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魯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形象
毛澤東(無產階級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魯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豫亭,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筆名魯迅(Lution)源於革命revolution。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1904年初,入仙台醫科專門學醫,後從事文藝創作,希望以此改變國民被麻木的精神。
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的基石,後與《阿Q正傳》、《葯》、《故鄉》等小說名篇一同收入小說集《吶喊》。
毛澤東主席評價魯迅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評論家、作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中華民族精神的發揚人。
㈡ 魯迅小說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有哪些
最低0.27元/天開通網路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張春霞010
小說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描寫是指用精確、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人物外形各個方面的特點。如容貌、服飾、姿態、神情、風度等。成功的肖像描寫不僅能夠使人物凸現在讀者眼前,而且可以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經歷、遭遇,從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徵。行動描寫與語言描寫是通過對人物的動作和對話的來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的描寫方式。動作描寫給讀者鮮明的視覺印象使人物形象具體、可感知、生動化;語言描寫則易表現行動所不易顯示的細微情感、態度等。總而言之,行動和語言兩種形式密切配合,相得益彰。心理描寫:小說家在刻畫人物的時候,用心理描寫來揭示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內心活動的,如感覺、知覺、情感、體驗、願望等。自我傾吐。其特點是直接傾述內心世界,感情真摯強烈、親切感人。心理獨白。它通過人物自言自語,或是借用日記,書信的形式加以表達,這也是直接袒露人物內心世界常用的方法。它的特點是往往能顯示出人物內心最強烈的思緒或最隱秘的心情。夢境幻覺。夢幻是反映人物心理的一種特殊表現方式,它常常是一種尚未有過卻可能會有的生活現象的形象化表現。細節描寫是指人物、環境、物件等方面所作的具體而細致的描寫,其特徵是細微之處見精神。真實的細節描寫是刻畫人物,豐富情節、表現主題的重要手段。細節是構成場面的基本單位,是刻畫形象的重要因素。細節描寫要求真實、典型、細微、傳神。
㈢ 魯迅筆下的人物性格
恩師是永遠讓人懷念的,對於自己的老師,魯迅先生只寫過三個人。他們分別是:壽鏡吾先生、藤野先生和章太炎先生。
壽鏡吾先生,是魯迅先生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啟蒙老師。在那裡,魯迅受到的是正統的封建文化教育:每天無非刻板地背書、聽書、習字、對課,不聽話就遭到呵斥,甚至打手掌心。但魯迅先生仍舊很尊重他。因為,在魯迅先生的眼裡,他是一個很正派的人:極方正、質朴、博學。他對魯迅十分關心,對勞動人民十分同情。他對學生要求嚴格,但從不體罰學生,是個慈祥的老師。
藤野先生,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時的老師。藤野先生是個儉朴的人,他對魯迅這個中國留學生十分熱情,誠懇,並沒有因為魯迅是中國人而產生偏見,反而更關心他:為魯迅修改講義,對魯迅的學習認真負責,嚴格要求著魯迅。在魯迅心中,他是個偉大、正直、熱情、誠懇的老師。
章太炎先生是魯迅先生「棄醫從文」是給予鼓勵和支持的老師。他既是學者,又是革命家。魯迅十分欽佩他反對清王朝的革命精神。他說過,在日本所以去聽章太炎講學並非因為他是學者,卻為了他是有學問的革命家。正如魯迅的《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中所說的「先哲的精神,後生的模範」。他那強烈的愛國精神熏陶了魯迅,令魯迅更堅定地「以筆為槍」。另外,魯迅還十分贊賞章太炎先生的平易近人,民主作風和態度:在日本講學時,在一間陋室之內,師生環繞一張矮矮的小桌席地而坐,神解聰察,精力過人,逐字解釋,滔滔不絕。有時隨便談天,也是詼諧間作,妙語解頤,。魯迅說他對於弟子,向來也絕無傲態,就像朋友一樣。在魯迅眼裡,他是個和藹、正直、極富愛國情感的老師。
魯迅先生的這三位老師,在啟蒙的同時,還以愛、正直、熱情、誠懇去啟蒙著他。他們的性格也進一步的感化著他,另他永生不忘。
㈣ 魯迅的小說《葯》中,分析康大叔的人物形象…
》是高中語文的傳統篇目,對小說中康大叔這一人物形象,傳統的觀點多認為在刑場上賣人血饅頭的"黑衣人"就是後來進茶館的康大叔。但是,近幾年來不斷有人對本文進行新的解讀,認為"黑衣人"與康大叔實為不同的兩個人,例如今年第9期《中學語文教學》刊登的《行刑者是康大叔嗎?》一文。初讀這些文章,都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論據似乎也很確鑿。可是仔細琢磨一下,又覺得問題並非如此簡單。
一、關於對華老栓態度不一樣的問題。
上述文章持"黑衣人不是康大叔"論的依據之一是,"黑衣人"與華老栓不熟識,所以在華老栓買"葯"時,對老栓既冷漠又凶惡;而康大叔是茶館的熟客,與華老栓一家熟稔,其外表雖凶惡,可對老栓一家還是客氣的,很關心的。如果是同一人,豈不前後矛盾?
