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國民黨將領楊百川
楊百川:早年跟隨孫中山參加過北伐,與蔣介石是舊好。後在黃埔軍校任教,學生遍及國民黨軍隊。抗戰中,在重慶任綏靖總指揮部少將高參,國民政府還都後,調到南京任首都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後升任國防部監察局中將參議。
原型:楊百川是綜合多位起義將領的事跡創作,如譚異之、王晏清。中央軍嫡系部隊中,有一支被稱為國民黨「御林軍」的部隊國民革命軍第45軍97師,擔負警戒南京及附近江防的重任,師長是蔣經國的親信,也為蔣介石親自選中。1949年3月24日由師長率領在南京近郊起義。
【歷史原型:王晏清】
王晏清 (1910--1992)少將。字兆平,湖南永興人。黃埔軍校第6期輜重科、陸軍大學第15期畢業。抗戰爆發後任第16軍團司令部中校參謀,參加南京保衛戰,1938年任第18軍參謀處長,1939年任第18軍18師52團團長,1941年任第18軍11師參謀長,1942年調任中國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部參謀處長,1943年任軍令部科長,不久調任軍事委員會桂林干訓團教育處長,1944年11月任青年軍編練總監部少將參謀長,1945年任青年軍第208師副師長,1948年任第87軍副軍長,同年8月任第45軍97師少將師長, 1949年3月24日在南京率部起義。後任解放軍南京軍事學院副主任,江蘇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副主任,江蘇省黃埔軍校同學會理事,南京市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1955年被授予解放軍大校軍銜。1992年12月12日在南京病逝。
❷ 國民黨楊百川簡介
楊百川不是真實人物,是影視劇中虛構人物。
楊百川,《決戰南京》中的人物,楊紫月的養父 。早年跟隨孫中山參加過北伐,與蔣介石是舊好。後在黃埔軍校任教,學生遍及國民黨軍隊。
抗戰中,在重慶任綏靖總指揮部少將高參,國民政府還都後,調到南京任首都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後升任國防部監察局中將參議。
解放戰爭時期他冒著危險,巡視千里江防,親自繪制了核心機密《江防圖》,為解放軍順利渡江做出了重大貢獻。
楊百川被學生秦時關出賣被捕,面對酷刑和利誘,他毫不動心,痛斥了前來勸降的楊紫月,被蔣介石以「銀元販子」的莫須有罪名公開處決,面對槍口,楊百川保持了中國軍人的凜然正氣。
(2)蘇揚蔣百川小說免費擴展閱讀:
人物出處:
《決戰南京》是由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化產業集團共同出品,沈悅、沈嚴執導,郭廣平、陳寶國、潘虹、韓雪、高明等主演的諜戰劇。
該劇講述了長年戰斗在國民黨心臟的中共黨員鮮為人知的大統戰、大策反的斗爭。
在1945年8月至1949年4月期間,國共雙方在抗日戰爭勝利後展開了南京爭奪戰。新二師參謀長梁一桐接受組織特殊使命,隱瞞妻子高粱花打入國民黨內部卧底。
為了取得國民黨信任,梁一桐甘於虎穴苦鬥,忍辱負重,與首都警備司令部副司令之女軍統之花楊紫月訂婚,秘密配合南京新任地下市委書記開展地下工作。
包括策反B-24轟炸機機組起義、國民黨海軍軍艦「重慶號」起義、蔣介石御林軍首都警衛師起義,以及組織學生、工人運動,營救政治犯,保衛南京城等,對於渡江戰役的勝利以及南京的解放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保護渡江戰役情報江防圖,梁一桐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楊百川
❸ 水滸傳題目
楔子 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
第01回 王教頭私走延安府 九紋龍大鬧史家村 第02回 史大郎夜走華陰縣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
