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那有關於知青,文革時期的小說
做知青的日子
景沫竹
每當我驅車走到八達嶺角下時,總有一種說不明白的興奮,無論那山是蒼翠的還是荒涼的,我都能感到它很親切,彷彿是回到了闊別已久家鄉一樣。那是因為在我的生命里曾經有五年,也就是說有1825天,是在那大山深處長過的。現如今,每每想起那做知青的日子,總是很有感慨的和朋友們說,那些日子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日子。
從城市到農村,從學生到農民,這樣一個巨大的反差,突然一下子降到一個只有17歲的小姑娘頭上,那時的我根本不知道下鄉是怎麼一回事,一種青春期的叛逆,想早些離開家庭,離開父母嚴厲的教育,想試一下自己的獨立能力。就這樣,我成了一名光榮的知青。
做知青的日子真的是很苦,可也很快樂。有兩件事我至今難忘:
抗旱
1976年的春天特別的乾旱,生產隊組織社員們擔水點種,就是從村裡挑水到山坡上,挖一個坑,澆一碗水,種一粒玉米種子,(我插隊的地方是在大山深處,沒有平地,莊稼都種在山坡上,沒有水。)我和其它社員一樣從村裡挑水上山坡,社員們挑水走的慢慢悠悠,還時不時地從左肩換到右肩,而我卻不會,肩上的壓力越大,腳下的步子越快,走不了多遠就停下來休息,揉一揉壓的很痛的肩膀,有人過來了還裝出一臉不在乎的樣子,生怕貧下中農們說我吃不了苦,嬌氣。挑了兩趟,我的肩上就象是壓了一座山似的,越來越重,腳步也越來越亂了,上面肩痛,下面腳痛,不敢坐下來休息,強忍著,趁回到村裡挑水時,上趟廁所,多磨曾一會兒。中午休息時,看看又紅又腫的肩膀,心裡很委屈。要命的是下午一出工,扁擔一上肩,我「呀」的一聲叫了出來,那種痛上加痛的滋味用文字很難說出來,那一下午怎麼難過是可想而知了。到了晚上收工回家洗臉時才發現,襯衣和肩膀的肉皮粘在了一起,脫不下來了,忍了幾次也沒有拽下來,最後還是房東大嬸用唾沫拍在我的肩膀上,一點一點撕下來的,昏暗的燈光下肩膀上滲出一層似油似水的小珠。我沒事了,大嬸卻哭了。
秋收
下去的第一年,覺得農村的一切都很新鮮,從春播到夏鋤,再到秋收,這個過程是實實在在的,有苦、有累,卻奠定了收獲的基礎,尤其是到了秋收的時候,那種感覺是再好不過了。
到了九月末,山裡美極了,山上的草黃了,山坡的莊稼該黃的黃了,該紅的紅了,該彎腰的彎腰了,空氣里彌漫著果實的清香,社員們就忙著往回收糧食了。這個季節,我們就拿一把鐮刀出工,不是割高糧,就是割穀子、割粟子,穀子和粟子割後要捆成捆兒,一個一個立在地里,很整齊,很好看,收工時背回村裡,放在場院上曬干後脫粒。到了十月初,村子裡就更熱鬧了,場院里的莊稼放不下了,就堆在街邊,村民們自家的玉米剝了皮曬在房頂上、屋檐下,金黃金黃的。村子裡不分時候的有裝滿莊稼的馬車回來,整個村莊籠罩在豐收的喜悅中。吃完晚飯,社員們主動到場院上加班,場院上高高掛起一盞很亮的燈,脫粒機不停地轉著,旁邊堆起越來越高的穀子,機器轉的歡,旁邊的社員鏟的也快,,脫出來的穀子有小山一樣高了,再安上一台谷風機,機器一開,穀子從一邊進去,從另一邊高高地揚出來,一條優美的拋物線固定在空中,塵土隨微風吹到遠一點的地方,飽滿的穀子重重地落在了場院中間,接下來就是排成隊的社員們拿著口袋裝糧食了。星月當空,已是後半夜了,生產隊的大喇叭響起來了「社員們注意了,聽到廣播後到東場院去分穀子」。隨後的腳步聲和笑聲震碎了山村夜的寧靜。穀子還沒扛回家,大喇叭又喊起來了「社員們注意了,聽到廣播後到南場院去分黃豆」。這樣的廣播在那個季節多是在後半夜響起。村民們往往是剛鑽進被窩,就又興奮的爬起來。天亮了,村民們一個個精神飽滿,紅光滿面地走出家門,又重復著昨天的勞動和快樂。
