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講講自己讀過的文學作品,說一說自己最喜歡的人物形象,並寫寫你的閱讀感受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陽都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隱居在南陽隆中,後來被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興復漢室,他被劉備那種為天下蒼生著想的態度所打動,終於決定出山輔佐劉備.他為劉備謀劃了奪取天下的戰略規劃,即後人所說的「隆中對」.在赤壁之戰中親身前往東吳,成功地締造了孫劉聯盟.他幫助劉備取得了荊、益二州,蜀漢政權建立後,他被封為丞相.劉備伐吳時曾經苦諫,但劉備不聽.劉備去世後輔佐後主劉禪,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七擒七縱孟獲,平定南蠻.回到成都後,給後主劉禪上《出師表》,出師北伐曹魏.六齣祁山未果,最後在五丈原病逝,享年五十四歲.他對於蜀漢的忠心,以及他那份卓絕的智慧,一直是人們崇拜他的主要理由
B. 讀過的文學作品中你最喜歡的人物形象是哪一個說明理由
作品:西遊記。人物:孫悟空。人物評析:他愛憎分明,堅定執著,有勇有謀;他降妖除魔,嫉惡如仇;他吃苦耐勞,有責任感。
C. 我最欣賞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王昭君享有「落雁」美譽的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千百年來,除了貌美之外,更為後世所稱頌的是她那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生,以及她在特定歷史時期所做出的特殊貢獻,從而為中國的歷史長卷中,增添了具有深遠意義的光輝的一頁。
王昭君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她被選入漢宮,數年未被召幸。當匈奴單於向漢元帝請求「願婿漢氏以自親」時,帝命傳到掖庭之後,昭君自願請嫁和親,以公主的名份千里迢迢到了塞外,成為呼韓邪的閼氏。做為漢、匈之間的和平使者,昭君出塞後,維系了邊境六十餘年的安寧,為我國古代各民族之間的友好關系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可謂功不可歿。
對於王昭君這樣一位可敬、可贊、可歌、可頌的女性歷史人物,因其和親故事的奇特,所以歷代的文人騷客競相為之吟詩、潑墨。縱觀包括野史、詩文、戲曲、和繪畫中昭君的藝術形象,可謂琳琅滿目、異彩紛呈。不同時期的不同作者,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側面,對昭君進行了不同的藝術創造,呈現在人們面前的便有了各有所別的昭君形象。總體來講,除一部分以贊頌為主外,大多數作品中的王昭君,留給後人的不外乎是以「憐其遠嫁」為主線的集「怨」、「恨」於一身的近乎悲劇式的人物,己與正史所載的真實的昭君有了很大程度的演繹和杜撰。
我以為,由於昭君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因之,我們在創作任何形式的文學作品時,只能在尊重基本史實和人物原型,並把握住人、事的主流本質的基礎上,給予藝術創造,而不應以主觀想像和揣度為基礎,硬把昭君「創造」成一個與事實大相徑庭的「悲、怨、凄、哀」的總成,從而歪曲了廣為人民贊頌的、具有傳奇人生經歷的昭君所應有的藝術形象。然而,我們卻每每看到,古今以昭君為素材的作品,光以《昭君怨》命題的詩、詞、歌、曲的各類作品,卻不厭其煩地重復使用,比比皆是。這就不能不令人尤感遺憾、不平,甚而忿忿了。
那麼,在歷代詩人的筆下,王昭君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形象呢?
我國是詩的王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歷代的詩家,從來沒有對任何一位古代女子象對王昭君那樣青睞過。詠嘆昭君的詩詞,豈止千計,單只留傳下來的名篇也是俯拾即是。下面摘引幾句影響較大的,以便評說。
李白在《王昭君》中曰:「昭君拂玉鞍,上馬啼紅顏。今日漢宮人,明朝故地妾。」在這首五絕中,「今日」與「明朝」,「漢宮人」與「胡地妾」,對仗何其工整!但卻是「憐其遠嫁」的典型。他在另一首詩中「天涯去不歸……明妃西嫁無來日……蛾眉憔悴沒胡沙……死留青冢使人嗟」的描述,則把昭君的所謂孤、寂、悲、凄,渲染得淋漓盡致,對昭君的「不幸遭遇」給了無限的哀嘆!