第03回 趙員外重修文殊院 魯智深大鬧五台山 第04回 小霸王醉入銷金帳 花和尚大鬧桃花村
第05回 九紋龍翦徑赤松林 魯智深火燒瓦官寺 第06回 花和尚倒拔垂楊柳 豹子頭誤入白虎堂
第07回 林教頭刺配滄州道 魯智深大鬧野豬林 第08回 柴進門招天下客 林沖棒打洪教頭
第09回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陸虞候火燒草料場 第10回 朱貴水亭施號箭 林沖雪夜上樑山
第11回 梁山泊林沖落草 汴京城楊志賣刀 第12回 青面獸北京鬥武 急先鋒東郭爭功
第13回 赤發鬼醉卧靈官殿 晁天王認義東溪村 第14回 吳學究說三阮撞籌 公孫勝應七星聚義
第15回 楊志押送金銀擔 吳用智取生辰綱 第16回 花和尚單打二龍山 青面獸雙奪寶珠寺
第17回 美髯公智穩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 第18回 林沖水寨大並火 晁蓋梁山小奪泊
第19回 梁山泊義士尊晁蓋 鄆城縣月夜走劉唐 第20回 虔婆醉打唐牛兒 宋江怒殺閻婆惜
第21回 閻婆大鬧鄆城縣 朱仝義釋宋公明 第22回 橫海郡柴進留賓 景陽岡武松打虎
第23回 王婆貪賄說風情 鄆哥不忿鬧茶肆 第24回 王婆計啜西門慶 淫婦葯鴆武大郎
第25回 偷骨殖何九送喪 供人頭武二設祭 第26回 母夜叉孟州道賣人肉 武都頭十字坡遇張青
第27回 武松威震平安寨 施恩義奪快活林 第28回 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蔣門神
第29回 施恩三入死囚牢 武松大鬧飛雲浦 第30回 張都監血濺鴛鴦樓 武行者夜走蜈蚣嶺
第31回 武行者醉打孔亮 錦毛虎義釋宋江 第32回 宋江夜看小鰲山 花榮大鬧清風寨
第33回 鎮三山大鬧青州道 霹靂火夜走瓦礫場 第34回 石將軍村店寄書 小李廣梁山射雁
第35回 梁山泊吳用舉戴宗 揭陽嶺宋江逢李俊 第36回 沒遮攔追趕及時雨 船火兒夜鬧潯陽江
第37回 及時雨會神行太保 黑旋風展浪里白條 第38回 潯陽樓宋江吟反詩 梁山泊戴宗傳假信
第39回 梁山泊好漢劫法場 白龍廟英雄小聚義 第40回 宋江智取無為軍 張順活捉黃文炳
第41回 還道村受三卷天書 宋公明遇九天玄女 第42回 假李逵剪徑劫單身 黑旋風沂嶺殺四虎
第43回 錦豹子小徑逢戴宗 病關索長街遇石秀 第44回 楊雄醉罵潘巧雲 石秀智殺裴如海
第45回 病關索大鬧翠屏山 拚命三火燒祝家店 第46回 撲天雕兩修生死書 宋公明一打祝家莊
第47回 一丈青單捉王矮虎 宋公明二打祝家莊 第48回 解珍解寶雙越獄 孫立孫新大劫牢
第49回 吳學究雙掌連環計 宋公明三打祝家莊 第50回 插翅虎枷打白秀英 美髯公誤失小衙內
第51回 李逵打死殷天賜 柴進失陷高唐州 第52回 戴宗二取公孫勝 李逵獨劈羅真人
第53回 入雲龍鬥法破高廉 黑旋風下井救柴進 第54回 高太尉大興三路兵 呼延灼擺布連環馬
第55回 吳用使時遷偷甲 湯隆賺徐寧上山 第56回 徐寧教使鉤鐮槍 宋江大破連環馬
第57回 三山聚義打青州 眾虎同心歸水泊 第58回 吳用賺金鈴吊掛 宋江鬧西嶽華山
第59回 公孫勝芒碭山降魔 晁天王曾頭市中箭 第60回 吳用智賺玉麒麟 張順夜鬧金沙渡
第61回 放冷箭燕青救主 劫法場石秀跳樓 第62回 宋江兵打大名城 關勝議取梁山泊
第63回 呼延灼月夜賺關勝 宋公明雪天擒索超 第64回 托塔天王夢中顯聖 浪里白條水上報冤
第65回 時遷火燒翠雲樓 吳用智取大名府 第66回 宋江賞步三軍 關勝降水火二將
第67回 宋公明夜打曾頭市 盧俊義活捉史文恭 第68回 東平府誤陷九紋龍 宋公明義釋雙槍將
第69回 沒羽箭飛石打英雄 宋公明棄糧擒壯士 第70回 忠義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驚惡夢
第71回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宋公明慷慨話宿願 第72回 柴進簪花入禁院 李逵元夜鬧東京
第73回 黑旋風喬捉鬼 梁山泊雙獻頭 第74回 燕青智撲擎天柱 李逵壽張喬坐衙
第75回 活閻羅倒船偷御酒 黑旋風扯詔罵欽差 第76回 吳加亮布四斗五方旗 宋公明排九宮八卦陣
第77回 梁山泊十面埋伏 宋公明兩贏童貫 第78回 十節度議取梁山泊 宋公明一敗高太尉