到了十月下旬,山裡的天氣就很涼了,夜幕降臨後,年長一點的社員們手拿墊子,身披棉襖聚集到場院上,三五成群地圍坐在一起,開始搓玉米了。年輕人不願意掙這樣的工分了,糧食收回來了,他們也要收回愛情。
這就是我做知青的日子。31年過去了,現在在大都市的生活節奏加快了很多,盡管生活、工作都現代化了,可我再也沒有體驗過做知青時那快樂無憂的日子和心情了。
⑵ 知青小說有哪些
70年代抄後期至80年代初期帶襲「傷痕」性質的知青小說,寫苦難歷程,以血淚的控訴為特徵:
葉辛《蹉跎歲月》,竹林《生活的路》,禮平《晚霞消失的時候》
80年代前期具有「回歸」傾向的知青小說,寫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義,以對知青生活正面價值的肯定為特徵:
史鐵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梁曉聲《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張承志《黑駿馬》,王安憶《本次列車終點》。
80年代中期以後是具有「反思」性質的知青小說,以對人性扭曲的思考為特徵:
朱曉平《桑樹坪紀事》,張抗抗《隱形伴侶》,陸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陽》,老鬼《血色黃昏》,李銳《合墳》。
90年代至2000年代後,這代知青已進入中、老年,時有冷峻回憶錄,紀實作品,或伴有根據自己知青親身經歷創作的文學作品出現:
劉海 《青春無主》
我只看過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不錯。起碼像我這樣對知青這段歷史完全沒有體會共鳴的都能好好看完。
⑶ 關於文革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小說
《男人的一半都死女人》——張賢亮(他寫了很多都是知青小說)
《綠化樹》——張賢亮
《傷痕》——中國知青文學的第一篇小說
《分界線》——張抗抗
《一個冬天的童話》——遇羅錦
《在小河那邊》——孔捷
《鋪滿鮮花的道路》——馮驥才
《狂戀》——史鐵生
《我遙遠清平灣》——史鐵生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曉生
《今夜有暴風雪》——梁曉生
《雪城》——梁曉生
《西望茅草地》——韓少功
《黑駿馬》——張承志
《北方的河》——張承志
《本次列車終點》——王安憶
《血色黃昏》----老鬼
⑷ 求好看的青春傷痕小說``
你看過夏至未至嗎?也是郭敬明的,好看!!!不過也很悲,或者是安妮寶貝寫的,都很好看,張小嫻也不錯,說得很精闢!
