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半生緣小說人物關系圖

半生緣小說人物關系圖

發布時間:2021-06-15 13:22:43

⑴ 求香菱學詩的史實和人物關系

香菱
小說《紅樓夢》中人物香菱,薛蟠之妾,原名甄英蓮,甄士隱的女兒。三歲那年元宵,在看社火花燈時被騙子拐走,十二三歲時,被薛蟠強買為妾,改名香菱。她生得裊娜纖巧,做人行事又溫柔安靜,後為薛蟠正妻夏金桂所妒,備受折磨,改名為秋菱,險遭謀害。薛蟠出獄後,把香菱扶了正,後難產而死,並遺留一子(這可以通過最後一回中甄士隱與賈雨村的對話中得知,是由甄士隱親口所述)。一說被夏金桂折磨致死。
人物簡介
香菱原籍姑蘇,原名甄英蓮(諧音真應憐)(古本有的稱其為甄英菊,諧音的意思為真是應該以他的命運來概括全局啊),為甄士隱獨女,眉心中有一米粒大小的一點胭脂記。三歲那年元宵,在看社火花燈時被家奴霍啟(禍起)看護不當而被拐子拐走,養大後先是被賣給公子馮淵(逢冤),後來呆霸王薛蟠打死了馮淵,把香菱強買去做小妾。 香菱後隨薛家進京,一直住在榮府的梨香院。她生得裊娜纖巧,做人行事又溫柔安靜,薛蟠的正房夏金桂極為嫉妒她,就一直虐待香菱。香菱備受夏金桂的折磨,不僅名字被改為秋菱(求憐),還險遭謀害。曾寄住在大觀園中;後來,拜黛玉為師學詩。 早在香菱未被拐時已有一僧一道見甄士隱抱著英蓮,那僧便大哭起來,又向士隱道:「施主,你把這有命無運、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懷里作甚?舍我罷,舍我罷!」已點出香菱「平生遇際實堪傷」第七回周瑞家的在送宮花時見金釧兒和香菱在曬日陽兒,也向金釧兒說:「倒好個模樣兒,竟有些像咱們東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兒。」蓉大奶奶即秦可卿,劉心武認為拿香菱和秦可卿相比是暗指兩人現在的出身並不是真出身,而且要比現在出身高。 詠月——香菱自嘆(一)精華卻掩萬般難,了悟嫦娥奔廣寒。一片冰心無去處,半生緣分有缺殘。綠窗舊醉雙聞笛,紅帳新寒再倚欄。博得香菱應自問,緣何月圓夢難圓!(二)詠月——香菱自嘆 (七律) 雲天霧海路途難,寒卻衿裘勝廣寒。一片冰心何去處,半生情愫有缺殘。綠窗舊跡初聞笛,紅帳新涼再倚欄。我自應憐應自問,人間天上夢難圓?(三)望月——香菱自嘆 (七律,再和) 雲天霧海路途難,寒卻周身勝廣寒。一片冰心何去處,半生緣分本來殘。綠窗舊夢初痕密,紅帳新人又倚欄。我自應憐應自嘆,人間天上不團圓!望月——香菱自嘆 (七律,再和) 雲山霧海路艱難,寒徹周身勝廣寒。一片冰心無去處,半生緣分本來殘。紅塵舊夢難尋覓,綠袖新詞可倚欄?我自應憐應自嘆,月圓賤妾尚難圓!
小說判詞
癩頭跣腳的僧人給甄士隱的暗示: 嬌生慣養笑你痴,菱花空對雪澌澌。好防佳節元宵後,便是煙消火滅時。 其中菱花即香菱,「雪」就是「薛」。英蓮於元宵節被拐子拐走,癩頭和尚此絕即暗示此事。 香菱的判詞(金陵十二釵副冊之首): 首頁畫著是一枝桂花,下面有一方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蓮枯藕敗,後面書雲: 根並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 依照原書第五回太虛幻境薄命司所錄,香菱乃「金陵十二釵副冊」中的第一人,也是書中唯一明確提及的副冊人物(即介於「正冊」的姑娘、媳婦和「又副冊」的丫鬟中間的一級,大約是「屋裡人」一類)。張檬 飾 香菱[1] 第一句是說,「香菱」原來就是「英蓮」;英蓮三歲時被拐子拐走,養到十幾歲賣給薛蟠,給這個花花太歲作了侍妾。後來薛蟠娶了個攪家不賢的潑婦夏金桂(「兩地生孤木」和畫上的桂花都是她的暗示),又貪又嫉,又狠又毒,香菱受盡他們的凌辱虐待,含恨而死。關於香菱的結局,這首判詞已經說得很明確,高鄂的續書寫夏金桂死後,香菱被扶正,是不符曹雪芹的意圖的。程高很多結局都是按照判詞本意寫的,對香菱卻未依照本意,也許是對甄英蓮的憐惜吧!
[編輯本段]不幸命運
香菱的命運是可悲的,但是在《紅樓夢》中曹雪芹對這個人物特別鍾愛,賦予她特殊氣韻,致使在大觀園中游移著一股極清的暗香,然而終究「菱花空對雪澌澌」了。 香菱原名英蓮,她出身在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姑蘇,母親封氏性情賢淑,深明禮義,父親甄土隱嚴正清白,稟性恬淡,為本地望族。年已半百的夫妻倆,膝下無兒,只有一女,乳名英蓮。 英蓮「生得粉妝玉琢,乖覺可喜」,全家極其疼愛。應該說英蓮生活在這樣的家庭是幸福美好的。不幸的是,在她三歲那年的元霄佳節,土隱命家人抱去看燈,至半夜時家人因小解,將英蓮放在一家人家門檻上,待他回來,英蓮不見蹤影。全家人到處尋戲,皆無音訊,英蓮早被拐子拐去,另走他鄉。當天甄家又遭大火,燒成一片瓦礫場,這一個又一個的不幸遭遇,給英蓮的命運籠上了悲劇色彩。甄土隱只得將田莊折變,與妻投岳父家去。 當人們再悉英蓮時,她已長到十二、三歲了。她被拐子養在僻靜處,認著親爹。當英蓮,已有些姿色時,拐子騙她說,爹因無錢還債,要賣她。(香菱是不是真如她所言不記得小時候的事了,我們已不得而知。)這時正巧本地有個馮淵的小子,父母早亡,又無兄弟,有些薄產,一眼看上這丫頭,立意買著作妾,發誓不再續娶,議定三日後過門。英蓮的命運這時似乎出現了轉機,英蓮被折磨了多年,得了這段姻緣,倒是英蓮不幸中的有幸。然而又偏偏不幸的命運在捉弄這紅顏薄命女。拐子為嫌錢,第二日又將英蓮賣予「豐年好大雪」的薛家「呆霸王」薛蟠,意欲捲走兩家銀子,逃往他鄉。薛蟠橫行霸,淫佚跋扈,拐子哪能走脫,被兩家拿往打個半死。拐子求饒,兩家都不肯收銀,只要領人。薛家勢強人多,將馮淵打了個稀爛,抬回家三日便死了,薛蟠生拖硬拽拉帶走了香菱。尤為讓人痛心的是,將香菱胡亂判給薛蟠的不是別人,正是其父甄士隱舊時接濟過的書生賈雨村。賈雨村發達後曾信誓旦旦地對甄氏夫婦說,務必差人找尋回來。然而面對四大家族「護官符」的壓力,他依舊選擇了徇私枉法,英蓮的命運也再一次被推向無情的深淵。 後來她被人們、薛蟠的妹妹薛寶釵漸斬喚著香菱。曹雪芹安排這薄命女名字的更改,寓意著很深的含義:它是說,蓮的質地高潔,貴若襯飾凈瓶水的柳枝,或如如來親炙的座席,一旦脫離蓮座,委落紅塵,處於污泥,甚而成為野草閑花群落中的一株菱花。 曹雪芹對香菱是十分鍾愛的,可以說《紅樓夢》中有兩類截然不同的女子形象:一類是像黛玉、妙玉、齡官等人的冷僻高傲;另一類是像寶釵、襲人、湘雲等人的世故練達。而曹雪芹在塑造香菱時,卻拋撇了這兩種典型,把她塑造成矯憨天真、純潔溫和、得人憐愛的女性。香菱雖遭惡運的磨難,卻依然渾融天真,毫無心機,她總是笑嘻嘻地面對人世的一切,她恆守著她溫和專一的性格。當薛蟠在外尋花問柳被人打得半死,香菱哭得眼睛都腫了,她為自已付出珍貴的痴情。薛蟠外出做生意,薛寶釵把她帶入大觀園來往,她便有機會結識眾姑娘。為了揭示香菱書香人家的氣質曹雪芹還安排了香菱學詩的故事。她拜黛玉為師,幾經失敗,終於成功,夢中得句,寫出了「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博得嫦娥應借問,緣何不使永團圓」的精彩詩句,贏得眾人贊賞,被補為「海棠詩社」的社員。曹雪芹在百草千花、萬紫千紅的大觀園中特意植入的一朵暗香的水菱。這時香菱命運的轉機,給了讀者一次小小的安慰。 可是好景不長,她舛苦的命運又到來。薛蟠外出做生意又遇夏金桂,不幾天就粘上了,不久娶為正室。金桂的出現,使香菱步上死陰的幽谷。金桂未來之前,她雖不幸,但終究還很自足的狹小女性侍妄世界,快活單純過日子。金桂到來為爭寵,開始找碴,先命香菱陪她睡,香菱不肯,金桂說她嫌臟,怕夜裡伏侍;不久又裝起病來,說是香菱氣的;金桂自扎紙人,挑唆薛蟠,薛蟠不問清渾皂白,抓起門閂打香菱。香菱倍受到精神與肉體雙重磨折。金桂還像歷史上肆行文字獄的暴君,連薛蟠的妹妹薛寶釵給取的名字,也要找碴兒,她說:「菱角花開,誰見香來?若是菱角香了,正經那些香花放在哪裡?可是不通之極!」香菱道:「不獨菱花香,就連荷葉,蓮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但它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靜日靜夜,或清早半夜,細領略了去,哪一股清香比是花都好聞呢,就連菱角、雞頭、葦葉、蘆根,得了風露,那一股清香也是令人心神爽快的。」金桂道:「依你說,這蘭花桂花倒香的不好了?」香菱說到熱鬧頭上,忘了忌諱,便介面道:「蘭花、桂花的香,又非別的香可比。」一句未了,金桂的丫頭忙指著香菱的臉,說道:「你可要死!你怎麼叫起姑娘的名字來?」香菱猛省,依著金桂從此改名「秋菱」。 香菱最終忍不往百般虐待折磨,把前面路徑競一心斷絕,跟隨寶釵去了。 (以下為高鶚續書的結局)但是老天會替人鳴不平,金桂弄巧成拙,自己落入自已設計的陰謀中毒斃了,香菱解除禁忌,扶為正室,這是香菱命運的又一次重要轉機,這正像她第一次可能嫁給多情專一的馮淵一樣,是黑暗生命中的一線曙光,後來又為薛家懷上了一個胎兒,眼看一切惡運即將過去,曙光即在前面,一個徹底改變命運的機會就要到來,然而它來得太遲了,太遲了,因為一生的劫難、坎坷、舛苦、不幸,特別從薛蟠房中移出,不免對月傷悲,挑燈自嘆,氣怒傷肝,內外拆挫不堪,已釀成干血之症。最後香菱生下的同樣是一個「粉妝玉琢,乖覺可喜」的寧馨兒,而自已難產,在血汗床房掙扎而離開人世。這一生一死閃差野,讓人感到香菱的命運何等蒼涼、乖蹇與不幸,給讀者留下了深深的思索!

