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小說人物描寫的方法
中國小說人物描寫的方法有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等。
肖像描寫: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形傳神,表現人物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
動作描寫: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體現人物性格。
語言描寫:表達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徵,折射出人物所處時代的特點。
心理描寫:是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心理活動。揭示人物內心,刻畫人物性格。
神態描寫:是對人物面部表情的描寫,可以側面表現人物的心理,從而突出人物性格。
(1)小說人物塑造的語言描寫擴展閱讀
人物描寫除了肖像,語言,行動,心理,神態等正面描寫方法外,還有側面描寫以及環境描寫等。
側面描寫通過從對其他人物、事件的敘述和描寫中渲染氣氛、烘託人物的性格,或通過別人的評述來描寫人物,即以「烘雲托月」的手法,來達到以「虛」寫「實」的目的。所以側面描寫又稱間接描寫。
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用以襯託人物心情,表現人物關系及人物性格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社會環境描寫則指人物活動的處所、背景,氛圍等。
⑵ 魯迅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語言特點是怎樣的
《魯迅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語言特點》
一、修辭運用巧妙精當
魯迅先生的小說,無論是在詞語的錘煉,還是辭格的運用上,都進行過精心選擇和仔細推敲,收到了奇妙的表達效果,顯示了他高超的語言修辭藝術。他選用詞語精當貼切、含蓄深厚,既能准確、生動地表達描述對象的總體特徵,又處處體現新意,收到詞義明確以外的其他效果,往往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感覺弦外有音,文字間蘊含更多深意。修辭運用得巧妙而精當,是他的小說富有文採的一個重要原因。下面僅就他小說中所使用的一些主要修辭方法加以說明。
1、比喻
比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方法。魯迅先生的作品中不僅大量使用比喻,而且往往用得新奇巧妙,出神入化,收到了很好的修辭效果。如《葯》一文中,「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後背;頸項都伸得很長,彷彿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著」;[3]「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飯,大粒的汗,從額上滾下來,夾襖也帖住了背心,兩塊肩胛骨高高突起,印成一個陽文的『八』字」。[4]用彷彿被無形的手向上提著頸的鴨子,來比喻踮著腳伸著脖,圍在刑場周圍看熱鬧的人們,形象地反映了他們的愚昧和麻木,也表達了魯迅對這些麻木看客們「怒其不爭」的心情。而對小栓「癆病」已入膏肓的描寫用一個「八」字,恐怕是再簡潔而又貼切不過了。描寫《故鄉》中的楊二嫂,「……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 [5]活畫出她細腳伶仃的姿態,讓人聯想到她潑辣的性格。同樣既活化人物性格特徵,又體現作者愛憎的比喻還有很多,比如:阿Q被趙太爺恭維為「老Q」的感覺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白光》中陳士成得知自己縣考落榜後,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剎時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肥皂》里寫四銘太太最終用那塊肥皂時,「泡沫就如大螃蟹嘴上的水泡一般」;祝福中的「我」被祥林嫂死前可怕疑慮的眼盯著時「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故鄉》中的中年閏土「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魯迅通過靈活地運用這些新穎而奇特的比喻,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現在讀者面前,引發讀者對比喻之後更廣闊涵義的聯想,讓人不由得佩服他對小說語言運用的深厚功力。
