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張愛玲小說人物賞析

張愛玲小說人物賞析

發布時間:2021-04-16 09:18:05

1. 《傾城之戀》人物分析

《傾城之戀》是2009年出品的電視劇,改編自張愛玲同名小說《傾城之戀》。該劇由夢繼導演,鄒靜之編劇,陳數、黃覺、王學兵等人主演,該劇已於2009年3月14日在CCTV-8播出。該劇講述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上海和香港兩地的一段華麗而蒼涼的傳奇愛情故事。
電視劇中文名:傾城之戀;外文名:Love
in
a
Fallen
City;其它譯名:focused
love;出品公司:華策影視;製片地區:中國大陸;首播時間:2009年3月14日;導演:夢繼;編劇:鄒靜之、劉亞玲;主演:陳數,王學兵,程莉莎,孔祥玉,關少曾,黃覺,劉一含,王媛可;集數:34集(央視),36集(衛視)每集長度:45分鍾;類型:劇情
/
愛情
/
戰爭;製片人:董力;主要獎項:第2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語言:漢語普通話;劇本作者:張愛玲;首播平台:央視八套。
《傾城之戀》的人物形象分析角色介紹
白流蘇
演員:陳數
25—30歲。白流蘇出生於上海一個沒落的封建大家庭,年輕時嫁給了唐一元,因無法忍受丈夫的惡劣形跡毅然離了婚,回到娘家,但受到娘家人的無情對待。在冷酷的現實面前,她只能待「嫁」而沽。隨後,她結識了范柳原,她傾注全部精力在這一場近乎賭賻的婚姻冒險中,卻只得了個情婦的地位。但出人意料地,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在戰事混亂和前途未卜的形勢中,她與范柳原產生了更深的情感,成了名正言順的「范太太」。白流蘇是一個「新女性」表象之下的舊女性,她在最艱難的情勢下也不願走始亂終棄這條路。她在談情的過程中,懂得如何進退,有獨特的韻味,她和范柳原的戀愛從不專注到動情,對現在人的愛情觀很有現實意義。
范柳原
演員:黃覺
30—35歲。范柳原是他的富商父親在英國與交際花生的私生子,年輕時孤身流落香港,生活困頓,甚至被迫走上黑道,吃過很多苦,才獲得巨額遺產的繼承權,卻只能眼睜睜看著深愛的女孩嫁給別人。有了錢的他失去了真情,開始玩世不恭的生活。憑著一點家底和風度翩翩的外型,他被捧成了單身貴族,成為許多女子夢寐以求的對象。但他對女人存有戒心,他風流自持,精神空虛,游戲情感。他心底雖然喜歡白流蘇,但他不肯直認,裝作漫不經心,他的似問非問,她的似答非答,將兩人的關系保持在一個若即若離的狀態。他希望白流蘇當他的情人,他會供給她所需,但不會跟她結婚,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人。而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改變了一切,共同的患難,讓范柳原終於對白流蘇生出了真心,想要安定下來,和她過平實的婚姻生活。
唐一元
演員:王學兵
25—30歲。暴發戶的公子哥,仗著有些錢,整天在外花天酒地、尋歡作樂。原以為娶了端莊賢淑的白流蘇,他會收心,但沒過幾天又故態復萌,夜夜不回家。白流蘇有了身孕,唐一元不思檢點,反而勾搭上了姨娘,做出敗壞門風的事,更在流蘇流產之後,肆無忌憚地把風塵女子納為小妾,傷透了流蘇的心。流蘇賭氣也去風月場所跳舞,唐一元顏面掃地,兩人鬧得不可開交,名存實亡的婚姻走到了盡頭。離婚後,唐一元變本加厲抽起了鴉片,又被黑道綁票,身體很快垮了,不久去世。
白寶絡
演員:劉一含
20—25歲。天真內向的閨門小姐,成天幻想著愛情,羨慕姐姐白流蘇嫁了人能離開沒落的家族,而在流蘇離婚回娘家後又陪著她艱難度日。白家人別有用心地為寶絡介紹與富豪貴族相親,然而本是寶絡中意對象的范柳原卻看上了白流蘇。寶絡對愛情心灰意冷,還受盡家人的欺負,被逼得差點自殺。戰爭爆發後,柔弱的寶絡離開了家,上前線當了義務護士,內心重新燃起激情。她愛上了一個受傷的軍官,勇敢地在戰火中追隨心愛的人,最後與軍官舉行了幸福的戰地婚禮。

2. 張愛玲的 傾城之戀 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好久沒有看電視了,無疑中選台中看到了傾城之戀,早在網上就聽說比較火,但是一直沒有時間去看,所以習慣愛翻台的我就想多愁幾眼,就被裡面所塑造的人物所吸引,所以就一直關注!

