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孔子讀書故事 急用...
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毛澤東的讀書故事suweijie - BY - 2007-4-8 12:26:00幾十年來,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總是擠出時間,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來看書學習。他的中南海故居,簡直是書天書地,卧室的書架上,辦公桌、飯桌、茶幾上,到處都是書,床上除一個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書佔領了。
為了讀書,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動身體的幾分鍾里,有時還要看上幾句名人的詩詞。游泳上來後,顧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書本。連上廁所的幾分鍾時間,他也從不白白地浪費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選》和其他一些書刊,就是利用這時間,今天看一點,明天看一點,斷斷續續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開會或視察工作,常常帶一箱子書。途中列車震盪顛簸,他全然不顧,總是一手拿著放大鏡,一手按著書頁,閱讀不輟。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樣,床上、辦公桌上、茶幾上、飯桌上都擺放著書,一有空閑就看起來。
毛主席晚年雖重病在身,仍不廢閱讀。他重讀了解放前出版的從延安帶到北京的一套精裝《魯迅全集》及其他許多書刊。
有一次,毛主席發燒到39度多,醫生不準他看書。他難過地說,我一輩子愛讀書,現在你們不讓我看書,叫我躺在這里,整天就是吃飯、睡覺,你們知道我是多麼地難受啊!工作人員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書又放在他身邊,他這才高興地笑了。
認真地學,反復地讀
毛主席從來反對那種那種只圖快、不講效果的讀書方法。他在《讀韓昌黎詩文全集》時,除少數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細琢磨,認真鑽研,從詞彙、句讀、章節到全文意義,哪一方面也不放過。通過反復誦讀和吟詠,韓集的大部分詩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誦。《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小說,他從小學的時候就看過,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過。他看過的《紅樓夢》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種以上。一部《昭明文選》,他上學時讀,五十年代讀,六十年代讀,到了七十年代還讀過好幾次。他批註的版本,現存的就有三種。傑克·倫敦的「餓狼式」讀書法讀書方法是很重要的,
只要自己要學,都能學好。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② 孔子的讀書故事 特別簡短
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③ 孔子讀書的故事
1、誨人不倦
孔子一輩子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教書,他教導過許多學生,號稱「孔門學生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是一位良師,他講課時總是力求把要點講清楚,讓每個學生都能明白;而且孔子善於啟發,他總是耐心地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
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把學生的特長都開發出來。因此,孔子的學生思想都很活躍,而且許多人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比如顏回、子路等學生,在當時就是很有名望的人。正是由於孔子學問高深,教書育人,誨人不倦,後人才把他尊稱為「孔聖人」。
2、以漁夫為師
一天,孔子與眾學生在樹林里休息,孔子彈琴自樂。附近河岸邊的船上有個老漁夫,他問孔子的學生:「這位彈琴的老人是誰呀,」子貢說:「他就是以仁義、忠心而聞名的孔聖人啊。」漁夫說:「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愛啊。」
孔子聽到後,立刻走到漁夫面前,尊敬地拜了拜他,說:「我從小就開始求學,現在都69歲了,還沒聽過如此高深的教導,因此來向您請教。」漁夫毫不客氣地闡述了自己的見解。孔子聽了很受啟發,不斷地點頭。最後,孔子謙卑地對漁夫說:「遇到先生真是我的幸運,我願意做你的學生。」
3、不恥下問
生於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學問淵博,有學生三千,在當時便被人們尊奉為「聖人」。當時的人,從普通百姓到王公大臣,甚至是國君,有什麼不懂的問題都喜歡向孔子請教,在他們眼中,孔子可以稱得上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人。
然而,孔子並沒有因為眾人的推崇而驕傲自滿,他總是認為「三個人在一起走路,總有一個人可以做我的老師」,因而愈加謙虛謹慎。有一天,孔子去太廟參加魯國國君的祭祖典禮。他一進太廟,就向別人詢問祭祖典禮的事,幾乎把每個細節都問到了。