對此,筆者的理解是:像康大叔這樣雙手沾滿人民鮮血的職業劊子手,難道我們還指望他在賣人血饅頭時對華老栓客客氣氣地嗎?況且行刑者黑衣人此時正在殺人,在執行"公務",執行"公務"就要擺出他不可一世的威風,顯示他凶惡的本質。如此,職業劊子手的本性以及當時刑場上特有的環境氛圍,就決定了康大叔即使是老栓茶館的熟客,也不會熱情地招呼老栓,而是顯得"格外兇狠和粗暴"。設想如果真像"林文"所說的那樣,把黑衣人寫成對老栓很溫和的樣子,此時讀者眼前這個劊子手會成為一個怎樣的形象呢?僅僅憑黑衣人待老栓態度"極凶",就斷定他與老栓不熟識,從而推導出他不是康大叔,是站不住腳的。
再說,作為華老栓茶館的熟客,康大叔也並不是像那幾篇文章所說的那樣,其外表雖凶惡,可對老栓一家還是客氣的。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是,康大叔一闖進茶館,就目空一切,大嚷大叫,急於表功,成了茶館的中心人物,大家都對他恭恭敬敬的。華大媽黑著眼眶,笑嘻嘻地送出茶碗茶葉來,加上一個橄欖,老栓也提著茶壺趕緊給他沖水。當華大媽聽到康大叔說出"癆病"兩個字,盡管很忌諱,心裡不高興,但也只能"立刻堆上笑,搭訕著走開了",在康大叔面前,她連"不高興"的表情都不敢流露出來。這陪著小心的"笑嘻嘻"蘊涵著多少辛酸啊!康大叔分明是凶神惡煞,從他身上哪能看到對老栓一家一丁點的"客氣"呢?當然,相對於刑場上,康大叔算是"客氣""關心"了,但作為讀者的我們不是很容易感受到那種骨子裡不寒而慄的恐懼嗎?
由此看來,黑衣人和康大叔對老栓及其一家的態度其實是一致的,根本不存在前者凶惡,後者"客氣"的區別。另外,老栓夫婦這種恭敬而委瑣的態度與前面老栓面對黑衣人膽戰心驚的態度其實也是一致的,根本不存在"多麼強烈的反差"。
二、關於康大叔一點好處都沒有得到的問題。
上述文章持"黑衣人不是康大叔"的依據之二是,因為康大叔說,在人血饅頭這件事上,栓叔得到了人血饅頭,夏三爺得了二十五兩賞銀,而他自己"這一回一點沒有得到好處",於是提出疑問:如果康大叔是行刑者黑衣人的話,他不是得了老栓一包洋錢嗎?他又怎能在老栓茶館里說沒有得到好處呢?這豈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另外,還有的文章根據康大叔說的"要不是我信息靈......"這句話,認定康大叔只是一個"中介",是黑衣人的"同事",康大叔沒有參與殺人,只是在得知消息後告訴華老栓,做個"好事者",以便以後在茶館喝茶可得到好處--"加一個橄欖"等。據此,他們認為,如果康大叔是刑場的執行者,那麼,他不應該說"要不是我信息靈......",而應該說"要不是我把人血饅頭給你",這樣才合情理。
筆者覺得這種理解是很天真很膚淺的,讀文學作品怎能這樣過於"坐實"呢?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旁若無人、大模大樣地"闖"進茶館,"橫肉塊塊飽綻"地大嚷大叫,肆無忌憚,全然不顧別人的痛苦,儼然擺出一副救命恩人的架子,騙了錢還要人家感恩戴德。對於這樣一個人,他說"這一回一點沒有得到好處",能相信嗎?他得了老栓的一包洋錢,還要賣乖,還說"沒有得到一點好處",筆者以為這不但不能證明黑衣人不是康大叔,反而更暴露出其虛偽和貪得無厭的嘴臉。
因為康大叔的一句話"要不是我信息靈......",就斷定康大叔僅僅是一個傳遞信息的"中介"也是很難成立的。一個敲骨吸髓、貪得無厭的劊子手,給老栓提供消息,僅僅是為了"以後在茶館喝茶可得到好處"嗎?《葯》是小說,是文學作品,文學作品就要有文學作品的讀法,對於這樣一句包含豐富的潛台詞和弦外之音的話,我們又怎麼可以"死在言下"呢?為什麼非要作者明明白白地說出"要不是我把人血饅頭給你",我們才覺得穩妥牢靠呢?
