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歐亨利簡介、作品、評價
歐·亨利簡介:
歐·亨利(英語:O. Henry,1862年9月11日-1910年6月5日),有時又譯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20世紀初美國著名短篇小說家,美國現代短篇小說創始人。與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含淚的微笑」是歐亨利小說的創作風格,是作品喜劇形式和悲劇內涵的有機結合·"微笑"是其喜劇形式。 他少年時曾一心想當畫家,婚後在妻子的鼓勵下開始寫作。後因在銀行供職時的賬目問題而入獄,服刑期間認真寫作,並以「歐·亨利」為筆名發表了大量的短篇小說,引起讀者廣泛關注。他是一位高產的作家,一生中留下了一部長篇小說和近三百篇的短篇小說。他的短篇小說構思精巧,風格獨特,以表現美國中下層人民的生活、語言幽默、結局出人意料(即「歐·亨利式結尾」)而聞名於世。
歐·亨利作品
代表作有小說集《白菜與國王》、《四百萬》、《命運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愛的犧牲》、《警察與贊美詩》、《帶傢具出租的房間》、《麥琪的禮物》、《最後一片葉子》等使他獲得了世界聲譽。
其主要作品如下:
人物評價:
1、正面
歐·亨利的成功主要在於他善於捕捉和把握生活中的典型場面,在一個個生活的片斷里,處於兩難中的主人公必須面對抉擇,這時不僅能集中刻畫人物心理,也能充分展示生活中固有的矛盾。再加上歐·亨利具有把情節剪裁得恰到好處的本領,因而能在很短的篇幅內達到一種思想與藝術相結合的完美效果,給人以強烈的印象,而這也正是短篇小說成功的關鍵。
2、反面
有的外國評論家曾說過:「(歐·亨利的小說)不要真實性,沒有道德意識,沒有人生哲理。」——不過這種說法被多數評論家所否定。當時有人批評他的「歐·亨利式結尾」讀多了就沒意思。——不過這種說法也被多數評論家所否定。
有人認為他的小說寫的淺薄。有人說:「在歐·亨利的所有小說中 ,找不出一個寫得真實的人物。」歐·亨利對自己的小說也不滿意,一次他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說過:「我是個失敗的人。我的小說究竟如何呢?老實說,我並不滿意。我就害怕人們說我是什麼『名作家』。」
❷ 歐亨利短篇小說的特點
特點:十分貼近社會小人物,幽默詼諧,前後反轉很大,具有很強的戲劇性。構思精妙。有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美稱。
歐亨利的作品之所以令人百看不厭,是他的作品緊貼當時的社會生活,他的作品中有很多描寫「社會小人物」故事的,例如《麥琪的禮物》《最後的常青藤》這些作品讀完後沒有一個不然人凄然一笑的,反思深刻。一來我同情這些人物,但同時有敬佩他們,因為在百般困難的環境中,他們唯一沒有丟失的就是他們心中純潔善良。
假惡丑也是歐亨利小說中更多揭露的東西。如《虎口拔牙》《叢林中的孩子》這些故事無情地指出了社會中的「騙子」,對他們進行了斥責。或許社會的爾虞我詐不能因為這些斥責而停止,但他在小說中的諷刺也注意讓我們讀者對這些人報以鄙視。
歐亨利的小說不僅內容吸引人,而且他的小說結尾也常常是笑中帶刺的,這大概就是歐亨利式的幽默吧。
在《最後一片常青藤葉》中,結尾透漏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真相。從而贊揚崇高的藝術家的品格;《愛的奉獻》中相濡以沫的夫妻在真相大白時,有著苦澀卻更覺情深。
《警察與贊美詩》中,流浪漢在想進監獄而不能後決定重新做人,積極生活,法律卻在這時將他送進囚籠……這些結局從各角度引導,深化主旨,使得讀者在笑中結束閱讀,但回味卻有有如百味在心中流淌。
在歐亨利的作品中,能體會到了什麼叫藝術之樹常青,在他的作品中盡管看到了人世間黑暗的一面,但也看到他表現的底層人民精神光明一面。
(2)歐亨利小說選人物評價擴展閱讀:
歐·亨利(O.Henry,1862年9月11日—1910年6月5日),又譯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國短篇小說家、美國現代短篇小說創始人,其主要作品有《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最後一片葉子》、《二十年後》等。