第79回 劉唐放火燒戰船 宋江兩敗高太尉 第80回 張順鑿漏海鰍船 宋江三敗高太尉
第81回 燕青月夜遇道君 戴宗定計出樂和 第82回 梁山泊分金大買市 宋公明全夥受招安
第83回 宋公明奉詔破大遼 陳橋驛滴淚斬小卒 第84回 宋公明兵打薊州城 盧俊義大戰玉田縣
第85回 宋公明夜度益津關 吳學究智取文安縣 第86回 宋公明大戰獨鹿山 盧俊義兵陷青石峪
第87回 宋公明大戰幽州 呼延灼力擒番將 第88回 顏統軍陣列混天象 宋公明夢授玄女法
第89回 宋公明破陣成功 宿太尉頒恩降詔 第90回 五台山宋江參禪 雙林鎮燕青遇故
第91回 宋公明兵渡黃河 盧俊義賺城黑夜 第92回 振軍威小李廣神箭 打蓋郡智多星密籌
第93回 李逵夢鬧天池 宋江兵分兩路 第94回 關勝義降三將 李逵莽陷眾人
第95回 宋公明忠感後土 喬道清術敗宋兵 第96回 幻魔君術窘五龍山 入雲龍兵圍百穀嶺
第97回 陳觀諫官升安撫 瓊英處女做先鋒 第98回 張清緣配瓊英 吳用計鴆鄔梨
第99回 花和尚解脫緣纏井 混江龍水灌太原城 第100回 張清瓊英雙建功 陳觀宋江同奏捷
第101回 謀墳地陰險產逆 蹈春陽妖艷生奸 第102回 王慶因奸吃官司 龔端被打師軍犯
第103回 張管營因妾弟喪身 范節級為表兄醫臉 第104回 段家莊重招新女婿 房山寨雙並舊強人
第105回 宋公明避暑療軍兵 喬道清回風燒賊寇 第106回 書生談笑卻強敵 水軍汩沒破堅城
第107回 宋江大勝紀山軍 朱武打破六花陣 第108回 喬道清興霧取城 小旋風藏炮擊賊
第109回 王慶渡江被捉 宋江剿寇成功 第110回 燕青秋林渡射雁 宋江東京城獻俘
第111回 張順夜伏金山寺 宋江智取潤州城 第112回 盧俊義分兵宣州道 宋公明大戰毗陵郡
第113回 混江龍太湖小結義 宋公明蘇州大會垓 第114回 寧海軍宋江弔孝 涌金門張順歸神
第115回 張順魂捉方天定 宋江智取寧海軍 第116回 盧俊義分兵歙州道 宋公明大戰烏龍嶺
第117回 睦州城箭射鄧元覺 烏龍嶺神助宋公明 第118回 盧俊義大戰昱嶺關 宋公明智取清溪洞
第119回 魯智深浙江坐化 宋公明衣錦還鄉 第120回 宋公明神聚蓼兒 徽宗帝夢游梁山泊
❹ 誰有四大名著中的故事
第四十六回 用奇謀孔明借箭 獻密計黃蓋受刑
卻說魯肅領了周瑜言語,徑來舟中相探孔明。孔明接入小舟對坐。肅曰:「連
日措辦軍務,有失聽教。」孔明曰:「便是亮亦未與都督賀喜。」肅曰:「何喜?」孔
明曰:「公瑾使先生來探亮知也不知,便是這件事可賀喜耳。」唬得魯肅失色問曰:
「先生何由知之?」孔明曰:「這條計只好弄蔣干。曹操雖被一時瞞過,必然便省
悟,只是不肯認錯耳。今蔡、張二人既死,江東無患矣,如何不賀喜?吾聞曹操換
毛
❺ 幕延西小說好先生
1個人簡介施耐庵(1296年-1371年),元末明初人,原名施彥端。揚州府興化白駒場(今江蘇大豐[1])人。元末張士誠於
施耐庵(4張)白駒場(今分屬興化和大豐)起義,定都平江(蘇州)建立抗元政權,自立吳王(朱元璋也是吳王,史稱西吳,以區分二者),施耐庵效力張士誠,之後施耐庵避亂遷居興化。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條好漢,其實就是元末起義軍將領們的影子。他是著名的元末明初文學家。施耐庵是羅貫中的老師,住蘇州閶門外施家巷,曾入仕錢塘(杭州)。身份:中國古代著名作家,元末明初人,長篇古典小說《水滸傳》作者。留世資料: 有關施耐庵生平事跡材料極少,搜集到的一些記載亦頗多矛盾。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在今江蘇省興化、大豐、鹽都等地陸續發現了一些有關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譜》、《施氏長門譜》等,另有《興化縣續志》卷十三補遺載有《施耐庵傳》1篇,卷十四補遺載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誌》1篇。據這些材料分析: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後裔,唐末施之常後人在蘇州為家。其父名為元德,操舟為業,母親卞氏(卞氏後裔亦遷至今江蘇省大豐市境內)。施耐庵自幼聰明好學,才氣過人,事親至孝,為人仗義。