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這樣的哲學家、理論著作或者作家、小說、小說人物
垃圾人,把知道的一點哲學家都給列上來了,LZ不要相信,尤其是一樓,完全是笑掉大牙,尼采自己說了他的公式就是「熱愛生活」,有沒有搞錯,什麼時候他要脫離世俗了?
他的權力意志與永恆復返說就是為世俗的苦難尋找出路,就是為哲學的高寒辯護,就是投入生活,就是接受命運
你說的這類人
中國古代的道學家是典型,因為道家學說就是典型的避世哲學,所以代表人物有老子,莊子
另外,為了逃避現實的動亂,歷史上很多時期都有著名文人作這類文章,代表人物陶淵明,謝靈運,竹林七賢
再者,佛家也將現實看做是色界,是幻象,因此,代表人物:禪宗六祖——一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組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
中國當代的文人,林清玄就是典型,他深受佛家思想影響,作品讀起來很清新,很有脫離俗世的感覺
而在世界哲學領域:
前期犬儒主義,典型的憤世嫉俗,代表人物:安提斯泰尼,第歐根尼(注意後期犬儒主義是典型的玩世不恭,轉向了前期的相反面)
Ⅱ 小說人物形象意義
回望當代文學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路程,尤其作為敘事性文學創作的小說,不斷給社會和讀者奉獻眾多的優秀而鮮活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不同的社會發展時期為我們提供了獨特、突出的審美價值。其中,一些人物形象甚至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影響著一個時代人們的行為、思想或精神生成及其走向。
事實上,中外文學史發展中幾乎都有許多著名或經典的文學人物超越了時空、國界和民族的限制,為不同時代和國度的人們所接受、傳承,以其各自獨特的藝術魅力哺育、滋養著人們的心靈。對於中國當代文學而言,在幾十年來的人物形象畫廊中,雖然不乏名重一時的著名形象,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人物形象卻經常遭遇這樣的尷尬:或是由於文學人物是某一時代政治、概念的化身,或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太過於現實功利的考慮,或是人物性格的單一、浮泛、缺乏內蘊而顯蒼白,往往導致文學人物形象著名而不經典、波及一時後很快被讀者遺忘,從而也直接影響到整部作品的藝術魅力和藝術質量。因為,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與小說神奇的想像力、精彩的故事、引人入勝的情節、豐富的文化內涵、純凈的文學語言一樣,是文學創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我們看到,當代文學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其影響力日益下降,漸漸失去它在社會生活中理應占據的更重要的位置。這種狀況不能不說與文學作品中缺乏有震撼人心、具有一定審美價值、高層次的文學人物形象有極大關系。
我想,在這里,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就是,當代文學人物形象的構成缺乏一定的精神深度。也可以說,我們的文學人物大多數尚屬「平面」,而非「立體」。一方面,文學人物太過於粘著生活,作家對人物的體驗難以超越物質的力量,人物也就很難將我們帶入一個更具人文思考的空間,人物對於生活而言,常常是「解構性」的不是「建構性」的,簡言之,人物可供閱讀、闡釋的空間極其有限;另一方面,作家對人物的塑造缺乏自覺性和批判性,缺乏形而上的理性引導,通過人物所體現出的精神向度是「現實」的,而非指向未來。對人物的敘述執著於「現場敘事」,難以走向詩性敘事,因此也就難以負載廣闊的歷史內容。