魯迅小說中的比喻,有一個現象分外引人注目,就是他多次在比喻中用了「鐵」字。《葯》中描寫墳場樹枝間的烏鴉是「縮著頭,鐵鑄一般站著」;《白光》中寒冷的月亮則象是「一面新磨的鐵鏡」;《社戲》中「我們」在去看戲的途中看到了「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起伏的連山;《孤獨者》中的魏連殳在祖母死時「坐著號啕,鐵塔似的動也不動」;《傷逝》中涓生窗前那株槐樹有著「鐵似的老乾」;《弟兄》中兄長張沛君發怒時的手掌「比平常大了三四倍,鐵鑄似的……」。魯迅為何在比喻中多次用到「鐵」字,我們可以在《吶喊自序》中找到答案。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魯迅把黑暗現實社會比作鐵屋子,是他對鐵一般黑暗腐朽社會不滿情緒的體現。而比喻中多次出現的「鐵」字,正是這樣一種感情的流露。
2、 象徵
魯迅對象徵手法的運用可謂爐火純青,這在《狂人日記》這篇小說中有充分的體現。小說中處處運用象徵手法,透過「狂人」的荒唐之言,把社會現實的本質暗示給讀者。比如,狂人覺得「屋裡面全是黑沉沉的。橫梁和椽子都在頭上發抖;抖了一會,就大起來,堆在我身上」。[7]這是寫狂人備受壓抑的心理狀態,同時也象徵著封建社會的黑暗,揭示了「萬分沉重」的封建勢力壓得人「動彈不得」。又如,他從寫著「仁義道德」的史書上,從字縫里看出「吃人」兩個字,這既是狂人在精神錯亂時的一種幻覺,又深刻地揭露了幾千年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統治的罪惡本質。《狂人日記》中的人物大都帶有象徵性。除「狂人」外,「古久先生」就象徵著承襲了幾千年封建道德的腐朽而又反動的封建勢力;趙貴翁(甚至連同趙家的狗)代表了社會上維護封建秩序、迫害進步力量的反動邪惡勢力。景物描寫上也用了象徵。開頭所寫的「月光」,不僅指生活中的月光,而且是光明的象徵。「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這里寫的是主人公對自己所處的現實環境的感受,實際是用象徵方式指明了封建統治的黑暗和恐怖。這些象徵手法的運用,使得小說在人物、故事情節等方面都有了更大的景深。一個小的實體,就包含了無窮盡的內涵,讀來讓人回味無窮。
有一處十分經典的象徵運用,是在小說《葯》中。小說以簡單的一個「葯」字為題,並且故事情節的發展就以「葯」為線索,是具有多重象徵意義的。第一,通過描寫華老栓迷信以人血為「葯」,讓兒子吃「人血饅頭」就能葯到病除,「收獲許多幸福」,結果卻適得其反,斷送了兒子的性命,深刻地批判了國民的迷信、落後和愚昧。第二,以「葯」為題,給人以啟迪:像當時中國社會的病態,什麼才是救國救民的「葯」呢? 第三,夏瑜為了推翻帝制而奮起斗爭,到頭來自己的血卻被當成「葯」去「救」人,革命者的犧牲沒有喚醒麻木的國民,有的只是像「鴨」一樣身長脖子看熱鬧。這樣一個深刻的諷刺,一方面反映了國民在政治上不清醒、不覺悟,另一方面也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3、借代
運用借代,可以表達作者的愛憎,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人聯想,發人深思,增強作品的表達效果。魯迅在小說中常常靈活運用這一修辭方法。如《孔乙己》中的「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8] 「短衣幫」指窮苦的勞動人民,「穿長衫的」指有錢的上層人物。用衣著特徵來指代人,除了形象鮮明之外,很容易使人聯想到等級制度的森嚴,社會地位的不公。又如《阿Q正傳》中「假洋鬼子回來時,向秀才討還了四塊洋錢,秀才便有一塊銀桃子掛在大襟上了;未庄人都驚服,說這是柿油黨的頂子,抵得一個翰林,……」 [9] 未庄人對「革命黨」的理解,只停留在「銀桃子」,並且「抵得一個翰林」,而「柿油黨」是「自由黨」的諧音,作者運用這樣的借代,深刻揭示了「未庄人」的愚昧麻木,同時流露出作者的無奈。再如《葯》中用「花白鬍子」、「紅眼睛」、「駝背」這類描寫人的長相特徵的詞來代替人,一語雙關,委實精妙。借代的運用,收到了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是魯迅修辭運用中的一個亮點。
4、反復
為了突出某個意思或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魯迅在他的小說中經常使用反復。「寫完後,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寧可把可作小說的材料縮成速寫,決不將速寫材料拉成小說。」這是魯迅在《答北斗雜志社問》中提到的關於寫作要闡明的觀點論述[10]。那麼魯迅小說中的反復,是不是在打自己耳光?恰恰相反,含蓄、凝練與復沓、冗長的巧妙結合,正是魯迅大師級語言功力的體現,是魯迅小說的精妙之處。反復的手法在小說《祝福》中體現得最具代表性。其中包括:
外貌描寫的重復:「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 [11]祥林嫂第一次、第二次到魯鎮,筆者都是這樣描寫的,穿著打扮沒有改變,只是在表情上:第一次並沒有悲哀的神色,「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第二次卻「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而且「臉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這就說明再寡的生活經歷,給她造成了重大的不幸,她的身心的變化,是她的受傷害的標記。當她受到柳媽的迷信恐嚇後,「臉上就顯出了恐怖的神色來」,「第二天早上起來的時候,兩眼上便都圍著大黑圈」,表明她開始陷於恐怖;捐門檻後仍然被禁止沾祭器時,「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了,連精神也更不濟了」,「呆坐著,直是一個木偶人」,「不到半年,頭發也花白起來了」。作者為什麼要安排一個反復的描寫同時也刻畫祥林嫂「神色」上的變化呢?這正是為了揭示祥林嫂悲劇生活的必然性。祥林嫂對自己的悲劇生活是不自覺的,她甚至以為自己是充分遵從了所謂的「典制」,所以她被逼改嫁的時候要覓死覓活,聽了柳媽的迷信說法後,就去土地廟「捐門檻」,她的愚昧,她對封建制度的屈從,導致了她悲劇生活的必然性。外貌描寫的重復與前後細微差別處的刻畫,讓我們讀到了作者對祥林嫂同情,但更多的是對封建宗法制度的批判。
