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紅高粱結局怎樣
紅高粱最後一集,九兒點燃了火柴棒,隨著槍聲倒在了高粱地里,余占鰲聽到槍聲從傷痛中驚醒,他望著淹沒在紅色海洋里的高粱地對豆官說:」那是你娘,送送你娘!「
懂事的豆官高聲喊起來:
「娘,娘,上西南,
寬寬的大陸,長長的寶船。
娘,娘,上西南……
你甜處安身,你苦處化錢。
娘,娘,上西南……」
血紅的天空,血紅的太陽,血紅的高粱地……象徵著革命反抗、象徵著生命的紅色,充分表達對民族生命力的崇敬。九兒的死化作民族精神,激勵後者奮勇抗擊外來侵略者。
九兒的格局成就了自己抗日英雄的形象,也成就了余占鰲從一個土匪向一個民族英雄的轉化。這也說明了強大的女人有大格局,成就丈夫,也成就自己。九兒的死,是值得的!!
(1)紅高粱小說結局描寫擴展閱讀
《紅高粱》中的人物形象:
1.九兒
少女九兒美麗聰慧,命運卻十分坎坷。父親嗜煙好賭,硬生生將她的母親逼上絕境。青梅竹馬的張俊傑有意帶她私奔,卻慘遭家人擺布,將她送入匪窩……
再配合上她當街向縣長告狀,以及與初戀情人跪地甜蜜宣誓的情節,周迅充滿靈氣的表現,讓一個機敏而果決的「烈女子」形象躍然紙上。
2.朱豪三
於榮光扮演的朱豪三頗為 「搶戲」。這位改編自真實歷史人物曹夢九的高密縣長,剛到縣城就被土匪花脖子暗下通牒,一場針鋒相對的戲份被拍得頗為霸氣。
而劇中他剿匪、斷案、禁止賭毒的「三把火」,不僅讓觀眾一窺上世紀30年代山東的民生風土,也依稀讓人看到了當年《讓子彈飛》的影子。
3.余占鰲
余占鰲身兼土匪頭子和抗日英雄的兩重身份,他是具有獨特個性和民族精神的人物形象,是一個剛烈的硬漢,性格中有一種粗野、狂暴而富有原始正義感和生命激情的民間色彩。
余占鰲是集善惡美醜於一身的典型人物,其形象是中華民族精神在當代文學史上的一次較為成功的展現。
B. 評價一下《紅高粱》這部小說
暴力書寫:狂放莫言* ——以《紅高粱家族》為中心
朱崇科
一 引言:系譜學視閾中的暴力書寫 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尤其是小說史)上,將暴力書寫描述成一條蔚為大觀的創作主線乃至潮流或許不乏爭議,如果言及其獨特別致的系譜學特徵,恐怕少有人持異議。它們或直面現實人生的殘酷、陰暗、醜陋,或旁覬心靈世界的冷漠、蕪雜與扭曲,陰沈、滯重、血腥等往往令人觸目驚心之餘又深入反省人生的「真相」、「本質」和思考終極關懷。粗略說來,從魯迅的頗具規模的《狂人日記》、《孤獨者》等到沈從文的「砍頭」與「吃人」的《夜》,再到施蟄存的新人耳目的《石秀》,從巴金的《滅亡》到蕭紅的《生死場》等,直至轟轟烈烈的八十年代的尋根主義,時至今日,暴力書寫已經成為一種顯耀書寫:殘雪、劉震雲、莫言、蘇童、余華等等當代名家莫不涉此領域,甚至有些還因了商業因素的推動,逐步演化成為一種「暴力奇觀」。王德威在論述余華時就入木三分的指出,「他不僅以文字見證暴力,更要讀者見識他的文字就是暴力。」1 毋庸諱言,如果拋開道德倫理層面對暴力書寫的負面判定,我們不難發現,暴力書寫其實有它豐富又深刻的意義和美學探求,即「以其豐富的精神信息,構成強大的精神沖擊力,無情地擊碎人們的日常經驗和日常思維,將人們逼到不得不正視這種既陌生又真實的藝術圖像的生存極境,所以有可能促使人們喚發出最深刻的生命激情,最熱切的創造欲,將開辟新生活和新人生的可能性膨脹到極限。」2 惟其如此,我們對暴力的界定也就更加勢在必行。本文所指的暴力書寫則從那種強制力的普通定義引申開去,包含兩大層面:主題內容和文體風格。一方面,暴力書寫成為書寫暴力的寓言,「其寓意指涉的不只是暴力本身,而更是指向了人的精神結構和社會歷史結構」。3在此含義下,暴力也就體現為身體暴力、精神暴力(包含想像暴力)、言語暴力(如辱罵)等等。另一方面,從文體風格看,暴力書寫是指一種暴力敘述風格,即敘述本身也成為一種文體的暴力。它還可分為狂放不羈的「硬暴力」和細膩綿密的「軟暴力」等。 在本文的文本選擇方面,除了眾所周知的篇幅所限以外,還有其它原因。莫言的暴力書寫有其一貫性,但抵達《檀香刑》時可謂高峰凸現,但正因為如此,筆者舍棄了刻意書寫暴力並達至巔峰的《檀香刑》而取其「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紅高粱家族》為中心文本。 二 主題:暴力迷戀 某種意義上,我們無論如何以怎樣的理論標簽來丈量鮮活多變的莫言都有其捉襟見肘之處,魔幻現實主義的稱呼也不例外。但莫言對暴力的書寫卻指向了迷戀的特徵,頗有魔幻色彩。我們可以稱之為輻射型暴力奇觀。當然我們可以相信並尊重莫言的宣告,即暴力書寫和性並非他的至愛,但實際上,暴力美學范疇和對暴力書寫的執著卻在在客觀顯示出他對暴力的迷戀。