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主人公最愛讀英國小說什麼敬佩主人公的斗爭精神括弧鋼鐵俠是怎樣煉成了
4保爾最愛讀英國小說《牛虻》,敬佩主人公的斗爭精神。
-
-
-
-
-
-
-請採納~
Ⅱ 保爾最愛讀英國小說1,敬佩主人公的斗爭精神。
1.
《牛虻》
《牛虻》對保爾的影響非常大,這本書是保爾最喜愛的小說。
Ⅲ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作者是前蘇聯作家——。文中的主人公保爾最愛讀英國小說《——》
奧斯特洛夫斯基
牛虻
暴風雨所誕生的
Ⅳ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保爾最愛讀英國小說(),敬佩主人公的()精神。
保爾最愛讀英國小說(牛虻),敬佩主人公的(為了理想、為了信仰、不怕犧牲、英勇奮斗的)精神。
Ⅳ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保爾最愛讀的英國小說是什麼
保爾最愛讀的英國小說是艾捷爾·麗蓮·伏尼契寫的《牛虻》 。
《牛虻》是英國女作家艾捷爾·麗蓮·伏尼契出版於1897年的歌頌義大利革命黨人牛虻的小說。他參與了反對奧地利統治者、爭取國家獨立統一的斗爭,最後為之獻出了生命。
保爾喜愛牛虻,是因為牛虻的精神意志與他的革命意識相符合,激勵著他為革命而獻身,同時也是他的精神支柱。保爾閱讀《牛虻》後讓他領悟到要堅持不懈,擁有堅定的信念,勇敢地克服一切困難。
這對塑造保爾勇敢和非凡的毅力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保爾因此有了堅強的靈魂和不屈的理想。 《牛虻》 啟迪了保爾,參加革命的保爾一直有一股力量在支撐著他,就是為了共產主義而奮斗終身。
(5)經常讀英國小說的人物擴展閱讀:
《牛虻》是保爾最喜歡的英國小說,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有多次描寫保爾和其他人討論《牛虻》的片段。有以下片段:
柯察金第一次不用別人攙扶在花園里散步了。他老向我打聽,什麼時候可以出院。我告訴他快了。每到探病的日子,那兩個姑娘就來看他。現在我才明白,他為什麼一直沒有呻吟,而且從來也不呻吟。我問他原因,他說:「您讀一讀《牛虻》就明白了。「
保爾低聲說下去:「這件事不能完全怪我,『牛虻』和他的革命浪漫主義也有責任。有一些書塑造了革命者的鮮明形象,他們英勇無畏,剛毅堅強,徹底獻身於革命事業,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我產生了做這樣的人的願望。」
Ⅵ 保爾最愛讀英國小說
《牛虻》 作者:艾捷爾.麗蓮.伏尼契
The Gadfly, by Ethel Lilian Voynich (1864 - 1960) 內容提要 六月里一個炎熱的傍晚,所有的窗戶都敞開著,大學生亞瑟·勃爾頓正在比薩神學院的圖書館里翻查一大疊講道稿。院長蒙太尼里神甫慈愛地注視著他。亞瑟出生在義大利的一個英國富商勃爾頓家中,名義上他是勃爾頓與後妻所生,但實則是後妻與蒙太尼里的私生子。亞瑟從小在家裡受異母兄嫂的歧視,又看到母親受他們的折磨和侮辱,精神上很不愉快,卻始終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亞瑟崇敬蒙太尼里神甫的淵博學識,把他當作良師慈父,以一片赤誠之心回報蒙太尼里對自己的關懷。 當時的義大利正遭到奧地利的侵略,青年義大利黨爭取民族獨立的思想吸引著熱血青年。亞瑟決定獻身於這項事業。蒙太尼里發現了亞瑟的活動後十分不安,想方設法加以勸阻;但亞瑟覺得作一個虔誠的教徒和一個為義大利獨立而奮斗的人是不矛盾的。在一次秘密集會上,亞瑟遇見了少年時的女友瓊瑪,悄悄地愛上了她。 蒙太尼里調到羅馬當了主教,警方的密探卡爾狄成了新的神父。在他的誘騙下,亞瑟在懺悔中透露了他們的行動和戰友們的名字,以致他連同戰友一起被捕入獄。他們的被捕,連瓊瑪都以為是亞瑟告的密,在憤怒之下打了他的耳光。亞瑟痛恨自己的幼稚無知,對神甫竟然會出賣自己感到震驚,同時得知蒙太尼里神甫原來是他的生身父親,他最崇仰尊敬的人居然欺騙了他。這一連串的打擊使他陷入極度痛苦之中,幾乎要發狂。他一鐵錘打碎了心愛的耶穌蒙難像,以示與教會決裂。然後他偽裝了自殺的現場,隻身流亡到南美洲。 在南美洲,亞瑟度過了人間地獄般的13年。流浪生活磨煉了亞瑟,回到義大利時,他已經是一個堅強、冷酷、老練的「牛虻」了。他受命於瑪志尼黨揭露教會的騙局。他用辛辣的筆一針見血地指出,以紅衣主教蒙太尼里為首的自由派實際上乃是教廷的忠實走狗。牛虻贏得了大家的喜愛。此時,他又遇見了瓊瑪,但瓊瑪已認不出他了。 《牛虻》劇照
