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金鎖記》的主旨及結尾處的意蘊,結合小說分析
深刻的悲劇:分析《金鎖記》的月亮
我願意嘗試分析張愛玲的一花一沙,並以此證明張愛玲的成功絕非偶然的曇花一現
—沉下去的是三十年前的月亮,而不是半個世紀前的張愛玲。張愛玲的人物過時了,死
去了,那些人物的靈魂卻繼續存在,幽幽地,在夜的窗外窺視我們文明的浮華和升華。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浮華和升華終將過去,張愛玲的世界將常在常青。
Beverley Nichols有一句詩,寫狂人的半明半昧:「在你的心中睡著月亮光」。張
愛玲的人生觀絕對深刻也絕對清醒,但如果從另一種角度去理解,把Beverley Nichol的
詩句改成「在張愛玲的心中睡著月亮光」,恐怕不會有人表示異議。張愛玲的月亮不會
衰亡,它是她意象世界裡一盞奇異的幽燈,又是上帝的眼睛和夜晚的太陽。
張愛玲的文字里月亮的意象俯拾皆是。這可以追溯到她最早的一篇鉛字――193
6年上海聖瑪利亞女校《國光》創刊號上的小說《牛》,這個農民被牛頂死的故事裡兩
次使用月亮的意象。當悲劇的主人公祿興被牛頂死後,十五歲的張愛玲這樣描寫夜景:
「黃黃的月亮斜掛在煙囪,被炊煙薰得迷迷濛蒙,牽牛花在亂墳堆里張開粉紫的小喇叭,狗尾草簌簌地搖著栗色的穗子。」
一個人的世界隨著生命的謝幕而結束,可是現實的生活仍在繼續,月亮照樣升起,
照耀著死亡再也無法感知的一切。從此,月亮在張愛玲的藝術世界中不斷出現,君臨其
中芸芸眾生。今天我們打開《張愛玲文集》,驚喜於其中竟流淌著一條動人的月亮河。
縱觀文集,月亮這一意象發展的頂峰當推《金鎖記》。這篇小說里,月亮統領全部
的其餘意象,顯示了故事的悲劇性和悲劇的深刻性。全篇九處寫到月亮,有些蜻蜓點水
般一筆帶過,有些則濃墨重彩,精雕細琢。
《金鎖記》被夏志清譽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中篇小說(注意不是之一!),被傅雷譽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獲之一」,在我看來,《金鎖記》是張愛玲所有小說中最好的一部。
(一)故事情節以及主要人物的分析
張愛玲所要揭示的恰恰就是:錢,毀掉了一個女人的一生。在那樣的一個時代里,錢埋沒了一個人的肉體與靈魂,其實曹七巧墮落的原因之中明顯的有著時代的因素。
對於張愛玲,彷彿人性中所有丑惡的因素都被她解釋得淋漓盡致,故事講到了一個人的內心中真正的「精神的枷鎖」,似乎「金鎖記」這一個題目本身就意味著故事的主人公曹七巧(二奶奶)整個的一生就帶著黃金的枷鎖。一個被「利令智昏」的女人。在這篇作品中更為真實地反映了人類存在的一些本質特徵:孤獨感、失敗感與恥辱感。
曹七巧的出身——開麻油店的本身就是一個預設的在她內心世界裡揮之不去的陰影。這樣看來,所謂的曹七巧本身就存在著一個生存哲學,那就是:我只要有錢,那麼我就有著自己的生存空間。別人來和我搭關系,主要目的就是沖我的錢來的。所以一切的一切,症結就出在「錢」使得一個女人的心靈完全扭曲甚至於「變態」了。