傾城之戀以講述經歷風雨沖擊的愛情益愈堅固為主題,以主人公白流蘇、范柳原的愛情圓滿而收場。小說中,在愛情魔力與魅 力的雙重運轉下,人物形象隨之而變得離奇復雜。他們之間的愛情始終交織在冷靜理智與熾熱激情之間,雙方互換著角色去演繹理智的沉思者與激情的狂歡者。沉著 的一方或逼迫或迷戀著另一方,當白流蘇與范柳原經歷了生死的關口後,彼此間曾存在的隔閡消除了。愛情是需要經歷殘酷的磨礪才會成熟,才會顯露明眸皓齒的美 麗笑靨。面對嚴峻的考驗,他們忠誠、矢志不渝,走過了艱辛的歷程,建立了另人心馳的婚姻與家庭。人常言,墜入愛河的青年男女將失去理智的控制,像脫韁之馬 肆意馳騁,在如漆似膠的溫柔鄉中停止了除愛情外一切思維活動,最後又被殘酷的現實生活扼殺。這是前人總結的規律,而白流蘇、范柳原卻終成眷屬,打破了這一 規律的束縛。特殊經歷告訴他們一個道理:愛情需要成熟,需要愛戀之人共同地培養,而且要適度中正。

白流蘇是喪夫守寡的鄉下女人,身上帶有濃烈的鄉下人守舊固執的意識,也不乏農 村人質朴善良的品質。她受到西方現代思潮的深刻影響,勇於追逐真正的愛情,敢於描繪幸福家庭的藍圖,並且為之奮斗獻身。但她下嫁為人妻後,卻被煙塵掩蓋的 家庭環境壓抑著。理想的破滅,藍圖化作泡影,使她在沒有以愛情為基礎的生活中變得迷茫,她失望甚至絕望,卻努力堅持著理想。心中浪漫色彩的光輝尚未被徹底 泯滅,這是她日後與柳原結成連理的源泉。人性本能的東西需要得到舒展式的釋放,長期的壓抑會導致人性的扭曲與精神錯亂症。白流蘇原本賢淑、體貼溫柔的本性 沒有在婚後的家庭中顯露,漸漸被消磨殆盡。嚴酷的家庭生活將她推向了絕路,她作為一個女人卻失去了應該擁有的幸福,為始終由男權佔主體的社會所愚弄。她難 脫被當作「傳代接宗」「賺錢糊口」的機器的厄運。丈夫的死去,使她擺脫了非人性待遇的桎梏。無依無靠的她唯有邁上攜子歸娘家的路才可有逢生的可能。歸來池 苑皆依舊,但是曾經家的感覺卻變了味道,白流蘇發現家裡的親屬在搞小動作。他們在流蘇面前一套,背後又是另一套。他們都在為自己的私利盤算著,人人戴著偽 善的面具欺哄著流蘇。被禁錮在暗沉的深閨中,沒有一絲希望的曙光穿透幾尺厚的牆壁。心中的沖動再度被抑制,於是流蘇便沉靜在甘願受縛的「交際網中」,漸漸 淪為了網上的一個死結。

白流蘇曾也一度打算作一個平凡的女人,擁有固定的小份資額,過著平靜的生活而走完自己的一生。但是機緣之下,上天將范柳原送到了她的身邊,與柳原結下不解 之緣,她的人生軌跡從此發生了重大的轉折。范柳原有著足以令每個女人傾倒的優點與資本,白流蘇則是賢惠型的大氣女人,他們兩有著容易結合的共同天性。范柳 原已過而立之年,本應當成家創業,營建自己的「理想國」。然而,他所想擁有的幸福不是每個女人都可以給予的,偏偏,從她身上散發出令人羨慕嚮往的氣質。范 柳原沉醉在龍肝鳳膽為食、錦袍玉帶為裳的上流社會中,一般的年輕人受次等優越環境的羈絆,早已變得風流倜儻、放盪不羈了。而范柳原卻在物慾橫流的上層社會 中站穩了腳,心思細膩地尋覓著自我解脫的方式。他不想被身外的庸俗之物所掣肘,希望甚至強烈渴望美滿的婚姻,期待幸福家庭帶給他事業受挫、心靈受創時的幾 分慰藉感,讓他堅強地活著。他在對待婚姻問題時,很是謹慎地把握流蘇身上的每一個細節,分析思忖著她的性格與性情。白流蘇則靦腆拘謹,對面前這個男人充滿 愛意,只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不願直言不諱地吐露自己的內心想法。白流蘇矜持的外表下,卻燃燒著太陽一般火紅的烈焰。范柳原對待愛情開始太過理智,缺乏女 人想要的激情;而流蘇則太過理想化,心中老是進行著凄迷幻想的沉浮飄動。這樣「文不對題」的狀態很快發生微妙的變化,兩人之間的關系出現了裂痕。互相敬 重、信任的戀人才會享受到愛情滋潤的甜美,這兩個先決條件也是建設家庭、化解矛盾致勝的法寶。在他們彼此冷漠對方的時期,雙雙陷入沉思深慮中。之後,白、 范兩人逐漸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他們開始努力克服弱點。恰逢太平洋戰爭爆發之際,香港城中戰火硝煙彌漫,促成了兩人的攜手共赴難。在戰時的特殊狀況下,彼 此釋疑,並且在不經意的一笑間,他們發現了對方身上的閃光點。一城遭殃,卻成全了心有靈犀的一對戀人。

