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活著》小說與電影在主題上的異同。
有很多異同之處
例如,小說最後描寫的是:除了福貴,其他的人都死了 。福貴的兒子也不是牆倒了被砸死的 而是獻血的時候別醫生抽幹了血。福貴的孫子也不是交電影里的名字 ,具體是什麼不太記得了,還有挺多的………………
建議你去看看小說,描寫的比電影細致多了 ,更能讓人體會那時候的社會問題 。和福貴一家的難處 .。
❷ 活著一書人物分析
福貴當然是小說中最典型的人物形象。他最終以一個農民的身份敘述了自己從人民解放戰爭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人民公社的生活經歷。小說的情節波瀾起伏,其中有不少感人的情景。故事中,有一次福貴本來是要到城裡請個郎中來給老母親看病的,不料在街上竟給國民黨軍隊抓去拉大炮,隨後在那個連中輾轉生活了兩年多。在部隊生活中,他經歷了許多生與死的事情。奇怪的是他當了兩年多的兵卻連一場戰都沒有打過,結果就被解放軍部隊給擒獲了。作者在描寫福貴的軍中生活時,時刻透露著作為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農民那種命運的漂泊不定,更深刻地揭露了當時國民政府統治的腐敗。作者似乎並不在意於對政治因素的表達,可事實上作者卻通過了福貴的經歷對政治進行了不動聲色描述,更加有力的刻畫出農民當時所生活的典型社會環境,那就是一個農民連好好地在農村耕地的生存要求都無法得到。動盪的社會里農民看不到權貴們的血腥爭奪,卻時時被他們的殘暴影響著自己的不幸生活。農民的生活被那些連農民也不知道是何緣故的社會問題所糟蹋。
作者在小說中對文化大革命也進行了某些揭露,但是這些事情在一個農民的眼裡根本都不重要,所以作者沒有細致的描寫,只是在村裡隊長的口中聽到,「城裡天天都在死人,我嚇都嚇死了,眼下進城去開會就是進了棺材。」只要能夠有地可以耕作,有種子可以下田,農民是不在乎那是文化大革命還是經濟大革命的,他們只求能夠全家吃飽穿暖。可是政治的威力是無比強大的,就連農村的一條煙囪和一個鐵鍋也不放過。吃「大鍋飯」來了,人民公社來了,農民的生活最終還是像螞蟻一樣在政治的大油鍋里逃竄,只是所有的農民並不知道自己是在生活還是在逃跑。對這樣的社會環境的敘述,更加突出了農民了的生存心理,突出了主人公的命運遭遇的偶然更是必然。
以上這些都是小說中典型環境的刻畫。只有在典型社會環境下,才可能有典型人物形象的被塑造。
小說首先通過主人公福貴自述了自己由一個沒落地主階級的敗家子如何轉變為一無所有的農民,最後整個的一生都在農村生活中苦苦掙扎的姿態。家庭的重大變故給福貴的打擊是嚴厲的,更何況所有的變故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少年時代的福貴就是一個浪盪子,不務實事,整天只會做些吃喝嫖賭的事情。這是那一代地主子弟的共性,他們都因生活的富足而沒有生活的憂患意識,他們都是對生活沒有進取心,墮落掉的一個群體。至少大多數是這樣的。由於生活的變遷,福貴在一夜間失去了原來所擁有的一切,他變成了窮光蛋,他再也不能隨便高興上哪裡就上哪裡。福貴悔恨不已,特別是對自己的妻子家珍和自己的父親,尤感愧疚。從這點上看,福貴到底還是一個有反悔心的人的。生活總是會使人真正改變起來。我們甚至不覺得是賭博把福貴給害了,我們應該認為是賭博把福貴給救了。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鬥地主時,要不是當初的龍二把徐家的地產給贏走了,那天被槍斃的人就不是龍二而是福貴了。正是這些生活的變端讓福貴漸漸從破產的落魄中走出來,而向豁達的人生境地走去,盡管這是在無奈中行進的。
福貴最終對生存的從容是建立在一個個地失去親人的痛苦之上的,生活給予他的苦難大到他連苦痛的必要的沒有了,這時候,他只有選擇好好地活著。父母的死去是福貴的敗家直接導致的,而他的一對兒女卻是在生命的無常中相繼離去。兒子有慶與女兒鳳霞的死相似到做爹的無法相信。而心細的讀者會發現,其實他們兩人的死是蘊涵著更深層的東西的。只是作者沒有很明了地做過比較。有慶是給生孩子時失血過多的縣長夫人輸血過多而死的,而鳳霞是因為生苦根時失血過多而死的。作為縣長的妻子在危險的時刻有著一大排的人為她獻血,而作為一個又聾又啞的貧民,在與縣長妻子同樣危險的情況下,只能被死神拉走。這是一種社會環境,更是當時困苦人的共同命運。而這命運,社會逃避不了責任。面對死亡對徐家的「特別照顧」,福貴已經在痛苦之中漸漸出離了痛苦。這就直接影響著福貴的生存態度變得越加坦然。