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之一》是一首詠昭君的名篇。「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前邊的六句可謂「風流搖曳」、極有韻致,沒想到這最後的應為點蜻的兩句,卻未能從昭君和親的的歷史意義著眼,而落入了「怨恨」的巢臼。
白居易在17歲時寫下了備受關注的昭君詩《王明君》:「滿面胡沙滿鬢風,眉銷殊黛臉銷紅。愁苦辛勤憔悴盡,如今卻似畫圖中。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娥眉。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里時。」該詩的寫作技巧和語言功力堪稱上佳,但其立意卻首開了宣揚封建倫理道德之先河!《鶴林玉露》中有「唯樂天作有戀戀不忘君之意」的評論,真正道出了白詩的本質。
說到王昭君在文學作品中的「悲怨」形象,其祖師爺應是西晉石崇的《王明君辭》中的描述:「仆御涕流離,轅馬悲且鳴。哀郁傷五內,泣淚濕朱纓。……殊類非所安,雖貴非所榮。父子見凌辱,對之慚且驚。殺生良不易,默默以苟生。……昔為匣中玉,今為糞上英。」這位擁有百十位妻妾的石崇,無由揣度昭君的悲、怨、哀、傷倒也罷了!最可恨的是,他對昭君竭盡污衊之能事。在他看來,不同民族不可通婚;即使成為閼氏(皇妃)也不為貴;按胡俗單於死後,子娶父妃也是羞恥之至;又把出塞和親視為苟且偷生,甚至比作是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由於西晉距漢代較近,所以,漢曲中雖然己有了哀怨之聲,但石崇的《王明君辭》卻實實在在地和極大地影響了後人的亦步亦趨。故曰,石崇乃是在文學作品中篡改歷史、宣揚大漢族正統、歪曲昭君形象的罪魁禍首。
同樣是以昭君為題材,但在另一些詩詞作品中,卻賦於昭君以有別於「悲怨」的全新的藝術形象,佳作頗多。
請看唐代王睿的《解昭君怨》:「莫怨工人丑畫身,莫嫌明主遣和親。當時若不嫁胡虜,只是宮中一舞人。」王睿因不苟同強加給昭君的「怨」的觀點,故以「解」的方式,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他把「莫怨」、「莫嫌」的同情心送給了昭君,又為脫離深宮、遠嫁匈奴而為昭君慶幸。
元代張翥的《昭君怨》則展示了耳目一新的昭君形象:「隊隊氈車、細馬,簇擁閼氏如畫。卻勝漢宮人,閉長門。看取娥眉妒寵,身後誰如遺冢。千載草青青,有芳名。」張翥的這闕詞,一掃昭君的「悲怨」,不但把出塞和親視為昭君的有幸,而且還為後世留下了「遺冢」和「千載芳名」。他之所以題作《昭君怨》,只不過是沿用了《昭君怨》的詞牌而已,並非嘆昭君之「怨」言,而為贊昭君之「幸」詞。
「奉詔事和親,從容出禁宸。緣知平國難,猶勝奉君身。」明代的高壁在這首《昭君曲》中,以「從容」出塞的儀態,為「國難」獻身的精神,和親勝於奉君的大義,對昭君給於了肯定。
同為女性的清代幾位女子,為昭君和親的壯舉大唱贊歌。如葛秀英:「絕塵揚兵賦《大風》,旌旗依舊過雲中。他年重畫麒麟閣,應讓娥眉第一功。」(《題明妃出塞圖》)郭漱玉:「竟報琵琶塞外行,非關畫圖誤傾城。漢家議就和戎策,差勝防邊十萬兵。」(《詠明君》)郭潤玉:「漫道黃金誤此身,朔風吹散馬頭塵。琵琶一曲干戈清,論到邊功第一人。」(《明妃》) 她們認為,化「干戈」為「和戎」,昭君應是「邊功笫一人」和「娥眉第一功」的英雄人物,與石崇對昭君形象的貶損、糟踏,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在詠昭君的浩瀚詩海中,特別可貴的是,唐代張中素的《王明君》。在這首絕句中,作者對昭君和親及其具有的歷史意義作出了積極的准確的評價。「仙娥今下嫁,驕子自同和。劍戟歸田盡,牛羊饒塞多。」這就是和親後胡漢邊境的真實寫照!
需要說明的一個史實是,和親,並非昭君的首創。早在漢武帝時期,為了對抗匈奴,釆取遠交近攻的策略,曾把江都王劉建的女兒細君嫁給西域的烏孫王昆莫。由於細君是王室千金,過不慣邊地的生活,思念親人故土的傷懷與日俱增,情之所至,寫下了歌詞:「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氈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漢書.西域傳》)因為細君既與其貴族出身有關,又非自願而嫁,所以有如此悲愁的表現,似可諒之。細君的這首歌是她自己生活和情感的真實反映。後人讀了之後也不禁為之潸然淚下而深表同情和憐憫。然而,昭君則又當別論。要知道,昭君本是自食其力的「良家子」出身,較為艱苦的生活應能適應。再加上因在後宮數年,對國家大事,包括漢、匈戰爭,常可聞之,議之,明之,亦在情理之中。因此對和親的意義也應有一定的認識。所以昭君的請嫁出塞是經過充分思考之後的愛國義舉。實踐證明,她為邊地安寧做出了勝於數十萬兵馬的作用,可謂不辱民族和睦的這一和親使命。由是,我以為,我們不能以細君的客觀「悲怨」,而主觀地認定昭君也有同樣的「悲怨」。又且,正史並無「悲怨」的記載,我們有何根據,又有何理由非要把有功、有榮、有安、有幸的昭君,憑主觀臆想,通過文學的形式,製造出一個個悲悲泣泣、怨怨恨恨的昭君形象呢?要說昭君思念故土、思念親人,乃人之常情。人們書之、詩之,因系情理之中,無可厚非。但是,當她身負和親使命出塞,成為單於的閼氏並生兒育女之後,絕不會思戀曾經把她深鎖的後宮,更不會如白居易想像的(「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里時。」)那樣而寄情於漢皇!因此,我們不禁要問,昭君出塞,有何悲之?漢宮誰之「天堂」?穹廬殊為「地獄」?昭君和親,有何怨之?歷代皇妃,有何羨之?身為閼氏,有何恥之?