白流蘇的坦然與率真在女人身上是永恆的閃光點,她的所想敢於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表現,即使在抑鬱充斥心境的情況下,還是敢於直率表現。但她缺少像范柳原身上 的那股沉穩之氣,缺乏強勁有力的理智與自控能力,更缺乏的是男人自然流露的磅礴大氣。她的一些缺點很可能引發雙方長久的「冷戰」。她明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 的影響,可這些只改變了她以前思考自身前途命運的幼稚思維方式,卻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她舊有的固執與倔強。人生而有之的一些天性東西,很難因後天的教化而改 變,也許這也是人類最鮮明的弱點,也是致命的弱點。白流蘇是新舊社會、新舊家庭交叉過渡時期的一個矛盾著的人物,但她卻在這段風雲變幻的社會里獲得了不同 尋常的成功。

3. 張愛玲作品鑒賞

張愛玲善於刻畫女人,尤喜描寫各色「壞女人」,《金鎖記》也不例外,小說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級階層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為了攀附權貴,把她嫁入了沒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個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廢人,七巧出身平民,有著勇敢剛強直爽的一面,突然進入了死氣沉沉、勾心鬥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著一個廢人,這個矛盾註定這是一個悲劇故事。在姜家她處處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斷反抗,在別人眼中,她惡名昭著。後來丈夫和老爺相繼死後,姜家分了家產,七巧終於得以脫離封建家族的桎梏——張愛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鎖——帶著兒女搬到外頭住。在七巧的下半生,雖然沒有了壓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經濟基礎,可是她的後半生過得並不如意。舊時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爺季澤來找她,她毫不猶豫揭穿了他的騙財的把戲,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點的愛情葬送了;兒女長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兒媳過不去,終於氣死了兒媳;女兒三十歲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對象,七巧偏從中破壞……最後,這么一個不幸的女人終於在鬱郁中死去,結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張愛玲的小說受到傳統小說影響很大,這篇《金鎖記》尤其明顯,單從技巧上來說,許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紅樓夢》的影子來。比如人物描寫方面。寫七巧,小說一開端並不直接就寫,而是通過兩個下人的床頭閑話點出,把這個家族的人物關系和大致的情況都交代清楚,這和《紅樓夢》借冷子興賈雨村之口道出榮寧二府的興衰故事一樣異曲同工。在兩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後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後冷言閑語,交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因為她是平民出身,而且直言直語,大家都瞧不起她。在一系列鋪墊之後,七巧終於出場,一開始就寫她因為替二小姐雲澤作媒,氣得二小姐哭,三言兩語之下,完全通過語言和動作來表現七巧的獨立個性,還把姜府的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交代得相當清楚。短短四五千字,完全是側面描寫,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關系、人物形象交代得非常圓滿清楚,張愛玲生花妙筆,讓我贊嘆。
其實這種側面交代的方法在小說中應用得很廣。最妙一筆是在後面,當寫到七巧約准女婿童世舫見面,要拆散他們,在童的眼中,只見「門口背著光立著一個小身材的老太太」,在童的心中,印象是「直覺地感到那是個瘋子」,而小說在寫七巧老年的時候,一處都沒有正面去刻畫七巧的形象,而到最後才借旁人的眼睛點出,妙筆如斯,再次嘆服。其外,小說跨度三十年,寫人物和事情的變遷,《金鎖記》裡面用的方法更是奇妙。比如小說最後,七巧把手上的鐲子往手臂上推,那鐲子在年輕圓潤的時候是絲毫推不上的,可是到了老年,油盡燈枯,鐲子能一直推上腋窩,這金鐲子好比一把枷鎖,三十年的壓抑和蒼涼無奈,就在這一推之間,纖毫畢現,實在是點睛之筆!
張愛玲在小說不斷的提到「月亮」,月亮是蒼涼的寂寞的象徵,而不同的人不同的時期去看月亮,皆有不同感受,月亮是人物內心變遷的見證,如開場時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象赤金的臉盆,沉下去……」,這預示著一個沒落的時代沒落的家族;「模糊的狀月,象石印的圖畫」,這是七巧女兒長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綽綽烏雲里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七巧眼中的月亮;「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雲,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個白太陽」,是兒媳眼裡的太陽。月圓月缺,正是人物命運的象徵。
七巧的悲劇命運是通過一系列矛盾展開的,小說正是通過一系列的戲劇沖突牢牢抓住讀者的心。一開始,一個出身低微的女子置身於封建大族,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也是人物不幸的命運的開始。然後再通過七巧和妯娌間的矛盾、七巧和三爺季澤的矛盾、七巧和兒女們的矛盾,一環扣一環,結構嚴謹,故事,就在一幕幕矛盾中開展來。