在鳳霞離去之後,家珍也跟著走了。再後來,是二喜與苦根父子倆也走上了黃泉路。作者似乎故意安排讓福貴身邊的所有親人都一個個地離他而去,這樣的小說敘述,雖然情節波瀾起伏,但是某些時候卻顯得牽強和突然。作者或許有著他獨特的藝術創造,但是不能排除這正是作者處心積慮後所忽略了的。小說情節的發展有著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必然性是徐家的痛苦的不斷延伸,而偶然性卻是一家人的不斷死去。而偶然與必然之間也有著莫大的聯系,兩者在不斷的交織後便產生了福貴的人生態度。社會往往決定著農民必然的命運遭遇,也間接影響著他們個人的具體的生存境況。農民的勤勞、善良並沒有帶給他們應有的回報,讓他們的生活可以為命運做些應有的彌補。福貴一家人正是在這種社會環境影響下的代表,而作者便把社會給予福貴一家的災難轉交到他們一家人的身上。面對無可選擇的生存遭遇,福貴也便漸漸從容地去接受命運。福貴自己從來都沒有想過要死,也沒有想過讓自己代替家人去死,生與死對於他來說已不再是什麼意外的事情了。我想最後的福貴對生對死已經抱著一種無區別且無所謂的態度了。剩下自己一個人,要好好地活著是他的想法,從容的死去也是他的想法。當一個人在死亡與生存的邊緣從容時,我們是應該高興還是應該悲痛?倘若一個民族在生與死的交接點上也抱著福貴這樣的態度,我想這已經是一種民族的悲哀了。
是現實的苦痛煉就了農民對生存產生一種這樣的態度:既然對生活沒有反抗的餘地,乾脆就任命運去耍弄,我還是得自得其樂地活著。現實的苦痛已經淹沒了現世的幸福,沒有幸福地活著,難道就是真的活著嗎?活著不僅僅是不要死去或者不在意生死,活著應該是對美好而幸福的生活的追求,同時對不幸命運的抗爭。
不講這部小說的文字思維和敘述技巧成就如何,單是從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我們是應該做進一步的深思的。當然,我今天只是藉助小說的思想來談小說中的典型環境與人物形象。客觀地說,福貴的形象是飽滿的也是瘦削的。而對典型社會環境的刻畫作品並沒有直接的表述,但是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始終領會得到,這些便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了。更多的評價,就留給更細的心和更深刻的頭腦吧。
❸ 電影《活著》與小說《活著》有什麼具體差別
小說比電影更悲慘,看這個我都哭了,小說里有慶是因為縣長夫人難產大出血然後學校組織去獻血,有慶因為被抽血過多死了,唉,小說里鳳霞的兒子就是福貴的外孫也死了,吃豆子噎死的,這整個就是個人間慘劇。
❹ 如何評價電影《活著》與小說《活著》的區別
比較原著和電影間的復差別:制
1.電影省去了小說中「我」的存在。再加之導演對於結尾的更改,所以也就沒有了富貴牽著老黃牛消失在黃昏下的經典一幕了。
2.對於有慶和苦根的死法電影也有所更改。原著有慶死於為縣長夫人輸血過多而死;電影中卻是死於偶然:縣長的車壓過小學的牆,壓死了睡在牆下的有慶。(sorry我忘了是不是縣長了)原著苦根的死在於富貴心痛孫子,給他吃豆子結果被撐死了;電影中苦根依舊好好的活著,還餵了一群小雞。
3.電影加入了皮影這一元素。皮影在影片中起到了貫穿前後的作用,仔細分析會發現,富貴人生中的每個階段都與皮影有關,不多說。
4.電影中富貴說的「小雞長大了就變成了鵝;鵝長大了,就變成了羊;羊長大了,就變成了牛;等牛長大了,共產主義就到了…… 」,在小說中有沒有我給忘了,你們自己去看……
5.原著中富貴是那樣的放盪不羈啊,騎著妓女滿街跑,但電影中那個,??確定是妓女?好了,
❺ 電影《活著》與余華小說原著的對比、異同
看書和看電影完全是兩種不同的體會,一個是視覺和聽覺的行為藝術,一種是純粹的閱讀。閱讀和感官是兩種完全不等同的理解方式。當然,電影《活著》是因為原著《活著》的名聲,你不了解原著,可能期中的某些情節你也不能理解,如果非要把兩者混在一起,電影和小說的區別還是非常大的。我的理解:電影就是電影,你可以把它作為一種獨立的審美情趣,小說就是小說,它是文字的純藝術,能給人更多的想像空間。
❻ 活著各個人物形象分析
「如果你的世界,沒有痛苦的害怕,沒有尊嚴的擔憂,沒有富貴的貧賤,沒有暖寒的交替,沒有外貌的困擾,沒有男女的區別,沒有你我之分,沒有生死顧慮,你才會離『真正的活著』越來越近。」
人活著,是為了什麼追求生活或僅僅單獨生活和活著,是活著的性質給我們最基本的生存能力,簡單來說活著就是充滿了對生活追求和追求幸福的強烈,但往往現實給了我們太多的痛苦,無能、平庸和無可奈何。而我們能做的只是一點一點忍受,無力且堅持著承擔由生活帶給我們的責任,只能在一次一次失敗,跌倒重新站起來後,才能發現自己的幸福。因為這很不容易,所以它顯得更加渴望和珍貴。
小說主人公叫福貴,在我們現代人眼中是一個略顯俗氣的名字,但它代表了主人公父母對主人公的熱切期望。也許是太輕易得到的,就不會珍惜,出生在富貴家庭的福貴,年少的時候是真的荒謬至極、冥頑不靈,吃喝嫖賭樣樣不落。教書的私塾先生說他準是個二流子,福貴他爹說他是無可救葯,他娘說他和他爹一樣上樑不正下樑歪。
福貴的媳婦家珍是鎮上賣米老闆的女兒,福貴去找家珍玩,家珍覺得福貴就是他喜歡的類型,一定要嫁給福貴,可是家珍的爸爸覺得福貴沒有什麼前途,不太願意把家珍嫁給他,福貴去提親的時候,被陳老爺拒之門外他認為福貴游手好閑,陳老爺相中了一同來提親的富家少爺潘少爺,於是答應了潘家,把家珍嫁給潘少爺,可是在結婚的那天,福貴帶著人把家珍搶了回去,從那個時候起,家珍變成了福貴的妻子。
可是婚後福貴對家珍並不好,在家珍懷著他七個月大的兒子,福貴也不忌諱用言語糟蹋她。逛完窯子還帶著妓女向他岳父請安。後來,福貴染上賭癮,他爹打他,他把他爹推到牆角,甚至對他爹拳腳相向。
