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唐·吉訶德的人物介紹
堂·吉訶德
曼查的落魄鄉紳,書中的主人公。喜好讀騎士小說,整日耽於幻想,立志恢復古代的騎士道。一番荒誕的「證險」後,他返回故里,臨終時幡然醒悟。
作品主人公唐·吉訶德是一個不朽的典型人物。書中寫道,這個瘦削的、面帶愁容的小貴族,由於愛讀騎士文學,入了迷,竟然騎上一匹瘦弱的老馬「駑騂難得」,找到了一柄生了銹的長矛,戴著破了洞的頭盔,要去當游俠,除強扶弱,為人民打抱不平。他雇了附近的農民桑丘·潘沙做侍從,騎了驢兒跟在後面。唐·吉訶德又把鄰村的一個擠奶姑娘想像為他的女主人,給她取了名字叫杜爾西內雅。於是他以一個未受正式封號的騎士身份出去找尋冒險事業,他完全失掉對現實的感覺而沉入了漫無邊際的幻想中,唯心地對待一切,處理一切,因此一路闖了許多禍,吃了許多虧,鬧了許多笑話,然而一直執迷不悟。他把鄉村客店當作城堡,把老闆當作城堡的主人,硬要老闆封他為騎士。店老闆樂得捉弄他一番,拿記馬料賬的本子當《聖經》,用唐·吉訶德的刀背在他肩膀上著實打了兩下,然後叫一個補鞋匠的女兒替他掛刀。受了封的騎士唐·吉訶德走出客店把旋轉的風車當作巨人,沖上去和它大戰一場,弄得遍體鱗傷。他把羊群當作軍隊,沖上去廝殺,被牧童用石子打腫了臉面,打落了牙齒。桑丘·潘沙一再糾正他,他總不信。他又把一個理發匠當作武士,給予迎頭痛擊,把勝利取得的銅盆當作有名的曼布里諾頭盔。他把一群罪犯當作受迫害的紳士,殺散了押役救了他們,要他們到村子裡找女恩主去道謝,結果反被他們打成重傷。他的朋友想了許多辦法才把他弄回家去。在第二卷中,他繼續去冒險,又吃了許多苦頭,弄得一身病。他的一位朋友參孫·卡拉斯科假裝成騎士把他打翻了,罰他停止做游俠騎士一年。唐·吉訶德永遠愛對著臆想中的敵人猛沖過去,亂戰一陣,但是由於他的美好願望不切實際,戰術荒誕可笑,因而處處碰壁,好心不得好報,甚至險些喪命。當他和桑丘吃盡苦頭,輾轉回到家鄉時,他已一病不起。但經過一番游歷,他已認識到自己從前是個瘋子,那些騎士小說都是胡說八道,只恨後悔得太晚了。
這個人物的性格具有兩重性:一方面他是神智不清的,瘋狂而可笑的,但又正是他代表著高度的道德原則、無畏的精神、英雄的行為、對正義的堅信以及對愛情的忠貞等等。他越瘋瘋癲癲,造成的災難也越大,幾乎誰碰上他都會遭到一場災難,但他的優秀品德也越鮮明。桑丘·潘沙本來為當「總督」而追隨唐·吉訶德,後看無望,仍不舍離去也正為此。唐·吉訶德是可笑的,但又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化身。他對於被壓迫者和弱小者寄予無限的同情。從許多章節中,我們都可以找到他以熱情的語言歌頌自由,反對人壓迫人、人奴役人。也正是通過這一典型,塞萬提斯懷著悲哀的心情宣告了信仰主義的終結。這一點恰恰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舊的信仰解體、新的信仰(資產階級的)尚未提出的信仰斷裂時期的社會心態。
堂吉訶德出身於一個家道中落的小地主家庭,深受騎士文學的影響,為人比較正直忠厚,不滿現實,但既不知生活的根本問題在哪,又不知怎樣去切實去解決,所以在對騎士文學入迷之後,他就仿之,遊走天下,鏟除不公,匡扶正義,實現他所理想的道德原則。這個人不滿於現實,要改造現實,但他的最大弱點是一點都不清楚他所要改造的現實,和怎樣改造現實,於是在幻想中臆想了他的現實環境,並用脫離現實的手段,實行了荒唐可笑的行動。用騎士的道德行之於當世,就是用昨天的思維做今天的事,用今天的頭腦做明天的事。他善良的出發點斷然不能取得如願的結果。如對於牧童的同情,是對於人壓迫人的不滿,他要鏟除不公的世道,但他沒有對於要改造的對象的具體理解,仍然不知道怎樣真正解決問題,所以他沖上去了,讓財主把牧童放了,可當他走了之後,那個牧童挨的打卻更多了。
