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魯迅小說中人物的誇張手法

魯迅小說中人物的誇張手法

發布時間:2021-04-18 20:58:44

⑴ 魯迅小說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有哪些

最低0.27元/天開通網路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張春霞010
小說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描寫是指用精確、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人物外形各個方面的特點。如容貌、服飾、姿態、神情、風度等。成功的肖像描寫不僅能夠使人物凸現在讀者眼前,而且可以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經歷、遭遇,從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徵。行動描寫與語言描寫是通過對人物的動作和對話的來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的描寫方式。動作描寫給讀者鮮明的視覺印象使人物形象具體、可感知、生動化;語言描寫則易表現行動所不易顯示的細微情感、態度等。總而言之,行動和語言兩種形式密切配合,相得益彰。心理描寫:小說家在刻畫人物的時候,用心理描寫來揭示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內心活動的,如感覺、知覺、情感、體驗、願望等。自我傾吐。其特點是直接傾述內心世界,感情真摯強烈、親切感人。心理獨白。它通過人物自言自語,或是借用日記,書信的形式加以表達,這也是直接袒露人物內心世界常用的方法。它的特點是往往能顯示出人物內心最強烈的思緒或最隱秘的心情。夢境幻覺。夢幻是反映人物心理的一種特殊表現方式,它常常是一種尚未有過卻可能會有的生活現象的形象化表現。細節描寫是指人物、環境、物件等方面所作的具體而細致的描寫,其特徵是細微之處見精神。真實的細節描寫是刻畫人物,豐富情節、表現主題的重要手段。細節是構成場面的基本單位,是刻畫形象的重要因素。細節描寫要求真實、典型、細微、傳神。

⑵ 魯迅各種小說中人物的塑造手法……

很簡單,一個人代表一種人。比如祥林嫂,代表一種底下的人,比較貧苦和凄涼。不一定是某個人的特性,是一類人的特性,通過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從而代表一個階級。

⑶ 魯迅小說中描寫人物的好段

http://www.lib.hstc.e.cn/resource/luxun/index.htm

自己去復制吧。

⑷ 《魯迅小說集》的篇目、人物主題、細節

《吶喊》收入了魯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部小說。後來作者抽出去一部歷史小說《不周山》(後更名為《鑄劍》),遂成現在的14部。這些小說反映了五四前後中國社會被壓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以下介紹《吶喊》的內容。

在《吶喊》自序中,作者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其中了反應了作者思想發展的過程和從事文藝活動的目的和態度。同時也說明了這些小說的由來和起名的原由。作者從學洋務、學醫、走科學救國之路,到推崇文藝,把文藝做為改變國民精神的武器,表現了他愛國主義思想的發展和求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精神歷程。本篇對於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說的內涵,及意蘊均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在寫作上,本篇自序文筆清新老到,周密流暢,震人心魄又引人入勝,讀之使人慾罷不能。其語言風格充溢著魯迅獨特的個性,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發表於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採用了魯迅這一筆名。本篇塑了一個反封建戰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過狂人的敘述,揭露了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文明史,實質上是一部吃人的歷史;披著「仁義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禮教,其本質是吃人。同時,作者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呼籲人民覺悟起來,推翻封建制度。本篇以鮮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從而為整個中國新文學運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本篇在藝術手法上的特色,在新文化運動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作者用寫實主義手法描寫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態特徵。而且用象徵主義的手法寫狂人含義雙關的表述。狂人對封建勢力作得象徵性描繪,將寫實的手法和象徵的手法結合得天衣無縫。從而產生了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其次是語言性格化。《狂從日記》使用的是現代文學語言。作者精心構思了一個「語言雜錯無倫次」的狂人。語言似雜亂而實敏銳,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點,又道出了被壓迫者的心聲。性格化的語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實具象徵意義的戰士形象。

《吶喊》中的第八篇小說是大家所熟悉的《風波》,這篇小說創作於1920年,描寫了1917年7月,封建餘孽張勛乘北洋軍閥內部爭權奪利之際,帶兵入京,捧出清廢帝宣統(溥儀)復辟上台。這個反革命陰謀激起了廣大人民的義憤。各地紛紛聲討張勛。作者以張勛復辟的事件作背景描述了江南農村中一場風波。作品圍繞「辮子」的危機,提示了這一事件的實質,即復辟終究擋不住歷史前進的步伐,沉滓短暫泛起之後,終究要被重新淘汰。小說通過一個偏僻鄉村的場景,喻示了整個中國的狀況。本篇製造的人物性格各具特色。七斤愚昧麻木馴服盲從無知,是當時中國農民的典型,趙七爺無政治主見,報復心重,是一個陳腐守舊的頑固派形象。其他如七斤嫂的精明潑辣九斤老太的固執保守等等,眾多人物都是性格鮮明,語言極富個性,真實體現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雖然所花筆墨有限,而其中人物如九斤老太,趙七爺等已成為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中不朽典型形象。

《故鄉》作於1921年,小說通過一次回故鄉的經歷,描繪了一幅五四時期中國農村調整破敗的真實情景,深刻提示了農村危機背後的社會危機。小說在藝術上偏重抒情,基調是沉鬱、悲涼、壓抑的,面對中國農村的破敗和凋敝,作者以感傷的筆觸淡淡的寫來,有看見故鄉蕭索的悲涼,有重逢少年時代的朋友時的喜悅,有與閏土隔起的障壁的困惑,有對下一代新生活的憧憬。作者流露出的濃烈、深切的悲涼之情真摯動人,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作者筆下真實的農村圖景及特有風情,構成了作品極大藝術魅力,以致作家群起仿效;從而形成了「鄉土文學」的第一次創作高潮。在表現手法上,作者採取了對比反襯的手法:寫故鄉二十年前後的對比,反映了兵匪官紳給農民帶來的沉重災難;寫閏土二十年前後的對比,反映了在殘酷的階級壓迫下的農民的悲慘命運;寫迅兒哥和閏土之間感情前後二十年的對比,反映了貧困農民因生活的折磨而導致的精神上麻木、愚昧。這些都有效地增強了作品的振撼力,顯現了作者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廣憂憤。

《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的代表作,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名篇。作者創作這部小說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寫出一個「現代我們國人的靈魂來。」「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作品成功的塑造了一個集中體現中國國民性弱點的典型人物——阿Q的形象,抒發了作者對於落後農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胸臆。作品採用了改造過的章回體小說的形式,分九章講述了一個個即獨立又關聯的故事,形象的刻畫了「阿Q」的性格特徵,其中最突出的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往往能引起讀者會心一笑。但笑過以後卻又不禁同情憐憫阿Q,作者揭露了國民的弱點,從而也就引起了療救的注意。作者語言修養極深,獨具匠心使用的詞彙自然又恰到好處,如「阿Q」調戲了小尼姑而「十分得意的笑」,酒店裡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阿Q從城裡發財回來,大名從「淺閨」傳到「深閨」里去了。相對於「深閨」的「淺閨」和相對於「十分」的「九分」,用得十分形象而幽默。作品中魯迅使用的詞彙即新穎又妥帖,常給人以新穎別致之感。