19歲中秀才,28歲中舉人,36歲與劉伯溫同榜中進士。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舉人,至順二年(1331年)登進士。不久任錢塘縣尹,因替窮人辯冤糾枉遭縣官的訓訴,遂辭官回家。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白駒場鹽民張士誠等十八名壯士率壯丁起義反元。張士誠敬其文韜武略,再三邀請他為軍幕,施耐庵抱著建造「王道樂所」的宏遠計劃欣然前往,為張士誠獻了許多攻城奪地的計策。後因張士誠居功自傲,斷專行,親信佞臣,疏遠忠良,施耐庵幾次諫勸,張士誠都不予採納,於是憤然離開平江,並作《秋江送別》套曲贈予同在張幕的魯淵、劉亮等人。此後,浪跡江湖,替人醫病解難。後入江陰祝塘財主徐騏家中坐館,除了教書以外,還與拜他為師的羅貫中一起研究《三國》《三遂平妖傳》的創作,搜集、整理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水泊梁山起義的故事,為撰寫《江湖豪客傳》准備素材。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滅張士誠後,到處偵查張士誠的部屬。為避免麻煩,施耐庵徵求興化好友顧逖的意見,在白駒修了房屋,從此隱居,專心於《江湖豪客傳》的創作。《江湖豪客傳》成書後,定為《水滸傳》。2生平事跡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誌》的記載有關施耐庵生平事跡材料極少,搜集到的一些記載亦頗多矛
古錢塘
盾。說他原籍蘇州,後遷淮安,為至順辛未進士,曾官錢塘二載,以不合當道權貴而棄官歸里,閉門著述。施之常後裔,自幼才氣過人,為人仗義據這些材料分析
施耐庵
: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後裔。施耐庵自幼聰明好學,才氣過人,事親至孝,為人仗義。與劉伯溫同榜中進士,為官三年後棄官回鄉19歲時中秀才,28歲時中舉人,36歲與劉伯溫同榜中進士。其曾在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為官三年,因不滿官場黑暗,不願逢迎權貴,棄官回鄉。張士誠起義抗元時,施耐庵參加了他的軍事活動。張據蘇以後,施耐庵又在他幕下參與謀劃,和他的部將卞元亨相交甚密。後因張貪享逸樂,不納忠言,施耐庵與魯淵、劉亮、陳精於詩曲,但流傳極少。史書鮮有記載。即使有的材料,雖有明確記載,但材料本身的真偽與可信程度,至今還沒有得到公認。我們認為他大概是杭州人,至少曾長期生活在杭州一帶,有人推測他可能是一個專門為說書藝人編寫話本的書會才人,或者本身就是一個粗通文墨、技藝精湛的說書藝人。其生活的年代在元末明初,祖籍姑官歸隱,閉門著述。有人說他曾與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張士誠將卞向交情不錯
施耐庵紀念館
,卞向張推在《少室山房筆叢》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編水滸傳,特為盛行。」今人一致認為施耐庵是《水滸傳》作者。也有人認為是同弟子羅貫中合著或者有羅貫中續寫。施耐庵為避禍,舉家遷徙到淮安從掌握的史料看,施耐庵這個人還是有的,但關於他的生平事跡史書鮮有記載。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也曾下詔書請他出來薦施耐庵做其幕僚,但施在多次請後仍不應征,據說張士誠還曾經親自登門拜訪過他,見他正在書房撰寫《江湖豪客傳》一書,即《水滸傳》也。後來張士誠兵敗,施耐庵為避禍,舉家遷徙到淮安,繼續著述《秋江送別》以外,還有如顧逖詩、贈劉亮詩傳世。施耐庵為避明朝徵召,潛文昱(述元)家道熾盛,始遷其祖耐庵骨葬於白駒西落湖(今江蘇省興化市新垛鎮施家橋村),並請王道生作《施耐庵墓誌》。隱居作《水滸傳》,寫完後沒過幾年病逝張士誠起義抗元時,施耐庵參加了他的軍事活動。張據蘇以後,施又在他幕下參與策劃,和他的部將卞元亨相交甚密。後因張貪享逸樂,不納忠言,施耐庵與魯淵、劉亮、陳基等大為失望,相繼離去。施與魯、劉相別施時,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別》套曲,抒發慷慨悲痛之情。不久,張士誠身亡國滅。施浪跡天涯,漫遊山東、河南等地,曾與山東鄆城縣教諭劉善本友善,後寓居江陰徐氏初,為其塾師。隨後還舊白駒,隱居不出,感時政衰敗,作《水滸傳》寄託心意,又與弟子羅貫中撰《三國志演義》《三遂平妖傳》等說部。他還精於