寫到這里,還是讓我們看看佇立在昭君墓前的董必武老人的碑題吧:
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漢和親識見高
詞客各抒胸臆懣
舞文弄墨總徒勞
以我之見,該詩既對昭君和親的歷史及社會意義作出了准確而高度的評價,又對歷代文人對昭君形象的歪曲給予了無情的蔑視和有力的抨擊!由是,希冀,但願由始作俑者石崇以及步其後塵者們為昭君製造的「怨」假「冤」案,能在史實面前和人們的逐漸認識之下得以「平反」,從而還昭君以較為真實的本來面目和應有的藝術形象!
D. 你讀過的文學作品中,最喜歡的人物形象是什麼
喬峰(蕭峰),豪邁。
E. 我最喜歡的小說人物(初中)700字
我最喜歡的小說人物---牛虻
我目前為此最喜歡的小說是伏尼契的《牛虻》(GADFLY)。
最初聽說這個小說是我在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時看到的。由於我非常不喜歡俄國的小說(不涉及任何偏見,他們的小說我就是不喜歡,大概是因為不習慣他們的語言風格吧),《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也未能倖免;同時保爾的形象我也不是很喜歡。所以,我當時想,保爾這么喜歡的書我肯定非常不喜歡,所以絕對不會去看的。相信有很多人也會報有類似的看法所以不去看。
和別人說起我是多麼喜歡《牛虻》,他們多用詫異的眼神看著我。是啊,能有幾個八零後喜歡讀「革命書籍」呢?而且,我甚至是八零後中最小的一批。不錯,我是讀過不少那樣的書,比如紅岩、林海雪原、平原槍聲、保衛延安……,但是我從未把《牛虻》歸入那一類書籍。又或者可以說,其實那些「革命書籍」能夠讓我動心的從來便不是革命者們的堅定的信念,而是他們做為一個人的堅強。保爾的形象雖然來源於作者自己,但是我總覺得他缺少了真實感。是的,保爾也有私情,但是,它真的太少了。難得幾次出現了,都被意志打壓下去了,讓我覺得他簡直像是被催眠的人。然而牛虻雖然是一個虛構的人物,在他身上閃耀著個性的光輝。雖然他要從事革命的原因不是那麼純粹,但這正是一個普通人的正常表現。牛虻會傷心,會絕望,會嫉妒,會後悔,但正是這些缺點讓他的形象更加豐滿。
牛虻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他的意志力。或許他的意志力是他身上唯一的不夠真實的特性了。但作者從未神化他的意志力,牛虻也會崩潰。他能夠忍受病痛的劇烈疼痛,也許長期的病痛的折磨正是他的意志力的來源。然而,人的忍耐力都會有底線的,牛虻也不例外。當疼痛讓他無法容忍時,他也會呼號,但此時幾近崩潰的他依舊讓人欽佩,因為那確實不是一個人類能夠承受的苦難。
牛虻最讓我驚嘆的是他那口才。在《中斷的友誼》里提到過,牛虻的口才只會在病發前才會發揮到極致。然而,他平時的發揮已讓他得到了「牛虻」的綽號。他的文章一針見血,准確地指出了大家面對的形勢,打破了某些人的幻想。他在大家心灰意冷時講的一個又一個笑話讓沮喪的人們重新振動起來。他在面對敵人的審判時,讓審判官覺得自己反而是被審判的。
然而最讓我動心的,卻是他豐富的感情。面對兒時的青梅竹馬,他在仰慕的同時只得選擇逃避;面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可以放心地將一切託付,也可以捨命相救;面對路邊的流浪兒,他可以整夜耐心的照顧;面對他最深愛的神父,他愛恨交織,不知應如何面對。或許他的感情讓他變得軟弱了,但是這讓他的形象豐滿了起來。
最後是牛虻的那個結尾的詩:
then am i a happy fly if i live or if i die
F. 求一篇小說人物鑒賞1500字以上
紅樓夢人物賞析
《紅樓夢》的文字善於騰挪跌宕,波瀾起伏,不但大的故事情節的發展是如此,在許多局部描寫中也處處表現出這種特色來。在描寫了王熙鳳出場後,賈母即命「帶黛玉去見兩個舅舅去」,而結果是賈赦說:「連日身上不好,見了姑娘彼此傷心,暫且不忍相見。」賈政也因今天「齋戒」去了,故都沒見著。在禮規上,兩位舅父大人是必須見的,但在文章上如果一個個見面伺候,敘說一番,則不但文字枯燥,而且這兩次舅甥的暗談,文字上也是很不好寫的,結果作者採用避難就易,避實就虛的方法,既做到了理之所必見,又避免了實見時描敘的困難。而且這里的虛見又和前後必須要有的實見相互配合,使文章的氣勢顯得抑揚頓挫,波瀾起伏。