當時人有譏笑他說:「誰說『鄒人之子』(孔子的父親做過鄒縣的縣官,所以當時有人把孔子稱為『鄒人之子』)懂得禮儀,他來到太廟還不是什麼事都要向別人詢問~」孔子聽了那人的譏諷,一點也沒有感到羞恥,反而微笑著回答道:「我對於自己不明白的事,必定會向別人虛心請教。
這恰恰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如果明明不知道,卻假裝知道,而恥於向別人請教,那我就永遠不會懂得禮儀了。」孔子為了增長學問和見識,曾向許多人拜師學習。他向郯子請教過官名,向萇弘學習過音律,跟師襄學習過操琴,還向老子請教過《周禮》中的有關道理。
在當時,郯子、萇弘、師襄這些人的名聲都遠在孔子之下,然而孔子仍舊虛心向他們請教,學習他們的長處以彌補自己的不足,所以學問日益精進,成為一位對後世有著深遠影響的儒學大師。當時,衛國有一個大夫名叫孔圉,他聰明好學又非常謙虛,深受衛國國君的尊敬。
孔圉死後,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那種勤奮好學、謙虛謹慎的精神,特別賜給他一個「文公」的稱號。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有一天,在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
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還有很多,憑什麼賜給他『文公』的稱號呢,」孔子聽了微笑著說:「孔圉勤奮好學,頭腦聰明靈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他都會大方而謙虛地向別人請教,即使對方的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也一點都不因此而感到羞恥。
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是十分恰當的。」經過孔子的一番解釋,子貢終於心服口服了。
4、請教老子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息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
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5、韋編三絕
孔子幼年喪父,家境貧寒,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通過自學來獲得知識。從十五歲開始,孔子便發憤讀書,因為沒有人教,在學習上碰到難題就得到處找人請教。只要能解答自己的疑問,不管什麼人他都可以拜為老師。他請教過做官的人,也請教過普通老百姓。
教過白發蒼蒼的老人,也請教過頭上梳著小辮兒的兒童。因為虛心好學,學無常師,三十歲時孔子便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學者。 那時還沒有紙張,製作書籍的材料主要是竹子。一般是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竹簽,颳去上面的青皮,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刻字,稱為「竹簡」。
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寫成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書的內容全部寫上去以後,再用牢固的牛皮繩子把這些竹片按順序編聯起來,就可以閱讀了,這樣的過程就叫做「韋編」。由於一片竹簡只能寫很少的字。
所以如果一部書的字數很多的話,那就需要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像《易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聯起來的,因此相當沉重。孔子到了晚年才開始學《易經》。《易經》是很難讀懂的一部古書,孔子下了很大的工夫,才把它全部讀了一遍,還只是基本了解它的內容。
接著,他又讀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然後,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比較透徹的理解。此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同時也為了給學生們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易經》。這樣讀來讀去,把串聯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磨斷了好幾次,不得不換上新的再讀。
這種孜孜不倦的精神很讓人感動。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我能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易經》的文字與內容了。」
④ 孔子的小故事
1、發憤忘食
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訥小心,一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後,很不高興,怨道:你為什麼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弟子一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塗啊,現在我終於明白了。
今後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孔子一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吹一把,真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啊!