⑵ 聊齋志異系列各集的簡介

主演:黃曉明、胡歌、胡可、李冰冰

劇情:根據古典名著《聊齋志異》改編的36集電視系列劇《聊齋志異系列》分為6個單元,將按《畫皮》《小翠》《小謝和秋容》《阿寶》《小倩》《陰差陽錯》順序相繼播出。

《畫皮》詭異

香港演員江華在劇中飾演翰林學士、大畫家王安旭,美女曾黎飾演女鬼梅三娘。梅三娘向王安旭復仇,揭示出王安旭可怕的真實面目。

【製作人】:李國立 代表作:《書劍恩仇錄》、《仙劍奇俠傳》、《天外飛仙》

【導 演】:吳錦源、黃偉明、衛翰韜 代表作:《天地傳說之寶蓮燈》、《楊門女將》、《書劍恩仇錄》

【碟數】:VCD:40碟、DVD:12碟、HDVD:6碟

【主演】:

黃曉明 代表作:《大漢天子》、《神鵰俠侶》

林志穎 代表作:《天龍八部》

胡 歌 代表作:《仙劍奇俠傳》、《天外飛仙》

李冰冰 代表作:《天下無賊》、《飛鷹女俠》

江 華 代表作:TVB一線男星《九五至尊》

梅小惠 代表作:電影《審死官》、《天降奇緣》

楊丞琳 代表作:《愛情白皮書》、《流星花園》

張達明 代表作:電影《大內密探零零發》

葛民輝 代表作:電影《天才與白痴》、《算死草》

李立群 代表作:《半生緣》、《倚天屠龍記》、《神鵰俠侶》

胡 可 「歡樂總動員」著名主持人,代表作:《半生緣》、《京華煙雲》

TAE 泰國小天王

霍思燕 水晶女孩 拍攝「喜之郎」果凍廣告

唐 寧 代表作:《大唐雙龍傳》、《天涯俠醫》

曾 黎 代表作:《男才女貌》、《歸途如虹》

潘儀君 代表作:《無鹽女》

楊 冪 代表作:《神鵰俠侶》飾郭襄、《紅粉世家》、06年央視大戲《王昭君》飾演女一號

【看點分析】:

1、剛成功完成電視劇《仙劍奇俠傳》的製片方,3000萬打造名著《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曾經多次被搬上電視熒屏,此次編劇選取其中《小翠》、《陸判》、《畫皮》、《阿寶》、《小倩》、《小謝與秋容》六個故事,對古老而神秘的神話進行了全新時尚的演繹。故事情節已更趨人性化,並有許多經典情節在劇中精彩展現。

《聊齋》涉及大量靈異內容,需要特技支持。現在的電腦三維製作技術日趨成熟;而製片方更有以大量電腦特技完成《仙劍奇俠傳》的成功經驗,再加上3000萬的經費投入,勢必再創收視新高。

2、用頂尖的電腦三維製作技術打造出一個亦真亦幻的神話世界

高科技的電腦技術魔術般地創造出一個個神奇的鏡頭,獨特奇異的場景氣氛結合種種華麗的神法效果及各種類型的詭異魔怪,給人強烈的視覺感官刺激。同時絢麗的電腦特技又與細膩動人的感情戲、無厘頭的搞笑功夫共冶一爐,打造出一個亦真亦幻的神話世界。

3、青春偶像版《聊齋》,從主角到配角全部是當前正紅的俊男靚女,尤其是劇中的美麗女鬼,堪稱新一代鬼魅。

投資方此番不惜血本請來多位大牌明星加盟該劇,以期借明星效應帶動本劇人氣。其中,台灣美女楊丞琳首度古裝亮相;泰國小天王TAE演繹痴情書生。「小郭襄」楊冪上演驚世戀情。大漢天子黃曉明「情迷」無頭女鬼胡可;「賊女」李冰冰變為可人「小狐仙」,獻身「痴兒」林志穎。「至尊皇帝」江華化作負心情郎。而新生代偶像代表人物胡歌則會在《小倩》中扮演當年張國榮扮演的寧采臣一角。

年輕而具活力的團隊,偶像而又實力的演繹,使本劇洋溢著一股青春氣息,尤其是劇中的女鬼形象,時而率真任性、時而明媚妖艷、時而飄逸動人,讓人明知為鬼卻仍生親近之心。

【故事梗概】

《聊齋志異》由六個最具代表性的故事,包括《小倩》、《陸判》、《畫皮》、《小翠》、《阿寶》、《小謝與秋容》,各有不同的特色與風格。

小倩——帶你進入一個奇幻的世界,感受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

陸判——換頭風波,書生上天下地狀告冥官,討取公道……

畫皮——這是一個關於女鬼復仇的故事……

阿寶——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在愛情上,只要是至情至誠,定能感動佳人,終成美眷……

小翠——靈狐報恩,嬉鬧中化解危機,痴兒巧婦,每天製造歡樂笑聲……

小謝與秋容——書生勇闖鬼屋,巧遇兩只調皮鬼,經歷了多番生死患難,發生了一段浪漫感人的愛情故事……

《小翠》詼諧

李冰冰飾演狐女小翠,其母為報答恩人王源智,將小翠嫁給王源智又痴又傻的兒子王元豐(林志穎飾),演繹出一個有趣、好玩的故事。

《小謝和秋容》無厘頭

泰國小天王TAE飾演的書生陶望三住進了一個鬼宅,碰到了霍思燕飾演的秋容、香港美女唐寧飾演的小謝等一幫女鬼,幾經驚嚇後卻和她們成為了朋友。這些女鬼幫陶望三在招親大會上打敗了文武狀元,眼看陶望三就可以娶到富家小姐了,可小謝愛上了陶望三……

《阿寶》奇特

禽獸醫生孫子楚醫好了趙家小姐阿寶的鸚鵡,並與阿寶相愛。然而阿寶卻得了一個怪病,每天早上醒來,總是會忘掉頭一天所發生的事。原來阿寶中了一個叫苗婆婆的巫婆下的咒語……阿寶由台灣美女楊丞林主演,苗婆婆由鄭佩佩扮演。

《小倩》緊張

聶小倩要勾引寧采臣的魂魄,不知不覺間卻成了愛情的俘虜,但千年樹妖不會讓他們輕易逃掉……寧采臣由因《仙劍奇俠傳》而一炮走紅的胡歌飾演,「小郭襄」楊冪飾演狐妖聶小倩。

《陰差陽錯》感人

胡可飾演的小曼與黃曉明飾演的書生兼醫生白揚展開了一段生死戀,即使小曼死了變成鬼,白揚也要追入地府去與之相會。

⑶ 求推薦研究張愛玲比較好的學者和著作,或者是關於她愛情觀的著作神馬的。有英文的文獻的最好哇~~

《重讀張愛玲》 上海書店出版社
由陳子善教授所編,夏志清、李歐梵、劉紹銘、陳建華等多位名家著述的《重讀張愛玲》,這是迄今為止海內外第4部張愛玲研討會論文集。本書收錄有張愛玲研究者最新的研究成果25篇,研究領域側重張愛玲晚年的創作與研究,包括她晚年創作的小說《同學少年都不賤》,晚年從事的《海上花列傳》英譯,對長篇小說《十八春》的修訂,在電影劇本創作上的風格與得失等等,力圖展示近年「張學」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趨勢。
《平視張愛玲》
全面總結張愛玲的文學成就和創作特色,梳理其美學和文學理念,還張愛玲一個更真實更具親和力的形象。書中還收錄了作者對張氏作品和人物形象的探討文章,文采斐然,可堪一讀。
《張愛玲私語錄》
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將其父母宋淇、宋鄺文美與傳奇作家張愛玲四十年間的三百多封通信內容加以整理,編成《張愛玲私語錄》一書,即日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本書記載了張愛玲與宋淇夫婦真摯堅固、相知相扶的情誼,也為張學貢獻了新的研究資料。一般讀者只知道張愛玲和炎櫻等關系親密,卻多半忽略了宋淇夫婦才是她下半生最信任的好友,《張愛玲私語錄》即是體現他們半世紀交往的友情之書。本書內容豐富,包括大量圖片、張愛玲遺囑手稿等珍貴資料,不僅呈現了張愛玲在海外的生活境況,也對其晚期創作心路歷程有具體的描述,是目前了解張愛玲海外生活最重要的作品,也是解開諸多張學研究謎團的重要線索。透過這些內容,我們將看到一個更立體、更生活化、更真實的張愛玲。

