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小說人物孫叔通

小說人物孫叔通

發布時間:2021-06-09 17:19:56

1. 叔孫通的主要成就

舉薦人才和制定禮儀 叔孫通降漢後,最初常向劉邦引薦盜賊、力士,被同行的儒生埋怨。後來叔孫通向漢高祖建議制禮作樂時,引薦了同行的儒生。叔孫通曾表示,君主在進取、爭奪天下時,最需要能打仗的人才。 到了守護成果的時候,文人、儒生便比較可靠。
另外,叔孫通認為禮儀是可以因應時勢、人情等因素而作出改變,不必艱難地全盤草創。他為漢高祖制訂的禮儀即由混合夏、商、周、秦四代的禮樂而成。
叔孫通在引薦人才及制禮作樂等事上,多次表示對適應時局的重視。當時有些儒生對其行動態度持不同意見。當叔孫通在山東徵召儒生為漢高祖制禮作樂時,有兩位儒生不願同行,指責叔孫通在天下初定時便制禮作樂,行為不合古義。叔孫通取笑他們不通世務。後來,同行的儒生獲得漢高祖的封賞後,則稱贊叔孫通是個聖人。

2. 叔孫通的歷代評價

司馬遷:語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夫高祖起微細,定海內,謀計用兵,可謂盡之矣。然而劉敬脫挽輅一說,建萬世之安,智豈可專邪!叔孫通希世度務,制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漢家儒宗。「大直若詘,道固委蛇」,蓋謂是乎?
諸儒生:叔孫生誠聖人也,知當世之要務。
班固:高祖以征伐定天下,而縉紳之徒聘其知辯,並成大業。語曰:「廊廟之枝材一木之材,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信哉!劉敬脫挽輅而建金城之安,叔孫通舍枹鼓而立一王之儀,遇其時也。酈生自匿監門,待主然後出,猶不免鼎鑊。朱建始名廉直,既距辟陽,不終其節,亦以喪身。陸賈位止大夫,致仕諸呂,不受憂責,從容平、勃之間,附會將相以強社稷,身名俱榮,其最優乎!
陸機:百王之極,舊章靡存。漢德雖朗,朝儀則昏。稷嗣制禮,下肅上尊。穆穆帝典,煥其盈門。風諶代,憲流後昆。
司馬貞:廈藉眾干,裘非一狐。委輅獻說,釂蕝陳書。皇帝始貴,車駕西都。既安太子,又和匈奴。奉春、稷嗣,其功可圖。
司馬光:①惜夫,叔孫生之為器小也!徒竊禮之糠枇,以依世、諧俗、取寵而已,遂使先王之禮淪沒而不振,以迄於今,豈不痛甚矣哉!……夫大儒者,惡肯毀其規矩、准繩以趨一時之功哉! ②今叔孫通諫孝惠,乃雲「人主無過舉」,是教人君以文過遂非也,豈不繆哉!
王安石:馬上成功不喜文,叔孫綿蕞擅經綸。諸生可笑貪君賜,便許當時作聖人。
王令:弟子從來學未純,異時得失亦頻頻。一官所買知多少,便議先生作聖人。
陳普:劉項權將作狗偷,誰能撩虎又靡頭。漢王不是坑儒主,頸備依依是可羞。
徐鈞:秦府藏書熟見聞,三王遺意可追尋。如何綿蕞因秦陋,古禮淪亡恨到今。
洪亮吉:秦之亡,亡於趙高,實亡於叔孫通一言。
吳之振:先生秦博士,秦禮頗能熟。量主欲有為,兩生皆不欲。草具一王儀,群豪果知肅。黃金既遍賜,短衣亦已續。儒術自此凋,何為反初服。
蔡東藩:叔孫通揣摩求合,欲起朝儀,徒以綿蕞從事,貽譏後世;而高祖反喜出望外,嘆為皇帝之貴,及今始知。誇外觀而失真意,烏足制治?此魯兩生之所以不肯從行,而名節獨高千古也。

3. 叔孫通曾多次背主,為何還有人稱他為「聖人」

因為他成功把儒家改造成了統治者的工具。我們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我國曾經有著一場轟轟烈烈的思想運動,也就是著名的“百家爭鳴”。在諸子百家之中,最具代表性,影響力的無疑就是“扛把子”儒家。作為中國流傳千載的思想文化,儒學已經成了當代中國人精神的一部分。而“儒門聖人”,除了我們熟知的孔孟之外,漢代的叔孫通也在此行列。叔孫通是當時聲名昭著的“諂媚小人”,為什麼他成了聖人呢?