曹七巧是用自己的一生幸福換來了姜家的部分家財的,於是在她的眼中,錢有著格外的地位,彷彿葛朗台眼中的金子一般,所以當提到分家產的時候,她能夠不顧任何長幼輩分和親戚朋友的關系,死爭著讓三少爺還清屬於她的一部分家產。要知道:三少爺是她曾經喜歡過的男人,她要下嫁給姜家,主要目的也只不過為了多看他幾眼。可是最終她的幻想破滅了,她的人格也已經被金錢扭曲了。她變得完全自私化,殘忍化,個人化,自我中心化了,或許更甚一點說他已經是「非人」了。對於結尾處手鐲被曹七巧弄到手臂上去,這同時反映了曹個人完全的墮落與無助。
而由此所帶來的當然還會涉及到她的女兒和兒子愛情的悲劇:
女兒剛開始和曹春熹玩耍被七巧誤認為為了圖謀她的家財,曹七巧也只不過想要讓自己的女兒成為不會有人要的人,這樣她認為女兒可以用自己留下的家財完全養活自己就夠了。她不僅自己守寡了,而且讓自己的女兒也「守寡」了。她讓女兒裹腳(當時已經不再裹腳),她讓女兒吸毒(這一點讓她的戀人童世舫徹底絕望),學堂在變相榨取她的錢財(所以她讓女兒退學),而女兒也最終不負他的希望,真正變成了一個翻版的「曹七巧」。
兒子則不同,起先和三爺一起逛窯子,曹七巧緊張起來(一方面三爺可能圖謀錢財,另一方面自己兒子花錢不務正業還要傷及身體),為她娶了媳婦,可是她嫌棄媳婦,最終竟然將媳婦能夠活活氣死,如果她還有有生之年,她會把為她生了孫子的偏房也給氣死。她心中只希望——她用一生換來的錢財能夠完全留在兒子身上,所以故事結尾張有意的說:「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就沉下去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有完——完不了」,因為他的兒子更像是一個翻版的三爺,而她的女兒也已經完全墮落絕望了,故事當然還會繼續著……
文章著意於故事的情節,同時並沒有忘記點點滴滴景物描寫的穿插米,這一些都是畫龍點睛之筆:舊上海那淡淡的月光,帶著苦澀,帶著凄涼;「街上小販搖搖搖著撥浪鼓,瞢騰的『不楞登……不楞登』裡面有著無數老去的孩子們的回憶」;還有長安那個犧牲——一個美麗的,蒼涼的手勢;「long long ago」的細小的口琴聲音等都是一些讓人回味的意象。正是因為這些意象群,《金鎖記》給人的感覺是憂郁的、凄涼的、悲慘的,對於往事的一個沉痛的回憶。曾經得對麻油店伙計的愛情同時展現出一個活生生的完整的一個人的形象,這是張愛玲獨有的文學魅力。
(二)曹七巧的性格分析以及與魯迅的比較
對於《金鎖記》裡面的七巧,我認為她是一個最正常的人,以至於你會對她的正常感到害怕。張愛玲曾經在她的文章《自己的文章》中說過七巧是一個最徹底的人,是張愛玲所說的「真人」,而非「好人」。要知道,張愛玲常常慨嘆這個社會「真人」太少!從道德意義上,我們無法接受曹七巧,可是在實際生活中每個人都已經光顧了曹七巧的陰影。只不過並非多麼明顯。
七巧可以說是一個社會結構的產物,就像阿Q一樣,是一個社會結構的正常的(從結構上考慮)、卻又是變態(在其他人看來)的產物,是中國歷史長時段的產物,他們不能決定自己能夠成為什麼或說成為誰,即使是成為自己也不行(在《金鎖記》即將結束的地方,張愛玲給我們展現了這樣的結局——一種生存的恥辱感與存在的不真實感!在這一點上,我一直認為張愛玲可以與卡夫卡相比較,還有妥思妥耶夫斯基)!他們都是社會博弈所產生的「囚徒困境」的參與者與被困者。他們只能是這樣,如果不是這樣的,我們則要說他們是不真實的、不正常的。因此在這個時候,我不能再同意薩特的觀點——人被宣判為自由的。如果是這樣的話,七巧所展現的惡則不是自己的惡,而是整個人類的惡,是整個人類的可怕存在困境——這是本質,其他的都是表象,七巧也是表象。