「用一支筆製造刀刃的效果,是莫言的長項。久而久之,莫言臉上原本可被定義為憨厚淳樸的笑容已多有腥膻痕跡......從《透明的紅蘿卜》起步,直到《檀香刑》,暴力美學范疇,中文視野內已無人出其右。」4 某種意義上說,莫言的《紅高粱家族》(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7)中充斥了暴力的激情與生命的瘋狂式執著,可謂是「暴力的狂歡」。王德威指出,「我們聽到(也似看到)敘述者馳騁在歷史、回憶,與幻想的『曠野』上。從密密麻麻的紅高粱中,他偷窺『我爺爺』、『我奶奶』的艷情邂逅;天雷勾動地火,他家族人物的奇詭冒險,於是浩然展開;釀酒的神奇配方,江湖的快意恩仇,還有抗日的血淚犧牲,無不令人嘆為觀止。過去與未來,慾望與狂想,一下子在莫言小說中,化為血肉凝成的風景。」5 《紅高粱家族》中的暴力奇觀往往以身體暴力為中心,形成一種散發式輻射型暴力呈現。最令人怵目驚心的莫過於活剝「羅漢大爺」的暴力場景。莫言對此似乎有種享受式的痴迷,他對整個場景的書寫可謂巨細無遺:無論是描述整個過程的宏觀流程,還是每一個部位的微觀審視。比如當他述及兩只被割掉的耳朵的狀態時,就不無暴力的指出,「父親看到那兩只耳朵在瓷盤里活潑地跳動,打擊得瓷盤叮咚叮咚響。 日本兵拖著瓷盤,從民夫面前,從男女老幼們面前慢慢走過。父親看到大爺的耳朵蒼白美麗,瓷盤的響聲更加強烈」。 當然,單純如此判斷並定性莫言對暴力的變態迷戀自然有失公允。在此場景中,正是如此暴力式對暴力的宣淫式呈現才會激起親歷者、旁觀者(包含讀者)對日本侵略中國、草菅人命的殘暴方式的痛恨,同時在小說內部也推動了不同力量抗日激情的勃發與實踐。 莫言自然有他獨到的民間敘事與抒情方式,在《紅高粱家族》中,他的對「高密」野史世界的還原與創造式書寫以及對身體政治學(body politics)的實踐都閃爍著少見的狂野激情乃至暴力。 小說中著名的「野合」場景描寫在蒙上了些許樸素的浪漫色彩之餘,卻同時彰顯出其中撲面而來的肉慾氣息,更加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場民間式的雲雨中,在男女二人的相互慾望期待中也遊走著濃郁的暴力色彩:余占鰲(名字就有一股霸氣)的「粗暴」和「剛勁」引發了奶奶「尖刻銳利的痛楚和幸福」。肉體的狂歡、暴力、勃發、對話就這樣風風火火地展開了。 不僅如此,在莫言的筆下還涌動著對暴力的象喻性的描繪。比較典型的,如「槍」(同時它也隱喻了男根)以及與此相關的錯綜復雜的戰爭和駁火場景等等都表現了暴力的極受作者關注。與身體有關的食品(如高粱酒的釀造、飲用和軍事用途等)以及種種幫派的強盜式慾望(不同勢力在爭斗中的佔有和攫取等)較力中都彌漫了暴力的風采。 同時,我們在考察個體的行徑與軌跡時,也不難發現其中的暴力傾向。小說中的「奶奶」就是一個代表,無論是她與「爺爺」、黑眼等人的愛恨情仇,還是她的慷慨就義都浸染了暴力的滋味。 三 暴力書寫:狂放莫言 莫言的暴力書寫更多表現出大氣、狂放的一面,陽剛氣十足。 張閎非常醒目地指出,「莫言小說的狂歡化傾向並不僅僅是一個主題學上的問題,而同時,甚至更重要的,還是一個風格學(或文體學)上的問題。狂歡化的文體才真正是莫言在小說藝術上最突出的貢獻。」6無獨有偶,王德威在論述莫言的時候也心有戚戚,「從天堂到茅坑,從正史到野史,從主體到身體,他葷腥不忌、百味雜陳的寫作姿態及形式,本就是與歷史對話的利器。正經八百的評論莫言——包括本文在內——未免小看了他的視野及潛力。」7莫言的《紅高粱家族》同樣也典型的表現了其狂歡風格和文體的擴張性。 在莫言的這部小說中,盈盪著一種敢愛敢恨、敢做敢當、怒則大吼、痛則大叫的英雄氣概和言語霸氣。無論是塑造栩栩人生、鮮活跳躍的各類單個人物,還是描述其糾纏不清、善惡難辨的諸種舉動與復雜關系;無論是描摹客觀或詩意風景,還是勾勒種種激烈場域,莫言的那極具感官性的文字無不張力十足、噴薄而出,顯出一種狂放又陽剛的暴力姿彩。 隨手拈來,莫言在書寫「我奶奶」與王文義妻子被日本人機槍射殺的場景就汪洋恣肆的寫到,「奶奶倒地後,王文義妻子那顆長方形的頭顱上,迸出了紅黃相間的液體,濺得好遠好遠,濺到了堤下的高粱上。父親看到這個小個子女人中彈之後,後退一步,身體一仄,歪在了堤南邊,又滾到河床上。她挑來的那擔綠豆湯,一桶傾倒,另一桶也傾倒,湯汁淋漓,如同英雄血。鐵桶中的一隻,跌跌撞撞跳進河,在烏黑的河水中,慢慢地向前漂著,從啞巴的面前漂過,在橋墩上碰撞幾下,鑽過橋洞,又從余司令從我父親從王文義從方六方七兄弟面前漂過。」(重點號為筆者加註) 在這段話中作者先後以敘述人的客觀視角和父親的視角銜接論述仆地場景,同時又不斷以重復和豐富的形象詞彙加強氣勢,突破並超越了讀者的閱讀期待,滔滔不絕、大肆鋪陳,形成了暴力的狂放風格。 