七巧表面潑辣強悍,對人性極端不信任,但是,骨子裡還是嚮往著幸福,她在寂寞的時候時常想起昔日和自己打情罵俏的豬肉販,甚至,她大膽追求著三爺季澤。但是,想像終究是想像,而三爺也因著她的狼籍名聲而不敢沾染。在幸福喪失之後,她唯一等待的就是獨立出去。
晚年的七巧不斷的和自己兒女斗爭,其實正是她一生不幸的反映。她故意氣死兒媳,因為在他們身上找到她自己青春的影子,她妒忌他們的性生活,因此近似變態地加以報復,這正是因為她沒有得過幸福的性生活;她拆散女兒的婚事,因為她對男人已經是一律敵視的態度,因為她就是被自己所愛的男人欺騙,這幾近心理變態了……整篇小說,從表入里,從正到側,手法如此奇妙,七巧在張愛玲筆下,已然不是紙上人物了,而是寫得活了,這樣的功力,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都是很少人能比得上的。

通篇讀完,也許大多讀者和我一樣,非但不會對七巧種種變態行經感到厭惡,而是會感到一種直徹心骨的蒼涼的悲哀和同情。七巧其實是一個很可愛的女子,年輕的時候,她也會和街上的走販眉來眼去,享受著生活的快樂;同時她也是一個十分善良的女子,你看她,盡管大哥把她帶到火坑了,她後來再見大哥,哭鬧過後,一樣塞了許多貴重禮物送給大哥帶回,這時她仍然有溫情的;她的情人季澤被她罵走後,她不也會躲在窗戶背後看著愛人倉皇而去的背影嗎?那時她心中還有愛情,就是到晚年,她在某一瞬間也仍然懷念年輕時候的溫柔。這樣,這個人物也活了,我們也對她絲毫沒有世故的眼光,她是可愛的,也是不幸的。

4. 張愛玲作品中女性形象分析

用青春做賭注的拜金女———白流蘇(出自《傾城之戀》),表面上看,內白流蘇是一個獨立、自容由、有地位、有思想的新女性,而實際上,她女性的自卑和虛榮,使她依然擺脫不了對男人和金錢的依附。白流蘇是幸運的,她用她三十歲的青春作為賭注,保住了她的「淑女」地位和物質生活;被黃金枷鎖鎖住的女人———曹七巧(出自《金鎖記》),曹七巧是張愛玲筆下的一個血肉豐滿,可憎又讓人深感同情的人物。她為了追求金錢、權利和愛情,最終變成一個被黃金枷鎖鎖住的女人,讓金錢摧毀了血緣親情,甚至摧毀了自己的一生;被逼良為娼的交際花———葛薇龍(出自《沉香屑:第一爐香》);救贖悲劇的天使———言丹朱(出自《茉莉香片》)

5. 張愛玲作品賞析

張愛玲是一個心思非常細膩的女作家,她的文的最大看點莫過於對女性心理活動的挖掘。張愛玲善於用外景來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動,如在《傾城之戀》中有一段哥嫂們的冷言冷語傷了白流蘇的心,白流蘇在黑暗裡描寫。同時,張的文風很細膩,人物敏感帶著本能的自私,這和張愛玲幼時的遭遇有著莫大的關系。張愛玲的作品很多,賞析更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的完的。望採納,謝謝。

6. 張愛玲的人物評價

1961年,夏志清在其英文代表作《中國現代小說史》,作者發掘並論證了張愛玲、張天翼、錢鍾書、沈從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學史地位,影響深遠,尤其對張愛玲倍加推崇。張愛玲一直被認為是通俗小說家,在批評家眼裡她「不登大雅之堂」,但夏志清在小說史中給予張愛玲的篇幅比魯迅的還要多上一倍,他甚至認為張愛玲的《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鳳凰網)
張愛玲當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風格很有趣,像是繞過了五四時期的文學,直接從《紅樓夢》、《金瓶梅》那一脈下來的,張愛玲的小說語言更純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國傳統文化造詣其實很深。(當代著名作家白先勇)
唯有小說才是張愛玲的意義。所以,認識的結果就是,將張愛玲從小說中攫出來,然後再還給小說。(中國當代著名女作家王安憶)