⑸ 在哪能在線閱讀梁曉聲的《知青》小說
有小說版,才出版一周左右的時間,好像是青島出版社獨版的,在網上新浪讀書里正在連載,別處就沒有了,我就最後幾章沒看了,慢慢等吧
⑹ 誰知道一些比較經典的知青文學的書啊。。。。
比較出名的有這幾個:葉辛《蹉跎歲月》,叢維熙《北國草》,梁曉生《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張承志《黑駿馬》,史鐵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
總述:
中國知青小說
第一階段: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初期帶「傷痕」性質的知青小說,寫苦難歷程,以血淚的控訴為特徵。 主要作品:
葉辛《蹉跎歲月》
竹林《生活的路》
孔平《晚霞消失的時候》
第二階段:80年代前期具有「回歸」傾向的知青小說,寫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義,以對知青生活正面價值的肯定為特徵。主要作品:
史鐵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
梁曉聲《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雪城》、《年輪》
張承志《黑駿馬》、《金牧場》
王安憶《本次列車終點》
第三階段:80年代中期以後是具有「反思」性質的知青小說,以對人性扭曲的思考為特徵。主要作品:
朱曉平《桑樹坪紀事》
張抗抗《隱形伴侶》、《分界線》
陸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陽》
老鬼《血色黃昏》
李銳《合墳》。
老鬼的《血色黃昏》
第四階段:九十年代,大多已成名的知青作家轉向非知青題材,但是知青文學並未斷檔,反而有更多長篇問世和有特點的中篇,展現了以前知青作品中未出現過的知青生活內容和感情體驗。經過歲月沉澱,思考更為深刻。主要作品:
郭小東《中國知青部落》
趙維夷《老插春秋》
芒克《野事》
米琴《芳草天涯》
劉軍《噩戀》
韓乃寅《遠離太陽的地方》
李晶,李盈《沉血》
王小波《黃金時代》
李銳《黑白》
劉醒龍《大樹還小》
同時,在九十年代,還大量涌現出知青回憶錄以及報告文學,主要有:
鄧賢的《中國知青夢》
白描《蒼涼青春》
黃堯 等《輝煌的青春夢》
金大陸《苦難與風流》
章德寧、岳建一 主編《中國知青情戀報告》
姜昆 主編《中國知青回憶錄》
《北大荒風雲錄》編輯委員會《北大荒風雲錄》
《草原啟示錄》編委會《草原啟示錄》
陝西插隊知青的回憶錄《情系黃土地》、《回首黃土地》
山西知青的回憶錄--《老插話當年》
武漢知青回憶錄《我們曾經年輕》
女知青回憶錄--《青春方程式》
參考:
http://dict.you.com/w/bk%3A%E7%9F%A5%E9%9D%92%E5%B0%8F%E8%AF%B4/#
⑺ 什麼叫傷痕小說
傷痕小說是社會主義新時期小說創作的第一種全新文學題材。
20世紀70年代末,禍國殃民的「四人幫」被一舉粉碎,「文化大革命」宣告結束。經歷了十年動亂,從「四人幫」專制主義桎梏下解放出來的人民,從而投入到了揭批「四人幫」的運動。
一度被禁錮的小說創作和整個文壇出現了生機,涌現出一批以揭露「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創傷」,譴責極左路線的破壞為核心的小說作品,被稱為「傷痕小說」。
在當代文學史上,「傷痕小說」主要是指暴露「文革」十年災難、揭露「文革」十年的黑暗現實給黨和國家造成危害、給人們心靈造成創痛的小說,其主題是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揭露林彪「四人幫」,鞭撻丑惡靈魂,同情人民的遭遇,禮贊美好的情操。
開山之作是劉心武於1977年11月在《人民文學》發表的短篇小說《班主任》,得名於盧新華於的短篇小說《傷痕》,它包括:以知青題材為主的「傷痕小說」,如竹林的《生活的路》、老鬼的自傳體小說《血色黃昏》等;周克芹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等農村題材的「傷痕小說」;叢維熙所開創的「大牆文學」以及莫應豐的《將軍吟》等揭露「文革」專制的「傷痕小說」,以及張弦的愛情小說,張賢亮的「章永璘」系列,甚至蘇童一部分以「文革」中的「香椿樹街」為背景以青少年為寫作對象的作品,如《刺青時代》、《城北地帶》等。