《端午節》這篇小說作於1922年,其最為顯著的特色是作者那非凡的諷刺手法。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國人的風俗是逢年過節大家歡天喜地,大凡討債一類事,都在年關前解決。本篇寫了政府欠薪和教員索薪,「索薪」的時間從年關提前到端午節前,還從教員索薪寫到官員索俸,這是對當局莫大的諷刺。作者的筆法從容有致委婉含蓄,在不露聲色的描述中,暴露了政府的腐敗。對政府的官員,如方玄綽之流的小官僚,作者也加以無情的諷刺。方玄綽自私自利,自命清高,他的「差不多」一說挾帶私心,但偏要戴上憂國的花環。他不加入「索薪」行列,認為索薪欠斟酌,太嚷嚷,而一旦經濟拮據,他也贊同索薪了。方玄綽口頭上責備太太提出的買彩票「無教育」,但對「頭彩幾萬元」的廣告也是動心的,方玄綽表裡不一的虛偽相,被作者刻畫的惟妙惟肖。作者對於方玄綽的內心描寫,以及通過方玄綽與方太太對話來刻畫人物性格也是很成功的,把這個可憐又可惡的小官僚塑造的活靈活現。

《白光》作於1922年,此文通過一個瘋狂追求功名利祿的舊知識分子的遭遇,控訴了封建制度吃人的陰鷙。為揭露這種陰鷙,作者營造了一個陰冷,詭秘的氣氛,並在陰森森,凄慘慘的氛圍中展開情節,描述主人公的悲慘命運。作者通過四個方面來描寫小說獨特的氛圍:一是陳士成的幻覺,這種幻覺極易感染讀者;二是環境描寫,月光的陰冷,默認的靜謐,都能使讀者如身臨其境,三是祖母講的故事。富有神秘感。四是白光的描寫,白光將陳士成一步步導向死路,白光也是封建科舉制度的功名利祿的形象化身。就寫作風格而言,這篇小說明顯受到安德列耶夫的影響,但更帶有魯迅小說那特有的犀利,敏銳之風格。

《兔和貓》這篇小說帶有寓言的色彩,作者以小動物兔和貓為對象,抒發了自己的愛憎之情。作者同情新生弱小的兔子,憎惡大黑貓的凶惡,並由此寓視社會現象,從而更加反襯出代表黑暗勢力的大黑貓的兇殘,和作者對其的憎惡之情。作者以極強的觀察力,傳神的筆致把白兔的外形、動作、神態描繪的栩栩如生,語言生動准確,從而增強了作品的藝術魅力。

《鴨的喜劇》是一篇帶有紀實性色彩的小說,作者與俄國盲詩人愛羅先珂在北京有過一段交往,本篇即以此為素材,作品結構簡單明了,但內容豐富深廣。作者塑造的主人公愛羅先珂對世界充滿愛心,那是一種趨勢博大的愛,他愛一切生物,愛充滿活力的生命,愛歡樂的世界,但世界並非盡如人意的。作者通過鴨的喜劇——也就是由蝌蚪的悲劇,提示了生存競爭,弱肉強食的生命現象所折射出的社會現象,委婉的表達了人間不可能無所不愛,唯有反抗強暴,才能保護弱者的思想。本篇在寫作上有散文化特色,情節性不強,但語言朴實、親切、雅緻、別有一翻韻味。

《社戲》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作於1922年10月,作者少年時代在農村看社戲經久不忘,到了成年,在北京看的京戲卻索然無味。作者在回憶對比中贊美了農民子女的優秀品質,給讀者留下了質朴,溫厚,可愛的農村小朋友的形象,農村是作者少年時代的樂土,可以不必讀書,可以釣魚放牛,可以看社戲,作者描摹出孩子的真實心理。同時,作品的心理描寫也非常出色,如對看社戲雇不到船時的急切和有船時的輕松兩種心情,刻畫的真切動人。作品對人物的刻畫,相當生動形象,展示了其個性:雙喜熱情、機靈,直率;阿發無私、能幹;六一公公純朴,大度,都只用寥寥幾筆便勾畫出了他們各自的特徵。作者用抒情的筆語寫自然山水景緻,諸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月色的朦朧,笛聲的宛轉悠揚,營造了一種恬靜淡雅的夜景,給作品增添了魅力,作品還描寫了淳厚的民風。演社戲看社戲的習俗風情都發出濃厚的鄉土氣息,民風的描述起了陪襯作用,使作品讀來饒有情趣,親切感人。

魯迅的《吶喊》共收錄以上一篇自序和十四篇小說,現已介紹完畢,希望廣大同學能參照原文進行進一步的體會。

小說集《彷徨》

《彷徨》是魯迅的第二部小說集,其中收入了作者1924年2月至1925年11月所創作的11部短篇小說,魯迅有感於這一時期文壇上的黯淡,曾作了一首小詩,詩曰: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餘一座,荷戟獨彷徨。本集的題目即由此而來。

《彷徨》中收錄的第一篇小說是膾炙人口的《祝福》,《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個善良、勤勞的農村勞動婦女。她對生活的要求是很低微的。只要能用辛勤的勞動換來起碼的生活,她便感到滿足了。可是這個微薄的希望也因為她守寡後被迫再嫁,繼而再次喪夫並喪子而遭到完全破滅。作者通過對祥林嫂一生悲慘遭遇的描寫,向人們展示了舊中國受迫害、被愚弄、被冷落的農村婦女的典型,控訴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的極端野蠻性和殘酷性。小說將祥林嫂的一生緊緊扣在「祝福」這一「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傳統祭禮活動中:從祥林嫂的出現,到她被剝奪生存的權力,最終在祝福氣氛最濃時被吞噬,這種構思手法營造了強烈的悲劇氣氛,令人難以忘懷。小說對人物肖像的精細描摩,不僅深化了人物的表現力,使人物更為傳神,而且增強了小說的感染力。

《在酒樓》創作於1924年。當時「五四」高潮後,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及其道路是魯迅在這個時期所著重探求的問題,也是這篇小說所反映的主題。魯迅以低沉傷感的筆調,展示了呂緯甫這類曾意氣風發,但在「夢」醒之後卻失去了新的人生理想和追求,恰如「蜂子」或「蠅子」飛了一個小圈子,便又回來停在原地點,「很可笑,也很可憐」的知識分子形象。小說中充滿矛盾的人與事,反映出當時知識分子的彷徨,苦悶和無奈的心態:「我」剛訪家鄉不到兩個時辰,就「頗悔此來的多事」,「北方固不是我的舊鄉,但南來又只能算一個客子」;「感到孤獨,但又不願別的酒客上來」,呂緯甫實在不願把剪絨花送給阿昭,但是也就送了;本來會去拔掉神像的鬍子,議論改革的方法,現在竟為每月20元教起「子早詩雲」來,而且「連明天怎麼樣也不知道……」等等。作者對於呂緯甫抽煙與喝酒的細節多次描寫,不僅避免了敘述音調呆板的情形;同時藉此刻畫出呂緯甫內心充滿矛盾這一特徵。小說的結尾意味深長,我與呂緯甫反向前進雖然爽快,但「羅網」在籠罩呂緯甫的同時也籠罩著我,這與後面《孤獨者》的結尾有很大差別,讀者可細心體會。

《幸福的家庭》是一部極肯喜劇性的諷刺小說,它是針對當時的一些幫閑文人而寫作的。這些「文人」不顧當時軍閥割據,連年混戰,廣大群眾生活在困苦之中的社會現實,卻在報刊上大力討論什麼婚姻,家庭、幸福,企圖粉飾太平,引誘人們走向歧途。小說敘述了一個貧困青年作家為了撈點稿酬而迎合時尚,構思創作以「幸福家庭」為題的小說。而他自己的家庭貌似幸福,實則不幸。在敘述中,作者以心理描寫為主,客觀寫實為輔的手法來提示主題:任何脫離實際的幻想,必然遭到現實的無情嘲弄。在這同時,小說的喜劇性手法也不容忽視,這表現在細節的描寫上和幻想與現實之對比上。例如作家正在構思男女主人公用餐的情景時,忽然傳來女婦人計算劈柴數的「五五二十五」的聲音來,喜劇手法的引入,不僅增強了感染力,也增強了諷刺的力度。小說在寫作上融入「意識流」這種現代主義表現手法,使讀者不自覺的進入角色,隨同主人公一起幻想,一同經受現實的嘲弄,從而達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肥皂》從四銘先生買肥皂的動機為焦點,融匯現代與中國古代典型的寫作手法,層層剝露四銘這個以「端風俗正人心」為己任的「正人君子」在堂皇外表下所隱藏的骯臟卑瑣的靈魂,辛辣地諷刺了封建守舊勢力竭力鼓吹的封建道德的虛偽性,以及他們崇尚復古言行的欺騙性。