語言描寫的反復:最點睛的莫過於描寫祥林嫂的語言。祥林嫂兩度守寡,兩次來到魯四老爺家,作者對其語言的刻畫的確是獨具匠心。「我真傻,真的。」反復了三次。「我單知道雪天是野獸在深山裡沒有食吃,會到村裡來……」敘述阿毛的故事,反復了兩次。為什麼祥林嫂要反復對人說這些?因為她希望向別人述說自己的不幸遭遇後,得到一些同情和憐憫。是的,開始別人是寄予同情了,但後來,人們卻把這作為一種談資笑料。魯迅用這樣的反復,深刻揭示出人的麻木,和祥林嫂的「不自覺」。還值得一提的是魯四老爺的語言。作者對他的語言描寫不多,但確實堪稱精煉。「可惡,然而」,就這么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人物語言,第一次是他知道祥林嫂的婆婆和衛老婆子等人瞞著他把祥林嫂搶走時,他說了聲「可惡!然而……」。言下之意是祥林嫂婆婆竟然事先不與他商量便把祥林嫂搶走了,覺得「可惡」;但為什麼又緊接著說了個「然而」?因為他覺得既然是婆婆來抓媳婦,應該是天經地義的,典型的封建族權思想。第二次是衛老婆子來賠罪,說要「薦一個好的來折罪」,話還沒說完,魯四老爺就插了句「然而……」這個「然而」,更有深意,他是覺得自從祥林嫂到魯家後「不開一句口」,「整天的做」,到年底大忙「竟沒有添短工」,這樣「食物不論,力氣是不惜的」,「比勤快的男人還勤快」的廉價勞動力,恐怕是再找不到第二個了。魯四老爺身上的剝削階級本質暴露無疑。讓讀者體會到這些,僅用了兩個詞——「可惡,然而」,其精妙之處,無需贅言。
另外,小說《風波》中九斤老太那句「一代不如一代」,在文中出現了八次,表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對九斤老太這一消極慨嘆的批判。小說《孔乙己》中,掌櫃的四次提到「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說明孔乙己生活的窮困不堪、掌櫃的只關心酒錢的漠然以及孔乙己的可悲命運和慘痛結局。這些反復的使用,都對彰顯文義有著絕妙的作用。
5、對比
魯迅常用對比這種修辭方法,通過兩者的比較,更加集中、更加鮮明突出地表現主題。如小說《故鄉》中,「有一日,母親告訴我, 閏土來了,我便飛跑的去看。他正在廚房裡,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可見他的父親十分愛他,……」「這來的便是閏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裡提著一個紙包和一隻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象是松樹皮了。」 [12]魯訊通過對眼前的和二十年前的閏土的外貌的對比,深刻地揭示了由於生活的「辛苦恣睢」,讓一個天真活潑的少年變成了歷盡滄桑、心態麻木的木偶人。我們可以感受到魯迅對此非常悲哀,對閏土表現了無限同情和憐憫。小說《孔乙己》中魯迅對孔乙己形象的描寫,前後也運用了對比。孔乙己出場的時候是「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穿的是長衫」,到他因「偷書」被打折了腿,變成了「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並且是「用手走來的」。[13]這樣的對比,讓人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對孔乙己遭遇同情之時,又體會到封建制度的殘酷性。再如小說《一件小事》中,作者通篇運用對比手法。「一件小事」和「國家大事」的對比,突出「一件小事」意義並不「小」;「我」和車夫的對比,突出車夫的高大和「我」的渺小;「我」在「一件小事」發生前後不同思想感情的對比,突出了「我」自新的決心和自我改造的勇氣。細讀魯迅小說中的對比,給讀者帶來無限豐富的想像空間,同時也確實能感受到魯迅對小說語言運用的用心良苦。
另外,誇張、比擬、雙關、婉曲、警策、反語等多種修辭手法在魯迅小說中比比皆是,隨處可見,有時,還有修辭方法的綜合運用。修辭上的豐富性和獨創性,是魯迅小說語言最顯著的特徵之一。
二、「魯迅式」的語言風格
「魯迅式」是對魯迅小說總體語言風格的模糊定義,它是魯迅在語言風格上與眾不同的獨創性。在魯迅的小說中,具體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凸顯出來。
1、「錯雜無倫次」的敘述模式