參考鏈接:傷痕小說_網路
http://ke..com/view/945217.htm
⑻ 馮驥才的兩部「傷痕小說」
馮驥才並沒有傷痕小說,他只是評價過傷痕小說
⑼ 求關於知青的優秀小說。
小說:張承志的<<黑駿馬>>張賢亮的<<綠化樹>>梁曉聲的<<今夜有暴風雪>>等,老鬼的<<血色浪漫>>也值得一看,近期比較吸引人的是都梁的<<血色黃昏>>風趣幽默中帶著感傷. 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初期帶「傷痕」性質的知青小說,寫苦難歷程,以血淚的控訴為特徵。主要作品:葉辛《蹉跎歲月》,竹林《生活的路》,孔平《晚霞消失的時候》。第二階段:80年代前期具有「回歸」傾向的知青小說,寫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義,以對知青生活正面價值的肯定為特徵。主要作品:史鐵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梁曉聲《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張承志《黑駿馬》,王安憶《本次列車終點》。第三階段:80年代中期以後是具有「反思」性質的知青小說,以對人性扭曲的思考為特徵。主要作品:朱曉平《桑樹坪紀事》,張抗抗《隱形伴侶》,陸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陽》,老鬼《血色黃昏》,李銳《合墳》。 梁曉聲是知青小說的典型作家,他的創作多以知青題材為主,有人稱他的作品為「北大荒小說」,多描寫北大荒的知青生活,真實、動人的展示了他們的痛苦與快樂、求索與理想,深情的禮贊了他們在逆境中表現出來的美好心靈與情操,為一代知識青年樹立起英勇悲壯的紀念碑。代表作有《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雪城》、《年輪》等,長篇小說《雪城》最為出色;後期作品開始探討現實與人性,長篇《浮城》以社會幻想的形式展現了作者對人類末世預測,十分深刻。其作大多被香港、台灣出版,並譯為英、日、法、俄等國文字。 自1979年起知青文學作品開始增多,而且與文革中的知青作品有了明顯分野。比如涉及到上山下鄉陰暗面及知青的悲慘遭遇。這時期影響較大的作品有竹林的小說《生活的路》,葉辛的小說《蹉跎歲月》及孔捷生的短篇小說《在小河那邊》。八十年代初和中期是知青文學的高峰,出現了一大批懷舊的作品。這些作品可分三類。第一是寫知青與農民,牧民等的情誼。代表作有張蔓菱的《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陳村的《我曾經在這里生活》及懿翎的《十三界》等。第二是表現知青的理想主義,英雄主義。代表作有梁曉聲的《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及曉劍的《世界》和《青春夢幻曲》。張承志的作品《金牧場》等兼有以上兩類的內容。第三是寫知青回城後感到不盡如意而懷念鄉村或兵團生活,如陸星兒的《達紫香悄悄的開了》,孔捷生的《南方的岸》等。八十年代中後期,出現了一批用批判眼光反思上山下鄉運動及知青歷史的作品。比如孔捷生的《大林莽》,阿城的《樹王》,張抗抗的《隱形伴侶》以及李曉和王明浩的系列短篇小說。然而,把知青文學的發展概括為從傷痕到到舊到反思等是過於簡單化了。很多作品不能歸入這些類別,能歸入的作品也遠遠非這些類別能概括。比如老鬼的《血色黃昏》既有強烈的"傷痕"特點又表現了知青的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即使同是表現知青理想主義的作品,不同作家也都強調的是不同的側面,表現的是不同的主題。另外如喬雪竹的《尋麻崖》,彭瑞高的《賊船》和阿城的《棋王》等都是極有特色又比較深刻的作品,但無法歸入以上任何類別。