同時,值得關注的還有莫言的辱罵手法,它同樣也是一種語言暴力,「辱罵是『民間性』因素里最激進的一種方式......這種將生與死、高雅與卑下、強權與弱勢界限攪亂的辱罵,正是『民間性』因素中的基本而永恆的力量之一。」8辱罵在《紅高粱家族》有非常繁復的功用和特徵,但其暴力色彩卻不約而同。如余占鰲和日本人血拚將近尾聲時,冷支隊長裝模作樣的趕來支持。余對這種背信棄義義憤填膺,在回答冷的話語時,他只有一句,「狗娘養的!」既是反擊冷的陰險,又是對因此死難兄弟的犧牲鳴不平。又比如,當小說中「父親」在看到日本汽車逼近緊張不已時,余司令嚴厲的喝道,「兔崽子,別動!」這種責罵既是對「父親」的愛護和安慰,又是一種勸責。而在「我奶奶」的另一個情人黑眼在從余司令口中得知她的死訊時,黑眼怒沖沖地說,「他娘的,多好的女人到了你手裡也給毀了!」這種怒罵中既包含了對余的不滿,也夾雜了對「我奶奶」的深沉愛意。當然,辱罵的場景和功用在其中還有更林林總總的表現。 某種程度上講,莫言《紅高粱家族》中的暴力書寫的狂放風格可謂是20世紀80、90年代中國文學中最具代表性的暴力話語言說者的獨特品格。 四 功用與內因:拯救的尷尬 僅僅蜻蜓點水言及莫言對暴力書寫有迷戀傾向是遠遠不夠的,也有失客觀。暴力書寫顯然有其復雜功用。一方面,暴力書寫體現了作者對歷史、人生或現實的獨特觀照姿態,他以此方式重寫了自己心中的歷史圖像和景觀,點評、總結或提煉他們對人生的高度體認;另一方面,暴力書寫的巨大彈性空間和靈活限度給他們的策略創新與書寫內在邏輯的突破提供了相得益彰的息壤或情境。如人所論,「『歷史』作為一種文化約定進入他們的視野更加『面目全非』了,它已『降格』為僅僅充當創作主體建構文學世界的一個借口。這種對待歷史的態度使得創作過程更易擺脫既有經驗事實的牽制,沿著創作主體的幻想線路長驅直入。而暴力恰恰為施展幻想的魔法提供了絕好的程序和道具。」9 同時,他的暴力書寫也豐富了該書寫自身的歷史,開拓了另類的書寫模式和敘事風格。 有論者在批評莫言《檀香刑》的過度暴力迷戀時,卻順手牽羊批評道,「莫言對暴力的展示從來就缺乏精神向度和內在意義。」10顯然,這種畫蛇添足的評論是對莫言暴力書寫豐富內涵的誤讀和簡單化。 1對退化的糾偏。除了上述功用以外,莫言的暴力書寫其實主要就是對現代文明相對退化的糾偏。在莫言那裡,現代文明在實現器物的進步的同時,卻造成生命力的萎縮,在他看來,沉潛、鮮活的民間才是糾偏的源泉,而暴力書寫只是一種策略。王德威就認為,莫言反擊了「退化史觀。作為家族傳人,《紅高粱家族》的敘述者只能遙想當年父母的英勇行徑,或更難堪的:追憶他們日後在種種革命及運動中所受的磨難。」11 通讀《紅高粱家族》,我們不難感受到,接二連三的暴力場景、話語等撲面而來,彷彿是掃除病態與柔弱的催化劑,它為整個文壇帶來一股勢不可擋的生命力感和陽剛之氣:無論是高粱地里如火如荼地愛情釋放與奔放激情,還是同仇敵愾奮勇殺敵的壯懷激烈,無論是酒神曲中盪氣回腸的生命豪情,還是從容赴死的慷慨激昂,莫不令人為這種刻骨銘心唏噓不已。如人所論,「莫言這種恣意妄為的敘述表明:他通過『血緣』為紐帶所確立的民間立場,使他在認同民間的同時也認同了他的『根』,他的情感與精神的歸宿,他經常對現代文明都市的醜陋與卑鄙、齷齪表示憤慨的原因也在這里。」12 2拯救的吊詭。莫言反擊和拯救退化的手段卻偏偏是暴力書寫,他書寫暴力,也「反抗」暴力。問題在於,他的暴力書寫在為這種退化注入陽剛之氣的同時,卻也形成了紛紛擾擾的敘述暴力。其不可遏抑的文字在令人振奮之餘,卻又有冗長和絮叨之感。換句話說,莫言小說中無節制的意義撒播和言辭的泛濫在對抗退化的同時,卻又反映了背後的深層空虛,甚至失語,這實在又反映了人類自身悖謬的困境,無論是擴張性的意義表述,還是放縱不羈的文體。 但總體而言,莫言有意識的拯救意識讓他能夠使暴力發揮強大的震撼力和積極作用。陳思和認為,莫言「以刺激的暴力展現呈現出與作品整體相和諧的奇異美感,但是在根本上,這種傾向反映了民間世界與生俱來的粗鄙文化形態。只不過這種傾向在《紅高粱》中還能因為作者飽滿的藝術理想而保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度,依然有利於體現作品中所蘊含的人文關懷。」13 * 本文原刊於台北《文訊》2004年第8期。 1 王德威〈傷痕即景 暴力奇觀〉,見《讀書》1998年第5期,頁113。 2 摩羅〈破碎的自我:從暴力體驗到體驗暴力——《非人的宿命——論〈一九八六年〉》之一〉,見《小說評論》1998年第3期,1998年5月,頁58。 3 倪偉〈鮮血梅花:余華小說中的暴力敘述〉,見《當代作家評論》2000年第4期,2000年7月,頁57。 4 〈暢銷書封面上的13張嬉皮笑臉〉,詳可參《北京青年報》2001年12月31日。 