2、鳴鼓而攻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幹活,准備試行新法,向孔子請教,孔子剛好是站在保守一邊,於是氣憤無比,把冉求罵個狗血淋頭,冉求一再堅持自已的改革,於是孔子對眾徒發出追殺令:冉求不是我的門徒,你們一起向他攻擊吧!"論語。先進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3、以強凌弱
跖,一奴隸起義首領,士大夫蔑稱起義者為盜。孔子想游說盜跖走入正途,於是斗膽找了他,不料惹來盜跖一陣亂罵,罵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臉色如土,滿懷感羞啊!來,那些看著孔夫子就煩的人們有機會了。
跟著盜跖英雄一起罵:"你這死夫子,你不勞動卻吃得香,不紡織卻穿得好,整日搖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虛假做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之舉,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貴,你就天下最大的盜。
堯,舜興起後,設立百臣,商流放國君,周武王殺死商紂,從此社會都是以強凌弱。你所說的那一套,是我所唾棄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鑽營,虛偽巧詐的東西。
4、東家之丘
孔子名丘,老家山東,幾千年來幾乎無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時,並沒有如此名氣。[[孔子家語]]說:孔子的西鄰住著一老頭,卻不是鄰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會直呼其小名,說是俺東家之丘如何如何。
5、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⑤ 李長之的《孔子的故事》
仲尼是怎樣成為孔子的?——讀李長之《孔子的故事》
摘抄:
孔子在洛陽住了幾天,要離開了。老子依依不捨地給他送行,並且根據自己的處世態度,告訴他道:「我聽說,有錢的人給人送行的時候是送錢,有到的有學問的人給人送行的時候是贈幾句話。我沒有錢,姑且冒充一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送你幾句話吧。第一,你所鑽研的,多半是古人的東西。可是古人已經死了,連骨頭也爛了,不過剩下那麼幾句話。你不能把這些話看得太死。第二,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生的是時候呢,固然應該出門坐坐車,闊綽一下;如果生的不是時候,只要過得去,也就算了。第三,我聽說有句老話,會做買賣的都不把東西擺在外面,有極高的道德的人都是很朴實的。你應該去掉驕傲,去掉很多的貪戀,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這對你都是沒有好處的。一切事不要太任自己的性,這樣在家庭也不合適,在朝廷也不合適。我要告訴你的,就是這些話了。」(作者註:《史記·孔子世家》中老子語和《老子韓非列傳》中老子語祥略不同,現在綜合評述。)
在這個時期(指孔子在魯國執政時期),孔子雖然擔任司寇的官,可是他是反對刑法的。孔子曾經說過:「對人民如果光靠發布命令,又用刑法來強制執行,那是會使人民養成僥幸的習慣而不顧廉恥的;如果在政治上加以誘導,並用禮義來約束,人民卻會既有廉恥,又肯往好處走的。」(作者註:見《論語·為政》篇,第3章)
季康子又想多殺人,說是這樣就可以使社會秩序安定。他詢問孔子的意見,孔子說:「你執政,難道還需要殺人么?你堅決往好處做,人民就可安居樂業。上邊的人好比風,下邊的人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會順風倒下。」(作者註:見《論語·顏淵》篇,第19章)
關懷政治和熱中功名富貴是兩件事,但孔子在往日對這兩件事,是不大分得清楚的。孔子往日奔走,其中未嘗不帶有功名富貴的念頭。十四年的漂泊教育了他,他在這方面多少有些看開了。他這時說:「吃粗菜,喝清水,枕著胳膊睡一覺,這就是很大的樂趣。那種不是用正當手段得來的富貴,在我看實在和浮雲一樣呵。」他又說:「如果富貴真是一求就可到手的話,叫我給人趕車我也干;如果強求也未必到手的話,那就不如讓我愛做什麼做什麼了。」(作者註:見《論語·述而》篇,第16、12章)
李長之譯《關雎》:
關關叫著的雙鳩鳥,
停留在河裡小洲上,
苗條善良的小姑娘,
正是人家的好對象。
水裡的荇葉像飄帶,
左邊搖來右邊擺,
苗條善良的小姑娘,
睡里夢里叫人愛。
這樣的姑娘求不到,
起來躺下睡不著,
黑夜怎麼這么長?
翻來復去到天亮。
水裡荇菜不齊整,
左邊揪來右邊揪,
苗條善良的小姑娘,
鍾鼓迎來好歡喜!
* * *
大部分中國人和部分外國人都是知道孔子的吧!但是系統地了解孔子一生軌跡,恐怕就沒幾個人了。
之所以大段抄錄李長之先生書中的文字就是向讀友們推薦這本小書(正文才137頁),但作者確是大家(其作《魯迅批判》是魯研史上第一部成體系的專著,是唯一經過魯迅批閱的批評魯迅的專著)。
對於我這樣文言不過關的讀者來說,讀《孔子的故事》,真可以是悅然讀之。尤其是李長之譯的《關雎》,更是讓我又喜又羞:喜的是其語言的樸素,意境的美妙,閱感的靈動;羞的是我想起我上學時也翻譯過,但那是什麼呀!和長之先生的比起來,簡直蠢鈍得很!