「語頗錯雜無倫次,又多荒唐之言」。[14]魯迅在小說《狂人日記》正文前的序中的這句話正充分體現了魯迅小說語言在敘述模式上具有獨創性的特徵。就以此篇為例:《狂人日記》是魯迅運用白話文進行小說創作的第一次嘗試,新舊更替之間,魯迅用了一種沖突非常強烈的方式,在語言的敘述上也是一樣。為了反抗語言的困境,為了新的言說,魯迅運用了狂人思維和白話文體作為「吶喊」的突破和開端,這種創新,在《狂人日記》里突出地表現為敘述模式上的錯雜和對立。小說前面的小序與正文的日記,在語言上構成鮮明的對立:一是文言,一是白話;一種是正常話語,一種是反常話語,兩者的對立展開了兩種相反的話語現實。魯迅通過「狂人」的敘述,把一種具有顛覆性的啟蒙思想帶了出來。「狂人」與周遭的格格不入,有被「吃」掉的危險,暗示的就是一種新的意識形態,為了不被統治的意識形態兼並,就必須和它劃清界限,甚至是變成一種極端對立的形態。魯迅正是運用了這種矛盾而危險的敘述策略,刻意地造成話語和現實的分裂與沖突,然而卻產生了妙不可言的效果。每每重讀這篇僅7000字左右的小說,體會著小序的文言與日記的白話之間的激烈沖突,彷彿感受到魯迅在那個時代的對「失語」的焦慮。他希望找到一種能清晰地表達自己思考的聲音,渴望通過「吶喊」打破沉默,顛覆傳統的舊文學。所以不難理解魯迅為什麼要選擇一個「狂人」作為敘述者,因為正常人會按照現有的意識形態來思考問題,而「狂人」卻與常規的思維脫軌,能夠擺脫統治意識形態的控制和壓抑。某種意義上說,魯迅選擇「狂人」,因為只有他的思維,才是真正獨立、自由、純粹的。這種創新的語言模式,同時也是魯迅對現實思考的一種創新的思維模式的開端。
讀過《紅樓夢》的人,看到「語頗錯雜無倫次,又多荒唐之言」這句話很容易聯想起曹雪芹的詩:「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同樣的,魯迅所說的「荒唐言」背後也是大有深意的。我們來看看《狂人日記》第一篇日記:「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我怕得有理。」 [15]恰恰這樣一句話,已經可以完整地展現貫穿全篇的這個語言特徵了。從「今天晚上」到「須十分小心」,句中的關聯詞是「然而」,按正常的邏輯,前後應構成轉折關系,但是我們看不出它們之間有什麼關聯,似乎這成了一個病句。再往下看,更是摸不著頭腦,「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不然」又是一個轉折的連詞,但是前面根本沒有交代為什麼要「十分小心」,這種轉折也似乎是沒有必要的。從「今晚的月光」到「須十分小心」到「趙家的狗」,這種看似毫無關聯的跳躍,幾乎要令人覺得語句毫無章法可言。但就是這兩個語義語境上都說不通的連詞,恰是魯迅一個精妙的語言技巧,為的是說明「狂人」的思維邏輯,正是這樣「雜無倫次」。再如「狂人」想到「他們」是希望自己「自戕」而死的時候,「他們是只會吃死肉的!——記得什麼書上說,有一種東西,叫『海乙那』的,眼光和樣子都很難看;時常吃死肉,連極大的骨頭,都細細嚼爛,咽下肚子去,想起來也教人害怕。『海乙那』是狼的親眷,狼是狗的本家。前天趙家的狗,看我幾眼,可見他也同謀,早已接洽。老頭子眼看著地,豈能瞞得我過。」 [16]由 「海乙那」想到「趙家的狗」,並且「早已接洽」,已是十分之「荒唐」,然而和那個「眼看著地」的「老頭子」有什麼關系呢?這種刻意為之的錯雜語句,在這篇小說中比比皆是,魯迅正是通過這樣的反語法、反邏輯的語言模式,向讀者清晰地展現出「狂人」這個獨特的典型。
2、虛詞、實詞的靈活運用
這是「魯迅式」文風的一個重要特點,魯迅對小說語言虛詞和實詞的巧妙運用,使兩者相得益彰,對小說主旨的體現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在語言使用中,實詞承擔表達語義的作用,而虛詞往往只是發揮附加意義的輔助作用,甚至不直接表義。但是虛詞用得好,可以使語言更具可讀性,並產生無可替代的修辭效果。魯迅小說中虛詞使用的頻率之高,密度之大,十分惹眼,是其語言風格的一個顯著特徵。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燭台,只是失神的站著,直到四叔上香的時候,教她走開,她才走開。這一回她的變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連精神也不濟了,而且很膽怯,不獨怕黑夜,怕黑影,即使看見人,雖是自己的主人,也總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遊行的小鼠。
「也」、「不再」、「只是」、「直到」、「才」5 個連詞毫不「吝嗇」地用在一個句子里,將祥林嫂心靈受到毀滅性打擊,失魂落魄到僵化狀態的情景突現出來,「不但」、「連」、「而且」3個連詞使文意層層遞進,極大地加強了語言負載。「即使」、「雖」、「也」與「不獨」的搭配,是典型的「魯迅式」的獨創。一系列虛詞的獨特組合、頻繁使用,使對祥林嫂的描繪顯得深厚濃重,沉實有力。
又如《阿Q正傳》中,「加以進了幾回城,阿Q自然更自負,然而他又很鄙薄城裡人……然而未庄人真是不見世面的可笑的鄉下人呵……」 [18]這兩個「然而」,惟妙惟肖地形容出阿Q思想的矛盾百出、荒誕可笑,顯示了阿Q精神上淺陋鄙薄的深刻戲劇性。「然而」這個副詞,在《孤獨者》中運用得更為獨到。魏連殳信中前半部連續用了六個「然而」,「然而要活下去」,「然而就活下去么?」「然而我還有所為……」「然而現在是沒有了……」「然而現在是沒有了……」「然而我勝利了」,這密集的轉折,表現出小說中人物心理巨大的沖突和深深的痛苦,靈魂在絕望中掙扎,雖是虛詞,卻令人讀到沉重,不愧為語言運用的典範。
在《阿Q正傳》中,魯迅多次用到了「似乎」、「彷彿」、「大約」這幾個詞。
他不知道誰和誰為什麼打起架來了。……他才爬起來,賭攤不見了,人們也不見了,身上有幾處很似乎有些痛,似乎也挨了幾拳幾腳似的……