牛虻和他的戰友們積極准備著起義。在一次偷運軍火的行動中被敵人突然包圍,牛虻掩護其他人突圍,自己卻因為蒙太尼里的突然出現而垂下了手中的槍,不幸被捕。 牛虻的戰友們設法營救他,但牛虻身負重傷,暈倒在越獄途中。敵人決定迅速將他處死。前來探望的蒙太尼里企圖以父子之情和放棄主教的條件勸他歸降;牛虻則動情地訴說了他的悲慘經歷,企圖打動蒙太尼里,要他在上帝(宗教)與兒子(革命)之間作出抉擇。但他們誰都不能放棄自己的信仰。蒙太尼里在牛虻的死刑判決書上簽了字,自己也痛苦地發瘋致死。 刑場上,牛虻從容不迫,慷慨就義。在獄中給瓊瑪的一封信里,他寫上了他們兒時熟稔的一首小詩: 不管我活著, 《牛虻》劇照
還是我死去。 我都是一隻, 快樂的牛虻! 至此,瓊瑪才豁然領悟:牛虻就是她曾經愛過而又冤屈過的亞瑟。 作品賞析 《牛虻》1897年在英國出版,在本國文學界一直默默無聞。但半個世紀後被譯成中文時,深受中國廣大青年的喜愛,先後發行一百多萬冊。造成這種比較文學中罕見的事例的原因之一,是當時中國青年所持的文學觀念和思想傾向,他們樂於閱讀革命志士傳奇式的故事,學習並且仿效那些臨危不懼、寧死不屈、為人民而戰斗的英雄形象。 《牛虻》一書是作者伏尼契受到當時身邊革命者的獻身精神的激勵寫成的。它生動地反映了19世紀30年代義大利革命者反對奧地利統治者、爭取國家獨立統一的斗爭,成功地塑造了革命黨人牛虻的形象。 小說主人公亞瑟的成長是通過各種矛盾沖突來表現的。這種矛盾沖突主要包括父子關系、宗教信仰兩個方面,集中體現在亞瑟同神甫蒙太尼里的關繫上。開始時,亞瑟並不知道蒙太尼里是自己的父親,而只是把他當作慈愛可親、堪予信任的神父。當時的亞瑟受到了爭取民族解放獨立思想的影響,在跟神甫的討論中堅持認為:做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與一個為義大利獨立而奮斗的人並不矛盾。他不知道兩者在當時的義大利是水火不相容的。神甫對這種天真的想法十分擔心,他寄希望於將來能偷偷打消會導致亞瑟反教會統治的危險思想。然而亞瑟對神甫因父子私情而產生的寬容卻作了錯誤的理解,認為宗教與革命是可以統一的,並且不恰當地把神甫看作是教會統治的代表。由於這一錯覺,當新神甫到來時,他立即遭受懲罰:他和所有的革命黨人遭到逮捕。直到他兒時女友瓊瑪給他一記耳光,人家告訴他新神甫告密,以及蒙太尼里就是他父親時,他那天真的幻覺才痛苦地消散。他開始認識到民族獨立與教會統治是勢不兩立的。這次挫折對亞瑟來說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同時又是火中鳳凰的新生。因此,亞瑟自殺這一情節安排有良好的藝術效果,是小說的精華所在。從此之後,亞瑟再也不是舊「亞瑟」了,他變成了「牛虻」。 「牛虻」一詞源出希臘神話,天後赫拉嫉妒丈夫宙斯愛上了少女安娥,放出牛虻來日夜追逐已化為牛的安娥,使得她幾乎發瘋。後來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把自己比喻為牛虻,說自己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對當時社會的弊端實行針砭,即使自己為此而死也在所不惜。伏尼契以「牛虻」作為新生亞瑟的名字,意味著他將是一個堅定的反教會統治的革命者。果然,當「牛虻」出現在讀者面前時,人們看到的是一個飽經憂患、意志堅強、機智勇敢的革命者的形象。牛虻對革命的無限忠誠激起讀者對他的崇敬之感。而作品結尾對牛虻慷慨就義的描寫,則是特別精彩的一筆。由柳洪平創建。 牛虻:為信仰赴死如散步 《牛虻》劇照