抄錄第一段,是因為我崇尚這種為人出世的方式;抄錄第二段,是因為我信服這樣的思想;抄錄第三段,是因為我佩服孔子說理的形象化;抄錄第四段,是因為我欣賞作者寫作這篇文章的風格。
具體的評價我就不說了(也沒有資格說),可以看看正文前於天池、李書寫的推介。
古人雲: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套用一下就是:我們知道孔子,還要知道孔丘仲尼是如何成為聖人孔子的。
2006-2-28 團委
⑥ 關於孔子的小故事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臟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6)孔子的故事免費讀的小說擴展閱讀
常言道:「眼見為憑」,但眼睛所見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們可能經常以自己所見而下了判斷,判斷的根據可能依就以往的經驗,而經 驗的形成卻是依每個人不同的背景與各種因素而累積的,或多或少夾帶著個人的主觀意識。
如果只憑所見與經驗,同樣的事件卻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結果。對「人」無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傷害;對「事」可能因目標錯誤而功虧一簣。
⑦ 有關孔子讀書的故事
史書言,孔子的母親在他剛剛三歲的時候,就教他讀書識字,到四歲的時候,他已會念百餘字了。有一天,他的媽媽說:「昨天我教你的字會背了嗎?」
孔丘說:「 都記住了。
媽媽說:「那好 ,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覺,是和哥哥在一起。這天晚上,他鑽入被窩後對哥哥說:「 哥哥,媽媽教給你的字都記住了嗎?」
哥哥道:「都記住了。你呢?」
孔丘說:「一 我已經練了多遍,也許都記住了,可又沒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會的,娘一定非常傷心和難過。不行,我一定要起來再多練幾遍。」
哥哥被他這種刻苦學習、孝順母親的精神所感動,心疼地說:「天氣涼了, 別起來練了 , 就在我的肚子上寫吧。我能覺出對錯,也好對你寫的做個檢查!」
於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寫了起來。每寫一字,就念出聲來。可這聲音越來越輕,當他寫完最後一個字的時候,聲音也聽不到了。哥哥驗完他的最後-一個字 ,聽著他那均勻的呼吸,望著他甜中帶笑的睡容,既心疼又愛憐地笑了。
(7)孔子的故事免費讀的小說擴展閱讀
讀書可以提高觀察力。有人說,境界就是能看到別人沒看到的風景,聽到別人沒有聽到的聲音,想到別人沒有想到的道理。「《詩》可以觀」,說的就是閱讀可以提升人的觀察力。
無論是閱讀文字書籍,還是閱讀無字的生活,都是在鍛煉觀察的能力。孔子在回答不同人關於「孝」的問題時,給出了「無違」「敬」「色難」的答案,這可以看出孔子對這些問題的人都有到位而深刻的觀察,從而給出有針對性的答案,引導他們盡孝。
⑧ 《孔子的故事》全文
親愛的樓主你好!
你要的書籍已經上傳至附件
閑暇之餘請查收
希望您能滿意!
