,在大石細沙間靜靜地流著,她以自己獨特的美,裝飾了茶峒的風光山色,也浸潤陶冶著這里的人們。
主人公翠翠就是在這自然美的孕育陶冶下成長起來的。她像溪水一樣清澈透明,像山間翠綠的山竹,又像含苞待放的花蕾,她是那麼單純、美麗、善良、聰慧。翠翠秉承了像自然一樣清新純潔的種種美好品質,又有未經世故的少女的天真聰慧所展示出的一種自然不可企及的魅力。這魅力在靈秀的湘西邊陲吸引著各種人:她是老船夫心中的希望,是船總的兩個兒子心中的光芒,還是溪邊勤勞的擺渡人。翠翠如自然的化身,和自然融為了一體,似乎很難分清楚這種清新純潔的自然美是屬於湘西的,還是屬於翠翠的。
小說中作者把自然景物與人物緊密相連,美景是他小說中不可缺少的描寫成分,自然美中烘托出人性之美。在靈秀的湘西邊陲為背景的前提下,《邊城》正是通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真愛情、祖孫之間的真摯親情、鄰里之間的善良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
⑷ 翠翠是哪個作品中的人物
《邊城》
里的翠翠是作家沈從文精心塑造的文學形象。這一人物具版有明慧溫柔的品性,是一個權情竇初開的少女。我們除了能聽到她爽朗的笑聲,看到她純潔的心靈世界,嗅到她所到之處帶及的芬芳,就是能抱有一種善念去祝福她收獲真正的愛情以慰藉她播種的勞苦。一個所處時代晚於祥林嫂處境強於祥林嫂的女孩。我們也體會到了翠翠的快樂人生,盡管她身後隱藏著父母徇情自殺,愛情受挫的現實,但她所處的時代畢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雖然那深重的封建社會的思想枷鎖還纏繞著年輕一代的心靈。父輩們的往事無疑也產生了影響,至少翠翠心裡明白,幸福需要自己安排的。
⑸ 一般認為翠翠是《邊城》的核心人物,請問是否可以將小說題目換成翠翠,為什麼
不可,因為作者所寫的翠翠是人性的現實化身, 在《邊城》里,人性的光輝與山、水之美結合在一起,他們共同組成了邊城,一個充滿愛和美,還有「神性」的地方。
⑹ 沈從文的什麼作品中有翠翠這一人物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也是支撐他所構築的湘西世界的柱石。他通過一個古樸曲折的愛情故事表現了對理想的人生形式的追求。我們從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的總體的大敘事的角度考察《邊城》,則不難發現他的真正的命意在於建構一個詩意的田園牧歌世界,支撐其底蘊的是一種美好而自然的人性。從《邊城》中,我們看到沈從文筆下詩畫般的湘西世界,自然山水滂沱而又秀美,人們單純而又勇敢,沒有貧富、地位之分,均以誠摯為美的,以親善為人之本,使讀者置身於溫馨的世界,這種描寫手法本身就是對爾虞我詐無情的鞭撻。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天寶兄弟對翠翠真摯的愛以及兄弟間誠摯的手足之愛。這些都代表著未受污染的原始文明的傳統美德。作者狀寫湘西自然之明凈,目的在於襯托湘西人清水般的心靈。他筆下的湘西風情與現實中的都市世界形成鮮明的對比。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園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集小說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於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朴納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彩。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生命的哲學思考,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贊美人性美;後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的橋梁,也正由於這種對以金錢為核心的「現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復著悲塗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鳳凰,了解鳳凰,是從沈從文開始的。1902年12月28日,我國著名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沈從文先生誕生在鳳凰古城中營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四合院是沈從文先生曾任清朝貴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於同治五年(1866年)購買舊民宅拆除後興建的,是一座火磚封砌的平房建築。四合院分前後兩進,中有方塊紅石鋪成的天井,兩邊是廂房,大小共11間。房屋系穿斗式木結構建築,採用一斗一眼合子牆封砌。馬頭牆裝飾的鰲頭,鏤花的門窗,小巧別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築具有濃郁的湘西明清建築特色。二十年代就蜚聲文壇,被譽為「中國第一流的現代文學作家,僅次於魯迅」(金介甫Jefferey C.KinKley著《沈從文論》)的沈從文先生在這里度過了他充滿傳奇色彩的童年。