如果想了解張愛玲的愛情生活 《今生今世》和《小團圓》可以對照看
英文文獻 用知網搜就可以了 不過得是會員或者用高校圖書館連接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⑷ 關於張愛玲的簡介、生平事跡。最好多點詳細點。

1.早年經歷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一幢沒落貴族府邸。張愛玲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父親張廷重(張志沂)屬於遺少型的少爺,母親黃逸梵(黃素瓊)是新式女性。

1923年,父親在津浦鐵路局謀得一英文秘書職位,父母和姑姑張茂淵由上海搬到天津。

1924年,開始私塾教育,母親與姑姑奔赴歐洲游學,張愛玲由姨奶奶看管。

1927年,在私塾讀詩背經的同時,開始寫小說。第一部小說寫一個家庭悲劇,第二部小說是關於一個女郎失戀自殺的故事,還寫過一篇類似烏托邦的小說《快樂村》。

1928年,父親帶著張愛玲姐弟由天津回到上海。開始學習繪畫,英文和鋼琴,並開始讀《三國演義》《西遊記》《七俠五義》等古典文學作品。

1930年,在母親的堅持下進美國教會辦的黃氏小學插班讀六年級,同時改名為張愛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同年父母協議離婚,張愛玲隨父親生活。

1931年,在小學寫了第一部具有完整情節的小說,在同學中傳閱。同年秋,進入上海聖瑪利亞女校就讀。

1932年,首次發布短篇小說《不幸的她》刊載於聖瑪利亞女校校刊《鳳藻》總第12期,並不時有讀書評論等文章見於校外的《國光》等報紙雜志。

1933年,在聖瑪利亞女校校刊《鳳藻》上發表第一篇散文《遲暮》,並開始與父親學寫舊詩。隨後陸續發表了《秋雨》《牛》《霸王別姬》《論卡通畫之前途》等文章。

1937年,夏,從聖瑪利亞女校畢業。

1938年,年底參加英國取倫敦大學遠東地區入學考試。

2.步入文壇

1939年,張愛玲考取倫敦大學,卻因為戰事激烈無法成行,改入香港大學文學系。不久,在《西風》月刊上發表她的處女作《天才夢》。

1942年,因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大學停辦,張愛玲未能畢業。隨後與好友炎櫻返回上海,報考上海聖約翰大學,卻因「國文不及格」而未被錄取。於是,開始為《泰晤士報》和《20世紀》等英文雜志撰稿。

1943年,張愛玲在《紫羅蘭》上發表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該小說使張愛玲在上海文壇一炮打響,嶄露頭角。此後,張愛玲一發不可收拾,陸續了發表《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經》、《傾城之戀》等一系列小說,散文。

1944年,初春,張愛玲因小說《封鎖》與胡蘭成相識、相知、相戀。不久後,便與其結婚。然而,這次婚姻只維持了兩年。這段沒有結果的婚戀是張愛玲人生中一段不尋常的經歷,也是讓她飽受非議的一段經歷。同年,張愛玲不僅創作了《花凋》、《鴻鸞禧》、《紅玫瑰與白玫瑰》等作品,還出版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說集《傳奇》以及散文集《流言》,並且《苦竹》上發表《自己的文章》以回應傅雷的批評,張愛玲也因此在上海文壇大放異彩。

1947年,張愛玲應邀創作了電影劇本《太太萬歲》和《不了情》。

1951年,張愛玲以「梁京」的筆名發表的小說《十八春》。

1952年,張愛玲赴香港,供職於美國新聞署的駐港辦事機構。

1954年,張愛玲兩部帶有政治傾向的長篇小說《秧歌》和《赤地之戀》先後在《今日世界》連載。

3.旅居美國

1955年,秋,張愛玲乘「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赴美國。

1956年2月,搬到紐英倫州,遇見了美國劇作家賴雅。同年8月,張愛玲與賴雅相識半年後結婚,兩人共同生活到1967年賴雅逝世。

1958年,獲加州韓廷敦哈特福基金會資助半年,在加州專門從事寫作,發表小說《五四遺事》,為香港電懋電影公司編寫《情場如戰場》、《桃花運》、《人財兩得》等劇本。

1960年,張愛玲加入美國國籍,成為美國公民。

1961年,應香港電懋影業公司的邀請,張愛玲去台灣收集資料後赴香港創作電影劇本《紅樓夢》、《南北和》及其續集《南北一家親》、《小兒女》、《一曲難忘》,回美國後還創作了《南北喜相逢》。

1962年,張愛玲在英文《記者》雜志發表訪台記事《重回前方》。

1966年,張愛玲把中篇舊作《金鎖記》改寫為長篇小說《怨女》在香港《星島晚報》連載。[2]

1967年,張愛玲任紐約雷德克里芙女子學院駐校作家,並開始英譯《海上花列傳》。

1969年,張愛玲將舊作《十八春》略做改動後,易名為「半生緣」在台灣出版。同年,得陳世驤教授之識,任職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中國研究中心」,繼續《紅樓夢未完》之研究,兩年後離職。

4.晚年歲月

1972年,張愛玲移居洛杉磯,開始了幽居生活。

1973年,張愛玲在《皇冠》發表《初評紅樓夢》,張愛玲的一些散文,小說也由台灣重刊。

1974年,張愛玲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談看書》與《談看書後記》,在皇冠發表《二詳紅樓夢》,完成英譯《海上花列傳》(未出版,後來因為搬家遺失譯稿)。

1976年,張愛玲出版自己的第二部散文集《張看》,同時發表《三詳紅樓夢》。1977-1993年,張愛玲陸續完成了《色戒》、《惘然記》、《對照記》的創作,並出版了《紅樓夢》評論文集《紅樓夢魘》。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在洛杉磯西木區家中寓所死後一星期才被發現,享年75歲。生前指定林式同為遺囑執行人。9月19日,遺體在洛杉磯惠澤爾市玫瑰崗墓園火化。9月30日,骨灰由林式同、張錯、高全之、張紹遷、許媛翔等人攜帶出海,撒於太平洋。

(4)半生緣小說人物關系圖擴展閱讀:

張愛玲(1920.9.30—1995.9.8),中國現代作家,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志上發表作品。

1943至1944年,創作和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

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創作英文小說多部,但僅出版一部。1969年以後主要從事古典小說的研究,著有紅學論集《紅樓夢魘》。1995年9月去世,終年75歲。有《張愛玲全集》行世。