堂吉訶德無疑是神智不清的,瘋狂而可笑的,但又正是他代表著高度的道德原則,無畏的精神,英雄的行為,對正義的堅信以及對愛情的忠貞等等。他愈瘋瘋癲癲,造成的災難也愈大,但他優秀品德也愈鮮明。如他對於幻覺中的達辛尼亞,已經達到了無比推崇、敬愛的程度,在自己的行為當中,他無論如何也要保持對她的忠貞,不僅對於一切聲色的誘惑視而弗見,聽而弗聞,甚至竟然達到了坐懷不亂的高超地步。在第一部中,不僅客店中的妓女與騾夫的幽會,妓女錯找到了他房裡,他堅守道德原則,予以拒斥;就在整部書中,作者的基本態度還是樂觀的,這是因為他看到了舊世界已經無可挽回地倒下去了。但由於當時資產階級剛剛萌芽,在西斑牙的出路還很模糊,因此作者能看出舊的怎樣死去,卻不知新的怎樣出生,因此在他看到游俠騎士不能絲毫解決社會問題、社會還是照樣不合理時,他的人文主義不禁也感到迷憫而悵然了。因此堂吉訶德的行俠仗義越接近尾聲時,作者對他的行為就越同情,使人覺得這位騎士的一生,雖然沒有足以不朽的業績,卻有一種偉大的精神。
所以堂吉訶德的死,從宣判了騎士文學的死刑方面說,是人文主義的歡欣;而從作者與堂吉訶德一起經歷的用騎士精神去反對封建階級和市民階層的庸碌自私而終無出路來說,又是—種悲劇的收場。堂吉訶德的死是舊的無路,並不是新的誕生,身後的世界向何處去還是—個真正的問號。
桑喬·潘薩
堂吉訶德的侍從。朴實善良、目光短淺、自私狹隘、膽小怕事。(有的版本譯作桑丘·潘沙)
桑丘是—個窮幫工,因為生活沒有出路,他才跟著堂吉訶德出來,相信未來有一個「海島總督」做,以藉此改變他一家人的窘況。這個形象基礎是窮苦的勞動農民,因此他在書中不論是怎樣的情境下,始終保持勞動農民的特點。
他重實際:不論堂吉訶德有怎樣的臆想,把事情說得怎樣玄,但他都有自己的判斷,一切從切身利益出發,明白客店不是城堡,風車也不是巨人。但他是主人的隨從,他不能有拂主人的意志。
他對人忠實:不管多麼有危險,他沒有把堂吉訶德拋開過,他始終熱愛他,跟他去為了實際報酬和未來能管理—個海島的許諾。他雖跟著主人去受苦,但卻有眼前的獲得和未來的期待。
他容易輕信,但卻有判斷的才能,並頗為聰明機智,在他的嘴裡諺語—串一串注外出,都富有深刻的生活哲理。
他能主持公道,同情弱者,並仇視與嫉恨不平世道。這集中體現在他當「總督」時所實行的仁政上面。作者在這里告訴人們,一個農民遠比那些達富貴人更能治理好國家。如他在—個叫做「布拉它留」的「海島」,坐堂審案,對三件案子(一件是裁縫為僱主的糾紛、一件是借錢還沒還的糾紛、一件是誣告強奸案)的處理,簡直是高明極了。這在昭示西班牙人民:渴望的—個良好的社會理想,只有在人民自己的努力下才能實現。他離任時兩袖清風,並說明他是—個例外的「總督」。
唐·吉訶德的侍從桑丘·潘沙也是一個典型形象。他是作為反襯唐·吉訶德先生的形象而創造出來的。他的形象從反面烘託了信仰主義的衰落這一主題。唐·吉訶德充滿幻想,桑丘·潘沙則事事從實際出發;唐·吉訶德是禁慾主義的苦行僧,而桑丘·潘沙則是伊壁鳩魯式的享樂派;唐·吉訶德有豐富的學識,而桑丘·潘沙是文盲;唐·吉訶德瘦而高,桑丘·潘沙胖而矮。他,桑丘·潘沙是一個農民,有小私有者的缺點,然而到真正把他放在治理海島(實際上是一個村)的位置上時,他又能夠秉公辦事,不徇私情,不貪污受賄。後來由於受不了貴族們的捉弄離了職。他說:「我赤條條來,又赤條條去,既沒有吃虧,也沒有佔便宜,這是我同其他總督不同的地方。」朱光潛先生在評價唐·吉訶德與桑丘·潘沙這兩個人物時說:「一個是滿腦子虛幻理想、持長矛來和風車搏鬥,以顯出騎士威風的唐·吉訶德本人,另一個是要從美酒佳餚和高官厚祿中享受人生滋味的桑丘·潘沙。他們一個是可笑的理想主義者,一個是可笑的實用主義者。但是唐·吉訶德屬於過去,桑丘·潘沙卻屬於未來。隨著資產階級勢力的日漸上升,理想的人就不是唐·吉訶德,而是桑丘·潘沙了。」
杜爾西內亞