綜上所述,因為叔孫通成功改造了儒家,讓儒家變成了統治者最有利的思想武器,所以被稱為“聖人”。

4. 叔孫通是個怎樣的人

叔孫通目錄[隱藏]

簡介
事秦
輔漢
思想
評價

[編輯本段]簡介
叔孫通,又名叔孫何 (生卒年不明),西漢初期儒家學者,曾協助漢高祖制訂漢朝的宮廷禮儀,先後出任太常及太子太傅。
[編輯本段]事秦
叔孫通是薛縣(今山東省滕州市)人,因有文才而被秦朝朝廷徵召。
陳勝起義的消息傳到咸陽後,秦二世徵集所有儒生,商討對策。除了叔孫通外,其它人均據實回報。秦二世把其它儒生處罰,而正式委任叔孫通為博士。叔孫通在回答秦二世的詢問時阿意逢迎,引起了同僚的不滿。叔孫通表示這樣做只是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
他隨後逃亡回家鄉薛縣,其時薛縣已被起義軍佔領。叔孫通先後跟隨起義軍領袖項梁、熊心及項羽。前205年,劉邦率軍攻入彭城,叔孫通向漢軍投降。後來項羽回來打敗劉邦,叔孫通跟隨劉邦回到關中。漢高祖亦委任叔孫通為博士,並賜封號「稷嗣君」。
[編輯本段]輔漢

1、制訂禮儀
前202年,劉邦打敗項羽,被擁立為皇帝,是為漢高祖。他把秦朝的禮儀廢除,力求簡易。當時大臣們在朝堂上經常做出失禮的行為,如飲酒爭論、醉後喧嘩,甚至拔劍擊打宮殿的支柱。漢高祖對這種情況漸漸感到不滿,叔孫通向漢高祖建議制訂宮廷禮儀,得到漢高祖的同意。叔孫通到魯國故地徵召約三十名儒生到長安,協助制訂及演習宮廷禮儀。一個多月後,叔孫通邀請漢高祖觀禮。漢高祖認為有關禮儀可行,於是命令大臣進行綵排。
前200年,長樂宮落成,漢高祖首次使用叔孫通制訂的宮廷禮儀進行新年朝會。《史記》記載是次朝會如下:
天亮時,由謁者掌禮,來訪者依次進入殿門。宮中設有車騎、步卒守衛,以及兵器、旗幟等。殿上傳言「趨」,殿下郎中俠陛,陛數百人入殿。功臣、列侯、將軍及其它軍官在西列隊,向東而立;文官自丞相以下在東列隊,向西而立。大行依爵位高低宣示來賓上殿。於是皇帝乘輦出房,百官手執幟而傳警,引諸侯王以下至領六百石薪金的吏員依次奉賀。這時,自諸侯王以下,各人無不肅然起敬。禮成後開始酒會,宮內侍從坐在殿上,全部伏下,以來賓尊卑依次敬酒。九觴酒後,謁者宣布「罷酒」。御史在場內執法,見到不依禮儀的人便立刻把他帶走。整個酒會過程中都沒有人敢喧嘩失禮。
漢高祖對是次朝會非常滿意,認為自己終於知道做皇帝的尊貴之處。他委任叔孫通為太常,並賞賜黃金五百斤。隨叔孫通入京的儒生獲漢高祖封為郎,另外叔孫通把賞賜所得全數分贈隨行的儒生。
2、輔佐漢惠帝
前198年,叔孫通出任太子太傅,輔佐太子劉盈。三年後 (前195年),漢高祖有意改立劉如意為太子。叔孫通以晉獻公和秦始皇立嗣不定終致國家內亂的事向漢高祖進諫。據《楚漢春秋》記載,叔孫通曾在漢高祖面前企圖自殺,迫使漢高祖收回易儲的建議。漢高祖死後,劉盈繼位,是為漢惠帝。叔孫通再次出任太常,負責制訂漢朝各種禮儀。
漢惠帝曾因前往長樂宮朝見呂後時需封閉道路、導致交通不便,而下令另築一條復道。叔孫通進諫,指復道處於通往宗廟的路上,後人在路上行走是不敬。孝惠帝想拆毀復道,叔孫通指「人主無過舉」,建議在渭河北岸興建原廟,代替復道通往的宗廟,免除復道帶來的影響。
[編輯本段]思想
叔孫通降漢後,最初常向劉邦引薦盜賊、力士,被同行的儒生埋怨。後來叔孫通向漢高祖建議制禮作樂時,引薦了同行的儒生。叔孫通曾表示,君主在進取、爭奪天下時,最需要能打仗的人才。到了守護成果的時候,文人、儒生便比較可靠。
另外,叔孫通認為禮儀是可以因應時勢、人情等因素而作出改變,不必艱難地全盤草創。他為漢高祖制訂的禮儀即由混合夏、商、周、秦四代的禮樂而成。
[編輯本段]評價
叔孫通在引薦人才及制禮作樂等事上,多次表示對適應時局的重視。當時有些儒生對其行動態度持不同意見。當叔孫通在山東徵召儒生為漢高祖制禮作樂時,有兩位儒生不願同行,指責叔孫通在天下初定時便制禮作樂,行為不合古義。叔孫通取笑他們不通世務。後來,同行的儒生獲得漢高祖的封賞後,則稱贊叔孫通是個聖人。
後世對叔孫通的作為亦有不同看法。司馬遷稱贊叔孫通因時而變,為大義而不拘小節,稱叔孫通為「漢家儒宗」。司馬光則指責叔孫通制訂禮樂只為逞一時之功,結果使古禮失傳;又認為他對漢惠帝建原廟的建議是教導漢惠帝文過飾非。