他,牛虻——一個為了自己的革命信仰,甘願被命運折磨的人。他深愛過兩個人——父親蒙泰里尼和高潔的女人瓊瑪,但後來的他一生都沒有再給機會讓他們來愛他。他的內 心承受了非人的煉獄般的折磨。他給我們留下的思索是:人到底該為什麼活著。 牛虻最後在遺書里寫下的一段話,至今成為經典:我沒想到他們這么快就重新動用審訊和處決的手段。我知道如果你們這些留下來的人團結起來,就會給他們猛烈的反擊,你們將會實現為之奮斗的宏偉大業。至於我,對待死亡將會懷著輕松的心情,走進院子,就像是一個放假回家的孩童。我已經完成了我這一份工作,死刑就是我已經徹底完成了這份工作的證明。他們殺了我,因為他們害怕我,我心何求? 牛虻:終生只愛一個人 《牛虻》劇照
她,瓊瑪——牛虻在亞瑟時代就對她心生愛慕,只可惜由於無意中泄露了組織秘密,被視為叛徒。瓊瑪的一記耳光打碎了亞瑟的心,他的愛情也從此暗淡下來。13年後,當亞瑟化作牛虻歸來,身心俱已大變。他記恨瓊瑪對他的傷害,即使在她面前內心再次強烈地翻滾著愛情,也不承認自己就是曾經的亞瑟,這種殘酷的折磨讓瓊瑪一直生活在悔恨和內疚中。直到死前,他才給瓊瑪留下一封告別信,承認了自己的身份,那種撕心裂肺的愛情讓瓊瑪悲痛欲絕。「在你還是一個難看的小姑娘時,瓊瑪,我就愛你。那時你穿著方格花布連衣裙,系著一塊皺巴巴的圍脖,扎著一根辮子拖在身後。我仍舊愛你」。 牛虻:也有另一場糾葛 《牛虻》劇照
她,吉達——一個美麗的吉普賽女郎。她在對牛虻的瘋狂愛情里找到了生存下去的理由。但牛虻並不把她放在眼裡,她只是他在某些場合,某些需要時的陪襯。她怎麼能甘心呢?她不僅要佔有牛虻的肉體,還要爭取他的靈魂。可是,牛虻的靈魂除了屬於革命,屬於自己的信仰,還屬於暗戀的瓊瑪——他的同志和戰友。這就註定了無論做什麼,怎樣做,吉達都是和悲劇連為一體的。但吉達就是願意以這樣的方式燃燒自己,直至化為灰燼。 牛虻:殘酷「封鎖」父愛 他,蒙坦里尼——曾是他的榜樣和偶像,他曾立志長大後要成為他那樣的人。但他沒想到他曾私通自己的母親,而自己就是他的私生子。這種毀滅性的打擊讓亞瑟的信仰徹底崩潰。這一事件也直接決定了亞瑟時代的結束。他留給這位「敬愛的神父」一個投海自殺的假象,讓這位「父親」的內心多年來一直浸泡在靈魂的煎熬里。13年之後,他們再次相遇,但父子之情已經在各自信仰的極端沖突中痙攣與壓抑。父親最後目睹了兒子的死亡,但他的靈魂又怎可能得到安息,他很快也隨兒子而去。
Ⅶ 英國在文學上有哪些名人除了莎士比亞。
那可多了:
☆英國文學名家名著
《貝奧武甫》(Beowulf)是英國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一首英雄史詩,古英語文學的最高成就,同時標志著英國文學的開始。史詩的第一部分講述瑞典青年王子貝奧武甫來到丹麥,幫助丹麥國王赫羅斯加殺死了12年來常來進行夜襲的巨妖格倫德爾及他的母親;第二部分簡述了貝奧武甫繼承王位,平安統治50年。後來,他的國土被一條噴火巨龍蹂躪,老當益壯的貝奧武甫與火龍交戰,殺死火龍,自己也受了致命傷。
傑弗里·喬叟(Geoffrey Chaucer ,1340-1400)是英國文學之父親和前最傑出的作家。主要作品有《坎特伯雷故事集》等。作品的主要特點是主題、題材、風格、筆調的多樣性及描寫人對生活的追求的復雜性。他的代表作品是《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不僅描繪了31位朝聖者的各個社會階層,而且也反映了他們各自敘述故事的不同風格,讀者廣泛,對後世影響很大。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著名的劇作家和詩人。他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喜劇、悲劇和歷史劇。他的劇本至今仍在許多國家上演,並為人們所普遍閱讀。莎上比亞的作品文才橫溢,創造的喜、怒、哀、樂場面使人印象深刻,歷久難忘。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劇:《奧賽羅》(Othello)、《哈姆雷特》(Hamlet)、《麥克白》(Macbeth),《李爾王》(King Lear);四大喜劇:《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無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和《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等。