許是他賭癮太大了,賭博賭紅了眼,賠光了家產。在龍二來討要房契的時候他爹因為受不了這個打擊,從糞坑上掉了下來丟了命。家珍也被他岳父八抬大轎接了回去。原本富有的福貴現在除了他娘和四歲的女兒,變得一貧如洗、一無所有。
一連串的打擊, 沒有將這個昔日不學無術的富家公子打擊的一蹶不振。相反,他建了一間草屋, 換上麻衣,下地種田,養活母親及女兒,等待著妻子。
一個人只有有經驗會成長,好像昂貴也是一夜之間長大。他租了五英畝土地給龍,然後開始了生命的未來。所謂的邪惡並不孤單,岳父帶走了他的妻子珍,只留下自己的,母親和年幼的女兒。很快他的妻子只是出生的兒子回來了, 家庭團聚。其實,無論多麼的不幸,只要有愛或者會快
❼ 小說活著與電影其中人物形象有何不同
人物形象等於人物性格加身份地位。
❽ 活著人物分析
其實我們人活在世上不是活著肉體而是活著精神所以說活著的人要有一種追求要有一種目標要不懈的奮斗實現自己的價值。
❾ 在這部文學作品中(活著) 余華著,作者如何利用人物塑造,展現了不同時代的困惑和無奈700~1000字作文
《活著》
人們紛紛在這個叫做活著的故事裡一一死去。
作為一個冷酷的作者,余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縈繞他們的時候,余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著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
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
「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的母親說。大多數人應該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貧苦艱難的生活,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讓有慶對生活喪失希望。他熱愛他的兩只小羊,為了割草和上學每天來回奔命。所以當他在父親眼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們都天真地以為悲劇該結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來,於是有了一點淡淡的喜樂。
可是我們怎麼知道他會猝然死去。就像今天我們知道的許多社會底層的人們一樣,有慶的死冤枉而荒謬。由於血型不幸與臨盆的縣長夫人相同,他竟是因為抽血過多而夭亡的。
我看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裡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因為遠離那些動盪的年月,因為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們不禁有些戰栗。薄薄的十二萬字,籠罩著「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闔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慾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寬廣;而活著,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應當便是生命的力量罷。
余華這么說他寫作的緣起——
「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福貴仍然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述說苦難的時候,眼睛裡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傷,還是欣慰。
正如你終於會明白,無論現時我們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悅,抑或是無可告人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著,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我們和時間一一遺忘,只留下蒼白的結果。那個結果對現時的我們毫發無傷。告訴我,誰還在不堪著高考的煎熬,失戀的痛苦,或者某個傷疤最初的鮮血淋漓?
——我彷彿已經看到許多問號:這樣,我們的生存還有什麼意義?
嗯,就像那誰說的,企圖探究活著的意義註定只能成為一個笑話。人只是一種存在,它與天地萬物一樣並無意義。
呵,我們也許只需要像福貴那樣活著,像那頭老牛那樣活著。盡管有些蒼涼的意味。是不是愛過了才會懂得心死了還要活著的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