1862年9月11日,歐·亨利生於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格林斯伯勒,曾當過銀行職員、葯劑師等。1896年2月,歐·亨利因受到盜用公款的指控入獄,後逃亡宏都拉斯。
1898年再次入獄,期間開始發表作品。1902年,歐·亨利移居紐約,成為職業作家。1910年6月5日,歐·亨利因肝硬化在美國紐約去世。
歐·亨利與契訶夫和莫泊桑並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的作品有「美國生活的網路全書」之譽。
❸ 歐亨利的二十年後的人物評價
人物介紹
吉米·威爾斯
吉米,人高馬大,氣派非凡,他「把紐約當成世界上唯一的好地方」,確切地說「他有些穩扎穩打」不願到西部去冒險,顯然他是一個理智、冷靜善於深思熟慮的人,他是一名帶著和平保護神光環的紐約警察,隨著故事的發展,當英雄逐漸變回凡人,他展示出世故而富有心計的一面。
鮑勃
鮑勃是一個有血有肉,重情義、講信用的人。他跟吉米是一對在紐約一起長大、情同兄弟的朋友。鮑勃18歲時,決定動身到西部「闖闖」,他瞧不起那些把城市看成天堂的人,他認為一個人「在紐約不免變成庸庸碌碌」,而到了西部可以開拓奮斗,干一番事業,他從一個不甘平凡的聰明人成為一個不法之徒。
作品簡介
一對在紐約一起長大、情同兄弟的朋友鮑勃和吉米·威爾斯,他們在鮑勃即將啟程去西部冒險的時候,約定20年後在同樣的時間、地點再次見面。20年來,他們誰也不曾忘記過這個約定。鮑勃從西部不遠萬里來赴約,支撐他的是只要對方還記得這次約定,那無論做什麼都是值得的。對於鮑勃來說,吉米永遠都是最忠實、最令他信任的朋友。
然而,20年後再見面時,等待他們的不是重逢的喜悅,命運卻把他們分別放在了法律天平的兩端,鮑勃是警方正在通緝的要犯,而吉米卻是接到命令努力追捕「狡猾的鮑勃」的警察。對於吉米來說,究竟是繼續保持對摯友的忠誠,還是履行自己作為警察的職責,他最終選擇了後者。
(3)歐亨利小說選人物評價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人文背景
1862年,美國林肯總統在《宅地法》中規定,任何公民只需交15美元的證件費,便可在美國西部得到一塊相當於160英畝的土地;在這塊土地上連續耕作五年以上就可成為這塊土地的主人,這一措施民主地解決了獨立戰爭期間的土地問題,同時激發了美國人勤勞創業、發財的熱情。
這時的人們純朴、勤勞、勇敢,充滿活力和生氣,他們彼此重義氣、講交情,盡管他們在對付滿腔怒火的印第安人時也干盡了野蠻的掠奪、殺戮等強盜行徑,正如在西部文學作品中所看到的那樣。
但也許是遠離城市,西部資產階級內部尚未染上唯利是圖、爾虞我詐的惡習,或者說為對付險惡的自然環境他們尚未顧及內部的傾軋和吞並。
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的美國,處於資本主義飛速發展階段,出現了資本集中和無產階級的貧困化,同時,中小資產階級的破產及失業大軍的不斷擴大,使美國社會的階級矛盾不斷尖銳化和表面化。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廣大民眾對美國的「民主」社會產生了懷疑和失望。他們曾經為消滅蓄奴制的戰爭流過血,以為消滅了蓄奴制的美國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民主國家。但事實上,美國不但沒有成為「人人享有民主、自由、幸福權利」的天堂,而且成了世界上貧富鴻溝最深的國家之一。
在那裡,一方面是一小部分卑鄙齷齪沉溺於奢侈生活的億萬富翁,另一方面是千百萬永遠在飢餓線上掙扎的勞苦大眾。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對美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創作過程
美國南北戰爭以前的文學,由於受資本主義的民主、自由理想所鼓舞,作家們多用浪漫主義手法進行創作;戰後的文學,由於生活理想的破滅,作家們多以現實主義手法來表現生活。歐·亨利就是這些理想破滅了的作家中的一個,其人生之路崎嶇、艱苦而又不幸。
歐·亨利當過牧童、葯劑師、辦事員、制圖員、出納員等。歐·亨利長期生活在下層,形形色色的社會現象使他對這些矛盾心感身受。在他優秀的作品中,對資本主義腐朽的制度、猙獰的法律、虛偽的道德、庸俗的生活等各個方面的丑惡現象,都做了一定程度的揭露、諷刺和批判。
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當時美國社會各個階級、階層形形色色的人物,從百萬富翁到警察、小偷、騙子無所不有。不過,歐·亨利筆下的主人公絕大多數是生活地位卑微的小市民,作者對他們徒勞無益的自我犧牲,慘淡經營後的深刻絕望的凄涼生活狀況給予了深深的同情。