魯迅的筆下曾經有過阿Q的典型文學形象,其實張愛玲筆下的曹七巧本身也有著一種文學韻味。阿Q的生存哲學就是欺軟怕硬,小尼姑是他把玩的對象,而趙師爺是他尊敬的對象,背後還不會忘記使用自己的「精神勝利法」進行一番自我安慰。只不過曹七巧卻是用「錢」進行自我安慰的。同時與魯迅相比較,張愛玲的文章或許更具有文學性,我們可以說,在張愛玲的筆下,是一個真實的「人」在展現她的生存與毀滅,而在魯迅筆下,則是一個「概念」在行進與發展,在這一點上,張愛玲的寫法更具文學性。
(三)與《紅樓夢》的比較
就整個文章的結構而言,《金鎖記》的出場人物繁雜,由此有必要進行梳理:
玳珍(大奶奶)—-大少爺;
曹七巧(二奶奶)——二少爺(殘廢早逝)——兒子長白(媳婦芝壽,偏房絹姑娘),女兒長安(戀人:童世舫);
蘭仙(三奶奶)——姜季澤(三少爺:完全的浪盪公子)——女兒長馨;
姜雲澤(三小姐);
曹大年(曹七巧親哥哥),嫂子——兒子曹春熹;
長輩:九老太爺,馬師爺、老太太等;
丫環;小雙、風蕭、趙麽麽等。
無意中我們很容易想像得到《紅樓夢》的敘事結構,賈王史薛四大家族以賈家為中心展開故事線索,而《金鎖記》則是以曹七巧家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的,同時無論是對於華麗服飾以及桌椅床凳的關注和細節描寫,對於家族觀念的重視,對於長幼尊卑禮節的重視等等,無疑都是有《紅樓夢》的影子的。
.與《紅樓夢》比較,張愛玲在繼承了其優點的同時,又有了新的發展——心理或說感覺描寫,通過這方面的描寫她展現了一種心理時間——與物理時間相對照的時間,表現了一個立體的人——這是其他作家常常不及的地方,也是與卡夫卡與陀思妥耶夫斯基(注意其作品《罪與罰》)十分相似的地方。在這方面,施蜇存可能是張愛玲的先驅。同時說到心理描寫,不能不提及弗洛伊德(Freud)的影響,在這方面其小說《心經》與《茉莉香片》是代表作,並且比較而言,後者更成功。
(四)總結性話語——錢的魅力
而《金鎖記》的思想內容卻完全另有所指,一方面人內心中的揣度被張用的出神入化,無論人的內心世界多麼復雜,張總能夠用細膩的筆調娓娓道來,不失一個才人的稱號。同時人物的內心世界都已經被她歸結為一個非常刺眼的字——錢。
為了錢,曹七巧能夠不顧自己真正的愛情而躲避三爺,為了錢,曹七巧能夠猜疑任何人,包括她的哥哥和侄子;為了錢,曹七巧親手毀掉了她兒子和女兒的幸福;為了錢,她能夠想盡一切辦法與家人勾心鬥角,唾沫四濺,這一點讓我看到了王熙鳳的身影;為了錢,曹七巧將自己人性中所有惡的因素無疑的暴露出來,沒有一點人的尊嚴,沒有一點人性的質朴,完全的就像小說中的一句話一樣:「三十年來她帶著黃金的枷」,是黃金讓她完全墮落腐化,完全喪失人性,完全以黃金為尺度衡量任何事情,包括本不應該用金錢衡量的東西——愛情、友情、親情!
或許故事仍然有很多,只不過《金鎖記》的故事永遠講不完,說不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一點曹七巧的影子,你我又何嘗不是呢?
② 明代葉憲祖將《竇娥冤》改編為《金鎖記》,結局很圓滿,你覺得這樣改版好不好
我們那一線組都過去改為金鎖的結局,很圓滿的讓他告訴我不好了,當然不好了,就是得實事求是的,對不對?