by:跳跳
★我愛電子書團隊★
⑨ 孔子的故事
《史記》記載一日孔子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
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回頭對弟子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經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震動朝野。
以後《史》、《志》有關章節都有記載。據《史記》記載,甘羅十二歲拜丞相時,還拿項橐作比喻,說服文信侯呂不韋讓自己出使趙國。南宋大儒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勸諸後生說:「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蓋出於此。
(9)孔子的故事免費讀的小說擴展閱讀:
主要思想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28]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⑩ 《孔子的故事》第一章
經過大約十四年的游學生涯之後返回魯國,將餘生精力貫注於文化教育事業。他一邊繼續講學一邊對《詩》、《書》、《禮》、《樂》、《易》進行刪訂,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繼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晚年的孔子受到較高規格的禮遇,但生活上迭遭不幸, 獨子孔狸,得意門生 顏淵、子路早逝。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於家中。 孔子去世後,他的思想在弟子們的傳播下迅速發展,孔子的地位日益升高,漢初開始被尊為有王之道,無王之爵的「素王」。自公元元年被漢平帝追謚為「褒成宣尼公」之後,孔子的封號不斷增加,如「文聖尼父」、「先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萬世師表」等等。兩千多年來,孔子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哲學、政治學、社會倫理學、教育學、歷史學、文學藝術、禮儀風俗等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為中化民族文化精神的構建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孔子的學說並不是空洞的理論說教和封建教條,而是一門高超的處世藝術,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身、立德、立言、自知、知人,成就人生大業的不二法門。孔子主張人們要順天應人,建立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學以致用,言行一致,學行並重, 以君子之風去處世,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優良的人格形象在社會上建功立業,實現自我價值,走上人生的成功之路。 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孔子神聖的殿堂,聆聽聖人的福音,讓聖人告訴我們成功的秘訣,人生的真諦。 第一章 學而 (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釋義: 《論語》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既是整部論語的總綱,也是聖學仁道的綱領。這一句對閱讀和理解《論語》的微言大意,准確把握論語的思想內涵十分重要。我們中國的文字在古代內涵非常豐富,往往一個字就包含了一個思想,一個觀念,不象現在的語匯這樣淺顯蒼白。現在我們一般把「學習」作為一個詞理解,在過去學和習是兩個概念,是分開來講的。學有讀書學習的意思,但在《論語》中「學」不僅僅是現在所謂爬桌子啃書本意義上的讀書學習,而是指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身立德,堂堂正正做人的學問。「習」也並不是讓學生沒完沒了地復習功課,而是實習、見習、實踐的意思。開篇的這句話是聖人告訴學生們,一個人立身於天地之間,如何才能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這件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如何做人是人生的一個大問題,這門學問需要在作人,做事上,在生活實踐中不斷地去體會、思考、印證,當有所收獲、有所領悟的時候,那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朋」也不是現代意義上吃吃喝喝的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的知已。「遠」不僅有遠方的意思,而且包含著 人與人在思想 、觀念 、情趣 、志向等心靈上無法丈量的距離。鍾子期和於伯牙的故事可以說是對這段話最好的註解。「高山流水」人生得一知己當然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人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慍」是指內心的怨憤,心理不平衡。