因此,歐·亨利在描寫這些小人物悲慘命運的時候,常常帶著含淚的微笑,貌似幽默實則辛酸,通過表現社會生活中小人物凄凄慘慘的生活境地,使讀者可以看到20世紀初期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某些真實面目。
作者簡介
歐·亨利(O.Henry)原名威廉·錫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是美國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之一,曾被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
1862年歐·亨利出生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波羅鎮一個醫師家庭。他的一生富於傳奇性,15歲起就在叔父的葯房當學徒,20歲到德克薩斯州一牧場放牛。1884年後,他做過會計員、土地局辦事員、新聞記者、銀行出納員。
另外,他還辦過一份名為《滾石》(The Rolling Stone)的幽默周刊。1887年,歐·亨利結婚並生了一個女兒。1899年,他第一次署名「歐·亨利」發表短篇小說。
1901年,在紐約專門從事寫作。1907年,歐·亨利再婚。1910年6月5日在紐約病逝,年僅48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二十年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歐·亨利
❹ 名人對歐亨利或歐亨利短篇小說的評論
歐.亨利: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是美國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之一,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出身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波羅鎮一個醫師家庭。
他的一生富於傳奇性,當過葯房學徒、牧牛人、會計員、土地局辦事員、新聞記者、銀行出納員。當銀行出納員時,因銀行短缺了一筆現金,為避免審訊,離家流亡中美的宏都拉斯。後因回家探視病危的妻子被捕入獄,並在監獄醫務室任葯劑師。他創作第一部作品的起因是為了給女兒買聖誕禮物,但基於犯人的身份不敢使用真名,乃用一部法國葯典的編者的名字作為筆名。1901年提前獲釋後,遷居紐約,專門從事寫作。
歐·亨利善於描寫美國社會尤其是紐約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網路全書」。代表作有小說集《白菜與國王》、《四百萬》、《命運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愛的犧牲》、《警察與贊美詩》、《帶傢具出租的房間》、《麥琪的禮物》、《最後一片藤葉》等使他獲得了世界聲譽。
歐.亨利的短篇小說:
描寫小人物是歐·亨利的短篇小說最引人矚目的內容,其中包含了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歐·亨利長期生活在社會底層,深諳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同時也切身感受過統治階層制定的法律對窮人是如何無情。因此,他把無限的同情都放在窮人一邊。在他的筆下,窮人有著純潔美好的心靈,仁慈善良的品格,真摯深沉的愛情。但是他們卻命運多坎,弱小可憐,孤立無援,食不果腹,身無居所,苟延殘喘,往往被社會無情地吞噬。這種不公平的現象與繁華鼎盛的社會景象相映照,顯得格外刺目,其中隱含了作者的憤憤不平。
歐·亨利給美國的短篇小說帶來新氣息,他的作品因而久享盛名,並具有世界影響。美國自1918年起「歐·亨利紀念獎」,以獎勵每年度的最佳短篇小說,由此可見其聲望之卓著。
在紐約,由於大量佳作出版,他名利雙收。他不僅揮霍無度,而且好賭,好酒貪杯。寫作的勞累與生活的無節制使他的身體受到嚴重損傷。1907年,歐·亨利再婚。可惜,第二次婚姻對他來說並沒有什麼幸福可言。1910年6月3日,他病倒了。兩天後,即6月5日,與世長辭,死於肝硬化,年僅48歲。