多重的對比是本篇寫作的特色。這些對比主要從四銘在不同場所持的不同語言和行動之間的矛盾來進行的。如四銘在太太和兒女面前,道貌岸然;而當他與兩個所謂「移風文社」的好友一起時,卻一再重復著兩個光棍的下流語言。尤其是名叫「道統」的人肆無忌憚,高聲重復下流語言,諷刺性的揭露了道統的虛偽性。而此時四銘的反應,表明他與何道統的區別只在於他不敢直截了當的說出自己骯臟的心思,從而進一步揭露四銘這個所謂「正人君子」的虛偽和無恥。小說中大段的對話情節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尤其以四銘太太在餐桌上斥責四銘的一段對話最為精彩,它將四銘在骯臟的靈魂暴露後,極力掩飾的狼狽神態描摹的惟妙惟肖。

《長明燈》和《狂人日記》一樣具有濃厚的現實意義和象徵意義。在這篇小說中,為了維護象徵著封建制度和封建傳統的長明燈,在吉光屯,不但是老人,而且包括「以豁達自居的青年人」都在為此而奔忙。而象徵著反封建的先覺者的「瘋子」——他雖然已不同於先前的狂人,發出燒了吧,和「我放火」的叫戰聲——但他仍然是這個社會的孤獨者,並且他的境遇比已往更為堅難。連各庄〈小說中——地名〉已有一個瘋子被打死,他雖逃脫了厄運,但也終於被關進了一個「只有一個小方窗」而且「決計挖不開」的空屋內。小說反映了中國民主革命時期反封建斗爭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具有驚醒人世的震撼力。小說對孩子的幾處描寫,以及用孩子嬉笑聲結束全篇,喻示著先驅者的奮斗並沒有取得成功;同時也隱約透露出作者對於社會進化論的疑惑。魯迅將現代主義的象徵融入現實主義創作之中,使小說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而人物主觀的意念,愛憎的著重表現,以及想像力的發揮,更使單一的矛盾沖突得以多側面,多層次的體現,令小說產生了一種無法阻擋的穿透力和感梁力。

魯迅曾在《吶喊·自序》中寫道:「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示眾》這篇小說揭示的便是這樣一個主題,它描寫了「首善之區」各色人物,爭相圍看「白背心」示眾這一場景,鞭撻了愚弱國民麻木的精神狀態。小說中沒有主要人物,他們人人都是看客,又人人都是示眾的材料,所有的人都在看,所有的人又都怕被看。小說結構勻稱單純,從寂靜開始,又歸於寂靜,如同一幕啞劇,沉默中有一種無形的壓力,令人無法抗拒,無法呼吸,掩卷而沉思。

《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原名高於亭,被牌友們戲稱為「老桿」,因為發表了一篇關於整理國史的所謂「膾炙人口」的名文,便自以為學貫中西了,「因抑慕俄國文豪高爾基之名,而更名為「高爾基」,其實他是一個只會打牌,聽書,跟女人的無賴,他為了去賢良女校看女學生,便應聘去教書,而因為胸無點墨而當眾出醜便辭去職務,大罵新式教育,小說設置了三個場景,將「高老夫子」虛偽,污穢的靈魂,如同三面放大境般展示給讀者。同時又極為完美的運用了各種諷刺手法。如:前後呼應——當年因偷吃桑椹而撞破了頭,而令卻因偷看女生而被桑枝打的暈頭轉向;客觀寫實——「兩次」久仰久仰打招呼的場面,人各諧音——請高老夫子去教書的女校長是萬淑真(莫說真),而說學生馴良的則是教務長「萬瑤圃」(莫要怕)等等。讓人忍俊不禁。

《孤獨者》中魏連殳(shū)的形象是魯迅筆下的知識分子中最突出的。魏連殳由於有新的思想而深刻地眼光卻無法實現,便選擇了對社會病態的報復。在生活變得安逸時,他內心依舊苦悶,掙扎和絕望,只好將那群達官貴人,幫閑文人玩弄於沒掌之間,讓孩子們磕響頭,學狗叫等,而他所得到的也只是「新的冷眼與惡心」,「新的失眠與吐血」,最終只有落得個「以送殮始,以送殮終」的悲劇命運。作者對魏連殳是懷有誤切同情的,作者曾用這樣的筆墨來描寫他:「忽然,他流下淚來了,接著就失聲,立刻又變成長嚎,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而小說的結構,典型不境及人物的塑更是筆力卓絕,是現代小說的典範。」

《傷逝》是魯迅唯一一部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主人公子君和渭生藉助「五四」大潮,以極大勇氣沖破了封建婚姻制度,建立了新型家庭。然而婚後,涓生終日奔波於生計,子群向家庭婦女方向發展,激情之後的隔膜,社會舊勢力的打擊,便他們的愛情如同縣花一現只是流下無盡的悔恨和悲哀。涓生和子君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但同時又有普遍意義:在他們的時代,婦女沒有經濟收入,生活迫失愛情枯萎,只靠激情是不夠的。

《兄弟》是魯迅小說名篇之一,主人公張沛群欽羨「兄弟怡怡」(怡怡:和睦而快樂),同時也自以為他自己與弟弟便是如此。可當弟弟的重病將他的生活,思想搞得一團糟時,他平時靈魂所深藏的東西也就——顯露了出來,專愛破除迷信的他,竟被烏鴉叫嚇得心驚肉跳;對中醫不滿的他,此刻也對中醫充滿了希望。所謂兄弟怡怡只不過是建築在金魚關繫上的一個假面具而已,作者用強烈的對比,達到了「無一貶詞,而情偽畢露」的境界。

《離婚》和《明天》《祝福》三篇小說是魯迅筆下中國婦女命運的三部曲。同處於封建勢力強大的農村,「愛姑」雖與祥林嫂有許多不同之處,但她最終也抵擋不了強大的封建勢力,她提出離婚只是仗著娘家的一點勢力,而她本人又勇敢,潑辣,但她畢竟不敢對「四大人」無理,被「四大人」一個噴嚏便嚇得不敢離婚了,小說將悲劇用喜劇寫出,讓人讀罷,哭笑不得,掩卷嘆息。

小說集《故事新編》

第一篇小說《補天》,原名「不周山」,最初收在《吶喊》之中,由於當時的批評家成仿吾<曾任東北師大校長>批評《吶喊》「庸俗」,只推《不周山》一篇為佳作,魯迅便索性將《不周山》在《吶喊》再版之際刪除,後改名《補天》,收入本集,《補天》取材於女媧造人。補天等神話,歌頌了她的勤勞美麗和非凡的創造力,全文色彩絢麗,極度誇張,並勾畫出二十年代生活中卑鄙上渺小,微不足道的群形像,即深刻又不失幽默。