5 王德威著《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2002),頁254。 6張閎〈感官的王國——莫言筆下的經驗形態及功能〉,《當代作家評論》,2000年05期,2000年9月,頁88。具體可參頁73-88。 7 王德威著《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頁266。 8 張檸〈文學與民間性——莫言小說里的中國經驗〉,見《南方文壇》2001年第6期,2001年12月,頁40。 9 葉世祥〈近年小說創作中暴力描寫熱原因探析〉,見《溫州師院學報》(哲社版)1994年第1期,1994年1月,頁17-18。 10 李建軍〈是大象,還是甲蟲?——評《檀香刑》〉,見《海南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2002年1月,頁40。 11 王德威著《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頁258。 12 王光東〈民間的現代之子——重讀莫言的《紅高粱家族》〉,見《當代作家評論》2000年第5期,頁96。詳可參頁95-99。 13 陳思和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頁319。 朱崇科,男,1975年生於中國山東省臨沂市。廣州中山大學文學學士、碩士,今為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佛光大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中心海外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20世紀中國文學、港台文學、馬華文學、新華文學等。專著《本土性的糾葛--邊緣放逐·"南洋"虛構·本土迷思》2004年由台北唐山出版社出版。
C. 紅高梁里每個人的結局是什麼
戴九蓮被日軍的一個士兵打死了,手裡的火柴引爆了身後的一堆酒壇和日軍同歸了。
余占鰲受了重傷成為了今後革命的火種之一。
張俊傑最後成為了共產黨和余占鰲一起撤退了。
淑賢陪羅漢一起被日軍處決了。
朱豪三和夫人一起死的,坐在綁了炸葯的輪椅上和一部分日軍同歸了。
小顏和張俊傑等一起撤退了。
羅漢因為不滿日軍砍倒快成熟的高粱而燒了日軍的牲口棚,而被日軍處決了。
花脖子別日軍用手槍打死。
靈兒想從官府中逃出來時,翻牆從牆上摔了下來頭撞到的石頭上,因為沒有及時搶救失血過多死亡。
戴老三在床上抽大煙時猝死。
戀兒從日軍總部逃跑時被遠處放哨的士兵打死。
大概就這些望採納
D. 紅高粱的結局是什麼
紅高粱的結局:
余占鰲部隊經過幾場戰斗,死傷慘重,余讓俊傑帶著剩下的弟兄先撤,自己掩護大家。眼看日軍日益逼近,兄弟們都表示要和余占鰲共存亡。眾人和鬼子浴血奮戰,做好了同歸於盡的准備。
朱豪三前來增援,從戰火中救出了余占鰲等人。他讓俊傑帶著占鰲先行撤退,用自己的部隊拖住敵人。在彈盡之際,朱豪三讓小顏帶人先撤,自己則拉響了身上的炸葯。
和夫人孫大腳一起英勇犧牲。撤退的路上,九兒緊抱受傷昏厥的占鰲,盼他趕緊醒來。鬼子准備追捕余占鰲徹底把其消滅。得到消息後,俊傑帶著余占鰲和眾人向西山根據地撤退。
臨走前,九兒把當年的草編戒指還給了俊傑,希望他能一直守在余占鰲身邊,帶他走正道。俊傑、九兒帶著重傷的占鰲和剩下的兄弟在高粱地里穿梭,鬼子一路追趕,很快包圍了他們。
九兒親吻並囑咐了豆官以後,悄悄離開了隊伍。高粱地里,九兒用凄美的歌聲引開了鬼子,把他們引到一片堆放著三十里紅的地方,她摔破酒壇,把酒都倒在了高粱地上。
鬼子包圍了九兒,朝她開槍,在倒下之前,九兒把火柴扔進了酒中,和鬼子同歸於盡。熊熊的大火在高梁地上燃燒著,彷彿在訴說這片土地上充滿著生命力的傳奇故事。
(4)紅高粱小說結局描寫擴展閱讀:
20世紀30年代初,山東高密地區土匪橫行,民不聊生。東北鄉破落地主家19歲的女兒九兒,被貪財的父親許給了麻風病的酒坊主兒子單扁郎,孔武有力的杠子頭余占鰲喜歡九兒。
殺掉了單家父子,九兒和余占鰲開始了一段不被鄉民認可的愛情,並有了兩個孩子。在釀酒師傅羅漢等人的幫助下,九兒逐漸從一個單純的少女成長為干練的高粱酒坊女掌櫃。
振興了單家酒坊。余占鰲則帶領兄弟們組成自己的武裝力量,周旋於當地政府,土匪花脖子以及鐵板會等多股勢力之間。七七事變爆發,日軍進佔山東,打破了高密縣往日的繁榮。
在民族大義面前,余占鰲和各方勢力不計前嫌,停止爭端,共同抗日。內憂外患之際,九兒帶領隊伍,將日本鬼子引到了高粱地。
