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哪本小說里有人物顧巧詩、顧巧雲
二嫁豪門
第126章顧巧詩和杜若熙什麼關系?
打開書架 加入書簽 推薦本書 收藏本書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喏!這是大姐還是小baby時候的照片,是不是很可愛啊!」杜若*
照片拍的那天就是顧巧詩在醫院做完月子之後,偷偷溜出來將孩子轉交由顧巧雲領養。
為了留作紀念,顧巧雲特意去附近的照相館拍照留念。
照片里的杜若熙超級可愛,小臉圓滾滾粉嫩粉嫩,大眼黑白分明,吃著手指對著鏡頭傻笑,一點都不怕生。
那樣子要多可愛就有多可愛。
看得宮翎燁都想將她搶走。
看不出這死丫頭小時候還有那麼可愛的一面。
只是……
宮翎燁微眯眼看著手裡的這張照片有些疑惑,杜若熙的身體外面還裹著一件小孩子的衣服,這衣服宮翎燁似乎在哪看到過,但一時半會他想不起來。
「宮三少哥哥,你看這個!!」杜若天獻寶似的把其他的照片放到宮翎燁面前,「這些都是大姐讀書的時候老師給她拍的。大姐讀書的時候是學校里的風雲人物哦!好多人都超喜歡大姐呢!!」
w市是特別行政區,福利待遇超好。
從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都不用收費,因此杜若熙才有可能全部讀完。大學和國內一樣,按照成績收學費。
杜若熙的成績原本是保送,只收百分之四十的學費,但大學開學那年,杜若天心臟病突發急需要錢,沒有辦法杜若熙只能把學費給杜若天看病。
也由此放棄了讀大學的機會。
杜若熙小時候頭發很短,穿的衣服雖然破舊,但是非常干凈。
從小就五官精緻,只是不太愛笑。
宮翎燁翻了一些照片,幾乎每張,杜若熙都板著臉。
明明還很小很小,但是眼底卻透著一股倔強和早熟。
宮翎燁不由地想起第一次看到杜若熙的時候,她也是這個樣子。
之後是杜若熙國中時候的照片里,頭發稍微長了一點,長得也越來越好看了,卻依舊沒有一點笑容,嚴肅地瞪著鏡頭,看起來像個八股老阿桑。
「你怎麼不笑?」宮三少問坐在客廳里的杜若熙。
「我在笑啊!」杜若熙回答。
宮翎燁挑眉,「你確定?」
那表情,那神韻,那眼神。宮翎燁怎麼都找不出笑的痕跡。
杜若熙默默地補充,「需要神會,不可只看外表。」
杜若欣爆笑,「宮三少,你不知道,姐超怕照相的。每次拍照,大姐就很緊張,怎麼也笑不出來,事實上大姐小時候很愛笑。」
宮三少無語,「……」
接著宮翎燁看到一張杜若熙小學一年級時拍的古董照片。
w市的習慣是一年級入學的那天,老師都會給新來那批小鮮肉拍照留念。
而杜若熙的入學照片同樣也是一本正經地瞪著鏡頭。
明明五官精緻,是個美人胚,但是這嚴肅的表情讓人不由一陣郁悶。
相信當時拍照的老師也很心塞吧?
想著宮翎燁的嘴角不由地勾起了一道笑意,目光一晃,正打算翻過去,卻意外地看到一張對宮翎燁來說十分熟悉的臉。
顧巧詩?!!
在這張照片里,杜若熙的背後是當時國小的鐵柵欄,外面站著一個女人正摘下臉上的墨鏡認真地看著杜若熙。
如果不是仔細看,也許會直接忽略,那五官的確是顧巧詩沒錯。
可是她怎麼會在這里?
顧雅晴比杜若熙大8歲,杜若熙剛入學的時候,顧雅晴應該因為她媽咪的原因去了美國。顧巧詩沒有理由會在中國,更何況是在一年級新生入學的當天出現,還偏偏是在看杜若熙?