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臉上打了兩個嘴巴,熱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後,便心平氣和起來,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別一個自己,不久也就彷彿是自己打了別個一般。……
他以為人生天地之間,大約本來有時要抓進抓出……,……大約本來有時也未免要殺頭的。……大約本來有時也未免要遊街要示眾罷了。
這些轉折連詞的使用,烘托出阿Q遲鈍、麻木、愚昧、蠢笨的低劣性格,尤其是阿Q對人生的理解,只是「大約」如何如何,將阿Q的渾渾噩噩表現得活靈活現,真當精妙到了極點。
魯迅同時也非常注重實詞的錘煉。首先是動詞的巧妙運用、涵義豐富。小說《葯》中一處動詞的運用,可謂最具代表性。「(康大叔)搶過燈籠,一把扯下紙罩,裹了饅頭,塞與老栓」 。
]這里描寫康大叔的動作,用了:搶、扯、裹、塞,都是一字不可易的。康大叔急於把華老栓的錢裝自己腰包里,所以動作很快,「搶、扯、裹」一系列動作連貫而迅速,更加突出康大叔的貪婪與凶惡;而華老栓迷信膽怯,心裡有鬼,甚至有點不敢接過人血饅頭,康大叔又怕他反悔,所以直接「塞」給了他。生動形象的動作描寫,令讀者對小說中的人物分外清晰,更加容易把握住小說的脈絡乃至主旨。再如《故鄉》中的「……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21] 「橫著」二字,把蕭索的場景一下子突現出來了,並且感覺那一幅畫綿延在眼前,心底卻是沉重。《阿Q正傳》里「太爺一見,滿臉濺朱」,活脫脫地把一個滿臉漲紅、情緒暴怒的人物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一件小事》中:「而且他對於我,漸漸的又幾乎變成一種威壓,甚而至於要榨出皮袍下面藏著的『小』來。」 [22] 「榨」強調被動、不得已的尷尬、窘迫之態。《祝福》中:「但是,談話是總不投機的了,於是不多久,我便一個人剩在書房裡。」 [23] 「剩」,表明了主人的冷漠,同時又包含「我」感受到被冷落後的的寂寞和無聊、壓力和不安。《孤獨者》中「……時常自命為『不幸的青年』或是『零餘者』,螃蟹一般懶散而驕傲地堆在大椅子上……」《離婚》中「……不知咋的忽而橫梗著一個胖胖的七大人,將他腦里的局面擠得擺不整齊了。」 [24] 「堆」本來是用來對物的,而「懶散驕傲」的身體,用堆來形容,使人物的動作更加具有一種可視化的效果;而「擺不整齊」用來形容人物的心境不寧和思緒的混亂,真可謂神來之筆。其次是形容詞的活用。如小說《社戲》中,「大約那彈性的胖紳士早在我的空處胖開了他的右半身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胖」和「朦朧」在這里都是形容詞用作動詞,這種活用,使得對人物和景色的描摹具有了一個動態的過程,對於讀者而言,自然能夠獲得更多的閱讀感受。「在台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描寫台上的演員,不以常規的寫法,只用一個寫色彩的詞「紅紅綠綠」來借代,簡潔明了、別具一格。
三、遣詞造句的個性化
魯迅小說中的語言,常常能使讀者覺得新奇而獨特,涵義豐富又給人很大的想像空間。這是魯迅小說語言運用獨創性的一個方面,具體表現在他在遣詞造句上的個性化。這樣的特點,在《阿Q正傳》這篇小說中尤為突出:
1、「不相能」。
小說中,統治集團由三大家族組成:舉人老爺、趙太爺、錢洋鬼子。作者在寫及三大家族之間關系時,兩次強調了「不相能」。一次是寫舉人老爺把箱子寄存於趙太爺家,人們議論紛紛時,作者說:「其實舉人老爺和趙秀才素不相能,在理本不能有「共患難」的情誼」;一次是寫趙秀才得到革命黨進城消息後,找錢洋鬼子商量如何革命時說「一早去拜訪那歷來也不相能的錢洋鬼子」。在這兩次敘述中,作者不但都強調了他們之間關系的「不相能」,且分別加上了「素」、「歷來」進行強調,這兩個詞用來修飾「不相能」是如此精妙。稍做分析,我們便能體會到作者的用意:①告訴讀者,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是根深蒂固的,他們從「不相能」到「共患難」,只是因為共同利益的驅使,其矛盾本質上不可調和;②啟發革命者,要戰勝統治階級,必須團結起來,聯合最廣泛的群眾力量。
2、「革過一革」。
或許第一次讀到這句話時竟而感覺有點別扭,但是仔細體會之後,卻發現實在是妙不可言。聯想一下,比如在現代漢語中,別人問有沒有讀過一本書,答「讀過一讀的」;這件事情有沒有考慮過,回答「想過一想的」;或者問周末的儀式去不去參加,說「去還是要去一去的」。很明顯,這種常用句式所表達的意味是大抵接觸過、事實上不怎麼了解;或者是即便做過了,也是隨便做一下,很敷衍地做一下。魯迅通過老尼姑之口說出「革過一革」,十分獨到地表達了這樣的意思:「假洋鬼子」一流,是形式主義的革命,是假革命。
3、「拍,吧~~~~!」
這兩個原本不是象聲詞的字,恰在小說中成了最凝煉而又精闢的象聲詞。
「拍,吧~~~~!他忽而聽得一種異樣的聲音,又不是爆竹。阿Q本來是愛看熱鬧,愛管閑事的,便在暗中直尋過去。似乎前面有些腳步聲;他正聽,猛然間一個人從對面逃來了。阿Q一看見,便趕緊翻身跟著逃。那人轉彎,阿Q也轉彎,那人站住了,阿Q也站住。他看後面並無什麼,看那人便是小D。
「什麼?」阿Q不平起來了。
「趙……趙家遭搶了!」小D氣喘吁吁的說。」