一個有真學問而且徹悟了人生真諦的人,也許不會被世俗社會所理解,但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能泰然處之,內心裡如春風吹拂,不會有絲毫怨天尤人的念頭,這樣的人格修養才是真正君子的修養。 (原文)有子曰 :其為人也孝悌 ,而好犯上者 ,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釋義:這章的關鍵是孝 、悌這兩個字。「孝」是「父慈子孝」之孝 ,就是說父母對子女付出慈愛 ,子女回過頭來孝敬父母 。兄友弟恭,哥哥對弟弟好,弟弟自然對哥哥恭敬,孝和悌是相對的,是父子、兄弟之間感情的雙向交流。後世有一種說法叫「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其實這是遲至宋代才形成的一種思想觀念,與真正的孔孟之道已相去甚遠,聖人自己都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為人父母者既不是聖人又不是神仙怎麼可能沒有不是?在先秦典籍《易經》中便有「干父之蠱、干母之蠱」的卦辭,是說做父母的雖然一時糊塗做了錯事,但做子女的要以極大的愛心,站在子女的立場上去體諒他們,所以孔子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父母有了不對的地方要去勸諫,如果執意不聽,那也就算了,但仍然要對他們尊敬如常,不心生怨恨,這是為人子的本分。 孔子所謂「父父、子子」是告訴人們,做父母的要有做父母的樣子,做子女的要有做子女的准則。做父母的要對子女付出做父母的愛心,盡到一個做父母的責任,做子女的回報父母要有做子女的誠意,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是必然的因果。如果身為父母不成其為父母,或者做父母的不盡慈愛之責,只是單方面地要求子女盡孝,這是違反情理的。「孝」、「悌」是父母、子女、兄弟之間真情的表現,是愛的延續和反饋。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 ,一個人具有孝 、悌的真情至性 ,就不會犯上,既然不會犯上,那麼就不會做出作亂的事。因為這種人做事有分寸有原則,他們會從根本上通過孝、悌確立自己的人生觀和內在的品格修養,於是他們的為人處事之道也就自然產生了。就此而言孝、悌不就是做人的根本嗎?。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釋義 :巧言 ,就是語言上的矯飾偽詐,能說會道 ,吹牛拍馬,阿諛奉承。有些人說話很漂亮,冠冕堂皇,滿口仁義道德,態度上表現的很真誠。但是要注意,這種言過其實的表演不是他本來的面目,這種人內心真正仁義的成分不多。「令色」是指表面態度很誠懇的樣子。巧言令色的人有時候確實能得到人們一時的贊許,但決不可能長久地蒙騙世人,當人們一旦看清他的真面目的時候,他得到的只有世人的鄙視和唾棄。所以只有真誠才是一個人長久的立身處世之道。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釋義:曾子是孔子的學生,少孔子四十六歲,不愛說話,樣子有點拙,但很有智慧。他繼承了孔子的事業,被後世尊為宗聖,孔子的孫子子思是他的學生,被後世尊為述聖。曾子說,我在向老師學習做人的學問上只把握了一個簡單的原則,那就是每天要從三個方面反省檢點自己的行為。第一,「為人謀而不忠乎」,就是答應了別人的事,自己是不是盡心盡力去辦了。「忠」在古代指對任何一件事都盡力地去做。第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和朋友相處是不是有失信的地方。第三, 「傳不習乎」,老師教給我作人做事的道理,我是不是真正在生活實踐中身體力行了。在社會處於劇烈變化,人們的人生信仰發生危機的時候,如何才能保持自己的人格操守,聖人告訴我們的自省之法毫無疑問是行之有效的良策。 (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 ,使民以時。 釋義:「道」是治理領導的意思。「國」字在過去指一個地方的政治單位,現在我們講的國家,在過去叫「天下」。「乘」在古代是以戰車、壯丁、田賦合在一起計算的,指一個地方政治單位的綜合實力。一乘戰車有四匹馬,車上有三名甲士,七十二名步兵,後勤人員二十五人。千乘之國是當時一個中等實力的諸候國。 這是對身居要職手握重權者而言的。作為一個管理千乘之國的領導人,要有敬業精神,在其位謀其政,對國計民生的事要認真負責,對社會,對人民的承諾一定要兌現,這樣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愛戴。在工作作風上要「節用而愛人」,不奢華,不鋪張,本著節儉的原則愛護屬下、體諒百姓,減輕人民負擔。需要征調百姓做公益勞動的時候注意要「使民以時」,把握好時間,盡量避開農忙季節,不搞天怒人怨,勞民傷財的事。這樣的領導人才能得到人民的愛戴和擁護,才能 把自己領導的國家治理的繁榮昌盛。 (原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言,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釋義:作為一個人,一個為人子弟者,要做到在家裡孝順父母,在外邊對朋友,對同學,對一般人都像自己的兄弟一樣友愛。而且「謹而言」,作人謹慎,不亂吹牛說大話,在社會上和人打交道言而有信。同時又「泛愛眾」,對整個社會有博大的胸懷和愛心。