5. 叔孫通是個什麼樣的人

叔孫通(?~約前194),西漢初期儒家學者,曾協助漢高祖制訂漢朝的宮廷禮儀,先後出任太常及太子太傅。
他是秦始皇時代的一個儒生,他深諳中庸之精髓,早期隱忍於世,最始在劉邦那裡實現了自已的價值,也是創立了沿用2000多年的宮廷禮儀制度!
後世對叔孫通的作為亦有不同看法。司馬遷稱贊叔孫通因時而變,為大義而不拘小節,稱叔孫通為「漢家儒宗」。司馬光則指責叔孫通制訂禮樂只為逞一時之功,結果使古禮失傳;又認為他對漢惠帝建原廟的建議是教導漢惠帝文過飾非。

6. 叔孫通的藝術形象

2012年電視劇《楚漢傳奇》:劉廣厚飾演叔孫通。

7. 《史記+叔孫通列傳》的叔孫是一個人名嗎

是,復姓。春秋魯有
叔孫得臣
。見《左傳.文公元年》。

8. 叔孫通傳譯文

漢二年,漢王從五諸侯,叔孫通降漢王。漢王敗而西,因竟從漢。叔孫通儒服,漢王憎之;乃變其服,服短衣,楚制,漢王喜。叔孫通之降漢,從儒生弟子百餘人,然通無所言進,專言諸故群盜壯士進之。弟子皆竊罵曰:「事先生數歲,幸得從降漢。今不能進臣等。專言大猾,何也?」叔孫通聞之,乃謂曰:「漢王方蒙矢石爭天下,諸生寧能斗乎?故先言斬將搴旗之士。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漢王拜叔孫通為博士,號稷嗣君。)*%Fuz
漢五年,已並天下,諸候共尊漢王為皇帝於定陶,叔孫通就其儀號。高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叔孫通知上益厭之也,說上曰:「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願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高帝曰:「得無難乎?」叔孫通曰:「五帝異樂,三王不同禮。禮者,因時世人情之節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禮所因損益可知者,謂不相復也,臣願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上曰:「可試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為之。」9,zA
於是叔孫通使征魯諸生三十餘人。魯有兩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諛以得親貴。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又欲起禮樂。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後可興也。吾不忍為公所為。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無污我!」叔孫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遂與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為學者與其弟子百餘人,為綿蕞野外jd\:
P322習之。月餘,叔孫通曰:「上可試觀。」上既觀,使行禮,曰:「吾能為此。」乃令群臣習肄,會十月。`3X
漢七年,長樂宮成,諸侯群臣皆朝十月。儀:先平明,謁者治禮,引以次入殿門。廷中陳車騎,步卒衛宮,設兵,張旗志。傳言趨。殿下郎中俠陛,陛數百人。功臣列侯諸將軍軍吏以次陳西方,東向。文官丞相以下陳東方,西向。大行設九賓,臚傳。於是皇帝輦出房。百官執職傳警。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賀。自諸侯以下莫不振恐肅敬。至禮畢,復置法酒。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觴九行,謁者言罷酒。御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竟朝置酒,無敢 嘩失禮者。於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v%m8
乃拜叔孫通為太常,賜金五百斤。叔孫通因進曰:「諸弟子儒生隨臣久矣,與臣共為儀,願陛下官之。」高帝悉以為郎。叔孫通出,皆以五百斤賜諸生。諸生乃皆喜曰:「叔孫生誠聖人也,知當世之要務。」/|U
先請讀者諸君把全篇中的詞語弄明白了。大概使用《辭源》《辭海》一類的辭書就可以弄明白。然後通體細看,每一句辨明它的意義,每一節認清它的事跡。末子注意到這一回所談的一個方面——人物的對話。i}BL
這一篇記的是叔孫通,他的對話最多,共計回答弟子一次,向高帝進言四次,譏笑魯兩生一次。他的弟子們發言兩次,一次是怨他,一次是贊他。此外魯兩生拒絕叔孫通一次。高帝與叔孫通對話,並自己表示得意,共計四次。3
叔孫通譏笑魯兩生,說他們是「鄙儒」,「不知時變」,他自認6t