堂吉訶德的心上人。一位身強力壯、嗓門奇大、性格潑辣的地道村婦。卻被堂吉訶德視為公主或貴婦人,並稱為"托博索的杜爾西內亞「。
參孫·卡拉斯科
學士,堂吉訶德的鄉鄰,頭腦靈活、愛開玩笑。
佩羅·佩雷斯
神父,堂吉訶德的好友,為人熱情、善良。
公爵夫妻
西班牙王國的封建貴族代表。為富不仁,虛情假意,對堂吉訶德主僕二人百般捉弄,只為滿足自己取樂的心理。
卡德尼奧
出身貴族,感情豐富,與同城人盧辛達從小青梅竹馬,感情篤厚。
盧辛達
美麗尊貴的姑娘,聰明伶俐,對待感情優柔寡斷,差點屈從於費爾南多的威逼利誘。不過最終理智戰勝情感,於卡德尼奧走到了一起。
費爾南多
貴族,里卡多公爵的次子。雍容大度、風流倜儻。
巴西列奧
一位貧窮的小夥子,聰明專情,最終得到心愛的女人基特里亞。
㈡ 唐吉可德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應該是唐·吉柯德
十六世紀中,從塞萬提斯的筆下,誕生了唐吉柯德,是一個有高度責任感和榮譽感的騎士,但超過了現實的限度,達到發瘋的程度。他攻打磨坊風車,認為它是巨人,又挑戰羊群,認為是敵人的軍隊,見到酒囊,他說是鬼。他的名聲來自他所有的歷險,他在任何地方都像在拉曼差一樣知名。這個作過不可思議的歷險的人一生瘋狂,但清醒地死在他相愛的杜爾奇尼婭德托波索的手臂里。塞萬提斯筆下得「唐吉柯德」是一個可笑的人物:他騎著一匹瘦馬,手握長矛,心中愛戀著他的情人開始了他的騎士生涯。唐吉柯德具備了一切騎士的裝備,可是他卻找不到對手.
著名長篇小說《唐·吉訶德》(1602~1615)是塞萬提斯的代表作。小說全名為《奇情異想的紳士堂吉柯德·德·拉·曼卻》共2卷,主要描寫一個瘦弱的沒落貴族吉柯德因迷戀古代騎士小說,竟像古代騎士那樣用破甲駑馬裝扮起來,以醜陋的牧豬女作美賽天仙的崇拜貴婦,再以矮胖的農民桑丘·潘札作侍從,3次出發周遊全國,去創建扶弱鋤強的騎士業績。以致鬧出不少笑話,到處碰壁受辱,被打成重傷或被當作瘋子遣送回家。小說中出現的人物近700個,描繪的場景從宮廷到荒野遍布全國。揭露了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國的各種矛盾,譴責了貴族階級的荒淫腐朽,展現了人民的痛苦和斗爭,觸及了政治、經濟、道德、文化和風俗等諸方面的問題。小說塑造了可笑、可敬、可悲的吉柯德和既求實膽小又聰明公正的農民桑丘這兩個世界文學中的著名典型人物,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地結合起來,既有朴實無華的生活真實,也有滑稽誇張的虛構情節,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廣度上,在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上,都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這本書堪稱經典,但是最好不要帶著那麼嚴肅的眼光去看,因為這本書在出版後一大段時間內屬於地攤讀物,他的價值也曾被認為僅僅是「逗笑」(塞萬提斯不學無術,不過倒是個才子,他是西班牙最逗笑的作家—當時人語),不管曾經遭過什麼評價,這本書確實很逗笑,我寫這篇讀後感的時候都忍不住想笑。這本書言語輕松活潑,似乎每一句話都是信手拈來而又很貼切,但不是那麼精確,甚至情節的前後銜接都很隨便,以至於出現不少漏洞,但是這並不影響整個書的吸引力,這本書有一種來自民間的活力,如果你和一堆淳樸的鄉下人扎堆開玩笑,就能感受到這種暖和的,自然的活力來。
㈢ 分析堂吉訶德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①堂吉訶德是個矛盾、復雜的人物。他一心要匡正這個社會,卻一廂情願地把騎士小說的描寫當成現實生活。他無視已經發生變化的時代,企圖以游俠行為來復活過時的騎士制度,把打抱不平當作主持正義、改造社會的途徑,成了一個「最講道德、最有理性的瘋子」,一個可笑可嘆的人物。
