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章中引用詩句的作用
一、文章中引用詩句,分為引用詩句作文題、在文中引用詩句、在文末引用詩句三種情況,作用分別為:
1、引用詩句作文題,可以起到鮮明、醒目的作用。
2、在文中引用詩句,可以起到使文章錦上添花、增色的作用。
3、在文末引用詩句,既可以總結全文,又可以深化主題,起到一箭雙雕的作用。
二、詳解:
1、引用詩句作文題,鮮明、醒目。如《春蠶到死絲方盡》一文引用李商隱《無題》中詩句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釋義: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作文題,既切合說明的內容,又有助於引起人們閱讀的興趣,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
2、在文中引用詩句,可使文章錦上添花,增色不少。如《往事依依》一文引用《千家詩》中歌詠祖國風物的詩句,為我們展現了春夏秋冬的風光:寫春光的有「萬紫千紅總是春」(釋義:春風吹得百花開放、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緻)。
寫夏景的有「綠樹陰濃夏日長」(釋義:綠樹蔥郁濃陰夏日漫長),寫秋色的有「青女素峨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釋義: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爭艷斗俏,在寒月冷霜中爭艷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潔的美好姿容)。
寫冬日的有「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釋義:梅花和雪花都認為各自占盡了春色,誰也不肯服輸。難壞了詩人,難寫評判文章),這些詩句如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似一幕幕特寫的鏡頭,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在文末引用詩句,一箭雙雕,既可以總結全文,又可以深化主題。如《驛路梨花》在結尾處引用陸游《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中的詩句「驛路梨花處處開」(釋義:一路春風處處梨花盛開),是畫龍點睛之筆,結構上照應題目,內容上深化主題,象徵雷鋒精神在神州大地處處弘揚。
(1)小說引用詩句對人物形象的作用擴展閱讀:
引用是一種常用的藝術方法。巧妙地運用引用,能使說明文更顯生動,能使議論文更見雄辯,能使散文更具文采、魅力。
1、引用詩句。
引用詩句作文題,鮮明、醒目。在文中引用詩句,可使文章錦上添花,增色不少。在文末引用詩句,一箭雙雕,既可以總結全文,又可以深化主題。
2、引用謎語。
可以使文章顯得新奇、有趣。
3、引用成語。
成語言簡意豐,引用貼切,可使行文准確、生動。
4、引用格言。
格言言簡意明,引用得當,可使行文活潑、明快。
5、引用名人名句。
名人名句語言典範,往往在讀者中留下的印象,深刻、鮮明,如能「妙手偶得之」,便能一下子讓文章長出明亮的眉目,給人親切感,增強感染力。
6、引用故事。
神話、傳說、寓言,富有情趣,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引人入勝。從故事中引出論點,結合故事講道理,使論據具體、形象、通俗、精闢,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7、引用俗語。
俗語是人民群眾口頭流傳的定型語句,它簡練形象,通俗易懂,質朴無華。俗語的引用,可使文章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
8、引用日記。
日記是一個人的內心獨白,真情流露。引用日記,可讓讀者感到親切、真實。
9、引用諺語。
諺語是群眾中流傳的穩定語句,它形象鮮明,音調和諧,便於記憶、背誦。
10、引用流行歌曲
流行歌曲的旋律和歌詞會讓你找回了那份遙遠的生活回憶,給你此時紛亂的感情體驗一個定型,給你痛苦而枯澀的構思一種啟發,,給你茫然不定的選擇一些靈感的潤色,使你筆下的文字親切而又有靈動感。
2. 文章中引用詩句有哪些作用
它的作用主要包括:
1、可使所表達的語言意思簡潔凝練,增添感染力,有利於作者表情達意;
2、可為作者的觀點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論據,增強說服力;
3、有利於讀者在閱讀中產生聯想或共鳴,達到推陳出新,增強生動性的效果,或幽默風趣,增強形象性的效果。
引用作為一種常見修辭方法,通過在文章中有意引用詩句、名人事例、格言等,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或看法。
在文章引用古詩和人物事跡的手法是「引用」。
引用是指在說話或寫作中引用現成的話,如詩句、格言、成語等,以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辭方法。引用可分為明引和暗引兩種。明引指直接引用原文,並加上引號,或者是只引用原文大意,不加引號,但是都註明原文的出處。暗引指不說明引文出處,而將其編織在自已的話語中,或是引用原句,或是只引大意。運用引用辭格,既可使文章言簡意賅,有助於說理抒情;又可增加文采,增強表現力。
3. 引用王世貞的三句話,對表現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什麼
依據當時的時局,王世貞給海瑞的評價應該是最高的評價了。不怕死、不愛錢、不結黨。首先是不怕死,說的是不畏強權、第二比愛錢,說明為官清廉;第三不結黨,說明不爭權奪勢。
4. 小說多處引處詩句,對塑造人物形象有什麼作用
作用
5. 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有什麼作用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小說中的人物和現實中的人一樣啊,因為有著不同的形象,才能增加故事的吸引力,曲折性,完備性啊
6. 在文章中引用詩句的作用是什麼
在文章中引用詩句的作用是,具有有力的概括總結作用。
能夠迅速把整篇文章的主要觀點和主要意思,概括成一段詩文,起到最好的「畫龍點睛」作用,也充分體現了作者的高度概括能力、深厚的文化詩詞涵養、更加使文章主題鮮明,琅琅上口有韻味。
正引
正用又稱「正引」,就是引用者對所引用的語句持肯定的態度,用在引文與原文意思相一致的場合。正引一般是用來印證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它既可以是明引,也可以是暗引。如:
①這安公子是那女孩兒一般百依百順的,怎麼忽然的這等執性起來?……他這一段是從至性中來,正所謂兒女中的英雄,一時便有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意思;
旁人只說是慢慢的勸著就勸轉來了,那知他早打了個「九牛拉不轉」的主意,一言抄百總,任是誰說,算是去定了。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
在小說中,安公子的父親因為兩次河堤決口,被責問不善治理而革職查辦,在山陽縣收監。安公子救父心切,不顧從未出過遠門,一改平日女孩子般的百依百順,決意要身帶數千兩銀子跋山涉水三千里去山陽縣營救父親。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榮華富貴不能使他受到誘惑,貧賤困苦不能使他動搖,權勢強暴不能使他屈服。」「九牛拉不轉」是引用俗語。
兩處引用都是說明安公子此時的性格格外倔強,什麼樣的話、什麼樣的人都不能改變他營救父親的決心,和所引用的原句的意思一致,所以是正面引用。這里沒有指明出處,是暗引。
②那秦鍾魂魄那裡肯就去,又記念著家中無人掌管家務……因此百般求告鬼判。無奈這些鬼判都不肯徇私,反叱吒秦鍾道:「虧你還是讀過書的人,豈不知俗語說的:『閻王叫你三更死,誰敢留人到五更。』我們陰間上下都是鐵面無私的,不比你們陽間瞻情顧意,有許多的關礙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