《三遂平妖傳》
詩曲,但流傳極少。除套曲《秋江送別》以外,還有如顧逖詩、贈劉亮詩傳世。施耐庵為避明朝徵召,潛居淮安,染病而歿,就地高葬,享年75歲。耐庵歿後數十年,其孫文昱(述元)家道熾盛。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高儒《百川書志》載:「《忠義水滸傳》100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此書為『錢塘施耐庵的本』。施耐庵寫完《水滸傳》後沒過幾年就病逝了。水滸傳至今還代代流傳!3軼事典故《水滸》的作者施耐庵,不僅是小說家,而且是武藝高強、見義勇為的好漢呢!拳打惡霸明朝初年的一天,施耐庵在一座茶山上遊玩,正遇見一個惡霸在強奪農夫的茶園。他十分氣憤地趕上前去阻止。惡霸見來人理直氣壯,只好偷偷地溜了。可是事後,惡霸打聽到來人的住處後,便花錢雇了一幫打手,圍住施耐庵的居所。施耐庵見此情景,只是微微冷笑,便坦然自若地邁出了門。打手們見他赤手空拳,便一哄而上。其中一個黑臉大漢,手舉根鐵棒挾著風聲朝施耐庵的頭頂劈來。施耐庵側身擺頭,一個「順風扯旗」,讓過了棒鋒,雙手就抓住了鐵棒,同時飛起右腳,正好踢在大漢的小腹上,那傢伙便滾出一丈多遠。施耐庵舞起奪來的鐵棒,一陣旋風般的橫掃,嚇得那幫傢伙四處逃竄。棒打無賴有一年的元宵節,施耐庵上街觀花燈。忽然看見一個惡少在街尾侮辱一名婦女。
施氏族譜
他怒火頓起,用右手將那傢伙提起,然後像摔狗似的將他摔在地上。惡少嚇得連連磕頭求饒,施耐庵這才饒了他。誰知第二天,那傢伙糾集了七八個無賴前來報復。施耐庵不慌不忙地找來一根粗繩,讓無賴們用繩子拴住他的雙腿,然後叫他們用力拉。可是,盡管他們一個個累得臉紅脖子粗,施耐庵的雙腳像生了根,紋絲不動。接著,他取出鐵棒,一記「烏龍擺尾」,便將身旁的一棵大楊樹「咔嚓」一聲打斷。無賴們見他有如此功力,才知道是遇上了高手,個個叩頭認輸了。後來,施耐庵在寫《水滸》時,還將這段親身經歷融進魯智深在大相國寺降伏眾潑皮的情節中去了呢。4施耐庵生平《施氏家簿譜》等有關資料記載施耐庵本蘇州人,據《施氏家簿譜》等有關資料記載,施耐庵,名彥端,系孔子門生七十
施耐庵(8張)二賢之一施之常後裔,父操舟為業,他13歲入滸墅關私塾就讀,19歲中秀才,娶季氏為妻,29歲中舉人,35歲與劉伯溫同榜中進士,授任錢塘縣事,因受不了達魯花赤(官名)驕橫專斷,一年後憤而辭官歸里,以授徒、著書自遣。施耐庵避戰亂在興化隱居寫《水滸傳》施耐庵因避戰亂遷此隱居寫《水滸傳》。據民間口碑,張士誠起兵反元,在平江(蘇州)稱吳王,聘施耐庵為軍師,後張士誠降元,施耐庵屢諫不從,因而棄官去江陰祝塘東林庵坐館。朱元璋發兵圍攻平江,戰亂波及江陰,施耐庵想起先後曾任松江同知和嘉興路同知的好友顧逖是興化人。那裡地方偏僻,四周環水,交通不便,一向有「自古昭陽 (興化別名)好避兵」之說,於是特意差人給顧逖送去一封信,並附詩一首:年荒世亂走天涯,尋得陽山(指昭陽,即興化)好住家。
《水滸傳》圖冊(20張)願辟草萊多種樹,莫教李子結如瓜。(當時民謠:「李生黃瓜,民皆無家」)顧逖見信後,馬上給施耐庵回信,歡迎他來興化避難。信中也答詩一首:自江南來問津,相送一笑舊同寅。此間不是桃源境,何處桃源好避秦把梁山108將刻畫得淋漓盡致施耐庵接信後,將大弟彥明留在蘇州原籍,帶了續娶妻子申氏、二弟彥才和門人羅貫中,冒著烽煙,渡江北上,先在興化顧逖家中暫住,而後由顧逖相助,在興化以東人煙稀少的海濱白駒場購置了田地房產,在這里隱居著《水滸》,施耐庵結識了許多農夫和鹽民,他們生活中的許多故事,成了他創作的素材,經過再創造,以驚人的藝術才能,將以宋江為首的梁山108將豪俠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5相關信息名字由來
施耐庵雕像