從題材的性質來看,歐·亨利的作品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以描寫美國西部生活為主;一類寫的是美國一些大城市的生活;一類則以拉丁美洲生活為對象。這些不同的題材,顯然與作者一生中幾個主要生活時期的不同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三類作品當中,無疑又以描寫城市生活的作品數量最多,意義最大。
歐·亨利思想的矛盾和他作品的弱點,與他的創作環境有極大關系。即使在他已經成名,受到讀者廣泛歡迎的時候,他的生活也依然經常處於拮據狀態。他曾經直言不諱地說:我是為麵包而寫作的」。
❺ 歐·亨利的人物評價
有的外國評論家曾說過:「(歐·亨利的小說)不要真實性,沒有道德意識,沒有人生哲理。」——不過這種說法被多數評論家所否定。當時有人批評他的「歐·亨利式結尾」讀多了就沒意思。——不過這種說法也被多數評論家所否定。
有人認為他的小說寫的淺薄。有人說:「在歐·亨利的所有小說中 ,找不出一個寫得真實的人物。」歐·亨利對自己的小說也不滿意,一次他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說過:「我是個失敗的人。我的小說究竟如何呢?老實說,我並不滿意。我就害怕人們說我是什麼『名作家』。」
❻ 外國名人對歐亨利的評價
威廉·西德尼·波特是美國流行文學的中心人物。他享有大量的、長久的讀者,他的名聲幾乎等於短篇小說這種文體,雖然他說不上是這種文體的創造人之一,或者說是主要的創新人之一。他的喜劇天賦相當突出,盡管有局限性;他細膩的自然主義筆法幾乎總是受到他的前輩弗蘭克·諾里斯光環的影響。對於歐·亨利來說,最重要的是他留住了一個世紀的觀眾:普通讀者在他的故事裡看到的是他們自己,不是更真實或者更奇怪,而是像他們自己的過去和現在一樣。 (美國耶魯學派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評)
❼ 速,求歐亨利短篇小說中的名句和人物賞析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是美國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之一,曾被評論界譽 為曼哈頓桂版冠散文作家和美國權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出身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波羅鎮一個醫師家庭。 他的一生富於傳奇性,當過葯房學徒、牧牛人、會計員、土地局辦事員、新聞記者、銀行出納員。當銀行出 納員時,因銀行短缺了一筆現金,為避免審訊,離家流亡中美的宏都拉斯。後因回家探視病危的妻子被捕入 獄,並在監獄醫務室任葯劑師。他在銀行工作時,曾有過寫作的經歷,擔任監獄醫務室的葯劑師後開始認真 寫作。1901年提前獲釋後,遷居紐約,專門從事寫作。
歐·亨利善於描寫美國社會尤其是紐約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 外;又因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網路全書」。代表作有小說集《白菜 與國王》、《四百萬》、《命運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愛的犧牲》、《警察與贊美詩》、《帶傢具出 租的房間》、《麥琪的禮物》、《最後一片藤葉》等使他獲得了世界聲譽。
❽ 《歐亨利短篇小說集》中《索比的選擇》人物分析和主要內容,幫幫忙吧!
乎你額痛定思痛餓死人色認識誰餓著分割線剛發的人多的地方地方好地方
❾ 歐亨利 作品中一個人物點評
《最後的常春藤葉》中的老貝爾曼:外表醜陋,性格暴躁,酗酒成性,愛講大話,是一個生活窘迫,消沉失意,好高騖遠,鬱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畫家。 但是,他很善良,有同情心,關心他人。在一個下雨天,當最後一片常春藤葉掉下,時他為了瓊珊冒著雨畫下了一片常春藤葉,以至於生病致死!表現了他有崇高的愛心,自我犧牲的精神,畫下了人生最精彩的傑作,真善美的丹青。貝爾曼畫常春藤葉是小說的重要情節,作者沒有實寫,使小說產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歐·亨利式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