此外,歷史劇《亨利六世》(Henry VI)三部曲,愛情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也都很受歡迎。《哈姆雷特》敘述了丹麥王子哈姆雷特替父報仇,殺死篡奪王位的叔父的故事。《哈姆雷特》里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的成為經典台詞。《羅密歐與朱麗葉》描寫了一對青年男女因家族間的世仇而不能聯姻結果自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制度的殘酷無情,同時,歌頌了青年男女純潔堅貞的愛情。
濟慈(Keats, 1795一1821)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他出身貧苦,作過醫生的學徒,後來才以寫詩為業。他對當時英國社會的現實不滿,希望在一個「永恆的美的世界」中尋找安身立命之處。他的詩歌以文辭聲調之美著稱,在藝術上對後代的英國詩人影響很大。主要作品有《伊沙貝拉》(Isabella)、《夜鶯頌》(Ode to a Nightingale)和《秋頌》(To Autumn)等。
雪萊(Shelley ,1792一 1822)是英國浪漫主義的重要詩人。他生於貴族家庭。他既創作了富於政治思想性的詩,也寫了很多優美的抒情詩,特別是愛情詩,顯示了不羈的想像,瑰麗的色彩和動人的音韻,這些使他成為英國文學史上最有才華的抒情詩人之一。他的主要作品有《麥布女王》(Queen Mab)、《致英國人民之歌》(Song to the Men of England)、《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和《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等。《西風頌》里的名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If Winters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成為婦幼皆知的詩文。
華茲華斯(Wordsworth, 1770-1850),18-19世紀之交英國浪漫主義運動最偉大和最有影響的詩人。他和克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騷塞(Robert Southey)三人組成「湖畔派詩人(the Lake Poets)」其作品的主題是人與大自然的關系。1813年他接受政府長期津貼,1843年又被封為桂冠詩人。他的主要作品有《抒情歌謠集》(Lyrical Ballads)、《水仙》(Daffodill)和《序曲》(The Prelude)等。
笛福(Daniel Defoe,1661-1731)是英國小說之父。59歲時發表的成名小說《魯濱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出版後立即成為家喻戶曉的暢銷書。隨後,他又寫了《辛格頓船長》(Captain Singleton)、《摩爾·弗蘭德》(Moll Flanders)、(大疫年日記)(a Journsl of the Plagure Year)等小說。《魯濱遜飄流記》是根據蘇格蘭水手亞歷山大·塞爾扣克的航海遇險、流落在荒島上並獨居4年才獲救的真實故事,經過藝術加工而成的作品。主人公魯濱遜是笛福理想中的英國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他富於冒險精神,依靠個人的勞動和智慧力量克服自然界的種種困難。這對於否定普通人作用的封建社會來說,是有進步意義的。
簡·奧斯丁(Jane Austen ,1775一1817),英國現實主義小說家。她是鄉村牧師的女兒,一生住在鄉間。寫過六部小說,多以鄉間生活為背景,更以婚姻問題為中心題材。她的作品情節結構精密緊湊,人物描寫深刻生動,戲劇場面精彩,對話巧妙。主要作品有《理智和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曼斯非爾德花園》(Mansfield Park)、《愛瑪》(Emma)等。華人導演李安(Ang Lee ,1954—)於1995年導演的外語影片《理智與情感》獲當年美國奧斯卡(Oscar)最佳劇本改編及最佳女演員獎。