具體地說,審視近年來的文學創作,我們在人物形象的創造上有許多缺憾值得注意和反思:一是對人物形象在敘事性文學作品中的重要作用認識不夠。人物是作家源自靈魂深處的感情人格化的產物,人物支撐著整個小說的敘事、故事、主題。誠然,許多在敘述藝術上有重要特色、有突出成就的敘事性文學作品會在小說結構、敘事語言、語體風貌上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但最能超越不同民族、穿越時間隧道並震撼人們心靈且留在人們記憶深處的依然是文學人物形象,正如有的學者所強調的:文學主要是靠人物形象體現其價值和效能的。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作家的寫作,尤其一些有著旺盛創作力的年輕作家,將創作的重心傾斜到小說的技術層面,人物形象不再是評判和衡量一部文學作品藝術優劣的重要標准了。無論是作家還是評論家,大多將作品形式感的強調置於首要的位置,小說似乎更像是「小說」了,卻一度忽略了文學人物形象的精心塑造。二是多年來,文學的「潮流化」和人物的「類型化」也是導致缺乏獨特文學人物形象的重要原因之一。這方面的例子,有「十七年文學」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主題,「新時期文學」的「傷痕」、「反思」、「尋根」、「新寫實」等創作潮流與傾向。由於作家多從現實社會問題的性質、根源出發,確立創作動機,以某種「觀念性結構」來表達當代社會和人生的見解,就文學創作的整體而言,「潮流化」必然導致人物塑造的「類型化」,人物也就缺乏作家獨到的感性體驗和歷史的思考深度。同時,讀者審美層次的差異,閱讀中的「文化從眾」心理,讀者間的相互影響,使一些人物形象被傳煤炒作性推崇,而受「推崇」的人物形象又未必是有精神深度的形象,很多是時尚性的「流行人物」。三是作家的寫作,很難超越特定時代具體的文化環境,以及與之相關的時代氛圍、價值取向、人文立場,人物總是深深地刻有具體時期的社會政治痕跡並以之主導人物的行為,人物在這里只是情節的產物,他們的地位是「功能性」的,並沒有進入人物的精神—心理這一本質層面,也就是說,人物從屬於故事或事件。四是始於80年代的「先鋒敘事」,雖然對中國小說而言是一場「敘事革命」,但它從某種意義上「消解」了人物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人物在敘述中不再是被作為具有獨立意義和特性的形象來表現,人物幾乎與文本中的語言、結構、敘述方式相等同,發揮著「符號功能」的作用,意義的缺失,使文學人物喪失了飽滿的性格和豐厚的內涵。五是市場化、商品化對社會生活和文化的影響、沖擊,人們的精神理想褪化為「破碎的激情」,作家在極力擺脫「宏大敘事」的同時,卻陷入了「個人化」、「私人化」表達的困境,較少追求富於震撼力的人物心靈世界。說到底,種種外在的內在的因素,制約、限制或妨礙了作家進一步深入人的復雜層面,塑造出更深刻,更具有普泛性、超越性的人物形象。
作家如何才能挖掘人物更深層的內涵,使文學人物具有一定的精神深度?當代文學怎樣才能實現人物形象塑造的突破,創造出高質量、高水準的不朽的當代中國人形象?
我認為,首先,當代作家應自信地建立起創造經典和「不朽」的信念。創造經典的信念是文學創作的動力之源,它是作家最終的心理保障。只有這樣,作家才能依靠自己的心靈,並用心靈去體驗現實,精力彌滿,充分發揮各自的才華,調動自己的潛能去努力探索,偉大的作品和文學人物才能出現。其次,作家要重建文學創作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立場。上世紀90年代以來,當代文學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深厚歷史感和崇高價值觀的日漸缺失,取而代之的是個人化寫作、個人經驗和內心感受,甚至個人隱私也成為主要的文學內容。文學越來越卑微和瑣碎,尤其缺乏具有人格化力量、氣正道大、有道德感和正義品性的理想主義人物形象。