點燃紅高粱,與敵人同歸於盡,用自己的生命在這片充滿生命力的山東高密大地上撰寫了愛與征服,野心和意志的傳奇故事。
人物介紹:
1、九兒/戴九蓮(周迅飾)
19歲的少女九兒單純、善良、聰慧,但卻被父親賣給麻風病人當媳婦。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波折和磨難之後,九兒逐漸成長為個性鮮明的女子。
在與余占鰲的情感方面,她敢愛敢恨,不懼束縛,勇於沖破封建牢籠,不惜一切代價追求真愛。在保家衛國的關鍵時刻,她用自己的生命保衛了家園。
2、余占鰲(朱亞文飾)
孔武有力的杠子頭余占鰲靠力氣活生存,他深深愛著九兒,這個人物陽光、陽剛、爺們兒,霸氣十足,身上充滿了原始的生命力。
他從一個「吃杠子飯」的轎夫逐漸成長為「吃拤餅的」土匪首領。抗戰爆發,在民族大義面前,余占鰲和縣長朱豪三等各方勢力不計前嫌,停止爭端,共同抗日。
3、張俊傑(黃軒飾)
九兒的青梅竹馬,卻因為父母的影響與九兒「失之交臂」。他非常的善良,非常正義,在土匪、縣官幾方勢力之間周旋,希望能夠團結大家的力量,共同對抗侵略者。
4、淑賢(秦海璐飾)
淑賢是高密釀酒大戶單氏家族的大嫂,一個守著貞節牌坊過日子的寡婦。九兒嫁入單家動搖了淑賢的地位,為了保住家產繼承權,淑賢多次陷害九兒,卻被九兒設計報復,險些受辱尋死。
同是苦命人的妯娌二人最終和解,共同撐起單家釀酒產業。而淑賢最終沖破封建枷鎖,與單家釀酒師羅漢終成眷屬。
5、朱豪三(於榮光飾)
行伍出身的鐵腕強人朱豪三臨危履職,出任高密縣長,決意不擇手段肅清當地匪患。他的形象是根據民國三十年代一個真實人物「曹夢九」改寫的。
是一位富有正義感的縣長,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大清官」,為百姓辦了很多實事:剿匪、禁大煙等;同時他也因為固執和處事方法得罪了一些百姓。
E. 《紅高粱》結局是什麼
《紅高粱》結局是九兒女兒「琪官」被日軍射殺致死,聞訊的九兒與余占鰲悲情相擁,畫面真實凄婉;倔強的縣長朱豪三則拉響了身上的炸葯,和夫人孫大腳一起英勇犧牲,場面悲壯;而余占鰲部隊經過幾場戰斗,死傷慘重後,自己也陷入昏迷;俊傑帶著余占鰲和眾人向西山根據地撤退,並與九兒約定守在余占鰲身邊,帶他走正道;
最後,在抗日戰爭與國家存亡面前,周迅飾演的「九兒」毅然走進高粱地,用凄婉的歌聲將敵人引至堆放著三十里紅的地方,摔破酒壇、點燃火柴,在背景音樂的配合下,於熊熊烈火中與敵人同歸於盡。
(5)紅高粱小說結局描寫擴展閱讀:
《紅高粱》這部電視劇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其故事的講述曲折、豐富、豐滿,堪稱精彩。此外,該劇還塑造出一群豐滿的、個性十分鮮明的人物。
以一部作品來說,有這幾點就足以站得住腳。最後九兒點燃酒壇與日本兵同歸於盡,其實酒不能像汽油那樣引發非常強烈的爆炸。這段劇情雖然是不符合科學,但卻是符合藝術,符合老百姓的心理需求。
F. 小說紅高粱的結局
最後俊傑、九兒帶著重傷的占鰲和剩下的兄弟在高粱地里穿梭,九兒為了救下他們,引開鬼子,最後於鬼子同歸於盡。
余占鰲部隊經過幾場戰斗,死傷慘重,余讓俊傑帶著剩下的弟兄先撤,自己掩護大家。眼看日軍日益逼近,兄弟們都表示要和余占鰲共存亡。眾人和鬼子浴血奮戰,做好了同歸於盡的准備。
朱豪三前來增援,從戰火中救出了余占鰲等人。他讓俊傑帶著占鰲先行撤退,用自己的部隊拖住敵人。在彈盡之際,朱豪三讓小顏帶人先撤,自己則拉響了身上的炸葯,和夫人孫大腳一起英勇犧牲。
撤退的路上,九兒緊抱受傷昏厥的占鰲,盼他趕緊醒來。鬼子准備追捕余占鰲徹底把其消滅。得到消息後,俊傑帶著余占鰲和眾人向西山根據地撤退。臨走前,九兒把當年的草編戒指還給了俊傑,希望他能一直守在余占鰲身邊,帶他走正道。
俊傑、九兒帶著重傷的占鰲和剩下的兄弟在高粱地里穿梭,鬼子一路追趕,很快包圍了他們。九兒親吻並囑咐了豆官以後,悄悄離開了隊伍。
高粱地里,九兒用凄美的歌聲引開了鬼子,把他們引到一片堆放著三十里紅的地方,她摔破酒壇,把酒都倒在了高粱地上。鬼子包圍了九兒,朝她開槍,在倒下之前,九兒把火柴扔進了酒中,和鬼子同歸於盡。
熊熊的大火在高梁地上燃燒著,彷彿在訴說這片土地上充滿著生命力的傳奇故事…
G. 小說紅高粱大結局是什麼
結局是:
「我」奶奶死了,大家把日本兵消滅後,只有餘占鰲和豆官活下來了。然後,冷支隊來了,但是沒起什麼作用。最後的畫面是豆官跟余占鰲在地上撿「我」奶奶擔來的掉在地上的餅吃。
H. 哪位大神知道莫言的小說《紅高粱》(不是電影)詳細的情節介紹啊……急求……