夏洛蒂、愛米麗和安妮姐妹(Charlotte, Emily and Anne) 三人出身貧寒,幼年喪母,不得不在慈善學校度過童年。夏洛蒂38歲才結婚,次年去世。兩個妹妹終生未嫁。夏洛蒂的代表作《簡愛》(Jane Eyre)是她的自傳體小說,小說問世後立即產生了巨大影響。小說坦率而熱情地塑造了同自己的天生慾望和社會地位發生沖突的婦女。愛米麗的《呼嘯的山莊》(Wuthering Heights)被譽為第一部社會革命小說。安妮的小說具有平靜力和現實性,也得到了一些評論者的稱贊。
查理·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 - 1870), 19世紀英國偉大的小說家。幼年家貧,曾作徒工,成名後仍接近貧苦人民。一生創作辛勤,留下了20多部小說,包括《匹克威克外傳》(Pickerwick Papers)、《霧都孤兒》(Oliver Twist)、《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艱難時世》(Hard Times)和《大衛·科波菲爾》(David Copperfield)等。狄更斯的小說情節曲折動人,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寫景敘事真切而又富想像,既有尖刻的諷刺,又有幽默的誇張。
沃特·司各特(Sir Walter Scott,1771一1832)是英國19世紀初浪漫主義時期的著名詩人、小說家和戲劇家。他的主要成就是歷史小說。《艾凡赫》(Ivanhoe)是他的代表作,它以12世紀的英國為背景,描寫當時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和在上一世紀征服了英國的諾曼人之間的民族矛盾,以及統治階級和窮苦農民之間的階級矛盾。它通過各式各樣的人物和錯綜復雜的情節,展開了一幅描繪中世紀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
斯蒂文森(Robert Stevenson,1850-1894))是英國著名的冒險故事和散文作家。他的作品種類繁多,構思精巧,其成熟小說富有獨創性和力量。他寫了一系列以蘇格蘭為背景的小說,如《黑箭》、《綁架》、《巴倫特雷的少爺》等。他的成名作《金銀島》(Treasure Island)是男孩們愛不釋手的好書。
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一1924),英國航海家和小說家。他出生在俄國的波蘭人家庭,康拉德是他的筆名。他自幼嚮往海上生活,先後在不同的商船上工作,擔任過水手、大副和船長等職務。他在海上傳奇式的經歷給他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他的作品有《黑暗的中心》(The Heart of Darkness)、《吉姆爺》(Lord Jim)等。《黑暗的中心》寫船長馬洛指揮一艘汽船沿剛果河深人非洲尋覓文明的故事。這部書表現了文明與原始的對立,在許多地方對殖民上主義表示不滿。
哈代(Thomas Harday,1840-1928)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後一位和最重要的小說家。一生以英國南部小鎮為背景寫了很多「威塞克斯系列」(the Wessex novels)的小說,主要有:《德伯家的苔絲》(Tess of the D』Urbervilles,被改編成有影響力的電影)、《無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被改編成有感染力的電影)、《還鄉》(The Return of the Native)等。小說中充滿了悲觀主義(pessimistic)的人生觀和宿命論的思想。