7. 分析張愛玲《傾城之戀》里白流蘇和范柳原的人物形象。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到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一波三折的情節終於塵埃落定,白流蘇也終於遂了願,在歷史的動盪里偷得一絲歡切,抱著小女人的圓滿結局怯怯收場。只是那胡琴還在依依呀呀默然拉扯著,在萬家燈火里留得白流蘇滿意而落寞的背影。

一個浪漫溫情的篇名,一個封建沒落的家族,一個美麗世故的女子,在相互的爭奪攻殲中學會冷漠、堅強、與還擊。可是偏偏又遇到一個狡猾勁刮的范柳源,她的宿命就此在自己的掌控中戲劇般上演。也許因為張愛玲自己的生活境遇的關系,在她犀利、細碎、冷酷的筆尖下封建沒落家族的勾心鬥角、力求自保、見利忘義躍然紙上。而在夾縫中苟且自安的貴族小姐白流蘇也終於受不得這份凌辱,抱著殘缺的自尊,賭上自己所謂的青春,為了一段未知因果的的婚姻,在戰爭的前夕奔波到暫且安寧的香港。經歷過欲擒故縱的相互勾引與生死契闊的慘烈戰爭,還是把生命交與了對方,滿足了雙方對彼此的覬覦。

而小說的精緻還不是故事的千回百轉,也不是人物之間的矛盾的逐層升級,而是張愛玲對白流蘇這個人物形象的精心構造。白流蘇在一段戚戚艾艾的胡琴曲里出場,在開場的矛盾里,一段神態描寫把她生氣的細節呈現在讀者面前。「流蘇氣得渾身亂顫,把一隻綉了一半的拖鞋面子抵住了下頜,下頜抖得彷彿要落下來了。」那時的白流蘇還禁不得別人的旁敲側擊,對家族的勾心鬥角和視親如虎還沒看的那麼透徹,還對這個家殘存著最後一絲希望。而後在母親床前的慟哭一幕更是透視了她的脆弱和無奈。她只是無力的哀求著,等著別人給的公道,卻不能,或者說不敢去爭取自己的尊嚴和獨立。她不像《半生緣》的顧曼楨,她沒有文化,家族也沒有被逼到為了生計要她出門去謀生的地步,沒有經濟獨立能力,就不可能佔有話語權。

局勢在徐太太到來之後迅速扭轉,在聽得徐太太一席話之後,白流蘇在鏡子面前審視自己僅有的資本,露出狡黠的笑。心靈開始變得堅硬的她學會了主動放棄這份不值得珍惜的親情。她已經暗自忖度下定決心用殘存的青春做一次賭注了。並且很快憑借在婆家學到的交際手腕,在金枝的相親見面酒會上,給了所有人一個無聲的嘴巴子。回到屋裡之後對別人的閑言碎語和有意挑釁她充耳不聞,對於勾引侄女的未婚夫不但不覺得是一種羞恥,反而露出勝利的笑。這時的白流蘇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小算盤,也不再是那個嬌小、脆弱、無奈的小女人了。

終於在徐太太夫婦幫襯下,一起前往了香港,並在生命的際遇里發生了傾城的變遷。他們對彼此都瞭若指掌,都把對方看得透亮,他們都不肯先低下高傲的頭,可是他們又是彼此愛著的。在一個月夜范柳源三番五次把電話打來,在第二天又裝作沒事一樣,在白流蘇把這一切當做一場夢境後,所有的故事都彷彿又回到了原點。她抱著殘剩的自尊回到上海,在萬般的心理折磨下度過日日夜夜,又等回一段傳奇,婚姻終於成為事實,伴著整座城的淪陷,和一個女人的暗自歡心。
這場愛的角力柳原費了心機,他對流蘇說的俏皮話在時下也是女人們歡喜聽的。例如"有些傻話,不但是要背著人說,還得背著自己。讓自己聽了也怪難為情的。譬如說,我愛你,我一輩子都愛你",笑話流蘇穿的衣服像葯瓶,卻又不失時機補一句:「你就是醫我的葯」等等,堪稱情話經典。把柳原放在當下仍然可算一個好男人,雖然當心著自己的財產,只想找個不讓自己負責的情人,卻畢竟還是負責了。在傾城之戰的第二天,便冒了生命危險找了輛軍用卡車進城來接流蘇。其實,他是本可以留到相對安全的淺水灣飯店的,何況當時的他並沒有與流蘇結婚。即便就算結婚,他也大可以不管她,如果真的自私。他的試探和與流蘇的「斗計斗謀」,不過是他放心不了流蘇對他的愛到底有幾分而已。如此煞費苦心地藉助徐太太邀了流蘇至香港,又在半夜隔著電話線對流蘇說「我愛你」……其實他是動了真情的。反過來也可說都市裡的人雖然愛著,卻又殫精竭慮耍著手腕,無非是怕自己的這份愛受到傷害,只好小心又小心地裹著,非要你明朗一點我晦暗一點的好。