喜歡和有學問、德行修養好的仁人君子親近來往。「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些都做到以後,如果還有精力,就去探討歷史文化和作人做事上的學問。在《論語》中「文」並不是單純指我們現在所謂的文學或語文知識,而是指為人處世的藝術修養,當然也包括文學、藝術的陶冶。 (原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釋義 :子夏是孔子的學生 ,比孔子少四十四歲 ,他的名字叫卜商。孔子死後,他繼承老師的思想從事社會教育工作,戰國初期在河西講學,當時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這一段是子夏說的話。「賢賢易色」的第一個賢字是動詞,第二個賢字是名詞,指賢人——有學問修養的人。「色」 指態度、神色、表情。「賢賢易色」是說我們對有學問和德行修養好的人不僅從內心裡,而且在態度上要肅然起敬,表現出對賢者應有的尊重。孝順父母重要的是要做到盡心盡力,並不一定每件事都要和別人攀比,如果事事和別人家比,那麼窮人家便會無孝子了。「事君能致其身」的「君」在古代是對有學問,道德修養好的人的尊稱。「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當一個君子選定了自己所尊敬的人,那麼追隨他,為他做事的時候就要全心全意,全身心地投入。同時,在社會上與朋友相處要言而有信。子夏認為「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以上這幾條一個人如果在為人處世中都能做到,盡管他沒有讀過多少書,沒文憑,沒學歷,但是這個人在做人上其實是有真學問。在這里子夏明確地告訴我們,「學」就是踏踏實實做人的學問,是人生的修養,是處世的藝術,不是進了個什麼學校拿了個什麼文憑那麼簡單的事。社會上有一種人文憑證書拿了一大堆,專業知識也不錯,但是為人不真誠,做人沒有信用,在做人的問題上亂七八糟,毫無章法。我們說這種人有知識但沒學問。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否則勿憚改。 釋義:過去把這一章的「重」註解為莊重,就是把臉搭拉下來,做出威嚴的樣子,因為不這樣學問就不穩固。把「無友不如已者」註解為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這樣理解現在看來有些牽強。在這里「重」可以理解為自重的意思,孔子告訴弟子們, 做人要自尊自重 。一個人如果飛揚浮躁,不自尊自重,自己不把自己當東西,就會毫無威信可言。不管你有多少知識、多大的能耐,在社會上也得不到正常的發揮,一切所學將會付之流水。「無友不如已者」是說做人不要總覺得別人不如自己,不要看不起任何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人不僅要自重而且要尊重別人,要看到別人的長處,如果發現了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要勇於面對,不要怕改正,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原文)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釋義:這一句過去是這樣解釋的:對死去的先人要懷念他,如果大家都孝順父母,社會風氣就趨於厚道了。就孝道而言,這樣講不能說不對,但也可以這樣認為「慎」就是慎重,「終」就是結果 ,「遠」就是遠因。用現在的話說,一個人做事,一定要慎重地考慮它的前因後果,做事的動機和方法一定要正,不搞歪門邪道。要想有個好結果,就要有個好開始,大家明白了這個道理,作人做事就會考慮前因後果,就不會亂來,這樣的話,社會風氣自然就會厚道嚴謹、純朴良善了。 (原文)子禽問於子貢曰 :夫子至於是邦也 ,必聞其政 ,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釋義 :這一 篇是孔子 兩個學生私下裡的對話 。子禽名亢,字子元,少孔子四十歲。子貢是孔子學生中在政治、軍事、經濟、外交各方面都很傑出的人才。有一天子禽問子貢,我們的老師每到一個地方,必定要了解那裡的社會政治狀況,他是想在那裡求官做,還是要給他們點什麼?子貢沒有正面回答子禽的問題,而是對他說,我們的老師溫、良、恭、儉、讓、以得之。我們的老師不象一般人,遇到出頭露臉有好處的事就搶著干,而是謙讓給別人,實在推不掉才勉強自己做,如果你認為老師是為了求官,恐怕和別人的做法也不一樣吧! 溫是溫和、平和。良是善良有道德。恭是恭敬嚴肅。儉是節儉,不張揚奢華。讓是謙讓。五個字概括了孔子的風度,性格,修養和作為聖人的風范。所以子貢對子禽說,你問老師究竟為什麼,就要知道老師的為人,如果你認為老師在政治上有什麼理想和追求,那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實際上子貢非常了解自己的老師,他知道老師的理想是使動盪的社會恢復到文明道德,祥和安定的秩序中,這一點不是普通人所能理解的。 (原文)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釋義:「父在觀其志」的志 ,在古文里解釋為意志,它包括思想、態度。為人子者,當父母在世的時候,做子女的在他們面前要言行一致,有正確的做人原則和高尚的志向。父母死後,在沒有父母管束的情況下,仍然能一如既往,三年不改初衷,這個人可以說就是一個孝子了。 (原文)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釋義:中華民族是一個文明禮義之邦,有道是「有禮走偏天下,無禮寸步難行」。