維吉尼亞·吳爾夫(Virginia Woolf,1882一1941),英國現代女作家。她對小說的寫作形式曾作出獨特貢獻,也是當時最優秀的評論家之一。她在倫敦的住地布魯姆斯伯里成為文學中心,座上客都是當時著名作家和文人。維吉尼亞的小說著重寫人物的內心世界。主要作品有《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遠航》(The Voyage Out)、《奧蘭多》(Orlando)和《黛洛維夫人》(Mrs. Dolloway)等。《黛洛維夫人》是吳爾夫早期的佳作,寫黛洛維夫人一天24小時之內的生活。情節簡單,風格特點是抒情、深邃、細致。用「意識流」 (stream of consciousness)這一創作方法深刻細膩地描繪了人物內心深處的思想感情、個性及弱點。
D. H.勞倫斯(D.H. Lawrence,1889-1930)是當代英國文學的一位大師,著名的現代派作軍代表之一。他在創作上摒棄了英國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語言質朴、句子結構簡單,大量使用淳樸的生活語言。他在作品中揭示了人性中的本能力量,並辛辣地批評了現代工業社會。他一生寫了10部長篇小說,其中最偉大和最有代表性的是《虹》(The Rainbow)和《戀愛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其他作品包括《恰特萊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迷失的少女》(The Lost Girl)和《兒子與情人》(Songs and Lovers)等。
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英國劇作家、政論家。他接受過柏格森、叔本華和尼採的哲學思想,又攻讀過馬克思的《資本論》。1884年他參加了「費邊社」,主張用漸進、點滴的改良來改變資本主義制度,反對暴力革命。在藝術上,他接受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的影響,主張寫社會問題,反對「為藝術而藝術」的主張。1933年2月17日,乘「不列顛皇後」號輪船到上海訪問中國。
蕭伯納的文學始於小說創作,但突出的成就是戲劇。《鰥夫的房產》(Widower』s House,1892),《華倫夫人的職業》(Mrs. Warren』s Profession,1894),《芭芭拉少校》(Major Barbara,1905)、《傷心之家》(Heartbreak House,1913)、《聖女貞德》(Joan of Arc,1923)、《蘋果車》(The Apple Cart,1929)等。其中《聖女貞德》獲得空前的成功,被公認為他的最佳歷史劇,是「詩人創作的最高峰」。
蕭伯納傑出的戲劇創作活動,不僅使他獲得了「20世紀的莫里哀」之稱,而且「因為他的作品具有理想主義和人道精神,其令人激勵和諷刺往往蘊含著獨特的詩意之美」,於1925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1854—1900)英國唯美主義藝術運動的倡導者,著名的作家、詩人、戲劇家。在牛津大學學習期間受到了沃爾特·佩特等人審美觀念的影響,並接觸了新黑格爾派哲學、達爾文進化論和拉斐爾前派的作品,這為他之後成為唯美主義先鋒作家確立了方向。王爾德曾經因為同性戀而成為當時同性戀社群的一個文化偶像。對他的審判是英國司法史上
和文學史上著名的案件之一。主要作品有: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891年),童話集《快樂王子和其他故事》(The Happy Prince and Other Tales,1888年),戲劇《少奶奶的扇子》(Lady Windermere`s Fan,1892), 《帕都瓦公爵夫人》(The Duchess of Paa,1893年),《莎樂美》(Salomé,1893),《理想丈夫》(An Ideal Husband,1895)。