《紅高粱》敘述的主要是一支民間抗日武裝伏擊日本人汽車隊的故事,表現了一定程度的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但這不是主要的。作為這篇小說精神主體的是強烈的生命意識:對帶著原始野性、質朴強悍的生命力的贊美,對自由奔放的生命形式的渴望。正是這種生命意識使那個老而又老的抗日故事重新獲得了震撼人心的力量。紅高粱,就是這種生命意識的總體象徵。它可以稱之為《紅高粱》的「生命圖騰」。小說用這樣充滿激情的語言描寫紅高粱,賦予紅高粱以生命:「八月深秋,無邊無際的高粱紅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輝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愛情激盪。秋風蒼涼,陽光很旺,瓦藍的天上游盪著一朵朵豐滿的白雲,高粱上滑動著一朵朵豐滿白雲的紫紅色影子」;「它們都是活生生的靈物。它們根扎黑土,受日精月華,得雨露滋潤,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顯然,小說中的紅高粱決不僅僅是一種植物。與賦予紅高粱偉大的生命相對應,作品中那些演出了一幕幕英勇悲壯的活劇的英雄;也總是伴隨著紅高粱,或者與紅高粱融為一體。余占鰲和戴鳳蓮是在高粱地里完成了神聖的結合,戴鳳蓮又是在高粱地里流盡了最後一滴血,小說把她30年的生活比作「紅高粱般充實」。余大牙帶著高密東北鄉人應有的英雄氣概坦然赴死的時候,放聲高唱的是「高粱紅了」,任副官在槍聲中、子彈下坦然前行的時候,用口哨吹出的曲調也是「高粱紅了」。在這種描寫中,人與高粱獲得了同一種品格。這種強烈的生命意識在小說中的極端表現形式,就是用冷靜乃至審美的態度來描繪生命的痛苦與毀滅——比如劉羅漢被割下耳朵和生殖器、被活活剝了皮,戴鳳蓮讓余占鰲和冷支隊長喝下摻了羅漢大爺鮮血的酒,隊員們那慘烈的死亡,等等。因為人只有置身於巨大的痛苦之中或者面臨死亡的時候,才能強烈地意識到生命的存在。這種描繪一方面強化了生命意識,同時也使小說呈現出新奇、殘酷的美。小說對於強悍的生命力和自由奔放的生命形式的肯定有時甚至超越了一般的倫理評價。余占鱉與戴鳳蓮野合,為了佔有戴鳳蓮將單家父子殺死,這以中國傳統的倫理尺度來評價是不道德的,但作品對此作了肯定性描寫。即使是對余大牙這個貪財好色的人,作家也贊美他坦然赴死的英雄氣概。這種強烈的生命意識甚至促成了作品中一個特殊角色——「我」的誕生。在作品中,「我」不僅是一個敘述角度,而且是以不同於余占鰲等人的生活方式生存著的下一代的代表。而對爺爺那生命力旺盛的一代,「我」只有自卑與仰嘆。余占鰲等人與「我」實際上形成了一種距離,一種對比。在這種距離與對比中,作家一方面強化了對余占鰲等體現的那種生命力的仰慕,一方面對那種生命力在今天的人們身上已經消失感到悲哀。所以在小說中「我」才慨嘆:「先輩們的英勇悲壯使我們這些活著的不肖子孫相形見絀,在進步的同時,我真切感到種的退化」;「我爺爺輩的好漢們,都有高密東北鄉人高粱般鮮明的性格,非我們這些孱弱的後輩能比」。從藝術的角度看,小說打亂時空結構的意識流式的敘述方式對於當時的讀者來說已不陌生。它最大的突破,最借鑒馬爾克斯等人的魔幻現實主義手法,以奇特的感覺為動力,改變客觀事物的存在形式,把靜態的變成動態的,把無生命的變成有生命的,使讀者從習以為常的事物中獲得全新的審美體驗:金色的太陽「齒輪般旋轉」;「殘缺的杏黃色陽光,從濃雲中,嘶叫著射向道路」;被割下的耳朵「在瓷盤里活潑地跳動,打擊得瓷盤叮咚叮咚響」;「子彈在低空悠閑地飛翔,貼著任副官烏黑的頭發滑過去」;「高粱的奇譎瑰麗,奇形怪狀,它們呻吟著,扭曲著,呼號著,纏繞著,時而像魔鬼,時而像親人,……紅紅綠綠,白白黑黑,藍藍黃黃,它們哈哈大笑,它們號啕大哭,哭出的眼淚像雨點一樣……」;等等。小說的比喻也因其反常規而顯得十分新奇。例如說死神有著「高粱般深紅的嘴唇和玉米般金黃的笑臉」;說死騾馬的大肚子在水的浸泡和太陽的曝曬下突然炸裂,「華麗的腸子,像花朵一樣溢出來」;說「有人往柵欄邊角上那個鐵皮水桶里撒尿,尿打桶壁如珠落玉盤」;等等。此外,在敘述過程中,作家有時故意插入一些與總體敘述風格相背離的語言。例如「我」看到母親的小腳就想高呼「打倒封建主義!人民自由萬歲」;借92歲農村老太太的口唱一段順口溜;引錄一段縣志上平平板板的公文;等等,都給作品塗上了一層淡淡的幽默、詼諧的色彩。強烈的生命意識、具有民間傳奇色彩的題材與上述不同藝術手段的融合,使這部中篇小說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董炳月)【作品評價】《紅高粱》是最能反映莫言風格的一篇奇作。小說以一塊塊的感覺畫面組合而成,形成一個以獨特感覺為基礎的「紅高粱」世界。