原先顧雅晴跟杜若熙的臉如此像就已經讓宮翎燁有些古怪。
但想不到的是今天又看到了這個。
宮翎燁不由地眉頭蹙起,「我可以把這張照片拿下來嗎?」
「可以啊!!」杜若天點頭。
宮翎燁把照片從相冊里拿出來,然後走到陽台光線充沛的地方仔細看。
……
而客廳里,顧巧雲示意杜若熙跟她一起去廚房,杜若欣也跟著進去八卦,母女三人齊聚廚房。
「若熙,你跟那個宮三少到底是怎麼回事?」顧巧雲一臉嚴肅。
「他是我的老闆,剛好我今天腳扭了,他又很空於是就陪著我一起來。」
杜若熙不打算告訴顧巧雲這件事。
顧巧雲不相信,「那上一次他帶我們去m市呢?怎麼說?」
杜若熙失笑,「我是tlb的藝人,也是搖錢樹,我生日他當然得好好地准備一番了!媽咪你真的想歪了,我跟宮翎燁沒有任何關系。」
杜若欣失望了,「姐!你不會吧!!你們沒在一起?」
「沒在一起很震驚嗎?」杜若熙無語。
杜若欣沮喪了,「拜託!姐!人家宮三少又帥又有錢,追他的女人都能組成一個國家!那麼大一個現成的正宗高富帥站在你面前,你告訴我你們沒什麼,你還要不要讓人活啦!」
杜若熙無語了,「……」
她的家人什麼時候那麼八卦了?
顧巧雲反駁杜若欣,「嘖,我們不要錢多,只要人好,對若熙好就夠了,錢沒用!」
有錢有什麼用?
她姐姐顧巧詩年輕的時候可沒少跟那些有錢人來往,有些人是有錢沒差,但是朝三暮四,人品有很嚴重的問題。
結果弄到現在兩個女兒都不知道自己的爹地到底是誰。
「媽咪!這個你放心,宮三少這人超好的!!」杜若欣為宮三少反駁。
「你又知道了?」顧巧雲扔給杜若欣一個衛生眼。
「媽咪你不知道!這個宮三少是出了名的痴情、對感情專一,那時候他跟顧雅晴在一起6年,都是一心一意的,反倒是女方是個緋聞大王一直傳緋聞。」
「顧雅晴?」顧巧雲的眉頭皺緊,一臉震驚地看著杜若欣,「你說什麼?」
「什麼什麼?」杜若欣被嚇到了,獃獃地看著自己的媽咪一時間不知道自己說錯了什麼。
顧巧雲嚴肅,「你剛才是不是說了『顧雅晴』三個字?」
杜若欣點頭,「對呀!顧雅晴是宮翎燁的前女友,他們2個在一起6年,不過那個女人有嚴重的人品問題,超爛的!一天到晚跟人傳緋聞,宮翎燁那麼帥她居然好意思劈腿,他們分手,雖然表面上說是宮家瞧不起她做藝人的身份。但事實上是她劈腿被宮三少抓到了…………」
顧巧雲抓著杜若欣,看著她的眼睛重復了一遍,「顧雅晴?」
2. 顧晚晚白墨寒哪本小說里的人物
答主你好,請問主角是誰,我找到3本主角是顧晚晚,5本白墨寒是配角但沒有一本是主角
3. 書_《連山》、《歸藏》是否失傳
《連山》、《歸藏》是我國古文化的典籍,然而,歷來人們認為它們是《周易》的前身,並將此認識寫入小學生啟蒙的《三字經》內:「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通過確鑿的考證,個人得出了令人意外的結論。從文字起源和進展,從中國特有的意識形態的進展,都只能說明,它們與《周易》或者與《易》沒有任何聯系。有聯系的是:《老子》文本是在《歸藏》的基礎上寫的;《歸藏》是在《連山》的基調下完成的。《連山》、《歸藏》、《老子》是西周末前之三本規范最高統治者的寶典。要搞清這個問題得先從《周易》說起。
《周易》顧名思義,當是周朝之《易》的簡稱。然而,周朝前後卻有800餘年的歷史,從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21年(暫依「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初步確定)。在這800多年的歷史進程之中,我國的文化有了重大的變易和「進展」。大致可分為東西周兩個階段。西周時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770年),這個時期除了沿用商王朝遺留下來的甲骨文字外,並且也有自身時代的發展,所明顯表現出來,當然,只是青銅器皿上的金文。
從西周王朝建立起,在金文中,周易的「易」字還僅只是沿襲商王朝的用意,作為「賜」字頻繁地出現在金文之中。
周易所有的卦名,除「離」、「兌」兩字,在金文中尚有外,餘下的:乾、坤、坎、震、巽、艮都是沒有的字;