8. 張愛玲小說《金鎖記》裡面的人物分析

曹七巧――從追求成功走向毀滅的悲劇 〖摘要〗張愛玲筆下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小說《金鎖記》中的曹七巧就是其中一個,曹七巧這個形象是立體的,發展的。小說在人物心理的刻畫方面淋漓盡致,絲絲入扣。展現了一個弱者、一個女性在追求金錢、權利、愛情方面所做的無望的掙扎,最終成為一個男權社會的犧牲品的一個過程。 〖關鍵詞〗女性 成功 金錢 權利 愛情 毀滅 曹七巧是張愛玲筆下的一個血肉豐滿,讓人可憎又深感可憐的人物。曹七巧並非一成不變的,她的性格是一步步形成的,從少女時代的直率潑辣而又不失其可愛慢慢地走向一個讓正常人「直覺地感到那是個瘋人」。(1)是什麼讓一個正常人變得面目可憎、失去理性?一朵盛開的鮮花是不會無緣無故就變成了一叢刺,一叢讓人不能親近,害人又害已的刺的,這裡面肯定有風霜的侵蝕,有雨雪的相逼。有一種人最不容易受到傷害,那就是無欲無求的人。正因為沒有所求,沒有期望,也就不會帶來失望,也不會被各種各樣的外界誘惑所傷。追求愛情的人,有愛就必有痛,得到愛時陽光燦爛,似乎得到了整個世界的幸福,但是愛情正因為美,卻往往是因為她的殘缺不全,得不到時,或得而又失時,痛徹心扉。追求錢財的人,有了一萬想十萬,有了百萬想千萬,富有是沒有盡頭的,然而貧窮和落泊卻是有盡頭讓一個人喪失希望的。千金散盡還復來是一種理想境界。有錢時門庭若市,身無分文時昔日朋友已如黃鶴遠去不知所蹤,金錢不是萬能,卻足以讓人飽嘗世態炎涼。追求事業成功的人,固然也許會有一帆風順,青雲直上時的痛快酣暢,然而總有瓶頸和高原在等待著你,當然也有無可挽回的下坡讓你體會什麼叫昨日黃花。凡此種種,有夢想就會有夢滅,有追求就會有失落,人好像註定是要來受苦受難的。但是無欲無求的人只存在於理論上,連佛祖怕也是做不到。七巧是個凡人,是一個比普通人更渴望成功的女人,她一直都在不懈地追求著自己所認為的成功。 o﹎.菰寂﹖ 2007-12-15 12:26 在張愛玲所有的作品中,《金鎖記》是描寫人性扭曲、人格變態最出色的作品。張愛玲出色地展示了曹七巧從一個健康單純的姑娘變成了一個喪失人性、為金錢所困的變態的瘋子的過程。曹七巧原是麻油商的女兒,有幾分姿色,風流潑辣,敢在街上與賣肉的朝祿調情。原是個平民階層的女子,生活清苦但也有自己的幸福,命運之神卻把她推給了姜家,嫁給一個富家小姐不肯要的活死人一樣的殘廢公子。七巧不但失去了愛情,而且在門第森嚴的大家庭中受到歧視,連丫頭也鄙視她。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曹七巧可能會當一個身份低賤的姨太太。如果是這樣的身份,她也不至於有太多的非分之想,她的正常慾望也不會壓抑得這樣厲害,或者她忍受不了寂寞可以紅杏出牆,然後一走了之。可是張愛玲不這樣安排曹七巧的命運,她抬高了曹七巧的身份地位,讓她做了堂堂正正的姜家二少奶奶,讓她有了一雙弱小的兒女,這使七巧壓抑已久的對幸福人生的渴望重新重新抬頭,在這種正常慾望長期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她的黃金欲重新開始變相膨脹,終至人性徹底迷失,釀成了一場滅頂之災。 