只有真正地表現人的優秀品性,人物才能具備一定程度的審美品質,才會具有永恆的終極價值,文學的書寫才具有強大的象徵意義,才能提升一個民族的道德水準,而且在美學表現上也才會有強勁的張力。第三,在所謂的「全球化」文化語境中,我們要克服中國文化、文學形象中的自我偏見,為當代中國文學的想像力找到一個新的凝聚點,把有關民族的文化想像、文學想像全力傾注到「中國」「中國人」上,充分顯示中國文學形象的獨特個性,像魯迅那樣,不斷去發現「國民品性」的優劣,進行「民族精神和靈魂的重鑄」。一位法國學者曾說,中國文學不能以風土人情取悅讀者,也不能以政治上的反對派吸引法國讀者,這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中國作家必須寫出真正的中國人,因為這個世界再也沒有比人更具有普遍的意義了。第四,近年來,許多當代作家和理論家已經意識到小說創作中「人物第一」,重新認識「創造典型」,以及進行文學創作上的哲學突破的必要。作家莫言說:「當代小說的突破早已不是形式上的突破,而是哲學上的突破」。賈平凹也痛感自己「哲學意識太差」迫切要求提高。有學者還分析,魯迅以前的作家為什麼沒有創造出阿Q這樣的典型?除了現代文學運動和魯迅這樣的文學天才尚未出現以外,主要在於,當時的中國思想界對「精神勝利法」這種人類的和中國人身上的普遍弱點還沒有哲學境界的整合認識,也沒有形成文學表現方法上的根本性突破。從一定意義上說,魯迅和托爾斯泰、加繆、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思想型作家一樣,屬於哲學小說家,可以說,沒有魯迅深邃的哲學意識,沒有哲學上的獨特發現與精闢概括,就不會有阿Q,也不會有人們對「精神勝利法」這種消極現象的警覺。既要有生活,又須通哲學;既要個性化,又須普泛性,發現人物性格的多極性與外在世界的獨特關系,塑造一個不為外部世界所累、能體現一個意味世界的人,完成「形而上與形而下的結合部」,這樣的人物形象,才會具有巨大的精神深度,才會產生世界級的文學人物。
總之,文學人物形象的精神深度,代表著一個時代文學的發展水平。在今天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轉變劇烈的時代,作家尤其需要對生活的高度提煉和深化。文學人物在文學敘事的具體展開過程中,應充分體現文學的、美學的和藝術感性的力量,實現時代所賦予作家的充滿使命感的精神訴求。我們期待中國作家創造出更多的能體現歷史厚重感、經過深刻的思想透視、有著直面人生勇氣、藝術刻畫精湛的當代文學人物形象。
《光明日報》2003年7月15日
Ⅲ 依據馬振方的人物類型理論,小說中的人物形象的類型有哪幾種
關於人物形態的分類,比較有影響的是英國作家愛·摩·福斯特的分法。他在《小說面面觀》中將人物性格分為扁形和圓形兩種類型。所謂扁形人物,就是按照一個簡單的意念或特徵而被創造出來的類型人物或漫畫人物,其性格特徵可以用一句話加以概括。所謂圓形人物,就是性格比較復雜,因而不能用一句話加以概括的人物。福斯特對人物性格型的兩分法簡單明快,通俗易懂,其中包含不少合理成分,因而很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但是,如果深入到具體作品、具體人物來考察來衡量,就會發現「兩分法」不免失之於粗疏和過於簡單化,用以解釋文學史上許多著名典型形象的性格十分牽強,不能令人信服。對此,我國學者馬振方在他的《小說藝術論稿》中進行了深入詳細的分析和檢視。他從古今中外文學實際出發,同時吸取福斯特理論的合理之處,提出了自己的人物類型理論——把人物性格分為三類:扁形人物,尖形人物,圓形人物,並且對每一類人物的特徵都給予了更為科學更為合理的解釋。下面,我們就以馬振方先生的分類為依據,結合作品中具體人物形象,簡要介紹三類人物性格的特徵。
Ⅳ 小說人物分析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人物所處的社會背景,家庭環境,人物性格特點,人際關系,人物的經歷
Ⅳ 小說人物的弱者性格應該怎麼分析,有哪些理論是關於文學中的弱者的
弱者的性格就是比較懦弱的吧在我看來。煩請您的採納!!