《奔月》取材於後羿射日,嫦娥奔月的神話,但作者不拘於史實,隨手拈來,融會貫通,演繹成了身日英雄被妻子拋棄,又險遭暗算的故事。情節起伏,耐人尋味。文中的英雄後展羿已推動了昔日的光彩,處處倒霉,只能為生計而勞碌,又得面對徒弟和妻子的背叛,但他並不氣餒,繼續追趕。作品同時又充滿了「人情味」和「戲劇性」,賦予人物以現代特徵,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狀物寫人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理水》是一篇融古代生活與現低生活為一體的諷喻小說。它取材於大禹治水的傳說,以大膽的藝術手法,喜劇化的藝術交果,歌頌了大禹似的「中國的脊樑」,鞭撻了作威作福的官僚紳士和助紂為虐的幫閑文人。作者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讓古人用現代人的思維去行動。萬其是對文化山上的知識名流的描寫,以畸形的語言和行動展示他們的荒謬,其對於各國語言的運用技巧,是相當高明的。

《採薇》是以《史記·伯夷列傳》的記敘加以擴展而成的歷史小說,將古人「化腐配為神奇」,注入了濃厚的時代氣息。是一篇現實主義的傑作。此文最大特色是「通體都是矛盾」:伯夷叔齊二人即保守又反抗,即反對商王無道,又反對武王伐紂,這就必然使他們最後落得個餓死首陽山的下場。另外,作者對於阿金,小丙君,小究奇等人雖著墨不多,但都栩栩如生,具有很強的故事性。

《鑄劍》取材於《列異傳》中的古代民間傳說,魯迅說比文「是寫得較認真的」,通過對兩個復仇者形像的著力刻畫,揭示了小說:「血債血償」和「以火與劍」反暴力的主題。眉間尺和黑色人(宴之數者)都是復仇者,尤以後者。魯迅沈墨重彩。將其憤世嫉俗,不怕犧牲的精神表達了出來。作品意境「神異詭奇」,例如「以狼試劍」,和「三頭大戰於水中」以及那三段看似不通的歌詞都使作品帶有神異色彩,其語言之精美,在現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

⑸ 魯迅作品中的人物及其性格介紹

1、阿Q

《阿Q正傳》中的阿Q——中國國民劣根性的典型代表,他的性格是充滿著矛盾的。魯迅後來曾經說過:阿Q「有農民式的質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一方面,他是一個被剝削了勞動的很好的農民,質朴,愚蠢,長期以來受到封建主義的影響和毒害,保持著一些合乎「聖經賢傳」的思想,也沒改變小生產者狹隘守舊的特點。

另一方面,阿Q又是一個失掉了土地的破產農民,到處流盪,被迫做過小偷,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阿Q性格的某些特徵是中國一般封建農村裡普通農民所沒有的,即瞧不起城裡人,又瞧不起鄉下人;

從自尊自大到自輕自賤,又從自輕自賤到自尊自大,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樣典型環境里典型的性格。出現在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是其最為典型的性格。

2、閏土

《故鄉》中的閏土——為苦難的生活現實和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碾碎了的農民的典型形象。作者藉助於三個對比,透過肖像、衣著、心理、神態、語言、動作等方面的描寫,刻畫出前後兩個不同時期里閏土的不同形象,展示了中國農民的多災多難、凄苦悲涼的不幸厄運。

少年閏土:健康、活潑、天真、勇敢、機智、無憂無慮、聰明伶俐,且飽含著生命力。而三十年後,閏土變得呆滯、麻木、沉默、遲鈍、早衰、自卑。

3、華老栓

《葯》中的華老栓——中國20世紀初長期生活在封建統治者「愚民政策」下既勤勞善良又愚昧麻木的無知、落後的民眾形象。他勤勞、善良、儉朴,生活十分艱辛,地位低下,蓋的是「滿幅補釘的夾被」,「兩個眼眶,都圍著一圈黑線」還要對客人「笑嘻嘻的」。

為了給兒子治病。不惜拿出長期辛勤積攢下的錢;他愚昧、無知、麻木,深信著人血饅頭能治病,為能買到這種「葯」感到「爽快」、「幸福」,只關心著兒子的癆病。

完全對革命者的犧牲無動於衷,對劊子手卻畢恭畢敬;這一形象令人既同情他的處境和悲慘遭遇,又悲嘆他的愚昧落後,從而使人們對封建統治階級愚弄人民的罪惡有了更清醒的認識。

4、父親

在《五猖會》中,魯迅塑造的「父親」形象似乎不近人情,與現實有些出入,主要是為表達主題而設置。

父親利用孩子愛玩的天性強迫孩子背書,使孩子深受打擊,留下心理陰影,從而揭示了封建家長制對於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5、祥林嫂

《祝福》中人物。祥林嫂是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勞善良,朴實頑強,但在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占統治地位的舊社會,她被踐踏、被迫害、被摧殘,以至被舊社會所吞噬。

封建禮教對她的種種迫害,她曾不斷地掙扎與反抗,但並不是為了自由而反抗,而是為了順從封建禮教而反抗,祥林嫂從始至終都選擇了對封建禮教的屈服,最後還是被社會壓垮了。

祥林嫂的悲劇深刻揭示了舊社會封建禮教對勞動婦女的摧殘和迫害,控訴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⑹ 魯迅諷刺藝術中誇張手法的表現 (舉實例說明200字)

魯迅的作品有很多,我自己知道的並且了解的有《吶喊》《彷徨》《狂人日誌》《墳》《阿Q正傳》 《野草》 《朝花夕拾》《故鄉》 《孔乙己》《葯》,這其中《孔乙己》《葯》《阿Q正傳》最為熟悉,下面就以這3篇文章為例:一、《阿Q正傳》,阿Q是辛亥革命時期的,一個質朴、愚昧、也沾染上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的社會下階層的小人物,主要的特徵是精神勝利法,面對人們的嘲諷,他只能一次次在精神上欺騙自己,我們對他只能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二。《孔乙己》,現在我舉文中的3例,來具體說明孔乙己的性格:1、「他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裡」說明窮困潦倒到極點;2、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污人清白……」說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3、「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又臟又破,只此一件長衫,說明孔乙己很窮;長期不洗不補,又說明他很懶,連洗補衣服都不肯動手;不肯脫下長衫,是惟恐失去他讀書人的身份。由此深刻揭示出孔乙己的社會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綜上,我們可以得出孔乙己的性格特點:自命清高、迂腐、懶惰、死愛面子、自欺欺人 三、《葯》,這個故事情節比較簡單:主要講述了,一家下階層的人,相信迷信認為,人血可以救治他兒子病,以一個革命志士的血去救治兒子,表現了當時下階層人民的愚昧與無知、麻木與無情。我認為,這三篇文章,就是對當時社會黑暗,人民愚昧無知、麻木無情的諷刺。(如果你覺得可以的話,就採納的吧!呵呵 謝謝)

⑺ 魯迅筆下的人物形象

1、《狂人日記》——狂人

狂人是一個患有迫害狂恐懼症的人,是魯迅塑造的一個典型的思想啟蒙者形象。小說中,狂人異乎常人的思想行為特徵導致了他在生活環境中受到排擠、敵視,被認為「有病」。狂人的怪異言行是徹底而純粹的。

狂人在日記中所敘述的環境缺乏寫實性,卻一語道破幾千年中國封建社會「吃人」的社會本質。作品中的狂人,實際上是一個象徵性的形象。

魯迅明寫狂人的狂態,實際上筆筆觸動的都是讀者思考時代、社會、人生真諦的心弦。狂人不是一般典型性格,他是象徵性的,是整個五四時代先驅者憤激思潮的藝術象徵。

2、《孔乙己》——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個善良而誠懇的知識分子,然而被封建思想所毒害。他從科舉的階梯上跌落下來,又不屑於同勞動者為伍,成為不上不下的「穿長衫而站著喝酒的唯一的人」,因窮而偷,由偷而被打斷腿,最後悲慘地被黑暗社會所吞沒。