施耐庵一邊講學一邊寫書。一天,他寫到《水滸傳》中石秀智殺裴如海,頭陀敲木魚這一段,突然想到東林庵珍藏的木魚木槌,心中疑惑不解,便向徐麒問:你這庵里的木魚木槌,為何像寶貝一樣珍藏呢?徐麒說:這庵里原先住著一位老和尚,他念經拜佛用心極誠,一邊念經一邊敲木魚。說著他用手指著木魚的凹陷說:你看,想讓他們懂得,讀書,做學問就是要專心致志。施耐庵聽了,連連點頭:我們寫書,也要有那種鍥而不舍的精神才行啊!事後,他提筆寫了「耐庵」兩個字,貼在門楣上,意思是告誡自己要排除一切困難,寫好《水滸傳》。外人不知其意,便把他稱為「耐庵先生」,時間長了,他也覺得這個名字不錯,便改名為:施耐庵。籍貫考證1.蘇州說寫進族譜和祠堂咸豐四年(1854年)陳廣德(字懋亭)所撰《施氏譜序》雲:「吾興氏族,蘇遷為多,白駒場施氏耐庵先生生於明洪武初由蘇遷興化,復由興化徙居白駒場。其第二世處士君,揚一鶴先生曾為作墓誌銘。及於施氏之自蘇施家橋來遷,即場之田廬復名以施家橋……清咸豐四年歲次甲寅處署後二日賜進士出身浩授奉直大夫戶部主事加一級陳廣德頓首拜撰。」而咸豐五年,施耐庵的第十四世孫施峻峰在《施氏宗祠建立紀述》中也寫道:「吾族始祖耐庵公,明初自蘇遷興,後徙白駒場。由一本而支分派別,傳衍至今,五百餘年矣……」這兩段文字說得都很清楚,施耐庵在明初洪武年間由蘇州遷到興化,然後再遷到白駒場。趙伯英和奇林編著的《施耐庵年譜》中說:「公元1296年秋(元成宗元貞二年歲次丙申)一歲,生於蘇州城外施家巷,取名彥端,字子安,號耐庵。父名施元德,字長卿,母為卞氏。施氏是孔子弟子施之常的後裔。公元1308年(元成宗大德十三年)十三歲,在蘇州城外的滸墅關季氏家塾就讀。公元1311年(元武宗至大四年)十五歲,在季家繼續就讀。在季家就讀的時間很長,此後季先生的女兒嫁給了他。公元1314年(元仁宗延佑元年)十九歲,考中秀才,同季氏結婚……」按以上各種說法,施耐庵不僅祖籍蘇州,而且生於蘇州長於蘇州,還討了蘇州老婆,是個徹頭徹尾的蘇州人。2.興化說明朝文獻可以佐證近些年來,施耐庵祖籍蘇州的說法受到了學界的質疑,2003年,《蘇州雜志》發表了黃俶成的文章《施氏祖籍辨正》,對施耐庵祖籍蘇州的說法提出了商榷。黃俶成引用了明景泰四年(1455年)淮南楊新撰《故處士施公墓誌銘》(即施耐庵之子施讓墓誌銘):「處士施公,諱讓,字以謙。鼻祖世居揚之興化,後徙海陵白駒,本望族也。先公耐庵,元至順辛未進士,高尚不仕。國初,征書下至,堅辭不出。隱居著《水滸》自遣。積德累行,鄉鄰以賢德稱。生以謙,少有操志。……景泰四年歲次癸酉二月乙卯十有五日壬寅立。淮南一鶴道人楊新撰,里人顧蘩書,陳景哲篡蓋」。黃俶成認為,這是涉及施氏祖籍最早、也是最直接的文獻。據悉,這篇《故處士施公墓誌銘》載於較早版本的《施氏族譜》。該族譜是1952年才發現的,但不幸的是,在後來的政治運動中毀失了。1962年6月,一個有關施氏源流的文物被發現了,興化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趙振宣在施家橋農民陳大祥家發現用於墊籮底的方磚上有字。經辨認,乃是施讓「地照」(舊時迷信,人後由其家屬立「地照」向後土之神購得土地,一般刻在磚頭或石頭上,與者靈柩一齊下葬)。此磚乃是1958年該村農民為了建豬圈,掘取墓磚時所得。後據文物部門發掘考證,這塊「地照」上的施讓,正是施耐庵的次子施讓。二十年後,在施讓墓附近,又出土了一件轟動海內外的文物,這就是《處士施廷佐墓誌銘》磚。據考,墓主乃施耐庵之曾孫,叫施廷佐,葬於明嘉靖三年(1524年)。尤其可貴者,墓銘中提到施廷佐的高祖叫施元德,曾祖彥端(即施耐庵)「會元季兵起,播浙,(遂)家之。及世平,懷故居興化,(還)白駒,生祖以謙。……」施廷佐曾祖、祖父的名字、地望、年代均與前兩次公布、發現的史料、文物符合。這塊墓誌銘磚連同前引墓銘、地照,清晰地提供了施家五代世系,並首次透露施耐庵之父名施元德,也居住在興化。黃俶成認為,這個世系以及所雲「懷故居興化」正是「鼻祖世居揚之興化」的最有力的佐證、最明確的注釋。3.吳興說紀念館館長辨析施耐庵紀念館的館長竇應元說,施耐庵的祖籍既不是興化,也不是蘇州,而是浙江。「施家宗祠里曾有一副對聯:吳興綿世澤,楚水封明湮」,竇應元介紹說,吳興就是今天的浙江湖州,施耐庵的父親施元德是搞水運的,有關史料中稱其為「舟人」,後來施元德在興化落腳,施耐庵就出生在白駒場。竇應元認為,關於施耐庵的籍貫、科舉、生卒年月等問題,一直迷霧重重,很多說法都需要進一步澄清,「比如,有一種說法稱施耐庵在元至順二年(1331年)考中進士,」但根據元朝的官方資料,至順二年登科的進士中,找不到施耐庵的名字。