如果說地位的提高使曹七巧的黃金欲被激發出來的話,那麼小叔子姜季澤的出現使她乾涸、麻木的心靈開始復甦,燃起了她內心深處熄滅已久的熊熊愛火。可是這種愛情是註定不會被人們接受的,姜季澤對她若即若離,嚴於叔嫂之防,玩起了捉迷藏式的愛情游戲。七巧亦不肯親自毀掉自己苦苦煎熬得到的一切,兩人在各自的堡壘中相互對峙著,誰也不肯先越出雷池半步。經過十年漫長的痛苦歷程,婆婆和丈夫都死了,七巧的苦難終於熬到了頭,她分到了家產,搬出姜府自立門戶了。「這些年,她戴著黃金的枷鎖,可是連金子的邊都啃不到,這以後就不同了。」①可是悲劇並沒有就此結束,七巧也沒有如她所願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曹七巧愛情逐漸麻木、熱情日漸消退時,當年冷淡七巧的季澤上門來向她傾訴愛情了,七巧心中的喜悅和甜蜜是無法言喻的。張愛玲極其敏銳、細膩地刻畫了這一微妙的心理活動。「七巧低著頭,沐浴在光輝里,細細的音樂,細細的喜悅……這些年了,她跟他捉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來還有今天!」②可是這種喜悅也僅僅維持了短短的一剎那。當季澤向她提出借錢的要求時,她立刻轉而憤怒了。此時七巧心中直覺的念頭就是:「他想她的錢——她賣掉一生換來的幾個錢。」她的愛情夢徹底破滅了,她認為什麼都是假的,包括愛情,只有錢才是真的。在七巧的現實中,什麼都是抓不住的,只有錢可以讓她實實在在地抓在手裡,為她所有。 如果說對愛情的渴望是七巧正常人性的表現,那麼泯滅了那點愛,她徹底地套上了黃金的枷鎖,變成了地道的瘋子,更為不幸的是她還是人母、是婆婆,她的瘋狂不僅使自己走向了毀滅,而且她還將身邊的親人拉來做陪葬,「三十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③在她的生命中兒子是她唯一不設防的人,可是她要時時刻刻將他牢牢抓在手中,當兒子娶上媳婦過上了一段幸福生活時,她立刻心裡失衡了。新媳婦醜陋的外表、軟弱的個性,甚至她正常的夫妻生活都成了七巧攻擊她的把柄,她用最惡毒的言語一寸一寸地摧毀她的自尊,在七巧長期精神虐待中媳婦被凌遲了。與此同時,她還哄騙兒子、女兒吸上了鴉片,她又用類似的手段破壞了女兒幾次純真的戀愛,葬送了她的婚姻,使她年過三十還待字閨中。正是「黃金」這把無情的枷鎖使七巧從一個不幸的被害者慢慢地變成了一個自我迫害的瘋子,最後她毀滅了自己的親生女兒,變成了一個可怕的心理變態狂。 《金鎖記》中的曹七巧既是一個可惡可恨的害人者,更是一個可憐可悲的被害者。她對金錢有強烈佔有欲,為了攫取財富,可以不惜犧牲美好的人性,甚至以黃金這一「金鎖」摧殘兒女的愛情和幸福,肆意折磨兒子和媳婦,把金錢看得比兒女的婚姻更重要。這個被金錢榨幹了青春和蝕空了靈魂的悲劇人物終於在臨死之前流出了干澀的淚。張愛玲作為女性以她獨特的視角將筆觸深入到曹七巧這個人物的內心深處,去審視她的靈魂,因此曹七巧這一女性形象具有特殊的認識意義和審美價值。