P323該是「通儒」,「知時變」的了;後來弟子感激他,又說他「知當世之要務」。所謂「知時變」與「知當世之要務」,用現在的話說起來,就是懂得迎合潮流,能夠看風使舵,不死守著什麼宗旨信仰。叔孫通的一些對話,都把他的「知時變」與「知當世之要務」具體地表現出來,使讀者感到他就是那樣一個「通儒」,與拘守古制、效法先王的儒者並不一樣。!
試看他回答弟子的話:「漢王方蒙矢石爭天下,諸生寧能斗乎?」用最實際的說法,把弟子們按住,一方面也就見出他能夠「知當世之要務」。可又寬慰他們說,「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不忘」什麼?當然是不忘引進他們,有朝一日大家弄個官做。這種話只有在師弟之間私談的時候才好說,當著旁人決不便說。如果是以道行相砥礪的師弟,即使私談也不會說這種話,特別是師的方面。聽聽那聲氣,不正與政治上一個小派系的頭子回復謀干差使的人說「知道了,看機會吧,總有你的分」一模一樣嗎?說這種話的時候,叔孫通把儒者的面具卸下來了。pc
再看他向高帝進言。他說「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正當高帝「益厭之」的時候,他表示有辦法——「守成」的辦法,「起朝儀」來安定朝廷的秩序。這又是個「知時變」,又是個「知當世之要務」。他這個話與回答弟子的話是一貫的。「難與進取」無異說「寧能斗乎」;而「守成」就是他教弟子們等待的。從這前後一貫的對話,可見叔孫通心目中,儒者的任務無非幫助成功的皇帝想些辦法,維持尊嚴,並沒有儒者的宗師孔子那種「行道」的想頭。他又說「願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把「魯諸生」提在前頭,因為魯是知禮之邦;同時帶出弟子們,見得他的確「不忘」,一直把弟子們的願望放在心上,可是一點不落痕跡。高帝恐怕禮儀麻煩,他就回說「臣願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這句話里的「古禮」與「秦儀」都只是陪襯,主要的是「雜就之」,把馬虎牽就的心情透徹地表出。儒者對於禮儀是看得非常鄭重的,叔孫通卻這樣馬虎牽就,他是何等樣的儒者也就可想而知了。上面兩句是他不妨「雜就之」的論據。前一句大概是儒者相傳的話,意思也見於《禮記·坊記》。後一句簡縮了《論語》中孔子的話:「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有了論據,見得「雜就之」就是「因」,就是「損益」,不違背儒者的傳統。並且,三句不離本行,儒者的語句脫口而出,正見儒生的本色。叔孫通雖然不是正宗的儒者,在口頭充充儒者的派頭當然是擅長的。R
最後看他把弟子們薦給高帝,也把儒者的面具卸下來,老實不客氣說,「我手下有許多弟子,他們有功勞,他們要官做。」要知道那時候「守成」的辦法已經見效,高帝得意得不可開交;叔孫通自己拜為太常,得了五百斤的賜金;他與高帝的關系已經達到親近的地步了。既然如此,落得開門見山,老實不客氣說出來。在這樣的場合里,高帝還會吝惜幾個「郎」的位置不給嗎?這又見得叔孫通能夠抓住時機,又是個「知時變」。L)q&'3
現在看弟子們的話。在抱怨的一次里,他們說「事先生數歲,幸得從降漢」。把他們希冀利祿的心情完全托出。他們師弟一夥兒原本是任何諸侯都可以投的,現在居然投在較有成功希望的一方面,這京是所謂「幸」。在這兒弄個一官半職,飯碗可以長久,而且有升擢的指望,這又是將來的「幸」。一班弟子所為何來,在一個「幸」字上表達得透徹明顯極了。在贊揚的一次里,他們說「叔叔生誠聖人也,知當世之要務。」可見他們由於平時的習染(如聽叔孫通批評魯兩生「不知時變」)以及實際的經驗(如乘機起朝儀果然成功,只要說一句話果然大家當了「郎」),相信他們的老師確然能「知當世之要務」,是個頂了不起的人;用他們儒者習慣的說法,頂了不起的人就稱他為「聖人」。可是,照正宗的儒者的見解,「聖人」的含義要廣大高深得多,決不僅是「知當世之要務」。他們那樣說,顯見他們並非正宗的儒者。他們得了一官半職,就極口稱揚老師,連「聖人」也說了出來,這正傳出了他們熱中的滿足的感激的心情。58JWA
叔孫通的弟子是何等樣的人物,就在前後兩次發言中見出。寫弟子無非作叔孫通的陪襯,弟子如此,老師可想而知了。
魯兩生正與叔孫通對照,寫他們的話,作用在作叔孫通的反襯。魯兩生瞧不起叔孫通,說他「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諛以得親貴。」他們特別看重禮樂,講「積德」,講「合古」。這些觀念代表了正宗的儒者。在正宗的儒者年來,叔孫通的產身處世沒有一絲兒對的。他們不僅拘謹的守著儒者的傳統,也關注到當前的現實。他們說,「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又欲起禮樂。」這顯然說叔孫通不在安定社會一方面用工夫,卻想迎合高帝。粉飾太平。安定社會,積德累仁,正是儒者精要的主張,也是期望於統治者的切要措施。他們雖然被叔孫通罵為「鄙儒」,究竟誰是「鄙儒」,細讀全篇自然有數。