此後,作者用了相當多的文字寫黛玉從寧府回到榮府的一路所見,回榮府後王夫人與黛玉的談話,黛玉與賈母一起進餐,等等。賈府的面貌與生活習慣也都一一寫來,作者的筆鋒似乎已從寫人物出場轉向對賈府其他方面的描繪去了。然而這一切的描寫,恰恰是作者在為另一個更高潮的人物出場作鋪墊,因此,當吃完飯,賈母命令其他人「你們去吧」,只剩下她和黛玉二人之後,剛要說幾句話時,「只聽見外面一陣腳步響,丫鬟來報道:『寶玉來了』。」這樣,小說掀起了這次人物出場的最高潮。作者這樣安排寶玉的出場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在一般情況下,整天在「內幃廝混」的賈寶玉,當林黛玉一進賈府時,是馬上就會碰面的,然而作者卻偏偏打發他今天「往廟里還願去」了,一直拖到晚飯後其他人都不在場了,才讓他回家。這種安排,有兩點用意,一是要讓寶、黛二人單獨相會(唯一的賈母在場是當時條件下所不可避免的)。寶、黛最後才相見,就可以把其他該寫的人和事都寫了,然後集中筆墨來寫此二人的相會,以掀起最後的高潮;遣散的人,是為了不發生其他干擾,避免分散讀者的注意力,以突擊這書中的二位主角,這有如舞台上為突出主要人物而時常使用的「凈場」手法一樣。這樣做的結果,就能有力地加強二人的形象,在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賈寶玉的出場,還有一個獨特之處是,他剛一露面,「黛玉一見,便吃一大驚」之後,又進去換了另一副裝束打扮出來。除衣飾的不同外,第一次主要描寫了他的面、色、鬢、眉、鼻、睛等外貌特徵。第二次則寫到了他「轉盼多情,語言若笑;天然一段風韻,全在眉梢;平生萬種情思,悉堆眼角」,——完全是傳神之筆了。在古代小說中,使其主人公只這樣出場亮相的,可說是十分少有的。賈寶玉這個藝術形象給讀者的印象如此深刻,是和作者對他初次上場時運用的這種著意刻劃的獨特手法分不開的。
從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寫這些人物的出場,有的先,有的後,有的是本來在場的,有的是賈母叫人去「請」出來的,有的是黛玉去拜見的,有的是自己趕來的,有的是單個到來,有的是多人出來,有的寫得詳,有的寫得略。有實寫,有虛寫,文章變化多姿,而又合情合理,都體現了作者精密的藝術匠心。
第二,作者對第一次出場的人物,善於用簡潔的筆墨准確描繪其形態外貌,又深刻揭示其性格特徵,給人以不可磨滅的印象,使人物的基本特性在第一次露面時,就深深扎在讀者的腦海中。
如迎春、探春、惜春、雖然「其釵環裙襖,三人皆是一樣的裝束」,可是迎春的「溫柔沉默,觀之可親」,探春的「俊眼修眉,顧盼神飛,文采精華,見之忘俗」,寥寥數語,就已概括出這二人的整個性格特徵。
至於其他主要人物就更是這樣了。文中王熙鳳的出場,描寫的非常出色。作者濃墨重彩地描繪了她的外貌。先總寫她「彩鎊輝煌」,「恍若神妃仙子」,而後細寫她頭上戴的,綰的;項上帶的,裙邊系的;上身穿的,下身著的及外面罩的。真是滿身珠光寶氣,闊綽絕倫;遍體花團錦簇,艷麗無比。這身穿戴,配上她那「丹鳳三角眼」,「柳葉吊梢眉」的俏麗相貌,風騷、苗調的體態,威而不露的神情,再加上丫頭、婆子,眾星捧月似地前呼後擁,這位年輕、風流、得勢、有權的主兒,就從文中活脫脫地站了出來。
再看她的言談舉止,一聲「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人未到,笑先聞,已初步展示了她放任的性格。這王熙鳳,不出則已,一出則「喧賓奪主」,看她,攜了黛玉的手,就那麼細細打量起來,故作驚嘆道:「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只可憐我這妹妹這樣命苦,怎麼姑媽偏就去世了!」三句話,於誇贊黛玉嬌美容顏,同情黛玉不幸身世之中,蘊含著對賈母不失時機的阿諛逢迎。這王熙風不僅會說,還很會做。她感情極豐富,而目變化迅速,說著、哭著,賈母一制止,立刻就「轉悲為喜」,自我解嘲,說自己勾起老祖宗傷心,該打。作品通過這樣很精煉的外形描寫和一件小事,就把王熙鳳這個人物由表到里的主要特點十分精確地勾畫出來了。
賈寶玉的出場,不僅排在最後,而且事先作過一番渲染,主要是王夫人對黛玉的交底,說賈寶玉是一個「孽根禍胎」,是家裡的「混世魔王」,他的嘴裡「有天沒日,瘋瘋傻傻」。加上黛玉幼時聽母親說過,這個寶玉「頑劣異常,不喜讀書,最喜在內幃廝混」等等。這樣,讀者也就和黛玉一起,事先對賈寶玉形成了一個先入之見:「這個寶玉不知是怎樣個憊懶人呢。」當作者完成了這樣一番鋪墊之後,送到黛玉和讀者面前的寶玉卻完全是另外一個青年公子的形象,尤其是使寶玉接連兩次亮相,由形到神的描繪,不僅使黛玉見了吃一大驚,就是讀者也因前後截然不同的對照,而留下了強烈的印象。此外,作者還托用後人的兩首「西江月」詞,從另一側面揭示了他的性格特點,點破他以後的身世遭遇。從表面看,這里句句都顯示著對寶玉其人的嘲諷;但透過字面,卻又處處看到作者對寶玉性格的贊美。這種欲贊還諷,寓褒於貶的新穎手法,在這里是顯得十分別開生面的。它也是《紅樓夢》刻劃人物的重要手法之一。所謂「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這常常是賈寶玉外形特徵的表現,而「行為偏僻性乖張」,「古今不肖無雙」,「於國於家無望」,卻是賈寶玉內在性格的核心所在。從這里我們也可看出,作者所要寫的主要人物主要是封建社會的叛臣逆子,而不是一個風月場中的情痴情種。
作者在描寫林黛玉時,筆觸深入到這位少女的心靈深處,多次直接、間接地描寫黛玉的內心活動,細膩地刻劃了黛玉的精神世界。