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愛爾蘭意識流文學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其文學生涯始於1914年開始創作的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Dubliners)。《尤利西斯》(Ulysses)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被譽為20世紀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之首。小說以時間為順序,描述了主人公,苦悶彷徨的都柏林小市民,廣告推銷員利奧波德·布盧姆(Leopold Bloom)於1904年6月16日一晝夜之內在都柏林的種種日常經歷。小說的題目和內容源出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奧德修斯(Odysseus)和荷馬史詩《奧德賽》。通過大量細節描寫和意識流手法構建了一個交錯凌亂的時空,語言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 具有現代史詩的概括性。長篇小說《青年藝術家的畫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有強烈的自傳色彩,主要描寫都柏林青年斯蒂芬&S226;迪達勒斯如何試圖擺脫妨礙他的發展的各種影響——家庭束縛、宗教傳統和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去追求藝術與美的真諦。長篇小說《芬尼根守夜人》(Finnegan』s Wake以都柏林近郊一家酒店老闆的潛意識和夢幻為線索,是一部用夢幻的語言寫成的夢幻的作品。
福斯特(E. M.Forster,1879-1970),英國小說家、散文家。生於倫敦,畢業於劍橋大學。他摒棄了19世紀人們喜愛的繁緝辭藻和復雜的細節描寫,採取更為流暢自如、更加口語化的寫作風格。主要作品有《霍華德庄園》(Howard's End)、《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最長的旅行》(The Longest Journey)、《看得見風景的房間》(A Room with a View)和《莫里斯》(Maurice)等。《霍華德庄園》是福斯特的成名小說,已拍成電影,搬上銀幕並獲得奧斯卡獎。故事講述了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和自由想像力的瑪格麗特和追求商業利益而瀕於精神崩潰的亨利結婚,瑪格麗特把亨利帶回到以前的舊居,希望重建想像力與土地的聯系。
約翰·福爾斯(John Fowles,1926-),英國小說家。1950年畢業於牛津大學,曾在希臘、法國和英國教學。他的作品把心理描寫和社會生活巧妙地結合起來。他的第一部小說《收藏家》出版後,立即受到讀者歡迎。除此之外,他還寫了《占星家》、《法國中尉的女人》(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等。《法國中尉的女人》被改編成為電影,描寫19世紀中葉的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三角戀愛故事。
威廉·戈爾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3),英國當代最受擁戴的小說家之一,畢業於牛津大學,做過中學校長、大學講師、演員,航海員和音樂家。一生創作了10多部小說,主要有:《蠅王》(Lord of the Flies)、《遺產繼承人》(The Inheritors、《金字塔》(The Pyramid等。《蠅王》是部虛構小說,講述了一群不受文明與社會道德束縛的孩子在熱帶荒島上蛻化為野蠻人的故事。小說因為探究了童心的泯滅與人性的黑暗於198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Ⅷ 保爾最愛讀英國小說是什麼
牛虻
《牛虻》(The Gadfly)是1953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小說,作者是愛爾蘭女作家艾捷爾·麗蓮·伏尼契(原書出版於1897年),該書描寫了義大利革命黨人牛虻的。他參與了反對奧地利統治者、爭取國家獨立統一的斗爭,最後為之獻出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