②堂吉訶德是個為了維護正義,拯救世人,甘願犧牲自身生命的勇士。他痛恨專制殘暴,同情勞苦大眾,嚮往自由,把保護人的正當權利與尊嚴,鋤強扶弱,消除人世間的不平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見義勇為,從不膽怯。主張「一切東西都平等」,他心地善良、幽默可親,學識淵博。
③堂吉訶德是理想主義的化身,他執著於他那理想化的騎士道,從不怕人們議論與譏笑,更不怕侮辱與打擊。雖然四處碰壁,卻越戰越勇,百折不悔。他的進步思想,閃耀著資產階級人文主義的思想光輝,他的失敗,是一個人文主義者的悲劇。
④堂吉訶德是一個悲劇性人物。他迂腐、固執、脫離現實、耽於幻想、行動盲目,他想入非非,喪失了基本的理性,喪失了對現實的感覺和判斷,他行為荒唐、鹵莽,不會吸取經驗教訓,這樣的人註定只能碰壁,害人害己。
(3)唐吉可德小說中主要人物擴展閱讀
人物介紹:堂·吉訶德
曼查的落魄鄉紳,書中的主人公。喜好讀騎士小說,整日耽於幻想,立志恢復古代的騎士道。一番荒誕的「證險」後,他返回故里,臨終時幡然醒悟。
作品主人公唐·吉訶德是一個不朽的典型人物。書中寫道,這個瘦削的、面帶愁容的小貴族,由於愛讀騎士文學,入了迷,竟然騎上一匹瘦弱的老馬「駑騂難得」,找到了一柄生了銹的長矛,戴著破了洞的頭盔,要去當游俠,除強扶弱,為人民打抱不平。
他雇了附近的農民桑丘·潘沙做侍從,騎了驢兒跟在後面。唐·吉訶德又把鄰村的一個擠奶姑娘想像為他的女主人,給她取了名字叫杜爾西內雅。於是他以一個未受正式封號的騎士身份出去找尋冒險事業,他完全失掉對現實的感覺而沉入了漫無邊際的幻想中,唯心地對待一切,處理一切,因此一路闖了許多禍,吃了許多虧,鬧了許多笑話,然而一直執迷不悟。
他把鄉村客店當作城堡,把老闆當作城堡的主人,硬要老闆封他為騎士。店老闆樂得捉弄他一番,拿記馬料賬的本子當《聖經》,用唐·吉訶德的刀背在他肩膀上著實打了兩下,然後叫一個補鞋匠的女兒替他掛刀。受了封的騎士唐·吉訶德走出客店把旋轉的風車當作巨人,沖上去和它大戰一場,弄得遍體鱗傷。
他把羊群當作軍隊,沖上去廝殺,被牧童用石子打腫了臉面,打落了牙齒。桑丘·潘沙一再糾正他,他總不信。他又把一個理發匠當作武士,給予迎頭痛擊,把勝利取得的銅盆當作有名的曼布里諾頭盔。他把一群罪犯當作受迫害的紳士,殺散了押役救了他們,要他們到村子裡找女恩主去道謝,結果反被他們打成重傷。他的朋友想了許多辦法才把他弄回家去。在第二卷中,他繼續去冒險,又吃了許多苦頭,弄得一身病。
他的一位朋友參孫·卡拉斯科假裝成騎士把他打翻了,罰他停止做游俠騎士一年。唐·吉訶德永遠愛對著臆想中的敵人猛沖過去,亂戰一陣,但是由於他的美好願望不切實際,戰術荒誕可笑,因而處處碰壁,好心不得好報,甚至險些喪命。當他和桑丘吃盡苦頭,輾轉回到家鄉時,他已一病不起。但經過一番游歷,他已認識到自己從前是個瘋子,那些騎士小說都是胡說八道,只恨後悔得太晚了。
㈣ 《唐吉訶德》的主要故事情節
一、堂吉訶德第一次出遊的頭一天,看到一家客店,竟把它當作了堡壘,並把店裡的兩個妓女和店主分別當成了貴夫人和堡壘長官。他想起自己是個未受封的騎士,便要求店主給他封贈。店主見他瘋傻答應了他。店主讓堂吉訶德跪在他的面前,拿一本帳簿念念有詞,在他頸窩上狠狠打了一掌,又用劍在他肩膀上使勁拍了一下,一個妓女給他掛上劍,另一個給他套上馬刺。封贈儀式便算完成了。堂吉訶德爬起來,謝了「長官」滿心喜悅。
二、在游俠途中,堂吉訶德遇見一隊被押送到海船上服苦役的犯人。他詢問犯人被關押的原因,同情他們的遭遇,殺散了押送人,把犯人全放了。可是堂吉訶德要犯人把他行善的事,去托波索城報告他的意中人杜爾西內婭,但遭到囚徒反抗,用亂石打傷了堂吉訶德,還把他和桑丘的衣服都扒了。