③ 怎麼理解小說《金鎖記》結尾的意蘊,結合小說分析急急急
結尾處意蘊:月亮的意象在小說的結尾重又出現,有始有終,成為貫穿全篇的主題意象,強調了悲劇的深刻性和一貫性、徹底性。小說情節的關鍵時刻、人物命運的重要關頭,月亮的意象都會出現,與人物同喜同悲,這絕非是作者的無意之筆,而是她的刻意營造。《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中國現代小說史》),也是從古以來最深刻的一出悲劇。悲劇是人的悲劇,尤其是女人的悲劇。(悲劇的延續性貫穿小說的全篇,並且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暗示。七巧、長安、芝壽都是悲劇,各自的悲劇有其來龍去脈,劇情不盡相同,悲哀和怨憤都是一樣的,而悲劇又是延續不止的。
女性的悲劇,人生的悲劇,從若干個30年前排演到若干個30年後。張愛玲的世界誕生在半個世紀前,可是百年千年後,推開我們最新文明的窗子,張愛玲的月亮仍將照耀著我們。)
④ 米秀王道文《雛菊》和《金鎖記》的結局,各位親幫幫我啊……
《雛菊》這篇文章沒有寫完,MS作者棄坑了! 《金鎖記》沒看到 MS沒有這篇文吧?!
⑤ 《金鎖記》的主旨及結尾處的意蘊,結合小說分析;
整篇作品中,主人公七巧是一個典型的悲劇人物,而她的悲劇色彩,卻是自己烙印上的,她的下場著實的讓我惆悵與悲哀了一番。最初,我猜想張愛玲是把《紅樓夢》中的鳳姐,定為七巧的模子的,如此的安排,也肯定了作者研究《紅樓夢》的造詣、以及對鳳姐的特別關注。七巧與鳳姐有諸多的相似:一樣的嫁於大戶人家,一樣的潑辣,一樣的無視禮教,一樣的視財如命甚至是安排一樣的出場。但當我徹底的讀完這篇小說以後,我才發現,在相同的皮囊下,她們竟有著天壤之別。
第一、出身不同:鳳姐出身名門,金陵王家之女,自小受得富貴滋養,言行雖顯潑辣,但識大體,見過世面,巧語連珠,見人能眼色行事,且有張有馳,自有一股風騷高貴體態。而七巧家裡是開麻油店的,自小站櫃台、作生意,與市井無賴打混慣了,通體不免透得鄙俗氣味,且其本來嫁過來是應作為妾的,只因二少爺體弱,才僥幸得個便宜,封了正室,因此,自是與姜公館自視書香清高的環境格格不入,這也為她可悲的一生鋪墊了惡根。
第二、地位不同:同樣是德威權高的老太太跟前兒,鳳姐便能應付自如,於低眉抬眼之間,察顏觀色,盡得老太太歡心。因而大權在握,呼風喚雨,也贏得一班公子小姐的敬重,更使仆子丫頭們再為不滿,也是敢怒而不敢言的。而七巧,自嫁進姜公館,因出身不好且又嫁得一個身子不爭氣的老公,從而存了一份自卑,這份自卑至使她更加的使性,爭長道短,污言亂語,不得分寸。在老太太面前不僅絲毫占不得便宜,而且在那些小姐少爺甚至是下人前面,也落得個無人理會,讓人輕視的局面。這種無利且無趣的地位,更導致了她破罐破摔的把鬧劇演下去,一直演到閉眼的那一刻,讓半邊的淚水自己幹掉。
第三、智慧不同:鳳姐是何等精巧陰險之人。極盡權術機變,殘忍陰毒之能事,「弄權鐵檻寺」為了三千兩銀子的賄賂,逼得張家的女兒和某守備之子雙雙自盡。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兒之死,更是與她脫不了干係。她公然宣稱「我從來不信什麼陰司地獄報應的,憑什麼事,我說行就行!」她是自信且成功的,最後雖落得個「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場,但終是輝煌了一度。而七巧,因為出身以及環境的不同,而造成了她愚昧無知的個性,遇事只會一味的撒潑使橫,來不得半點的機智緩沖,即使明知吃虧受騙,也是無計可施,至使分家時,也只能接收「孤兒寡婦還是被欺負了」的局面。這也造就了她極不自信的性格,因而懷疑一切,在為女兒長安找婆家時,遇到家境推板一點的,她便疑心人家貪她們的錢,而境遇好的,對這她這樣的人家又不甚熱心,於是,把好端端的一個女兒的終身也葬送掉了。