知青文學的內容實際相當豐富,從不同視角,不同側面反映了知青的獨特生活體驗,是歷史學家和政治學家的書遠遠不可能囊括的。 九十年代,大多已成名的知青作家轉向非知青題材。但是知青文學並未斷檔,反而有更多長篇問世。比如郭小東|的《中國知青部落》,趙維夷的《老插春秋》,芒克的《野事》,米琴的《芳草天涯》,劉軍的《噩戀》韓乃寅的《遠離太陽的地方》,李晶,李盈的《沉血》等.這些作品都展現了以前知青作品中未出現過的知青生活內容和感情體驗。還有一些中短篇也極具獨特視角。比如王小坡的《黃金時代》解剖了知青所處的政治環境,李銳的《黑白》表現了知青理想主義的虛幻成份,劉醒龍的《大樹還小》從老鄉的角度寫知青。九十年代的知青作品頗有內容,然而都沒引起大陸評論界特別注意。就連2000年出版的最新研究知青的專著,姚新勇的《主體的塑造與變遷:中國知青文學新論(1977-1995)》,主要論及的也大多是八十年代小部分較有名氣的知青作家的作品。原因之一是,九十年代"知青題材"在大陸已經"過時"。代之而起的寫改革,反貪,性愛,婚外情等等的作品吸引了讀者和評論界的注意。 九十年代更受矚目的是大量涌現的知青回憶錄以及報告文學。後者最出名的是鄧賢的《中國知青夢》。該書揭露了大量雲南農場知青受迫害,被虐待的事實。此外還有白描的《蒼涼青春》和結集出版的系列書-《中國知青情戀報告》等。回憶錄有姜昆主編的《中國知青回憶錄》三卷本。其它較出名的有專寫北大荒兵團的《北大荒風雲錄》,專寫內蒙兵團的《草原啟示錄》,陝西插隊知青的回憶錄--《情系黃土地》和《回首黃土地》,山西知青的回憶錄--《老插話當年》,女知青回憶錄--《青春方程式》以及《輝煌的青春夢》,《我們曾經年輕》,《苦難與風流》等等,舉不勝舉。回憶錄中有不少出色的,可入文學的作品,比如王新華的《野草》(載《回首黃土地》)。但大多數比較簡單,粗糙。這些報告和回憶錄為研究知青史和上山下鄉運動提供了豐富的材料,也為知青一代百年之後的知青文學提供了素材。有人總結知青文學的三大主題是:青春無悔,蹉跎歲月,劫後輝煌。這倒是可以基本概括大部分回憶錄,但遠遠不能概括知青的文學作品。沒有任何一部文學作品是僅僅表現這三大主題的。有人認為知青回憶錄的大量出現是因為很多知青不滿意知青文學對知青生活的歪曲。這也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實際上,回憶錄可能有記憶誤差,嚴肅的高質量的文學作品倒可能更真實,更本質,更深刻,更全面地反映知青生活。但總的說來,已發表的知青文學作品中比較有份量的長篇不多。表現插隊生活的文學作品數量相對來說遠遠不足。當年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知青插隊,不到百分之二十的知青去農場。但比較有影響的文學作品大多是寫農場知青的。知青文學的最新發展是2000年九月出版的《中國民間備忘文本》系列,六本非虛構長篇著作。其中《羊油燈》和《落荒》實際上是自傳體小說,兩部書寫的是在同一地點插隊的同一撥人。《落荒》中第一次出現了知青野心家的形象。《無人部落》和《狼性高原》寫青海兵團的知青,也是以前知青文學中從未涉及的。紀實小說《泣紅傳》寫文革前下鄉知青在文革中的經歷。《審問靈魂》是知青作家根據別人經歷寫的紀實小說。這套書還在不斷擴充充發展。今年年底將出第二批書。據說,第二批書的質量更高。這套由著名知青編輯岳建一策劃編輯的叢書,對推動知青文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知青文學市場低迷的情況下,這套書的推出,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使知青文學再度引起人們注意。並且這套書的繼續發展也鼓勵知青中的非專業作家從事知青文學的寫作。有強烈使命感的岳編輯特別強調這套書的歷史、政治意義。他希望知青文學真實反映歷史,在進行深刻的歷史反省和自我反省的基礎上為重鑄民族靈魂而作出貢獻。這套紀實文學叢書雖然著重再現歷史和當時的政治文化,但其意義遠遠超出歷史、政治的范疇。因為文學作品與歷史書不同,是以描寫人物形象為主,並著重反映人的思想感情。這套叢書中的一些著作相當深刻地表現出人的復雜性,多面性,矛盾性。也表現出知青對上山下鄉那段經歷的復雜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