沈從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闖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寫作謀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國公學任講師,兼《大公報》、《益世報》等文藝副刊主編;1931年至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講師;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編全國中小學國文教科書;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學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任文物研究員;1978年至198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任研究員。沈從文先生的文學作品《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外有重大的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侯選人。沈從文先生不僅是著名的作家,還是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他撰寫出版了《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龍鳳藝術》、《戰國漆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等學術專著,特別是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影響很大,填補了我國文化史上的一項空白。
沈從文故居於1991年被列為省人民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拔款進行了整修。故居現陳列有沈老的遺墨、遺稿、遺物和遺像,成為鳳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觀之一,每天來瞻仰者絡繹不絕。
給錢````
⑺ 邊城中的主人公是誰
《邊城》主人公有翠翠、儺送、天保、爺爺,以翠翠為核心。
翠翠:沈從文中篇小說《邊城》中的女主人公,是作者理想人生形式與理想愛情形式的寄託。她是一個天真無邪、自然善良、情竇初開的少女,是集真、善、美於一身的理想的藝術形象。她對船總順順的二兒子儺送一見鍾情,卻羞於表達。
儺送:是船總順順的次子,天保的弟弟,喜歡老船夫的外孫女「翠翠」,卻因哥哥的死感到愧疚而離家出走,無法與翠翠長相廝守。
爺爺:保有著中國傳統的美德,他對孫女翠翠親情無限。他也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凄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
天保:是船總的大兒子,卻愛上了貧苦擺渡人的孫女。後來他外出闖灘,最後意外遇難,可以說他是為了親情和愛情而死。
(7)翠翠小說中的中心人物是誰擴展閱讀:
電影《邊城》改編自沈從文同名小說,講述了民國初年湘西山區偏遠小鎮茶峒城發生的故事。由凌子風執導,馮漢元、戴吶等主演,於1984年上映。
民國初年,在湘西邊境的一個小山城裡,有一個老船夫,守著一條渡船,幫來往的人渡河。他與外孫女翠翠相依為命,17年前,翠翠的母親與一名屯戍軍士未婚生子,後來二人雙雙殉情。老船夫不想翠翠重蹈覆轍,一心希望把翠翠託付給一個可靠的人。
茶峒城裡的船總順順有兩個兒子——大佬天保和二佬儺送。他們同時愛上了翠翠,而翠翠愛的是二佬,三年前的端午節夜晚,翠翠偶然邂逅了二佬,感情的種子就在那時悄悄埋下。
後來,兄弟倆決定用唱情歌的方式,讓翠翠選擇。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歌聲再沒有傳來了。隨後卻傳來了大佬被水淹死的噩耗。二佬雖仍愛著翠翠,但因為哥哥的死,賭氣出走。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老船夫抑鬱而死。翠翠終於明白了許多事情,於是,她守著渡船,等待二佬回來。
⑻ 《邊城》裡面主要人物的分析
《邊城》里人物不多,整個文本出場人物不過十幾個,主要人物六個,作家沒有用濃墨重彩去描繪這些人物,至始都是用淡淡的筆調敘訴。 翠翠: 1、形象美 《邊城》中翠翠是個迷人的形象,她是眾多男性作家心中理想的女性,是沈從文筆下希臘神廟中女神,具有「天人合一」的靈性。 2、人性美、人情美 她天真善良,溫柔恬靜,與爺爺一直過著勤儉、寧靜的生活,隨著年齡增長,沒有一點社會雜質,只是純凈與天真。 3、成長的煩惱 翠翠大了,多了些思索,多了些煩惱,翠翠在與其她女孩區別中認識自己,「自我」意識不斷增強,在其過程中,她的性格、心理都發生了變化,多了些憂思與羞澀。她感覺自己的生命中好像缺少了什麼,但又不知是什麼,日子便成了痛苦的東西,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過去了,從這些中,其實沈從文更想表達的是在一方封閉的農業文明沃土上,封閉的環境、平凡無變化的生活,凄慘的身世,構起翠翠心靈的壁壘,當外顯的個性無法張揚時,翠翠心理只能呈現出「深深閉鎖」和濃烈悲情。 4、渴望完整的愛 這里的愛包括愛情與親情。祖父疼愛備至,但翠翠的愛仍是殘缺的,在成長中所遇到的問題,更加造成不安與恐懼,內心孤寂。 一個舊社會的女子,找到歸宿是他們最大的心願,也是長輩的希望,外公至使至終都為她擔憂,他不想看到悲劇的重演,但翠翠對於愛情卻是迷惘與困惑的,表現出的是一種主觀化、情緒化,到最後才明白。 老船夫: 忠於職守、克盡本分 古道熱腸、重義輕利 善良朴實、深愛至親 天保: 天保個性豪爽,他是船總的大兒子,卻愛上貧苦擺渡人的孫女。他知道弟弟也愛上翠翠時,很大程度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現他的手足之情,後來因外出闖灘,既為弟弟感到幸福,同時消解自己的難受,可以說是為親情與愛情而死。 儺送: 任性、酷愛自由 沒有拜金主義色彩 苦心追求愛情