9. 博士叔孫通是誰

當君臣之間太過隨便的時候,就需要一定的禮儀了。

公元前202年,劉邦打敗了項羽,天下初定,各路諸侯共同推舉劉邦為皇帝。這原本就是劉邦夢寐以求的事,自然是當仁不讓了。可劉邦只是一個市井出身的粗人,他沒有想到,原來即位當皇帝還挺不容易的,需要有一套君君臣臣的嚴格的等級禮儀。一向懶散放縱慣了的劉邦對此感到很不適應,他不願意受秦始皇所執行的那種嚴格的繁文縟節的約束,於是就要求簡便行事。但是他手下那些草莽出身的英雄們本來就不太守法紀,現在更是忘乎所以,公然在宴會上飲酒爭吵,相互邀功,吵得不可開交。更可怕的是,這些人喝醉了酒後還大發酒瘋,狂呼亂罵,拔劍相擊,幾乎要動起手來,鬧得一塌糊塗,天翻地覆。一旦這些人喝醉了,就連一國之君的劉邦也覺得束手無策,毫無辦法。他這才深刻地意識到,戰爭時期處理問題的辦法在建國後已經不再適用了,現在需要的是大力整頓政府,趕快制定出一套新的更適用的朝法禮儀和禮樂制度。

被劉邦選中制定這個禮儀和制度的人,不是人們所熟知的丞相蕭何,也不是神機妙算的留侯張良,而是一個閱歷豐富,人情練達的儒生,這個人就是叔孫通。

叔孫通是魯國地區人,魯國是先聖孔子的故鄉。儒家學說的發祥地。那裡濃厚的儒家文化氛圍,造就了一代代數不清的儒家英才,使儒學在那裡得到了一脈相傳的發展。盡管秦始皇曾經殺害了一大批「以文亂法」、「是古非今」才女的迂腐儒生,並且實行了禁書的政策,不準民間私自藏有詩書,但他仍然在朝中設立了博士官,博士官所用的書也就不在禁毀之列了。