⑸ 《海底世界》作者 石友 簡介

《石友》創辦於1995年,是由甘肅省黃河石協會與蘭州民間工藝美術協會創辦的。2006改由甘肅省黃河石協會主辦。至目前,《石友》共出七十餘期,發表文章2000餘篇,800多萬字,刊登各種石照5000餘張,目前在全國及加拿大都有《石友》的讀者。《石友》在這十餘年間,為創新賞石理論,豐富社會文化生活,提高奇石愛好者的藝術修養,構造和諧社會,發揮了很大作用,受到賞石界的廣泛贊譽。
中文名稱
石友
主辦單位
甘肅省黃河石協會與蘭州民間工藝美術協會
創刊時間
1995年
快速
導航
石友特點辦刊過程石友網站信息聯系石友
石友簡介
《石友》創辦於1995年,是由甘肅省黃河石協會與蘭州民間工藝美術協會創辦的。2006改由甘肅省黃河石協會主辦。至目前,《石友》共出七十餘期,發表文章2000餘篇,800多萬字,刊登各種石照5000餘張,目前在全國及加拿大都有《石友》的讀者。《石友》在這十餘年間,為創新賞石理論,豐富社會文化生活,提高奇石愛好者的藝術修養,構造和諧社會,發揮了很大作用,受到賞石界的廣泛贊譽。 《石友》當初只是作為協會的一項工作,預定每年只出一期,把會員中的賞石論石文章匯集成冊,名字叫《黃河奇石文集》,但出版後,受到了國內廣大石友的熱烈反響,應廣大石友要求,從當初的每年一期黑白版變為每年兩期、三期、四期、六期。到2007年,為滿足更廣大石友的願望,改為全年十二期全彩,銅版印刷,名稱也從最初《黃河奇石文集》改為《黃河石友》、《石友》。
石友特點
在十年的創辦過程中,《石友》形成了這樣幾個特點:
把握政治方向 具有明確的思想性
《石友》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藝術觀為指導,以弘揚中華民族的先進文化,引導廣大奇石愛好者,用高雅文化陶冶情操,增進身心健康,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為宗旨,引導大家創新思維,以心會石,以石養人,使奇石走向市場,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注重理論創新 具有明確的指導性
對在新形勢下我國的觀賞石文化如何繼往開來,使之持久健康地發展,進行了有益的探討,發揮了積極的啟迪作用和導向作用。先後提出了「心石」學說、《奇石鑒賞的四要素》、《賞石當重奇與美》等賞石理論。賞石界公認:奇石市場在柳州,賞石理論在蘭州。
突出雅俗共賞 具有廣泛的可讀性
文章篇幅有長有短.論理有深有淺,豐富翔實,作者面和讀者面都比較廣,具有廣泛的群眾性,讀者閱後都受教益,各得其所。許多石友說:《石友》是自己誠

⑹ 小說半生緣里結局什麼意思

人人都羨慕豪門,實際上豪門中人,比普通人承受著更多的壓力和無可奈何,而這一切沒有退路。為了家族體面,個人的感受早已被拋到九霄雲外,唯獨利益和體面才是根本。石翠芝的命運,從一開始就註定了。

⑺ 為什麼張愛玲的書我看不懂

我第一次知道居然有人看不懂張愛玲……
我可以理解沒法欣賞,但是怎麼會看不懂呢,我覺得她寫東西很通俗啊emm
看了一下別人的回答感覺關鍵可能在於 不要帶著故事的預設去看她的小說
張愛玲是海派,比較偏通俗文學,但你用看慣了網路文學的眼光去閱讀絕對是現實到了另一個次元里
首先我們平時看慣了的故事大多數人物形象經過了較大程度的誇張化 並且相對扁平 比如公主和魔王這種設定 會存在特定的善和惡的定位
但是張愛玲的小說里這種定位非常淡 幾乎沒有
真實是復雜的 很難判斷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很難對應該怎麼做下定論 張愛玲屬於比較注重去還原這種真實的類型 她把真實擺出來 但不做任何評價 這是她第一個不同於當代娛樂文學的地方
其次 同樣反映真實 有的作家著重描繪美好的那一面 有的作家從文化角度出發,態度平和 但張愛玲作為海派代表人物 繼承了現代主義式的美學 所以她筆下的真實更陰暗 更頹喪 更極端 更反叛 這是第二個不同於審美習慣的地方
第三 張愛玲相對淡化了情節和沖突。我們現在看慣的故事戲劇感都很強,比如女主一定會遇到困難男主一定會及時英雄救美,大起大落峰迴路轉就是戲劇的設計。而張愛玲的小說,雖然相比自然主義一類依然存在戲劇性,跟現代娛樂小說比起來就是很明顯的淡化情節了,充斥著大段瑣事且人物軌跡平淡不按套路走,這是第三個不同於習慣的地方(強調下這里的淡化是相對而言,張愛玲在純文學里還是算情節性強的)
最後,從感情上而言,跟性格有關,她的人物都比較極端,愛得極端恨得也極端,這個能不能理解可能是性格問題了,非常理性淡泊的人可能覺得比較不可理喻吧

⑻ 求《半生緣》簡介。

《半生緣》的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的十年左右,地點是在上海。著者以第三人稱開頭介紹:「他和曼楨認識,已經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來已經有十四年了....」然後寫道:「他和曼楨從認識到分手,不過幾年的工夫,這幾年裡面卻經過這么許多事情,彷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樂都經歷到了。」
書中的男主角「他」---沈世鈞,南京人,與許叔惠同學,得許介紹來工廠任實習工程師。女主角顧曼楨,原籍安徽六安,十四歲時父親去世,隨著母親、姐弟住在上海,也在許任職的工廠做打字員。
故事發生在春節的第四天,許與沈到一家小飯店吃飯,遇到顧曼楨也在小店,此後三個人就常一起到飯店吃飯,外出遊玩。顧在照相的地方失落一隻紅手套,沈不聲不響,獨自冒著雨,踏著泥路去找回來。第二天中午悄悄的遞給了顧。顧因受傷風感冒沒有來上班,許、沈正想要去看望她,顧遣弟弟到辦公室送抽屜的鑰匙,請許幫忙取出昨日打好的公文。兩個男人吃飯時,就談到了顧叫弟弟送鑰匙的事情,好像怕人家上她家,對她的家庭有一種神秘感。
顧病癒上班,三人又外出吃飯,許因另有應酬。席間,顧坦白的告訴他:家裡有祖母、母親、一個姐姐、兩個弟弟。姐姐因負擔家庭生活,先當舞女,後做交際花。她家住的房子就是姐姐的「朋友」送的。現在將要嫁給一個吃交易飯的祝鴻才,搬出去住。沈也說出自己家庭的情形,母親和年輕的寡嫂帶著三歲的侄子,開一家皮貨店。父親和一位從良的姨太太,帶著娘家母親及三個小孩住在南京。