三、簡述堂吉訶德遭遇「死神召開的會議」戲班子的故事。堂吉訶德在游俠途中看到一輛大板車,車上人打扮著魔鬼、死神、皇帝、皇後的模樣。堂吉訶德上前喝問,才知道這是演出《死神召開的會議》的戲班子。不料受到戲班子里丑角的捉弄,堂吉訶德的坐騎嚇得飛奔,並且人仰馬翻。他要上前理論卻險遭毆打,還好桑丘相勸,他也認為不能和沒封騎士的人交手,此事才圓滿收場。
《堂吉訶德》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現實主義傑作,作者塞萬提斯。主要描寫和諷刺了當時西班牙社會上十分流行的騎士小說,並揭示出教會的專橫,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困苦。《堂吉訶德》問世以來,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堂吉訶德的名字在不同歷史年代,不同國家都流傳著。別林斯基曾說,堂吉訶德是一個「永遠前進的形象」。
堂吉訶德的名字已經變成一個具有特定意義的名詞,成了脫離實際、熱忱幻想,主觀主義,迂腐頑固,落後於歷史進程的同義語。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在著作里不止一次地提到堂吉訶德。堂吉訶德的形象在今天仍保持它的意義。
㈤ 唐吉柯德式的人物到底是指什麼樣的人物
唐吉柯德式意指充滿理想,只按理想行事而不顧現實,為夢想而瘋狂的做事方式。
堂吉訶德是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著名作家塞萬提斯的小說《堂吉訶德》中的主人公。堂吉訶德是一個落魄的鄉紳,他讀騎士小說入了迷,決定仿效騎士的生活。於是穿上盔甲,騎著一匹瘦馬,帶著侍從出門行俠。結果鬧了許多笑話,吃了無數苦頭,直到臨終才清醒過來。
堂吉訶德精神是理性與情感的思辨 。沒有熱烈真摯的情感,只有執著的理性,一個人能夠達到的高度就十分有限,難免平庸。 但只有熾烈不羈的情感,棄理性於不顧,人生就會像沒有舵的巨輪,隨時可能撞上堅硬的冰山。情感越強,撞得越狠。
堂吉訶德屬於後者。他的精神在情感方面有可取的一面,但理性方面卻十分危險。 他的滑稽與崇高都是表象。都是他那種精神狀態下的必然結果。與真正意義上的滑稽與崇高有很大距離。
他並不知道自己的愚蠢,所以滑稽,也不知道自己將付出的代價和行為的意義,所以崇高。 他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從他臨終前的幡然悔悟可以看出:他為執迷於騎士精神的一生悔恨不已。
(5)唐吉可德小說中主要人物擴展閱讀:
《唐·吉訶德》(又譯作《堂吉訶德》《堂·吉訶德》等)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於1605年和1615年分兩部分岀版的長篇反騎士小說。
故事發生時,騎士早已絕跡一個多世紀,但主角阿隆索·吉哈諾(唐·吉訶德原名)卻因為沉迷於騎士小說,時常幻想自己是個中世紀騎士,進而自封為「唐·吉訶德·德·拉曼恰」(德·拉曼恰地區的守護者),拉著鄰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僕人,「行俠仗義」、遊走天下,作出了種種與時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徑,結果四處碰壁。
但最終從夢幻中蘇醒過來。回到家鄉後死去。
文學評論家稱《唐·吉訶德》是西方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代小說,也是世界文學的瑰寶之一。
網路-唐·吉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