叔孫通知道國家馬上就要有大亂,徹底對秦二世放棄了幻想,找了個機會逃回故鄉,先是投奔了項羽,後來又在楚漢之爭時歸順了劉邦。

叔孫通和其他只會背誦經書、不達時務的儒生不同,他非常善於察言觀色,揣摩人的心思,也懂得投其所好,見機行事。在跟隨劉邦後,他探知劉邦討厭戴高冠的博士裝束,就立即將自己的服飾改成短衣,以此博得劉邦的歡心。在楚漢爭霸的關鍵之際,劉邦最需要能征善戰的人,他又向劉邦推薦了很多勇士。因此,劉邦封他為博士,號稷嗣君。所以,史書上記載,叔孫通既是秦末的最後一個文學博士,也是漢代的第一個儒學博士。正是因此,劉邦即位後,領悟到只有儒生才能為自己制禮作樂、整頓綱紀。於是就自然地重用了通達世情、懂得自己心思的叔孫通。

於是,叔孫通揣摩著皇帝的心意,率領一班弟子和魯國的儒生,雜糅古禮和秦朝的禮儀,因地制宜,刪繁就簡,創制了漢代開國之後的第一部禮樂大典。公元前200年,長安城中的長樂宮落成,群臣齊來朝見,第一次施行了叔孫通等人制定的漢代禮儀,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有詳細史料記載的朝拜儀式。

據載,這天天剛擦亮,宮廷中的禮官就帶領著群臣次第步入殿門。廷中陳列著車騎步兵衛隊,設置了各種武器和各色旗幟。在一聲傳呼令中,殿下數百官員站立在台階兩旁,武將立於西邊,文官立於東邊。劉邦則乘輿出現,百官都舉著旗幟,左右侍衛高呼「皇帝駕到」,於是諸侯王以下依次奉賀,場面十分壯觀,氣氛肅穆,諸侯王、文武百官,無不震恐。大禮古代畫扇完畢,又大擺宴席,殿上的臣子們都俯身俯首,按照尊卑的次序先後上朝。如果有不懂禮儀的,當即押下去法辦。整個宴會自始至終秩序井然,尊卑有序,沒有人再敢任意地在此時高聲喧嘩。

劉邦看到這種情景,不禁感慨道,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貴啊!於是龍顏大悅,封叔孫通為太常,專職制定禮儀。這時,叔孫通趁機進諫,為參與制禮作樂的弟子們和儒生們求官。素來鄙視儒生的劉邦在高興之餘,接受了叔孫通的請求,拜封儒生為郎。先前不理解叔孫通、甚至埋怨他的儒生們也終於心悅誠服,稱贊他是聖人。

叔孫通後來官至太子太傅,在劉邦猶豫太子的改廢之事時誓死捍衛太子,為漢惠帝立下了大功。惠帝即位後,叔孫通繼任太常之職,所以漢初的各種禮儀制度,皆出自叔孫通之手。司馬遷曾評價叔孫通為「漢家儒宗」。縱觀叔孫通一生的為人處世和他的功業,這樣的評價是十分中肯的。叔孫通和他的弟子確實可以稱得上是漢代儒學的先聲了。

閱讀全文

與小說人物孫叔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好看小說描寫 瀏覽:167
凡爾納的小說哪本好看 瀏覽:715
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的作者是 瀏覽:66
言情中午小說網 瀏覽:80
男主角左修然的小說 瀏覽:718
快穿小說有一個世界是喪屍 瀏覽:304
穿越重生朝鮮戰爭小說 瀏覽:325
愛上神佛的穿越小說 瀏覽:449
最新小苮兒有聲小說av電影 瀏覽:661
女神的布衣兵王txt小說網 瀏覽:560
搞笑仙俠言情完結小說排行榜 瀏覽:953
男主叫冷漠的穿越小說 瀏覽:157
自述在線有聲小說 瀏覽:4
重生都市的系統類小說 瀏覽:422
好看重生市井小說 瀏覽:117
小說冰山融化所有人進入游戲世界 瀏覽:876
都市小說蕭陽葉雲舒 瀏覽:619
小說有寫眾神聽我號令 瀏覽:49
有言情有懸疑的古代穿越小說 瀏覽:669
小說豪門寵婚之總裁的小媳婦 瀏覽: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