孔乙己被封建意識腐蝕,完全喪失了自我意識,沒有覺悟。不思振作,到了無可救葯的地步,作者魯迅雖寄以無限的同情和哀憐,但不得不把他作為封建科舉制的殉葬者而沉痛鞭撻。

3、《風波》——七斤

七斤是毫無民主主義覺悟的落後農民的典型。他是當地著名的見過世面的「出場人物」,甚至於受到眾人尊敬,有「相當的待遇」的。然而他聽到皇帝坐龍庭的消息後的垂頭喪氣,對妻子責罵時的隱忍,遷怒於女兒時的內心郁悶,實際上卻顯示著他是一個麻木膽怯,愚昧鄙俗的人。

4、《故鄉》——閏土

閏土是為苦難的生活現實和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碾碎了的農民的典型形象。作者藉助於三個對比,透過肖像、衣著、心理、神態、語言、動作等方面的描寫,刻畫出前後兩個不同時期里閏土的不同形象,展示了中國農民的多災多難、凄苦悲涼的不幸厄運。

少年閏土:健康、活潑、天真、勇敢、機智、無憂無慮、聰明伶俐,且飽含著生命力。而三十年後,閏土變得呆滯、麻木、沉默、遲鈍、早衰、自卑。

5、《葯》——華老栓

華老栓是中國20世紀初長期生活在封建統治者「愚民政策」下既勤勞善良又愚昧麻木的無知、落後的民眾形象。他勤勞、善良、儉朴,生活十分艱辛,地位低下,蓋的是「滿幅補釘的夾被」,「兩個眼眶,都圍著一圈黑線」還要對客人「笑嘻嘻的」。為了給兒子治病。

不惜拿出長期辛勤積攢下的錢;他愚昧、無知、麻木,深信著人血饅頭能治病,為能買到這種「葯」感到「爽快」、「幸福」,只關心著兒子的癆病。

完全對革命者的犧牲無動於衷,對劊子手卻畢恭畢敬;這一形象令人既同情他的處境和悲慘遭遇,又悲嘆他的愚昧落後,從而使人們對封建統治階級愚弄人民的罪惡有了更清醒的認識。

⑻ 魯迅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語言特點是怎樣的

《魯迅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語言特點》

一、修辭運用巧妙精當

魯迅先生的小說,無論是在詞語的錘煉,還是辭格的運用上,都進行過精心選擇和仔細推敲,收到了奇妙的表達效果,顯示了他高超的語言修辭藝術。他選用詞語精當貼切、含蓄深厚,既能准確、生動地表達描述對象的總體特徵,又處處體現新意,收到詞義明確以外的其他效果,往往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感覺弦外有音,文字間蘊含更多深意。修辭運用得巧妙而精當,是他的小說富有文採的一個重要原因。下面僅就他小說中所使用的一些主要修辭方法加以說明。

1、比喻
比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方法。魯迅先生的作品中不僅大量使用比喻,而且往往用得新奇巧妙,出神入化,收到了很好的修辭效果。如《葯》一文中,「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後背;頸項都伸得很長,彷彿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著」;[3]「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飯,大粒的汗,從額上滾下來,夾襖也帖住了背心,兩塊肩胛骨高高突起,印成一個陽文的『八』字」。[4]用彷彿被無形的手向上提著頸的鴨子,來比喻踮著腳伸著脖,圍在刑場周圍看熱鬧的人們,形象地反映了他們的愚昧和麻木,也表達了魯迅對這些麻木看客們「怒其不爭」的心情。而對小栓「癆病」已入膏肓的描寫用一個「八」字,恐怕是再簡潔而又貼切不過了。描寫《故鄉》中的楊二嫂,「……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 [5]活畫出她細腳伶仃的姿態,讓人聯想到她潑辣的性格。同樣既活化人物性格特徵,又體現作者愛憎的比喻還有很多,比如:阿Q被趙太爺恭維為「老Q」的感覺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白光》中陳士成得知自己縣考落榜後,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剎時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肥皂》里寫四銘太太最終用那塊肥皂時,「泡沫就如大螃蟹嘴上的水泡一般」;祝福中的「我」被祥林嫂死前可怕疑慮的眼盯著時「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故鄉》中的中年閏土「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魯迅通過靈活地運用這些新穎而奇特的比喻,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現在讀者面前,引發讀者對比喻之後更廣闊涵義的聯想,讓人不由得佩服他對小說語言運用的深厚功力。
魯迅小說中的比喻,有一個現象分外引人注目,就是他多次在比喻中用了「鐵」字。《葯》中描寫墳場樹枝間的烏鴉是「縮著頭,鐵鑄一般站著」;《白光》中寒冷的月亮則象是「一面新磨的鐵鏡」;《社戲》中「我們」在去看戲的途中看到了「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起伏的連山;《孤獨者》中的魏連殳在祖母死時「坐著號啕,鐵塔似的動也不動」;《傷逝》中涓生窗前那株槐樹有著「鐵似的老乾」;《弟兄》中兄長張沛君發怒時的手掌「比平常大了三四倍,鐵鑄似的……」。魯迅為何在比喻中多次用到「鐵」字,我們可以在《吶喊自序》中找到答案。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魯迅把黑暗現實社會比作鐵屋子,是他對鐵一般黑暗腐朽社會不滿情緒的體現。而比喻中多次出現的「鐵」字,正是這樣一種感情的流露。

2、 象徵
魯迅對象徵手法的運用可謂爐火純青,這在《狂人日記》這篇小說中有充分的體現。小說中處處運用象徵手法,透過「狂人」的荒唐之言,把社會現實的本質暗示給讀者。比如,狂人覺得「屋裡面全是黑沉沉的。橫梁和椽子都在頭上發抖;抖了一會,就大起來,堆在我身上」。[7]這是寫狂人備受壓抑的心理狀態,同時也象徵著封建社會的黑暗,揭示了「萬分沉重」的封建勢力壓得人「動彈不得」。又如,他從寫著「仁義道德」的史書上,從字縫里看出「吃人」兩個字,這既是狂人在精神錯亂時的一種幻覺,又深刻地揭露了幾千年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統治的罪惡本質。《狂人日記》中的人物大都帶有象徵性。除「狂人」外,「古久先生」就象徵著承襲了幾千年封建道德的腐朽而又反動的封建勢力;趙貴翁(甚至連同趙家的狗)代表了社會上維護封建秩序、迫害進步力量的反動邪惡勢力。景物描寫上也用了象徵。開頭所寫的「月光」,不僅指生活中的月光,而且是光明的象徵。「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這里寫的是主人公對自己所處的現實環境的感受,實際是用象徵方式指明了封建統治的黑暗和恐怖。這些象徵手法的運用,使得小說在人物、故事情節等方面都有了更大的景深。一個小的實體,就包含了無窮盡的內涵,讀來讓人回味無窮。