周易中所依託的陰陽的概念,在西周金文之中也是找不到的,除了在使用「陰陽谷」僅兩見的地名外。根本沒有所謂陰陽的概念之說。
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是,不少的人是受世俗傳說的影響,且還有不少名家學者加入這個行列,一味鼓吹,什麼「伏羲一畫開天」,「仰觀」、「俯察」、「辨陰陽」而作八卦於卦台山,這些荒謬的言論與歷史事實越來越遠。當我們回過頭來看自己的歷史時,不得不注意到商王朝的「貞人」問題。
貞人的出現,歷史上對他們有很大的誤解。從甲骨文字來看,「貞」字與「鼎」字極其相似,並且聯繫到出土文物(如安徽凌家灘的玉龜中間的玉版中的圖案的中心部分)來看,「食器」是人們生活生存的必須用具用品,且標志著這個民族的前進步伐。所以在我們祖先自覺地認識到這一問題後,把管理「食器」的國家官員職位,定為「貞人」這是必然的。於是在商王朝這個崇祭祖先的時期內,「貞人」出現在「宮廷」、「御前」就是很自然的現象。當甲骨文在商王朝中期開始形成的時候,首當其沖的正是管理「食器」的這一批人,可以充作最先的「實踐」或「執行者」。於是,他們也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文化人」,這與商末前期的「貞人集團」的形成也具有必然性。故此,「貞人」從開始形成一直到商末之前被王權的打擊(壓散、流魄)都與所謂的「占卜」「決疑」不沾邊。隨著時間的流逝,「貞人」的後裔(從商武乙的打擊貞人開始算起,約500年之間大約有17代左右)的發展,延續到春秋時,他們遍及到東周王朝的各個領域。他們除了少數還是官宦外,其絕大多數已淪為:食客、門人、差役、巫師、葯師、風水等等。總之,他們是一個特殊階層,他們孕藏著無限的創造力,也同時具有極大的社會反動性。在這一特殊階層內,特別是受到西周晚期意識形態的熏陶,春秋初期在他們之中形成了「陰陽學、五行學、易學、名學、道學、儒學、雜學、法學、詭辯學」等的萌芽。所以在春秋中期才有了易學的雛形,直至戰國時期都還是一個漸進的階段(竹簡易、帛書易可證)。它那時還沒有被人們認可的易經的樣子,更沒有現代易經的樣子的影子。所以,易經的起源,早不過春秋初期,說它是周易則理所當然,因為它畢竟是東周之易。
支持周易的還有「卦符」和「太極圖」的問題。封符就是八卦的符號,它的長橫為陽、兩短橫為陰的出現是在「漢帛易」之後,離現在只有兩千年或不到兩千年的歷史。「太極圖」的出現就更晚了,雖然傳說為陳摶作之,但無實物可證,因為繼他之後的周敦頤(1017-1073)的「太極圖說」,並不是後來「太極圖」的真實。後來「太極圖」的出現只在明朝時期,誰作的不得而知,離現在充其量還不到700年的歷史。遺憾的是,我們不少的人,把我們的老祖宗伏羲神話的不知如何是好,在他手裡塞進了八卦和太極圖,自以為這是在給祖宗臉上貼金,但實際上,這是在給我們自己的祖宗臉上抹黑而愚蠢之極的做法。
再者,周易的認識還涉及到一個「占卜」的問題。什麼是占卜,得首先弄清楚什麼是「卜」、什麼是「占」。說到「卜」和「占」就必須看看離今8000年前的文化,那時候就已經出現了「符號」。「符號」也是人們認知客觀世界的「實錄」。符號的出現,說明我們的先民,已經有了認識客觀世界的「語言」似記錄,是通過刻、畫、寫、記、錄、鑽、鑿、灼的各項活動,所留下來的人為印記,留下這樣印記的人,叫做「卜」人。然而,僅有「卜」人是不夠的,符號的出現,還得要人把它復原成當時的語言,才能讓符號的存在具有意義,而充當「解說」、「還原」符號成為當時語言的人,就叫「占」人。於是「卜」、「占」人的出現和存在一直延續到離現在三千三百年以前,大約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約四千六、七百年。從商王朝中期(?)起,甲骨文的出現,「卜」人還是記、刻、畫、寫、錄、鑽、鑿的人為的行為活動者;而「占」卻上升到讀、看、閱、聽、聞等認識活動的范疇;灼的印記上升到驗收、收訖、是我等已發生過的證明,如現在的印章的功效一樣。所以,甲骨文內所出現的「卜」、「占」(此字在甲骨文中是沒有的,在現在的「占」字外面再有一個大口字包圍,則讀占)都僅是上述之意。