從題材看,小說取材於作者家鄉的抗日生活,寫作目的也很明確,在小說結尾處作者表示:「謹以此文召喚那些激盪在我的故鄉無邊無際的通紅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我是你們的不肖子孫,我願扒出我的被醬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個碗里,擺在高粱地里。伏惟尚饗!尚饗!」在小說里,作者以家鄉的紅高粱作為背景,以活生生的感覺記憶為筆鋒,游犁般地描寫著家鄉的抗日生活畫面。無邊無際的高梁地紅成?洋的血海,血海中,有著生命的野合,有著活剮的血腥,有土匪的出沒,有英勇的伏擊。與以往的「抗日文學」不同,《紅高粱》摒棄了種種思想框框的制約,抹去了單純樂觀的色調,把家鄉的抗日生活重新放置在民族的自然發展和充滿血腥的歷史過程中去。後來有人驚嘆地評價,《紅高粱》把抗日題材「拖出了困海」。不僅如此,《紅高梁》還為我國當代的「戰爭文學」拓出了一條新路。 小說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那就是「我奶奶」。在莫言的感覺世界中,「我奶奶」首先是一個充溢著生命活力與性的誘惑的風流女子。她十六歲出嫁,憧憬著能顛倒在一個強壯男人的懷抱里,殊不知,貪財的父親把她嫁給了一個麻瘋病人,只因為單家是個百里首富,只因為單許給他一頭騾子。「我奶奶」絕望了,死而後生,她不顧一切,順從自然地接受了高梁地里與余占鰲的野合。小說運用感覺的筆觸,描寫了這場野合的亢奮場面。一個是攔路劫持,身強力壯,後來成為土匪司令的余占鰲;一個是被禮法世界推向火坑,而又絕處逢生、情慾之血沸騰不已的妙齡女子,他們狂歡做愛,他們精神契合,此時此刻,傳統的倫理道德盪然無存, 生命之火一浪高一浪地燃燒。「我奶奶」那紅高粱一般通紅的性格也由此成形。在莫言的感覺世界中,這一人物之所以充滿堅定的抗日激情,不是因為種種蒼白的理性思想的原因,而是因為,或者說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奶奶」的管家與情人劉羅漢大爺為保護她和她家的財產而被日本人活活生剝,這一血腥慘目的景像使她不殺日本人不得安寧。她端出紀念劉羅漢大爺的血酒,讓余司令喝了去殺日本人,讓兒子豆官跟上余司令為羅漢大爺報仇,而自己也象大鳥一樣犧牲在伏擊日本人的戰場上。「我奶奶」這一形象,完全不是傳統美學的善男信女形象,而是一個有著女性身軀,充滿生命活力,洋溢著風流情性,以義氣為熱血的形象。有人認為,這一形象具有某種西方的審美特徵,是個擁有「性解放」意識的現代女性形象。其實,這一形象的文化底蘊依然淵源於我國的傳統文化。在我國廣大農村,保存與流傳著一種具有原始意味的,常與禮教相對峙的俗文化方式,在這一文化方式中,人們以求生為第一願望,以男女相交為本性常情,以忠義相助為處世原則,以敢做敢為為英雄豪氣。「我奶奶」這一形象,充分體現了這一俗文化的如許特徵。 小說以一幅幅獨特的感覺畫面構成莫言的感覺世界。無邊際恍如血海的紅高粱,高粱地里狂風疾雨般地男女做愛,「我奶奶」那風流的充滿誘惑的形體與肉體,劉羅漢大爺被活剝後仍然痛罵不休的令人顫栗的場面,奶奶臨死前對天理的種種發問與驕傲的自我伸張,無一不是充滿激情的感覺投身。莫言的感覺與眾不同,他的感覺除排斥了傳統倫理與理性教條的制約外,更重要的是,他的感覺具有北方農村那種土生土長的,具有原始意味且發育不全的質朴而又充滿靈氣的農民式的感覺心態,具有濃郁的我國民俗文化的認知特徵。為恰切地表現這一感覺心態,莫言的小說總是習慣以「童年視角」為感覺本體。《紅高粱》就是以十四歲的豆官的感覺記憶作為線索,另加上「我」的感覺補充組合而成的。細心描繪每一個不同的感覺場面,再把許多的感覺場面加以串聯組合,形成完整的感覺體系,便是《紅高粱》乃至莫言的創作特色。
I. 紅高粱家族中小說戀兒結局
被日本人奸殺了
我認為,如果二奶奶能夠再堅持一下,也許會贏得勝利。二奶奶,你為什麼在躺倒之後又匆匆忙忙爬起來穿衣呢?你剛剛把一條褲腿蹬上,炕下站著的日本兵就騷動不安起來,那個被你咬破了鼻子的日本兵扔掉大槍就往炕上撲,你厭惡地看著他那個破爛的鼻子,無法遏止的癲狂又發作了。那個用計征服了你的瘦鬼子把胖鬼子踢下了炕,並且揮舞著拳頭,用你聽不懂的語言對炕下的鬼子吼叫著。緊接著,他壓在了你身上,他的雞鳴般的喘息和著他嘴裡馬糞般的臭氣,噴吐到你的臉上。
你的眼前又出現了黑嘴巴黃鼠狼的幻影。你又瘋狂地嗥叫起來。你的瘋狂刺激了日本兵的瘋狂,你的嗥叫引逗得日本兵齊聲嗥叫。
