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孫犁小說的主要特點
一、鄉土風味濃厚:
孫犁的小說以寫農村生活見長,具有濃厚的鄉土風味,表現了對故鄉人民深厚的感情。他寫了白洋淀、冀中平原、太行山區,寫了那裡人民的生活和戰斗。他的長、中、短篇都描繪了一幅幅河北農村秀美的風景畫和清新的風俗畫,具有醇厚的鄉土風味。
孫犁的鄉土小說的語言風格是雖然簡約明了的,但卻讓人感到清新優美,淳樸中蘊涵著清馨可人的詩意。比如《荷花澱》的開篇就是一幅寧靜秀麗的農家風景圖:「月亮升起來,院子里涼爽得很,白天破好的葦眉子潮潤潤的,正好編席。女人坐在小院當中,手指上纏絞著柔滑修長的葦眉子。葦眉子又薄又細,在她懷里跳躍著。要問白洋淀有多少葦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葦子?不知道。只曉得,每年蘆花飄飛葦葉黃的時候,全淀的蘆葦收割,垛起垛來,在白洋淀周圍的廣場上,就成了一條葦子的長城。」在這里,作者用葦眉子、荷葉、荷香、藍天、明月、微風等物象織就了一幅清爽、淡雅、優美的風景畫。而這一幅圖景是孫犁非常熟悉並且從小就印在頭腦中的故鄉圖。
一方山水養一方人,孫犁把自己對故鄉的眷戀融合在他的作品裡,每一幅畫面都是作者用自己的真情描繪的,讓我們看到了藍天、白雲、土地相交匯的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農村風景,這樣寧靜和諧的生活風景畫在作者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讓讀者非常嚮往那兒美麗的風景。
二、多姿多彩的農村婦女形象:
孫犁所著意描寫的婦女形象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嶄新的形象。他特別擅長描寫農村的青年女性,從描繪她們美麗的容貌,到深入她們豐富的感情世界,他們質朴善良,堅韌勇敢,對新生活充滿希望。作者從她們命運的變化、內心的波瀾里,反映出新時代的新與美的生活內容,跳動著時代的脈搏,這些人物形象充分體現了中國婦女被壓迫了幾千年後,在新時代靈魂的覺醒,她們是傳統和新生相統一的代表,所以,不論是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還是土改後的生產建設和政權建設中,她們和男子一樣毫不猶豫地同敵人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在敵人和困難面前,義無反顧,從不退縮,個個都像一團烈火又像明澈的泉水,像荷花般嬌媚又像山石般堅韌。孫犁以自己獨特的藝術角度和處理方式,站在時代的高度,表現了婦女們的成長,體現了她們自主意識的張揚。
例如在《荷花澱》中:水生嫂和青年婦女們,盡管很捨不得丈夫們離開她們,但還是把丈夫送進了抗擊侵略者的戰士們行列。過了兩天,妻子們惦記丈夫,幾個年輕媳婦便偷偷地坐了一隻小船到對面馬庄去打聽丈夫的消息。可是不巧,部隊轉移到別出去了,撲了個空,回頭劃到半路上卻碰上鬼子的大船,幸好,丈夫們有了這一次經歷,好像受了啟發,回家後,她們自覺地學習射擊,一邊打魚一邊「蹬在流星一樣的冰船上,來回警戒」,配合子弟兵作戰,成了「監視白洋淀的哨兵」,成了白洋淀里的「銅牆鐵壁」。小說以「美」的人物自—身的存在,解釋了水生嫂對生活的執著及其經歷戰火後發生的深刻變化。這里的水生嫂是我國古老的土地上千千萬萬勤勞、善良、熱愛生活、深明大義的農村婦女中的一個。
又如《無召兒》中的無召兒,《光榮》中的秀梅,《澆園》里的香菊,《麥收》里的二梅等,都是作為具有美好的心靈,奮發向上的品德或對未來充滿信心的新人出現在讀者面前的,她們身上充滿了自由豪邁之氣,就像飛鳥出籠,向著廣闊幸福的天地飛翔。
三、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
孫犁的小說以現實主義描寫、浪漫主義氣息見長,以生動的對話、細節和場面表現滲透了政治內容與革命激情的日常生活見長。他善於把時代風貌的真是畫面同作者的真摯感情交融在一起,以現實主義為根基而揉進浪漫主義情調。他特別注重場面對話和細節的傳神描繪,往往使讀者身臨其境,並達到令人回味無窮的藝術效果。
比如在《荷花澱》中,當水生嫂在聽到丈夫參軍的消息後的反應。小說細膩地剖示了她情感的變化過程,既寫了她一瞬間的內心波動:她的「手指震動了一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她把一個手指放在嘴裡吮了一下。」也寫了她內心斗爭時思忖掂量的情景。開始,她低著頭說:「你總是很積極的。」過了一會兒則說:「你走,我不攔你,家裡怎麼辦?」及至丈夫談到了家裡的一系列難處,並要求她多體諒、多承擔之後,她鼻子里雖有些酸,但並非哀傷難過,而是說:「你明白家裡的難處就好了」。在對水生嫂復雜、細膩的感情描寫中,作者讓讀者身臨其境,體會當時的畫面。
四、「白描」手法純熟運用:
孫犁將「白描」這一藝術手法運用的出神入化,使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因為白描藝術是我國傳統文藝理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古典的藝術作品裡,它特別強調文學藝術作品的描寫在「形似」的基礎上達到高度的「神似」,亦即「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它不要求外形描繪上的精細刻畫,而要求揭示出內在神韻來。
『貳』 浪漫派與鄉土派小說的特徵是什麼