「施耐庵屬猴,在35歲時取得進士功名,而且活到了75歲,這些都沒有什麼疑問。但如果他在元至順二年考取進士,以這個時間點往前後推算,則施耐庵出生在1296年,卒於1370年。但是,根據出土的文物資料,施耐庵的兒子施讓是1373年出生的,難道施耐庵了3年之後又生了兒子 」那麼,施耐庵的進士功名到底是怎麼得到的呢竇應元認為,施耐庵的進士,不是通過元朝的科舉考試得來的,而是張士誠封的。「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張士誠在高郵建立政權,國號大周,封了一批讀書人進士功名,這其中,就應該包括施耐庵。這樣一來,我們可以推算出施耐庵生於1320年,而這一年恰好就是猴年,與其生肖吻合,而且也破解了『後三年生子』的悖論。」竇應元說,施耐庵的很多活動與張士誠密不可分,在研究施耐庵時,應該將其和張士誠「捆綁」在一起,這樣很多謎案即可迎刃而解。結緣蘇州施耐庵與蘇州的不解之緣施耐庵祖籍何處,對此學界見仁見智,尚無定論。但不可否認的是,施耐庵與蘇州有著極深的淵源。在各種有關施耐庵籍貫的說法中,都提到了一個地方——白駒場,可以肯定的是,他曾在這里長期生活過。那麼,白駒場又是一個什麼地方白駒場,是古代兩淮鹽場之一,是張士誠的故鄉,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在白駒場一帶,張士誠率領「十八條扁擔」造反抗元。據記載,張士誠起兵後,敬慕施耐庵的文韜武略,再三邀請他為軍幕,施耐庵抱著「經世濟民」的想法欣然前往,為張士誠獻了許多攻城奪地的計策。後跟隨張士誠來到平江(即蘇州),與其部將卞元亨來往密切,後張士誠居功自傲,獨斷專行。根據這些史實,又有學者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觀點:施耐庵原籍興化,後又跟著張士誠來到了蘇州並逗留過一段時間,而張士誠敗亡後,明朝官府四處偵查其舊部,施耐庵為了避禍,於是又回到了江北老家。有學者認為,施耐庵創作的不朽巨著《水滸傳》,其題材與元末風起雲涌的農民起義有關,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條好漢,其實就是元末起義軍將領們的影子。向東十餘里,大豐市白駒鎮境內(白駒原屬泰州海陵縣,明朝劃歸興化,大豐建縣後又劃歸大豐),建有施耐庵紀念館。此地舊名花家垛,傳為施耐庵當年著書之所。清流環抱,荻港蕭蕭,沙鳥低翔,漁舟緩唱,蘆葦茂密,有著濃郁的《水滸傳》里的氣息,遊人到此,會疑心真的到了梁山水泊。紀念館簡介1992年,
施耐庵紀念館(8張)國家文物局和江蘇省、大豐縣政府撥出專款施耐庵紀念館,8月動工,建立1993年8月落成。施耐庵紀念館,坐落在江蘇省大豐市白駒鎮 (曾隸屬興化)西郊花家垛島上,傳為施耐庵當年著書之所。此處清流環抱,荻港蕭蕭,沙鳥低翔,漁舟緩唱,蘆葦茂密,有著濃郁的《水滸》氣息,遊人到此,會疑心真的到了梁山水泊蓼兒窪。人們從南面的水泊橋走上花家垛,拐彎向東便是施耐庵紀念館,它佔地2815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478平方米。館內結構進入由著名書法家啟功書寫的「施耐庵紀念館」匾大門,你可看到一尊高3.8米的大理石的施耐庵雕像,(為雕
施耐庵紀念館(20張)塑家葉宗鎬所作),館內前後三進大廳,和左右側廳,左右碑廊以及建在後院的兩側的半亭,顯得結構嚴謹,饒有意趣,第一進為接待廳;二進為景仰廳,大門上方懸掛女書法家蕭嫻題額「鄉國之光」,兩旁門柱上寫有對聯一副(由著名書法家臧科書、詩人童斌撰寫):韜光養晦,一代英才居勝境;激濁揚清,千秋峻筆著奇書。裡面 裡面陳設國畫家繪制的施耐庵著書及其行蹤的圖象;有 絹制介紹施耐庵生平的連環畫48幅。鎮江書法家李宗海撰聯曰:有舍己為人俠骨義腸,卻從魯達、武松、李逵身上畫出;具掀天揭地深謀遠略,乃自晁蓋、宋江、吳用胸中寫來。再向後為文物廳,上方懸掛書法大師武中奇題額「文心獨運」。兩旁門柱上有對聯一副(由著名書法家陳大雨書,詩人童斌撰寫):百回《水滸》,秉春秋煲眨忠奸,千古人間消塊壘;一曲《秋江》,承風騷思憂治亂,五州文苑仰宗師。館藏文物、史料廳內陳列有關施耐庵文物、史料,分為施耐庵家世、生平、著書軼聞和社會影響四個部分,陳列有《施氏長門譜》,出土的施耐庵獨生子《故處士施公讓墓誌》和《施讓地照》,曾孫《施廷佐