沈的父親病重,將事業交給沈接管,要他辭職回家,沈回南京後想念顧,請許陪顧同到南京來玩。沈的父親,見到顧很像他在上海認識的一個舞女,他認為她們倆是姐妹。沈到上海看顧,就將父親的話告訴顧,引起顧的憤怒和誤會,她認為姐姐逼於生計,沒有什麼見不得人,既然沈家有所顧慮,趁早算了,兩人鬧得不歡而散。

祝鴻才婚後發了不義之財,在外花天酒地。曼璐由於自己墮胎二次,不會生育,想要攏絡丈夫,知道丈夫有意染指小姨,不惜裝病設計,讓丈夫強奸得逞,將妹妹幽禁一年,生下一個男孩。為恐沈來找曼楨,立刻將母親全家遷往蘇州,沈找到曼璐,她假說妹妹不願見他,退還他私訂之戒指。

曼楨住院生產,將不幸告訴同產房的產婦蔡金芳,金芳的丈夫幫助她逃出醫院,找到教書的工作,不幸又被她母親找到,勸她和鴻才結婚。曼璐也抱來她的兒子來相求,仍不為所動。有一天路上遇見曼璐的女傭阿寶,說是曼璐病死,鴻才經商失敗,就住在這附近。於是她常常留意年齡相近的小孩。一天看見鴻才老家帶出來的女兒招弟,也看見自己的兒子。另一天,她看到從鴻才家出來一口小棺材,原來是招弟得了猩紅死了。她進屋去看她的兒子也得了猩紅熱。鴻才不在家,女傭告知鴻才虐待小孩,常常不回家。她為了救小孩,在鴻才家中照顧小孩十多天,最後,決定嫁給她最恨的鴻才。婚後鴻才發了國難財,又花天酒地,不理曼楨母子。有一天曼楨在診所發現鴻才帶了情婦和孩子也在看病,決心離婚,獨力工作扶養孩子。

這時沈父死分家,婚後也搬到上海,心中常常想起曼楨。出國十年的許叔惠從美國回來,沈去許家找叔惠,不意遇見曼楨也在。二人一起離開許家,在一家飯店談談別後,沈才說出曾去找她,她家搬了,她姐姐告訴他曼楨嫁給母親的侄子張豫瑾醫生。他沒有想到她姐姐竟做出這樣的事來!他倆見面,對望半,曼楨說:「世鈞,我們回不去了。」他知道這是真話,聽見了也還是一樣震動。她的頭已枕在他肩膀上。他抱著她。又半,她方道:「世鈞,你幸福嗎?」世鈞想道:「怎麼叫幸福?」他和嫂嫂的表妹石翠芝結婚,沒有愛,相愛的人不能結婚。

故事應該在這里結束,張愛玲借沈的口吻在想:「也許愛不是熱情,也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⑼ 半生緣的故事簡介,不要太啰嗦,大概一張ppt剛好。 謝謝哈!!

曼楨的父親早逝,姐姐曼璐放棄了戀人張豫謹,嫁給了投機分子祝鴻才。曼璐因不能生育企圖勸曼楨當其夫的姨太太,遭曼楨拒絕,鴻才強暴了曼楨,曼楨無臉見戀人沈世鈞,拒絕沈世鈞的求婚。曼璐的戀人張豫瑾對曼楨情愫暗生,這一幕幕糾纏不清的感情,獨具風格地展示了一場紅塵情愛。

作為一部慢熱型文藝劇,由張愛玲長篇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半生緣》有很多地方值得品味。

品味一:蒼涼的調子

我認為《半生緣》是迄今為止將名著改編得最成功的電視劇。它不像《金粉世家》,將張恨水的小說改編成一部青春偶像劇,而是保持了原作中的蒼涼調子和悲劇命運。由於它的主線是三男三女的命運,《半生緣》的故事觀眾又太熟悉,要讓生活在現代社會里的觀眾去體味張愛玲的至理名言:「生命是一襲爬滿了虱子的華麗的袍子「,還真是不易。

35集的《半生緣》,張豫謹的戲分被放大,世鈞和曼楨之間還多了一個銀行買辦楊振遠,多角戀是吸引觀眾看下去的招數,但人物的命運走向並沒有改變。曼璐在負疚中病死,世鈞還是娶了石翠芝,淑惠離了婚。對原著的忠實,暗藏在幸福背後的悲涼,使《半生緣》的藝術性遠遠高於《金粉世家》。

品味二:煽情的情節

《半生緣》講述的是戀人間的生離死別,如何讓不能終老的半生緣分更加動人,就只有在細節上下手。電視劇保留了世鈞打著手電筒為曼楨找紅手套,世鈞在弄堂里送曼楨回家,送戒指,二人最後在飯館里相擁,表白「兩人還要在一起,卻再也回不去了」等細節。最煽情的段落是二人常去的樹林里,有一棵樹,被他們命名為樹仙。當世鈞遍尋曼楨不著,他將二人的定情戒指嵌在樹身上,刻下了「曼楨再見」幾個字,催淚強度絕不亞於《藍色生死戀》。

品味三:成功的選角

一開始我對蔣勤勤、林心如、譚耀文、李立群主演的《半生緣》並沒有抱太多期望,畢竟黎明和吳倩蓮主演的電影太出色了。整部劇看下來,除了林心如稍嫌弱,其他幾位主演的表現還不錯。

蔣勤勤的「辣」

說蔣勤勤辣是因為她借顧曼璐,不僅打破了自己的花瓶形象,在演技上更有一番脫胎換骨。《半生緣》一開場的顧曼璐,風騷中透著一點潑辣,當她在舞場上左顧右盼,觀眾真的很難相信她就是瓊瑤一手打造的柔情女子蔣勤勤。整部《半生緣》,蔣勤勤的表演都相當外放,而電影版《半生緣》梅艷芳飾演的曼璐則有點內斂。她演出了一個舞女被後輩搶飯碗的哀怨,一個年華漸逝的女人拚命想抓住一點東西的急切。可是一切都沒有朝她意願中的方向走,她一輩子惟一愛過的男人是張豫謹,張豫謹迫於母親的壓力不能娶她。祝鴻才是她的救命稻草,不能生孩子的她最後什麼都抓不住了。當張豫謹移情曼楨,曼璐從18歲時為家庭承擔的苦楚釋放了,她利用了自己的妹妹,為祝鴻才生了一個兒子。

曼璐的人生短暫,卻相當有起伏。蔣勤勤完整地詮釋了曼璐從妥協到變態的過程。曼璐的眼神,在祝鴻才面前的柔媚與算計,失去愛人豫謹的悲痛,對妹妹曼楨既負疚又有一絲快感的心態,最後一口氣沒上來的臨終之態,蔣勤勤都沒有給曼璐這個角色丟分。她在《半生緣》大氣而又潑辣的表演,可能會為她贏來更多的好角色。