作者概述她初到賈府時的心理,說她抱定:「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意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的主意。在這種心情支配下,她處處仔細地觀察,事事認真地思考,時時謹慎地行動。作者極寫了她如履薄冰的心理狀態,及反映這種心理的細微表情。
黛玉初到賈府,她人地生疏,需要正確地分析,敏捷地判斷,並且迅速地反映到行動上來。這一點在人物描寫上,勢必表現為精煉扼要的心理描寫和人物言行的緊密結合。黛玉幾次選擇座位的情景,就表現了這一特點。黛玉選擇座位時,總要先「度其位次」,然後選擇適合自己身份的位置就坐。文中四處用「一一」修飾黛玉的行動。從這許多的「一一」中,我們看到了黛玉那唯恐性子有不當之處,「被人恥笑了去」的要強性子。
林黛玉雖是出身貴族家庭,但她不是「四大家族」的成員,她寄人籬下,孤苦伶仃。寧、榮二府的赫赫聲勢,這鍾鳴鼎食之家的封建宗法、封建禮教,使林黛玉一踏進賈府大門,就感到一種具大的壓力,她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就是這種壓力的反映。作者要與黛玉這個處在特殊地位的「心較比干多一竅」的少女,突出地描寫她的心理,是再好不過的表現方法了。
第三,寫人物出場與介紹兩府環境交插進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在寫黛玉與眾人會面時,作者還穿插寫了不少黛玉所見賈府房舍的結構,豪華的陳設,貴族家庭的禮規家法以及生活習慣等等。安排這樣的穿插,即使人物的出場能夠有波瀾起伏,文章可以做得變化多姿,同時這些穿插內容的本身又是不可少的,因為通過第十七回「試才題對額」後面有對大觀園的系統介紹,而兩府的環境這樣一個必不可少的內容則主要是從這里的穿插來反映的,因此這些穿插又不是處於一種附屬的地位,而是有其獨立的重要意義。同時這里所寫的一切,又很符合林黛玉的身份地位和文化修養。因此對賈府環境的描繪,實際也是從一個特定的側面表現了剛剛進入這個環境的人物林黛玉。從這里也可看到,《紅樓夢》的文字不但沒有一處閑筆,而且任何一個人,一件事的寫法都不是隨意寫出來的,其中的關聯和脈絡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學習。
G. 小說中你有哪些非常喜歡的人物形象
琅琊榜中的蕭景琰,有情有義,且心懷家國天下,而且能以大局為重
H. 我最欣賞的小說人物形象 作文
王昭君享有「落雁」美譽的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千百年來,除了貌美之外,更為後世所稱頌的是她那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生,以及她在特定歷史時期所做出的特殊貢獻,從而為中國的歷史長卷中,增添了具有深遠意義的光輝的一頁。王昭君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她被選入漢宮,數年未被召幸。當匈奴單於向漢元帝請求「願婿漢氏以自親」時,帝命傳到掖庭之後,昭君自願請嫁和親,以公主的名份千里迢迢到了塞外,成為呼韓邪的閼氏。做為漢、匈之間的和平使者,昭君出塞後,維系了邊境六十餘年的安寧,為我國古代各民族之間的友好關系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可謂功不可歿。對於王昭君這樣一位可敬、可贊、可歌、可頌的女性歷史人物,因其和親故事的奇特,所以歷代的文人騷客競相為之吟詩、潑墨。縱觀包括野史、詩文、戲曲、和繪畫中昭君的藝術形象,可謂琳琅滿目、異彩紛呈。不同時期的不同作者,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側面,對昭君進行了不同的藝術創造,呈現在人們面前的便有了各有所別的昭君形象。總體來講,除一部分以贊頌為主外,大多數作品中的王昭君,留給後人的不外乎是以「憐其遠嫁」為主線的集「怨」、「恨」於一身的近乎悲劇式的人物,己與正史所載的真實的昭君有了很大程度的演繹和杜撰。我以為,由於昭君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因之,我們在創作任何形式的文學作品時,只能在尊重基本史實和人物原型,並把握住人、事的主流本質的基礎上,給予藝術創造,而不應以主觀想像和揣度為基礎,硬把昭君「創造」成一個與事實大相徑庭的「悲、怨、凄、哀」的總成,從而歪曲了廣為人民贊頌的、具有傳奇人生經歷的昭君所應有的藝術形象。然而,我們卻每每看到,古今以昭君為素材的作品,光以《昭君怨》命題的詩、詞、歌、曲的各類作品,卻不厭其煩地重復使用,比比皆是。這就不能不令人尤感遺憾、不平,甚而忿忿了。那麼,在歷代詩人的筆下,王昭君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形象呢?