浪漫主義小說創作表現出以下特點:在反映生活的態度上,強調以小說的形式表現作家的理想和理想化的生活;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要求通過理想的生活畫面刻畫理想世界中的理想人物;在藝術表達方法上,往往採取幻想、想像的形式,離奇的情節,大膽的誇張等,使作品具有強烈的抒情性質和濃重的神話色彩。
簡而言之,即按照浪漫主義的創作原則和方法而創作出的小說作品。浪漫主義在本質上就是理想主義,它的基本特徵就在於"從客觀現實中所抽出的意義上,再加上依據假想的邏輯加以推測、所願望的、可能的東西,並以此使形象更為豐滿。"
鄉土小說的主要特徵,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審視故鄉風習,對愚昧、落後進行尖銳的諷刺與批判。其次,鄉土小說作家往往懷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復雜情緒描繪生活與苦難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鄉人,同情與批判,諷刺與哀憐相互交織,形成鄉土小說喜劇與悲劇相交融的美學風格。第三,在批判和描繪故鄉愚昧習俗、麻木人性、凄涼人生時,鄉土小說作家仍然抑住不住對故鄉的眷戀,而這眷戀又往往與某種失落感相交織,因而小說大都具有抑鬱的抒情調子。
『叄』 鄉土小說的風格
鄉土小說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魯迅的影響並有意識地模仿魯迅而開始創作的,大都師承了魯迅小說的批判國民性特點,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種質朴和真實的面貌為當時小說創作界吹進一股清風。
鄉土小說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審視故鄉風習,對愚昧、落後進行尖銳的諷刺與批判。其次,鄉土小說作家往往懷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復雜情緒描繪生活與苦難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鄉人,同情與批判,諷刺與哀憐相互交織,形成鄉土小說喜劇與悲劇相交融的美學風格。第三,在批判和描繪故鄉愚昧習俗、麻木人性、凄涼人生時,鄉土小說作家仍然抑制不住對故鄉的眷戀,而這眷戀又往往與某種失落感相交織,因而小說大都具有抑鬱的抒情調子。
『肆』 魯迅鄉土小說的基本特徵
看看這個有沒有用。
魯迅鄉土小說中的孤獨者形象
http://article.rongshuxia.com/viewart.rs?aid=95245
『伍』 鄉土小說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鄉土小說的主要特徵,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審視故鄉風習,對愚昧、落後進行尖銳的諷刺與批判。其次,鄉土小說作家往往懷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復雜情緒描繪生活與苦難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鄉人,同情與批判,諷刺與哀憐相互交織,形成鄉土小說喜劇與悲劇相交融的美學風格。第三,在批判和描繪故鄉愚昧習俗、麻木人性、凄涼人生時,鄉土小說作家仍然抑住不住對故鄉的眷戀,而這眷戀又往往與某種失落感相交織,因而小說大都具有抑鬱的抒情調子。
參考:網路「鄉土小說」
『陸』 沈從文鄉土小說的特點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突出,單純而又厚實,朴訥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采。沈從文以鄉村為題材的小說是典型的鄉村文化小說,它不僅在整體上與都市「現代文明」相對照,而且始終注目於湘西世界朝現代轉型過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規定的鄉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跡及歷史命運。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命的哲學思考,一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沈從文的創作,多注意刻畫鄉土中的「粗糙的靈魂」和「單純的情慾」。沈從文描繪的山寨、碼頭寧靜而秀美,宛如一副副古樸奇幻的風俗畫。特別是在這些「化外之境」中發生的愛情故事,更有令人一唱三嘆之妙。《邊城》中少女翠翠的愛情觀和愛情經歷,單純而美麗,有著未受現代都市文明污染的清澈和微妙。在沈從文的鄉土文學世界裡,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靈性的,禽獸在做夢,草木能談吐,大自然的「神性」成為鄉土世界沉默的主宰。那麼,沈從文意圖在他的寧靜超脫的鄉土作品中寄寓什麼樣的主題呢?是「人性」。沈從文在他《從文小說習作選·代序》中言明:「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在沈從文詩意神話的長廊中,即使是最精美的篇章,也在述說著某種無法抗拒的悲涼。