這是未庄人心惶惶,對「造反」一事「吃不準」之時。原本或許可以直接描寫是什麼人搶了趙家,什麼裝束,什麼行徑,是不是革命黨?但魯迅的高明之處,只用「拍,吧」兩字引入,繼而借阿Q的「格外膽大」,並且「細細的聽」,又「細細的看」,才知道「似乎有些嚷嚷」,「似乎許多白盔白甲的人,絡繹的將箱子抬出了,器具抬出了,秀才娘子的寧式床也抬出了,但是不分明」,這樣的處理,沒有繁瑣的敘述,卻能給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並且彷彿依稀的看到了未庄正在發生的「革命」。「拍,吧」這般精闢的用詞,除魯迅外確無第二人。「拍」這個詞,在《幸福的家庭》中也出現過一次,小說中僅用一個字,並且是通過主人公的「經驗」告訴讀者是「主婦的手掌打在他們的三歲的女兒頭上的聲音」,這是對故事情節的交待手法的一種絕對的創新。
⑶ 小說,人物如何塑造,如何描寫人物更鮮活
想要塑造鮮明人物的話,那塑造的人物得有個突出的特點,其次對於其外貌描寫的細膩,建議多用點優雅簡短的語句. 我也有這方面打算,有空可以交流
⑷ 小說中人物形象的描寫手法有哪些
中國小說人物描寫的方法可分為四種: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和心理描寫。
1.肖像描寫
指把人的容貌(臉型、五官)、神情、身體形態、衣飾、姿勢、風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幾個部分,用生動具體的語言描述出來。肖像描寫,不要求寫全貌,它重在表現人物的性格,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其作用不僅在勾畫出這個人物的外部面貌,而且是為了以「形」傳「神」,即通過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徵來揭示這個人物的性格。它往往著重於人物的面部、身材、服飾,以表現人物的身份、風度、神韻和表情。
2.語言描寫
言為心聲,人物的話語最易「泄露」人物心靈的秘密,最能靈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性格,它可以充分、細致地將人物的內心世界袒露出來,因此,人物的言語描寫是刻畫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語言描寫要反映人物的個性特徵。由於時代、職業、身份、年齡等因素造成的差異,人們說話的內容、方式各有不同,語言描寫就是要抓住能表現人物個性的語言,寫出「這一個」來,使讀者如聞其聲,如睹其容。語言描寫宜簡潔得體,不可拖沓散漫,有悖人物身份。
3.動作描寫
行動描寫就是讓人物用行動來表現自己。行動是人物性格的具體表現,最能顯示人物的性格特徵。人物的一舉手、一投足、一個姿勢都能很好地表現人物的性格。所以對於人物行動的描寫是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這里所說的行動,不是人物的一切行動,而是最有意義、最能顯示人物性格,或者能推動情節發展的那些行動,包括人物的習慣性動作和下意識舉止在內。行動描寫就是讓人物在「做些什麼」和「怎樣去做」中去展示自己的價值觀念、情感特性、性格氣質、精神狀態等,使讀者透過人物的「所作所為」作出相應、相似、相關而不相悖的判斷。
4.心理描寫
心理描寫是對人物在一定的環境下產生的想法、感觸、聯想等內心的思想情感活動的描寫,它旨在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質。心理描寫則直接披露人物的內在隱秘世界。它們的互相結合,就能夠使人物形象更為真實、完整、豐滿而且深刻,因而也更加富有藝術感染力。
⑸ 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離不開語言描寫,下面這段話出自誰之口
名著閱讀
(1)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離不開語言描寫。下面這段話出自之口。「不喝就滾出去;好心好意,不領情是怎著?你個傻駱駝!辣不死你!」
(2)肖像描寫也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名人傳》中的一段肖像描寫:「他矮小粗壯,一副運動員的結實骨架……面部肌肉常常隆起,青筋暴跳;野性的眼睛變得格外地嚇人。」「他」指的是(人名)。答案
⑹ 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離不開語言描寫始投老種經略相公出自誰之口
11、根據有關描寫語句判斷人物(3分)
(1)一頭紅焰發蓬鬆,兩隻眼睛亮似燈.不黑不青藍靛臉,如雷如鼓老龍聲.身披一領鵝黃氅,腰束雙攢露白藤.項下骷髏懸九個,手持寶杖甚崢嶸.( )
(2)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離不開語言描寫.下面這段話出自 之口.「灑家始投老種經略相公,做到關西五路廉訪使,也不枉了叫做『鎮關西』!你是個賣肉的操刀屠戶,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鎮關西!』……」
(3)肖像描寫也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下面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一段肖像描寫:「(他)穿著又破又舊的短褂,一隻破靴,一隻套鞋,腳趾露在外面.」「他」指的是 .