林心如的「柔」

林心如演的曼楨在沒有被祝鴻才糟蹋之前,一派柔情姿態,從形象到表演都像極了《情深深雨蒙蒙》里的陸如萍。張愛玲筆下,包括吳倩蓮出演的顧曼楨,其堅強或者對命運的憂郁都是來自骨子裡。林心如版顧曼楨更像三十年代大上海里的新女性,神情勇敢了一點,與人交往中,又柔了一點。

《半生緣》中,林心如最出彩的一場戲是得知自己被姐姐出賣後,與曼璐對峙後那種悲憤和無奈。可能跟電視語言的直白和通俗有關,曼楨被祝鴻才關在小屋裡的掙扎,林心如的表現都太張揚。骨子裡的蒼涼是張愛玲小說的特質,林心如則把它解讀成了命運的悲苦。值得表揚的是一向以清純形象示人的林心如,在《半生緣》里不惜「自毀形象」,既有披頭散發的癲狂形象,也有醜陋的歇斯底里鏡頭。

李立群的「滑」

對李立群出演的祝鴻才,我的第一印象是誇張,從他戴的墨鏡到走路的姿態,都有舊上海癟三的影子。我還是更喜歡葛優演的祝鴻才。在台灣和內地拍過不少喜劇的李立群,可能也想給祝鴻才添上幾抹喜色,比如他老是眨巴著眼睛,他摟著舞女時那種自得的神態,都非常搞笑。

先不論李立群版祝鴻才是否忠於原著,在《半生緣》凄慘的人生故事裡,祝鴻才確實是惟一能令觀眾笑一笑的角色。對電視劇來說,這樣的角色設置是聰明的。

譚耀文的「木」

這位金馬影帝的氣質真的非常適合角色,儒雅、書生氣十足。我不明白譚耀文演的許世鈞,為什麼在整部戲里都是神情木木的,可能30年代男人的軟弱要通過這樣的神情來表達,總之,看劇的過程中,你會為他捏一把汗,無論是先前的愛情、後來的婚姻,與父母之間的情感,他好像總是慢了一拍。

不過,與曼楨相見的那一場戲,他演得十分動人。最後那場戲,他走在人群中,想追隨曼楨而身邊的孩子已經在叫喚他,這位金馬影帝的表現真是絕了。

預計走勢不溫不火

熱力指數度85

改編名著,並請電影導演來拍,已經成了電視製作的時尚。這樣的強強聯合,一方面可以使電視劇一開拍便贏得關注,另一方面,電影導演挎刀相拍也保證了電視劇的製作水準。由胡雪楊執導的《半生緣》自然也不例外。它的畫面精美,人物的造型也很成功,兩大花瓶蔣勤勤、林心如,在胡導的調教下,倒讓觀眾看到了她們花瓶背後的底蘊。

《半生緣》的藝術性是達到了,不過對於習慣了電視快餐化的觀眾來說,那場30年代的悲歡離合,需要觀眾多一點耐心。記者足足花了兩周的時間才看完這套碟。目前,這部劇在租碟店裡的走勢不溫不火,而且以女性觀眾居多。
回答者:ninoxu - 試用期 一級 9-18 19:23

《半生緣》故事簡介

《半生緣》的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的十年左右,地點是在上海。著者以第三人稱開頭介紹:「他和曼楨認識,已經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來已經有十四年了....」然後寫道:「他和曼楨從認識到分手,不過幾年的工夫,這幾年裡面卻經過這么許多事情,彷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樂都經歷到了。」
書中的男主角「他」---沈世鈞,南京人,與許叔惠同學,得許介紹來工廠任實習工程師。女主角顧曼楨,原籍安徽六安,十四歲時父親去世,隨著母親、姐弟住在上海,也在許任職的工廠做打字員。
故事發生在春節的第四天,許與沈到一家小飯店吃飯,遇到顧曼楨也在小店,此後三個人就常一起到飯店吃飯,外出遊玩。顧在照相的地方失落一隻紅手套,沈不聲不響,獨自冒著雨,踏著泥路去找回來。第二天中午悄悄的遞給了顧。顧因受傷風感冒沒有來上班,許、沈正想要去看望她,顧遣弟弟到辦公室送抽屜的鑰匙,請許幫忙取出昨日打好的公文。兩個男人吃飯時,就談到了顧叫弟弟送鑰匙的事情,好像怕人家上她家,對她的家庭有一種神秘感。
顧病癒上班,三人又外出吃飯,許因另有應酬。席間,顧坦白的告訴他:家裡有祖母、母親、一個姐姐、兩個弟弟。姐姐因負擔家庭生活,先當舞女,後做交際花。她家住的房子就是姐姐的「朋友」送的。現在將要嫁給一個吃交易飯的祝鴻才,搬出去住。沈也說出自己家庭的情形,母親和年輕的寡嫂帶著三歲的侄子,開一家皮貨店。父親和一位從良的姨太太,帶著娘家母親及三個小孩住在南京。

沈的父親病重,將事業交給沈接管,要他辭職回家,沈回南京後想念顧,請許陪顧同到南京來玩。沈的父親,見到顧很像他在上海認識的一個舞女,他認為她們倆是姐妹。沈到上海看顧,就將父親的話告訴顧,引起顧的憤怒和誤會,她認為姐姐逼於生計,沒有什麼見不得人,既然沈家有所顧慮,趁早算了,兩人鬧得不歡而散。

祝鴻才婚後發了不義之財,在外花天酒地。曼璐由於自己墮胎二次,不會生育,想要攏絡丈夫,知道丈夫有意染指小姨,不惜裝病設計,讓丈夫強奸得逞,將妹妹幽禁一年,生下一個男孩。為恐沈來找曼楨,立刻將母親全家遷往蘇州,沈找到曼璐,她假說妹妹不願見他,退還他私訂之戒指。

曼楨住院生產,將不幸告訴同產房的產婦蔡金芳,金芳的丈夫幫助她逃出醫院,找到教書的工作,不幸又被她母親找到,勸她和鴻才結婚。曼璐也抱來她的兒子來相求,仍不為所動。有一天路上遇見曼璐的女傭阿寶,說是曼璐病死,鴻才經商失敗,就住在這附近。於是她常常留意年齡相近的小孩。一天看見鴻才老家帶出來的女兒招弟,也看見自己的兒子。另一天,她看到從鴻才家出來一口小棺材,原來是招弟得了猩紅死了。她進屋去看她的兒子也得了猩紅熱。鴻才不在家,女傭告知鴻才虐待小孩,常常不回家。她為了救小孩,在鴻才家中照顧小孩十多天,最後,決定嫁給她最恨的鴻才。婚後鴻才發了國難財,又花天酒地,不理曼楨母子。有一天曼楨在診所發現鴻才帶了情婦和孩子也在看病,決心離婚,獨力工作扶養孩子。