我國是詩的王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歷代的詩家,從來沒有對任何一位古代女子象對王昭君那樣青睞過。詠嘆昭君的詩詞,豈止千計,單只留傳下來的名篇也是俯拾即是。下面摘引幾句影響較大的,以便評說。李白在《王昭君》中曰:「昭君拂玉鞍,上馬啼紅顏。今日漢宮人,明朝故地妾。」在這首五絕中,「今日」與「明朝」,「漢宮人」與「胡地妾」,對仗何其工整!但卻是「憐其遠嫁」的典型。他在另一首詩中「天涯去不歸……明妃西嫁無來日……蛾眉憔悴沒胡沙……死留青冢使人嗟」的描述,則把昭君的所謂孤、寂、悲、凄,渲染得淋漓盡致,對昭君的「不幸遭遇」給了無限的哀嘆!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之一》是一首詠昭君的名篇。「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前邊的六句可謂「風流搖曳」、極有韻致,沒想到這最後的應為點蜻的兩句,卻未能從昭君和親的的歷史意義著眼,而落入了「怨恨」的巢臼。白居易在17歲時寫下了備受關注的昭君詩《王明君》:「滿面胡沙滿鬢風,眉銷殊黛臉銷紅。愁苦辛勤憔悴盡,如今卻似畫圖中。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娥眉。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里時。」該詩的寫作技巧和語言功力堪稱上佳,但其立意卻首開了宣揚封建倫理道德之先河!《鶴林玉露》中有「唯樂天作有戀戀不忘君之意」的評論,真正道出了白詩的本質。說到王昭君在文學作品中的「悲怨」形象,其祖師爺應是西晉石崇的《王明君辭》中的描述:「仆御涕流離,轅馬悲且鳴。哀郁傷五內,泣淚濕朱纓。……殊類非所安,雖貴非所榮。父子見凌辱,對之慚且驚。殺生良不易,默默以苟生。……昔為匣中玉,今為糞上英。」這位擁有百十位妻妾的石崇,無由揣度昭君的悲、怨、哀、傷倒也罷了!最可恨的是,他對昭君竭盡污衊之能事。在他看來,不同民族不可通婚;即使成為閼氏(皇妃)也不為貴;按胡俗單於死後,子娶父妃也是羞恥之至;又把出塞和親視為苟且偷生,甚至比作是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由於西晉距漢代較近,所以,漢曲中雖然己有了哀怨之聲,但石崇的《王明君辭》卻實實在在地和極大地影響了後人的亦步亦趨。故曰,石崇乃是在文學作品中篡改歷史、宣揚大漢族正統、歪曲昭君形象的罪魁禍首。同樣是以昭君為題材,但在另一些詩詞作品中,卻賦於昭君以有別於「悲怨」的全新的藝術形象,佳作頗多。請看唐代王睿的《解昭君怨》:「莫怨工人丑畫身,莫嫌明主遣和親。當時若不嫁胡虜,只是宮中一舞人。」王睿因不苟同強加給昭君的「怨」的觀點,故以「解」的方式,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他把「莫怨」、「莫嫌」的同情心送給了昭君,又為脫離深宮、遠嫁匈奴而為昭君慶幸。元代張翥的《昭君怨》則展示了耳目一新的昭君形象:「隊隊氈車、細馬,簇擁閼氏如畫。卻勝漢宮人,閉長門。看取娥眉妒寵,身後誰如遺冢。千載草青青,有芳名。」張翥的這闕詞,一掃昭君的「悲怨」,不但把出塞和親視為昭君的有幸,而且還為後世留下了「遺冢」和「千載芳名」。他之所以題作《昭君怨》,只不過是沿用了《昭君怨》的詞牌而已,並非嘆昭君之「怨」言,而為贊昭君之「幸」詞。「奉詔事和親,從容出禁宸。緣知平國難,猶勝奉君身。」明代的高壁在這首《昭君曲》中,以「從容」出塞的儀態,為「國難」獻身的精神,和親勝於奉君的大義,對昭君給於了肯定。同為女性的清代幾位女子,為昭君和親的壯舉大唱贊歌。如葛秀英:「絕塵揚兵賦《大風》,旌旗依舊過雲中。他年重畫麒麟閣,應讓娥眉第一功。」(《題明妃出塞圖》)郭漱玉:「竟報琵琶塞外行,非關畫圖誤傾城。漢家議就和戎策,差勝防邊十萬兵。」(《詠明君》)郭潤玉:「漫道黃金誤此身,朔風吹散馬頭塵。琵琶一曲干戈清,論到邊功第一人。」(《明妃》) 她們認為,化「干戈」為「和戎」,昭君應是「邊功笫一人」和「娥眉第一功」的英雄人物,與石崇對昭君形象的貶損、糟踏,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I. 我最欣賞的小說人物形象
林黛玉
幼小失怙,寄人籬下的林黛玉過的是一種繁華中的蒼涼生活。她沒有真正貼心依靠的人,也沒有什麼屬於自已的財產,絕頂的聰明和滿腹的才華害了她,成就了她多思多慮,多愁善感的個性。同時孱弱的身體加劇了她對生命的幻滅感,縹渺無望的愛情煎熬著她易傷的心。在色慾與物慾橫流的賈府她是個弱者,是個無關緊要的寄食者,她的心理無法承受這樣的事實,只有用清高孤傲來防衛自已,表現得日益尖刻與小心眼。她,是一朵帶刺的玫瑰。刺是她唯一的堅強,掩蓋在這脆弱的堅強下面的,是她那深深的自卑情結。