本試卷的全部答案:
參考答案
一、識記?積累(14分)
1、(2分)大鬧天宮 齊天大聖 2、(4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保爾?柯察金、朱赫來、冬妮婭 3、(3分)繩技或在繩子上跳舞的技術 慧駰國 「智馬國游記」 4、(2分)羅曼?羅蘭 諾貝爾 5、(3分)(1)沙僧 (2)虎妞 (3)貝多芬
二、歸納?概括(8分)
6、(3分)仗義疏財,扶危濟困 楊志 楊志押送金銀擔(楊志押送生辰綱)、汴京城楊志賣刀等(答出其中一個即可) 7、(3分)因為祥子曾經從軍營逃出來,用三匹駱駝換了幾十塊錢,因而落下了「駱駝」這樣一個外號.(佔2分) 「買上自己的車」 (1分) 8、(2分)格列佛把敵國的戰艦拖入利立浦特國的海港.
三、理解?運用(10分)
9、(2分)(1) 李逵 (2)白骨精 10、(2分)(1)《西遊記》 (2)公孫勝 11、(2分)《水滸傳》 假貨 12、(2分)林沖 魯達(魯提轄) 13、(2分)示例:寫下一頁頁輝煌的篇章
四、欣賞?感悟(10分)
14、(3分)正方:我方認為,豬八戒能吃苦耐勞,對師傅忠心耿耿.在與妖魔的斗爭中,他總是揮舞釘耙,勇猛戰頭,是孫悟空的得力助手.他知錯能改,樂於助人,是一個忠勇善良、淳樸憨厚的人.(理由要符合人物特點,表意清楚即可.)
15、(4分)答案示例:讀《西遊記》,我們能學到孫悟空的嫉惡如仇;讀《童年》,我們體會到當時俄羅斯下層人民生活的苦難;
16、(3分)我們可能會發現格列佛的經歷與魯濱遜的游歷經過有好多相識之處,但他們的旅程卻造就了不一樣的結果.《格列佛游記》把人性的反思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他對人性的反思可能並不睿智,甚至可能偏激,但我們仍能從字里行間感受到斯威夫特對人性的洞察的深刻,他的諷刺藝術永遠是第一流的,令人嘆為觀止、無法企及.
五、拓展?延伸(8分)
17、(5分)依次為:《東周列國志》、《桃花扇》、《官場現形記》、《儒林外史》、《金瓶梅》、《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今古傳奇》、《聊齋志異》、《史記》、《西廂記》、《鏡花緣》
18、(3分)如:寫讀書筆記,即將讀書的獨特感受及時記入筆記;通過讀書報告會、辯論會等方式與同學之間交流;嘗試對名著進行再創作.)
六、閱讀?探究(50分)
(一)19、(2分)餘生:僥幸保全了性命.不毛之地:不長莊稼的土地或地帶.形容土地荒涼、貧瘠.20、(2分)只不過是……減輕一點心中的苦悶罷了 21、(2分)「逐漸控制我的失望心情」——「對自己的處境稍稍有了好感」 22、(3分)孤獨、沒在衣穿、面臨野獸威脅 23、(4分)把我的幸與不幸,好處與壞處加以比較 一個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觀絕望,而要努力看到積極的因素,從而改變自己被動的局面. 24、(4分)魯濱遜在那樣的環境中,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他能理智地分析自己目前所處的困境,是一種冷靜的表現,是人類理性思維的勝利.他成功地調整了自己的心理,心態平衡地生活下去.這與阿Q的那種自欺欺人的精神勝利法有著本質的區別.這不是逃避現實,恰恰正是敢於正視現實的表現. 25、(4分)第一人稱敘述角度,寫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現「我」的內心世界,這就更具真實感.26、(4分)略.估計不少學生並不能真正理解魯濱遜身處絕境的心理,相反,甚至認為這很好玩,有意思.這種情緒可能會在他們所寫的短文中流露出來.荒島生存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不是開玩笑.這個問題需要教師正確引導.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理念中「學會生存」,其含義是豐富的,這一題的題意也不妨包括進去.
(二)27、(3分)打鬥;醉打,醉28、(1分)一拳二腳三個落點, 29、(3分)小腹上、額頭上、臉上30、(6分)味覺、視覺、聽覺.大怒搶將來,雙手按了便蹲下去;望吼便倒;在地上叫饒31、(6分)語言、動作,動作描寫;疾惡如仇、見義勇為、伸張正義 32、(4分)魯達三拳打死鎮關西;武松二腳一拳打得蔣門神叫饒 33、(2分)表現了人民伸張正義的願望.