「禮」是一種儀范,是社會的、家庭的、個人的秩序和行為規范,大至國家事務,小至個人的起居往來言行舉止都有一個規矩。那麼禮是干什麼的?講禮什麼好處?有子告訴我們,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協調和維持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平衡。上下左右,親友鄰居,人與人之間言語謙和,舉止得體。互相之間相處都彬彬有禮,那是一個人素質和教養的體現,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所以說要構建和諧的社會氛圍,禮儀文化的倡導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在這里「先王」不是特指某個皇帝,而是指中華文明的歷史源頭,也可以理解為前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先人留下來的「禮」是盡善盡美的,無論家事國事只要照「禮」的精神去處理,做事以禮義為先,做人就不會出問題。但是聖人提醒人們,「有所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雖然說「禮之用和為貴」,但是做啥事都有要有一個尺度,不能過了頭,講禮也要有所節制,「知和而和」需要調整就去調整,但做過了頭就不好了。「禮之失也煩」盡管說禮多人不怪,但過了分就會流於虛偽煩瑣,讓人討厭。現在的日本國仍然保持著見面鞠躬的禮節,「初次見面,請多關照」然後互相鞠躬表示禮貌尊重,非常文明,但是如果過了頭,說一句話彎一次腰,那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所以聖人提醒大家,講禮儀是對的,但也要有個分寸,不能過了頭。講禮最重要的是把握它的精神實質。不是為了禮的表面形式,如果違背了禮的精神實質,就會流於虛偽、謅媚、煩瑣,那是不可以的。 (原文)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釋義:中國文化提倡仁、義、禮、智、信。那麼信有什麼好處?有子告訴我們,「信近於義」。義就是的俠義,路見不平,撥刀相助,為朋友兩脅插刀。講信用的人一諾千金,擲地有聲。「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對人、對事從內心裡嚴肅恭敬認真莊重,就基本符合了禮的精神,以這樣的人格修養去處世就可以避免無謂的恥辱。「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因就是事情的起因、動機。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首先顧及自己的親人,然後推已及人,象這樣的人,是值得尊敬的,這不能說是自私,因為這個人不是一個六親不認的人,這種人有感情重親情,善良有同情心,一般來說做事會關照前後左右 。有子認為,這樣的人是可以尊敬效法的。 (原文) 子曰 :君子食無求 ,飽 ;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釋義:聖人認為,真正的君子並不追求生活的奢侈,吃飯的主要目的是吃飽。住的地方不追求豪華氣派,只要差不多能安身就可以,不貪求過分的安逸和享受。但是他們處理問題敏捷果斷,絕不不拖拖拉拉,敷衍了事,而且「慎於言」,不亂說話,不信口開河。「就有道而正焉」,潛心學習作人、做事的道理,端正自己的品質修養,這就是君子做人的態度。 (原文)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釋義:這一段是師生之間的對話。有一天,子貢問孔子,如果一個人雖然處於貧困之中,但是不低三下四,不去諂媚於人;發了財,有了錢,得意了,也對人不驕橫,這樣做你認為怎樣?孔子對子貢說,這樣做當然好,但「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你是個窮光蛋,沒有社會地位,但不向有錢有勢的人低頭諂媚,很難能可貴,但是你心裡很落寞,不舒服,這說明你的修養還不到家。你有錢,富貴了,對人不翻白眼,不驕人,在心裡仍然有優越感,覺得自己高人一頭,事實上,修養還是不到家。如果身處貧困之中,能安之若素,泰然處之;雖然富有,卻能夠在如何做人的大學問上不斷追求,在為人處事上處處禮貌合度,那才是做人的高明境界。子貢領悟了老師的意思。他說,我明白了,《詩經》上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看來做人和做玉器是同樣的道理,需要不斷完善才能成器。孔子很高興子貢領會了自己的意思,告訴他,你懂了這個道理,現在可以開始研究《詩經》了,因為你能舉一反三「告諸往而知來者」,我給了你一個提示,自己就推敲出了別的道理。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釋義:這一段是全篇的歸結,也是中心之所在,一個人不怕別人不了解你 ,最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 ,與開篇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首尾呼應。作為君子,決不會怨天尤人,不會對別人的不了解,對社會的不接納而憤憤不平。他最擔心的是怕自己坐井觀天,對周圍的人和事,對整個社會不了解,成為一個鼠目寸光,胸無大志的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