有一處十分經典的象徵運用,是在小說《葯》中。小說以簡單的一個「葯」字為題,並且故事情節的發展就以「葯」為線索,是具有多重象徵意義的。第一,通過描寫華老栓迷信以人血為「葯」,讓兒子吃「人血饅頭」就能葯到病除,「收獲許多幸福」,結果卻適得其反,斷送了兒子的性命,深刻地批判了國民的迷信、落後和愚昧。第二,以「葯」為題,給人以啟迪:像當時中國社會的病態,什麼才是救國救民的「葯」呢? 第三,夏瑜為了推翻帝制而奮起斗爭,到頭來自己的血卻被當成「葯」去「救」人,革命者的犧牲沒有喚醒麻木的國民,有的只是像「鴨」一樣身長脖子看熱鬧。這樣一個深刻的諷刺,一方面反映了國民在政治上不清醒、不覺悟,另一方面也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3、借代
運用借代,可以表達作者的愛憎,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人聯想,發人深思,增強作品的表達效果。魯迅在小說中常常靈活運用這一修辭方法。如《孔乙己》中的「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8] 「短衣幫」指窮苦的勞動人民,「穿長衫的」指有錢的上層人物。用衣著特徵來指代人,除了形象鮮明之外,很容易使人聯想到等級制度的森嚴,社會地位的不公。又如《阿Q正傳》中「假洋鬼子回來時,向秀才討還了四塊洋錢,秀才便有一塊銀桃子掛在大襟上了;未庄人都驚服,說這是柿油黨的頂子,抵得一個翰林,……」 [9] 未庄人對「革命黨」的理解,只停留在「銀桃子」,並且「抵得一個翰林」,而「柿油黨」是「自由黨」的諧音,作者運用這樣的借代,深刻揭示了「未庄人」的愚昧麻木,同時流露出作者的無奈。再如《葯》中用「花白鬍子」、「紅眼睛」、「駝背」這類描寫人的長相特徵的詞來代替人,一語雙關,委實精妙。借代的運用,收到了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是魯迅修辭運用中的一個亮點。

4、反復
為了突出某個意思或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魯迅在他的小說中經常使用反復。「寫完後,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寧可把可作小說的材料縮成速寫,決不將速寫材料拉成小說。」這是魯迅在《答北斗雜志社問》中提到的關於寫作要闡明的觀點論述[10]。那麼魯迅小說中的反復,是不是在打自己耳光?恰恰相反,含蓄、凝練與復沓、冗長的巧妙結合,正是魯迅大師級語言功力的體現,是魯迅小說的精妙之處。反復的手法在小說《祝福》中體現得最具代表性。其中包括:
外貌描寫的重復:「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 [11]祥林嫂第一次、第二次到魯鎮,筆者都是這樣描寫的,穿著打扮沒有改變,只是在表情上:第一次並沒有悲哀的神色,「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第二次卻「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而且「臉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這就說明再寡的生活經歷,給她造成了重大的不幸,她的身心的變化,是她的受傷害的標記。當她受到柳媽的迷信恐嚇後,「臉上就顯出了恐怖的神色來」,「第二天早上起來的時候,兩眼上便都圍著大黑圈」,表明她開始陷於恐怖;捐門檻後仍然被禁止沾祭器時,「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了,連精神也更不濟了」,「呆坐著,直是一個木偶人」,「不到半年,頭發也花白起來了」。作者為什麼要安排一個反復的描寫同時也刻畫祥林嫂「神色」上的變化呢?這正是為了揭示祥林嫂悲劇生活的必然性。祥林嫂對自己的悲劇生活是不自覺的,她甚至以為自己是充分遵從了所謂的「典制」,所以她被逼改嫁的時候要覓死覓活,聽了柳媽的迷信說法後,就去土地廟「捐門檻」,她的愚昧,她對封建制度的屈從,導致了她悲劇生活的必然性。外貌描寫的重復與前後細微差別處的刻畫,讓我們讀到了作者對祥林嫂同情,但更多的是對封建宗法制度的批判。
語言描寫的反復:最點睛的莫過於描寫祥林嫂的語言。祥林嫂兩度守寡,兩次來到魯四老爺家,作者對其語言的刻畫的確是獨具匠心。「我真傻,真的。」反復了三次。「我單知道雪天是野獸在深山裡沒有食吃,會到村裡來……」敘述阿毛的故事,反復了兩次。為什麼祥林嫂要反復對人說這些?因為她希望向別人述說自己的不幸遭遇後,得到一些同情和憐憫。是的,開始別人是寄予同情了,但後來,人們卻把這作為一種談資笑料。魯迅用這樣的反復,深刻揭示出人的麻木,和祥林嫂的「不自覺」。還值得一提的是魯四老爺的語言。作者對他的語言描寫不多,但確實堪稱精煉。「可惡,然而」,就這么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人物語言,第一次是他知道祥林嫂的婆婆和衛老婆子等人瞞著他把祥林嫂搶走時,他說了聲「可惡!然而……」。言下之意是祥林嫂婆婆竟然事先不與他商量便把祥林嫂搶走了,覺得「可惡」;但為什麼又緊接著說了個「然而」?因為他覺得既然是婆婆來抓媳婦,應該是天經地義的,典型的封建族權思想。第二次是衛老婆子來賠罪,說要「薦一個好的來折罪」,話還沒說完,魯四老爺就插了句「然而……」這個「然而」,更有深意,他是覺得自從祥林嫂到魯家後「不開一句口」,「整天的做」,到年底大忙「竟沒有添短工」,這樣「食物不論,力氣是不惜的」,「比勤快的男人還勤快」的廉價勞動力,恐怕是再找不到第二個了。魯四老爺身上的剝削階級本質暴露無疑。讓讀者體會到這些,僅用了兩個詞——「可惡,然而」,其精妙之處,無需贅言。
另外,小說《風波》中九斤老太那句「一代不如一代」,在文中出現了八次,表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對九斤老太這一消極慨嘆的批判。小說《孔乙己》中,掌櫃的四次提到「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說明孔乙己生活的窮困不堪、掌櫃的只關心酒錢的漠然以及孔乙己的可悲命運和慘痛結局。這些反復的使用,都對彰顯文義有著絕妙的作用。

5、對比
魯迅常用對比這種修辭方法,通過兩者的比較,更加集中、更加鮮明突出地表現主題。如小說《故鄉》中,「有一日,母親告訴我, 閏土來了,我便飛跑的去看。他正在廚房裡,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可見他的父親十分愛他,……」「這來的便是閏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裡提著一個紙包和一隻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象是松樹皮了。」 [12]魯訊通過對眼前的和二十年前的閏土的外貌的對比,深刻地揭示了由於生活的「辛苦恣睢」,讓一個天真活潑的少年變成了歷盡滄桑、心態麻木的木偶人。我們可以感受到魯迅對此非常悲哀,對閏土表現了無限同情和憐憫。小說《孔乙己》中魯迅對孔乙己形象的描寫,前後也運用了對比。孔乙己出場的時候是「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穿的是長衫」,到他因「偷書」被打折了腿,變成了「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並且是「用手走來的」。[13]這樣的對比,讓人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對孔乙己遭遇同情之時,又體會到封建制度的殘酷性。再如小說《一件小事》中,作者通篇運用對比手法。「一件小事」和「國家大事」的對比,突出「一件小事」意義並不「小」;「我」和車夫的對比,突出車夫的高大和「我」的渺小;「我」在「一件小事」發生前後不同思想感情的對比,突出了「我」自新的決心和自我改造的勇氣。細讀魯迅小說中的對比,給讀者帶來無限豐富的想像空間,同時也確實能感受到魯迅對小說語言運用的用心良苦。
另外,誇張、比擬、雙關、婉曲、警策、反語等多種修辭手法在魯迅小說中比比皆是,隨處可見,有時,還有修辭方法的綜合運用。修辭上的豐富性和獨創性,是魯迅小說語言最顯著的特徵之一。

二、「魯迅式」的語言風格
「魯迅式」是對魯迅小說總體語言風格的模糊定義,它是魯迅在語言風格上與眾不同的獨創性。在魯迅的小說中,具體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凸顯出來。