是那個禿頭的中年鬼子硬把伏在你身上的瘦鬼子扳下去的。禿頭鬼子猙獰的臉緊貼著你的臉,你厭惡地緊閉著眼睛,你感到腹中的三個月的胎兒在痛苦掙扎,你聽到小姑姑的磨礪銹刀一樣的哭聲、禿頭鬼子豬一樣的呼吸聲、鬼子們在炕下的跺腳聲和淫笑聲。禿頭鬼子用他的堅硬的牙齒啃著你的臉,好象要報你咬破他的鼻子之仇,你的臉上,混合著淚水、鮮血和禿頭鬼子嘴裡流出的涎水。粘稠的涎水。你的嘴裡突然湧出了一股鮮紅的熱血,腥臭的味道灌滿了你的鼻腔。腹中胎兒的扭動引起了一陣陣撕肝裂肺的痛楚,你全身的肌肉、你每一條神經都緊張著痙攣著,好象一根根綳緊的弓弦。你感到胎兒用力往你的深處躲藏著,躲藏著難以洗涮的恥辱。你的心裡升騰起一股怒火,當日本兵油滑的面頰觸到你的嘴上時,你有氣無力地咬了一下他的臉,他臉上的皮肉柔韌如橡膠,有一股酸溜溜的味道,你厭惡地鬆了牙,與此同時,你緊綳著的神經和肌肉全部鬆弛了,癱瘓了。
後來,她聽到在非常遙遠的地方,小姑姑發出一聲慘叫。她困難地睜開眼皮,看到一幅夢幻般的景象:那個年輕的漂亮士兵站在炕上,用刺刀挑起小姑姑,晃了兩晃,用力一甩。小姑姑像一隻展開翅膀的大鳥一樣,緩慢地往炕下飛去。她的小紅襖在陽光下展開,抻長,像一匹輕柔平滑的紅綢,在房間里波浪般起伏著。小姑姑在飛行過程中奓煞著胳膊,頭發像刺蝟毛一樣立著。那個年輕日本士兵端著槍,眼睛裡流著青藍色的淚珠。
二奶奶拼盡全力嚎叫了一聲,她想奮身躍起,但身體已經死了,她眼前一片黃光閃過緊接著出現綠光,最後,漆黑的潮水淹沒了她。
被余占鰲救回去後,就死了
J. 紅高粱故事梗概
《紅高粱》 是一個具有神話意味的傳說。 整個小說在一種神秘的色彩中歌頌了人 性與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 贊美生命是該書的主題。 「是要通過人物個性的 塑造來贊美生命, 贊美生命的那種噴涌不盡的勃勃生機, 贊美生命的自由、 舒展。
《紅高粱》 並不是十分具有現實性的作品, 也不是一種對民族文化的尋根。 相反, 在這個聯系三代的以過去時回敘出來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個未來意義的人格, 是一種人格理想,超越了具體的社會表層,具有人的本性與本質的深度, 《紅高 粱》 自始至終所呼喚的主題就是勃勃的生命力, 就是張揚活得不扭曲、 無拘無束、 坦坦盪盪的生命觀。
因此. 擺在讀者面前的作品不是一個已被理解的世界, 而是 對一個世界的生命的理想。 這種理想就是在那具有「太陽崇拜」的神話中。
《紅高粱》 不同於以往任何一部反映農民的書籍, 它的視角已從傳統的對土地的禮贊 轉向了對生命的禮贊。 故事的超常特點決定了敘事的非現實性, 故事的地點也被 淡化。在《紅高粱》中甚至淡化了社會最基本的結構——村落。 《紅高粱》的所 有敘事元素與視聽元素都在為這種自然生命的熱烈、 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風格 服務。
1、紅高粱精神
《紅高粱》描繪了一個充滿生命意義和力量的帶有理想色彩的民間世界,集中體現了莫言小說浪漫精神和瑰麗色彩,生命意志和生命激情。
莫言從福克納和馬爾克斯那裡大膽借鑒了意識流小說的時空表現手法和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的情節結構方式,在關注民間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態的同時,把交織著愛與恨的傳奇故事講述得支離破碎,但在散漫的情節中,既張揚了一種生機勃勃的自由精神,又表現出作者內心強烈的「人種退化」的憂患意識。
2、精神涵義
它秉領天地精華、粗枝大葉、抗旱抗澇、生氣勃勃、充滿了野性,承載了作為人的原始生命力的象徵意義。它帶人們去闖盪荊棘叢生、虎狼橫行的世界,它是人們的護身符。
它體現在自立自強、生機昂然、熱情奔放、敢作敢為、敢愛敢恨、周身洋溢著陽剛與血性、渾身充滿著蓬勃的生命力的余占鰲和有著非同一般的機智和膽識、具有浪漫不羈心靈的戴鳳蓮等人物形象身上。
這種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正是「紅高粱性格」的鮮明體現,對自由生命的熱愛和追求,對現代人生命的回歸和蓬勃生命力的呼喚都以紅高粱為載體,由這種充滿也行生命力的紅高粱傳達出來。
莫言通過「紅高粱」贊美了高密縣東北鄉人紅高粱般的性格,贊美祖輩洋溢著的原始生命力和無所畏懼的精神,贊美了作為人最本真的慾望和追求,而這一望無際,庄嚴肅穆的紅高粱不僅僅是「我爺爺」「我奶奶」生活、戰斗的場景,它已經成為一種象徵,一種符號,一種暗示和一種生命力的傳達。
是他們家族的光榮的圖騰和高密東北鄉傳統精神的象徵,是優秀的傳統民族精神的象徵。它和「可憐的、孱弱的、猜忌的、偏執的、被毒酒迷幻了靈魂的孩子」的後代子孫的孱弱形成了鮮明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