第四、結局不同:鳳姐是遭人恨的,因她的得權世利,因她的狡詐狠毒。但她也是遭人同情的,她終於在死前,明白了自己的罪孽,向每個人進行著懺悔,並且,她的死,讓很多的人真真假假的悲傷了一通。而七巧把三十年的黃金的枷鎖一直戴到死,她用這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這裡面甚至包括她自己的兒女,因此,她的兒女恨她,她的婆家恨她,她的娘家也恨她,她的死,是讓別人感覺快樂的,讓別人感覺興奮的,在這世上,她沒有留下丁點的念向,從這一點上講,她要比鳳姐悲慘的多。
第五、子女觀不同:俗語說「虎毒不食子」,無論鳳姐如何的陰狠,但她做母親的心態是正常,她時刻為巧姐的安危盡著一位母親應盡的義務,甚至於病重時,她會為了女兒去求助於被她呵斥一慣的平兒:「我死之後,你扶養大了巧姐兒,我在陰司里也感激你的「。曹雪芹是善良的,他在給予鳳姐劣根的同時,也給予了她有血有肉的一面,而使這個角色慾加的生動起來。而張愛玲,把七巧的人生安排在了舊惡難除的三十年代的上海,極具前清遺俗,小說中的每個人物都散發著封建的腐臭味。尤其七巧,極端且性格扭曲,她教她的子女吸食鴉片,她教她的子女淡漠愛情,喪送著他們的終身,並因兒女的痛苦而快樂著,以至於她們恨她,怨她,卻在不知不覺中學她,在她死後,延著她的路走將下去。這是這篇小說中最令人感覺痛的地方。張愛玲終究是為讀者設下了一個最沒有懸念的、徹底的、悲慘的結局。
⑥ 《金鎖記》解讀(張愛玲)
你再想想,她為什麼變態?為什麼心理扭曲?背後的原因是什麼?這不就是你看到了語言背後的東西了嗎?
⑦ 怎麼理解小說《金鎖記》結尾的意蘊,結合小說分析
結尾處意蘊:月亮抄的意象在小說的結尾重又出現,有始有終,成為貫穿全篇的主題意象,強調了悲劇的深刻性和一貫性、徹底性。小說情節的關鍵時刻、人物命運的重要關頭,月亮的意象都會出現,與人物同喜同悲,這絕非是作者的無意之筆,而是她的刻意營造。《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中國現代小說史》),也是從古以來最深刻的一出悲劇。悲劇是人的悲劇,尤其是女人的悲劇。(悲劇的延續性貫穿小說的全篇,並且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暗示。七巧、長安、芝壽都是悲劇,各自的悲劇有其來龍去脈,劇情不盡相同,悲哀和怨憤都是一樣的,而悲劇又是延續不止的。
女性的悲劇,人生的悲劇,從若干個30年前排演到若干個30年後。張愛玲的世界誕生在半個世紀前,可是百年千年後,推開我們最新文明的窗子,張愛玲的月亮仍將照耀著我們。)
⑧ 《蒹葭》賞析,《金鎖記》主旨及小說結尾含義,《江城子.記夢》賞析,魯迅小說印象,要求300—400字,...
《蒹葭》是一首意境美好,千古流傳的詩歌。這首詩篇幅簡短,卻意味深長,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永恆的藝術魅力,歷來備受人們的贊賞。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就說
⑨ 張愛玲的小說金鎖記中結尾寫月亮在書的那一頁
萬事不求人,學會自己找資源,經驗分享
http://jingyan..com/article/925f8cb8c55037c0dde056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