她焉能不自卑呢?她唯一能夠憑以驕人自傲的美貌和才學,在寶姐姐來了以後,就有了勢均力敵的對手。與薛寶釵初次相見的那一瞬間,她最後的自信,她愛情的堡壘就開始搖搖欲墜了。。。。。。
既然有木石前盟,又何來金玉姻緣?說明白了就是「既生瑜,何生亮?」
黛玉的自卑感使她總是疑心重重,對寶玉的愛沒有信心。以至於不斷地折磨他的感情為樂。看他傷了、哭了、病了、表白了,她才放心了、笑了、憐惜了、後悔了。池莉在小說《來來往往》中提到「男女私情是千萬揉搓不得的。」而寶玉就是在林黛玉的這一小性子下,被弄得柔腸百轉,不能自持,看客們也無不心思萌動,一至叫囂要找個黛玉做情人,才不枉負平生。與她相比,寶相庄嚴的薛寶釵就有點可親可敬不夠可愛了。
黛玉的尖銳與《金鎖記》中的曹七巧有共同的根源,都是因為愛的缺乏,對外界的不信任,沒有信心和骨子裡的反抗精神。雖然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難掩內心深處的悲涼。
黛玉常常提到死這個字眼,彷彿跟喝杯咖啡一樣容易。死是她對於生活的最後反抗。現在小資們對於死亡的迷戀,不知與黛玉有沒有關系,但不能不說,死亡確是她的生命中最精採的一筆。在凄艷奪人的高潮,一個美麗的生命戛然而止,就象櫻花因它的易落而美麗一樣,從此,她永遠停留在了她如花般的歲月,在讀者心目中成了永恆。如果曹雪芹不讓她死,讓她滿臉皺紋地老去,和寶玉柱著拐杖坐在牆角昏昏欲睡曬太陽。或者嫁給別人,成了黃皮寡瘦,咽淚裝歡的怨婦,那估計,沒有多少人會象現在這樣愛她的。
在書中她對於進了大觀園的劉姥姥的尖刻嘲諷,一直是我困惑不解的事。當然,對於她這樣封建社會中的貴族小姐,不能希望她對普通老百姓有我們現在的共產主義覺悟。但這樣一位小姐出風頭罵農婦也未免有點可厭。主要原因我以為,劉姥姥進賈府是為了乞得物質上的幫助,其動機市儈,謅媚粗鄙。黛玉在賈府,也是一個乞食者,劉姥姥的出現與作為刺傷了她敏感的神經,她的嘲罵,似乎是想徹底劃分開她與她的不同之處,本質上是對乞食這一行為的厭惡和無奈。
再看她葬花時的吟唱: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
托物言志,借境抒情,自是香艷凄涼至極,誰讀了不灑一掬同情之淚呢。然再一想,不免嘆其矯情。居此富貴人家,錦衣玉食,呼奴喚仆,只不過,因為終身大事的無著落,就做此消極絕望狀,那天下千千萬萬忍受著物質的貧寒,精神的潰乏和處於被凌辱被欺壓地位的女子們,包括現在受了愛情的傷,還要每日為生存和男人們一樣打拚的女子們,是不是都該紛紛自盡呢?
她的過分誇張的痛苦體驗,她厭世的頹廢思想,她對愛情只是呻吟,從不爭取主動的消極態度,不能不說,其中都有自卑感徘徊不去的鬼影。
平常的人物分析中,總是把她當做是封建社會的叛逆者,我一直不解她逆在何處。如果說表現在她對愛
情的追求上,那她遠沒有尤三姐的大膽,也沒有薛寶釵的主動運用手段。
她是方式是隱晦的,被動的,溫文的。。。。。。而從來不是叛逆的,因為相愛是每個男人女人都會有的正常心理需求,算不上叛逆。
她因為自卑而過分自尊,她因為自尊而易受傷害,因為傷害而憂愁。憂愁,是她美麗的一部分。
戴望舒《雨巷》詩中那是結著愁怨的姑娘是誰呢?就是林黛玉。
「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註定,她是薄命的,「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她丁香般的惆悵。。。。。。。」
註定,在被她淚水織成的雨巷中「她靜默地遠了,遠了。到了頹圯的籬牆,走盡這雨巷。」
林黛玉的自卑情結是命運所賜,也以此寫成了她的命運。她病態的美,被曹雪芹描摹到了極致。讓人如何不愛她。。。。。。
J. 古代小說人物形象分析1500字論文
內容摘要:王熙鳳被稱作是中國古代小說《紅樓夢》塑造成功形象之一。王熙鳳不但有著美麗的容貌,還有著超凡的管理才能,且心機深重、陰險歹毒,成為女性世界中一隻傑出的「鳳凰」。本文從王熙鳳的側面描寫反映出封建貴族的罪惡本質,以及封建家族走向滅亡必然趨勢的命運。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9/view-7076084.htm
關鍵詞:王熙鳳 能力才幹 陰險歹毒
隨著社會的變化,不同時代對王熙鳳的理解與評價各有差異。王熙鳳的人物形象描述代表著時代性,基於經濟市場下背景分析王熙鳳的處事風格及人物性格。對王熙鳳為人處世的分析,可以看出王熙鳳這一人物形象的復雜性和豐富性。因此必須以正確的態度認識,分析人物真實的性格特徵,為《紅樓夢》的研究提供參考。