9. 關於張愛玲的小說人物分析的問題 「所以我的小說里,除了《金鎖記》里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徹底的人物(

傾向於塑造生活中的平凡人。做出這樣選擇的原因是,平凡人雖然不像英雄那樣驚天動地,也不像那些壞得徹底的人那麼令人恨之入骨,但正是普通的平凡人才是一個時代的主體,描寫普通人能更真實地反映社會,讓人更真切地感受各種喜怒哀樂,感受到社會的發展變遷。

10. 張愛玲的文章賞析

張愛玲散文賞析 讀張愛玲的散文有如看一條小溪,娓娓流過滿是青草紅花的兩岸,即使遇著一兩處突兀的山石、三五個湍急的灣,那碰擊也是極溫柔婉轉——但你又絕不會覺得它膚淺,因為溪底有柔長的水草和招搖的小魚……又如沐浴在夜深時的月色中,寧靜、蒼涼、縹緲,偶起的冷風吹在臉上,禁不住打個寒顫。 一 天才夢、心願、秋雨、說胡蘿卜、談跳舞、談女人、談畫、論寫作、談吃穿、談周圍的人事……她彷彿一個隱匿在角落的看客,安靜地欣賞著眼前的一小塊風景。哪管它此外天翻地覆,山河破碎。她用的雖然是一些人生的邊角料子,卻在邊角料的內面襯上昂貴的皮里子,把它做成了一朵好看的花。《有女同車》講的是自己在電車上見聞幾個女人議論各自的戀人或兒子。前面是大篇幅的素描,那些是邊角料子;最後一句是里子:「電車上的女人使我悲愴。女人……女人一輩子講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遠永遠。」一下子新意翻出,化俗為雅。把日常生活的一個片段陌生化,再添上一筆意味深長的點染。摹寫生活易,將生活陌生化也不難,難的是最後的一筆點染。這正是張愛玲的功力。還有一類張愛玲的散文篇章,簡直就是直接截自原汁原味的生活,比如《炎櫻語錄》。其記載的是張愛玲的好友炎櫻的一些妙語。「我的朋友炎櫻說:『每一個蝴蝶都是從前的一朵花的鬼魂,回來尋找它自己。』」;「炎櫻描寫一個女人的頭發,『非常非常黑,那種黑是盲人的黑。』」。顯示了女性的才華和機智,是贊許的意思。這類散文雖然是直接截自生活,但這種截取本身就體現了一種藝術的眼光。 張愛玲的散文幾乎篇篇都有一些個讓人嘆為觀止的比喻,它們散見於文字行間,如落花依草,令文章增色不少。「她的臉型扁凹,臉上是一種風幹了的紅笑——一個小姑娘羞澀的笑容放在烈日底下曬幹了的。」(《華麗緣》)這是寫一個老婦人的笑。在《愛》這一篇短小的散文里,看張愛玲是如何闡釋「愛」的:「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尋不著山盟海誓、天荒地老的纏綿,只獨獨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令人感動,耐人尋味。在現代作家中,錢鍾書的比喻幽默、旁逸斜出,偏知性;而張愛玲的比喻精緻、清麗、寒冷徹骨,偏理性。我以為,這是因為錢鍾書把人生當游戲,張愛玲視人生如寄。 二張愛玲安於生活里點點滴滴的尋常人事的品味,這與她的性別不無關系。但另一方面,這也是張愛玲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所決定的。「凡事牽涉到快樂的授受上,就犯不著斤斤計較了。較量些什麼呢?——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公寓生活記趣》)「時代的車轟轟地往前開。……我們只看見自己的臉,蒼白,渺小:我們的自私與空虛,我們恬不知恥的愚蠢——誰都像我們一樣,然而我們每人都是孤獨的。」(《燼余錄》)在張愛玲的眼裡,人是孤獨、可憐、痛苦的;人生苦短,不如及時行樂。所以,「呵,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傳奇>再版序》)所以,「能夠不理會的,我們一概不理會,出生入死,沉浮於最富色彩的經驗中,我們還是我們,一塵不染,維持著素日的生活典型。」 (《燼余錄》)但是,在她那些沉迷於小歡悅的文字里,又不時飄過煙雲一般的傷感。「但是可以更分明地覺得自己的手,在陽光中也是一件暫時的東西……」(《華麗緣》) 「個人即使等得及,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不管是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傳奇>再版序》) 三 「我不喜歡壯烈。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自己的文章》)正是因為這樣一種審美偏好,在張愛玲的散文特別是那些較長的散文里,總會有意無意地轉入顧影自憐,感時傷世,營造出一種孤獨、凄愴而又美麗的氛圍。這樣的句子段落在她的散文里俯拾即是:「我想道:『這是亂世。』晚煙里,上海的邊疆微微起伏,雖沒有山也像是層巒疊嶂。我想到許多人的命運,連我在內的;有一種鬱郁蒼蒼的身世之感」。(《我看蘇青》)「古代的夜裡有更鼓,現在有賣餛飩的梆子,千年來無數人的夢的拍板:『托,托,托,托』——可愛又可哀的年月呵!」 (《私語》)「人生恐怕就是這樣的罷?生命即是麻煩,怕麻煩,不如死了好。麻煩剛剛完了,人也完了」。(《論寫作》)「從人頭上看出去,是明凈的淺藍的天。一輛空電車停在街心,電車外面,淡淡的太陽,電車裡面,也是太陽——單只這電車便有一種原始的荒涼」。(《燼余錄》) 張愛玲寫的是不徹底的人對亂世的無可奈何,對歲月的屈服。他們不配享有悲壯,然而到底是蒼涼的。因為是亂世,所以執著於日常生活;畢竟是亂世,又擺脫不了茫茫的末世感,懷著末世感,珍惜每一個日子,彷彿看夕落時分的風景,蒼涼而美麗。這就是張愛玲散文的魅力。

閱讀全文

與張愛玲小說人物賞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姜包寫的小說 瀏覽:881
男主很善良的都市玄幻小說 瀏覽:282
丑妃一一暮雪穿越小說吧 瀏覽:336
關於重生都市異能小說推薦 瀏覽:209
重生之現代純愛小說 瀏覽:332
小說重生現代至尊仙妻 瀏覽:633
exo小說女主全能 瀏覽:673
女大男小的養成古代穿越小說下載 瀏覽:323
穿越小說今生還你來生緣 瀏覽:157
男主叫薛晨的都市小說 瀏覽:603
主角由很多女僕的小說 瀏覽:330
三哥主播有聲小說 瀏覽:264
免費完結小說褒似轉 瀏覽:66
書閣小說網閃婚老公太兇猛 瀏覽:189
靈異小說女主推薦 瀏覽:15
求紈絝奴才小說全文 瀏覽:236
獵殺全球吞噬小說網 瀏覽:142
陰陽師同人小說有系統 瀏覽:980
都市系統專題小說 瀏覽:681
語文小說人物的作用 瀏覽: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