這時沈父死分家,婚後也搬到上海,心中常常想起曼楨。出國十年的許叔惠從美國回來,沈去許家找叔惠,不意遇見曼楨也在。二人一起離開許家,在一家飯店談談別後,沈才說出曾去找她,她家搬了,她姐姐告訴他曼楨嫁給母親的侄子張豫瑾醫生。他沒有想到她姐姐竟做出這樣的事來!他倆見面,對望半,曼楨說:「世鈞,我們回不去了。」他知道這是真話,聽見了也還是一樣震動。她的頭已枕在他肩膀上。他抱著她。又半,她方道:「世鈞,你幸福嗎?」世鈞想道:「怎麼叫幸福?」他和嫂嫂的表妹石翠芝結婚,沒有愛,相愛的人不能結婚。

故事應該在這里結束,張愛玲借沈的口吻在想:「也許愛不是熱情,也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參考資料:http://blog.sina.com.cn/u/4848b4bb010002mi
回答者:剃頭兒匠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9-18 19:24

《半生緣》的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的十年左右,地點是在上海。著者以第三人稱開頭介紹:「他和曼楨認識,已經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來已經有十四年了....」然後寫道:「他和曼楨從認識到分手,不過幾年的工夫,這幾年裡面卻經過這么許多事情,彷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樂都經歷到了。」

書中的男主角「他」---沈世鈞,南京人,與許叔惠同學,得許介紹來工廠任實習工程師。女主角顧曼楨,原籍安徽六安,十四歲時父親去世,隨著母親、姐弟住在上海,也在許任職的工廠做打字員。

故事發生在春節的第四天,許與沈到一家小飯店吃飯,遇到顧曼楨也在小店,此後三個人就常一起到飯店吃飯,外出遊玩。顧在照相的地方失落一隻紅手套,沈不聲不響,獨自冒著雨,踏著泥路去找回來。第二天中午悄悄的遞給了顧。顧因受傷風感冒沒有來上班,許、沈正想要去看望她,顧遣弟弟到辦公室送抽屜的鑰匙,請許幫忙取出昨日打好的公文。兩個男人吃飯時,就談到了顧叫弟弟送鑰匙的事情,好像怕人家上她家,對她的家庭有一種神秘感。

顧病癒上班,三人又外出吃飯,許因另有應酬。席間,顧坦白的告訴他:家裡有祖母、母親、一個姐姐、兩個弟弟。姐姐因負擔家庭生活,先當舞女,後做交際花。她家住的房子就是姐姐的「朋友」送的。現在將要嫁給一個吃交易飯的祝鴻才,搬出去住。沈也說出自己家庭的情形,母親和年輕的寡嫂帶著三歲的侄子,開一家皮貨店。父親和一位從良的姨太太,帶著娘家母親及三個小孩住在南京。

沈的父親病重,將事業交給沈接管,要他辭職回家,沈回南京後想念顧,請許陪顧同到南京來玩。沈的父親,見到顧很像他在上海認識的一個舞女,他認為她們倆是姐妹。沈到上海看顧,就將父親的話告訴顧,引起顧的憤怒和誤會,她認為姐姐逼於生計,沒有什麼見不得人,既然沈家有所顧慮,趁早算了,兩人鬧得不歡而散。

祝鴻才婚後發了不義之財,在外花天酒地。曼璐由於自己墮胎二次,不會生育,想要攏絡丈夫,知道丈夫有意染指小姨,不惜裝病設計,讓丈夫強奸得逞,將妹妹幽禁一年,生下一個男孩。為恐沈來找曼楨,立刻將母親全家遷往蘇州,沈找到曼璐,她假說妹妹不願見他,退還他私訂之戒指。

曼楨住院生產,將不幸告訴同產房的產婦蔡金芳,金芳的丈夫幫助她逃出醫院,找到教書的工作,不幸又被她母親找到,勸她和鴻才結婚。曼璐也抱來她的兒子來相求,仍不為所動。有一天路上遇見曼璐的女傭阿寶,說是曼璐病死,鴻才經商失敗,就住在這附近。於是她常常留意年齡相近的小孩。一天看見鴻才老家帶出來的女兒招弟,也看見自己的兒子。另一天,她看到從鴻才家出來一口小棺材,原來是招弟得了猩紅死了。她進屋去看她的兒子也得了猩紅熱。鴻才不在家,女傭告知鴻才虐待小孩,常常不回家。她為了救小孩,在鴻才家中照顧小孩十多天,最後,決定嫁給她最恨的鴻才。婚後鴻才發了國難財,又花天酒地,不理曼楨母子。有一天曼楨在診所發現鴻才帶了情婦和孩子也在看病,決心離婚,獨力工作扶養孩子。

這時沈父死分家,婚後也搬到上海,心中常常想起曼楨。出國十年的許叔惠從美國回來,沈去許家找叔惠,不意遇見曼楨也在。二人一起離開許家,在一家飯店談談別後,沈才說出曾去找她,她家搬了,她姐姐告訴他曼楨嫁給母親的侄子張豫瑾醫生。他沒有想到她姐姐竟做出這樣的事來!他倆見面,對望半,曼楨說:「世鈞,我們回不去了。」他知道這是真話,聽見了也還是一樣震動。她的頭已枕在他肩膀上。他抱著她。又半,她方道:「世鈞,你幸福嗎?」世鈞想道:「怎麼叫幸福?」他和嫂嫂的表妹石翠芝結婚,沒有愛,相愛的人不能結婚。

故事應該在這里結束,張愛玲借沈的口吻在想:「也許愛不是熱情,也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閱讀全文

與半生緣小說人物關系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特曼之武俠系統類小說 瀏覽:780
文化傳播異世界類小說 瀏覽:460
有聲小說批量重命名 瀏覽:632
舒淇為女主的小說 瀏覽:218
竊玉小說免費 瀏覽:994
總裁小說女主姓顧男主姓林 瀏覽:649
步步風里再無你現代小說 瀏覽:667
小說師尊難為重生魔妻不好追 瀏覽:574
2016好看的軍旅小說 瀏覽:333
網路小說邊寫邊構思 瀏覽:877
別招惹女王小說大結局 瀏覽:897
老舍小說全集txt百度雲 瀏覽:758
姜包寫的小說 瀏覽:881
男主很善良的都市玄幻小說 瀏覽:282
丑妃一一暮雪穿越小說吧 瀏覽:336
關於重生都市異能小說推薦 瀏覽:209
重生之現代純愛小說 瀏覽:332
小說重生現代至尊仙妻 瀏覽:633
exo小說女主全能 瀏覽:673
女大男小的養成古代穿越小說下載 瀏覽: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