施耐庵像
墓誌銘》等數以百計的文物和史料,為人們解開了數百年懸案「施耐庵之謎」,有關施耐庵的各種文物史料,人們還可看到許多不同版本的《水滸》。據不完全統計,自明嘉靖始,迄今《水滸傳》在國內的各種版本有53種。在國外流傳也很廣,朝鮮、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義大利、法國、俄羅斯、匈牙利、捷克、羅馬尼亞等國都有《水滸傳》的譯本,美國的譯本有《水滸傳》《水滸傳選集》《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水湃傳詞彙》、《野豬林》等。日本的譯本多達20多種兩邊側廳布置著臧克家,馮其庸等全國著名詩書畫家贊頌施耐庵的各種藝術作品。施耐庵及其作品《水滸傳》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我國有中國水滸學會、浙江水滸學會、山東梁山水滸研究會、鹽城市水滸學會、大豐市施耐庵研究會等學術團體專門研究施耐庵和《水滸》,召開研究會,出版刊物。大型電視連續劇《水滸傳》播出後,觀眾數以億計。正如日本漢學家鹽俗溫稱:「《水滸傳》是驚天動地的快文,中國小說之冠冕,是雄飛世界文壇的優秀古典小說」。倫敦大學盧慶濱博士且曾遠涉重洋,不遠萬里來大豐白駒考察施耐庵。施耐庵不僅是中國的文學巨匠,也是世界文壇的名人;《水滸傳》不僅是祖國文學藝術的瑰寶,還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精華。施耐庵墓園由施耐庵紀念館向西十餘里 (今興化市新垛鄉施家橋村境內),為施耐庵墓園。墓前立一磚砌三門牌
施耐庵墓園
坊,正中橫樑上,懸有「耐庵公坊」四字石刻,墓在蒼松翠柏間,趙朴初手書「重修施耐庵墓記」的石碑立於墓前,鄰近還有一綠島,一條小河環島流過,人在高處俯視,卻似獅子(施子)盤綉球,因而俗稱「風水寶地」。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副研究員張惠仁有詩贊之曰:隔岸白駒迷曉霧,盤球獅子沐晨陽。耐庵泉下泰然卧,評說由人論短長。[1]祠堂被毀後建施祠,不幸毀於抗日戰火施耐庵後,他的十二世孫施奠邦發起,將其在白駒鎮上的故居改建為施氏宗祠。後來幾經修復擴建,遂成前後三進,旁有偏殿之禮堂。第一進為門廳,內設茶坊;第二進為書坊,供藝人說《水滸》;第三進為福蔭堂,供奉遷興始祖施耐庵及其後裔的靈牌,每年春秋二季在此祭祖。施祠不幸毀於抗日戰火。
❻ 楊百川將軍怎麼死的
楊百川(1894—1956) 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南定鎮馬庄村人。1909年後,相繼加入袁世凱「新軍」、蔡鍔的護國軍、馮玉祥的西北軍。曾任馮部獨立一師駐京辦事處軍需處長,參加「西安事變」中扣蔣行動。1948年任洛陽煙廠經理。
1979年冬病逝於安徽合肥市,享年88歲。
❼ 《漫漫情陸》百川魚海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漫漫情陸》百川魚海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走路不看前面啊!」綠綠揉著被撞疼了的手肘,沖那始作俑者嚷,而那人穿著黑色短袖,戴著藍色棒球帽,匆匆忙忙閃進人群里。
清脆的落地聲引開了綠綠的視線,她的手機,她的N97啊,就這樣磕巴在大理石地板上,心疼得她一抽一抽的。
兩只手同時伸向地上的手機,到底還是綠綠眼疾手快,撈起手機小心查看,摔黑屏了都。仔細地檢查每一個角落,要是磕碎一塊,她還不得淌淚了。
還好還好,連個劃痕都沒有,放心地順手裝進口袋裡,面前卻傳來說話聲:「小丫頭,你這是搶嗎?」字里行間含著逗弄。
綠綠抬頭,是一個高高瘦瘦的男人,精緻的五官,配上一頭酒紅的短發,真是漂亮。綠綠有一瞬間的出神。是不是在哪裡見過?
男人的驚艷程度和人品是成反比的!綠綠心裡一凜,堅持了十幾年的信條終於打斷了她的沉迷。揚起小臉,挑起眉:「我搶什麼了?」頗為不善的口氣。
對面的男人愣了一秒,臉上的笑更濃:「我的手機。」下巴示意綠綠口袋裡露出一半的手機。
「什麼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