筆者認為,"要不是我信息靈......"這句話後面的省略號,其實正是暗示了康大叔天亮前殺害夏瑜,賣人血饅頭給老栓這一事件。同時,也正是這句話將第一節與第三節的情節勾連起來,將第一節的黑衣人與第三節的康大叔同一化,從而保持了故事情節的連續性和人物形象的完整性。
此外,還要注意小說在康大叔穿著方面的一個細節描寫。在第一節里,寫的是"一個渾身黑色(著重號為筆者所加,下同)的人",到了第三節,康大叔闖進茶館時仍然是"披一件玄色布衫",腰間胡亂地捆著"很寬的玄色腰帶"。按照文下註解,玄色即黑色,"一個渾身黑色的人"不就是康大叔嗎?在這里,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再一次得到印證。而且,黑色象徵黑暗和恐怖,這與康大叔凶惡的劊子手身份又是多麼吻合。連這樣一個細節都處理得這樣完美,魯迅先生不愧是偉大的藝術家。
三、關於人物形象的互補問題
上述文章持"黑衣人不是康大叔"的依據之三是,如果將兩者看作一類中的兩個人,形象上就可以達到互補,從而既豐富了封建爪牙的內涵,又深化了主題,給讀者留下了更為豐富的品讀空間。
這一觀點初看似乎很有道理。可是,聯系全文來看,就不那麼令人信服了。我們知道,小說是按明、暗線兩條線索來敘述故事的,老栓買葯、小栓吃葯、眾人談葯是明線,夏瑜獄中斗爭、英勇就義是暗線。人血饅頭是聯結這兩條線索的"物",而康大叔則是聯結這兩條線索的"人物"。正是有了這個起聯結作用的"物"和"人物",小說的結構才顯得緊湊、集中,小說的主題才得以強化、突出。如果按他們所說,開頭的"黑衣人"是一個劊子手,後面的康大叔是黑衣人的"同事"--另一個劊子手,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那不是造成兩線中斷,節外生枝,把故事情節的連貫性和人物形象的完整性都破壞殆盡了嗎?在這種情況之下,哪還談得上形象上的互補,主題的深化和品讀空間的豐富呢?
四、關於外貌描寫問題
上述文章持"黑衣人不是康大叔"的依據之三是,若黑衣人真是康大叔,為什麼魯迅先生在第一節里不直接點明這個人就是康大叔,並對其進行詳盡的外貌描寫,卻只點出他是"一個渾身黑色的人",而到第三節才對康大叔進行詳盡的外貌描寫呢?筆者以為,這里至少有這樣幾點講究:
一是故事開始的時候,夏瑜被害、老栓買"葯"還是"秋天的後半夜",天還沒有亮,人的外貌不可能看得太清楚,老栓見到的當然就只是"一個渾身黑色的人"。這樣比較真實可信。而天亮後,劊子手丑惡的外形便完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這時候,作者抓住康大叔闖入茶館這一時機,對其外貌、衣著等展開全方位描寫也就順理成章了。
退一步說,即使真如上述文章所言,老栓提著燈籠與康大叔近在咫尺,可以看清對方的外貌,魯迅先生也可以自有他的安排,而無須在此對康大叔展開詳盡的肖像描寫。這樣做,一者可以表現出康大叔的兩面性格:在刑場上藉助夜幕的掩護,干著殺害革命黨的勾當和罪行,暴露了其兇殘暴虐的本性;而到了天亮的時候,又偽裝成老栓一家的救命恩人(但其殘暴的本性還是通過其舉止言行暴露出來了)。這一人物形象就顯得十分真實而有立體感了。再者,開頭時,借著黑幕,只大概地畫出劊子手的輪廓是"一個渾身黑色的人",並不點明其姓名,這就給讀者留下了一個個懸念:這個渾身黑色的人到底是誰?他殺的人又是誰?他為什麼要將人血饅頭賣給華老栓?......帶著疑問,待讀到第三節康大叔在茶館出場的時候,我相信,幾乎所有的讀者都會在這里找到答案:原來那個兇殘的劊子手就是康大叔!這樣,一個人物貫穿下去,不但情節上前有伏筆,後有照應,細針密縫,跌宕有致,而且人物形象更加完整,主題更加鮮明。如果像上述文章所說的那樣,能達到這樣的思想和藝術效果嗎?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黑衣人其實就是康大叔,對文本進行新的解讀雖然允許甚至是值得提倡的,但不能離開文本具體的思想和語言環境而隨意地肢解和演繹。
······································
說行天下:小說網站上千個,總有一個適合您。 說行天下 最給力.