⑼ 《邊城》中翠翠的人物形象分析
翠翠是個天真善良、溫柔清純的小女孩,是作者傾注「愛」與「美」的理想的藝術形象。翠翠來到人間,便是愛的天使與愛的精靈。她爺爺把她領大,一老一少相依為命。她既是愛情的女兒,又是大自然的女兒。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靈與化身。
她在愛上儺送後,沒想到儺送的哥哥也愛上了她。出於對愛情的忠貞,她明確向爺爺表示拒絕。然而,她與儺送的愛情卻忽然受到嚴重挫折,儺送遠走他鄉。
爺爺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間「長成大人」。最後,她像爺爺那樣守住擺渡的崗位,苦戀並等待著儺送的歸來,這些充分表現了翠翠性格堅強的一面。
(9)翠翠小說中的中心人物是誰擴展閱讀:
翠翠自幼父母雙亡,內心無比孤獨。雖然有外公無微不至地照顧自己,但是並不能真正理解她作為一個青春少女的情懷。她「看著天上的紅雲,聽著渡口飄來鄉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涼」。沒有人能體會一個思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這日子成為痛苦的東西了」。
她為這無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內心的哀痛,只能哄勸她說:「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都不許哭。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對於一個花季少女,這樣的話太不切實際了。
天保和儺送為了她唱歌「決斗」,她卻毫不知情,只能在夢中希望愛情的實現,現實好像和她毫無相干。最後天保闖灘而死,儺送離家出走,外公為她的婚事憂愁而亡,她卻並不能了解這一切的前因後果,只能凄涼地守著渡船,等待著心上人的歸來。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沒有人能告訴她要孤獨地等到什麼時候。
外公因為女兒和那個軍人的悲劇,在他心裡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翠翠害怕地痛哭讓他覺得莫名其妙,他給孫女講她母親的故事,更讓孫女感動不已。對於天保兄弟的選擇,他卻沒有直接告訴翠翠,反而讓孫女「心中不免有點亂」。
他對翠翠「溫和悲憫地笑」,表現了他內心的矛盾,既愛孫女,又害怕她再走母親的老路,卻不能直接說出來。節選部分以後因天保的死造成孫女的悲劇,他又無能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訴說,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說他是在孤獨中死去的。
沈從文(1902年—1988年),原名沈岳煥,湘西鳳凰縣人。1930年後赴青島大學執教,創作作品多了起來。沈從文讀過兩年私塾,正規教育僅是小學,他的知識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這部大書給他的。
沈從文,撰寫出版了《邊城》《長河》等小說,以及《唐宋銅鏡》《龍鳳藝術》《戰國漆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學術專著[2]。他活了86歲,文學水平十分高,即使在講課也體現出坦言和直率品質。
⑽ 小說《邊城》中翠翠的人物性格是怎樣的
翠翠是個天真無邪、自然善良、情竇初開的少女。
翠翠,是沈從文中篇小說《邊城》中的女主人公,是作者理想人生形式與理想愛情形式的寄託。是作者傾注著「愛」與「美」的理想的藝術形象。
對翠翠人物形象性格的分析:
1. 天真善良,聰明可愛。翠翠因為自小在秀美的邊城長大,接觸的是民風淳樸的群體,因此,翠翠沒有被世俗所染,性格天真爛漫,在儺送逗她時信以為真。在爺爺試探她對儺送的心意時,很聰明地掩飾著自己對儺送的愛慕之情。
2. 孝順體貼。平日里,翠翠幫襯著爺爺渡船;在節日時,明明想要去集市,但卻不捨得爺爺孤身一人,而且她與 爺爺相依為命,照料爺爺起居,因而是個孝順的孩子。
3. 內心孤獨。翠翠雖然和爺爺的感情深厚,但似乎翠翠沒有可以真正傾訴心聲的對象。因為爺爺年紀與翠翠相差甚多,無法真正了解翠翠的少女情懷。且在爺爺去世後,翠翠的生活變得更加孤單,愛情無果,而親人皆已離去,所以翠翠內心很孤獨。
4. 渴望愛情,開放真誠。在初次見過儺送後,翠翠的內心就已經對儺送產生好感,雖然很害羞,但是翠翠實際上內心對於愛情非常敢於面對。從文章的細節描寫就可看出翠翠是個敢於追求愛情,對愛情堅貞不移的人。
5. 命運坎坷。在出生時就失去了父母,在唯一的親人爺爺照料下長大,遇到了喜歡的男子,而男子卻離她而去,爺爺也去世了,最終只剩下自己孤身一人,等待心上人的歸來,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中,翠翠是個勇敢追求愛情的人,然而她的結局卻讓人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