一、容貌風華,恍若神妃
王熙鳳人物出場就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採用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方式向讀者展現,「一語未了,只聽到後院中有人笑聲,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其裝扮彩綉輝煌,恍若神妃仙子。作者通過直接描寫人物外表,把王熙鳳塑造成雍容華貴的美人,賦予了她迷人的風采,使她在眾多美女的賈府突顯而出。
筆者除了直接描述外,還從側面襯托鳳姐的美貌。在「見熙鳳賈瑞起淫心」和「王熙鳳毒設相思局」兩回中,筆者一方面突出了王熙鳳的心機和手段,另一方面顯現出王熙鳳的光彩照人。
二、伶牙俐齒,巧言善辯
王熙鳳伶牙俐齒的口才也讓讀者印象深刻。從她開口的與眾不同,「這熙鳳攜著黛玉的手,上下細細的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賈母身邊坐下,笑道:「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時時不忘。」從王熙鳳話中,既有對林黛玉的恭維,又有對賈府眾姐妹的關照,同時不忘討好「老祖宗」,這一席話可謂「一石三鳥」。應了周瑞家那句話「十個會說的男人也說不過她呢。」
「劉姥姥進榮國府」這回,王熙鳳超常的巧言善辯才能及處事的應變能力表現得淋漓盡致。王熙鳳對劉姥姥的來意心知肚明,劉姥姥在訴說家道艱難的時候,也不失時機地告訴劉姥姥:「不過借賴著祖父的虛名,作個窮官罷了……不過是個舊日的空架子。」王熙鳳盡量的貶低自己,目的是在自身利益不損失的同時,又不至於得罪劉姥姥。簡短的幾句話王熙鳳的表現既讓劉姥姥不失顏面,又維護了自身的利益,充分展現了她異於常人的語言才能。
三、心思細膩,善於心計
在人際關系繁中復雜的家族中,處處都需要防備外人的算計,捍衛自己的地位,王熙鳳可謂機關算盡。一邊對「老祖宗」奉承巴結、極力討好,一邊對王夫人甜言蜜語,對周圍平輩也極力拉攏關系,對待下人打壓收買,對觸及自身利益的人置之死地而後快。
在小月不能管家的時候,王夫人委託賈探春代為管理。當王熙鳳得知探春能力後,對賈府平輩贊美了一番。從中看出她縝密的心思,平時留心觀察身邊每一個人,在熟知每個人弱點後,就可以輕而易舉對付他們。在賈璉偷娶尤二姐事上,王熙鳳在得知此事後,馬上訊問家童打聽尤二姐住處。巧言令色的將尤二姐騙入賈府,指使家奴到官府去告狀,借機大鬧寧國府。在賈母面前假裝好人,瞞騙賈璉,將尤二姐逼死。整個過程,將她善於心計表現的淋漓盡致。
四、做事干練,爭強好勝
王熙鳳自幼充當男孩子教養,行事風格與那些閨閣女子自然不同。在劉姥姥進榮國府時,聽說熙鳳管理賈家,就對她稱贊有加。在寧國府,無人敢惹焦大,王熙鳳卻敢說:「還不早打發了沒這王法的東西!」協助管理寧國府時,對下人說:「我可比不得你們奶奶好性兒,由著你們去,再不要說你們這府里『原是這樣的』,這如今可要依著我行,錯我半點,管不得誰是有臉的,誰是沒臉的,一例現清白處置!」不難看出她雷厲風行的作風。
筆者在表現雷厲風行時,也體現出她爭強好勝的性格。寧國府辦喪事她本可以不出面,但她極力主動請纓去寧國府幫忙。在鐵檻寺,老尼求王熙鳳幫退守備家的定禮,熙鳳本不想管,可被老尼的話相激,便發起了興致。從中不難感受到她喜歡賣弄的性格。
五、兩面三刀,陰險歹毒
賈瑞起色心時,熙鳳本就十分痛恨,卻滿臉微笑,還以語言相挑逗。對尤二姐的巧言令色,博取尤二姐的同情,讓尤二姐「認她作是個極好的人」,跟隨她進入大觀園。另外,熙鳳指使家奴到官府告狀,大鬧寧國府後,說此事只用五百兩銀子平復。在尤二姐面前,又以姐妹相稱,背地裡卻叫丫鬟欺侮尤二姐,並不斷咒罵二姐,使二姐最後被逼死。
為了得到三千兩銀子,熙鳳與官府勾結使得張家女兒、守備兒子同時自盡;為了除掉情敵,又用借刀殺人將尤二姐活活逼死;因為賈瑞的「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她便說賈瑞「起這個念頭叫他不得好死」……如此對待別人的生命,讓人不寒而慄。
作品中,作者一面通過對人物形象美麗、潑辣、伶俐、歹毒的描寫,贊揚女性的聰明才智,呼籲提高女性地位;另一面又表現對她善於算計,心狠手辣的厭惡之極,揭露並鞭撻了封建時期的主子的罪惡本質。單從作者給王熙鳳判詞中,不難看出筆者對這個人物命運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