遺憾的是清末之儒徒(孫詒讓、王國維、羅振玉)之流,錯誤解釋了被王懿榮所發現的甲骨文,而貽誤至今。孫、王、羅、郭等四堂的錯誤,僅是把起於春秋的「占卜」誤以為是我們早已有之就大錯特錯了。(甲骨文是商到西周所特有的文字,隨著東周時期的竹簡興起,代替了甲骨文後,後來人們對甲骨文一無所知。顯然這包括從孔子以降的歷代文人,直到清末王懿榮的偶然發現,方才開始認識這一「新」的事物。然而,從商末延續到西周的「貞人」後裔們,顯然彌散在各個領域,但,唯有一支他們發展變易了商朝和西周的「卜」「占」之意,取而代之以「占卜」的雛形,流行於世,進而發展成為影響中國的「占卜」文化。這是被人們忘卻了的春秋特有現象。)
當我們不少的人舉證《尚書·大禹謨》文中的「占卜」的事,如「枚卜」、「官占」等為最早之證時,殊知,《大禹謨》是西晉永嘉之亂之後所冒出來的「偽書」,離現在不足1700年,焉能為證;即若是現在的《尚書》,也僅是漢以來所不斷整理推出的,也不能為證;何況目前所能見到的刻印本,還可能只是宋、元、明、清之作品。
當然,支持《易》的出現還當有,陰陽觀點或五行認識等。但是這些,在我國歷史之中,能夠找到實證的都早不過春秋時代。因為甲骨文和西周的金文,對於這些都沒有它們的蹤跡。
由於人們對於《易》的認識並不牢固,沒有真正進入《易》之門,對於它所應該出現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之中,沒有客觀事實的依據。於是,妄自而無限遙遠的漫話。這樣不僅不會使《易》的真正價值得到人們的認可,不自覺地,給它披上了神秘的外衣,致使它成了任人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工具」。這不是給自己祖宗臉上增光,而是在給祖宗臉上抹黑。
遠在約5000年前山東大汶口出土的象牙梳上鏤刻的一組圖案,有人就先入為主的稱之為是「太陽八卦圖」。這是在干什麼?這是考古嗎?5000年前的先民,從哪裡來的「八卦」概念,從哪裡來的「卦符」概念。現在八卦卦符的長短橫概念,還只是「漢帛易」以後的事,離今只不過是兩千年左右,這中間的三千年在干什麼。誠然,象牙梳中間是由七個所謂的「乾卦」和四個所謂的「坤卦」組成一「S」形的圖案,分別在兩回形中間有「T」字形的標記。但是,請注意,這是刻畫在「梳子」上的圖案。梳子是干什麼的,梳子是整理、梳理頭發而用的。5000年前的先民,對於自己的頭發整理、梳理是多麼的偉大的事情呀。當時的先民不分男女,對於拖在腦後或飄灑在胸前的頭發,很是頭疼。用樹皮、草莖、獸皮去扎捆頭發,都是很困難的事情。它不利於生產實踐,不利於生存競爭,它影響人們的各種活動,而會動搖預期的目的。當事情本來可以成功的時候,卻因為自己的頭發的干擾和被它物利用(「掛著」、「絆著」、被野獸或敵人揪住、扯住等不利的情況),輕者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重者丟失掉自己的性命。於是,梳理、整理自己的頭發,幾乎就是性命攸關的大事。當發現,把頭發分為三股而辮時,則緊密得多,而只需要在辮稍處繫上小小的繩索,這就方便多了。進一步把整理好的辮子再以「S」形的方式盤起來,並且在盤的兩個中心部分用類簪子式的它物插上,就更加穩妥牢固了。這是驚人的壯舉,於是在我們的民族之中廣為流傳,並且把圖案鏤刻在梳子上,不是一目瞭然嗎!顯然,大汶口的象牙梳正是我們先民當時的記錄,正是五千年前人們生存斗爭、生產實踐的歷史足跡。它啟發人們在實踐之中,必須規范自己、嚴格要求自己、按一定的程序約束自己。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實踐。所以這正是後來發展為王者的「律己」、嚴格「律己」、嚴格約束自己、規范自己的行為的前身。這樣的精神孕育出來的品德能不高尚嗎?這是西方世界所不能理解的民族精神啊!
離現在約4600年前安徽凌家灘,出土的玉龜中間的玉版上面也有一幅圖案。有人說這是我們先民「占卜」決疑的明證,這又奇怪了,真不知這些人心裡在想干什麼?