Ⅵ 寫人物形象的論文有什麼理論依據可用
同學你好,畢業了就需要面臨寫論文,
對於假日酒店設計論文不知道你是否確定選題,
確定選題了接下來你需要根據選題去查閱前輩們的相關論文,
看看人家是怎麼規劃論文整體框架的;
其次就是需要自己動手收集資料了,
進而整理和分析資料得出自己的論文框架;
最後就是按照框架去組織論文了。
如果需要參考資料我提供給你
還有什麼不了解的可以直接問我,希望可以幫到你,祝寫作過程順利。
首先建議你先列一個提綱,明確自己的目標,到底方向在哪裡,想寫什麼,其實這是很重要的,即使你覺得你很難寫出一整篇論文,都必須要先明確你的論文想說什麼。論文的內容都不清楚,又如何去找資料呢?
論文寫作,先不說內容,首先格式要正確,一篇完整的畢業論文,題目,摘要(中英文),目錄,正文(引言,正文,結語),致謝,參考文獻。學校規定的格式,字體,段落,頁眉頁腳,開始寫之前,都得清楚的,你的論文算是寫好了五分之一。
然後,選題,你的題目時間寬裕,那就好好考慮,選一個你思考最成熟的,可以比較多的閱讀相關的參考文獻,從裡面獲得思路,確定一個模板性質的東西,照著來,寫出自己的東西。正文,語言必須是學術的語言。一定先列好提綱,這就是框定每一部分些什麼,保證內容不亂,將內容放進去,寫好了就。
Ⅶ 簡述金聖嘆的小說理論
一、「性格」說辨正
如何成功地塑造小說的人物,是金聖嘆小說敘事理論中最具光彩也最享盛譽的部分,也是論者最有爭議的部分。如有人以為,金聖嘆的「性格」內涵反映出了「典型性格」的特點,表明他掌握了共性與個性、一般與特殊相統一的藝術辯證法[1];還有人認為,「明清之際,我國人物理論中出現了人物類型理論與人物性格理論並存的態勢,並出現後者逐漸取代前者的歷史發展趨勢」,其中,「金聖嘆的人物性格個性化理論顯得更充分、更深刻、更完備。」[2]有人則不無自豪地說,金聖嘆的人物性格個性化理論比黑格爾、別林斯基早了兩個世紀[3](P.562)!在我看來,這種以「西」釋「中」,即套用西方現實主義的典型理論來闡釋中國古代的小說理論,極大地漠視與遮蔽了中國古代小說理論的「異質性」存在。
「性格」一詞,較早見於唐代李中詩《獻張拾遺》:「官資清貴近丹墀,性格孤高世所稀。」後來,出現於小說中,主要指一個人的脾氣。如《水滸傳》第二十三回西門慶說武大郎是一個養家經紀人,「又會賺錢,又且好性格」。而真正把「性格」作為小說理論的范疇,運用於文學批評,則是從金聖嘆開始的。金聖嘆在《讀第五才子書法》中把成功塑造人物性格確定為小說藝術的中心,即衡量小說藝術成就的主要尺度:「別一部書,看過一遍即休。獨有《水滸傳》,只是看不厭。無非為他把一百八個人性格,都寫出來」;「《水滸傳》寫一百八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樣。」那麼,金氏所謂「性格」的內涵是什麼呢?《水滸傳·序三》雲:「《水滸》所敘,敘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可見,「性格」包括了一個人的「性情」、「氣質」、「形狀」和「聲口」等方面的內容。其中,「性情」指人物的胸襟、心地和情緒,「氣質」指人物天生的稟賦,「形狀」指人物的肖像和行為、動作所呈現的狀態,「聲口」指人物的言談以及說話時的神情。「性情」和「氣質」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內在因素,「形狀」和「聲口」則是體現人物性格的外在因素,它們都標示出人物區別於他人的獨特精神特徵,而構成人物獨具的「性格」。在金聖嘆之前,容與堂本《水滸傳》稱作者刻畫人物「妙絕千古,全在同而不同處有辨,如魯智深、李逵、阮小七、石秀、呼延灼、劉唐等人,都是急性的,渠形容刻畫來,各有派頭,各有光景,各有家教,各有身份,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讀者自有分辨,不必見其姓名,一睹事實就知某人某人也。」這里的「派頭」、「家數」、「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