1、「錯雜無倫次」的敘述模式
「語頗錯雜無倫次,又多荒唐之言」。[14]魯迅在小說《狂人日記》正文前的序中的這句話正充分體現了魯迅小說語言在敘述模式上具有獨創性的特徵。就以此篇為例:《狂人日記》是魯迅運用白話文進行小說創作的第一次嘗試,新舊更替之間,魯迅用了一種沖突非常強烈的方式,在語言的敘述上也是一樣。為了反抗語言的困境,為了新的言說,魯迅運用了狂人思維和白話文體作為「吶喊」的突破和開端,這種創新,在《狂人日記》里突出地表現為敘述模式上的錯雜和對立。小說前面的小序與正文的日記,在語言上構成鮮明的對立:一是文言,一是白話;一種是正常話語,一種是反常話語,兩者的對立展開了兩種相反的話語現實。魯迅通過「狂人」的敘述,把一種具有顛覆性的啟蒙思想帶了出來。「狂人」與周遭的格格不入,有被「吃」掉的危險,暗示的就是一種新的意識形態,為了不被統治的意識形態兼並,就必須和它劃清界限,甚至是變成一種極端對立的形態。魯迅正是運用了這種矛盾而危險的敘述策略,刻意地造成話語和現實的分裂與沖突,然而卻產生了妙不可言的效果。每每重讀這篇僅7000字左右的小說,體會著小序的文言與日記的白話之間的激烈沖突,彷彿感受到魯迅在那個時代的對「失語」的焦慮。他希望找到一種能清晰地表達自己思考的聲音,渴望通過「吶喊」打破沉默,顛覆傳統的舊文學。所以不難理解魯迅為什麼要選擇一個「狂人」作為敘述者,因為正常人會按照現有的意識形態來思考問題,而「狂人」卻與常規的思維脫軌,能夠擺脫統治意識形態的控制和壓抑。某種意義上說,魯迅選擇「狂人」,因為只有他的思維,才是真正獨立、自由、純粹的。這種創新的語言模式,同時也是魯迅對現實思考的一種創新的思維模式的開端。

讀過《紅樓夢》的人,看到「語頗錯雜無倫次,又多荒唐之言」這句話很容易聯想起曹雪芹的詩:「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同樣的,魯迅所說的「荒唐言」背後也是大有深意的。我們來看看《狂人日記》第一篇日記:「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我怕得有理。」 [15]恰恰這樣一句話,已經可以完整地展現貫穿全篇的這個語言特徵了。從「今天晚上」到「須十分小心」,句中的關聯詞是「然而」,按正常的邏輯,前後應構成轉折關系,但是我們看不出它們之間有什麼關聯,似乎這成了一個病句。再往下看,更是摸不著頭腦,「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不然」又是一個轉折的連詞,但是前面根本沒有交代為什麼要「十分小心」,這種轉折也似乎是沒有必要的。從「今晚的月光」到「須十分小心」到「趙家的狗」,這種看似毫無關聯的跳躍,幾乎要令人覺得語句毫無章法可言。但就是這兩個語義語境上都說不通的連詞,恰是魯迅一個精妙的語言技巧,為的是說明「狂人」的思維邏輯,正是這樣「雜無倫次」。再如「狂人」想到「他們」是希望自己「自戕」而死的時候,「他們是只會吃死肉的!——記得什麼書上說,有一種東西,叫『海乙那』的,眼光和樣子都很難看;時常吃死肉,連極大的骨頭,都細細嚼爛,咽下肚子去,想起來也教人害怕。『海乙那』是狼的親眷,狼是狗的本家。前天趙家的狗,看我幾眼,可見他也同謀,早已接洽。老頭子眼看著地,豈能瞞得我過。」 [16]由 「海乙那」想到「趙家的狗」,並且「早已接洽」,已是十分之「荒唐」,然而和那個「眼看著地」的「老頭子」有什麼關系呢?這種刻意為之的錯雜語句,在這篇小說中比比皆是,魯迅正是通過這樣的反語法、反邏輯的語言模式,向讀者清晰地展現出「狂人」這個獨特的典型。

2、虛詞、實詞的靈活運用
這是「魯迅式」文風的一個重要特點,魯迅對小說語言虛詞和實詞的巧妙運用,使兩者相得益彰,對小說主旨的體現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在語言使用中,實詞承擔表達語義的作用,而虛詞往往只是發揮附加意義的輔助作用,甚至不直接表義。但是虛詞用得好,可以使語言更具可讀性,並產生無可替代的修辭效果。魯迅小說中虛詞使用的頻率之高,密度之大,十分惹眼,是其語言風格的一個顯著特徵。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燭台,只是失神的站著,直到四叔上香的時候,教她走開,她才走開。這一回她的變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連精神也不濟了,而且很膽怯,不獨怕黑夜,怕黑影,即使看見人,雖是自己的主人,也總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遊行的小鼠。

「也」、「不再」、「只是」、「直到」、「才」5 個連詞毫不「吝嗇」地用在一個句子里,將祥林嫂心靈受到毀滅性打擊,失魂落魄到僵化狀態的情景突現出來,「不但」、「連」、「而且」3個連詞使文意層層遞進,極大地加強了語言負載。「即使」、「雖」、「也」與「不獨」的搭配,是典型的「魯迅式」的獨創。一系列虛詞的獨特組合、頻繁使用,使對祥林嫂的描繪顯得深厚濃重,沉實有力。

又如《阿Q正傳》中,「加以進了幾回城,阿Q自然更自負,然而他又很鄙薄城裡人……然而未庄人真是不見世面的可笑的鄉下人呵……」 [18]這兩個「然而」,惟妙惟肖地形容出阿Q思想的矛盾百出、荒誕可笑,顯示了阿Q精神上淺陋鄙薄的深刻戲劇性。「然而」這個副詞,在《孤獨者》中運用得更為獨到。魏連殳信中前半部連續用了六個「然而」,「然而要活下去」,「然而就活下去么?」「然而我還有所為……」「然而現在是沒有了……」「然而現在是沒有了……」「然而我勝利了」,這密集的轉折,表現出小說中人物心理巨大的沖突和深深的痛苦,靈魂在絕望中掙扎,雖是虛詞,卻令人讀到沉重,不愧為語言運用的典範。

在《阿Q正傳》中,魯迅多次用到了「似乎」、「彷彿」、「大約」這幾個詞。
他不知道誰和誰為什麼打起架來了。……他才爬起來,賭攤不見了,人們也不見了,身上有幾處很似乎有些痛,似乎也挨了幾拳幾腳似的……
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臉上打了兩個嘴巴,熱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後,便心平氣和起來,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別一個自己,不久也就彷彿是自己打了別個一般。……
他以為人生天地之間,大約本來有時要抓進抓出……,……大約本來有時也未免要殺頭的。……大約本來有時也未免要遊街要示眾罷了。
這些轉折連詞的使用,烘托出阿Q遲鈍、麻木、愚昧、蠢笨的低劣性格,尤其是阿Q對人生的理解,只是「大約」如何如何,將阿Q的渾渾噩噩表現得活靈活現,真當精妙到了極點。
魯迅同時也非常注重實詞的錘煉。首先是動詞的巧妙運用、涵義豐富。小說《葯》中一處動詞的運用,可謂最具代表性。「(康大叔)搶過燈籠,一把扯下紙罩,裹了饅頭,塞與老栓」 。