愚以為,這幅圖案太好了,太偉大了,它簡直就是大汶口象牙梳的姐妹篇,它是我們先民足跡的真實寫照,這是先民們認識了「龜」的價值的深刻寓意。從該圖的中心部分看,這是後來甲骨文中「貞」字和「鼎」字的寫照,也就是甲骨文中的兩「貞」或兩「鼎」交叉垂直的實錄,也就是先民的「食器」的再現;離開中心「食器」後的小圓內,則是分向八方的八個龜頭;八個龜頭外大圓內分向四方的四個龜頭。
這個具有圖案的玉版,卻是玉龜的中間組成部分之一,它分為龜背、龜腹和中間的玉版。此玉龜出土於墓主人的胸口前。顯然這說明是墓主人銘記心中的大事,就是玉龜中間玉版的這幅圖案。
這是什麼樣的大事呢?這首先得認識一下「龜」:
龜,順從,不張口咬人,不傷人,聽從民的意志而皈依;
龜,能填民的肚皮,龜的食法極其簡單;
龜,忍耐、堅毅,不要任何回報,當民抓到龜後,只要放到它爬不出來的地方,它就老實的永遠呆下去,它不吃不喝沒有任何乞求,當民取用時,隨時俯首待命;
龜,長壽,泰若,與世無爭;
龜,可強民之身、健民之體。
顯然上述之中唯有它不要任何回報,俯首待民之命最為可貴,這正是所有為王者,所應效法的精神。同時這也是「民以食為天」的早期精神體現。圖案中心之所以是「食器」,正是寓以此意。只有以「食器」為象徵的中心,才能保障四方(包括八方)民眾生活生存、安寧永在。不理解這個圖案,就不能理解後來出現在西周金文內的「撫有四方」、「永保四方」、「經維四方」等的真正精神。而這種精神的目的,卻是「民得」的具體實施。偉哉,我們的先人。那時候的西方正是金字塔文化盛行的時期,他們的文化正是王權、強權、力量、暴力的傑作。(我們卻在離今4600年以後直至周王朝,始終沒有找到一座像樣的王權、皇權、強權的宮廷建設或像樣的墳墓,從而使不少的人污辱我們說,沒有王權象徵的建設就沒有進入國家狀態,沒有國家的形式就沒有進入文明時代。真不知這是什麼樣的邏輯。)這也就是說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已經開始了。
關於《連山》和《歸藏》的問題……(略。此意已見於《老子的自然觀和現代文明》與《老子其人其書之我見》。)
綜上所述,《周易》與《連山》、《歸藏》沒有任何聯系,有聯系的是:《老子》的文本是在《歸藏》的基礎上寫的;《歸藏》是在《連山》的基調下完成的。《連山》、《歸藏》、《老子》是截至西周末之前的三本規范最高統治者的治國寶典。可惜而遺憾的是,人們幾乎把她們忘得所剩無幾,無視我們自身的歷史,任人玩弄於巧舌詭辯之間,豈不悲乎!
今天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
陳光柱
(此稿還在5月21日中華傳統文化復興論壇上講過)
4. 南京公交車哪裡經過的最多要有去南京下面各個區的車。
1、新街口位於南京市中心,分新街口東南西北站,有26路、30路、46路、60路、1路、25路、33路、34路、38路、51路、163路、16路、27路、35路、9路、100路……都在這一圈能坐到;
2、另外還有城南就是中華門附近車也很多,中華門內那站有2路、16路、26路、26路、33路、33路、49路、49路、88路、101路、101路、305路、游2路、游4路、游4路……
安德門站有19路、 26路、44路、61路、88路、94路、127路、137路、148路、305路……
3、在城北就是中央門,長途汽車站那有1路、10路、22路、32路、33路、56路、64路、66路、69路、130路、143路、157路、159路、318路、南棲線、南上線、南湯線、游1路、玉六線……
南京火車站有1路、17路、22路、33路、36路、44路、56路、59路、66路、69路、71路、130路、159路、游1路、玉六線……
4、在城東就是中山門站有:5路、9路、29路、36路、51路、55路、59路、115路、163路、游1路、游2路、游5路……
5、在城西就是水西門站有:7路、21路、37路、41路、75路、80路、83路、134路、306路、游4路、19路……
另附地鐵一號線及南延線線路:
主線線路:邁皋橋——紅山動物園——南京站——新模範馬路——玄武門——鼓樓——珠江路——新街口——張府園——三山街——中華門——安德門——小行——中勝——元通——奧體中心
南 延 線:天隆寺——軟體大道——花神廟——高鐵南京南站——雙龍大道——河定橋——勝太路——1912·百家湖——台灣廣場·小龍灣站——竹山路——天印大道——龍眠大道——南醫大·江蘇經貿學院站——南京交院——中國葯科大學
新街口:與2號線換乘 元 通:與2號線換乘
地鐵二號線線路:
油坊橋(起點站)站——雨潤大街站——元通站(換乘1號線)——奧體東站——興隆大街站——集慶門大街站——雲錦路站——莫愁湖站——漢中門站——上海路站——新街口站(換乘1號線)——大行宮站——西安門站——明故宮站——苜蓿園站——下馬坊站——孝陵衛站——鍾靈街站(以上車站為地下車站)——(五棵松地下車站為預留站)——馬群站(高架車站)