㈤ 魯迅作品中的人物及其性格介紹
1、阿Q
《阿Q正傳》中的阿Q——中國國民劣根性的典型代表,他的性格是充滿著矛盾的。魯迅後來曾經說過:阿Q「有農民式的質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一方面,他是一個被剝削了勞動的很好的農民,質朴,愚蠢,長期以來受到封建主義的影響和毒害,保持著一些合乎「聖經賢傳」的思想,也沒改變小生產者狹隘守舊的特點。
另一方面,阿Q又是一個失掉了土地的破產農民,到處流盪,被迫做過小偷,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阿Q性格的某些特徵是中國一般封建農村裡普通農民所沒有的,即瞧不起城裡人,又瞧不起鄉下人;
從自尊自大到自輕自賤,又從自輕自賤到自尊自大,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樣典型環境里典型的性格。出現在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是其最為典型的性格。
2、閏土
《故鄉》中的閏土——為苦難的生活現實和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碾碎了的農民的典型形象。作者藉助於三個對比,透過肖像、衣著、心理、神態、語言、動作等方面的描寫,刻畫出前後兩個不同時期里閏土的不同形象,展示了中國農民的多災多難、凄苦悲涼的不幸厄運。
少年閏土:健康、活潑、天真、勇敢、機智、無憂無慮、聰明伶俐,且飽含著生命力。而三十年後,閏土變得呆滯、麻木、沉默、遲鈍、早衰、自卑。
3、華老栓
《葯》中的華老栓——中國20世紀初長期生活在封建統治者「愚民政策」下既勤勞善良又愚昧麻木的無知、落後的民眾形象。他勤勞、善良、儉朴,生活十分艱辛,地位低下,蓋的是「滿幅補釘的夾被」,「兩個眼眶,都圍著一圈黑線」還要對客人「笑嘻嘻的」。
為了給兒子治病。不惜拿出長期辛勤積攢下的錢;他愚昧、無知、麻木,深信著人血饅頭能治病,為能買到這種「葯」感到「爽快」、「幸福」,只關心著兒子的癆病。
完全對革命者的犧牲無動於衷,對劊子手卻畢恭畢敬;這一形象令人既同情他的處境和悲慘遭遇,又悲嘆他的愚昧落後,從而使人們對封建統治階級愚弄人民的罪惡有了更清醒的認識。
4、父親
在《五猖會》中,魯迅塑造的「父親」形象似乎不近人情,與現實有些出入,主要是為表達主題而設置。
父親利用孩子愛玩的天性強迫孩子背書,使孩子深受打擊,留下心理陰影,從而揭示了封建家長制對於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5、祥林嫂
《祝福》中人物。祥林嫂是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勞善良,朴實頑強,但在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占統治地位的舊社會,她被踐踏、被迫害、被摧殘,以至被舊社會所吞噬。
封建禮教對她的種種迫害,她曾不斷地掙扎與反抗,但並不是為了自由而反抗,而是為了順從封建禮教而反抗,祥林嫂從始至終都選擇了對封建禮教的屈服,最後還是被社會壓垮了。
祥林嫂的悲劇深刻揭示了舊社會封建禮教對勞動婦女的摧殘和迫害,控訴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㈥ 魯迅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是什麼
以當時的紹興人為原型的人,代表勞動人民。
經典的有:祥林嫂,阿Q,閏土,孔乙己,狂人,老栓,還有各種場合以「我」自居。
㈦ 魯迅《吶喊》中的小說人物性格的分析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一個道德高尚的學者,他不同一般的抱有狹隘的民族觀的學專者。面對學生,他所做屬的一切,其目的是發揚光大他所從事的學術事業,造福於全人類。為此,他表現出了坦誠無私的氣質與風范。
魯迅求學的時期,正值中日關系極其緊張的時期。日本國內上上下下均存在著歧視與敵視中國人的心態,留學生活讓魯迅飽嘗了一個弱國國民的酸辛。而正是在這種景況之下,藤野先生熱情誠懇的關懷,就如同冬天裡的一把火,溫暖了作者孤傲而孤僻的心靈。因而,它更顯得珍貴和令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