]這里描寫康大叔的動作,用了:搶、扯、裹、塞,都是一字不可易的。康大叔急於把華老栓的錢裝自己腰包里,所以動作很快,「搶、扯、裹」一系列動作連貫而迅速,更加突出康大叔的貪婪與凶惡;而華老栓迷信膽怯,心裡有鬼,甚至有點不敢接過人血饅頭,康大叔又怕他反悔,所以直接「塞」給了他。生動形象的動作描寫,令讀者對小說中的人物分外清晰,更加容易把握住小說的脈絡乃至主旨。再如《故鄉》中的「……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21] 「橫著」二字,把蕭索的場景一下子突現出來了,並且感覺那一幅畫綿延在眼前,心底卻是沉重。《阿Q正傳》里「太爺一見,滿臉濺朱」,活脫脫地把一個滿臉漲紅、情緒暴怒的人物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一件小事》中:「而且他對於我,漸漸的又幾乎變成一種威壓,甚而至於要榨出皮袍下面藏著的『小』來。」 [22] 「榨」強調被動、不得已的尷尬、窘迫之態。《祝福》中:「但是,談話是總不投機的了,於是不多久,我便一個人剩在書房裡。」 [23] 「剩」,表明了主人的冷漠,同時又包含「我」感受到被冷落後的的寂寞和無聊、壓力和不安。《孤獨者》中「……時常自命為『不幸的青年』或是『零餘者』,螃蟹一般懶散而驕傲地堆在大椅子上……」《離婚》中「……不知咋的忽而橫梗著一個胖胖的七大人,將他腦里的局面擠得擺不整齊了。」 [24] 「堆」本來是用來對物的,而「懶散驕傲」的身體,用堆來形容,使人物的動作更加具有一種可視化的效果;而「擺不整齊」用來形容人物的心境不寧和思緒的混亂,真可謂神來之筆。其次是形容詞的活用。如小說《社戲》中,「大約那彈性的胖紳士早在我的空處胖開了他的右半身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胖」和「朦朧」在這里都是形容詞用作動詞,這種活用,使得對人物和景色的描摹具有了一個動態的過程,對於讀者而言,自然能夠獲得更多的閱讀感受。「在台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描寫台上的演員,不以常規的寫法,只用一個寫色彩的詞「紅紅綠綠」來借代,簡潔明了、別具一格。

三、遣詞造句的個性化
魯迅小說中的語言,常常能使讀者覺得新奇而獨特,涵義豐富又給人很大的想像空間。這是魯迅小說語言運用獨創性的一個方面,具體表現在他在遣詞造句上的個性化。這樣的特點,在《阿Q正傳》這篇小說中尤為突出:

1、「不相能」。
小說中,統治集團由三大家族組成:舉人老爺、趙太爺、錢洋鬼子。作者在寫及三大家族之間關系時,兩次強調了「不相能」。一次是寫舉人老爺把箱子寄存於趙太爺家,人們議論紛紛時,作者說:「其實舉人老爺和趙秀才素不相能,在理本不能有「共患難」的情誼」;一次是寫趙秀才得到革命黨進城消息後,找錢洋鬼子商量如何革命時說「一早去拜訪那歷來也不相能的錢洋鬼子」。在這兩次敘述中,作者不但都強調了他們之間關系的「不相能」,且分別加上了「素」、「歷來」進行強調,這兩個詞用來修飾「不相能」是如此精妙。稍做分析,我們便能體會到作者的用意:①告訴讀者,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是根深蒂固的,他們從「不相能」到「共患難」,只是因為共同利益的驅使,其矛盾本質上不可調和;②啟發革命者,要戰勝統治階級,必須團結起來,聯合最廣泛的群眾力量。

2、「革過一革」。
或許第一次讀到這句話時竟而感覺有點別扭,但是仔細體會之後,卻發現實在是妙不可言。聯想一下,比如在現代漢語中,別人問有沒有讀過一本書,答「讀過一讀的」;這件事情有沒有考慮過,回答「想過一想的」;或者問周末的儀式去不去參加,說「去還是要去一去的」。很明顯,這種常用句式所表達的意味是大抵接觸過、事實上不怎麼了解;或者是即便做過了,也是隨便做一下,很敷衍地做一下。魯迅通過老尼姑之口說出「革過一革」,十分獨到地表達了這樣的意思:「假洋鬼子」一流,是形式主義的革命,是假革命。

3、「拍,吧~~~~!」
這兩個原本不是象聲詞的字,恰在小說中成了最凝煉而又精闢的象聲詞。
「拍,吧~~~~!他忽而聽得一種異樣的聲音,又不是爆竹。阿Q本來是愛看熱鬧,愛管閑事的,便在暗中直尋過去。似乎前面有些腳步聲;他正聽,猛然間一個人從對面逃來了。阿Q一看見,便趕緊翻身跟著逃。那人轉彎,阿Q也轉彎,那人站住了,阿Q也站住。他看後面並無什麼,看那人便是小D。
「什麼?」阿Q不平起來了。
「趙……趙家遭搶了!」小D氣喘吁吁的說。」
這是未庄人心惶惶,對「造反」一事「吃不準」之時。原本或許可以直接描寫是什麼人搶了趙家,什麼裝束,什麼行徑,是不是革命黨?但魯迅的高明之處,只用「拍,吧」兩字引入,繼而借阿Q的「格外膽大」,並且「細細的聽」,又「細細的看」,才知道「似乎有些嚷嚷」,「似乎許多白盔白甲的人,絡繹的將箱子抬出了,器具抬出了,秀才娘子的寧式床也抬出了,但是不分明」,這樣的處理,沒有繁瑣的敘述,卻能給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並且彷彿依稀的看到了未庄正在發生的「革命」。「拍,吧」這般精闢的用詞,除魯迅外確無第二人。「拍」這個詞,在《幸福的家庭》中也出現過一次,小說中僅用一個字,並且是通過主人公的「經驗」告訴讀者是「主婦的手掌打在他們的三歲的女兒頭上的聲音」,這是對故事情節的交待手法的一種絕對的創新。

⑼ 魯迅小說里人的人物描寫精彩部分精彩片段

1、《故鄉》中少年閏土的形象: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他正在廚房裡,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可見他的父親十分愛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許下願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了。他見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沒有旁人的時候,便和我說話,於是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
2、《故鄉》里「豆腐西施」的刻畫:
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
我愕然了。
「不認識了么?我還抱過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親也就進來,從旁說:
「他多年出門,統忘卻了。你該記得罷,」便向著我說,「這是斜對門的楊二
嫂,……開豆腐店的。」
哦,我記得了。我孩子時候,在斜對門的豆腐店裡確乎終日坐著一個楊二嫂,
人都叫伊「豆腐西施」⑹。但是擦著白粉,顴骨沒有這么高,嘴唇也沒有這么薄,
而且終日坐著,我也從沒有見過這圓規式的姿勢。那時人說:因為伊,這豆腐店的
買賣非常好。但這大約因為年齡的關系,我卻並未蒙著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卻
了。然而圓規很不平,顯出鄙夷的神色,彷彿嗤笑法國人不知道拿破崙⑺,美國人
不知道華盛頓⑻似的,冷笑說:
「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

閱讀全文

與魯迅小說中人物的誇張手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蕭陽葉雲舒免費閱讀小說名字 瀏覽:933
黑道狂徒小說全集 瀏覽:402
小說主角嫁衣神功 瀏覽:421
跟狼長大獵艷武俠小說 瀏覽:11
席倦小說女主角叫童畫 瀏覽:111
官場完本小說推薦不要穿越小說 瀏覽:723
已完本三國召喚類小說排行榜 瀏覽:474
玄幻小說男主有空間 瀏覽:783
小說主人公葉正天 瀏覽:992
勵志感動得好看的小說 瀏覽:80
求山村文筆好的完結小說 瀏覽:630
艾寶良有聲小說一綹長發 瀏覽:135
好看穿越虐心小說完本推薦 瀏覽:367
重生成為全王小說下載 瀏覽:167
老鎖匠小說閱讀答案 瀏覽:894
女主空間荒島生存小說 瀏覽:85
都市少年孟南77小說網 瀏覽:455
與都市神級少年相似的小說 瀏覽:314
蘇恬戰景硯重生的小說 瀏覽:459
女政客重生的小說 瀏覽: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