翠翠那一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在親人的死亡和情人的離去的現實面前,不也宣告了詩意的神話的破滅了嗎?而沈從文的另一名篇《丈夫》,幾乎完全可以將其視為關於鄉村底層人物的一曲悲歌。進入鄉土文學純美境界的沈從文,未必就不懂的社會的苦痛,只不過他是以率真淳樸、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的邊緣性異質性的鄉土文化的敘述,顯示處於弱勢的邊緣文化中沉靜深遠的生命力量,從而內在地對所謂文明社會的種種弊端構成了超越性的批判。在新時期的鄉土文學寫作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沈從文式鄉土文學寫作類型的延續。另外,沈從文的鄉土文學,還開創了以展現「異質文化」中人性軌跡來表明文化成規對人的影響的寫作模式,
『柒』 魯迅,王魯彥及其他鄉土作家的作品體現了鄉土小說的什麼特點
魯迅的諷刺性更多一點,王魯彥的作品長於寫農民、鄉村知識分子和小有產者,鄉土色彩濃厚,他本人曾被魯迅稱為"鄉土文學的作家"。王魯彥長於觀察,描情狀物,都較細致,對人物的心理描寫,尤其深入、具體。但由於他看不出他筆下人物的真正出路,因此往往流露出感傷情緒。
『捌』 40年代鄉土小說的代表作家作品特點
40年代鄉土小說的代表作家是沙汀和艾蕪。
沙汀的作品主要有《淘金記》、《在其香居茶館里》。
這一時期沙汀小說的風格特點是:
以小見大,通過描寫宗法制度最為根深蒂固的四川鄉場,深刻揭露了國統區昏聵的現狀。筆法冷峻,朴實,文風極為嚴謹,嚴格遵循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描述中透露出無情的諷刺。
在沙汀的筆下,反映宗法的根深蒂固,底層小官吏、地方鄉紳的互相傾軋算計,刻畫鄉土小有產者的迂腐,是他最擅長的內容。
艾蕪的作品有《一個女人的悲劇》、《石青嫂子》、《豐饒的原野》。
這一時期艾蕪小說的風格特點是:
走出了30年代浪漫色彩的貧瘠闐緬地區,筆觸轉向四川鄉場,反映了國統區農村勞動人民的深重苦難以及他們的掙扎和反抗,作品尤其關注女性的命運,凸現女性面對壓迫的抗爭。
在40年代艾蕪的作品中,雖然浪漫的色彩逐漸變淡,現實的成分佔據了主導,但是他依然注重環境氛圍的描寫,通過霧、雲、露等自然景觀的刻畫反襯人物的心境與心理變化,這也是他與沙汀的鄉土小說一個主要的區別(沙汀更重視的是語言描寫)。
其實沙汀與艾蕪本是四川同鄉,曾共同以書信形式向魯迅請教文學創作問題,皆成名於30年代,但他們都是在40年代達到創作的巔峰。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作家趙樹理也創作農民題材的小說,而且如《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代表作也是40年代的作品,但現代文學史教材中一般把他列入「解放區文學」范圍中,另起新章節加以研究,所以我沒把他和他的作品算入「40年代鄉土小說代表作家作品」中。
『玖』 解析問題小說鄉土文學產生的原因,特點及缺陷
首先,問題小說和鄉土小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問題小說在中外都是存在的,它是伴隨著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而產生的一種文學形式。
問題小說始於19世紀中期,英國蓋斯凱爾夫人的《露絲》(1853)是較早的問題小說。有的作品非常注重對讀者施加影響,使之在某個問題上站在作者一邊,稱這種小說為宣傳小說更合適,如斯陀夫人的反奴隸制的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
我國的問題小說出現在「五四」時期。代表作家作品有冰心的《兩個家庭》、許地山的《春雨之夜》等。這些小說在藝術上採取「寫實」手法,多用口語,在思想內容上不同程度地暴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種種黑暗,對「五四」文學革命的發展起了有力的促進作用。
而冰心卻不僅僅是一個問題小說作家,她作為問題小說作家僅僅是在她的前期階段。而當社會環境發生變化之後,以冰心為代表的一批問題小說作家的寫作風格也發生了變化。
就比如說冰心本人,她的風格就由初期的問題小說轉變成了小詩派作家 。她的代表作《繁星》、《春水》也是在這一段時間創作。其實我私認為《繁星》代表了冰心的創作巔峰。畢竟,她的風格以及成就是在這樣一段時間定型。
其他作家亦是同理。(每個人的風格都會在不同時期有不一樣的表現,當初的問題小說作家也不一定會一直保持她或他最初的風格。)
而鄉土文學,它的出現溯源於魯迅的《故鄉》上個世紀20年代,現代文壇上出現了一批比較接近農村的年輕作家,他們的創作較多受到魯迅影響,以農村生活為題材,以農民疾苦為主要內容,形成所謂「鄉土文學」。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魯彥、許傑、許欽文、王任叔、蕭紅、台靜農,莫言、屈遠志等。鄉土文學是在「為人生」文學主張的影響和發展下出現。
魯迅可以說是五四時期的一個很偉大的領袖了。他的許多作品都具有開創性。同時,鄉土文學也是由魯迅帶引,盡管這只是無意為之。就像「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一樣。
雖然魯迅本人是希望盡快腐朽,但他還是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