問題3:初二下名著閱讀題目及答案[語文科目]
初二下名著閱讀題目:《論語》,《大衛.科波菲爾》
《家》,《巴黎聖母院》《哈姆雷特》《老人與海》《水滸傳》
《紅樓夢》,《高老頭》
《三國演義》《堂吉訶徳》《歐也妮 葛朗台》
問題4:簡述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歷史意義[歷史科目]
此戰,是解放戰爭的一個偉大轉折,在這一歷史轉折關頭,中共中央軍委以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組成戰略突擊隊,在各解放區軍民的策應和後面兩路大軍的配合下,採取無後方的千里躍進的進攻樣式,直搗國民黨軍統治的大別山區,創建了大塊革命根據地,威脅其首都南京和武漢兩大重鎮,為轉入全國性的戰略進攻奠定了基礎.這一創造性的戰略決策、獨特的戰略進攻樣式和豐富的作戰經驗,給毛澤東軍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內容.
問題5:初二名著閱讀有哪些
尊敬的 灌水慣盜決堤 很高興為你解答!
根據初二的語文書,
我建議你上學期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能了解英雄誕生的過程,能讀懂作者所說的「鋼鐵是在烈火和驟冷中煉成的」.
下學期閱讀《水滸傳》能了解當時官逼民反的社會背景,能記住一些經典的片段的章節回目
⑺ 寫小說在描寫人物對話上有些什麼技巧啊
人物對話即是語言描寫。
第一,語言要能顯示人物的身份,職業,地位,經歷。
第二,語言描寫要能夠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動。
第三,語言描寫要性格化,符合人物的身份。要在描摹語態,敘寫對話過程中表現出「這一個」的個性特徵來。
第四,語言描寫還應用來預示和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交代事情的來龍去脈,或通過語言描寫介紹環境或時代背景,或借人物之口作議論以深化主題,使語言描寫成為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
語言描寫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語言描寫總是鮮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動地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獲得深刻的印象。
(7)小說人物塑造的語言描寫擴展閱讀
一、小說:
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
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情節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聲。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小說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說(小小說)。按照表現的內容可分為科幻、公案、傳奇、武俠、言情、同人、官宦等。
按照體制可分為章回體小說、日記體小說、書信體小說、自傳體小說。按照語言形式可分為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小說與詩歌、散文、戲劇,並稱「四大文學體裁」。
二、小說刻畫人物的方法:
心理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同時,小說是一種寫作方法。
⑻ 小說人物性格塑造方法有哪些
1.肖像描寫
指把人的容貌(臉型、五官)、神情、身體形態、衣飾、姿勢、風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幾個部分,用生動具體的語言描述出來。
肖像描寫,不要求寫全貌,它重在表現人物的性格,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其作用不僅在勾畫出這個人物的外部面貌,而且是為了以「形」傳「神」,即通過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徵來揭示這個人物的性格。它往往著重於人物的面部、身材、服飾,以表現人物的身份、風度、神韻和表情。
2.語言描寫
言為心聲,人物的話語最易「泄露」人物心靈的秘密,最能靈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性格,它可以充分、細致地將人物的內心世界袒露出來,因此,人物的言語描寫是刻畫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語言描寫要反映人物的個性特徵。由於時代、職業、身份、年齡等因素造成的差異,人們說話的內容、方式各有不同,語言描寫就是要抓住能表現人物個性的語言,寫出「這一個」來,使讀者如聞其聲,如睹其容。語言描寫宜簡潔得體,不可拖沓散漫,有悖人物身份。
3.動作描寫
行動描寫就是讓人物用行動來表現自己。行動是人物性格的具體表現,最能顯示人物的性格特徵。人物的一舉手、一投足、一個姿勢都能很好地表現人物的性格。所以對於人物行動的描寫是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
這里所說的行動,不是人物的一切行動,而是最有意義、最能顯示人物性格,或者能推動情節發展的那些行動,包括人物的習慣性動作和下意識舉止在內。行動描寫就是讓人物在「做些什麼」和「怎樣去做」中去展示自己的價值觀念、情感特性、性格氣質、精神狀態等,使讀者透過人物的「所作所為」作出相應、相似、相關而不相悖的判斷。
4.心理描寫
心理描寫是對人物在一定的環境下產生的想法、感觸、聯想等內心的思想情感活動的描寫,它旨在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質。
如果說人物的肖像、言語、行動的描寫側重於展示人物形象的外部風貌,讓讀者透過這些描寫窺見或感受人物內心的活動,那麼,心理描寫則直接披露人物的內在隱秘世界。它們的互相結合,就能夠使人物形象更為真實、完整、豐滿而且深刻,因而也更加富有藝術感染力。
在心理刻畫時,要注意捕捉人物內心的變化,尤其是那些一閃即逝的心靈波動。在描述心理變化軌跡時,要做到波瀾起伏、跌宕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